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187)

回本書目錄

別論 (187)

1. 四逆湯之注釋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以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以攻其表,此誤也。

傷寒了,脈搏浮起,自己出汗,小便次數多,心煩,微微感到怕冷,腳抽筋,反而用桂枝來攻表,這是錯誤的。

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

得了傷寒後,出現手腳冰冷,咽喉乾燥,煩躁嘔吐的人,可用甘草乾薑湯來治療,以恢復人的陽氣。

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

如果手腳冰冷的症狀好了,腳也溫暖了,就改用芍藥甘草湯來治療,這樣,抽筋的腳就可以伸直了。

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如果胃氣不和,出現胡言亂語,就用少量調胃承氣湯來治療。

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如果大量出汗,又加上用針灸來治療的,就用四逆湯來治療。

本方證,《醫宗金鑒》云:「若重發汗者,謂不止誤服桂枝湯,而更誤服麻黃也。或復加燒針,劫奪其汗,以致亡陽證具時,則非甘草乾薑湯所能治,故又當與四逆湯,急救其陽也。」

白話文:

根據《醫宗金鑒》的說法,如果患者重複發汗,不僅誤服了桂枝湯,還誤服了麻黃湯。或者又加入了燒針,奪取了汗液,導致亡陽症狀全部出現的時候,就不是甘草乾薑湯所能治療的,所以應該再用四逆湯,急救陽氣。

若誤桂枝加附子證,以桂枝湯發表,至有甘草乾薑湯證者,不在此例。更與麻黃湯誤汗,復加燒針,奪取正氣,因使表裡虛乏者,則以甘草乾薑湯、乾薑附子湯之合方,如本方者應之。

白話文:

如果誤認為是桂枝加附子證,使用桂枝湯發汗,結果出現甘草乾薑湯證的症狀,這是例外情況。如果再使用麻黃湯發汗,又加上針灸,耗損正氣,因此導致表裡虛乏,則應該使用甘草乾薑湯和乾薑附子湯合劑來治療,如同本方一樣。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傷寒論》)

白話文:

如果患者患有傷寒,用瀉下的方法治療,但是腹瀉不止,身體疼痛,應該立即救治其裡。如果腹瀉不止,但是身體疼痛減輕,大便逐漸正常,應該立即救治其表。救治其裡,應該使用四逆湯;救治其表,應該使用桂枝湯。

【註】

解在太陽病篇桂枝湯條。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裡,宜四逆湯。(《傷寒論》)

【註】

尾臺氏曰:「按此章意義不明,必有脫誤,不可強解。」

白話文:

病人發燒並伴有頭痛,但脈象卻顯示為沉脈,如果病情沒有好轉,還出現身體疼痛的症狀,這時候應該要治療體內的虛寒,適合使用四逆湯來治療。(《傷寒論》)

是本條有脫文明矣,然《醫宗金鑒》云:「『身體疼痛』之下,當有『下利清穀』四字,方合當溫其裡。」觀太陽篇云:「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宜四逆湯。」此雖未下,但脈反沉,故知裡寒,必是脫簡。

白話文:

這是條文遺漏了字句啊,幸好《醫宗金鑒》中說:「『身體疼痛』的下面,應該有『下利清穀』四個字,這時才符合溫暖體內的情況。」看〈太陽篇〉上說:「傷寒病被醫生用瀉藥攻下,結果又繼續腹瀉,而且排泄物清稀如穀子,身體疼痛,這時必須趕緊溫暖體內,應該服用四逆湯。」雖然沒有用瀉藥,但是脈象反而沉下去,所以知道是裡面寒冷,這一定是遺漏了簡文。

又柯氏曰:「此太陽表證,得少陰裡脈也,宜以麻黃附子細辛湯發之。若不差,而下利清穀,即有身體疼痛之表未解,亦不可更汗,當溫其裡,宜四逆湯。」

白話文:

柯氏又說:「這是太陽經表證,但裡證卻是少陰經證,應該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發汗來治療。如果發汗治療無效,而且還有拉肚子、大便稀薄的症狀,那麼即使還有身體疼痛的表證沒有解除,也不可以再發汗了,應該溫暖裡證,可以使用四逆湯。」

由此觀之,則本條當是「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與麻黃附子細辛湯。若不差,身體疼痛,下利清穀,當救其裡,宜四逆湯也。」

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由此看來,這句古語的意思是:

「如果患者出現發熱頭痛的症狀,脈搏卻反而沉伏,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來治療。如果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後症狀沒有改善,還出現身體疼痛、腹瀉清谷的症狀,就需要調理患者的內臟,可以使用四逆湯來治療。」

此即真寒假熱證也。故裡有真寒,而現脈遲,下利消穀,雖表有假熱,而使脈浮。此脈浮,表熱,不可作為表證也。

白話文:

這便是真正的寒冷,外表卻有虛假的體熱。因此病人的內在實質是寒冷的,而錶面的脈搏卻遲緩,下痢並且消瘦,儘管外表虛假地有體熱,而發病脈搏的浮動。這種浮動的脈搏,外表有熱,不能作為表證。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傷寒論》)

【註】

張兼善曰:「經言『輩』字者,謂同類之藥性,有輕重優劣之不同耳。」

白話文:

如果病人腹瀉但不口渴,這屬於太陰病,是因為他的臟腑中有寒氣所致。治療時應採用溫裡的方法,適合服用像四逆湯這一類的藥方。

張兼善註解說:「經文中提到的『輩』字,是指同一類藥物中,有不同的強弱和品質之分。」

《醫宗金鑒》曰:「凡自利而渴者,裡有熱,屬陽也。若自利不渴,則為裡有寒,屬陰也。今自利不渴,則知太陰本臟有寒,故當溫之。四逆輩者,指四逆、理中、附子等湯而言也。」

白話文:

《醫宗金鑒》中寫道:「凡是因為自己身體機能失衡而感到口渴的,是因為身體裡有熱氣,這屬於陽症。如果自己腹瀉但不感到口渴,則是因為身體裡有寒氣,這屬於陰症。現在腹瀉但不感到口渴,那麼便知道太陰本臟有寒氣。所以要溫養它。四逆輩者,指的是四逆湯、理中湯、附子湯等方劑。」

山田正珍曰:「『臟』字,為泛指臟腑而言,注家以為脾之一臟,非也。厥陰篇云:『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今自利不渴,知其裡有寒也。…按自利而渴之一證,間有津液內亡而然者,惟其人小便不利,則屬虛寒耳。余嘗療不利煩躁,小便不利者,每用四逆輩,屢收全效。

白話文:

山田正珍說:「『臟』字,是指所有的內臟,注釋家認為是脾臟之一,這是不對的。厥陰篇說:『腹瀉想喝水的人,是因為體內有熱,可以用白頭翁湯來治療。』現在患者腹瀉但不口渴,說明他的體內有寒氣。…根據腹瀉且口渴的證狀,偶爾會有人是因為體內津液不足而導致的,只要患者小便不利,那麼就屬於虛寒。我曾經治療過腹瀉、煩躁、小便不利的患者,通常使用四逆類的藥物,多次都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若徒以渴為熱,以不渴為寒,則為未盡然也。所謂自利不渴,為有寒者,特語其常耳,至於變證,則未必盡然也。」

白話文:

如果憑著口渴就判斷為熱症,不渴就判斷為寒症,那就不完全正確了。所謂「自利不渴」是寒症患者的典型現象,但僅僅說的是正常情況下,遇上變異、證候複雜的病情,未必都能這樣。

求真按:「以其臟有寒之『寒』字,有二義,即一為寒冷之意,一為水毒之義,然水性本寒,故所歸則一也。又當溫之『溫』字,亦有二義,即一如字義,一為除水毒也,然去之則自溫暖矣,故所歸亦一也。全文之意:凡自然下利不渴者,屬於太陰病也,內臟因有水毒而寒冷,則選用四逆湯類似諸方,以去此毒,而使內臟溫暖者,適當之處置也。」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傷寒論》)

【註】

白話文:

求真按:「『寒』字在文中具有二種涵義,一是寒冷之意,一是水毒之意,但水性本寒,所以二義所歸於一。同理,『溫』字也有二種涵義,一如字義,一為除水毒之意,但只要除去水毒,自然會溫暖,所以二義所歸亦一。全文的意思是:凡是自然下利而不渴的,屬於太陰病。內臟因有水毒而寒冷,則選用四逆湯類似的方劑,以除去水毒,使內臟溫暖,這是一種適當的處理方式。」

山田正珍曰:「按本節不說病證,獨說脈者,承上三條(求真按:「上三條者,指『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之三條也」)而發。

白話文:

山田正珍說:「根據這一段內容,沒有說到病症,而是單獨說到脈象,這是緊承上文的三條內容(求真按:「上文的三條內容,是指『少陰病,得病二到三天,口乾咽燥的,應立即瀉下,宜用大承氣湯。少陰病,腹瀉清水,色澤純正青色,心下必定疼痛,口乾的,應立即瀉下,宜用大承氣湯。少陰病六到七天,腹脹但不大便的,應立即瀉下,宜用大承氣湯』這三條內容」)而說明的。

謂少陰病雖有如上三條所述,若脈沉者不可下之,急宜溫之也。乃上三條雖名曰少陰,可知其脈不沉矣。再按少陰病之脈沉,乃脈微細而沉也,『微細』二字,含蓄在『少陰病』三字中矣。」

白話文:

少陰病雖然出現了前面所說的這三條症狀,但如果脈象沉伏,就不可以攻下,應當緊急溫補。前面說的這三條症狀雖然稱作少陰病,但可以知道這些脈象不是沉伏的。再按少陰病的脈象沉伏,是脈象細微而且沉伏,『細微』這兩個字,隱含在『少陰病』三個字裡。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少陰病,病人吃進去的東西就會嘔吐,心中溫熱感覺想嘔吐,但又無法嘔吐。剛開始發病時,病人手腳冰冷,脈搏細弱而緩慢。這是因為胸中鬱積,不能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應該要用催吐的方法。若是橫膈膜上有寒飲,病人乾嘔,則不能催吐,應趕快溫陽,宜用四逆湯。

山田正珍曰:「『溫溫』,即『慍慍』,古字通用,當以『慍慍』為正。『膈上』,當作『膈下』,《脈經》第七卷不可吐篇,引此條云:『若膈下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當溫之。』本論勞復篇云:『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太陽中篇小青龍湯條云:『心下有水氣,乾嘔。

白話文:

山田正珍說:「『溫溫』,就是『慍慍』,古代文字通用,應該以『慍慍』為正確。『膈上』,應寫作『膈下』,《脈經》第七卷《不可吐篇》引用此條說:「如果膈下有寒飲,乾嘔,不可吐,應溫之。」《本論·勞復篇》說:「胃上有寒,應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太陽·中篇·小青龍湯條》說:「心下有水氣,乾嘔。

』合考之,『上』字,當作『下』字也。『復』,『反』也。『少陰病』三字,以始得之無熱惡寒而言,謂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心下慍慍欲吐,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其脈弦遲者,此為邪氣實於胸中。蓋邪實胸中,則陽氣為閉,不能通達於四末,是以使人手足厥寒,其脈弦遲也。

白話文:

綜合考量後,『上』這個字應該用『下』來代替。『復』就是『反』的意思。『少陰病』這三個字,是指剛開始沒有熱象,惡寒的病,所謂少陰病是食物進入後,心下感覺煩悶想要嘔吐,卻又吐不出來,病情剛開始時手腳冰冷,脈搏弦而緩慢,這是因為邪氣充盈在胸中。由於邪氣充實於胸中,陽氣因而閉塞不通,不能通暢於四肢末端,所以使人手足冰冷,脈搏弦而緩慢。

如是者,當以瓜蒂散吐之,《素問》所謂『因其高者而越之』是也。若下之,則於治為逆,故曰不可下也。厥陰篇第三百六十三條云:『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中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蓋與本節同因而殊證耳,按小柴胡湯之心煩喜嘔,黃連湯之欲嘔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之食入口即吐者,皆胸中有熱也。吳茱萸湯之食穀欲嘔者,中焦有寒也。

白話文:

如果是這種情況,應該給予瓜蒂散讓其吐出來,《素問》中所說的『針對上焦邪氣旺盛的情況,採用宣通的方法來治療』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使用瀉下法,則與治療原則相違背,所以說不可使用瀉下法。厥陰篇第三百六十三條說:『病人手腳冰冷,脈搏時緊時慢,這是邪氣聚集在胸中。心中脹滿煩躁,飢餓卻不想吃東西的,是疾病在胸中,應該要讓其嘔吐,可以使用瓜蒂散。』這是和這一節理論相同而證狀不一樣的情況。根據小柴胡湯的煩躁喜嘔,黃連湯的想嘔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的吃東西就吐的症狀,都是胸中有熱造成的。吳茱萸湯的吃穀物想吐的症狀,是中焦有寒造成的。

《金匱》大黃甘草湯之食已即吐者,亦由胸中有熱也。此條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慍慍欲吐,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為邪氣實於胸中,陽氣因之而閉,故不論其寒熱,以吐達其鬱閉也。若其人手足厥冷,不吐飲食,惟乾嘔者,此為膈下有寒飲,蓋因脾胃虛寒,不能轉化水漿也,不可吐之,宜以四逆湯急溫之,中焦得溫,寒飲自散矣。」

白話文:

《金匱》中記載的大黃甘草湯,對於已經吃下去的食物馬上吐出來的人來說,也是因為胸中有熱氣造成的。這種情況下,食物一入口就會吐出來,胸中感到煩悶、想吐又吐不出來,剛開始的時候,手腳冰冷,脈搏細弱而緩慢,這是因為邪氣充實於胸中,陽氣因此而閉塞,所以不論是寒熱的病症,都要通過嘔吐來疏通鬱閉之氣。如果這個人手腳冰冷,不吃東西,只乾嘔,這是因為膈下有寒氣和水飲,這是因為脾胃虛寒,不能運化水液造成的,不能讓他們嘔吐,應該用四逆湯來急救,中焦得到溫暖,寒氣和水飲自然就會散去。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云云者,疑有調胃承氣湯證,故曰不可下也。按『當吐之』之下,脫『宜瓜蒂散』四字。又按《千金方》引此條,『溫溫』,作『慍慍』,是也。《正字通》曰:『慍,心被鬱積而煩憒也。』此條之『溫溫』,蓋謂噁心憤悶狀也。

白話文:

《類聚方廣義》的條目中說:「少陰病,喝水喝湯就吐的人,懷疑有調胃承氣湯證,所以說不能用下劑。按『當吐之』下面脫落了『宜瓜蒂散』四個字。又按《千金方》引用這條,『溫溫』作『慍慍』,是對的。《正字通》說:『慍,心被鬱積而煩躁鬱悶。』這條的『溫溫』,大概是指噁心煩悶的狀態。

又《素問‧玉機真藏論》曰:『使人逆氣,背痛,慍慍然。』王注曰:『不舒暢也。』張注曰:『悲鬱貌也。』《至真要大論》曰:『慍慍,而復已萌也。』張注曰:『蘊積貌。』合觀之,亦可發溫溫之義矣。」

白話文:

《素問‧玉機真藏論》說:「使人逆氣、背痛、悶悶不樂。」王注說:「不舒暢。」張注說:「憂鬱的樣子。」《至真要大論》說:「悶悶不樂,而且又萌發了。」張注說:「鬱積的樣子。」綜觀這些註解,也可以發揮溫溫的意義了。」

由此二說觀之,可知本條之意矣。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從這兩種說法來看,我們可以理解這段話的意思了。

如果是大量出汗後,仍然感到發熱未減,身體內部感到緊繃不適,四肢疼痛,並且有下痢、四肢厥冷、怕冷的情況,應該使用四逆湯來治療。

以下諸條,本宜載於厥陰篇,本篇所以列之者,因與前記諸條有連帶關係也。其意如山田正珍云。內者,腹內也。此證脈微欲絕者,主以通脈四逆湯也。

白話文:

以下諸症狀,本來應該載於厥陰篇,之所以列在本章,是因為與前述症狀有連帶關係。山田正珍說得很有道理。內者,是指腹內。這種證狀脈搏微弱到幾乎消失,主治方劑以通脈四逆湯為主。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大汗出,熱不去,是脫汗也。內,腹中也。《脈經》無『又』字。」

由此可知本條之意矣。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類聚方廣義》中這條記載說明:大量出汗後,熱度仍未消退,這種情況屬於脫汗。這裡的「內」是指腹內。《脈經》中沒有「又」這個字。

由此可以明白這條記載的意思。

當出現大量出汗,或是嚴重腹瀉並伴有四肢冰冷的情況,應使用四逆湯來治療。(《傷寒論》)

【註】

成無己曰:「大汗與大下利,內外雖殊,其亡津液,損陽氣則一。陽虛陰勝,故生厥逆,與四逆湯固陽退陰也。」

白話文:

成無己說:「大汗和大下利,雖然一在內一在外,然而都很容易導致津液耗損,損傷陽氣。陽氣虛弱,陰氣盛行,因此會產生四逆之症,與四逆湯固護陽氣,使陰氣退卻的理論和功效是一樣的。」

求真按:「此大汗,若因大下利而亡失體液,則致血行微細之結果而厥冷也。」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裡,乃攻其表。溫裡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傷寒論》)

【註】

仲景雖列本條於厥陰篇,反近於太陰病者也。注釋詳太陽病篇桂枝湯條。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傷寒論》)

【註】

山田正珍曰:「既云難治,又處以四逆湯,《論》中斷無此例,疑非仲景之言。」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傷寒論》)

【註】

以下二條,揭於霍亂病篇。本條是論其裡寒外熱之甚者,不可誤以「汗出,發熱惡寒」為表證也。

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這段大出汗的情況,如果是因為嚴重的腹瀉而導致體液大量流失,就會造成血液流動變得非常微弱,進而引發肢體冰冷的狀況。

當腹瀉伴有腹部脹滿、全身疼痛時,應該先溫暖身體內部,然後再治療外表的症狀。溫暖內部適合使用四逆湯,治療外表則宜使用桂枝湯。(出自《傷寒論》)

【註解】 張仲景雖然將此條內容放在厥陰病篇中,但其特徵更接近於太陰病的描述。詳細的解釋請參考太陽病篇中的桂枝湯條目。

如果嘔吐並且脈搏微弱,小便通暢,身體略有微熱,同時出現手腳冰冷的症狀,這種情況較難治療,建議使用四逆湯。(出自《傷寒論》)

【註解】 山田正珍指出:「既說難以治療,又建議使用四逆湯,这种情况在《傷寒論》中並無前例,懷疑這可能並非張仲景的原意。」

如果有嘔吐、腹瀉、出汗、發燒畏寒,以及四肢緊繃、手腳冰冷的症狀,應以四逆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出自《傷寒論》)

【註解】 接下來的兩條內容,雖列於霍亂病篇中。本條主要討論的是內臟寒涼而外表看似有熱的嚴重情況,千萬不可誤以為「出汗、發熱畏寒」就是外表受寒的表現。

如果同時有嘔吐和腹瀉,小便依然通暢,並且大汗不止,腹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體內寒冷而外表似有熱象,脈搏微弱近乎消失,這種情況下也應使用四逆湯進行治療。(出自《傷寒論》)

【註解】

山田正珍曰:「此是虛寒內盛,陽氣外脫也。『四逆』之上,脫『通脈』二字。一說云『復利』,當作『不利』,是也。」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既吐且利云云,疑『四逆』之上,脫『通脈』二字。」

白話文:

山田正珍說:「這是虛寒內盛,陽氣外脫。在『四逆』之上,脫(漏)了『通脈』二字。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復利』,應該寫作『不利』,是正確的。」

求真按:「此二說是也。脈微欲絕者,不外於水毒急迫之劇,則以增量乾薑之通脈四逆湯主治之,當然之理也。」

四逆湯方

甘草4.8克,乾薑3.6克,附子2.4克。

煎法用法同前。

白話文:

求真按:這兩個說法都是正確的。脈搏微弱,彷彿快要斷了,都因為水毒緊急侵襲、突然發作,所以理所當然可以用成分加重的附子、乾薑的「通脈四逆湯」治療。

《醫林集要》曰:「乾薑附子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傷寒陰證,唇青面黑,身背強痛,四肢厥冷者,以及諸虛沉寒等證。」

白話文:

《醫林集要》說:「乾薑附子湯(求真按:『這就是這個方子』),用於治療傷寒陰證,嘴脣發青臉色發黑,身體背部強烈的疼痛,四肢冰冷的情況,以及各種虛弱沉重的寒冷症狀。」

《濟生方》曰:「薑附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五臟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或卒然暈悶,手足厥冷者。」

白話文:

《濟生方》中說:「薑附湯(求真注:『這就是本方』),治療五臟虛寒、口不能言語、四肢強直、不能言語、或突然昏迷、手腳冰涼等症」

《萬病回春》曰:「凡陰證,身靜而重,語言無聲,氣少,難以喘息,目睛不了了,口鼻氣冷,水漿不下,大小便不禁,面上惡寒,有如刀刮者,先用搜熨法,次服四逆湯。」

白話文:

《萬病回春》說:「凡是陰證,身體靜止而沉重,言語沒有聲音,呼吸短少,難以喘息,眼睛看不清楚,口鼻氣息冰冷,水和食物不能下嚥,大小便失禁,面部寒冷,好像有刀刮一樣,先用搜熨法,然後服用四逆湯。」

《傷寒六書》曰:「四逆湯,治脈浮熱甚,反灸之,因火必動,咽燥吐血。」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四肢厥逆,身體疼痛,下利清穀,或小便清利者。」

白話文:

《傷寒六書》提到:「四逆湯用於治療脈搏浮現且體內熱度很高,若反覆施以火灸,會因為熱力而引發咽喉乾燥甚至吐血的情況。」

東洞翁對本方的定義是:「用來治療四肢冰冷、身體疼痛、腹瀉且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或是小便清澈量多的情況。」

《方機》本方主治曰:「手足厥冷者。下利清穀者。腹拘急,四肢厥冷,下利惡寒者。大汗出,熱不去,拘急,四肢厥冷者。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

白話文:

《方機》本方的主治包括:

  1. 手腳冰涼者。

  2. 腹瀉清稀飲食者。

  3. 腹中拘急,四肢冰涼,腹瀉畏寒者。

  4. 大汗淋漓,體熱不退,拘急,四肢冰涼者。

  5. 腹瀉,腹脹滿,身體疼痛者。

《古方便覽》本方條曰:「世醫所謂中寒、中濕及傷寒陰證、霍亂等證,若有厥冷惡寒,下利腹痛等,皆宜用此方。又可用於一年或二年,下利清穀不止者。」

白話文:

《古方便覽》中提到:「民間醫生所謂的中寒、中濕、傷寒陰證、霍亂等症狀,如果出現厥冷惡寒、下利腹痛等症狀,都適合使用這個方劑。它還可以應用於一年或兩年,下利清穀不止的情況。」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霍亂,吐利甚者,及所謂暴瀉證而急者,死不崇朝。若倉皇失措,擬議誤策,使人斃於非命,其罪何歸乎?醫者當研究於平素,始可救急而濟變也。大汗出,熱不去云云,可參考以下諸章。」

白話文:

《類聚方廣義》這本書的這條條文說:「霍亂,嘔吐、腹瀉非常厲害的人,以及所謂的暴瀉證且病情急迫的人,不到一個早晨就死亡。如果醫生倉促慌張,失去方寸,擬定錯誤的治療策略,使病人非正常死亡,那麼罪過誰來承擔呢?醫生在平時就要研究學習,才能在急診時救死扶傷,應變處置。大汗淋漓,體溫卻不下降之類的情況,可以參考以下幾章。」

霍亂病,雖因外感,蓋傷食也,又有挾疝癥激動者。其不吐不下,胸腹劇痛者,當先與備急圓、紫圓以吐下之。腹痛悶亂止,而嘔不止,藥汁不入者,宜以小半夏加茯苓湯止其嘔。吐下後,頭痛發熱,身疼痛,渴而嘔吐,小便不利,脈浮數者,宜五苓散。前證吐利不止,四肢微冷,好熱飲者,人參湯。

白話文:

霍亂病,雖然是由外感引起,但根本上是傷食導致的。有些患者還會伴隨疝氣症狀,導致病情加重。

對於不吐不下,胸腹劇痛的患者,應該先用備急丸和紫丸進行吐瀉治療。

如果腹痛悶亂止住,但嘔吐不止,藥汁無法入口的,應該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來止嘔。

吐瀉後,出現頭痛發熱、身體疼痛、口渴嘔吐、小便不利,脈搏浮數的,應該用五苓散治療。

如果之前吐瀉不止,四肢微冷,喜歡喝熱飲的,應該用人參湯治療。

吐下止,大熱大渴,煩躁,心下痞硬者,白虎加人參湯。前證頭痛,汗出惡寒,身體疼痛,心下不痞硬者,白虎加桂枝湯。乾嘔不止,冷汗厥逆,轉筋腹痛,脈微欲絕者,宜用四逆湯。苟精究攻伐之術,治安之策,不誤於施設,而起其可起者,豈難事乎?

白話文:

如果通過嘔吐、腹瀉等方法治療後,仍然出現高燒、口渴、煩躁、胃脘部堅硬疼痛等症狀,應服用白虎湯加人參。

若有上述症狀,但還伴隨著頭痛、出汗、惡寒、全身疼痛、胃脘部不堅硬疼痛等症狀,應服用白虎湯加桂枝。

如果嘔吐不止、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肌肉痙攣、腹痛、脈搏微弱欲絕等症狀,應服用四逆湯。

只要精通攻伐的治療方法和調護的策略,在診斷和治療上不犯錯誤,就能振奮正氣,使病人康復,這難道是難事嗎?

四逆湯,為救厥之主方也。然傷寒之熱結在裡者,中風卒倒,痰涎沸湧者,霍亂未吐下,內猶有毒者。老人食鬱及諸卒病閉塞不開者,縱令全身厥冷,冷汗脈微,能審其證,以白虎、瀉心、承氣、紫圓、走馬之類,解其結,通其閉,則厥冷不治而自復。若誤認為脫證,遂用四逆、真武,則猶下井投石也。

庸工殺人,常坐於此。嗚呼!方技雖小,生死所關,若無高才卓識者,難以得其蘊奧也。

白話文:

四逆湯是治療脫證的特效方。然而,如果傷寒的熱邪聚集在體內,導致中風突然倒下、痰涎沸騰;或者霍亂尚未吐瀉,體內還有毒邪;或者老年人飲食鬱結以及各種急腹症閉塞不通的情況,即使出現全身厥冷、冷汗脈微的症狀,也應該仔細辨證,用白虎湯、瀉心湯、承氣湯、紫圓湯、走馬湯之類的藥物來解除邪結,疏通閉塞,那麼厥冷的症狀就會不治而癒。如果誤認為是脫證,而使用四逆湯、真武湯,那就猶如在井中投石,雪上加霜。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為陰證正面之治法,以四肢厥逆,下利清穀等為主證。其他假熱證,有使冷服此方之法,亦近於加豬膽汁之意也。…又此方加烏梅、蜀椒,名溫中湯,治蛔厥。」

白話文:

方劑處方函內有這樣寫著:「本方是用來治療陰症最主要的治法,主要是以四肢冰冷、腹瀉拉肚子、拉出來都是沒有消化過的食物。其他假象高熱的症狀,也可以用這個藥方來治療,做法和豬膽汁效果差不多。…另外再加入酸梅、花椒,名為溫中湯,可以治療蛔蟲導致的厥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