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類要

《養生類要》一書,乃明代醫家吳正倫(字子敘,號春岩子)所著,於嘉靖甲子(西元1564年)重新編輯及補充內容後付梓。此書並非僅為醫者所作,更是一部普惠於民、旨在普及養生智慧的指南。正如序言中所強調,吳正倫著書的「仁哉之心」,在於不藏私,願將驗方良法公諸於世,使「四方之病者,可以不醫而愈」,這正是本書核心理念「治未病」的體現。

吳正倫,自號春岩子,為歙地澄塘人。他早年勤學經史,後因病轉習醫學,並得湖州名醫陸膚野(或稱陸聲野)真傳。其醫術精湛,切脈望色、聽聲寫形、湯液醴灑、銳石槁引(針灸、導引等)無不精通,且屢有奇效。他遊歷四方,濟世活人無數,無論貧富貴賤,皆悉心診治,展現高尚醫德。正是基於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深厚的理論基礎,加之東人(臨清一帶)懇請,吳正倫方將平生所學及古人養生精粹集結成《養生類要》。此舉與當時一些醫者秘藏方藥的風氣形成鮮明對比,更凸顯其懸壺濟世的廣闊胸懷。

本書的命名「養生類要」,正如其小序所解釋,意在將養生之道進行「類」別劃分,並從中摘取精華「要」點。這表明本書結構條理清晰,內容力求精練實用。其分類廣泛,涵蓋了運攝精氣、取制丹鉛(涉及內丹修煉或精氣調理)、飲食日用、男女居室、風寒暑濕等外邪侵襲、四時養生,乃至濟陰(婦科)、慈幼(兒科)、養老等針對特定人群的養生需求。這種全面的分類,旨在讓讀者能從不同角度理解和實踐養生,而非零散的偏方秘訣。

本書開宗明義,將「調神」列為養生之首要。吳正倫認為,精神的調攝是維護健康的根本。他引《黃帝內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等名句,強調心神安定對於真氣、精氣的重要性。調神的方法具體包括:

  1. 戒色: 認為色慾耗散真氣、損傷精氣,是百病叢生的根源。
  2. 節食: 飲食過量會損傷脾胃,導致氣血不足。強調「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3. 適度運動: 運動貴在適度,過度勞累會耗散氣血、損傷筋骨。
  4. 保持良好心態: 不良情緒會導致氣血逆亂。保持樂觀豁達,不生氣,是養生的關鍵。

除了調神,書中還貫穿著多個重要的養生理念:

  • 貴在平和: 養生應順其自然,過於追求長壽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 重在持之以恆: 養生非一蹴可幾,需要長期堅持,才能達到「形與神俱」的境界。
  • 順應自然: 應遵循天地氣候變化和自身生理規律,不可妄為。

這些核心原則與中國傳統醫學的整體觀、辨證觀一脈相承,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基本原則之外,本書亦提供了具體的實踐方法和「補充內容」,使養生理念更具操作性。這些補充內容包括:

  • 飲食宜清淡: 避免肥甘厚味,多食蔬果。
  • 起居有規律: 規律作息,不熬夜、不暴飲暴食。
  • 適度運動: 量力而行,避免過度疲勞。
  • 保持良好心態: 樂觀豁達,避免負面情緒。
  • 戒除不良嗜好: 菸酒等。
  • 定期體檢: 強調早發現早治療的重要性。

這些具體建議樸實無華,卻是日常生活中實踐養生的基石,至今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本書前集部分收錄的「逍遙子導引訣」是重要的實踐內容範例。導引是中醫傳統養生術之一,結合了呼吸、意念和肢體動作。逍遙子導引訣包含多段具體功法,如「水潮除後患」(叩齒、吞津)、 「火起得長安」(意念行氣)、 「夢失封金匱」(按摩、凝神以固精)、 「形衰守玉關」(意守丹田)、 「鼓和消積聚」(腹部呼吸與按摩)、 「兜禮治傷寒」(特定姿勢導引以驅寒邪)等。這些功法詳細描述了操作步驟及預期效果,例如叩齒吞津可以健脾胃、固牙齒;意念行氣可以流通經脈、強健臟腑;腹部按摩有助消化、消除積滯。這些具體的導引方法,將抽象的養生原則轉化為可行的身體實踐,是本書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重要體現。

從多篇序言中可以看出,《養生類要》在當時便獲得了高度評價。序作者們讚揚吳正倫的醫德與學識,認為他博採眾長,將歷代名醫的精華與自身經驗相結合,整理出這部體系完整、內容實用的養生著作。尤其難得的是,吳正倫著書的目的是為了「布而遠哉」,希望將養生知識廣泛傳播,讓更多人受益,實現「治未病」的理想境界。這與《黃帝內經》中「聖人知微,使良醫早從事,病可已,身可活也」的思想不謀而合,使吳正倫被視為接近「上醫」(醫國或醫未病之病)境界的醫者。

總而言之,《養生類要》是一部承載著明代醫家吳正倫深厚學養和仁愛精神的養生寶典。它系統地闡述了以「調神」為核心的養生原則,結合了《黃帝內經》等經典理論與實踐經驗,提供了從日常生活到特定功法的具體指導。本書結構清晰、內容豐富,旨在將複雜的養生知識「類要」化,使其易於理解和實踐,最終幫助人們保持身心健康,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其強調「治未病」的理念、不藏私的傳播方式,以及理論與實踐並重的特點,使其成為中國古代養生文化中的重要著作,至今仍具有啟示和借鑒意義。


序 (1)

小序

春岩子傳

前集 (1)

前集 (2)

前集 (3)

前集 (4)

前集 (5)

前集 (6)

前集 (7)

前集 (8)

前集 (9)

前集 (10)

前集 (11)

前集 (12)

前集 (13)

前集 (14)

前集 (15)

前集 (16)

前集 (17)

前集 (18)

前集 (19)

前集 (20)

前集 (21)

前集 (22)

前集 (23)

前集 (24)

前集 (25)

前集 (26)

前集 (27)

後集 (1)

後集 (2)

後集 (3)

後集 (4)

後集 (5)

後集 (6)

後集 (7)

後集 (8)

後集 (9)

後集 (10)

後集 (11)

後集 (12)

後集 (13)

後集 (14)

後集 (15)

後集 (16)

後集 (17)

後集 (18)

後集 (19)

後集 (20)

後集 (21)

後集 (22)

後集 (23)

後集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