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171)
別論 (171)
1. 排膿湯之注釋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並治法。(《金匱要略》)
白話文:
關於瘡瘍、腸癰以及浸淫病等疾病的脈象、症狀和治療方法。(出自《金匱要略》)
2.
問曰:「寸口脈微浮而澀,法當亡血,若汗出。設不汗者云何?」師曰:「若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此名金瘡。無膿者,王不留行散主之。有膿者,排膿散主之。排膿湯亦主之。」
白話文:
病人問:「把脈時,寸口脈摸起來有點浮又有點澀,照理說應該是失血的現象,如果又流汗的話就更像了。但如果沒有流汗,那又是怎麼回事呢?」
醫師回答:「如果身上有傷口,被刀斧等利器所傷,導致失血,也是這種脈象,這就叫做金瘡。如果傷口沒有化膿,就用王不留行散來治療。如果傷口已經化膿,就用排膿散來治療。排膿湯也可以用。」
3. 先輩之論說治驗
排膿湯方
甘草二兩,桔梗三兩,生薑一兩,大棗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溫服五合,日再服。
求真按:「換算今之克量則如下:甘草9.5克,桔梗14.5克,生薑5克,大棗12克。上細銼,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有是方而無證,後學無所適從。茲錄東洞翁之說如下。
排膿湯之證雖缺,若據桔梗湯觀之,則其主治也明矣。桔梗湯證曰:「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仲景曰:「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是乃以甘草緩其毒之急迫,而吐濁唾膿,非甘草之所主也,故不瘥者,乃加桔梗也。由是觀之,若腫痛急迫時,則用桔梗湯。吐濁唾膿多時,則用排膿湯。
求真按:「腫痛急迫為主,吐濁唾膿為客時,則用桔梗湯。吐濁唾膿為主,腫痛急迫為客時,宜用排膿湯。」
上說論定,學者須根據此說以運用本方。
《金匱要略本義》曰:「排膿湯之一方,尤為緩治。蓋上部胸喉之間有欲成瘡癰之機,則當急服之。」
求真按:「用本方者,可不問體之上部或下部,及瘡癰之將成與已成,無乎不可。」
《張氏醫通》曰:「排膿湯,治內癰從嘔膿而出者。」
求真按:「內癰者,即體內部的化膿性疾患之本方證,可以不問膿之從嘔而出,或從咳嗽而出,或從二便而出,悉皆用本方為佳。」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諸瘍有膿血,或吐黏痰而急迫者。」
求真按:「可與東洞翁之前說對照。」
《續建殊錄》曰:「一男子某,患肺癰。其友人佐佐氏投藥。爾後膿從口鼻出,兩便皆帶膿,或身有微熱而時惡寒,身體羸瘦,殆如不可藥,乃來求治。先生與排膿湯及伯州散,經日而瘳。」
一人患淋病七年,百治不效。其友人有學醫者診之,與湯藥,兼用七寶丸或梅肉散,久服無效。於是請治於先生。先生診之,小腹攣急,陰頭含膿而疼痛,不能行步,乃作排膿湯與之。服湯數日,舊疴全瘳。
求真按:「本方中以含甘草、大棗,於腹證上右腹直肌攣急,南涯氏稱小腹攣急,蓋此意也。」
《成績錄》曰:「一男子患癰,俗謂發背者,大如盤。一醫療之,三月不瘥。因轉醫,加外治。腫痛引股,小便難,大便不通,腹硬滿,短氣微喘,舌上無苔,脈弦數。先生視其硬滿,與大黃牡丹皮湯,穢物下,硬滿減,但唯發背自若,喘滿時加,濁唾黏沫如米粥。因與排膿湯,兼服伯州散,吐黏痰數升,諸證痊愈。」
求真按:「以一方並治癰腫及肺癰,可見其妙矣。」
白話文:
排膿湯方
排膿湯的藥方組成是:甘草二兩、桔梗三兩、生薑一兩、大棗十枚。
將以上四種藥材,加入三升水煮到剩下一升。每次服用五合,一天服用兩次。
有人考證說,如果換算成現代的克數,大約是:甘草9.5克、桔梗14.5克、生薑5克、大棗12克。將藥材稍微切碎,加入三合水煎煮成一合。過濾藥渣後,一天分三次溫服。
有了這個藥方,但沒有說明適用的症狀,後來的學習者不知道該如何使用。現在記錄東洞先生的說法如下:
排膿湯雖然缺乏明確的症狀說明,但如果參照桔梗湯來看,它的主要治療方向就很清楚了。桔梗湯的症狀是:「吐出混濁、腥臭的唾液,久了會吐膿。」《傷寒論》說:「咽喉疼痛的,可以使用甘草湯;如果沒有好轉,就使用桔梗湯。」這是因為甘草能緩和毒性的急迫,而吐出混濁唾液和膿,並非甘草的主要作用,所以沒有好轉的,才要加用桔梗。由此可知,如果腫痛急迫時,就用桔梗湯。如果吐出混濁唾液和膿較多時,就用排膿湯。
有人考證說,腫痛急迫為主,吐出混濁唾液和膿為次要時,就用桔梗湯。吐出混濁唾液和膿為主,腫痛急迫為次要時,就適合用排膿湯。
上述說明確立了方向,學習者必須根據這個原則來使用這個藥方。
《金匱要略本義》說:「排膿湯這個方子,特別適合用來緩慢治療。如果上部胸喉之間有將要形成瘡瘍的跡象,就應該趕快服用。」
有人考證說,使用這個藥方,可以不用管身體的上部或下部,也不用管瘡瘍是將要形成還是已經形成,都可以使用。
《張氏醫通》說:「排膿湯,是用來治療體內癰腫從嘔吐排出膿液的情況。」
有人考證說,所謂的體內癰腫,是指身體內部的化膿性疾病,使用這個藥方可以不用管膿液是從嘔吐排出,還是從咳嗽排出,或是從大小便排出,都適合使用。
東洞先生對這個藥方的定義是:「用來治療各種癰瘍有膿血,或是吐出黏痰且病情急迫的情況。」
有人考證說,這可以和東洞先生之前的說法對照來看。
《續建殊錄》記載:「有一個男子,得了肺癰。他的朋友佐佐先生給他用藥,之後膿從口鼻排出,大小便也帶有膿液,有時會有輕微發熱和怕冷的感覺,身體非常消瘦,看起來幾乎沒救了,才來求醫。醫生給他使用排膿湯和伯州散,過幾天就好了。」
另一個人得了淋病七年,治療了很久都沒有效果。他有一個懂醫的朋友,給他開藥,也用了七寶丸或梅肉散,長期服用也沒有效果。於是來請醫生治療。醫生診斷後,發現他小腹部肌肉攣縮、陰莖頭含膿且疼痛,無法走路。於是開了排膿湯給他服用,服藥幾天後,舊疾就完全痊癒了。
有人考證說,這個藥方裡含有甘草和大棗,在腹部症狀上,右腹直肌會有攣縮的現象,南涯先生稱之為小腹攣縮,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成績錄》記載:「有一個男子,得了癰腫,俗稱發背,腫得像盤子一樣大。有個醫生醫治了三個月都沒好,於是轉到別的醫生那裡,加上了外治法。腫痛牽引到大腿,小便困難,大便不通,腹部脹硬,呼吸急促,舌頭沒有舌苔,脈象弦數。醫生看他腹部脹硬,給他使用大黃牡丹皮湯,排出了污穢的東西,腹部脹硬減輕了,但背上的癰腫還是老樣子,呼吸急促加重,吐出的黏液像米粥一樣。於是使用排膿湯,加上伯州散,吐出幾升黏痰,各種症狀都痊癒了。」
有人考證說,一個藥方就能同時治療癰腫和肺癰,可見這個方子的神奇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