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類要》~ 後集 (6)
後集 (6)
1. 六和湯
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並傷寒陰陽不分,胃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並婦人(胎產嘔吐)
白話文:
治療心脾失調,氣機升降失常,導致嘔吐、腹瀉、寒熱交錯,痰多喘咳,胸悶痞滿,頭暈目痛,四肢水腫,嗜睡疲倦,小便赤黃,以及傷寒後陰陽失衡、胃熱內伏煩悶,或形成痢疾,酒醉後口渴煩熱,厭食,以及婦女妊娠或產後嘔吐。
砂仁(七分) 半夏(一錢) 杏仁 人參 赤茯苓 厚朴 白扁豆 藿香葉(各八分) 白朮(一錢) 木瓜 蒼朮(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用姜三片,棗一枚,水二鍾,煎一鍾,食遠服。
白話文:
砂仁(35克) 半夏(6克) 杏仁 人參 茯苓 厚朴 白扁豆 藿香葉(各4克) 白朮(6克) 木瓜 蒼朮(各2.5克) 甘草(1.5克)
2. 霍亂
吐瀉始因飲冷或胃寒或大飢或大怒或乘舟車馬傷動胃氣而致。若心痛則先吐,腹痛則先利,心腹齊痛,吐利並作,名曰霍亂。其症頭旋眼暈,手腳轉筋,四肢逆冷。用藥稍遲,須臾不救。若誤飲食,立死。治宜溫藥解散。腹痛面青不渴為寒,腹痛燥渴,面赤為熱。急無藥時,熱用鹽打井花水多飲。
白話文:
嘔吐和腹瀉通常是由於喝冷飲、胃寒、極度飢餓、極度憤怒或乘坐船車馬時震傷了胃氣。如果心臟痛,就會先嘔吐;如果腹部痛,就會先腹瀉;如果心臟和腹部都痛,並伴有嘔吐和腹瀉,則稱為霍亂。它的症狀是頭暈目眩,手腳抽筋,四肢冰冷。用藥稍有延誤,很快就會死亡。如果誤食,就會立即死亡。治療宜採用溫熱藥物來疏散。腹痛、面色青紫、不口渴是寒症;腹痛、口乾、面色發紅是熱症。如果緊急情況下沒有藥物,熱症時可用鹽水煎服井華水,多喝。
寒用吳萸木瓜食鹽各(五錢)同炒焦,先煎水三碗,令百沸入藥,同煎至二碗,隨飲藥入即蘇定。後服前六和湯。寒加乾薑,熱加黃連(各一錢)。
白話文:
治療寒症:
將吳茱萸、木瓜和食鹽各取 5 錢,一起炒焦。先煎水三碗,沸騰後加入藥材,繼續煎至兩碗。服用藥液後,症狀就能迅速緩解。之後再服前六合湯。
如果症狀偏寒,再加入乾薑 1 錢;如果症狀偏熱,再加入黃連 1 錢。
濕之一症,有自外入者,有自內得者。陰雨濕地皆從外入,宜汗散。久則疏通滲泄之。過食生冷(濕面)潼酪或飲酒,其症腫滿皆自內而出也。宜實中宮,淡味滲泄,利小便為最。若濕腫腳氣亦當汗散。
白話文:
濕氣所致的疾病,有從外部侵入的,也有從身體內部產生的。陰雨天氣長濕的環境,濕氣容易從外部侵入,此時應發汗以祛除濕氣。若濕邪侵入時間較久,則應疏通身體的滲透和排泄功能。暴飲暴食生冷食物(如濕麵條)、酸味食物(如山楂)或飲酒過量,所產生的症狀如浮腫等,都是從體內產生的濕氣所致。應補益脾胃(實中宮),食用清淡食物以利於滲泄,促進小便排出濕氣。如果濕氣引起腳氣浮腫,也應發汗祛濕。
3. 加味胃苓半夏湯
治諸濕隨症加減用
陳皮(八分) 白朮 半夏 茯苓(各一錢) 酒芩 羌活(各八分) 蒼朮(一錢半) 甘草(四分)
白話文:
陳皮(8 克) 白朮(15 克) 半夏(15 克) 茯苓(15 克) 酒芩(10 克) 羌活(10 克) 蒼朮(22.5 克) 甘草(6 克)
上用姜三片水煎服。濕在上倍蒼朮。濕在下加升麻(八分)。內濕加豬苓澤瀉(各一錢)桂(少許)。中焦濕與痛有實熱者加黃連木通(各一錢)。肥白人因濕沉困怠惰是氣虛加人參黃耆(各一錢)倍白朮。黑瘦人沉困怠惰是濕熱加柏黃芩酒炒白芍藥(各一錢)。
白話文:
用生薑三片,用開水煎服。如果濕氣在上方,加倍蒼朮。如果濕氣在下半身,加升麻(八分)。如果體內有濕氣,加豬苓和澤瀉(各一錢),少量桂皮。如果中焦有濕氣,伴有疼痛和實熱,加黃連和木通(各一錢)。
肥胖、面色白的人,因濕氣而沉重、疲倦、懶惰,是氣虛所致,加人參和黃耆(各一錢),倍加蒼朮。瘦黑的人,因濕氣而沉重、疲倦、懶惰,是濕熱所致,加柏子、黃芩、酒炒白芍藥(各一錢)。
4. 山精丸
健脾去濕、息火消痰、養血(方見滋補類)
白話文:
增強脾胃功能去除濕氣、平息體內火氣消除痰濕、補養血液(相關藥方請參考滋補類)
5. 薏苡仁粥
(方見養老類)
泄瀉有五不可例治:瀉水腹不痛者濕也;飲食入胃不停,完穀不化者氣虛也;腹痛水瀉,腸鳴痛一陣瀉一陣者火也;或瀉或止,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食積也。當隨症加減而分治之。
白話文:
腹瀉有五種,不可按一般方式治療:
- 腹瀉但肚子不痛,是濕邪造成的。
- 吃的東西進入胃裡後停留不住,未消化的穀物排出,這是氣虛。
- 腹痛、腹瀉,腸鳴痛,一陣痛瀉一次,這是火邪。
- 時瀉時止,時多時少,這是痰液造成的。
- 腹痛嚴重並腹瀉,腹瀉後疼痛減輕,這是食物積滯引起的。
治療時應根據症狀區別對待,加減藥物。
6. 加味胃苓湯
治諸瀉,依後加減用
陳皮(一錢,炒) 蒼朮(米泔浸,去皮切片,日曬乾,鹽水炒,一錢半) 黃芩(一錢) 澤瀉(一錢) 白朮(陳土炒,一錢半) 白芍藥(酒炒,一錢半) 豬苓 赤茯苓 黃連(薑汁炒,八分) 半夏(薑汁炒,一錢二分) 甘草(五分) 桂(二分)
白話文:
陳皮(3克,炒過) 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去皮切片,曬乾,用鹽水炒,4.5克) 黃芩(3克) 澤瀉(3克) 白朮(用陳土炒過,4.5克) 白芍藥(用酒炒過,4.5克) 豬苓 赤茯苓 黃連(用薑汁炒過,2.4克) 半夏(用薑汁炒過,3.6克) 甘草(1.5克) 桂枝(0.6克)
上用水二鍾,姜三片,燈心一分,煎八分,空心溫服。泄瀉注下如水,本方加蒼朮、車前子,倍加白朮,為末,空心米湯調下,煎服,亦可。濕熱甚,肛門如熱湯者,本方去桂,加滑石末(二錢),倍黃芩(一錢),山梔(炒,一錢),木通(八分)。腹中痛下泄,清冷,喜熱於蕩熨,口不燥渴者,乃寒瀉也。
白話文:
將兩碗水、三片薑、一支燈心草熬煮到剩八分之一。空腹時溫熱服用。
腹瀉嚴重到像流水一樣,可以把蒼朮、車前子加到上方,再把白朮的量加熱一倍,磨成粉。空腹時用米湯沖服,也可以先煎服。
如果濕熱非常嚴重,肛門感覺像有熱湯一樣,可以把上方去掉桂皮,加入滑石粉(兩錢)、倍量的黃芩(一錢)、炒過的山梔(一錢)、木通(八分)。
腹中疼痛、腹瀉,排出物顏色較清冷,喜歡用熱敷或燙熨腹部,口不覺得乾渴,這屬於寒性腹瀉。
三倍桂,加肉豆蔻(麵包煨,一錢)。病甚者,加丁香、製附子(各八分),作丸服。如人瀉,穀道不合,或脫肛,此元氣下陷,及大腸不行收令故也。用白木芍藥、神麯(俱炒),陳皮(不去白),肉豆蔻(煨),訶子肉、烏梅、五倍子(各等分),為丸,以四君子加防風、升麻,煎湯送下(此法試效)。
白話文:
三倍桂,加上肉豆蔻(用麵包煨熟,一錢)。病情嚴重者,再加丁香、製附子(各八分),做成藥丸服用。如果出現腹瀉、排便失禁,或脫肛,這是因為元氣下陷,大腸收縮功能失調所致。可以使用白木芍藥、神曲(都炒過),陳皮(不去掉白色部分),肉豆蔻(煨過),訶子肉、烏梅、五倍子(各等份),做成藥丸,用四君子湯加上防風、升麻煎成湯劑送服(這種方法經過試驗,效果很好)。
如食積,時常腹痛,瀉積,先以木香檳榔丸,或枳實導滯丸,推逐之,然後以四苓加厚朴、蒼朮、神麯、麥芽,作丸服,以安胃氣(二方見袖珍方內,五苓去桂,冬四苓)。如瀉水,腹不痛者,屬氣虛,四君子倍白朮,加黃耆、升麻、柴胡、防風,補而提之。泄瀉日夜無度,諸藥不效者,用針砂、地龍、豬苓,各等分,為末,生蔥搗汁調,方寸匕,貼臍心,小便長瀉(即止)。
白話文:
如果因為食物消化不良而經常腹痛,可以先用木香檳榔丸或枳實導滯丸來推動排出積食;等到積食排清後,再用四苓湯加上厚朴、蒼朮、神麯和麥芽製成藥丸服用,以安定胃氣(這兩個藥方可以在「袖珍方」裡找到,五苓湯去掉桂枝,冬天的四苓湯)。如果腹瀉,但沒有腹痛,則可能是氣虛,可以用四君子湯加倍白朮,再加入黃耆、升麻、柴胡和防風,以補氣提氣。如果是腹瀉不止,各種藥物都無效,可以用針砂、地龍和豬苓等分量磨成粉末,用生蔥汁調和,取方寸匕的量貼在肚臍,可以有效止瀉。
大人小兒吐瀉日久,垂死,灸天樞二穴(在臍兩傍各開二寸),氣海一穴(在臍下一寸半),中脘穴(在臍上四寸半)。
白話文:
大人或小孩腹瀉不止,已奄奄一息,可用艾灸治療天樞穴(位於肚臍兩側,各離臍二寸)、氣海穴(位於肚臍下一寸半)、中脘穴(位於肚臍上方四寸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