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倫

《養生類要》~ 後集 (2)

回本書目錄

後集 (2)

1. 芎芷香蘇散

治春月傷風鼻塞聲重,或流清涕,咳嗽痰壅,氣逆,人迎脈浮緩者是

川芎 白芷 蘇葉(紫者去梗) 香附(各一錢) 陳皮 防風 羌活(各八分) 甘草(五分)

上用姜三片,蔥白三寸,水一鍾半,煎八分,食後熱服。有痰加半夏(一錢),咳嗽加杏仁、桑白皮(各八分),五味(十粒)。

白話文:

[芎芷香蘇散]

適用於春天因感冒導致鼻塞、呼吸聲音沉悶,或者流清水樣的鼻涕,咳嗽且有大量痰,呼吸不順,人迎脈浮而緩的情況。

藥方成分包括:川芎、白芷、蘇葉(選擇紫色的,去除梗)、香附(各取一錢),陳皮、防風、羌活(各取八分),甘草(取五分)。

將上述藥材與三片薑和三寸長的蔥白一同放入一鍾半的水中煎煮至剩下八分水量,飯後趁熱服用。若痰多可額外添加半夏(一錢),咳嗽嚴重則可額外加入杏仁、桑白皮(各取八分),以及五味子(十粒)。

2. 加減藿香正氣散

治非時傷寒頭疼、懼寒、壯熱、痞悶、嘔吐、時行疫癘、山嵐瘴瘧、不伏水土等症

藿香(一錢五分) 白芷 川芎 紫蘇葉 半夏 蒼朮(各一錢) 白朮 白茯苓 陳皮 厚朴(薑製各八分) 甘草(三分)

上用姜三片、棗一枚、水二鍾,煎一鍾,食遠熱服。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用於調理因季節交替或環境改變所導致的感冒症狀,如頭痛、怕冷、高燒、胸悶、噁心嘔吐,或是流行性感冒、地方特有疾病、高山病、水土不服等情況。

藥材如下:藿香1.5錢,白芷、川芎、紫蘇葉、半夏、蒼朮各1錢,白朮、白茯苓、陳皮、厚朴(薑汁製造的)各0.8錢,甘草0.3錢。

服用方法:將上述藥材與生薑三片、大棗一顆一同加入兩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飯後一小時趁熱飲用。

3. 加減補中益氣湯

治工作勞力、讀書刻苦、勤政傷神、飢飽失節,此數者俱發熱、頭疼、惡寒、身強體痛。若勞極復感風寒,則頭疼如破,全似外感傷寒之症,誤用發表之藥,鮮不傷人。故東垣先生發內外傷辨,首用此方,取濟甚眾。蓋內傷之脈,右手氣口三倍大於左手人迎。東垣辨法甚詳,茲不復贅。

人參(一錢半,去蘆) 黃耆(一錢半,蜜炙) 白朮(一錢) 當歸(一錢,酒洗) 甘草(炙七分)陳皮(八分) 升麻(五分) 柴胡(五分)

按此方用升麻、柴胡,能升提陽氣下陷。蓋柴胡能使胃中之清氣左旋而上達,升麻能使胃中之清氣右旋而上升。有此妙用,人多不考。

上用姜三片、棗一枚,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或加黃柏五分,以救腎水而瀉胃中伏火,尤妙。如身大熱,只一服,氣和微汗而愈。夏月神短,加麥門冬、五味子。口乾,加葛根。身刺痛,乃少血,加當歸。頭痛,加川芎、蔓荊子。頭頂痛,加藁本、細辛。諸頭痛並用此四味。

有痰,加半夏、生薑。咳嗽,春加川芎、佛耳草。夏加黃芩、麥門冬、五味子。秋加黃芩、麻黃、金沸草。冬加款冬花、馬兜鈴。久嗽乃肺中伏火,去參、耆。飲食不下,乃胃中有寒或氣滯。春加青皮、陳皮、木香。冬加益志仁草、豆蔻仁。夏加芩連。秋加檳榔、砂仁。心下痞,加枳實、黃連、白芍藥。

腹脹,加枳實、木香、砂仁、厚朴。天寒加薑、桂。腹痛,加白芍藥、炙甘草。有寒加桂心。夏月加黃芩、甘草、芍藥。冬加半夏、益志仁草、豆蔻。脅痛,加砂仁、柴胡、甘草、白芍藥。如臍下痛,加熟地黃。不止乃是寒,加官桂。腳軟,加黃柏、防己。

白話文:

這段文字介紹的是「加減補中益氣湯」,主要用於治療因勞動過度、學習刻苦、政事操勞導致的精神疲憊,以及飲食無節制所引發的疾病。這些情況會導致發燒、頭痛、畏寒及全身痠痛等症狀。特別是當身體過度勞累後又遭受風寒,頭痛會劇烈到像是外感風寒的症狀,如果誤用了發汗的藥物,往往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因此,李東垣先生特別提出內外傷辨證的理論,首推此方,救濟了眾多人。對於內傷的脈象,右手的氣口部位脈搏會比左手的人迎部位強烈三倍。李東垣對此有詳細的辨證方法,這裡不再贅述。

藥方成分包括:人參、黃耆、白朮、當歸、甘草、陳皮、升麻、柴胡。其中,升麻與柴胡能提升下陷的陽氣。柴胡可使胃中的清氣向左旋轉上行,升麻則使清氣向右旋轉上昇,有著特殊的功效,但很多人並未深入研究。

服用方法為:使用薑三片、棗一個,加入兩杯水煎煮至剩八分,飯後服用。也可加入少量黃柏,以滋補腎水並清除胃中的潛在火氣,效果更佳。若身體極度發熱,只需服用一次,即可達到調理氣血、微微出汗而痊癒的效果。夏季可加麥門冬、五味子;口乾時加葛根;身體刺痛表示血液不足,可加當歸;頭痛加川芎、蔓荊子;頭頂痛加藁本、細辛,所有頭痛都可用這四味藥。

若出現痰多,可加半夏、生薑;咳嗽,春季加川芎、佛耳草;夏季加黃芩、麥門冬、五味子;秋季加黃芩、麻黃、金沸草;冬季加款冬花、馬兜鈴。長期咳嗽可能是肺部有潛藏的火氣,應去掉人參和黃耆。飲食困難,可能是胃部受寒或氣滯,春季加青皮、陳皮、木香;冬季加益智仁草、豆蔻仁;夏季加黃芩、黃連;秋季加檳榔、砂仁。心下痞滿,加枳實、黃連、白芍藥。

腹部脹氣,加枳實、木香、砂仁、厚朴。天冷時加薑、肉桂。腹痛,加白芍藥、炙甘草。若屬寒性,加肉桂。夏季加黃芩、甘草、芍藥。冬季加半夏、益智仁草、豆蔻。脅痛,加砂仁、柴胡、甘草、白芍藥。若肚臍下方疼痛,加熟地黃。若持續不止,表示是寒性,加官桂。腳部無力,加黃柏、防己。

4. 附子理中湯

治房勞內傷寒邪中陰面青腹痛六脈沉微無頭疼無大熱者宜用,若陽厥並陽症似陰誤服必致夭人,慎之慎之。

人參(去蘆二錢半) 白朮(土炒二錢) 甘草(炙一錢) 乾薑(銼二錢) 附子(生二錢) 倍甘草去參朮名四逆湯,加川烏鹿茸(各一錢半)名三建湯。若在疑似只以炙法並熱鹽熨甚穩。上用水一鍾半,姜五片煎七分(溫服)。

白話文:

[附子理中湯]這帖藥方主要治療因性生活過度導致身體虛弱,或是寒邪侵入腎臟導致面色蒼白、腹部疼痛,且脈搏微弱,沒有頭痛和高燒的情況下適用。但如果是因為體內陽氣過剩導致的病症,或病症表現看似陰虛卻實則是陽盛的情況,誤服此藥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因此使用時必須特別小心。

藥方成分為:人參(去掉根部約7.5克)、白朮(炒過約6克)、甘草(炒過約3克)、乾薑(切片約6克)、附子(生約6克)。如果甘草份量加倍,而去除人參和白朮,則成為四逆湯;如果再加入川烏和鹿茸(各約4.5克),則成為三建湯。如果病情不確定,可以先試著用熱灸法和熱鹽敷療,這比較安全。以上藥材加入水約225毫升,加入五片薑,煮至剩下約150毫升,溫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