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雄

《歸硯錄》~ 卷四 (1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7)

1. 卷四

娼女榮瑛就診於余。自述本良家子,十四歲而天癸至,二十二歲而適人,二十五歲初產,但覺腰腹微痠,子即墮地,三十二歲再產亦爾,茲又嫁二夫,向不自乳,而產育漸頻,分娩漸慢,今春誕子為第十胎,腹痛逾四時而始生,在他人猶以為極快,而我已覺漸徐,且年雖五十,天癸不衰,錮疾全無,向不服藥,素有微帶,邇年漸無,惟每日吐痰,別無他苦,恐此後有難產之虞,求為設法。余聞而訝之,其貌雖不甚都,而粉黛不施,風致嫣然,肌膚尚似三十許人,真尤物也。

始信雞皮三少之說為不誣。按脈六部皆緩滑而長,左寸關帶弦數,是聰明有壽之徵,故年愈長而氣愈固,是以分娩漸慢也。向有帶而近有痰,以左寸關合之,火搏其液而不下趨也。囑以六君子加減為常服之方,設再孕至七、八月,以束胎飲頻服,可期易娩。渠聞之忻然,受方而去。

錄之以見賦體之奇。

余口上齒下牙密排各十六,雖從無痛楚,而自幼不能決硬物,故侵晨必以鹽擦而冷水漱之,無間寒暑。今年春夏以來,飯食日減,右之第六齒漸不能嚼,偶觸堅韌之物,痛不可忍,且畏冷漱。以為去年一病,遂形衰象,初不介意。余天性不飲,而頗識杯中趣,曩侍先慈晚膳,輒陪一、二杯。

因去冬苦絡虛不能轉側,戚友咸勸日飲醇酒數杯,以和氣血。遂習以為常,然不敢縱肆,未嘗一醉也。十二月十八夜,寐中忽為右齦痛覺,詰朝即礙於飲食,而是日已訂有青鎮之遊,遂攜一針登舟,頻刺痛處,出血不少,午後漸鬆。次日歸,飲食如常,以為無患矣。

二十一日立春,晨起痛脹復作,刺亦不應,繼以凜寒身熱,偏右之巔、額、頞、䪼、顴、頰、頤、頦,無不掣痛,苔色未露,謂是風火外侵,用艽、翹、蠶、芷、桑,薄等,二劑惡寒雖已,而足冷麵熱,溺赤苔黃,且鼻竅不塞,而右流濁涕如膿,時欲哼而出之,不則自上齶流下,臭苦不堪,右面盡腫,滿口唇瘡,腫處極其畏寒,須以熱物熨之為快,而時時火升。自問素不服丸散,又不啖肥甘,的系飲酒經年,濕熱久蘊而上熏。

蓋以酒之熱歸於膽,上移於腦則為鼻淵,其實移腦者即移胃也,故見證皆在少陽、陽明分野。遂以元參、桑葉、菊花、花粉、銀花、枳椇子、絲瓜絡、冬瓜子、蘆根為劑,和入蘆菔汁,調以玉樞丹,兩服而苔化火平,二便亦暢,外用鹽滷熱洗右面而腫漸消;去玉樞丹又二服,可以嚼飯,日啖北梨,至戊午元旦,而臭濁之涕始稀。

初五、六連日出門,適大風,初七日午後右齦復痛,上連頭角耳門,右之第六齒復長出而礙食,凜寒畏風。乃用桑葉、菊花、生甘草、綠豆皮、元參、苡仁、銀花、梔炭、薄荷、鉤藤,以清散風熱,一服腫出痛減;去薄、鉤,加枇杷葉,四劑痛平,而右之第六齒已內外分裂矣。其根仍固,但礙於嚼物,而齦腫直至夏初消盡。

白話文:

[卷四]

榮瑛,原本是良家女子,十四歲來月經,二十二歲結婚,二十五歲生第一胎,生產時只覺得腰腹微微酸痛,孩子就順利出生了。三十二歲生第二胎也是如此。後來她再嫁,從未自己哺乳,但生產次數越來越頻繁,生產時間卻越來越長。今年春天生下第十個孩子,陣痛持續了四個多小時才生下來,雖然旁人覺得她生產很快,但她自己卻覺得越來越慢了。她今年五十歲,月經仍然正常,沒有其他疾病,從未吃藥,以前有白帶,近年來漸漸消失了,只是每天都會吐痰,沒有其他不適,擔心以後會難產,所以來求診。我聽完後很驚訝,雖然她的容貌不算十分美麗,卻不施粉黛,神態自然優雅,皮膚看起來像三十多歲的人,真是個尤物!我開始相信「雞皮三少」的說法是真的。我診脈,發現她的六脈都緩和滑利而有力,左寸關脈略微弦數,這是聰明長壽的徵兆,所以年齡越大,氣血越足,因此生產時間才會越來越長。她以前有白帶,最近有痰,從左寸關脈來看,是體內陽氣太盛,導致體液不能正常下降。我囑咐她常服六君子湯加減方,如果再次懷孕到七、八月,再經常服用束胎飲,就能夠順利生產。她很高興地接受了藥方離去。

我記錄下這件事,是為了展示她體質的特殊之處。

我自己下排牙齒和上排牙齒都密密地排列著十六顆,雖然從未疼痛,但從小就咬不動硬物,所以每天清晨都用鹽擦拭牙齒,再用冷水漱口,無論寒暑。今年春夏以來,食量逐漸減少,右下第六顆牙齒越來越難以咀嚼東西,偶爾碰到堅硬的食物,就會痛得受不了,而且怕冷水漱口。我想是因為去年的一場病,導致身體衰弱,一開始並沒有在意。我天性不喝酒,但多少懂些飲酒的樂趣,以前侍奉母親晚膳時,總會陪母親喝一兩杯酒。

因為去年冬天,我因身體虛弱,動彈不得,親戚朋友都勸我每天喝幾杯好酒,以調和氣血。於是,我就養成了這個習慣,但是不敢過量,從未喝醉過。十二月十八日夜裡,睡夢中突然感到右牙齦疼痛,第二天早上就影響到飲食了。那天我已經約好要去青鎮遊玩,於是帶著針上船,多次針刺疼痛處,流了不少血,下午疼痛就漸漸緩解了。第二天回來,飲食如常,以為沒事了。

二十一日立春,早上起來疼痛腫脹又發作了,針刺也不管用了,接著感到寒冷發熱,右側的頭頂、額頭、頸部、耳後、顴骨、臉頰、下巴,到處都疼痛難忍,舌苔沒有變化。我認為這是風寒外邪入侵,就用了防風、羌活、蠶絲、白芷、桑葉、薄荷等藥材,兩劑藥後惡寒消失了,但是腳冷臉熱,小便發黃,舌苔發黃,鼻子沒有堵塞,但是右側流出像膿一樣的濁涕,經常想打噴嚏把它擤出來,不然就會從上顎流下來,又臭又苦,右側臉腫了起來,滿嘴都是唇瘡,腫脹的地方非常怕冷,必須用熱東西熨燙才能舒服些,而且經常發熱。我自問平時不吃藥丸粉劑,也不吃肥甘厚味,一定是因為常年喝酒,濕熱之氣積聚在體內,上犯於頭面。

因為酒的熱性歸於膽經,上移到腦部就會引起鼻淵,其實上移到腦部的,也同時上移到了胃部,所以症狀都出現在少陽、陽明經的範圍。於是,我用玄參、桑葉、菊花、花粉、金銀花、枳椇子、絲瓜絡、冬瓜子、蘆根等藥材,加入蘿蔔汁,再加入玉樞丹調服,服用了兩劑藥後,舌苔變好,熱退了,大小便也通暢了,外用鹽滷熱敷右側臉部,腫脹也漸漸消退了;又去掉了玉樞丹,服用了兩劑藥,就能夠吃飯了,每天吃北梨,到戊午元旦,臭濁的鼻涕才變稀了。

初五、初六連續兩天出門,遇到了大風,初七日下午右牙齦又痛了,疼痛一直延伸到頭角和耳門,右下第六顆牙齒又長出來了,影響到飲食,感到寒冷怕風。於是,我用桑葉、菊花、生甘草、綠豆皮、玄參、薏苡仁、金銀花、梔子炭、薄荷、鉤藤,以清散風熱,一劑藥後腫痛就減輕了;去掉了薄荷、鉤藤,加入枇杷葉,四劑藥後疼痛就消失了,而右下第六顆牙齒已經內外分裂了。牙根仍然牢固,只是影響到咀嚼,牙齦腫脹直到夏初才完全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