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硯錄
《歸硯錄》是清代著名醫家王士雄(字孟英)所撰寫的一部醫話著作,共四卷,成書於1838年(道光丁酉),然其最終的編纂、增補與刊刻,卻跨越了數十年,與作者晚年的生活變遷及當時的時代動盪緊密相連。這部書不僅是王士雄醫學思想與臨床經驗的結晶,也從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的人生經歷與情懷,特別是書名「歸硯」,便蘊含深意。
從書首的弁言可見,王士雄出生於世代書香門第,家族歷經海患、遷徙,他少年喪父,家道中落,不得不攜一硯筆(象徵讀書治學與行醫糊口)漂泊異鄉三十餘年。晚清咸豐年間,戰亂頻仍,社會動盪不安,作者經歷逃難避地,最終在朋友的幫助下,於咸豐五年(1855年)得以在祖籍海昌附近的渟溪擇地安居。此時,他將數十年來隨身記錄的醫學見聞、心得體會、診療經驗等整理成冊,取名《歸硯錄》,寓意著他帶著畢生的醫學與學術積累,回歸故里,尋求一份亂世中的寧靜。書末的跋語更記錄了此書在杭州付梓期間,遭遇庚申(1860年)杭州失守的戰亂,刻版隨作者歷經輾轉,最終在同治年間才得以在上海刊行,這一段坎坷的成書經歷,更賦予了《歸硯錄》深刻的時代印記。因此,《歸硯錄》不僅是一部醫書,也是一部反映時代背景下醫者人生軌跡的特殊著作。
《歸硯錄》的內容極為豐富,體裁多樣,涵蓋了醫學的廣泛領域。它並非一部嚴格按照經絡臟腑或病證分類的醫學專著,而是王士雄將其畢生的所學、所思、所聞、所治,以札記、隨筆、醫案、方藥匯集等形式記錄下來的集合。這使得本書具有更強的個人色彩和臨證實錄性。
其內容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核心方面:
首先,是對古代醫學理論的深入分析與客觀評價。王士雄學識淵博,精通經典,但他並非泥古不化。在《歸硯錄》中,他對《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古代經典中的理論觀點,如陰陽、五行、六淫、七情等,進行了細緻的辨析和探討。他能揭示這些學說的本質,強調其作為事物運動變化規律抽象概括的屬性,指出陰陽的相互依存與轉化、五行的相互資生與制約,反對將其簡單化或孤立看待。這種批判性繼承和獨立思考的精神,是本書重要的學術特色之一,展現了王士雄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醫理的深刻領悟。
其次,是大量的臨床診斷與治療經驗的記錄。《歸硯錄》中包含了王士雄及其同道的許多醫案。這些醫案是學習中醫辨證論治的寶貴範例,讀者可以從中了解當時醫家如何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運用中醫理論進行辨證分析,確定治法,遣方用藥。書中對常見病、多發病,乃至一些疑難雜症的診斷思路和治療方法都有論述,尤其在外感病的「六淫」辨識,內傷病的「七情」影響等方面,結合臨床實例進行闡述,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指導性。這些經驗是王士雄數十年懸壺濟世的心得累積,對於後世醫家理解和運用中醫理論於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再者,是豐富的方劑用藥內容。書中收錄了眾多方劑,既包括《傷寒》、《金匱》等經典方,也包含了一些當時常用的方劑。更值得關注的是,王士雄在書中收集了大量的民間單方、驗方。這些方藥往往來源於基層醫家的實踐或百姓的生活經驗,具有一定的療效,但可能未被主流醫學文獻廣泛記載。王士雄的收錄,體現了他不拘一格、廣泛採集的治學態度,也為後世提供了許多實用且易於應用的治療方法,擴充了臨床用藥的視野。書中甚至輯錄了一些治療「奇症怪病」的方藥,雖然這些內容可能帶有一定的傳奇色彩,但也反映了當時醫家對特殊病症的探索,以及民間醫藥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此外,《歸硯錄》中也涉及了養生保健的內容。王士雄強調「治未病」的思想,論述了起居有常、飲食有節等基本養生原則對維護人體健康、增強抵抗力的重要性。這些內容與中醫整體觀思想一脈相承,至今仍對人們的健康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綜觀全書,《歸硯錄》以其獨特的體裁和豐富的內容,在清代醫學著作中佔有重要地位。它不僅彙集了王士雄作為一位傑出醫家的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更從一個側面展現了晚清時期社會動盪與醫學發展 intertwined 的圖景。王士雄對古代醫學理論的獨立思考與評價,對臨床經驗的真切記錄,以及對民間醫藥的廣泛收集,都體現了他開放、務實、批判性的學術精神。書中大量的醫案和方藥,為後世醫學研究和臨床實踐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歸硯錄》現存清刻本,並被收入《潛齋醫學叢書》中廣為流傳。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跨越時空,對當代中醫臨床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啟示和指導意義。閱讀《歸硯錄》,不僅能學習到中醫的理論與實踐,更能感受到一位亂世醫者堅守醫道、心繫蒼生的仁者情懷,以及其將畢生所學化為文字,寄託歸鄉之願的深刻情感。這部書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中醫學寶庫中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