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186)
別論 (186)
1. 吳茱萸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吳茱萸
【氣味】辛溫有毒。
【主治】溫中,下氣,止痛,除濕血痹。(《本經》)
利五臟,去痰,冷逆氣,飲食不消,心腹諸冷絞痛,中噁心腹痛。(《別錄》)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
吳茱萸
**氣味:**辛辣溫熱,有毒。
主治:
- **《本經》記載:**溫暖中焦,降氣消積,止痛,祛除濕氣血痹。
- **《別錄》記載:**益五臟,化痰,治療寒逆氣,飲食不消化,心腹寒痛絞痛,噁心腹痛。
治霍亂轉筋,胃冷吐瀉腹痛,產後心痛,遍身癬痹刺痛,腰腳軟弱,利大腸之壅氣,腸風痔疾,殺三蟲。(甄權)
白話文:
- 治療霍亂痙攣、胃寒嘔吐腹瀉、產後心痛、渾身濕疹疼痛、腰腳軟弱無力、緩解大腸不通氣、腸胃絞痛、痔瘡,並殺死體內的寄生蟲。(甄權)
下產後之餘血,治腎氣腳氣之水腫,通關節,起陽,健脾。(大明)
治痞滿胸塞,咽膈不通。(好古)
開鬱化滯,治吞酸,厥陰之痰厥頭痛,陰毒腹痛,疝氣,血痢,喉舌口瘡。(時珍)
白話文:
用於排出產後殘留的血液,治療因腎氣不足引起的腳部水腫,能疏通關節,提振陽氣,強健脾胃。
治療胸腹脹滿、呼吸不順的症狀。
能解鬱消積,適用於胃酸逆流、厥陰經絡引起的痰厥頭痛、陰寒性的腹痛、疝氣、血性腹瀉以及咽喉口腔的潰瘍。
《本草備要》曰:「吳茱萸,辛苦大熱,有小毒。…燥脾,溫中,下氣,除濕,解鬱,去痰,殺蟲,開腠理,逐風寒。治厥陰頭痛,陰毒腹痛(痛在少腹也),嘔逆吞酸,痞滿噎膈(胃冷),食積瀉痢,血痹陰疝,腸風痔疾,腳氣水腫,口舌生瘡,衝脈為病,氣逆裡急。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利大腸壅氣,下產後之餘血。
然走氣動火,昏目發瘡,血虛有火者禁用。」
白話文:
《本草備要》中說:「吳茱萸,味道辛、苦,性質大熱,有小毒。…可以燥脾,溫中,通氣,除濕,解鬱,去痰,殺蟲,開腠理,逐風寒。可治療厥陰頭痛,陰毒腹痛(痛在小腹),嘔逆吞酸,胃口痞滿不通,食積瀉痢,血痹陰疝,腸風痔疾,腳氣水腫,口舌生瘡,衝脈為病,氣逆裡急。儘管吳茱萸性熱,但它能引熱下行,有利於大腸壅氣,排出產後之餘血。
由以上諸說觀之,本藥之作用酷似於蜀椒,然彼治水毒上攻之力微,而此藥則力甚峻也。
白話文:
從以上的各家說法來看,這種藥的作用與花椒很相似,但花椒治療因水毒上攻引起的疾病的力量較小,而這種藥的力量則相當強大。
2. 乾薑附子湯之注釋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汗退後,又發燒,白天煩躁睡不好覺,到了晚上就安靜下來,不嘔吐也不口渴,沒有表證,脈搏沉弱,身上不很熱的,使用乾薑附子湯治療。(《傷寒論》)
本條雖不合太陰病之定義,然本方與甘草乾薑湯皆為四逆湯之原方,故載之。其大意:論由汗下誤施,表裡皆虛,全陷陰證也。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者,非因瘀血也(因瘀血者,恐晝日明了,至夜則譫語煩躁,或病苦增進也,見二卷小柴胡湯條)。不嘔者,無少陽證也。
白話文:
這一條雖然不合乎太陰病的定義,但這一藥方和甘草乾薑湯都是四逆湯的原方,所以記載下來。這條的用意是:討論因為錯誤地施用汗法和瀉法,表裡都虛弱,完全陷於陰證的證型。白天煩躁不安,到了晚上則安靜下來,並不是因為瘀血引起的(因為瘀血引起的,恐怕白天清醒,到了晚上則胡言亂語、煩躁不安,或者病情加重,詳見二卷小柴胡湯條)。不嘔吐,沒有少陽證。
不渴者,無陽明證也。身無大熱者,山田正珍云:「身無大熱者,謂皮膚之表無翕翕之熱也。」如上說,是無表熱之謂也。
白話文:
不感到口渴,就沒有陽明證。身體沒有明顯的發熱,山田正珍說:「身體沒有明顯的發熱,是指皮膚表面沒有溫熱的發熱感。」如同上面所說的,這是不存在表熱症狀的意思。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乾薑附子湯,因汗下誤施,致變若是之證也。與甘草乾薑湯之煩躁略相似,然彼因誤治致病勢激動急迫,此病因誤治而不加重,又無急迫之證也。唯精氣脫甚,所以甘草與附子相易。身無大熱一句,以其頭面至於四未,可見皆無大熱也,此條宜參考梔子豉湯證,以見其異。」
白話文:
《類聚方廣義》中對本方的條目中記載:「乾薑附子湯,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症狀,是因為汗法和下法使用不當所致。與甘草乾薑湯所引起的煩躁略微相似,但是甘草乾薑湯是因誤治導致病情急迫地激動起來,而本病是因誤治而病情不會加重,也沒有急迫的症狀。只有精氣脫落得很厲害,所以要用甘草和附子相交換。身無大熱一句,是因為從頭面到四肢,可見都沒有大熱的證狀,因此這條方劑宜參考梔子豉湯證,以發現它們的不同。」
此亦發本條之義者,宜精思之。
乾薑附子湯方
乾薑、附子各6克。
上細銼,以水一合五勺,煎五勺,去滓,頓服。
白話文:
這也是對本條目的含義有所闡述的部分,應當精細思考。
乾薑附子湯的處方
乾薑與附子各取6克。
將上述藥材細細切碎,加入約五百毫升的水,煎煮至剩五勺的量,濾去藥渣後,一次性服下。
《外臺秘要》曰:「深師乾薑丸(求真按:『此即本方之丸方』),治傷寒病,啘不止也。」
白話文:
《外臺祕要》記載:「深師乾薑丸(求真按:『這就是本方的丸劑方』),治療傷寒病症,嘔吐不止。」
《和劑局方》曰:「薑附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暴中風冷,久積痰水,心腹冷痛,霍亂轉筋,及一切之虛寒,並皆治之。」
白話文:
《和劑局方》上說:「薑附湯(求真注釋:『這指的就是本方』),可以治療暴發的中風冷病,長期積聚的痰水,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以及一切因虛症引起的寒冷,都能治癒。」
《三因方》曰:「乾薑附子湯,治中寒,卒然暈倒,或吐逆涎沫,狀如暗風,手腳攣搐,口噤,四肢厥冷,或復燥熱者。」
白話文:
《三因方》說:「乾薑附子湯,治療中寒,突然暈倒,或嘔吐、流口水,像風吹一樣,手腳抽筋攣縮,嘴巴緊閉,四肢冰冷,或復發熱的。」
求真按:「此燥熱,所謂真寒假熱也。」
《易簡方》曰:「薑附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陰證傷寒,大便自利,而發熱者,尤宜服之。」
白話文:
求真說明:這種燥熱,就是所說的真寒假熱。
《易簡方》提到:薑附湯(求真說明:這就是本方劑),對於陰證的傷寒,出現大便自利並且發熱的情況,特別適合服用。
《名醫方考》曰:「附子散(求真按:『此即本方之散劑』),治寒痰反胃者。」
白話文:
《名醫方考》中記載:「附子散(求真注:『這也就是本方的散劑』),可以治療因寒痰所導致的反胃。」
《衛生寶鑒》曰:「身冷,脈沉數,煩躁,而不飲水者,此名陰盛格陽,以乾薑附子湯加人參半兩治之。」
白話文:
《衛生寶鑒》這本書中說:「人體感到寒冷,脈搏微弱而跳動快,煩躁不安,卻不想喝水,這種情況叫做陰盛格陽,用乾薑、附子、人參半兩,一起煮成藥湯來治療。」
《聖濟總錄》曰:「附子散,治小兒凍足爛瘡。以附子二枚,乾薑二兩,搗羅為散,入綿中,裝如韈。若有瘡膿,即以臘月之豬脂塗之。」
白話文:
《聖濟總錄》中記載:「附子散,可以治療小兒凍傷潰爛的瘡。取附子兩枚,乾薑二兩,搗碎成粉末,裝入棉布中,做成像護膝一樣的形狀。如有膿瘡,就用臘月的豬油塗抹。」
《痘證寶箋》曰:「朱子薑附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痘出傳風,眼直斜視,牙關緊閉,不可用祛風藥,應服此方以解之。」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下利煩躁而厥者。」
《方機》本方主治曰:「煩躁不得眠,脈沉微者。」
白話文:
《痘疹證候寶箋》說:「朱子薑附湯(求真按:『就是這個方子』),痘疹傳染風熱,眼睛直視或斜視,牙關緊閉,不能使用祛風藥,應該服用這一方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