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倫

《養生類要》~ 後集 (6)

回本書目錄

後集 (6)

1. 六和湯

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並傷寒陰陽不分,胃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並婦人(胎產嘔吐)

砂仁(七分) 半夏(一錢) 杏仁 人參 赤茯苓 厚朴 白扁豆 藿香葉(各八分) 白朮(一錢) 木瓜 蒼朮(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用姜三片,棗一枚,水二鍾,煎一鍾,食遠服。

白話文:

[六和湯]這方藥主要治療因心臟和脾臟功能不協調,導致氣機運行不順,出現的病症。如:急性腸胃炎引起的腹部劇烈疼痛及肌肉抽搐,噁心嘔吐與腹瀉,忽冷忽熱,咳嗽有痰且呼吸困難,胸部及上腹部脹滿不適,頭痛眼花,身體浮腫,疲倦乏力想睡覺,小便顏色深紅且排尿時有燒灼感等症狀。另外,對於感冒後身體虛弱,無法分辨是屬寒還是屬熱,或是夏季高溫導致的暑熱煩躁,甚至轉變為痢疾,或是酒醉後口渴煩躁,食慾不振,以及婦女在懷孕、生產期間的噁心嘔吐等情況都有療效。

藥方成分包括:砂仁(約0.25公克)、半夏(約3.75公克)、杏仁、人參、赤茯苓、厚朴、白扁豆、藿香葉(各約3.25公克)、白朮(約3.75公克)、木瓜、蒼朮(各約1.75公克)、甘草(約0.1公克)。

煎煮方法:以上藥材加入三片薑、一顆大棗,以及約400毫升的水,煮至剩下約200毫升,飯後服用。

2. 霍亂

吐瀉始因飲冷或胃寒或大飢或大怒或乘舟車馬傷動胃氣而致。若心痛則先吐,腹痛則先利,心腹齊痛,吐利並作,名曰霍亂。其症頭旋眼暈,手腳轉筋,四肢逆冷。用藥稍遲,須臾不救。若誤飲食,立死。治宜溫藥解散。腹痛面青不渴為寒,腹痛燥渴,面赤為熱。急無藥時,熱用鹽打井花水多飲。

寒用吳萸木瓜食鹽各(五錢)同炒焦,先煎水三碗,令百沸入藥,同煎至二碗,隨飲藥入即蘇定。後服前六和湯。寒加乾薑,熱加黃連(各一錢)。

濕之一症,有自外入者,有自內得者。陰雨濕地皆從外入,宜汗散。久則疏通滲泄之。過食生冷(濕面)潼酪或飲酒,其症腫滿皆自內而出也。宜實中宮,淡味滲泄,利小便為最。若濕腫腳氣亦當汗散。

白話文:

[霍亂]的狀況,開始可能是因為飲用了冷水、胃部受寒、極度飢餓、情緒暴怒或是長途搭車坐船導致胃氣受損所引起。如果心臟部位疼痛,通常會先嘔吐;腹部疼痛,則會先腹瀉;若是心臟與腹部同時疼痛,則嘔吐與腹瀉同時發生,這種情況就稱為霍亂。此病的症狀包括頭暈目眩,手腳抽筋,四肢冰冷。如果治療時間稍有延遲,患者可能很快就無法獲救。若是飲食不慎,更可能立即致命。治療上應該使用溫性藥物來調理胃氣。若腹痛且面色蒼白又不口渴,表示是寒症;若腹痛且口乾燥渴,面色紅潤,則表示是熱症。在緊急情況下沒有藥物時,熱症可以使用鹽水多喝幾杯。

對於寒症,可以用吳茱萸、木瓜及食用鹽各五錢,一起炒至微焦,先煮三碗水,待水滾騰後加入藥材,再煎至剩兩碗,隨時飲用,即可緩解病情。之後再服用六和湯。寒症可加乾薑,熱症可加黃連,各一錢。

濕症這類病症,有的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有的是由內部因素造成的。像是陰雨天氣或潮濕環境,都是由外部進入體內的濕氣,應當用發汗法來驅散。若時間過長,則需用疏通或滲洩的方法來治療。過量食用生冷食物,如濕麵、奶酪或喝酒,這些症狀都是由體內產生的濕氣所導致。應當強化脾胃功能,吃清淡的食物,並促進小便排出。如果是由濕氣引起的腳腫或是風濕,同樣應當使用發汗法來治療。

3. 加味胃苓半夏湯

治諸濕隨症加減用

陳皮(八分) 白朮 半夏 茯苓(各一錢) 酒芩 羌活(各八分) 蒼朮(一錢半) 甘草(四分)

上用姜三片水煎服。濕在上倍蒼朮。濕在下加升麻(八分)。內濕加豬苓澤瀉(各一錢)桂(少許)。中焦濕與痛有實熱者加黃連木通(各一錢)。肥白人因濕沉困怠惰是氣虛加人參黃耆(各一錢)倍白朮。黑瘦人沉困怠惰是濕熱加柏黃芩酒炒白芍藥(各一錢)。

白話文:

這份處方叫做「加味胃苓半夏湯」,主要用於治療各種濕症,根據病狀可以做適當的增減。

藥材用量如下:陳皮八分、白朮、半夏、茯苓各一錢、酒芩、羌活各八分、蒼朮一錢半、甘草四分。

以上藥材,加入三片薑,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濕邪在身體上部,需加倍使用蒼朮。若濕邪在身體下部,應再添加升麻八分。若為內濕,則需要加豬苓、澤瀉各一錢,以及少量的肉桂。對於中焦有濕且伴有疼痛和實熱的人,可以加黃連、木通各一錢。對於肥胖且膚色偏白的人,如果因為濕氣感到疲倦無力,這是氣虛的表現,應當加人參、黃耆各一錢,並加倍使用白朮。對於體型偏瘦且膚色較暗的人,若同樣感到疲倦無力,這是由濕熱引起的,可加柏子仁、黃芩、炒過的白芍藥各一錢。

4. 山精丸

健脾去濕、息火消痰、養血(方見滋補類)

白話文:

【山精丸】

這款藥丸主要功能是強化脾胃機能,去除體內濕氣,平息體內火氣並消除痰濕,同時能滋養血液。(此處的配方可參閱滋補類別中的說明)

以上就是你要求的翻譯。

5. 薏苡仁粥

(方見養老類)

泄瀉有五不可例治:瀉水腹不痛者濕也;飲食入胃不停,完穀不化者氣虛也;腹痛水瀉,腸鳴痛一陣瀉一陣者火也;或瀉或止,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食積也。當隨症加減而分治之。

白話文:

【薏苡仁粥】

對於腹瀉有五種情況不能一概而論進行治療:如果拉肚子但腹部並無疼痛,這通常是因為濕氣過重;若飲食進入胃部後無法停留,食物未經消化就排出,這是因為氣虛;假如腹痛且拉肚子,腸子會發出聲音,痛一陣子就拉一次,這可能是火氣大;如果時拉時停,拉的量時多時少,這可能是因為痰;若是腹痛嚴重後才拉肚子,拉完後腹痛減輕,這可能是食物積滯。應根據不同症狀來調整治療方式。

以上就是關於薏苡仁粥的說明,以及對腹瀉不同情況的解析。

6. 加味胃苓湯

治諸瀉,依後加減用

陳皮(一錢,炒) 蒼朮(米泔浸,去皮切片,日曬乾,鹽水炒,一錢半) 黃芩(一錢) 澤瀉(一錢) 白朮(陳土炒,一錢半) 白芍藥(酒炒,一錢半) 豬苓 赤茯苓 黃連(薑汁炒,八分) 半夏(薑汁炒,一錢二分) 甘草(五分) 桂(二分)

上用水二鍾,姜三片,燈心一分,煎八分,空心溫服。泄瀉注下如水,本方加蒼朮、車前子,倍加白朮,為末,空心米湯調下,煎服,亦可。濕熱甚,肛門如熱湯者,本方去桂,加滑石末(二錢),倍黃芩(一錢),山梔(炒,一錢),木通(八分)。腹中痛下泄,清冷,喜熱於蕩熨,口不燥渴者,乃寒瀉也。

三倍桂,加肉豆蔻(麵包煨,一錢)。病甚者,加丁香、製附子(各八分),作丸服。如人瀉,穀道不合,或脫肛,此元氣下陷,及大腸不行收令故也。用白木芍藥、神麯(俱炒),陳皮(不去白),肉豆蔻(煨),訶子肉、烏梅、五倍子(各等分),為丸,以四君子加防風、升麻,煎湯送下(此法試效)。

如食積,時常腹痛,瀉積,先以木香檳榔丸,或枳實導滯丸,推逐之,然後以四苓加厚朴、蒼朮、神麯、麥芽,作丸服,以安胃氣(二方見袖珍方內,五苓去桂,冬四苓)。如瀉水,腹不痛者,屬氣虛,四君子倍白朮,加黃耆、升麻、柴胡、防風,補而提之。泄瀉日夜無度,諸藥不效者,用針砂、地龍、豬苓,各等分,為末,生蔥搗汁調,方寸匕,貼臍心,小便長瀉(即止)。

大人小兒吐瀉日久,垂死,灸天樞二穴(在臍兩傍各開二寸),氣海一穴(在臍下一寸半),中脘穴(在臍上四寸半)。

白話文:

【加味胃苓湯】

此方適用於各種腹瀉,根據後述指示調整藥物比例。

所需材料包括:炒陳皮一錢、米泔浸泡過、曬乾並以鹽水炒製的蒼朮一錢半、黃芩一錢、澤瀉一錢、陳土炒製的白朮一錢半、酒炒的白芍藥一錢半、豬苓、赤茯苓、薑汁炒製的黃連八分、薑汁炒製的半夏一錢二分、甘草五分、桂二分。

製作時,將上述藥材加入兩碗水,再加入三片薑和一點燈心草,煎煮至剩餘八分水量,於空腹時溫服。

如果腹瀉嚴重且排泄物如水,可在原方基礎上增加蒼朮和車前子,同時大幅增加白朮的比例,研磨成粉末,以米湯調和,在空腹時服用。此法既可煎煮服用,也可直接調和服用。

對於濕熱嚴重,以致肛門灼熱如熱湯的狀況,應去掉方中的桂,加入二錢滑石粉,加倍黃芩用量至一錢,再加入炒製的山梔一錢和木通八分。

若腹痛伴隨腹瀉,且感到清冷,喜歡熱敷,但口不乾渴,這是寒瀉的表現。

此時應大幅增加桂的用量,並加入麵包包裹煨烤的肉豆蔻一錢。病情嚴重者,還需加入丁香和製附子各八分,製成藥丸服用。

對於那些排泄不止,甚至出現脫肛的情況,這通常是元氣下陷和大腸功能失調所致。治療時可使用炒製的白木芍藥、神麯,未去白的陳皮,煨烤的肉豆蔻,訶子肉、烏梅、五倍子(各等量),製成藥丸。同時以四君子湯加上防風和升麻煎湯送服(此療法已驗證有效)。

若是因食物積聚導致的經常性腹痛和腹瀉,應先使用木香檳榔丸或枳實導滯丸來促進消化,然後以四苓湯加上厚朴、蒼朮、神麯、麥芽製成藥丸服用,以安撫胃氣(兩方詳細配方可參考袖珍方內,五苓湯去掉了桂,冬季則使用四苓湯)。

對於腹瀉但腹部不痛的情況,多是氣虛所致,可用四君子湯大幅增加白朮的比例,再加上黃耆、升麻、柴胡、防風,以補充氣力並提升身體機能。

對於日夜瀉痢無度,且其他藥物無效的患者,可將針砂、地龍、豬苓等量,研磨成粉末,以生薑搗汁調和,用一立方厘米的量,貼在肚臍中心,可促使尿液排出,從而停止腹瀉。

對於成人和兒童長期嘔吐和腹瀉,甚至瀕臨死亡的情況,可灸天樞二穴(位於臍旁各兩寸處)、氣海穴(位於臍下一寸半處)、中脘穴(位於臍上四寸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