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185)
別論 (185)
1. 蜀椒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蜀椒
求真按:「因產蜀者最良,故有此名,其實即山椒也。」
【氣味】辛溫有毒。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
蜀椒,
根據求真的說明:「因為產自蜀地的品質最佳,所以得名為蜀椒,事實上它就是山椒。」
其氣味為辛溫,但有毒性。
【主治】六腑之寒冷。…心腹之留飲宿食,腸澼下痢,泄精。…散風邪,瘕結,水腫,黃疸,鬼疰蠱毒,殺蟲魚毒。(《別錄》)
白話文:
【主治】治療六腑以及心腹的冷症;治療心腹腸道的積滯宿食和腹瀉;治療泄精。…能驅散風邪,治療癥瘕積聚、水腫、黃疸、鬼邪作祟的疾病和蠱毒,還能殺死蟲子和魚毒。(《別錄》)
治頭風下淚,腰腳不遂,虛損留結,破血,下諸石水,治咳嗽,腹內冷痛,除齒痛。(甄權)
破癥結,開胸。…暖腰膝,縮小便,止嘔逆。(大明)
散寒,除濕,解鬱結,消宿食,通三焦,暖脾胃。…殺蛔蟲,止泄瀉。(時珍)
白話文:
治療頭風流淚、腰腳無力、虛損積聚、破血、排除體內結石,治療咳嗽、腹部冰冷疼痛,消除牙痛。
化解積聚、打開胸腔,溫暖腰膝、減少小便、止住嘔吐。
散寒除濕,解開鬱結、消解宿食,暢通三焦,溫暖脾胃,殺死蛔蟲,止瀉。
《本草備要》曰:「川椒,辛熱純陽。入肺,發汗,散寒,治咳嗽。入脾,暖胃,消食,除脹,治心腹冷痛,吐瀉澼痢,痰飲水腫。…治陽衰,溲數,泄精,癥結(下焦虛寒)。通經,安蛔(蟲見椒則伏),殺鬼蛀(最能殺勞蟲)、魚蟲毒。肺胃素熱者忌服。」
白話文:
《本草備要》中說:「川椒,辛熱純陽。入肺,能發汗,散寒,治療咳嗽。入脾,能溫暖胃部,消食,消除脹氣,治療心腹冷痛,嘔吐腹瀉、痢疾、痰飲水腫。…治療陽氣衰弱,小便頻繁,泄精,癥結(下焦虛寒)。通經,安蛔(蟲見椒則臥伏),殺鬼蛀(最能殺勞蟲)),魚蟲毒。肺胃素熱的人忌服。」
據上說觀之,本藥為溫性刺激的殺蟲殺菌藥,兼有健胃祛風,解凝利尿作用。
白話文:
根據上面所說的來看,這種補藥是一種溫性的刺激性殺蟲殺菌藥,兼具健胃祛風、化瘀利尿的作用。
2. 吳茱萸湯之注釋
食穀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傷寒論》)
【註】
方有執曰:「食穀欲嘔者,胃寒也。」
白話文:
如果吃五穀就想要嘔吐,這是屬於陽明經的病症,可以用吳茱萸湯來治療。如果服用了吳茱萸湯之後反而加重病情,那這就屬於上焦的病症。
山田正珍曰:「『陽明』二字,本當作『中焦』,乃對下文上焦句而言。王叔和不知文法如是,妄謂中焦即陽明胃腑之位,遂改作陽明耳。食穀欲嘔者,胃中虛寒,飲水淤蓄也。吳茱萸溫中,生薑逐飲,即此故也。按太陽下篇云:『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白話文:
山田正珍說:「『陽明』這兩個字,其實應該寫成『中焦』,這是為了與下文中談論的上焦相對應。王叔和不瞭解文章的文法規律,誤以為中焦就是腸胃的部位,便隨意更改為陽明。飲食後有嘔吐感的人,是因為胃中虛寒,喝進的水阻塞積蓄的緣故。所以可以用吳茱萸溫暖中焦,用生薑去除飲水。根據《傷寒論》的下篇記載:「傷寒患者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疼痛,想嘔吐的,可以用黃連湯來治療。
』由是觀之,屬上焦者,乃胸中有熱之謂,宜與小柴胡湯者也。前一百五十四條為指小柴胡湯以治上焦之方,亦可以為徵。」
白話文:
由此可見,歸屬於上焦的是,乃是指胸中的熱,應該與小柴胡湯來治療,前面心經中的一百五十四條,是以小柴胡湯來治上焦的方劑,也可以作為證明。
求真按:「山田氏說甚是。本來此方為陰證之法劑,故其主治為食穀欲嘔證,然服之嘔反加劇者,非陰證也明矣。所以謂屬上焦,暗示其以小柴胡湯為主治也。因本方證是屬於內,由下方迫胃;小柴胡湯證是屬於外,由上部迫之者,且有寒熱之差,但皆有嘔證,甚相疑似,判別不易。故師托說本方之證治,以示二方之類證鑒別也。
白話文:
求真先生按語:山田先生的說法非常正確,本來這種藥方是針對陰證的藥劑處方,所以它的主要療效是食穀欲吐的症狀。然而,如果服用後嘔吐反而加劇的,顯然不是陰證。因此說它是屬於上焦,暗示它應該以小柴胡湯為主要治療方法。由於這種藥方的症狀是屬於內部,由下方逼迫胃部,而小柴胡湯的症狀是屬於外部,由上部逼迫,並且有寒熱的差異,但都有嘔吐的症狀,非常類似,難以區分。所以老師特別說明這種藥方的臨牀治療,以便人們能夠區分這兩種類似證型的症狀。
尚有稻葉克禮之《腹證奇覽》本方條云:『用柴胡而不能治者,此證間有之,因胸脅苦滿,而嘔不已故也。然胸脅苦滿而嘔者,用柴胡而愈。如柴胡證,唯胸滿者,是吳茱萸湯證也。』又由亡師之愛兒,瀕於危篤,用小柴胡加吳茱萸湯而得奇效觀之,能窺其間之秘要故也。
白話文:
古代中醫有一本叫《腹證奇覽》的書,裡面有一條方劑寫道:「如果用柴胡不能治癒的病人,有時是因為胸脅疼痛、飽脹而且嘔吐不止。但是,如果胸脅疼痛、飽脹而嘔吐的病人,用柴胡就能治癒。如果像柴胡證的病人,只有胸滿症狀的話,就是吳茱萸湯的適應症。」另外,從我已過世的師父的兒子瀕臨危篤,用小柴胡湯加吳茱萸湯而得到奇效的情況來看,就能窺探出其中的奧祕。
然尾臺氏所著《類聚方廣義》本方條云:『得湯反劇者,益與此方,則嘔氣自止,但一帖藥,二三次服為佳。』此因注家徒執字句解,不能有所知也,學者宜親驗自得,此以本方瞑眩之例證,曲解本條者也,不可妄從。」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白話文:
然而,尾臺氏所著的《類聚方廣義》的本方條目中說:「如果服用湯藥後病情反而加重,再服用本方,嘔吐的症狀就會自行停止,只要一帖藥,服用兩三次就會好。」這是由於注家只拘泥於字句解釋,而不能有所瞭解,學者應該親自驗證以得到自己的心得,這是以本方的瞑眩之例證,曲解本條的人,不可輕易相信。
以產吳國之茱萸為佳品,故有吳茱萸之名。茱萸,即本名也。嘔而胸滿者,先嘔而後胸滿也,則以嘔為主證,而胸滿為客證矣,與小柴胡湯之胸脅苦滿而嘔者不同。須切記之,不可失誤。
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吳國產的茱萸是上品,因此有吳茱萸之名。茱萸,就是本名。嘔吐而感到胸悶氣脹的,先有嘔吐、後有胸悶氣脹,那麼以嘔吐為主要症狀,而胸悶氣脹為次要症狀。這與小柴胡湯治療的胸脅疼痛氣脹、嘔吐的病症不同。一定要牢記,不要搞錯。
本條載於少陰病篇,雖屬至當。茲因便利而列之,其吐利,手足厥冷者,似於四逆湯證。
白話文:
這條記載在少陰病篇,雖然是極為正確的。現在為了方便而把它列於此,其嘔吐、瀉肚、手腳冰冷的人,似乎與四逆湯證相類似。
劉棟云:「下利清穀,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四逆湯主之。嘔吐下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故吳茱萸湯以吐為主,四逆湯以利為主也,此下利二證之別,不可不識。」
白話文:
劉棟說:「腹瀉、大便清白,手腳冰冷,煩躁想要死掉的人,要用四逆湯治療。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煩躁想要死掉的人,要用吳茱萸湯治療。所以,吳茱萸湯主要是治療嘔吐,四逆湯主要是治療腹瀉,這是腹瀉兩種症狀的區別,不能不瞭解。」
又尾臺氏《類聚方廣義》本方條云:「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與四逆湯證相似而不同,四逆湯以下利厥冷為主,此方以嘔吐煩躁為主,是其別也。又治腳氣衝心,煩憒嘔逆,悶亂者。」
白話文:
《類聚方廣義》記載,此方適用於出現嘔吐、手腳冰冷、煩躁不安、瀕臨死亡的症狀,與四逆湯的症狀相似卻有所區別。四逆湯以腹瀉、四肢冰冷為主要症狀,而此方則以嘔吐、煩躁為主要症狀。此外,此方還能治療腳氣衝心、心煩意亂、嘔吐、胸悶等症狀。
如上說,其間自有分別。
又張璐本方條下云:「為少陰兼厥陰之候也。」
仲景單稱少陰病,其實少陰病兼厥陰病可知。
乾嘔,吐涎沬,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就像上面所說的,其中自然有區別。
另外,張璐在他的版本下方寫道:「這是少陰經與厥陰經共同表現的症狀。」
張仲景單獨稱之為少陰病,實際上指的是少陰病同時伴有厥陰病的特性。
乾嘔,吐口水泡沫,頭痛的,用吳茱萸湯來治療。(出自《傷寒論》)
亦載於厥陰篇,然因與前條有連絡,故列之。乾嘔吐涎沫,食穀欲嘔者,與嘔而胸滿之三證,同為水毒由內之下方,迫於肺胃所致。頭痛者,此毒更上迫,而侵及頭腦之劇證,故仲景欲示此意,不揭於太陰、少陰篇,而載於厥陰篇也。然此頭痛,《續醫斷》云:「證有主客者,即物有主客也,治其主者,而客從矣,故治法宜分主客也。主者先見,客者後出,故吐而渴者,以吐為主;滿而吐者,以滿為主也。
白話文:
這條記載也載於《厥陰篇》,但是因為它與前面的條文有聯繫,所以把它列出來。乾嘔吐涎沫,吃東西就想要嘔吐的人,以及嘔吐而胸悶這三種症狀,都是因為水毒從內部向下流,逼迫肺胃而引起的。頭痛的人,這種毒素進一步向上逼迫,侵襲頭腦,這是嚴重的症狀,所以仲景想表達這個意思,沒有把它放在《太陰篇》、《少陰篇》,而是放在《厥陰篇》。然而,關於這個頭痛,《續醫斷》說:「證有主客,就是事物有主客,治療時就要分主客,治癒主症,客症就會隨之消失。因此,治療的方法應該區分主客。主症先出現,客症後出現,所以嘔吐而口渴的人,以「嘔吐」為主症;胸悶而嘔吐的人,以「胸悶」為主症。
桂枝有頭痛,有乾嘔;吳茱萸湯,亦有頭痛,有乾嘔。桂枝湯以頭痛為主,乾嘔為客,故頭痛在首;吳茱萸湯,以乾嘔為主,頭痛為客,故頭痛在末。凡客者動,而主者不動,此頭痛不過是客證,乾嘔實為主證也,以之可以鑒別其類證矣。」
白話文:
桂枝湯有頭痛、乾嘔的症狀;吳茱萸湯也有頭痛、乾嘔的症狀。桂枝湯以頭痛為主,乾嘔為輔,所以頭痛排在前面;吳茱萸湯以乾嘔為主,頭痛為輔,所以頭痛排在後面。凡是輔助症狀會變動,而主要症狀不會變動,這頭痛不過是輔助的證據,乾嘔纔是主要的證據,以此可以鑑別類似的證據。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4克,人參、大棗各2.4克,生薑4.8克。
上細銼,以水一合五勺,去滓,頓服。
《肘後方》曰:「一方(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人食畢,即噫醋及醋心。」
求真按:「噫醋及醋心,吞酸嘈雜也。」
《聖濟總錄》曰:「人參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心痛。」
張元素曰:「吳茱萸湯之用有三:去胸中之逆氣滿塞,止心腹感寒之㽲痛,消宿酒也。」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嘔而胸滿,心下痞硬者。」
白話文:
藥材
- 吳茱萸:4克
- 人參:2.4克
- 大棗:2.4克
- 生薑:4.8克
製法
- 將以上藥材切碎。
- 用五合水(約相當於現代的 250 毫升)煎煮藥材。
- 去渣,趁熱服用。
功效與主治
- 《肘後方》記載:本方可用於治療飯後噯氣、泛酸、胃部不適等症狀。
- 《聖濟總錄》記載:本方可用於治療心痛。
- 張元素認為:本方有三大功效:
- 疏肝理氣,去胸中逆氣滿塞。
- 暖胃止痛,止心腹感寒之㽲痛。
- 消除宿酒。
- 東洞翁認為:本方可用於治療嘔吐、胸悶、心下痞硬等症狀。
註解
- 「噫醋及醋心」:指飯後噯氣、泛酸、胃部不適等症狀。
- 「㽲痛」:指胃脘疼痛,常因寒邪侵襲所致。
- 「心下痞硬」:指心窩處有痞塊感,按之堅硬。
現代應用
吳茱萸湯方在現代醫學中仍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常被用於治療胃炎、胃潰瘍、消化不良、心絞痛等病症。但需根據個人情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方機》本方主治曰:「食穀欲嘔者(方意,以氣逆為主證)。吐利(吐瀉也),手足厥冷,煩躁者。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南呂)。嘔而胸滿者(紫圓)。腳氣上攻而嘔者(紫圓)。若因水腫而嘔者,非此湯所治也。」
白話文:
《方機》所述的此方的主治的病情是:吃了東西就會感覺嘔吐(方注:以氣逆作為判斷依據)。吐瀉腹瀉兼見,手腳冰涼,精神煩躁。乾嘔,吐涎沫,頭痛(南呂)。嘔吐並且胸部滿悶(紫圓)。腳氣病發作,往上攻引起嘔吐時(紫圓)。如果是因為水腫引起的嘔吐,此方無法治療。
《續建殊錄》曰:「一某客嘗患頭痛,痛則嘔發,劇時語言不出,但以手自擊其首,家人不知其頭痛,皆以為狂。先生診之,腹大攣,恰如引線之傀儡狀,蓋因頭痛甚,有如狂狀也,急與吳茱萸湯,二帖,藥盡疾愈。」
白話文:
《續建殊錄》中記載:「有一位客人經常患頭痛,頭痛就會嘔吐,嚴重時說話都說不出來,只能用手拍打自己的頭。家人不知道他頭痛,都以為他瘋了。醫生診斷後發現,他的肚子很大,就像牽線的木偶一樣。這是因為頭痛很嚴重,才會出現像瘋了一樣的症狀。於是趕緊給他服用吳茱萸湯,兩帖藥吃完後,病情就痊癒了。」
一人卒發乾嘔,醫與小半夏湯,七日不瘥,聲動四鄰,於是迎先生。診之心下痞硬,四肢厥冷,乃與吳茱萸湯,三帖而愈。
白話文:
有一個病人突然發生乾嘔,醫生給他開了小半夏湯,七天沒有好轉,聲音響徹四鄰,於是請來了先生。先生診斷他的心下痞硬,四肢厥冷,於是給他開了吳茱萸湯,三帖藥就好了。
一人初患頭痛,次日腹痛而嘔,手足厥冷,大汗如流,正氣昏冒,時或上攻,氣急息迫,不能語言,先生與吳茱萸湯,諸證頓除,既而困倦甚,四肢擲席,乃更與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數日而瘳。
白話文:
一個人最初患有頭痛,第二天腹痛並嘔吐,手腳冰涼,大汗淋漓,精神昏迷,有時還會心臟病發作,呼吸急促,無法說話。醫生給他開了吳茱萸湯,所有的症狀都消失了。但是,他之後感到非常疲倦,四肢亂動。於是,醫生又給他開了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幾天后就康復了。
《成績錄》曰:「一男子,卒然如狂,捧頭踊躍,如頭痛狀,不能言語,乾嘔,目閉,手足微冷,面無血色,周旋堂中,不得少安。先生與吳茱萸湯,五六帖,痊愈。」
白話文:
《成績錄》中記載:有一位男子,突然發狂,捧著頭跳來跳去,好像頭痛的樣子,不能說話,乾嘔,眼睛閉著,手腳微涼,臉上沒有血色,在堂中走來走去,不得片刻安寧。先生給他開了吳茱萸湯,五六帖後,痊癒了。
一男子,乾嘔頭痛,胸中㽲痛,周身微冷,面色青白。先生與吳茱萸湯,數帖,稍緩,兼用當歸芍藥散而痊愈。
白話文:
一名男子,乾嘔、頭痛,胸中隱隱作痛,全身微微發冷,面色青白。大夫給予吳茱萸湯,服用數帖後,症狀略微緩解,再服用當歸芍藥散之後,完全痊癒。
《餐英館治療雜話》曰:「《傷寒論》有『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之證,已見於前矣,雖與四逆湯證相同,然四逆湯證,吐利而元氣飛騰,手足厥冷,雖煩躁而元陽欲脫,故手足之厥冷,有自底下冷起之氣味,且腹軟而心下無特別阻塞也。吳茱萸湯之目的,雖云手足厥冷,然不惡冷,且自手指表尖冷起者,四逆之證,自指裡冷起,亦煩躁也。
白話文:
《餐英館治療雜話》裡說到:「《傷寒論》中提到:『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煩躁不安,想要死亡的人,用吳茱萸湯為主方。』這個證狀已經見過了,雖然跟四逆湯的證狀相同,但四逆湯的證狀是:嘔吐、腹瀉,元氣虛弱,手腳冰冷,雖然煩躁不安,但元陽將要脫離,所以手腳冰冷,有從腳底開始發冷的感覺,而且腹部柔軟,心下沒有特別的阻塞。吳茱萸湯的目的,雖然說手腳冰冷,但不會怕冷,而且是從手指尖端開始發冷,四逆的證狀,是從手指裡面發冷,也會煩躁不安。
又吳茱萸湯證,必心下痞塞有物,宜以此為目的,因此痞塞,阻其上下氣血往來之經脈,故手足厥冷也。此證《傷寒論》雖無脈,然兩證之脈,當絕,或沉微、沉細之類,故若以脈辨證,雖似相同,實若冰炭也。夏月霍亂吐瀉證,吐利後間有手足厥冷,煩躁等證,世醫以為吐利後是虛寒證,連進四逆、附子、理中等,反增煩躁,心下膨滿痞塞者,非虛塞證也,宜用吳茱萸湯。以吳茱萸之苦味,壓心下之痞塞,則陰陽通泰,煩躁已,厥冷回,此余新得之法也。
白話文:
吳茱萸湯的證狀是心下痞塞,有東西堵塞的感覺。這種情況會阻礙氣血在上下經脈的運行,因此手足會發冷。傷寒論中雖然沒有提到吳茱萸湯的脈象,但根據臨牀經驗,此證的脈象應該是絕脈,或者沉微、沉細之類。所以如果僅僅根據脈象來辨證,吳茱萸湯證和虛寒證可能會被誤認為是相同的,但實際上兩者截然不同。在夏季的霍亂吐瀉中,也有可能出現吐瀉後手足厥冷、煩躁等證狀。世俗的醫生認為這是吐利後產生的虛寒證,於是連續給患者服用四逆湯、附子理中湯等溫補藥物。但結果卻反而加重了煩躁,而且心下更加膨滿痞塞。這不是虛寒證,而是實證,應該使用吳茱萸湯。吳茱萸的苦味可以壓制心下的痞塞,使陰陽通暢,煩躁消除,厥冷恢復,這是我的新發現。
只宜以心下痞塞為標準,手足自指表冷起為目的。此證若黏汗出,而脫陽者,非附子則不治。夏月雖宜出汗,然通身出薄汗者,則宜吳茱萸湯。猶煩躁,厥已回,心下之痞雖開七八,尚有少少之痞不除者,宜《活人書》之枳實理中湯。總之吐下後,心下痞者,枳實理中湯妙,即理中湯加枳實也。
白話文:
對於霍亂症狀是既不吐又不下,但心腹劇烈疼痛得想死的一種病,首先是用備急丸或紫圓藥丸,然後再服此方藥方,那麼一定會嘔吐。假如已經嘔吐,那麼一定會拉肚子。經過有效地嘔吐和拉肚子之後,患者的痛苦馬上消除了,其效果是相當快的,不能不知道。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主下降濁飲,故治吐涎沫,治頭痛,治食穀欲嘔,治煩躁吐逆。《肘後》治吐酸嘈雜。後世治噦逆。凡危篤之證,審因濁飲上溢,而處此方,其效難數。吳昆加烏頭而用於疝,此證自陰囊上攻,有刺痛嘔惡等證。凡一切上迫者,皆可為目的。又久腹痛,吐水穀者,此方加沉香有效。又霍亂後轉筋,加木瓜有大效。」
求真按:「加沉香、木瓜,小策也。」
白話文: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的本方條目說:「這個藥方主要用於治療下降的濁飲,所以可以治吐涎沫、治頭痛、治食穀欲嘔、治煩躁吐逆。在《肘後》一書中,這個藥方被用來治療吐酸嘈雜。後世用它來治療噁心反胃。凡是危重症狀,診斷出是濁飲上溢引起的,使用這個藥方,療效難以計數。吳昆在此藥方中加入烏頭,用來治療疝氣,這種病症是從陰囊向上發作的,有刺痛、嘔吐等症狀。凡是所有向上發作的病症,都可以使用這個藥方。另外,如果患有長期的腹痛,吐水穀的症狀,在此藥方中加入沉香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還有,霍亂後轉筋,加入木瓜也有很大的療效。」
《橘窗書影》曰:「一男子患梅毒,瘥後,頭痛,肩背強急,眼睛時時朦朧。醫概為遺毒,連用仙遺糧及汞劑。血液枯燥,胃中空虛,一日,大發嘔吐而絕食,心下痞塞,煩躁欲死,眾醫驚辭。余診曰:『體本無深毒,因其人懼此病,致醫過攻,而生此變。所謂割雞用牛刀也。
白話文:
《橘窗書影》中記載:「有一位男子患了梅毒,治癒後,頭痛,肩背僵硬,眼睛時常模糊。醫生們都認為這是梅毒的後遺症,於是連續使用了仙遺糧和汞劑。結果,他的血液枯燥,胃中空虛,有一天,他突然嘔吐不止,不吃不喝,心下痞塞,煩躁不安,幾欲死去。眾醫生都驚慌失措,紛紛辭去。我診斷後說:「這個人的身體原本沒什麼大問題,只是因為他害怕這種疾病,導致醫生過度治療,纔出現了這種情況。這就好比殺雞用牛刀,大材小用了。」
先平其胃而下嘔逆,或可得其活路。』因作吳茱萸湯加半夏、黃連(官參三分)。二日,嘔吐止,食少進。余仍前方不動,某醫笑為頑固,連服數旬,頭痛、肩背強亦隨而愈。」
白話文:
先調理好胃,治癒嘔吐反胃的症狀,病人就能好轉。於是就給他使用吳茱萸湯,再加半夏、黃連(官參三分)。兩天后,嘔吐止住了,開始進食。我仍然讓病人繼續服用原來的藥方,某個醫生笑我頑固,病人繼續服用這藥方好幾個月,頭痛、肩背疼痛也跟著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