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一 (19)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19)

1. 古今錄驗方八首

大黃,葛根,黃芩,芍藥,桔梗,茯苓,藁本,白朮,甘草(炙各二兩)

上九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別相去二食久勿以食隔,須取快下,壯熱便歇,其下亦止也,凡秋夏早熱積日,忽有暴寒折之,熱無可散,喜搏者肌中作壯熱氣也,胃為六腑之長,最易得傷,非忽暴寒傷之而下也,虛冷人則不在壯熱但下痢或霍亂也,少實人有服五石,人喜壯熱,其適與藥吃斷下,則加熱喜悶而死矣,亦有不止便作壅熱毒,壯熱甚不歇則劇,是以宜此調中湯下之和其胃氣,其表熱者,宜前胡大黃下之也。忌海藻菘菜豬肉酢物桃李雀肉等。

又療往來寒熱,胸脅逆滿,桃仁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漬別下),甘草(炙),芒硝(湯成下),桂心(各二兩),桃仁(五十枚去皮尖碎)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芒硝,更煎一兩沸,溫分三服。忌海藻菘菜。(太醫較尉史脫方肘後傷寒論千金翼同並出第二卷中)

白話文:

古今記錄的八個驗方

第一方:

使用大黃、葛根、黃芩、芍藥、桔梗、茯苓、藁本、白朮、炙甘草各二兩。

將以上九味藥材,用水九升煮成三升。分三次服用,每次服藥間隔兩頓飯的時間,不要因為吃東西而間斷。服藥後應盡快排便,高熱就會消退,腹瀉也會停止。

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秋夏季節,天氣早早就開始炎熱,持續一段時間後,突然受到寒冷侵襲,導致熱氣無法散發,鬱積在肌肉中,產生高熱的症狀。胃是六腑的首領,最容易受損。這種情況並非突然受寒引起的腹瀉,而是因受熱所致。體質虛寒的人則不會出現高熱,而是會出現腹瀉或霍亂。少數體質強壯的人,服用五石散後,容易出現高熱,此時如果剛好服用這個藥方而停止排便,則會加重發熱、胸悶,甚至可能導致死亡。也有些人會因排便不止而產生壅熱毒,高熱不退,病情會更加嚴重。因此,此時應該用這個調中湯來幫助排便,調理胃氣。如果發熱是因體表受熱所致,則應該使用前胡、大黃來幫助排便。

服藥期間,應忌食海藻、菘菜、豬肉、酸性食物、桃子李子、麻雀肉等。

第二方:

桃仁承氣湯: 用於治療時冷時熱、胸脅脹滿等症狀。

使用大黃(四兩,先浸泡另煎後下)、炙甘草、芒硝(煮好藥湯後再加入)、桂心(各二兩)、桃仁(五十枚,去皮尖搗碎)。

將以上五味藥材,用水七升煮成二升半,去藥渣,再加入芒硝,再次煮沸一兩次即可,溫熱分三次服用。服藥期間,應忌食海藻、菘菜。

(這個方子是太醫較尉史從《肘後傷寒論》和《千金翼》中摘錄出來的,都收錄在第二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