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雄

《歸硯錄》~ 卷二 (1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6)

1. 卷二

吾鄉許君辛木重訂《外科正宗》,附自制消核膏一方,治瘰癧、乳核、流注,及各種結核。施送多年,甚著奇效,惟已潰者勿用。其方用制甘遂、紅芽大戟各二兩,白芥子八錢,麻黃四錢,生南星、薑製半夏、殭蠶、藤黃、朴硝各一兩六錢。

凡九味,以麻油一斤,先入甘遂、南星、半夏,熬枯撈出;次下大戟,三下麻黃、殭蠶,四下白芥子,五下藤黃,逐次熬枯,先後撈出;六下朴硝,熬至不爆,用絹將油瀝淨;再下鍋熬滾,徐投入炒透東丹攪勻,丹之多少,以膏之老嫩為度,夏宜稍老,冬宜稍嫩;膏成,乘熱傾冷水盆內,扯撥數十次,以去火毒,即可攤貼,宜厚勿薄。且云膏之老嫩,各有所宜。

凡潰瘍諸證,膏勿太嫩,總以貼之即黏,揭之易落為度。攤勿過厚,嫩而過厚,則揭時非帶脫皮肉,即黏住皮肉。凡尋常熱癤,本可無疤,而或生妒肉,或如蟢鏡者,非黏傷其肉,即膏藥之過也。獨消核膏宜稍嫩,但令貼時勿烊塌而已。攤時須極厚,蓋此膏本以代敷藥,嫩而厚則藥氣沉浸濃郁而能深入,又皮肉如常帶脫,無慮黏住,可洗也。

即煎膏亦有法度,藥物堅脆不同,若一同投入,則脆者先枯,其勢欲燃,不得不一同撈出,然堅者實未熬透,雖銖兩較重,而味終未出也。如消核膏甘遂、南星、半夏最堅,故先下;大戟次之;麻黃、殭蠶更脆,故又次之;白芥爆油,又次之;藤黃多液少渣,又次之;朴硝無質,故最後下。凡煎他膏,亦當如此。

愚謂凡結核多挾痰,故許君以控涎丹為君,而加行氣散結為佐,宜乎施之輒效也。至所論膏之老嫩厚薄,及藥物之堅脆分落鍋之先後,尤為用法者之所當知。惜未有人道及,故亟錄之。

蕭山郁龍士《瑤史》云:到瘴癘之鄉,一不可吃冷物,凡蠱毒皆下於冷物也;二不可近女色;三不可過飽,飢則可治,飽則不可治也。若瘴氣來,鼻聞異香,宜即臥地,口含土,即不受矣。又廣中溪水不可飲,因山多鐵梨,其葉落於山水中,漬之極毒,又多孔雀,其糞甚毒,惟開土掘泉為妙,左江至英德一路皆然。鐵梨器用放熱物受毒,誤食即生癰疽。

愚謂食毋求飽,乃養生卻疾第一方。應休璉詩云:「量腹節所受」是也。「強飯」二字,最為無理。世人因此致命者甚多,豈獨瘴鄉所忌哉!

《認字測》八十一篇,關中周子夫宇著,以八十一字為題。閱其認「壽」字云:理壽莫如口,其說備於《易》之頤。頤者,養也。頤貞得養,得養斯壽,乃其歸在慎言語,節飲食。言語能慎而出,飲食能節而入,頤貞莫如斯,理壽莫如斯矣。

蘆菔可代糧救荒。《膳夫經》云:貧窶之家,與鹽、飯偕行,號為「三白」。

《瑤史》又載治夢遺方:臨睡時以朴硝些須放手心內,用唾調和,將龜頭一擦,甚驗。

白話文:

[卷二]

許君辛木重修《外科正宗》,並附上自制消核膏方劑,用於治療瘰癧、乳核、流注及各種結核。使用多年,效果顯著,但已經潰爛的傷口則不宜使用。此方劑包含制甘遂、紅芽大戟各二兩,白芥子八錢,麻黃四錢,生南星、薑製半夏、殭蠶、藤黃、朴硝各一兩六錢。

製作方法:用麻油一斤,先將甘遂、南星、半夏放入熬至枯乾後撈出;接著放入大戟,再依次放入麻黃、殭蠶,白芥子,藤黃,逐次熬至枯乾後撈出;最後放入朴硝,熬至不再爆裂,用絹布過濾淨油;然後再將油放入鍋中熬滾,慢慢加入炒過的東丹攪拌均勻,東丹的用量依膏體的軟硬程度而定,夏天宜稍硬,冬天宜稍軟;膏體熬好後,趁熱倒入冷水盆中,反覆拉扯數十次,以去除火毒,即可攤貼,宜厚不宜薄。膏體的軟硬程度需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對於潰瘍等症狀,膏藥不宜過軟,以貼上即黏,揭下容易為準。攤貼不宜過厚,膏藥太軟又太厚,揭下時容易撕破皮膚或黏住皮膚。一般的熱瘡本可以不留疤痕,但有時會產生增生肉芽或像蟢鏡一樣的疤痕,這都是因為膏藥黏傷了皮膚或膏藥本身的問題。消核膏宜稍軟,但貼上時不能融化塌陷。攤貼時需非常厚,因為此膏藥主要用於代替敷藥,軟而厚才能使藥氣充分滲透,而且即使皮膚略微脫落也不會黏住,容易清洗。

煎熬膏藥也有技巧,藥材的硬度和脆度不同,如果同時放入,則脆的藥材會先燒焦,不得不一起撈出,但硬的藥材卻未熬透,即使重量較重,藥效也無法完全釋放。消核膏中甘遂、南星、半夏最硬,所以先放;大戟次之;麻黃、殭蠶更脆,所以又次之;白芥子易爆油,又次之;藤黃多汁少渣,又次之;朴硝沒有固體成分,所以最後放。煎熬其他膏藥也應遵循此法。

我認為,結核大多伴有痰濕,所以許君用控涎丹為主藥,輔以行氣散結的藥物,因此療效顯著。關於膏藥的軟硬厚薄,以及藥材的硬脆程度和下鍋順序,都是使用者應該了解的。可惜從未有人提及,因此我特意記錄下來。

蕭山郁龍士《瑤史》記載:到瘴癘之鄉,一不可吃冷食,因為所有蠱毒都因冷食而發作;二不可接近女色;三不可過飽,飢餓可以治療,飽則不能治療。如果瘴氣襲來,聞到異香,應該立即臥地,含一口土,即可避免感染。此外,廣中溪水不可飲用,因為山上有很多鐵梨樹,其葉子落入水中,浸泡後毒性極大,而且還有很多孔雀,其糞便也劇毒,最好挖地掘井取水,左江到英德一帶都是如此。用鐵梨木做的器皿盛放熱的東西也會中毒,誤食則會生癰疽。

我認為,飲食不要求飽,是養生防病的第一要訣。應休璉詩云:「量腹節所受」就是這個意思。「強飯」二字,最為不合理。世人因此喪命者甚多,豈止瘴癘之鄉才要忌諱呢!

《認字測》八十一篇,關中周子夫所著,以八十一字為題。書中關於「壽」字的解釋是:保養生命最好的方法莫過於養護口舌,其道理詳見《易經》的《頤》卦。《頤》卦講的是養生。頤卦講求養生之道,能養生就能長壽,關鍵在於謹慎言語,節制飲食。言語謹慎地說出口,飲食節制地入口,這才是《頤》卦的根本,也是保養生命最好的方法。

蘿蔔可以代替糧食救荒。《膳夫經》記載:貧困人家,蘿蔔、鹽、米飯一起食用,稱為「三白」。

《瑤史》還記載治療夢遺的方子:睡前在手心放少許朴硝,用唾液調和,塗抹龜頭,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