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類要》~ 後集 (1)
後集 (1)
1. 薏苡仁粥
(方見養老類)
泄瀉有五不可例治:瀉水腹不痛者濕也;飲食入胃不停,完穀不化者氣虛也;腹痛水瀉,腸鳴痛一陣瀉一陣者火也;或瀉或止,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食積也。當隨症加減而分治之。
白話文:
【薏苡仁粥】
對於腹瀉有五種情況不能一概而論進行治療:如果拉肚子但腹部並無疼痛,這通常是因為濕氣過重;若飲食進入胃部後無法停留,食物未經消化就排出,這是因為氣虛;假如腹痛且拉肚子,腸子會發出聲音,痛一陣子就拉一次,這可能是火氣大;如果時拉時停,拉的量時多時少,這可能是因為痰;若是腹痛嚴重後才拉肚子,拉完後腹痛減輕,這可能是食物積滯。應根據不同症狀來調整治療方式。
以上就是關於薏苡仁粥的說明,以及對腹瀉不同情況的解析。
2. 加味胃苓湯
治諸瀉,依後加減用
陳皮(一錢,炒) 蒼朮(米泔浸,去皮切片,日曬乾,鹽水炒,一錢半) 黃芩(一錢) 澤瀉(一錢) 白朮(陳土炒,一錢半) 白芍藥(酒炒,一錢半) 豬苓 赤茯苓 黃連(薑汁炒,八分) 半夏(薑汁炒,一錢二分) 甘草(五分) 桂(二分)
上用水二鍾,姜三片,燈心一分,煎八分,空心溫服。泄瀉注下如水,本方加蒼朮、車前子,倍加白朮,為末,空心米湯調下,煎服,亦可。濕熱甚,肛門如熱湯者,本方去桂,加滑石末(二錢),倍黃芩(一錢),山梔(炒,一錢),木通(八分)。腹中痛下泄,清冷,喜熱於蕩熨,口不燥渴者,乃寒瀉也。
三倍桂,加肉豆蔻(麵包煨,一錢)。病甚者,加丁香、製附子(各八分),作丸服。如人瀉,穀道不合,或脫肛,此元氣下陷,及大腸不行收令故也。用白木芍藥、神麯(俱炒),陳皮(不去白),肉豆蔻(煨),訶子肉、烏梅、五倍子(各等分),為丸,以四君子加防風、升麻,煎湯送下(此法試效)。
如食積,時常腹痛,瀉積,先以木香檳榔丸,或枳實導滯丸,推逐之,然後以四苓加厚朴、蒼朮、神麯、麥芽,作丸服,以安胃氣(二方見袖珍方內,五苓去桂,冬四苓)。如瀉水,腹不痛者,屬氣虛,四君子倍白朮,加黃耆、升麻、柴胡、防風,補而提之。泄瀉日夜無度,諸藥不效者,用針砂、地龍、豬苓,各等分,為末,生蔥搗汁調,方寸匕,貼臍心,小便長瀉(即止)。
大人小兒吐瀉日久,垂死,灸天樞二穴(在臍兩傍各開二寸),氣海一穴(在臍下一寸半),中脘穴(在臍上四寸半)。
白話文:
【加味胃苓湯】
此方適用於各種腹瀉,根據後述指示調整藥物比例。
所需材料包括:炒陳皮一錢、米泔浸泡過、曬乾並以鹽水炒製的蒼朮一錢半、黃芩一錢、澤瀉一錢、陳土炒製的白朮一錢半、酒炒的白芍藥一錢半、豬苓、赤茯苓、薑汁炒製的黃連八分、薑汁炒製的半夏一錢二分、甘草五分、桂二分。
製作時,將上述藥材加入兩碗水,再加入三片薑和一點燈心草,煎煮至剩餘八分水量,於空腹時溫服。
如果腹瀉嚴重且排泄物如水,可在原方基礎上增加蒼朮和車前子,同時大幅增加白朮的比例,研磨成粉末,以米湯調和,在空腹時服用。此法既可煎煮服用,也可直接調和服用。
對於濕熱嚴重,以致肛門灼熱如熱湯的狀況,應去掉方中的桂,加入二錢滑石粉,加倍黃芩用量至一錢,再加入炒製的山梔一錢和木通八分。
若腹痛伴隨腹瀉,且感到清冷,喜歡熱敷,但口不乾渴,這是寒瀉的表現。
此時應大幅增加桂的用量,並加入麵包包裹煨烤的肉豆蔻一錢。病情嚴重者,還需加入丁香和製附子各八分,製成藥丸服用。
對於那些排泄不止,甚至出現脫肛的情況,這通常是元氣下陷和大腸功能失調所致。治療時可使用炒製的白木芍藥、神麯,未去白的陳皮,煨烤的肉豆蔻,訶子肉、烏梅、五倍子(各等量),製成藥丸。同時以四君子湯加上防風和升麻煎湯送服(此療法已驗證有效)。
若是因食物積聚導致的經常性腹痛和腹瀉,應先使用木香檳榔丸或枳實導滯丸來促進消化,然後以四苓湯加上厚朴、蒼朮、神麯、麥芽製成藥丸服用,以安撫胃氣(兩方詳細配方可參考袖珍方內,五苓湯去掉了桂,冬季則使用四苓湯)。
對於腹瀉但腹部不痛的情況,多是氣虛所致,可用四君子湯大幅增加白朮的比例,再加上黃耆、升麻、柴胡、防風,以補充氣力並提升身體機能。
對於日夜瀉痢無度,且其他藥物無效的患者,可將針砂、地龍、豬苓等量,研磨成粉末,以生薑搗汁調和,用一立方厘米的量,貼在肚臍中心,可促使尿液排出,從而停止腹瀉。
對於成人和兒童長期嘔吐和腹瀉,甚至瀕臨死亡的情況,可灸天樞二穴(位於臍旁各兩寸處)、氣海穴(位於臍下一寸半處)、中脘穴(位於臍上四寸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