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類要》~ 後集 (17)
後集 (17)
1. 足浮腫加和五加皮散
老人手足疼痛加和順元散;手足風緩加和烏藥平氣散;四肢濕痹加和烏藥順氣散;因濕所感加和檳蘇散。
已成風痹加羌活、獨活、防風;婦人經不調加柴胡、生地黃。
白話文:
【對於足部浮腫的情況,可以使用五加皮散來調理】
對於老年人的手腳疼痛問題,可以配合使用和順元散來舒緩; 若手腳出現風濕性的麻痺,則建議使用烏藥平氣散; 在四肢有濕性關節炎的情況下,可使用烏藥順氣散; 如果是由於濕氣引發的症狀,則可使用檳蘇散來處理。
若是已經形成風濕性關節炎,可以在藥方中加入羌活、獨活和防風; 對於婦女月經不調的情況,則可以添加柴胡和生地黃到藥方中。
2. 加減消風百解散
治冬月傷感風寒頭痛項強壯熱、惡寒、身體煩痛、四肢倦怠、痰壅喘嗽、涕唾稠黏、自汗惡風並宜服
川芎 白芷 陳皮(各一錢) 蒼朮(一錢半) 紫蘇(一錢二分) 麻黃(去根一錢半) 桂枝(八分) 甘草(五分)
上用姜三片、蔥白二根、烏豆一撮,水一鍾半,煎一鍾,溫服,以汗為度,無汗再服。
白話文:
這份處方適用於冬天因感受風寒而引起的症狀,包括頭痛、頸部僵硬、高燒、畏寒、全身疼痛、四肢無力、痰多導致的咳嗽及呼吸困難、鼻涕和唾液濃稠,以及自發性出汗與怕風等情況。
所需藥材及其份量如下:川芎、白芷、陳皮各一錢;蒼朮一錢半;紫蘇一錢二分;麻黃(需去除根部)一錢半;桂枝八分;甘草五分。
煎煮時,加入三片薑、兩段蔥白以及一小撮烏豆,用水一杯半的量,熬煮至剩一杯的量後溫熱服用。以出汗作為治療程度的參考,若未出汗可再服用一次。
3. 清肺飲子
咳謂有聲,肺氣傷而不清;嗽謂有痰,脾濕動而生痰。咳嗽者,因傷肺氣而動脾濕也。病本雖分六氣五臟之殊,而其要皆主於肺。蓋肺主氣而聲出也。治法雖分新久虛實,新病風寒則散之,火熱則清之,濕熱則瀉之。久病便屬虛屬鬱,氣虛則補氣,宜加四君子;血虛則補血,宜加四物;兼鬱則開鬱,宜加撫芎香附;兼痰則消痰,宜加半夏栝蔞仁。滋之潤之,斂之降之,此治嗽之大法也。
杏仁(去皮尖) 白茯苓(各一錢) 桔梗 甘草 五味子(各五分) 橘紅(七分) 貝母(一錢二分)
上用姜水煎食遠服。凡嗽春多上升之氣,宜清肺抑肝,加川芎白芍藥半夏(各一錢)麥門冬黃芩知母(各七分)。春若傷風咳嗽,鼻流清涕,宜清涼解散,加防風薄荷炒黃芩麥門冬紫蘇(各八分)。夏月多火熱炎上最重,宜清肺降火,加桑白皮知母黃芩麥門冬石膏(各一錢)。
秋多濕熱傷肺,宜清熱瀉濕,加蒼朮桑白皮(各一錢)防風(五分)黃芩山梔(各七分)。冬多風寒外感,宜解表行痰,加麻黃桂枝半夏生薑乾薑防風(各一錢)。脯經素有熱者,再加酒炒黃芩知母(各五分)。若發熱頭疼鼻塞聲重,再加藁本川芎前胡柴胡(各一錢)。有痰加半夏南星枳實,濕痰脾困,再加蒼朮白朮(各一錢)。
有痰而口燥咽乾,勿用半夏南星,宜加知母(蜜水炒)貝母栝蔞仁黃芩(炒各一錢)。夏月熱痰或素熱有痰,加黃芩黃連知母(各八分)石膏(一錢半)。上半日嗽者,胃中有火,加貝母石膏黃連(各一錢)。五更嗽者,加同上。黃昏嗽者,火浮於肺,不可正用寒涼藥,宜加五味子五倍子訶子皮(各七分),斂而降之。
咳嗽日久肺虛,宜滋氣補血,加人參黃耆阿膠當歸天門冬款冬花馬兜鈴酒炒芍藥之類。肺熱喘咳,去人參,用沙參,此兼補血氣也。午後咳者,屬陰虛,即勞嗽也,宜補陰降火,加川芎當歸白芍藥熟地黃黃柏知母天門冬栝蔞仁(各一錢)竹瀝薑汁傳送,此專補陰血而降火也。
火鬱嗽,謂痰鬱火邪在中,宜開鬱消痰,用訶子皮香附(童便制)栝蔞仁半夏曲海石青黛黃芩等分為末蜜丸噙化,仍服前補陰降火條所加藥。失治則成勞痰積食積作咳嗽,用香附栝蔞仁貝母海石青黛半夏曲軟石膏山楂枳實黃連(姜炒)各等分為末蜜丸噙化。勞嗽見血,加阿膠當歸白芍藥天門冬知母桑白皮,亦於前肺虛陰虛二條參用。
大抵咳嗽見血,多是肺受熱邪,氣得熱而變為火,火盛而陰血不得安寧,從火上升故致妄行,宜瀉火滋陰,忌用人參黃耆等甘溫補氣之藥。然亦有氣虛而咳血者,則宜用人參黃耆款冬花等藥,但此不多耳。因咳而有痰者,咳為重,主治在肺;因痰而致咳者
白話文:
咳嗽有聲音,表示肺氣受損且不清淨;有痰的稱為嗽,代表脾濕活躍導致生痰。咳嗽的原因,通常是由於肺氣受損而引動脾濕。疾病的根本雖然可區分為六氣和五臟的不同,但關鍵都在於肺。因為肺主管氣息,聲音由此產生。治療方法雖會根據新舊、虛實不同而異,新病由風寒引起就該散寒,由火熱造成就需清熱,濕熱就應利濕。若為久病,多半屬於虛證或鬱證,氣虛就應補氣,可用四君子湯;血虛就應補血,可用四物湯;若同時有鬱結,應開鬱,可用撫芎香附;若有痰,就該消痰,可用半夏、栝蔞仁。滋養、潤滑、收斂、降氣,這些都是治療咳嗽的主要原則。
杏仁(去皮尖)、白茯苓(各三克)、桔梗、甘草、五味子(各2.5克)、橘紅(4.5克)、貝母(7.5克)
以上藥材用薑水煎煮,飯後服用。春季咳嗽多因氣候上升所致,應清肺抑肝,可加川芎、白芍藥、半夏(各3克)、麥門冬、黃芩、知母(各4.5克)。若因風寒引起的春季咳嗽,鼻流清涕,應用清涼散寒,可加防風、薄荷、炒黃芩、麥門冬、紫蘇(各6克)。夏季因火熱炎上最重,應清肺降火,可加桑白皮、知母、黃芩、麥門冬、石膏(各3克)。
秋季多濕熱傷肺,應清熱利濕,可加蒼朮、桑白皮(各3克)、防風(1.5克)、黃芩、山梔(各4.5克)。冬季多風寒外感,應解錶行痰,可加麻黃、桂枝、半夏、生薑、乾薑、防風(各3克)。若素有內熱,可再加酒炒黃芩、知母(各2.5克)。如發燒、頭痛、鼻塞、聲音重,可再加藁本、川芎、前胡、柴胡(各3克)。有痰可加半夏、南星、枳實,若脾濕過重,可再加蒼朮、白朮(各3克)。
有痰且口燥咽乾,不應用半夏、南星,可改用知母(蜜水炒)、貝母、栝蔞仁、黃芩(炒各3克)。夏季熱痰或素熱有痰,可加黃芩、黃連、知母(各6克)、石膏(7.5克)。上午咳嗽,表示胃中有火,可加貝母、石膏、黃連(各3克)。五更時咳嗽,可參考上述方子。黃昏咳嗽,表示火氣上浮至肺,不能直接使用寒涼藥,宜加五味子、五倍子、訶子皮(各4.5克),以收斂降氣。
長期咳嗽肺虛,應滋養氣血,可加人參、黃耆、阿膠、當歸、天門冬、款冬花、馬兜鈴、酒炒芍藥等。肺熱喘咳,去掉人參,改用沙參,這同時能補血氣。下午咳嗽,屬於陰虛,即勞嗽,應補陰降火,可加川芎、當歸、白芍藥、熟地黃、黃柏、知母、天門冬、栝蔞仁(各3克),用竹瀝薑汁送服,專門補陰血降火。
火鬱嗽,即痰鬱火邪在中,應開鬱消痰,用訶子皮、香附(童便製)、栝蔞仁、半夏、麴海石、青黛、黃芩等量研末,以蜜丸噙化,並配合前述補陰降火條目中加的藥物。若未及時治療轉為勞痰、積食積作咳嗽,可用香附、栝蔞仁、貝母、海石、青黛、半夏、麴軟石膏、山楂、枳實、黃連(薑炒)等量研末,以蜜丸噙化。勞嗽出血,可加阿膠、當歸、白芍藥、天門冬、知母、桑白皮,亦可在前肺虛、陰虛兩條中參照使用。
總的來說,咳嗽出血,多因肺部受到熱邪影響,氣受熱轉為火,火勢旺盛讓陰血無法安定,從火上升導致血行失常,應瀉火滋陰,避免使用人參、黃耆等甘溫補氣藥。然而也有氣虛導致的咳血,這種情況下,應使用人參、黃耆、款冬花等藥,但這種情況較少。因咳嗽而產生痰,咳嗽是主要問題,治療重點在肺;因痰而引起咳嗽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