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172)
別論 (172)
1. 桔梗之醫治效用
《藥徵》曰:「桔梗,主治濁唾腫膿也,兼治咽喉痛。」
上四方,皆仲景之方也。而排膿湯以桔梗為君藥,其證不載。今乃歷觀用桔梗諸方,或曰肺癰,或曰濁唾腥臭,或曰吐膿,而以桔梗為君藥者,名為排膿,則其能排膿也明矣。
諸說雖是,若不以主治為濁唾腫膿,或膿血,或祛痰困難等,及兼治咽喉腫痛者,則不全。
《本草備要》曰:「桔梗,苦辛微溫,…開提氣血,表散寒邪,清利頭目咽喉、胸膈之滯氣。凡痰壅(求真按:『是壅滯於咯痰之支氣管或肺泡內而不得咯出者,如毛細管炎及肺炎等,即此例也』),喘息(求真按:『是亦限於由咯痰之壅滯者』),鼻塞乾咳(求真按:『此乾咳,欲將鬱滯者由咯痰咯出然者,與其他乾咳異』),胸膈刺痛(求真按:『是鬱滯於肺泡內之咯痰刺激於胸膜故也』),…並宜以桔梗開之。…養血,排膿,補內漏(故治肺癰)。
」
此說雖不脫陰陽五行之氣味,但可取之處不少,故合上二說,可以知本藥之作用矣。
白話文:
桔梗主要治療濃稠的痰液、腫脹和化膿,同時也能治療咽喉疼痛。
上面提到的四個方劑,都是張仲景的方子。其中排膿湯以桔梗為主要藥材,但沒有詳細說明對應的病症。現在我仔細研究了使用桔梗的各種方劑,有的說是治療肺癰,有的說是治療濃稠腥臭的痰,有的說是治療吐膿,而以桔梗為主要藥材的方劑,都叫做排膿,由此可知桔梗有排除膿液的作用。
雖然以上說法都有道理,但如果沒有明確指出桔梗主要治療濃稠的痰液、腫脹和化膿,或膿血,或痰液難以咳出等症狀,以及兼治咽喉腫痛,就不夠完整。
《本草備要》說:「桔梗,味苦、辛,性微溫,…能提升氣血,向外疏散寒邪,能使頭腦清醒、眼睛明亮,並能疏通咽喉、胸膈的氣滯。凡是痰液壅塞(指的是痰液壅滯在支氣管或肺泡內而咳不出來,例如毛細管炎和肺炎等情況),呼吸急促(也僅限於因痰液壅滯引起的呼吸困難),鼻塞乾咳(這種乾咳是為了將鬱積的痰液咳出,與其他原因引起的乾咳不同),胸膈刺痛(是鬱積在肺泡內的痰液刺激胸膜所致),…這些情況都適合用桔梗來疏通。…桔梗還能養血、排除膿液、修補內部的漏洞(所以能治療肺癰)。」
雖然這個說法沒有脫離陰陽五行的氣味理論,但其中有許多值得參考的地方。因此,綜合以上兩種說法,就能了解桔梗的作用了。
2. 芍藥甘草湯之注釋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以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傷寒論》)
【註】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者,為表裡陰陽相半證,即為桂枝加附子湯證,故不能治其陰證。與桂枝湯發表者,誤也。若已與之而誤治,便發為四肢厥冷,咽中乾,煩躁吐逆之變證,此時宜與甘草乾薑湯,使恢復其陽,即血氣是也。若服此湯後,四肢厥冷恢復,足溫暖者,則更與芍藥甘草湯時,其足自能伸展也。
芍藥甘草湯方
芍藥、甘草各14.5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白話文:
這個病症是外感風寒,把脈時感覺脈象浮在表面,並且會自己流汗,小便次數多,心中煩躁,稍微怕冷,腳會抽筋而且很急。這表示身體是處於半表半裡的陰陽失衡狀態,其實應該用桂枝加附子湯來治療。如果誤用桂枝湯來發汗,就會產生錯誤。如果已經誤用桂枝湯,就會出現四肢冰冷、喉嚨乾燥、煩躁想吐的變化,這時候應該用甘草乾薑湯,來恢復身體的陽氣,也就是恢復血氣。如果服用甘草乾薑湯後,四肢冰冷的狀況改善了,腳也變得溫暖,這時再服用芍藥甘草湯,腳自然就能伸直。
芍藥甘草湯的組成
芍藥、甘草各14.5克。
將藥材切碎,用水400毫升煎煮至200毫升。濾掉藥渣,分三次溫服,一天服完。
3. 芍藥甘草湯之腹證
已述於太陽病篇之芍藥及甘草之醫治效用,其腹證現腹直肌攣急,故認此腹證而處本方時,不僅主治下肢而已,即上肢之攣急,及其他因一般臟器組織之緊縮急劇,而發諸證。此東洞翁所以謂本方以治拘孿急迫者為定義也。
《魏氏家藏方》曰:「六半湯(求真按:『即本方也』)治熱濕腳氣,不能行步者。」
《內科摘要》曰:「芍藥甘草湯治小腸府發咳而矢氣(求真按:『矢氣,放屁也』)者。」
《朱氏集驗方》曰:「去杖湯(求真按:『即本方也』)治腳弱無力,行步艱難者。」
《醫學心悟》曰:「芍藥甘草湯,止腹痛如神。」
《古今醫統》曰:「芍藥甘草湯治小兒熱腹痛,小便不通,及治痘疹之肚痛。」
求真按:「本方非利尿劑,此說不可輕信。」
《建殊錄》曰:「雲州醫生祝求馬,年二十許。一日忽苦跟痛,如錐刺,如刀刮,不可觸近,眾醫無能處方者。有一瘍醫,以為當有膿,以刀劈之,亦無效。於是迎先生診之,腹皮按之攣急,不馳。作芍藥甘草湯使飲之,一服即已。」
《生生堂醫談》曰:「有一翁,五十餘歲,閑居則安靜,稍勞動即身體疼痛不寧,家事廢治者殆三十年,醫藥亦無一驗。來請余治,察視周身有青筋,放之,毒血進出甚多,即與芍藥甘草湯。後來請治十次而復常,耕稼隨意矣。」
求真按:「此證宜刺絡外,並宜合用桂枝茯苓丸於芍藥甘草湯中。」
《麻疹一哈》曰:「一人患麻疹,疹後經數十日,自舌本之左邊至牙齦,腫痛如刺,又自耳後連左額,痛楚不堪,呻吟之聲達於四鄰。更醫十一人,芎黃、梅肉之類,亦無所不知,或緩或急,遷延自若。越二年,春三月,請余診治。舌本強直,腫痛不能言,妻為代告苦楚之狀。
因按其腹,自心下至臍上,惟腹皮拘急甚,而無他異,乃作芍藥甘草湯使飲之,下痢日二三行。三日,痛楚減半。二十日許,腫痛痊愈,已能言語矣。再為詳悉腹候,胸腹微滿,時或微痛,以紫丸攻之,服後每下利如傾。約十日許用一次,凡五六次。約經百日許,諸證治愈,而健食倍常云。
」
求真按:「本方非下劑,服之下痢者,是即瞑眩也。」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腹中攣急而痛者。小兒夜啼不止,腹中攣急甚者,亦有奇效。」
白話文:
芍藥和甘草的藥效,在太陽病篇中已經提過。這種藥方的腹部症狀表現為腹直肌痙攣、緊繃。所以,當我們根據這個腹部症狀來使用芍藥甘草湯時,它的治療範圍不僅限於下肢,也包括上肢的痙攣,以及其他因一般臟器組織緊縮、劇痛而引起的各種症狀。這就是東洞翁認為此方主要治療痙攣、拘束、急迫症狀的原因。
《魏氏家藏方》記載:「六半湯(其實就是芍藥甘草湯)可以治療因濕熱引起的腳氣病,導致腳痛無法行走。」
《內科摘要》說:「芍藥甘草湯可以治療小腸功能失調引起的咳嗽,並伴隨放屁。」
《朱氏集驗方》說:「去杖湯(也就是芍藥甘草湯)可以治療腳部軟弱無力、難以行走的情況。」
《醫學心悟》認為:「芍藥甘草湯止腹痛的功效非常神奇。」
《古今醫統》指出:「芍藥甘草湯可以治療小兒因熱引起的腹痛、小便不通,以及治療麻疹引起的腹痛。」 (求真按:芍藥甘草湯不是利尿劑,這個說法不可輕信。)
《建殊錄》中提到:「雲州醫生祝求馬,大約二十歲左右。有一天突然感到腳後跟疼痛,像針刺、刀刮一樣,不能觸碰,許多醫生都束手無策。有一個外科醫生認為應該是長了膿,用刀切開也沒有效果。後來請先生來診斷,按壓他的腹部,發現腹部皮膚緊繃痙攣,沒有彈性。於是開了芍藥甘草湯給他服用,一服就好。」
《生生堂醫談》記載:「有一位五十多歲的老翁,平時閒在家裡沒事,一旦稍微勞動就全身疼痛不舒服,導致家事荒廢將近三十年,吃藥也沒有效果。後來請我治療,觀察他的全身有青筋,放血後放出許多毒血,就給他服用芍藥甘草湯。後來治療十次左右就恢復正常,可以隨意耕種了。」 (求真按:這種情況除了放血之外,應該搭配桂枝茯苓丸一起使用芍藥甘草湯效果更好。)
《麻疹一哈》中說:「有個人得了麻疹,出疹後過了幾十天,從舌根左側到牙齦,腫痛如針刺,又從耳朵後面連到左額,疼痛難忍,呻吟聲四處可聞。請了十一位醫生,用了芎黃、梅肉等各種藥方,效果都不佳,病情時好時壞,拖延了兩年。第二年三月,請我診斷。他的舌根僵硬,腫痛說不出話,由他的妻子代為描述病情。 我按壓他的腹部,發現從心窩到肚臍以上,只有腹部皮膚緊繃,沒有其他異常,於是開了芍藥甘草湯給他服用,開始一天腹瀉兩三次。三天后,疼痛減輕了一半。大約二十天,腫痛痊癒,已經可以說話了。再詳細檢查腹部,發現胸腹微微脹滿,偶爾會有些微痛,於是開了紫丸來攻下,每次服用後都會大量腹瀉。大約每十天左右用一次,總共用了五六次。大概經過一百天左右,各種症狀都痊癒了,而且食慾也變得比以前好很多。」 (求真按:芍藥甘草湯並非瀉藥,服用後腹瀉,是因為藥物產生了瞑眩反應。)
《類聚方廣義》的芍藥甘草湯條目中說:「此藥方能治療腹部痙攣疼痛。對於小兒夜間哭鬧不止,且腹部痙攣嚴重的情況,也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