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一 (18)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18)

1. 古今錄驗方八首

古今錄驗陽毒湯,療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或服藥吐下之後,變成陽毒,身重腰背痛,煩悶不安,狂言或走,或見神鬼或吐血下利,其脈浮大數,面赤斑斑如錦文,喉咽痛唾膿血,五日可療,至七日不可療也,宜服升麻湯方。

升麻(二分),當歸(二分),蜀椒(汗一分),雄黃(研),梔子,桂心(各一分),甘草(二分炙),鱉甲(大如手一片炙)

上八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里久,再服,溫覆手足,毒出則汗,汗出則解,不解重作,服亦取得吐佳,陰毒去雄黃。忌海藻菘菜生蔥莧菜。(張仲景方無梔子桂心陰毒去雄黃蜀椒)

又陰毒湯療傷寒初病一二日,便結成陰毒或服湯藥六七日以上至十日,變成陰毒,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喉咽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緊數。(一本無數字)仲景云:此陰毒之候,身如被打,五六日可療至七日不可療,宜服甘草湯方。

甘草(炙),升麻,當歸(各二分),蜀椒(一分出汗),鱉甲(大如手一片炙)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如人行五里頃復服溫覆當出汗,汗出則愈,若不得汗則不解,當重服令汗出。忌海藻菘菜莧菜。(千金集驗備急文仲小品肘後同並出第二卷中)

又還魂丸,療傷寒四五日,及數年諸癖結堅心下,飲食不消目眩,四肢疼,咽喉不利,壯熱脾胃逆滿,腸鳴,兩脅裡急,飛屍鬼注邪氣或為驚恐傷瘦背痛,手足不仁,口苦舌燥,天行發作有時,風溫不能久住,吐惡水方。

巴豆(去心皮熬),甘草(炙),硃砂,芍藥(各二兩),麥門冬(二兩去心)

上五味,各搗下篩合,和以蜜搗三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兩丸,蔥棗湯下,小兒二歲以上,服如麻子大二丸,日二服。忌海藻菘菜野豬肉蘆筍生血物。(出第三卷中)

又麥奴丸療傷寒五六日以上不解,熱在胸中,口噤不能言,唯欲飲水,為敗傷寒,醫所不療方。

麻黃(去節),大黃,芒硝,灶突中墨,黃芩(各二分),麥奴,梁上塵,釜底墨(各一分)

上八味,搗篩蜜和如彈丸,以新汲水五合研一丸,病者渴欲飲水,但極飲冷水,不節升數,須臾當寒,寒訖汗出則愈,若日移五丈不汗,依前法服一丸,以微利止,藥勢盡乃食,當冷食以除藥勢,一名黑奴丸,小麥黑勃名為麥奴是也。(肘後胡洽小品刪繁張文仲深師範汪經心錄廣濟並同)

又解肌湯療傷寒發熱身體疼痛方。

葛根(四兩),麻黃(去節),茯苓(各三兩),牡蠣(二兩熬)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徐徐服之,得汗通則止。忌酢物。(千金有生薑甘草)

又調中湯,療夏月及初秋忽有暴寒,折於盛熱,熱結四肢,則壯熱頭痛,寒傷於胃,則下痢,或血或水或赤帶下,壯熱且悶,脈微且數宜下之方。

白話文:

古今錄驗方八首

古今錄驗陽毒湯:治療傷寒一兩天就變成陽毒的症狀,或是服藥後出現嘔吐腹瀉,之後轉變成陽毒,身體沉重、腰背疼痛、煩躁不安、胡言亂語,甚至會亂跑,或是看到神鬼,或是有吐血、腹瀉的情形。這種情況脈象會呈現浮大而快,臉色赤紅,皮膚出現像錦緞一樣的斑紋,喉嚨腫痛、吐膿血,五天內可以治療,超過七天就難以治癒。應該服用升麻湯。

升麻(二分),當歸(二分),蜀椒(炒過、一分),雄黃(研磨),梔子,桂心(各一分),甘草(二分,炙),鱉甲(像手掌一樣大的一片,炙烤過)

將以上八味藥材切碎,加水五升煮至二升半,分三次服用。每次服藥後,大約走五里路的時間再服第二次。服藥後要蓋好被子、保持手腳溫暖,讓毒氣從汗排出。出汗後病症就會解除,如果沒有解除就重複服藥。如果服藥後能吐出來也是好事。陰毒的症狀則要去掉雄黃。禁忌食用海藻、白菜、生蔥、莧菜。(張仲景的方子沒有梔子和桂心,陰毒的症狀則要去掉雄黃和蜀椒)

又陰毒湯:治療傷寒初期一兩天,就結成陰毒的症狀,或是服用湯藥六七天以上,甚至十天,才轉變成陰毒。會出現身體沉重、背部僵硬、腹部絞痛、喉嚨不適、毒氣攻心、胸口感到堅硬、呼吸急促、想嘔吐、嘴唇發青、臉色發黑、四肢冰冷,脈象呈現沉細而緊數。 (另一個版本沒有「數」這個字)仲景說:這是陰毒的症狀,身體好像被打過一樣。五六天內可以治療,超過七天就難以治癒。應該服用甘草湯。

甘草(炙),升麻,當歸(各二分),蜀椒(一分,炒過),鱉甲(像手掌一樣大的一片,炙烤過)

將以上五味藥材切碎,加水五升煮至二升半,分兩次服用。每次服藥後,大約走五里路的時間再服一次。服藥後要蓋好被子,應該會出汗。出汗後病症就會痊癒,如果沒有出汗就無法解除,應該重複服藥,讓身體出汗。禁忌食用海藻、白菜、莧菜。(《千金集驗》、《備急方》、《文仲小品》、《肘後方》等書都有收錄,都出自第二卷中)

又還魂丸:治療傷寒四五天,或多年積累形成的各種硬塊,堵在心下,導致消化不良、頭暈眼花、四肢疼痛、喉嚨不適、高燒、脾胃不適、腹脹、腸鳴、兩脅肋部感到緊迫、出現飛屍鬼注的邪氣,或是因為驚嚇導致身體消瘦、背痛、手腳麻木、口苦舌燥,以及季節性發作的疾病、風溫病無法久留,還會吐出噁心液體。

巴豆(去皮去心,炒過),甘草(炙),硃砂,芍藥(各二兩),麥門冬(二兩,去心)

將以上五味藥材分別搗碎過篩混合,再加入蜂蜜搗三千下,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兩丸,用蔥棗湯送服。兩歲以上的小孩,每次服用像麻子大小的兩丸,每天服用兩次。禁忌食用海藻、白菜、野豬肉、蘆筍和生血的食物。(出自第三卷中)

又麥奴丸:治療傷寒五六天以上無法痊癒,熱邪滯留在胸中,無法說話,只想要喝水,這是屬於傷寒敗壞的狀況,一般的醫生都無法治療。

麻黃(去節),大黃,芒硝,灶突中的黑灰,黃芩(各二分),麥奴,梁上灰塵,鍋底的黑灰(各一分)

將以上八味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成彈丸大小的藥丸。用新打上來的水五合研磨一丸,讓病人喝水,可以大量喝冷水,不用限制數量。過一會兒就會感到寒冷,寒冷過後就會出汗,出汗後病症就會痊癒。如果一天都沒有出汗,就按照之前的方法再服一丸,直到出現輕微的腹瀉即可停止。藥效過去之後才能進食,要吃冷食來解除藥力。這個藥丸又名黑奴丸,小麥的黑色外殼稱為麥奴。(《肘後方》、《胡洽小品》、《刪繁方》、《張文仲方》、《深師方》、《範汪方》、《經心錄》、《廣濟方》等書都有收錄)

又解肌湯:治療傷寒發熱、身體疼痛。

葛根(四兩),麻黃(去節),茯苓(各三兩),牡蠣(二兩,炒過)

將以上四味藥材切碎,加水八升煮至三升,分三次慢慢服用,出汗後即可停止。禁忌食用酸性食物。(《千金方》中則有加入生薑和甘草)

又調中湯:治療夏天和初秋時,突然遇到寒冷,受到盛熱的影響,導致熱邪結在四肢,出現高燒頭痛;寒邪傷及腸胃,導致腹瀉,可能會腹瀉出血液、水狀物,或是赤白帶下,並出現高燒和悶熱,脈象微弱而急促,應該用這個方子來瀉下。

大黃,葛根,黃芩,芍藥,桔梗,茯苓,藁本,白朮,甘草(炙,各二兩)

將以上九味藥材,加水九升,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每次服藥時間要間隔兩個吃飯的時間,不要因為吃飯而間隔服藥,要快速瀉下,高燒就會消退,腹瀉也會停止。凡是秋夏季節,熱氣積累多日,突然遇到寒冷,導致熱氣無法散發,喜歡附著在肌肉中,就會產生高燒的現象。胃是六腑之首,最容易受到損傷,不一定是突然遇到寒冷才導致腹瀉。虛弱體質的人則不會出現高燒,只會腹瀉或是出現霍亂。身體健壯的人如果服用五石散之類的藥物,又遇到高燒,如果此時斷然瀉下,反而會加重病情,導致悶熱而死。也有的人腹瀉不止,轉而出現熱毒,高燒不退,病情就會加重,因此應該用調中湯來瀉下,調和胃氣。如果是表熱,應該用前胡大黃來瀉下。禁忌食用海藻、白菜、豬肉、酸性食物、桃子、李子、麻雀肉等。

又療往來寒熱,胸脅逆滿,桃仁承氣湯:治療忽冷忽熱,胸部和脅肋部感到脹滿不適。

大黃(四兩,浸泡後另外下),甘草(炙),芒硝(湯藥煮好後再下),桂心(各二兩),桃仁(五十枚,去皮尖搗碎)

將以上五味藥材,加水七升,煮至二升半,去除藥渣,再加入芒硝,再次煎煮沸騰一兩次,溫熱分三次服用。禁忌食用海藻、白菜。(太醫校尉史脫方、《肘後方》、《傷寒論》、《千金翼方》都有收錄,都出自第二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