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雄

《歸硯錄》~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問:丹溪謂人身陰不足,景岳謂人身陽不足,君以為孰是?余曰:人身一小天地,試以天地之理論之。陰陽本兩平而無偏也,故寒與暑為對待,晝與夜為對待。然雨露之滋、霜雪之降,皆所以佐陰之不足,而制陽之有餘。明乎此,則朱、張之是非判矣。

白話文:

問:丹溪認為人體的陰氣不足,景嶽認為人體的陽氣不足,您認為哪一個說法正確?

回答:人體就像一個小天地,可以借用天地間的原理來分析。陰陽本質上是均衡的,沒有偏向。例如,寒暑相對,晝夜相對。然而,雨露的滋潤和霜雪的降臨,都是為了幫助陰氣,抑制陽氣過盛。明白了這個道理,朱丹溪和張景嶽兩人的說法孰是孰非也就清楚了。

周公謹云:北齊高緯以六月遊南苑,從官暍死者六十人,見本紀。而《通鑑》書曰:「賜死」,「賜」乃「暍」字之訛耳。《綱目》乃直書曰:「殺其從官六十人」,而不言其故,其誤甚矣。尹起莘巧為之說曰:此朱子書法所寓,且引《孟子》殺人以梃與刃而政之,說固善矣,然其實《通鑑》誤之於前,《綱目》承之於後耳。緯荒遊無時,不避寒暑,於從官死者尚六十人,則其餘可知矣。

白話文:

周公謹提到:北齊高緯在六月遊覽南苑,隨行的官員因中暑而死亡的有六十多人,這記載在《北齊書·本紀》中。但《資治通鑑》記載說:「賜死」,「賜」字應是「暍」字的錯字。《綱目》直接記載說:「殺其從官六十人」,卻沒有說明原因,這是非常錯誤的。尹起莘巧妙地解釋道:這是朱熹書寫方法中暗藏的道理,並且引用《孟子》中「殺人以梃與刃而政」的說法,這個解釋很好,但實際上,是《資治通鑑》在前誤寫,而《綱目》在後沿襲了這個錯誤。高緯遊玩不擇時機,不避寒暑,光是隨行官員中暑而死的就有六十多人,由此可見,其他人的情況可想而知。

據事直書,其罪自見,何必沒其實哉!余按暑暍殺人,自古為烈。而儒者既誤以「暍」為「賜」,醫者又妄以暑屬陰,幾使卒死於暍者冤無可訴。葉天士先生嘗云:熱地如爐,傷人最速。可謂要言不煩,足以喚醒後人。

白話文:

《蠡海集》中說:仔細觀察「心」字的意思,真是有很深的涵義。字形像一個圖案,左邊的點代表木,右邊的點代表金。上邊的點微彎而尖銳,代表火。下邊是彎曲的鉤,代表水。傳說司掌北方的玄武神,它的形狀多半和這兩個符號類似。腎也有兩個。這四個元素之間,難道不是非常親近嗎?土也歸在下邊,因為水和土一同作用。

宋逸士劉卞云:人多以嗜欲殺身,以貨財殺子孫,以政事殺百姓,以學術殺天下後世。吾無是四者,不亦快哉!愚謂學術殺天下後世,醫書亦其一也,著術家當何如兢兢乎?

《蠡海集》云:觀心字之義,大有旨哉。其為象也,左點以配木,右點以配金,在上之點微撓而尖銳以配火,在下則曲鉤而撓起以配水。蓋元武之神,二物在下之象為多。腎亦二枚也。此四行豈不親切乎?土亦寄下,以水、土同行耳。

又云:五行五氣,死中有生之義存。如耳為腎竅屬子,陽金死於子,而陰金生焉;鼻為肺竅屬酉,陽火死於酉,而陰火生焉。是以耳能司聽,鼻能司臭也。愚謂鼻塞治心,耳聾治肺,亦本此義。

白話文:

古文裡也提到:五行、五氣中蘊含著「死中有生」的道理。比如:耳朵是腎臟的竅穴,屬子(屬水),陽金(肺)衰敗於子(屬水),而陰金(腎)生長於子;鼻子是肺臟的竅穴,屬酉(屬金),陽火(心)衰敗於酉,而陰火(肺)生長於酉。因此,耳朵能司掌聽覺,鼻子能司掌嗅覺。我認為,鼻子堵塞應治療心臟,耳朵失聰應治療肺臟,也是基於這個道理。

又云:北斗位北而得七,為火之成數;南鬥位南而得六,為水之成數:此乃陰陽精神交感之義也。日生於東,乃有西酉之雞;月生於西,乃有東卯之兔:此陰陽魂魄往來之義也。人身之肝位在於右,而脈診卻見左手;脾位在左,而脈診卻見右手:此亦陰陽互藏其宅之義也。

白話文:

也有人說:北斗星在北方有七顆星,代表著火的完成數量;南斗星在南方有六顆星,代表著水的完成數量。這體現了陰陽精神互相作用的道理。太陽從東邊升起,因此西邊酉時有雞;月亮從西邊升起,因此東邊卯時有兔。這代表著陰陽魂魄相互往來的道理。人體的肝臟位於右邊,但脈診卻在左手上;脾臟位於左邊,但脈診卻在右手上。這也說明瞭陰陽互相藏匿其位子的道理。

又云:男子之氣始於子,子在下起坎,為男而位北也,故男子氣鍾於外腎,外腎者,督、任二脈之交也;女子之氣始於午,午在上起離,為女而位南也,故女子氣鍾於兩乳者,肺、肝之脈始終也。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了,生命的氣息起源於出生時辰,子時為開始,在八封方位中位於北方,代表著坎卦,象徵著男根,所以男根的氣息聚集在外腎,而外腎是督脈和任脈交會的位置。而女嬰的氣息起源於中午,在八方方位中位於南方,代表著離卦,象徵著子宮,因此,女性的氣息聚集在兩側乳房,乳房是肺臟和肝臟脈絡的起點和終點。

雷艾陵精理學,嘗云欲亦原於天,舍欲不能獨為理。天有理有氣,人得其理以成性,得其氣以成形。有形而有欲,性即天之理,而欲者天之氣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使無飲食男女之欲,則無所謂邪,又安有所謂正,而理亦無從附以見。又何殊於釋氏絕色、聲、香、味,而歸於虛無寂滅之道哉!愚謂聖賢教人不過窒欲、節欲、寡欲而已,強人絕欲,則不近人情矣。艾陵所言,真通儒之論。

白話文:

艾陵精通《易經》的哲學,曾說慾望也是由天而來,放棄慾望無法單純為了遵循道理。天地之間有道理和氣,人得到道理便有了本性,得到氣便有了形體。有了形體就有了慾望,本性源自於天道的道理,而慾望則是天道的氣。飲食男女,是人的基本慾望。如果沒有飲食男女的慾望,就不會有所謂邪,又哪有什麼所謂正,而道理也無從依附而顯現。這樣和佛家斷絕色、聲、香、味,追求虛無寂滅的道理又有什麼不同呢?我認為聖賢教導人們,只是要剋制慾望、節制慾望、減少慾望而已,強迫人斷絕慾望,那就違揹人情了。艾陵的這番話,真是通達儒家的見解。

《星甫野語》云:廬江姬氏婦,母女皆無穀道,便遺悉由前陰,而不害生育。其女嫁後,婿家欲退婚而涉訟,邑宰劉公為干據其母供,麾令入內室,夫人質驗而訟遂息。劉判有「尾閭偶闕,無虧種玉之田」云云。愚謂此異稟也,昔所未聞,故錄之。

白話文:

《四庫全書提要》說魏氏《續名醫類案》蒐集廣泛豐富,變證齊全,但可惜編纂倉促,難免雜亂。依我愚見,此書第十一卷瘧疾門,記載陸祖愚治療陳雅初的病例後說:「己丑年夏至後一日記錄此病例。」後來考證仁和胡書農學士的《先友記》中說:魏氏逝世於乾隆壬辰年。如此說來,魏氏在三年之內完成六十卷的書,即使極為敏捷,也僅僅是草創初稿而已。假設上天多給他一些時日,重新刪訂修整,這些缺點肯定都不存在了。現錄下我校對的幾條,博雅君請指正。

《四庫全書提要》謂魏氏《續名醫類案》網羅繁富,變證咸備,惜編次潦草,不免蕪雜。愚按此書十一卷瘧門陸祖愚治陳雅初案後云:己丑長至後一日錄是案。嗣考仁和胡書農學士《先友記》云:魏君沒於乾隆壬辰。然則以六十卷之書,僅三年而蕆事,雖極敏捷,殆不過草創初就耳。倘天假以年,重為刪定,斷無以上諸病矣。茲錄拙校數條,博雅正是。

卷四中寒門按語:余有凌二官案可參。愚嘗通部展閱,並無凌二官之案,恐即熱病門凌表侄案耳。前後稱謂不一,如何參考?其為初創草稿,而非定本也灼然可見。

白話文:

卷四中寒門按語:我這裡有凌二官的病例,可以作為參考。我曾經仔細瀏覽過全書,但沒有找到凌二官的病例。我猜測,可能是熱病門中凌表侄的病例。文章前後稱謂不一致,如何參考?很明顯,這是一份初稿,而不是定稿。

厥門後二條是魏案。

凡屬外淫,皆曰感證。魏氏所編雖首列傷寒、瘟疫二門,而風溫、濕溫闕然未備,乃於第六卷列感證一門,殊為含混,蓋外感頗疏也。楊氏子至宋復華各案,皆其治驗,率內傷挾感耳。

白話文:

所有從外來的疾病,都稱為感染證候。魏氏編纂的書,雖然第一部分就列了傷寒、瘟疫,但風溫、濕溫卻沒有包含在內。而是在第六卷中設立了一個感染證候的部分,這顯得很混亂,因為外感證候的內容寫得太少了。楊氏弟子到了宋朝才逐漸復興,他們的案例都是楊氏治療的經驗,但通常都是內傷合併感染。

魏氏謂傷風誤表,多成勞損,諄諄致戒。愚謂此特其一面也,亦有因邪未清而誤補以成勞者。雍、乾間,歙人吳澄字師朗者,著《不居集》一書,專論外損,自成一家。雖用法未盡善,而其言不可廢也。本門末條是魏案。

白話文:

魏氏說,如果把傷風當成表證(皮毛病),誤用錯誤的方法治療,很容易演變成慢性病。他一再告誡這麼做。但我認為這只說了一面,也有人是因為體內的邪氣沒有清除乾淨,卻誤用了補益藥物,導致身體變差。

雍正、乾隆年間,歙縣人吳澄,字師朗,著有《不居集》一書,專門探討外傷。雖然書中內容不一定全部正確,但他的話卻不能忽略。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是魏氏的案例。

熱病門喻案,面足浮腫云云。魏氏謂面腫可云,足腫則未確,終是血不配氣耳。愚按肺主一身之氣,而皮毛者肺之合也。感證後氣復而血虛足腫者固有之,而餘熱不清、肺氣壅滯者則尤多也。觀燥門趙我完次子案可知。若胃熱不清,則津液不復。經云:胃不和則臥不安也。又耳閉宜清肺,與耳鳴宜滋腎者有殊。

白話文:

熱病門中記載的徵候:面部和腳部浮腫等等。魏先生說:面部浮腫是可能的,但腳部浮腫則不一定會發生,最終都是因為血氣不足。

愚者認為:肺部主管全身之氣,而皮膚和毛髮是肺的交合之處。感受外邪後氣血恢復正常,但血虛導致腳部浮腫原本就存在,而餘熱未清、肺氣壅滯的人更加常見。可以參考燥門趙我完次子的病例就能理解。如果胃熱未清,津液就不能恢復。經文中說:胃部不和諧,就會臥不安穩。此外,耳鳴宜滋養腎氣,與耳閉宜清肺熱有所區別。

至脾、胃分別論治,尤為開千古之群蒙,葉天士深得力於此,而為靈胎、潤安所折服,乃魏氏一概非之何耶?惟「痢以下多而亡陰,瘧以汗多而耗液」二語最精確。凌表侄一條是魏案。

白話文:

針對脾胃分別治療的方法已啟發無數後人。葉天士深入鑽研這個方法,並讓靈胎、潤安信服。但魏氏為何全盤否定此法呢?只有「痢疾會導致陰液流失而死亡,瘧疾會因為多汗而消耗津液」這兩句話最精確。凌表侄一文是魏氏的論點。

火門石頑治張太史虛火證,魏評極是。

嘔門自鮑綠飲以下皆魏案。

瀉門自宋復華以下皆魏案。但復華之病,似肝木乘胃,故潤藥相宜。如果乘脾,則參、術是要藥矣。

瘧門施渙之、許懷民二條皆魏案。此門治法,於暑濕時瘧,闕焉未及。惟繆氏解用白虎以治暑證,而乃初病即雜以牛膝、首烏等陰分之藥,皆未可為軌則也。胎瘧之稱,尤為不典。魏君博雅,胡亦惑之?

白話文:

瘧疾中的施渙之和許懷民兩種治療方法都是魏氏的流派。這種流派的治療方法只針對暑濕季節發作的瘧疾,對於其他時期的瘧疾並未提及。只有繆氏提出用白虎湯治療中暑,然後在初期階段就加入牛膝、首烏等補益陰血的藥物,這都不是可以遵循的準則。稱這種瘧疾為胎瘧更是十分荒謬。魏先生學識淵博,為什麼也會如此迷惑呢?

痢門自張龍文以下皆魏案。

痢後風末一條是魏案,第此案宜入瘧痢門。

消門胡天敘條是魏案。

黃疸門自徐環薇以下皆魏案。

內傷門末二條皆魏案。

吐血門末三條皆魏案。

衄血門末二條皆魏案。

便血門趙正為室人條系魏案。

痿門按語云:此證為肝經燥火鬱於脾土而成,世罕知者。此誠不刊之論。所附黃澹翁案未見,蓋此書脫誤甚多也。馮楚瞻治李主政案,議論極精,治法未盡善,而馮氏最為柳洲所心折,故不覺推許過當也。末兩條皆魏案。

白話文:

痿門按語說:這種疾病是由於肝經的燥火鬱積在脾土中造成的,世人很少有人知道。這真是不可改變的論述。所附帶的黃澹翁的案例我沒見過,估計是這本書遺漏和錯誤太多。馮楚瞻治療李主政的案例,議論極其精妙,治療方法並不完全恰當,但是馮楚瞻最受柳洲敬佩,所以柳洲不假思索地過於推崇了。最後兩條都是魏的案例。

膈門陳溶上以下皆魏案。末條竟是一篇祭文。

喘門葉石林家喘延四世,而愈病之藥不同,夫一脈相傳,病情尚爾。世之執死方以治活病,而不察其臟性、病因之各異者,皆盲醫也。末四條皆魏案。

白話文:

石林家的哮喘病已經傳承了四代,但治療的方法卻不盡相同。同一個家族的血脈,病情卻有如此大的差異。世間那些固執於使用古方來治療當前病症的醫生,卻不去探究患者臟腑性質和病因的差異,都是一些庸醫。最後四條藥方都是魏氏所開的。

呃逆門末條是魏案。

汗門自詹渭豐以下皆魏案。

面病門後二條注云:自來選鈔入,不知誰案。觀此,則其書非魏氏一人輯選,不過總其成耳。且其中有注未入選而仍載入者,可見為草創之稿,而非定本。蕪復脫簡,宜乎不少。

白話文:

古書「面病門」後面有兩條註解說:這部分內容是從別處選來收錄的,不知道是誰編選的。由此可見,此書並非是魏某一人編撰選取的,只是他把眾人的成果彙編成冊而已。況且裡面有些註解沒有被選入,但還是放在書中,由此可見這是一個草擬的稿子,並不是定稿。有些內容重複或遺漏,也就不足為奇了。

目門自金封翁以下皆魏案。

耳門自朱、餘二女以下皆魏案。閱先生自述耳病之由,士雄亦十四歲失怙,而廢書服賈,雖困苦顛連,尚不致有疾者,以母氏搘拄家事也。讀此既感少境之與先生相似,又恨學術空疏,不能起老母之危疴,為終身莫贖之罪。涕淚交流,為之掩卷。

白話文:

耳朵有紅點的,其他三個女兒以下的人都是魏姓的。我讀了老師自己敘述的耳疾成因,士雄也是在十四歲失去父親,而放棄讀書經商,雖然生活困苦顛沛流離,但還不至於會生病,這是因為母親撐持家務的緣故。讀完這個故事,既感到自己的童年處境和老師相似,又遺憾自己學術知識淺薄,無法為母親治好這個久治不癒的病,這是終身難以彌補的過錯。不禁淚流滿面,掩卷痛哭。

鼻門自沈晉培以下皆魏案。

喑門自嚴鐵橋以下皆魏案。

脅痛門自範康候以下皆魏案。

腰痛門末條是魏案。

疝門末二條皆魏案。

五十九卷跌撲門,詳列各證,可云備矣。而二十八卷不知何以先著跌撲諸條,此宜併入於後。又二十八卷之小兒門,皆鯁刺等病,亦宜改標鯁刺為是。

白話文:

「跌撲門」這部分在「五十九卷」中已經很詳細地列出了各種症狀和治療方法了,可以說很齊全了。而「二十八卷」中那些關於跌撲的條目,不知道為何放在前面,應該把這些內容併入到「五十九卷」中去。另外,「二十八卷」中的「小兒門」部分,都關於鯁刺等疾病,也應該把標題改為「鯁刺」才更加合適。

二十九卷既列諸蟲,複列蛔證,蛔亦蟲也,似可併入。至文垣所治馬迪庵內人證,魏氏病其議論不經。夫伏痰挾火上衝,蛔蟲因熱而動,皆能使胸中跳躍,熱降痰蛔並下,則病自安。未可厚非也。

白話文:

《諸病源候論》的二十九卷已經記載了各種蟲類,又另外記載了蛔蟲證,蛔蟲也是一種蟲類,似乎可以合併在一起。對於文垣所治療的馬迪庵內人的證候,魏氏批評他的觀點不符合經典。肺中伏痰與火氣上衝,蛔蟲由於受熱而活動,這兩種情況都能導致胸中跳躍,火氣下降,痰飲和蛔蟲同時排出,那麼疾病自然就安定了。不能厚非。

中毒門劉立之治老婦案,方法可謂神矣。曷以知其服水銀?竟不敘明何也。如其煉餌,當入丹石毒門;設云誤服,不能病至歷年。

白話文:

劉立之在中毒門中的治病方法堪稱神奇。為什麼知道老婦服用了水銀?記載中卻沒有明確說明。如果老婦是煉丹時服用的,應歸類為丹石中毒;如果說是誤服,不可能生病長達多年。

奇疾門湖州鄔阿二所患乃蛇纏證,非奇疾也,當入外科門。

經水門徐、範二條皆魏案。

崩漏門劉、姚二條皆魏案。

妊娠下疾自汪陛堂以下皆魏案。

妊娠虛損姚、胡二條皆魏案。

喻氏治李、黃二案,笠澤治吳元水婦案,皆不當列於心腹痛條。至黃咫旭室病,魏氏謂喻君不知肝胃病治法。愚按柳洲獨擅此長,云可概治諸證,未免矯枉過正。如吳元水婦病,斷不可投以血藥者,烏得專究肝腎,而不問其餘耶?歸、地滯膈而作嘔,乃氣分病之名論,曷可非哉!

白話文:

喻氏對李、黃兩案的治療,還有笠澤對吳元水妻子案的治療,都不應該歸類於心腹痛。關於黃咫旭妻子疾病,魏氏認為喻先生不瞭解肝胃疾病的治療方法。我認為柳洲獨自精擅此道,他認為可以概括治療各種證狀,未免矯枉過正。

比如吳元水妻子的病,絕對不能投以血藥,怎麼能只專注於肝腎,而不考慮其他方面呢?歸、地滯留膈肌而導致嘔吐,這是氣分病的著名論述,怎麼能否定呢!

妊娠下血許、胡二條皆魏案。

產難門末二條皆魏案。

胞衣不下門末條是魏案。

產後血崩自許竹溪夫人以下皆魏案。

產後血虛按語戒用薑、附剛劑,最為切貼,以養營為先生獨得之心法也。末條是其治驗。

產後火熱自沈協蘭室人以下皆魏案。

產後虛損,愚謂此證最多,何魏氏僅採溫補數案耶?

產後顛狂條忽自標魏玉橫治一婦云云,前此各門所附己案,皆不註明,故餘一一點出,庶讀者易知。本門丁潤兄室條亦魏案。凡各門自案皆附於後,而此獨羼雜其間,體例不符,顯未編定也。

白話文:

產後發狂,魏玉橫治療了一名婦女。在前面的各個科別中所收錄的案例,都沒有註明出處。所以,我一一指出,方便讀者查找。本科中的丁潤兄室案,也是魏玉橫的案例。每個科別的案例都附在後面,而這個案例卻混雜其中,不符合體例,顯然書中尚未編定完成。

小兒傷寒袁仲卿子病,喻云寒涼藥皆在胃口之上,不能透入,魏氏駭其何以上云鎮墜深入臟腑。愚謂鎮墜之品,性皆重降,藥雖停於胃口,邪則不能外解而深入矣。用理中湯運轉前藥,必以枳實等為佐。此種意在言表之處,皆須自有會心也。

白話文:

兒童患傷寒時,喻嘉言認為寒涼藥物都停留在胃中,無法深入臟腑。魏氏感到驚訝,詢問為何上面卻說寒涼藥會鎮墜深入臟腑。我認為鎮墜的藥物性質都很沉重,雖然藥物停留在胃中,但病邪卻不會從體外排出,反而會深入臟腑。使用理中湯來促進前一劑藥物的運作,必須以枳實等藥材為輔佐。這些意圖都是明擺著的,就看讀者是否能夠體會了。

小兒喘嗽條「嗽」字當刪,以嗽證已列於前也。

小兒疳病末二條皆魏案。

五十二卷肺癰肺痿門止標一「肺」字,脫下三字。

懸癰門魏案一條居首,痃癖門魏案一條居中,並宜移後。

五十八卷瘡瘍門吳性全案,乃魏氏治驗。但各門附案,專滋肝腎,豈生平得力於此,而欲獨豎一幟乎?

先曾祖《重慶堂隨筆》下卷所附《洗冤錄·人身骨節辨》,秀水莊芝階先生讀之,謂尚有未是處,因以襄平姚立齋大尹所著《洗冤錄解》示余。據歷驗多案,方骨下之尾蛆骨名曰尾閭,一名骶端,一名窮骨,一名橛骨,俗名尾樁,實尾骶骨之末節,無竅無髓,或如菱角,或如人參蘆,有連生於方骨下者,有與方骨斷而連者,原不足異,而與現行檢骨格所言:男子九竅、女人六竅,實不符也。

白話文:

我的曾祖父《重慶堂隨筆》下冊所附的《洗冤錄·人身骨節辨》,秀水的莊芝階先生讀了之後,認為還有不正確的地方。於是,莊先生拿襄平的姚立齋大尹寫的《洗冤錄解》給我看。根據我審查過的許多案件,尾骨下方的尾椎骨又叫尾閭,也叫骶骨端,窮骨,橛骨或俗稱尾樁,實際是尾骶骨的末端,沒有孔洞或骨髓,有的像菱角,有的像人參蘆,有的長在尾骨下方,有的和尾骨斷開但相連,原本就沒什麼奇怪的。但與現在檢查骨骼的方法所說的:男人九竅、女人六竅,實際上是不符的。

又云女子羞秘骨為《洗冤錄補》附會之說,余檢女骨從未見也,詢之同官,亦無見者,且據老仵作云,婦人產子則交骨開,若有羞秘骨則不能開矣。蓋架骨前胯青黑者,多有生前患瘡,或服金石毒藥使然,故踢傷致死條有此骨切不可檢,恐誤認青黑為傷云云。豈有因搆精而致骨青黑之理哉?況舍一而起於二,尤為必無之事。

白話文:

又有人說女子有「羞祕骨」,這是《洗冤錄補》杜撰的說法。我檢查了女子的骨頭,從未見過這種骨頭。我也向同事詢問,他們也從未見過。而且,據一位經驗豐富的仵作說,女人生孩子時,胯骨會打開。如果真的有「羞祕骨」,那胯骨就無法打開了。實際上,胯骨前部發青發黑的人,大多生前患有瘡,或是服用了金石類毒藥導致的,因此在判定踢傷致死時,這種骨頭絕對不能檢查,以免誤把青黑色當成傷痕。難道會有因懷孕而導致骨頭發青發黑的情況嗎?更何況,只懷孕一胎卻導致兩塊骨頭發青,那就更不可能了。

若曰天理以此辨貞淫,則婦人再醮不得謂之淫,處子外遇安可謂之貞?苟不辨正,則婦女之下部受傷而死,轉致汙其名節者,豈不大可慘哉!愚謂推勘最細,而《人身說概》、《全體新論》諸書,皆不言人有羞秘骨,余方疑矣,閱此始釋然。亟錄之,以志余陋。

白話文:

在《太平戚鶴泉集》中,有一篇題為《書漢張太守仲景碑陰文》的文章。現將其抄錄於下,以便後世之人體會「醫聖」應該受到敬重。

太平戚鶴泉集中,有《書漢張太守仲景碑陰文》一首,因錄於下,俾後世咸知醫聖之當敬也。其文曰:南陽漢張太守仲景墓碑載:太守涅陽人,為今南召,故隸南陽。墓久淪沒,無有知者。崇正戊辰夏,蘭陽諸生馮應鰲病,恍惚見神來,稱故漢長沙太守某,為療,囑應鰲為修某處墓。應鰲既愈,依所指南陽城東祠後七十步,跡至祝縣丞園,境宛然,顧不見墓形。

文中記載:南陽漢代張太守仲景墓碑寫著:「太守是涅陽人,現在屬南召縣,曾經隸屬於南陽郡。」這座墓碑早已埋沒,沒有人知道它的下落。

崇禎戊辰年的夏天,蘭陽的讀書人馮應鰲生病了,恍惚間看見一位神明前來,自稱是漢朝的長沙太守某,前來為他治病。神明囑咐馮應鰲替他修復某處的墓碑。馮應鰲病癒後,按照神明指點的方向,在南陽城東的祠堂後七十步處搜尋,找到了祝縣丞的園子。園中景色依稀可見,但馮應鰲卻沒能找到墓碑。

向祝求黃柏地,為太守封樹,祝以無驗呵斥之。應鰲計無所出,立石祠中,記其事而歸。後三年,有人於園穿井見石碣,果太守墓。會寇亂,應鰲雖聞信不能往也。國朝戊子,應鰲選南陽郡屬葉縣校,乃親至其地,已自祝而包而楊三易主。驗葬處雖實,墓猶在荒坎中。具始末陳於府,出金市楊地,重甓甃,並建墓祠,參議桑公芸為碑記。

白話文:

祝某向太守請求一塊黃柏地,太守答應並封禁了這塊地,但祝某認為太守不可信,於是責罵了他。應鰲沒有辦法阻止,於是立了一塊石碑在祠堂裏,記錄了此事後就回去了。

三年後,有人在花園裡挖井,發現了一個石碑,上面果然記載著太守墳墓。後來遇到了寇亂,應鰲雖然聽到了消息,但卻不能前去。

在清朝戊子年,應鰲被選為南陽郡屬葉縣校,於是親自前往太守墓地所在地。從祝某到包氏再到楊氏,太守墓已經易主三次。雖然墓地的位置仍然真實,但墓地本身卻在一片荒野中。

應鰲將始末經過詳細報告給了府衙,並用金錢買下了楊氏的土地,重新修築了墓地,並興建了墓祠。參議桑公芸為墓地撰寫了碑文記載。

噫,如碑言,太守靈甚著矣。顧不示於南陽近地,必假之甚遠之馮生,又千餘年不一顯,必遲至有明將易代之際,雖顯晦有時,理固有難解者。而卒使遺蛻所存,不終沉沒,林廟蔚然,令後人過而生敬,則事確有實,而言之非誣。嗚呼,太守功在萬世,當報者豈特馮生?而靳尺寸地不一封樹如祝縣丞,又安在哉?

白話文:

唉呀,正如碑文所說,太守的靈驗非常顯著。但是他沒有顯現在距離南陽較近的地方,而是在遙遠的馮生處才顯現,而且一千多年來從未顯現過,直到明朝將要改朝換代時才遲遲顯現。儘管他的顯現或隱藏是有時機的,但是其中的道理確實難以理解。

然而,最終他的遺骨得以保留,免於沉沒,林木茂盛,讓人們經過此處時心生敬意。由此可見,這件事確實發生過,並非虛言。哎呀,太守的功德萬世流芳,應該報答他的人豈止馮生一人?為什麼吝嗇一點土地,不建個墓地來供奉他,就像祝縣丞那樣呢?

長洲沈歸愚尚書《香岩先生傳》云:君名桂,字天士,號香岩。先世自歙遷吳,諸生嶐山公曾祖也。祖紫帆有孝行,通醫理,至君考陽生而精其術。範少參長倩無子,晚得伏庵太史、生無穀道,啼不止,延醫視之,皆束手。陽生翁至曰:是在膜里,須金刀割之。割之而穀道果開。

白話文:

思過道也。

太史既長,為紫帆翁作傳以報焉。君少從師受經書,暮歸陽生翁授以岐黃學。年十四,翁棄養,君乃從翁門人朱君某,專學為醫。朱君即舉翁平日所教教之。君聞言即徹其蘊,見出朱君上,因有聞於時。君察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如見五臟癥結。治方不執成見,嘗云劑之寒溫,視疾之涼熱。

白話文:

太史到了成年,為了紫帆翁撰寫傳記以報答他的恩情。紫帆翁年輕時從師學習經書,傍晚時分回家拜陽生翁為師,學習醫術。十四歲那年,陽生翁去世,紫帆翁便拜陽生翁的門人朱某為師,專心學習醫術。朱某將陽生翁生前所教授的醫術悉數傳授給紫帆翁。紫帆翁聽後就能透徹地理解其中的奧祕,見解遠超朱某,因此當時就聲名遠播。紫帆翁診脈、觀察面色、聽取聲音、審視體型,都能說出病竈所在,就好像親眼看到五臟的病變一樣。他治療疾病的時候,不拘泥於固定的方劑,常說藥方的寒熱應根據疾病的寒熱而定。

自河間以暑火立論,專用寒涼;東垣論脾胃之火,必務溫養,習用參、附;丹溪創陰虛火動之論,又偏於寒涼。嗣是宗丹溪者多寒涼,宗東垣者多溫養。近之醫者,茫無定識,假兼備以幸中,借和平以藏拙,甚至朝用一方,暮易一劑,而無定見。蓋病有見證,有變證,有轉證,必灼見其初終轉變,胸有成竹,而後施之以方,否則以藥治病,實以人試藥也。持論如是。

白話文:

自從河間醫派提出「暑火」理論後,他們專門使用寒涼藥物治療;東垣醫派認為脾胃之火需要溫養,經常使用參附等溫熱藥物;丹溪醫派創立了「陰虛火動」的理論,又偏向使用寒涼藥物。

繼承丹溪醫派的醫生大多使用寒涼藥物,繼承東垣醫派的醫生大多使用溫養藥物。近期的醫生,常常沒有固定的主張,假裝博學多聞以求中庸,借用平和的說法來掩飾自己的拙劣;甚至有人早晚使用不同的藥方,沒有固定的見解。

其實,疾病有初發期的證狀、變化的證狀和轉變的證狀,必須明確瞭解疾病的始終和轉變過程,胸有成竹,才能對症下藥;否則,用藥物治療疾病,實際上就是拿人來試藥。

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販夫豎子,遠至鄰省外服,無不知有葉天士先生,由其實至而名歸也。居家頓倫紀,內行修備,交朋友信,人以事就商,為剖析成敗利鈍,如決疾然,洞中窾會。以患難相告者,傾橐拯之,無所顧惜。君又不止以醫擅名者!沒年八十。配潘孺人。子二:奕章、龍章,奕章亦善醫,以君名掩。

白話文:

因此葉天士先生的名聲廣傳朝廷上下,甚至販夫走卒和平凡百姓,遠至鄰省和邊疆異邦,無人不曉。他德行高尚,待人接物有條有理,待朋友講究誠信,別人有事來請教,他能深入剖析利弊得失,就像診斷疾病一樣,條理清晰。有難處來求助的,他傾囊相助,毫不吝惜。先生不只在醫術上享有美名!享壽八十歲,配偶潘孺人。生有兩子:奕章、龍章。奕章也擅長醫術,但名聲被父親葉天士掩蓋住了。

孫二人:曰堂、曰堅。曾孫三人,習儒業。食君之德,高大家聲,將於是乎在。論曰:自太史公傳倉公件系其事,陳承祚作《華佗傳》因之,後戴九靈、宋景濂仿其體作名醫傳。君不欲以醫自名,並不欲以醫傳世。臨末誡其子曰: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又讀萬卷書,而後可借術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刀刃也。吾死,子孫慎毋輕言醫。

白話文:

孫思邈的兩個兒子:一位叫孫道,一位叫孫堅。他的三個孫子都學習儒家經典。他們承蒙君王的恩澤,光耀家族聲譽,將要實現他們的抱負了。論述:從太史公傳授的倉公的醫學系統及其事跡,陳承祚寫了《華佗傳》,沿襲了這個體例,後來戴九靈、宋景濂仿照這種體裁寫了名醫傳。孫思邈不願意以醫術作為自己的名聲,也不希望後世子孫以醫術傳世。臨終前,他告誡兒子們說:醫術可以從事,但不能輕易嘗試,一定要天資聰明,又博覽羣書,然後纔能夠運用醫術濟世救人,否則很容易害死人,因為藥物就像刀鋒一樣。我死後,子孫們務必要慎重考慮從醫。

嗚呼,可謂達且仁矣。

隨園先生與薛壽魚書云:談何容易!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孫,必欲推而納之於必朽之地,此吾所為悁悁而悲也。夫所謂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後不朽也,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醫,皆可以不朽也。使必待周、孔而後可以不朽,則宇宙間安得有此紛紛之周、孔哉?子之大父一瓢先生,醫之不朽者也。

白話文:

隨園先生寫信給薛壽魚說:說得容易啊!天生一個永垂不朽的人,而他的子孫卻一定希望把他拖進必定會朽壞的地方,這是我感到悲哀的原因。所謂永垂不朽,不一定是周公、孔子之後纔算永垂不朽的,后羿的射箭、弈秋的下棋、俞跗的醫術,都可以永垂不朽。如果一定要等到周公、孔子之後纔算永垂不朽,那麼宇宙之間哪裡會有這麼多周公、孔子?你的祖父一瓢先生,就是醫術上永垂不朽的人。

高年不祿,僕方思輯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來墓誌,無一字及醫,反托於與陳文恭公講學云云。嗚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傳矣,朽矣!夫學在躬行,不在講也。聖學莫如仁,先生能以術仁其民,使無夭扎,是即孔子老安少懷之學也。素位而行,學孰大於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

白話文:

高齡之人不求官祿,我正打算彙集成先生的行醫大要,以傳承他的醫術。沒想到寄來的墓誌中,卻隻字未提他的醫術,反而強調他與陳文恭公講學的事情。唉,看來從此一瓢先生的名聲就要失傳了,真是可惜啊!

學習在於親身實踐,不在於空談。儒家學問的要點就在於仁愛,先生能夠以醫術仁愛民眾,讓他們免於早逝和疾病,這正是孔子提倡的「老安少懷」之學。

安守本分而行善事,還有比這更高的學問嗎?又何必捨棄自己的專長去追求別的?

王陽明勳業爛然,胡世寧笑其多一講學。文恭公亦復為之,於余心猶以為非。然而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則名高,而布衣挾相公以自尊則甚陋。今執途人而問之曰:一瓢先生非名醫乎?雖子之仇無異詞也。又問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學乎?雖子之戚有異詞也。

白話文:

王陽明先生的功績顯赫,胡世寧卻嘲笑他太過於講究學問。那位文恭公也這樣做,在我心裡還是認為不對。但是,文恭相公是天子重臣,您父親只是一個平民。相公依託平民來顯示自己的尊貴,這樣就會名聲很高;而平民依附相公來抬高自己,就非常卑劣了。現在,隨便找一位路人問他:「一瓢先生是不是個有名的醫生?」即使是您的仇人也都會說「是」。再問他:「一瓢先生懂不懂治國之道?」即使是您的親戚也會說「不懂」。

子不以人所共信者傳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傳先人,得毋以藝成而下之說為斤斤乎?不知藝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藝非道?貌襲之,道藝兩失。燕噲子之何嘗不託堯、舜以鳴高,而卒為梓匠輪輿所笑。醫之為藝,尤非易言。神農始之,黃帝創之,周公使塚宰鎮之,其道通於神聖。

白話文:

你傳授先人的不是大家公認的道理,而是傳授那些大家都懷疑的道理,是不是因為你認為學成後就可以高高在上地提出這些說法?可是,你不知道技術是道的具體表現嗎?仔細研究,哪一種技術不是道的表現?只注重形式上模仿,就會喪失道和技術的精髓。燕噲子經常託名堯舜來宣揚自己的高明,但最終卻被木匠和車輪匠嘲笑。醫術這門技術尤其不是容易說清楚的。神農氏開創了醫術,黃帝發展了醫術,周公派遣主管墳墓的官員管理醫術,所以醫術的精髓通達於神聖的境界。

今天下醫絕矣,惟講學一流轉未絕者何也?醫之效立見,故名醫百無一人:學之講無稽,故村儒舉目皆是。子不尊先人於百無一人之上,而反賤之於舉目皆是其中,過矣。即或衰年無俚,有此附會,則亦當牽連書之,而不可盡沒其所由來。僕曾疾病性命危篤,爾時雖十周,程、張、朱何益?而先生獨能以一刀圭活之,僕所以心折,而信以為不朽之人也。慮此外必有異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壽世者,輯而傳焉,當高出語錄柴胡萬萬。

白話文:

如今醫術幾乎已失傳,只有講學這一門派還沒有完全消失。這是為什麼呢?醫術的效果立竿見影,所以真正的名醫一個都沒有了;而講學空洞無稽,所以鄉野儒生隨處可見。你不把祖先放在「一個都沒有」之上的位置,反而看輕他們至「隨處可見」的地步,這就錯了。即便晚年無所事事,有此機緣,也應該將此事詳細記錄下來,而不可以完全抹煞它的起源。我曾經患病,性命垂危,當時即使同時找齊周敦頤、程頤、張載、朱熹這四位先賢,又有何益?而你卻能以一枚小藥丸救活我,所以我心悅誠服,並相信你是不朽之人。考慮到此之外必定還有其他奇特的案例和靈驗的藥方,可以救人,可以延年益壽,所以我將它們收集整理並傳播出去,它們的價值應當遠遠超過《語錄》中的柴胡方劑千萬倍。

而乃諱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學中未必增一偽席,而方伎中轉失一真人矣。豈不悖哉?豈不惜哉!

故人沈君辛甫,端恪公曾孫也。嘗病吳鞠通混疫於溫。余謂不但此也,其《條辨》首列曰:溫病者,有風溫、有溫熱、有溫疫、有溫毒、有暑溫、有濕溫、有秋燥、有冬溫、有溫瘧。凡九項,似無遺義,而不自知其題旨未清也。夫冬傷於寒,至春而發者曰溫病,夏至後發者曰熱病。

白話文:

過去的人沈君辛甫,是端恪公的曾孫。曾經因為接觸吳鞠通的病人而得了瘟疫合併溫病。我認為不只如此,他的《溫病條辨》開頭寫道:溫病有風溫、溫熱、溫疫、溫毒、暑溫、濕溫、秋燥、冬溫、溫瘧。共九種類,似乎沒有遺漏,但他自己卻不知道標題的概念不清晰。冬天受到寒氣傷害,到了春天發作的叫做溫病;夏至後發作的,叫做熱病。

冬春感風熱之邪而病者,首先犯肺,名曰風溫,其病於冬者亦曰冬溫,病於春者亦曰春溫,即葉氏所論者是也。夏至後所發之熱病,在《內經》亦曰暑,以其發於暑令也。故仲景以夏月感暑成病者名曰暍,蓋暑、暍者,皆熱之謂也。今杜撰暑溫名目,最屬不通。至於疫證,更不可與溫熱同治,當從吳又可、余師愚兩家為正鵠。

白話文:

冬天或春天感受風熱邪氣而生病的人,首先會侵犯肺部,稱為「風溫」,冬天發病的稱「冬溫」,春天發病的稱「春溫」,這是葉氏所說的。夏至後發生的熱病,《內經》中也稱為「暑」,因為它發生在夏季。所以仲景將夏季感受暑氣發病的人稱為「暍」,因為暑氣和暍氣都是熱的。現在杜撰出「暑溫」的名稱,是最不通順的。至於瘟疫,更不能與溫熱病同治,應該以吳又可和餘師愚二家的說法為準。

而溫之為毒為瘧,乃溫之節目矣。概而論之,宜乎愈辨愈不清矣。

其次條云:凡病溫者,始於上焦,在手太陰。嘻,豈其未讀《內經》耶?伏氣為病,自內而發,惟冬春風溫、夏暍、秋燥,皆始於上焦。若此等界限不清,而強欲劃界以限病,未免動手即錯矣。夫溫熱究三焦者,非謂病必在上焦始,而漸及於中、下也。

白話文:

《傷寒論》說:凡是發溫的疾病,都是起始於上焦,屬手太陰經。哎,難道作者沒有讀過《黃帝內經》嗎?內伏之氣發為疾病,是由內而外發生的。只有冬季、春季的風溫、夏季的暑熱、秋季的乾燥等,才會從上焦開始發病。如果把這些界限弄不清楚,而強行劃分界限來限制疾病,那肯定一開始就會出錯。溫熱病涉及三焦,並不是說疾病一定要從上焦開始,而是逐漸蔓延到中焦和下焦。

伏氣自內而發,則病起於下者有之;胃乃藏垢納汙之所,濕溫、疫毒,病起於中者有之;暑邪挾濕者,亦犯中焦;又暑屬火而心為火臟,同氣相求,邪極易犯,雖始上焦,亦不能必其在手太陰一經也。

白話文:

如果邪氣從體內產生和發作,那麼疾病就會從下焦開始。胃是儲藏污穢的地方,濕熱、疫毒等邪氣容易侵犯中焦。暑邪如果挾帶著濕氣,也會侵犯中焦。此外,暑屬火,心臟是火臟,同類相求,邪氣很容易侵犯心臟。即使邪氣一開始在肺,也不一定只在手太陰肺經發病。

第四條云:太陰風溫、溫熱、溫疫、冬溫,初起惡風寒者,桂枝主之。夫鞠通既宗葉氏,當詳考葉氏論案以立言,如《指南》溫熱門第三案云:溫邪上受,內入乎肺,肺主周身之氣,氣窒不化,外寒似戰慄,其溫邪內郁,必從熱化。風溫門第五案云:風溫入肺,氣不肯降,形寒內熱,乃膹郁之象。

白話文:

第四條記載:太陰(肺)感受到風熱,或溫熱、溫疫、冬溫等疾病,初期症狀為怕冷,適合用桂枝治療。鞠通身為葉氏的追隨者,應該仔細研究葉氏的論證和案例,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傷寒論指南》的溫熱篇中記載的第三個案例:溫邪從上進入肺臟,肺臟掌管全身的氣,氣息堵住無法運化,身體外部感覺寒冷發抖,說明溫邪在體內鬱結,必定會從熱化解。風溫篇中的第五個案例:風溫侵犯肺部,氣息不能下降,身體感到寒冷但內部發熱,這是肺中鬱熱的表現。

用藥皆是辛涼輕劑。至《幼科要略》,論三時伏氣外感尤為詳備。於春溫證因外邪引動伏熱者,必先辛涼以解新邪,自注用蔥豉湯。垂訓昭然,何甘違悖?意欲紹述仲聖乎,則祖上之門楣,不可誇為自己之閥閱也。在涇先生云:溫病伏寒變熱,少陰之精已被劫奪,雖有新舊合邪,不得更用用桂枝湯助熱而絕其本也。豈吳氏皆未之聞乎?

白話文:

用於治療溫病的藥物都是辛涼性質的輕劑量藥物。到了《幼科要略》這本書,對於春季溫熱病證因外邪引動伏熱的論述尤其詳盡。在春季溫熱病證中,在外邪引動伏熱的情況下,必須先用辛涼藥物來解表散邪,自注中推薦使用蔥豉湯。前輩的訓誡如此明確,為什麼會甘願違背呢?如果想要繼承仲景的學說,就不能誇耀祖輩的門楣是自己的功績。涇先生說:溫病伏寒化熱,少陰之精氣已被劫奪,即使有新舊外邪並存,也不能再用桂枝湯助長熱邪而斷絕患者的根基。難道吳氏等人沒有聽說過嗎?

中焦篇第一條自注云:肺病逆傳,則為心包,上焦失治,則傳中焦,始上焦,終下焦。嘻,是鞠通排定路徑,必欲溫熱病遵其道而行也,有是理乎?彼犯肺之邪若不外解,原以下傳於胃為順,故往往上焦未罷,已及中焦;惟其不能下行為順,是以內陷膻中為逆傳。章虛谷亦昧此義,乃云火來剋金,而肺邪反傳於包絡,故曰逆。

白話文:

《中焦篇》第一條自注說:肺病倒傳,就會傳到心包,上焦治療不當,就會傳到中焦,一開始是上焦,最後是下焦。唉呀,這是鞠通為疾病傳變排定的路徑,一定要讓溫熱病按照這個路徑發展嗎?這是什麼道理?肺部受邪如果不能外解,原本傳到胃才合理,所以經常上焦還沒調理好,就已經傳到中焦了。正因為它不能向下傳變為合理,所以才會內陷心胸而稱為倒傳。章虛谷也不懂這個道理,竟然說火來克金,所以肺邪反倒傳到包絡,因此稱之為倒傳。

夫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胡可反以為逆?豈二公皆未讀《難經》耶?其不始於上焦者,更無論矣。

書名《溫熱條辨》,而所列霍亂,皆是寒證,故餘年少時輒不自揣,而有《霍亂論》之作也。沈辛老云:鞠通書藍本葉氏,有前人未見及而補之者,如秋燥增入正化,痙瘛別為兩條,談理抑何精細。有前人已見及而忘之者,如霍亂證自具暑濕門,岫云未經摘出,而伊遂不知有熱;疝氣條當分暴久治,香岩先生業已道明,而伊又惟知有寒。

白話文:

《溫熱條辨》這本書中所記載的霍亂,都是寒證。所以我年輕氣盛的時候,就鬥膽寫了一篇《霍亂論》。沈辛老說:鞠通的書是根據藍本葉氏的書寫的。他補充了前人沒有註明的內容,就像在「秋燥」中加入了「正化」,在「痙瘛」中分成了兩條。他講解的道理真是細緻入微。還有一些內容,前人已經註明過了,但是鞠通卻忘記了。比如霍亂證本來就屬於「暑濕門」,香巖先生業已在「岫雲」中點出來了,但鞠通居然不知道還有熱證;疝氣條應該分為暴病和久病來治療,香巖先生也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但鞠通卻只知道有寒證。

蓋心思之用,固各有至不至,雖兩間亦缺陷世界,而況人乎?又曰:鞠通所云之疝多系暴證,而久者又系宿瘕病,故可一以溫下取下。若疝雖有歷久不痊,然聚則有形,散即無形,初非真有物焉,如瘀積腹中也。又云:乾霍亂以生芋杵汁下咽即生,遠勝鹽湯探吐也。暑瘍初起用絲瓜杵汁塗,或荷花瓣貼之,皆妙,不必水仙根也。

白話文:

人的智力各有不同,即使是天地之間,也有缺陷,何況是人呢?

鞠通所說的疝氣大多是突發性的,而時間長的則是宿病,所以可以使用溫下藥來治療。如果是疝氣已經很長時間了,但是聚集時有形狀,分散時就沒有形狀,一開始並不是真的有東西在裡面,就像瘀血積在腹中一樣。

還有,乾性霍亂可以用生芋頭汁下嚥,效果立竿見影,遠遠勝過鹽湯催吐。

暑熱引起的瘡瘍初期可以用絲瓜汁擦塗,或者貼荷花瓣,效果都很好,不必一定要用水仙根。

中焦八十四條云:少陽瘧如傷寒證者,小柴胡湯主之,此與溫熱何與,而乃闌入乎?辛老云:葉氏知暑濕時瘧與風寒正瘧迥別,融會聖言,惟從清解,所見甚超;而洄溪反以不用柴胡屢肆詆訾,食古不化,徐公且然,況其下乎?噫,辛老長餘九歲,與余交最深,品學兼優,真古君子也。嘗為余校《溫熱經緯》,而家貧無子,今墓草宿矣。

白話文:

中焦八十四條記載:少陽瘧疾,類似傷寒症狀,宜用小柴胡湯治療。有人質疑,此病與溫熱病有何關聯,為何會收在溫熱病範疇?辛氏解惑:葉天士認為,暑濕時令的瘧疾和正氣虛弱導致的瘧疾不同,因此提倡清解療法,見解獨到;而尤在涇卻反對使用柴胡,固守前人說法,徐大椿也持此觀點,更不用說他們的後繼者了。哎,辛氏年長我九歲,與我交情甚篤,人品學識都很好,是真正的君子。他曾為我校勘《溫熱經緯》,可惜家境貧寒,膝下無子,如今墓草叢生。

遺稿未梓,偶於拙草中檢得數條,附錄於此,亦可以見其讀書具眼、立言忠厚也。

下焦篇之定風珠,一派腥濁濃膩,無病人胃弱者亦難下咽。如果厥噦欲脫而進此藥,是速其危矣。

二十四至二十六條,皆冬寒內伏、春溫初發之治,乃妄謂溫熱、溫疫,自上、中傳下之治,豈非夢囈?

四十二條自注謂宋元以來,不明仲景一書專為傷寒而設。吳氏直未讀《傷寒論》也。注《傷寒》者無慮數十家,皆以為專論傷寒之書,故恆覺支離附會。考論中風、寒、溫、暍、濕五氣為病,古人皆曰傷寒,故《難經》云:「傷寒者有五」,而仲聖以傷寒名其書也。此等大綱不清,豈可率爾著書!

白話文:

宋元以來那四十二條註解的作者認為,《傷寒雜病論》這本書僅專門針對傷寒症而寫。吳氏顯然沒有讀過《傷寒論》。注釋《傷寒論》的人多達數十家,大家一致認為這本書專門論述傷寒,所以常常覺得支離破碎。考證《傷寒論》提到的中風、寒、溫、暑、濕五種天氣變化引發的病症,古人統稱為傷寒,因此《難經》中說:「傷寒有五種」,而仲景(張仲景)也用傷寒來命名他的書。這些重要的綱領都沒弄清楚,哪能隨便寫書!

五十一條痰濕阻氣之陰吹證,實前人所未道及。

五十五條發明蠶砂功用,何其精切,故余治霍亂以為主藥也。

吳氏此書不過將《指南》溫熱、暑濕各案穿插而成,惜未將《內經》、《難經》、《傷寒論》諸書溯本窮源,即葉氏《溫熱論》、《幼科要略》亦不匯參,故雖曰發明葉氏,而實未得其精奧也。至採附各方,不但剪裁未善,去取亦有未當。此余不得已而有《溫熱經緯》之纂也。

白話文:

吳氏的這部書只不過是將《指南》中關於溫熱病和暑濕病的案例穿插組合而成,遺憾的是沒有追溯《內經》、《難經》、《傷寒論》等書的源頭,也沒有參考葉氏的《溫熱論》、《幼科要略》,所以雖然說是要發揚葉氏的理論,但實際上並沒有領會到他的精髓。至於採集其他醫家的方劑,不僅編輯得不好,選擇取用的也有不恰當的地方。因此,我不得已才編纂了《溫熱經緯》這部書。

後三卷雜說,解產難、解兒難等篇,皆可傳之作,遠勝三焦《條辨》多矣。雜說中惟「霍亂不得吐瀉,治以苦辛芳熱」一語為可議。《條辨》中可議處甚多,姑舉大略如上,庶讀者勿隨波而逐流也。

白話文:

後面三卷的雜說,像是討論難產、兒童問題的文章,都是值得流傳的作品,遠遠勝過《三焦條辨》。雜說中,只有「霍亂不能嘔吐腹瀉,用苦、辛、芳、熱的藥物治療」這個說法值得商榷。《三焦條辨》中值得商榷的地方很多,我只大概列舉這些,希望讀者不要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陰吹乃婦人常有之事,別無所苦者,自亦不知為病,況系隱微,醫更不知。相傳產後未彌月而啖蔥則有此,不可謂為病也。惟吹之太喧而大便堅滯者,或由腸燥,或由瘀阻,或由痰滯,以致腑氣不通,而逼走前陰也。然亦但宜潤其燥,化其瘀,宣其痰,不必治其吹也。

白話文:

讓女人變成男人的說法,自古就有,但驗證過的人很少。錢塘的沈君西海說:有一個方法每次試用都有效,而且非常簡單。如果月經停止,而且確定懷孕了,就取一張紅紙,讓丈夫親自寫上「五更露結桃花實,二月春生燕子巢」這十四個字,寫的時候,心中默默唸誦:「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這四句話。寫完後,貼在臥牀內隱蔽的地方。無論是在寫字的時候,還是貼的時候,都不要讓別人看到,也不要讓別人知道。驗證有效後纔可以傳授給別人。

轉女成男之說,自古有之,而驗者甚少。錢塘沈君西海云:有一法每試有效,且甚簡易。若停汛而確知為孕,即取紅紙一張,本夫親書「五更露結桃花實,二月春生燕子巢」十四字於上,書時心中默誦:「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四句,書畢,貼於臥床內隱處。凡書時、貼時,均勿令人見,並勿令人知,驗後始可傳人也。

黃錦芳云:杜仲續斷二味,舉世用以安胎,而不知續斷味苦,專入血分,活血消腫,故乳癰、癥結、腸風、痔瘻、金瘡、跌僕,一切血瘀之證,皆可用也,雖稍有澀性,行不至泄,然誤施於氣弱、氣陷之婦,則順流而下,奔迫莫御,而有排山倒海之勢,豈區區澀味所能止其萬一者乎?杜仲色紫而潤,辛甘微溫,性專入肝,補氣強筋,筋強則骨亦健,凡腎虛、腎寒腳弱之病,用之最宜,若氣陷、氣弱之輩,斷不可服,以其性最引氣下行,而無上升堅固之意也。

白話文:

黃錦芳說:杜仲和續斷這兩味中藥,是大家常用於安胎的,但是大家不知道續斷味道苦,會進入血液系統,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所以乳癰、癥結、腸風、痔瘻、金瘡、跌僕等血瘀證都可以用。雖然它有點澀味,但不會導致泄瀉。但是如果誤給氣虛、氣陷的婦女服用,它就會順著氣血下行,勢不可擋,像排山倒海一樣,可不是單單澀味就能阻止的。杜仲顏色紫紅而滋潤,味道辛甘微溫,性質專入肝經,可以補氣強筋,筋強骨也健壯。凡是腎虛、腎寒、腳弱的疾病,用它治療最合適。但是如果氣陷、氣弱的人,絕對不能服用,因為它的性質會引氣下行,沒有提氣固澀的作用。

夫胎墜本忌血行氣陷,其服此二味亦有奏效者,以人身氣血貴乎溫通,胎墜之因不一,亦有因腎氣不溫,經血凝滯,而胞胎失蔭者,得此二味,則氣煦血濡,不滯不漏,而胎自安矣。止為下虛上實者設也。故胎墜而尺強寸弱者,動作少氣者,表虛惡風汗時出者,心下懸飢得食則止者,一身之氣盡欲下墜者,皆在禁例。

白話文:

對於胎落,最重要的是避免氣血運行不暢。服用這兩味藥有時也會有效果,因為人體的氣血需要溫通。胎落的原因不同,也有一些是因為腎氣不溫,經血凝結,導致胎兒失去養分。服用這兩味藥,可以溫養氣血,讓氣血運行順暢,不滯留也不外漏,胎兒就能安定。

這兩味藥是針對下虛上實的人而設的。因此,胎落而尺脈強而寸脈弱、動作後容易喘氣、表虛而容易出汗、心下懸空、饑餓時吃點東西就能好、全身氣血只想向下流的人,都屬於禁忌。

奈作俑者既不分辨明晰,流傳既久,遂以為安胎聖藥,總緣醫理不明,藥性不曉,證候不知,見方號為神驗,雖滑脫之婦,亦爾通用。豈知杜仲、續斷原或因於跌僕,或下寒挾瘀而胎動者之妙劑,苟不知審顧區別而妄用之,則不但不能安胎,反能催胎、墜胎,甚有殞其母命者,可不戒哉!愚按此二藥余不甚用,而世人皆視為補益之品,得黃氏此論,自信管見之未昏。

白話文:

然而,這些藥物的創作者既沒有清楚辨別,流傳已久之後,人們就認為它們是安胎聖藥。歸根到底,是因為醫理不明,不瞭解藥性,也不清楚證候。只看到方劑標榜神效,就把它當成萬靈丹,即使是胎位不穩的婦女也會普遍使用。殊不知,杜仲、續斷原本是治療跌傷或下寒瘀血導致胎動的良藥,如果不懂得審慎區分、胡亂使用,不但不能安胎,反而會催胎、墜胎,甚至危及產婦性命,怎能不戒慎恐懼呢!我認為這兩味藥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用處,卻被世人當成補益品。看到黃氏的這番見解,我不禁慶幸自己的見識還算敏銳。

婦人臨產,世俗每慮其飢寒,而不知飽暖以致難產。《治法匯》云:如飢宜食稀粥,勿令過飽,宜稍飢為佳,以飢則氣下,氣下則速產。若食肉及多食,或啖膩滯之物,則礙於上焦,氣不得下,故產難,雖產下而食滯中焦,則生寒熱。醫者不察,亂投溫補,多致危殆。隆冬淺屋,固宜遮蔽密實,添設火盆;若盛暑必擇清涼之所,但須避風,切勿過暖,致生諸患。如無涼室,榻前可以新汲水盆貯映之。

白話文:

分娩臨近時

民間總擔心產婦挨餓受凍,卻不知道吃太飽穿太暖會導致難產。《治法匯》說:如果產婦餓了,可以吃稀粥,但不要吃太飽,稍微有點飢餓感最好,因為飢餓會讓氣往下走,氣往下走就能加速分娩。如果吃肉或吃很多東西,或者吃油膩難消化的食物,會阻礙上焦,氣就不能往下走,導致難產。即使分娩下來了,如果食物積滯在中焦,也會產生寒熱。醫生沒有看出這點,隨便使用溫補藥,往往會導致危險。

在隆冬的淺層房屋裡,固然應該遮蔽密實,添設火盆;如果在盛暑,必須選擇涼爽的地方,但只需避風,千萬不要太溫暖,以免生出各種毛病。如果沒有涼爽的房間,可以在躺榻前放一盆新打來的水來降溫。

《明史》載光宗諒暗,鄭貴妃進美女四人,上不豫,內醫崔文升用大黃藥,一日夜三四十起,頭目眩暈,不能動履。楊漣疏劾之云:有心之誤耶?無心之誤耶?有心則齏粉不足償,無心則一誤豈可再誤!上宣漣入,目注久之。方從哲薦李可灼進紅丸。上飲湯輒喘,藥進乃受。

白話文:

《明史》記載,明光宗皇帝昏庸愚昧,鄭貴妃進獻了四個美女給他。光宗皇帝身體不適,太醫崔文升使用了大黃藥。皇帝連續一整夜起來解手三四次,頭暈目眩,無法站立。

大臣楊漣上疏彈劾崔文升,說:這是故意的失誤嗎?還是無意的失誤?如果是故意的,千刀萬剮都難以抵償他的罪行;如果是無意的,一錯再錯難以原諒!皇帝召楊漣入殿,長時間地盯著他。

太監方從哲推薦了李可灼給皇帝,李可灼進獻了紅丸。皇帝喝了藥湯後會喘息,服下紅丸後則感到舒服。

上喜稱忠臣者再,頃之傳聖體用藥後,暖潤舒暢。復進一丸,明旦駕崩矣。從哲擬旨賞可灼銀五十兩,以王舜安疏改罰俸一年。於是言者蜂起,謂文升情罪不減張差,而可灼次之,並劾從哲。從哲疏辨,自請削奪,可灼遣戍,文升發遣南京。愚謂此勝國三大案之一,實千古之大疑案也。

白話文:

皇上曾兩次稱讚李文升忠心,不久傳出聖體服用湯藥後,感到溫暖通暢。又服下一顆丸藥,第二天早上駕崩。從哲擬旨賞賜可灼白銀五十兩,並依王舜安的奏疏改罰李文升俸祿一年。於是各官員紛紛上奏,認為李文升的罪行不比張差距,而可灼罪行次之,並彈劾從哲。從哲上奏辯解,請求罷免職務,可灼被發配充軍,李文升被發配到南京。我認爲,這是國家著名的三大要案之一,確實是千古以來的一大疑案。

論者紛紛,迄未得其病情,以文人多不知醫耳。吾友仁和徐君亞枝嘗云:李可灼進紅丸於光宗也,先有奄人崔文升之用大黃,故尤悔庵擬明史樂府有「大黃一下法不治,紅丸雖進補已遲」之句。其謂文升誤下固然矣,而以紅丸為補則非是。蓋光宗之病,陽明實而太陽未罷之證也。

白話文:

各種說法眾說紛紜,但都沒有真正弄清皇帝的病情。這是因為文人大多不懂醫術的緣故。我的朋友,仁和的徐亞枝曾經說:李可灼給光宗皇帝進的紅丸,是繼宦官崔文升使用大黃之後才進獻的,因此尤悔庵在擬作《明史樂府》時說:「大黃一灌,失醫誤治,紅丸進貢,藥石難施。」他認為崔文升誤用了大黃,導致病情加重,這自然是對的。但是,他將紅丸視為補藥,卻是不對的。實際上,光宗皇帝的病情是陽明(胃)熱盛,而太陽(表)未退的證狀。

史載進紅丸後,聖體暖潤舒暢,則前此用大黃時,必惡寒無汗、周身拘急之證悉具。大黃下之,湯飲不受,明是誤下成結胸之證。紅丸者丸而色紅,莫知所用何藥。余意必是開太陽兼陷胸之品,所以進後暖潤舒暢。史載「上不豫」於「進美女」之下,或太陽經府均病,配紅鉛為經府雙解之劑,故其丸色紅,則仍是下法,不是補法。嘉言所謂得其下之之力,非得其補之之力者也。

白話文:

歷史記載,皇上服用紅丸後,身體感到溫暖舒暢,而以前使用大黃時,必定出現惡寒無汗、全身攣急的症狀。大黃瀉下後,皇上無法進食湯飲,顯示使用大黃是一種誤下造成的胸中氣滯。紅丸是丸狀且呈現紅色,不知道使用了什麼藥材。我猜測應該是具有疏通太陽經和治療胸中氣滯作用的藥品,所以服用後會感到溫暖舒暢。史書記載「皇帝身體不適」位於「進美女」之後,或許太陽經的陽氣不足,配上紅鉛作為調解陽經的藥劑,因此丸藥呈現紅色,仍然是瀉下的方法,而不是補強的方法。嘉言所說的「得到瀉下的功效」,並非「得到補強的功效」的意思。

至於明旦駕崩,或因小愈而復犯女色,宮圍邃密,外廷莫知,不然豈有得暖潤舒暢之轉機,未嘗變證而甫隔一夜遽然長逝乎?因慨文人談醫,每多謬誤,如《兩般秋雨庵隨筆》載詠甘草云:「歷事五朝長樂老,未曾獨將漢留候」,皆未讀醫書之故也。愚謂雖讀醫書,而閱歷未深者,尚有人為書囿之弊,故論病最非易事。

白話文:

江陰陳定九在《留溪外傳》中記載,明朝崇明人蔡指方精於醫術,他曾說,醫生如果心思浮動、貪慾過大,就會疏忽微小的診斷,錯失適切的治療,用藥錯誤,造成患者瞬間死亡。就好像一位賢明的丞相治理國家,必須推舉賢能之士,根據他們的才能任用,自己心胸寬廣,容納各種意見,不偏不倚,才能讓朝政和諧,陰陽調和,使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如果丞相心術不正,志向偏頗,任用不當,即便想成就一番事業,也很難獲得好的名聲。

故曰為醫如為相,用藥若用人。醫道微矣,非絕欲無私,通神於微妙之鄉,窮理盡性,研幾於幽明之極者,不足以傳也。

白話文:

因此有人說,當醫生就像當宰相,用藥就像用人。醫術精微奧妙,如果不是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人,不能感悟玄妙,透徹瞭解事物道理,深入探究宇宙規律,就不能得到醫術的真傳。

歙吳畹清太守,世精外科,以家傳秘法刊行壽世,名《攢花知不足方》。業外科者,當奉為圭臬也。又刻徐、陳兩家《易簡方》四卷於蘇州。其凡例首條云:近來無論內外科,一病就診,先求多衍時日,不肯使人速愈。

白話文:

歙縣的吳畹清太守,世代精通外科,以家傳祕法編著《攢花知不足方》一書流傳於世,名氣很響亮。從事外科的人,應奉它為圭臬。他又在蘇州刻了徐氏和陳氏的《易簡方》四卷。其凡例的第一條說:最近無論內外科,有人來看病,一開始就希望病情能拖延很久,這樣就可以讓大夫慢慢調治。

在有力者雖不惜費,不知病久體乏,受害端由於此;至於貧病,既不能一概送診,務使早日痊愈,方可自食其力,若亦久延,必至無力調治,奄息待斃,甚且因病廢業,舉室飢寒,忍乎不忍?願行道者心存利濟,力返積習,定獲善報。

白話文:

對於經濟寬裕者,雖然願意支付費用,但卻不知道長期疾病和身體虛弱的患者,其病情往往因此而加重;至於貧困且生病的人,不僅無法全面負擔看診費用,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早日康復,才能靠自己的力量謀生。如果也拖延治療,必定會導致他們無力醫治,只能等待死亡。甚至因為疾病而喪失工作能力,導致全家挨餓受凍,難道我們能忍心嗎?因此,希望所有的醫者都能心存利他之心,努力改變積弊,一定能得到善報。

呂君慎庵所輯拙案《三編》,卷二第六頁屠小蘇令正案後附顧氏子證,蒙烏程汪謝城孝廉評云:「覆杯即已」下宜刪去,以言過當也。若然則藜藿人溫證、暑證,亦可用辛溫矣。此評甚是,余極佩服。第杭城之飲食起居甲於天下,雖蘇、揚不及也,而席豐履厚人家之小兒,往往愛惜過分,因嬌養而生飽暖之疾,亦甚於他處。非深歷其境者,不能悉知。

白話文:

呂君慎庵編纂的《三編》中,「拙案」一卷的第 26 頁記載了屠小蘇令給出的正案,之後附有顧氏子給出的證據。烏程的汪謝城孝廉評論說:「覆杯即已」以下的文字應該刪除,因為這句話過於誇大。如果是這樣,虛弱的人即使在溫熱證和暑熱證的情況下,也可以使用辛溫的藥物。這個評論很有見地,我非常欽佩。但是,杭州的飲食起居在全國來說都是最好的,即使是蘇州和揚州也不及。儘管如此,那些生活富足的孩子們常常被過度愛護,由於嬌生慣養而導致飽食暖衣所引起的疾病,這一點比其他地方還要嚴重。沒有親身體驗過的人,無法完全理解這個情況。

余發此論,亦有為而言也。故下文特著「櫛風沐雨」四字,如果「櫛風沐雨」之人,雖感溫暑,似非一味清涼可治,當稍佐以辛散,始合機宜。又結以量體裁衣,勿膠瑟柱,正慮印定眼目,不敢說然也。第二十二頁所用之交泰丸,系黃連、桂心二物。呂君未注,亦附及之。

白話文:

我提出這個理論,也是有原因的。因此下文中特別寫了「櫛風沐雨」四個字,假如是「櫛風沐雨」的人,雖然感覺到溫熱暑氣,似乎不能只用清涼的藥物來治療,適當搭配辛散的藥物,才符合適應症。另外文章最後提到「量體裁衣」,不要墨守成規,擔心對讀者造成限制,因此不敢說得太詳細。第二十二頁所用到的交泰丸,是用黃連和桂心這兩種藥物組成的。呂先生沒有註解,我也順便補充一下。

曩武進董蘭癡鹺尹、貢海門茂才、四明項君新橋,咸謂余為袁簡齋先生後身,余聞之愧不敢當。以袁公之聰明孝友、政事文章,焉能望其萬一,不過性情通脫有相類耳。定州楊素園明府云:袁乃曠代之名醫也。君之治胡季槎茂材發背案,所引之語已括盡內外諸病治法,無餘蘊矣,而千古無人會意。

白話文:

從前,武進的董蘭癡、海門的茂才、四明的項君新橋等人都說我是袁簡齋先生的轉世,我聽說後慚愧得不敢當。以袁公的聰明才智、孝順友愛、政治作為和文章才華,我怎麼能希望能達到他的萬分之一呢?只不過是性情灑脫,這點和他有點相似罷了。定州的楊素園明府說:袁是一位曠世名醫。你治癒胡季槎茂才背瘡的病例,所引用的話已經概括了所有內外諸病的治療方法,毫無遺漏,但是千古以來卻無人能領會其用意。

惟尊案不論用補、用清,悉以運樞機、通經絡為妙用。蘭癡諸君之說,殆以此也。余謂此愚者之一得,偶合袁公之見耳。至其集中論議,無非入理深談。愚每因彼而悟此,事實有之。緣人身氣貴流行,百病皆由愆滯,苟不知此,雖藥已對證,往往格不相入,豈但不足以愈病已耶?故錄存拙案,不厭煩瑣,諄諄以此告人。設知此義,則平易之藥,輕淡之方,每可以愈重證,縱必死之病,或可藉以暫緩須臾。

白話文:

關於尊的方劑,無論是使用補益還是清熱,都是以調動人體樞機(氣機)、暢通經絡為精妙用法。蘭癡先生們的說法,恐怕有欠妥當。我認為這是愚人偶然的體會,恰好與袁公的見解相符罷了。至於他的醫書中所論,無不切中醫理,深入淺出。我常由他的論述而悟出自己的見解,這是事實。因為人體之氣重在流暢,而百病皆由氣血不暢所致。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即使用藥對症,也因方藥不恰當而難以見效,豈止是不能治病?所以我記錄了拙劣的方劑,不厭其煩地告誡讀者。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那麼平淡的藥物、輕淺的方劑,往往可以治癒嚴重的病症。即使必死之症,也能藉此暫緩病情。

乃昧者謂餘妙術仁聲,播於邇遐,而病情千態萬狀,多人苦思力索所不能中者,君輒以平淡常用之品而得之,毋乃醫運之亨乎?余但笑而不答。然清夜捫心,慚無實學,而虛名幸獲,隱匿殊多。遂伏處窮鄉,欲期寡過。惟癡腸未冷,饒舌何辭。嘻,定有慧心人會吾意也。

白話文:

我親家戴雪賓茂才的叔父,幹齋先生,精通醫術,行醫四十年。他常說:醫學這門學問,若顯著表現出來,就像圍棋有形的棋子一樣,變化多端,能者雖多,但精通者卻很少。若隱藏起來,就像無形的道,神妙莫測,容易實行卻難以理解。這可說是將醫學中的微妙之處說得透徹了。因此,先生年過六旬,就發誓不再看病,而是樂於行善施捨,雖然家中沒有積蓄,但也樂此不疲。他活到七十九歲纔去世。

余親家戴雪賓茂才之先德干齋先生,精於醫,行道四十年。嘗云醫學一門,顯則譬之有形之棋,應變無方,能者多而精者少;隱則譬之無形之道,神明莫測,行之易而知之難。可謂說盡此中微妙矣。故先生年逾花甲,即誓不臨證,而樂善好施,雖家無儲蓄,亦不倦也。壽至七十九而終。

山陰俞君仲華,下方橋陳念義之高弟也。人極豪爽,有俠氣,飲酒談兵,輕財好客,兼佞佛。久寓省垣,與余交最深。惟談醫不合,聞餘論景岳,輒怒形於色。余諒其信師過篤,不與較也。然遇時感重證,必囑病家延余主治。而其二子皆誤於溫補,雖余與故孝子張君養之極口苦諫,奈喬梓皆不悟,和而不同如此也。

白話文:

山陰俞君仲華是下方橋陳念義的得意門生。個性豪爽,有俠客風範,喜歡喝酒談兵,待人慷慨好客,還信奉佛法。他長期住在省城,和我交情很深。不過聊到醫術上,我們意見不合,他聽到我評論景嶽,常常氣得臉色發青。我理解他對師父的信仰很深,因此不和他爭論。不過當遇到病情危重的患者時,他一定會囑咐病家請我去看診。可惜他的兩個兒子都誤信溫補,即使我和孝子張君養苦口婆心勸說,他的兒子們還是聽不進去,只能求同存異了。

俞嘗撰《結水滸演義》一書,又名《蕩寇志》,尊朝廷以誅盜賊,命意極正,惜筆力遠遜耐庵;且誤以扶陽抑陰之旨寓意於醫,適形偏謬。楊大令素園嘗著論非之。夫以仲華之才之學談醫,而猶走入魔道,醫豈易言哉!故錄之,願後人勿輕言醫。

白話文:

俞某曾經寫過一本《結水滸演義》的書,又名《蕩寇志》,以尊崇朝廷、討伐盜賊為主題,意旨極其正當,可惜筆力遠不及施耐庵;而且錯誤地把扶陽抑陰的醫學原理當作寓意,顯得偏頗荒謬。楊大令素園曾經著文批評它。以仲華的才識學問來談醫學,竟然也能走入歧途,醫術豈是容易說得清的!所以記載下這件事,希望後世不要輕易議論醫術。

扶陽抑陰,大《易》以喻君子小人,章虛谷謂但可以論治世,不可以論治病,韙矣。愚謂未嘗不可以論治病,特扶陽抑陰不可專藉熱藥耳。何也?人身元氣猶陽也,外來邪氣猶陰也。故熱傷胃液,仲聖謂之無陽。醫者欲扶其陽,須充其液,欲抑其陰,須撤其熱。雖急下曰存陰,而急下者下邪也,下邪即是抑陰,存陰者存正也,存正即是扶陽。

白話文:

扶養陽氣,抑制陰氣,就像《易經》裡用來比喻君子和小人。但章虛谷認為,這個理論只適合用於論述社會治理,不能用於治療疾病。這是錯誤的觀念。

我看來,這理論不僅可以用於治療疾病,而且扶陽抑陰也不能單靠使用溫熱藥物。為什麼呢?因為人體內的元氣就像陽氣,而外來的病邪就像陰氣。所以,熱性疾病傷及胃液,仲聖張仲景稱之為「無陽」。醫生若想扶助陽氣,就必須補充津液;若想抑制陰氣,就必須祛除熱邪。

雖然瀉下可以說是「存陰」(保存陰氣),但瀉下實際上是為了排出病邪。而排出病邪就是抑制陰氣,留下正氣就是扶助陽氣。

苟知此義,則易道醫理原一貫也。趙養葵未明此義,僅知溫補為扶陽之藥,而不知陰陽乃邪正之喻,故其法但可以治寒邪為病,陰盛格陽之證也。而乃書名《醫貫》,以致後人惑之,誤盡蒼生,宜乎洄溪之力加呵斥也。

白話文:

如果你明白這個道理,那麼易學和醫理原本是一貫的。趙養葵沒有明白這個道理,只知道溫補是扶助陽氣的藥物,卻不知道陰陽指的是邪氣與正氣,所以他的方法只能治療以寒邪為病,陰盛阻礙陽氣證型的疾病。而他卻把書名取為《醫貫》,導致後人迷惑不解,枉害了無數生命,洄溪大力斥責也是應該的。

仁和許周生駕部云:吳臺卿篤信乩言,長齋禮拜,忘其體之羸,又受道士戒,百日不語,方夏暑火鬱肺,遂病血而死。因謂乩之術,始猶一二好事者信之,繼則樸實之士信焉,繼則聰明之士亦信焉。禍福以乩為筮,學問以乩為師,疾病以乩為醫。背陽而入陰,舍昭昭而即冥冥,其幽陰沉墨,足以消去人之精爽也。

白話文:

仁和的許周生駕部說道:吳臺卿非常相信乩童說的話,長期齋戒禮拜,忘記自己的身體虛弱,又受道士戒律,一百天不說話。正值夏季,暑熱侵襲肺部,導致吐血而死。因此,他說乩童之術,起初只有少數好奇的人相信,後來淳樸的人也相信了,接著聰明的人也相信了。禍福以乩童占卜為依據,學問以乩童為老師,疾病以乩童為醫生。背離陽光進入陰暗,拋棄光明而進入黑暗,它那幽暗陰沉之氣,足以消磨人的精神活力。

愚謂更有因此而遭橫禍者,歷歷可稽焉。大抵惑於此者,總由義利不明,心有妄冀。近日乩壇愈廣,乩術愈新,竟有不堪縷述者,尤可嘆也。

白話文:

我認為有不少人因為迷信而遭遇到不幸,這一點可以查證史料。總之,那些被迷信迷惑的人,都是因為是非觀念不明確,心中抱有妄想。近來乩壇越來越盛行,乩術也越來越新,甚至出現了難以細述的現象,這實在令人痛心。

《艮齋雜說》:懲忿則火不上升,窒欲則水不下泄,水火既濟,鼎道成矣。君子讀損之象,得養生焉。

疫癘傷人,莫過於《談往》所云之崇正十六年。有疙瘩瘟、羊毛瘟等名,呼病即亡,不留片刻。八、九兩月,疫死數百萬。十月間有閩人曉解病由,看膝灣後有筋突起,紫者無救,紅則速刺出血可活。至霜雪漸降,勢亦漸殺。愚謂此疫雖奇,殺人既速且多,然無非暑熱毒氣深入營分耳。

白話文:

所有疫病中,最嚴重的是《談往》中記載的崇正十六年的疫情。當時有「疙瘩瘟」、「羊毛瘟」等名稱,一得病就會死亡,沒有片刻的喘息。八月和九月間,疫情奪走了數百萬人的生命。到了十月,有一位來自福建的人明白了病因,他們查看患者膝蓋後方的筋,如果筋呈現紫色,就無法挽救,如果筋是紅色的,則可以快速刺破放血來保命。等到天氣開始轉冷,疫情才逐漸衰退。我認為這次疫情雖然很奇特,而且來勢又快又猛,但歸根結底還是暑熱毒氣深入身體的緣故。

故輕者刺之可活,而霜雪降病自衰也。考嘉興王肱《枕蚓庵瑣語》及桐鄉陳松濤《災荒記事》,皆云崇正十四年大旱,十五、十六經年亢旱,通國奇荒,疫癘大作。合三書而觀之,則其為暑燥熱毒之氣可知。呼病即亡者,邪氣直入於臟也。彼時設有餘師愚其人者,或可救全一二也。

白話文:

因此,病情輕微的,針刺治療就可以挽救生命,而霜雪降臨,病情也會自然減退。考據嘉興王肱的《枕蚓庵瑣語》和桐鄉陳松濤的《災荒記事》,都提到崇禎十四年發生嚴重乾旱,十五、十六年持續乾旱,全國各地遭遇嚴重飢荒,瘟疫肆虐。綜合三本書籍來看,可以得知當時的疫情是由暑熱毒氣引起的。忽然發病就死亡的患者,是邪氣直接侵入臟腑所致。如果當時有餘師愚這樣的大醫,或許能挽救一兩個人。

童栻廬云:鎮海鍾景龍先生,精於痧痘,經其治者,百不失一,逆證決期,從無爽日。所用之藥,初服大黃者十居其五,後用補劑者十之七;至於攻發,惟殭蠶而已,全蠍穿山甲、桑蟲之類,從未一施;獨地龍遇血熱毒盛,百餘條不嫌多。嘗曰:小兒血氣未充,臟腑嬌嫩,痘瘡不能起發,良由元虛不能足漿,漿不足則毒不泄,若再以毒攻毒,不但毒不肯出,而正氣更受其害,未有正虛而毒能化者也。語簡理微,真濟世之格言。

白話文:

童栻廬說:鎮海的鍾景龍先生,精通痧痘治療,經他治療的病人,百不失一,逆證決期,從來沒有爽約過。他所用的藥物,剛服用的有五分之一是大黃,後來用補藥的有七成;至於攻發,只有用殭蠶,全蠍、穿山甲、桑蟲等類的藥,從來沒有使用過;只有地龍,遇上血熱毒盛,百餘條都不嫌多。他曾說:小孩血氣不足,臟腑嬌嫩,痘瘡不能發起來,主要是元氣虛弱不能產生足夠的漿液,漿液不足則毒素不能排出,如果再用毒攻毒,不僅毒素不會排出,還會損害正氣,沒有正氣虛弱而毒素能消散的道理。他言簡意賅,真是一句濟世良言。

愚謂亦有因熱極而漿不起者,以正氣為壯火所食也。宜瀉火,忌補托。至痘後生毒,多由妄投毒藥,誤用溫補所致。

白話文:

我認為也有因為過度發熱導致漿液無法形成的情況,這是因為正氣被旺盛的火邪所消耗造成的。這種情況應該瀉火,而忌諱使用補益藥物。至於痘瘡癒合後出現毒症,大多是胡亂服用毒性藥物或錯誤使用溫補藥物所導致的。

楊素園大尹云:余見阜平趙功甫處方極輕。嘗曰:小兒之腹幾何,須令其胃氣足以運化藥力,始能有效。亦至理也。愚謂趙先生雖論小兒,即大人之病,亦須量其胃氣而後權方劑。凡脆薄之人,竟與小兒同視可也。近世惟休寧汪廣期,治小兒專用輕劑。

白話文:

楊素園大尹說:我看過阜平趙功甫的處方,藥量都很輕微。他曾經說過:小孩子的胃有多大,必須讓他們的胃氣足以消化藥力,藥物纔能有效。這也是非常有道理的。我認為,趙先生雖然是談論小兒的用藥,但即使是成年人的疾病,也需要根據他們的胃氣來權衡方劑。凡是身體虛弱的人,都可以像小兒一樣對待。近來只有休寧的汪廣期,在治療小兒時專門使用輕劑。

吾鄉管君榮棠,少服賈,天資穎異,自知體弱,恐不永年,乃潛心於瘍科者十餘年,遂精其術。性慷慨,施藥濟人,能起危證。與余為莫逆交。丙辰季冬,忽患吐血而亡,年僅四十四,子才五齡耳。鄉人咸惋惜之。余挽以一聯云:「頻年冷處存心,施藥施糧,共嘆君腸之熱;一旦紅塵撒手,斯人斯疾,可憐兒口猶黃。」其沒前一月,適余養疴在裡,嘗攜酒餚見餉,且以未完之稿示余。

白話文:

我們同鄉管榮棠,年輕時經商,資質聰穎。他自己知道身體虛弱,恐怕活不久,於是潛心鑽研外科十餘年,最終精通醫術。他生性豪爽,施藥濟世,能救治危重的病症。我們是莫逆之交。丙辰年冬末,他突然吐血身亡,年僅四十四歲,兒子才五歲。鄉人都非常惋惜。我輓聯寫道:「多年深居簡出,施藥施糧,感嘆你心地熱忱;一旦撒手人寰,斯人斯疾,可憐你兒子還在黃口小兒的年紀。」他去世前一個月,適逢我在家養病,他曾攜帶酒菜探望,並將未完成的手稿拿給我看。

曰癰疽之生,昔人謂有三因,其實從乳岩、瘰癧之外,無所謂內因也。凡外感六淫,先作內病,如傷寒發汗不徹、溫熱分解不清,餘邪逗留,為內癰,為痞結,為流注,為附骨疽,皆內有伏熱,外被寒凝所致。即胸背等癰,亦由濕熱上升而成。所謂營氣不從,逆於肉裡,發為癰腫。

白話文:

癰疽的產生,古人說有三種原因,但實際上除了乳房和淋巴結的腫瘤外,所謂的內因並不存在。凡是外感六淫之邪,會先引起內部疾病,例如傷寒發汗不徹底,溫熱病分解不清,殘餘的邪氣滯留,就會形成內癰、痞結、流注、附骨疽,這些都是因體內有潛伏的熱邪,外被寒凝所致。即使是胸背上的癰疽,也是由於濕熱上升,造成營氣停滯,逆行於肌肉內,發成為癰腫。

若云陰虛火炎而生癰疽者,千不得一。總之,瘍證不外氣血阻滯,即損傷致病,亦是血凝氣滯使然皆無補法。至服藥之道,原不過為富貴人設法,以安其心耳。斷不可通套徇俗,如見焮腫而投內疏黃連,毒必黑陷;投犀角地黃,舌必灰黑:脾胃受戕,變證因而蜂起。

白話文:

說什麼陰虛火盛會產生癰疽的,一千個中也找不到一個。總的來說,瘡瘍類疾病不外乎氣血阻滯,即使是受傷引起的疾病,也是血凝氣滯造成的,都沒有補虛的方法。至於服藥之道,本來只是為富貴人尋找辦法,讓他們安心而已。絕對不能一成不變地迎合世俗,例如看到發炎紅腫就用黃連來清熱解毒,毒熱就會向內侵襲,變黑潰爛;使用犀角和地黃,舌頭就會發灰發黑:脾胃受到損害,各種併發症隨之而來。

但此義無論病家不知,即醫家白首其間,亦未悉原委,迨證漸劇,亦不自咎其用非所宜,反謂病勢利害,藥須加重,雖至於死,彼此不悟,悲夫!即諸家所刻治案,抄襲雷同,或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無足取法。若立齋輒用參、附,貧病則先傾其家,而命即隨之矣。且今世瘍醫不知治法,但以書方為能事,更造不服藥必遺毒為害之言以惑人,推其意,無非要譽以斂財,不顧其人生死。嘗戲改《醉翁亭記》二句云:「醫生之意不在病,在乎斂財而已矣。

白話文:

然而這種道理不論是病患還是資深醫生,都不瞭解其原委。等到病情逐漸加重時,醫生也不會反省自己用藥不當,反而認為病情嚴重,需要加重藥量。即使病人因此死亡,雙方也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令人悲哀!那些醫家所刊刻的治療案例,不是互相抄襲就是各說各話,沒有什麼可以作為依據。如果貿然使用參附等藥物,對於貧困的病患來說,會先傾家蕩產,然後性命也會隨之而去。此外,當代的傷科醫生不瞭解治療方法,只會抄書方子,而且散佈服用藥物才會遺留毒害的說法來迷惑人,其實他們的用意只是為了博取名聲以賺取錢財,根本不在乎病人的生死。我曾戲仿《醉翁亭記》中的兩句話:「醫生的心思不在治病,只在斂取財物而已。」

」一笑。自愧未嘗學問,方劑藥性,素所未諳,然每治人之壞證,均不從服藥中得手也。余覽之,欽其見道之深,而所言皆得我心,正欲析疑商榷,不料其卒然溘逝,天道不可尚矣。亟為節錄如上,以傳其人。

白話文:

(他)微微一笑,謙虛地說自己沒有學過醫學,藥方的藥性也不懂,但每次治療病人的疑難雜症,都不靠服藥來解決。我讀了這段話,敬佩他見解的深刻,他所說的話都說到我心坎裡了,正想向他請教問題,沒想到他突然去世了,天道難測啊。我趕緊整理出上述內容,以便將他的思想傳承下去。

又云:從來外科諸書圖形名狀,設想於魚、蟲、鳥、獸,最是可笑。如頭部之鱔𫋐頭、螻蛄串,唇部之龍泉疽、虎髭毒,手部之蛇頭疔、蜣螂蛀,腿部之上水魚、泥鰍疽,並無解說;更不通者,足跟之牛程蹇,以人比畜,近於謔矣。醫者並不顧名思義,妄立名目,以惑病家,而病家反以醫人能呼其名為有識。

白話文:

漸漸地,這種習慣就根深蒂固,很難改變。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無法根據穴位來命名,所以才創造出這些令人悚然的「半夜」字眼。應該把「牛程蹇」改為「行程蹇」,其他部位也用穴道名稱命名。如果沒有對應部位的,就稱之為無名腫毒。至於便毒,並不是完全是由於怨恨而生。古書將其歸咎於慾念無法滿足,恐怕不太合理。黴瘡也不僅是由於淫毒引起,必須先有濕熱內伏,再受到淫邪的刺激而發作。

遂相沿成習,牢不可破。推其緣故,良由不能按穴立名,設此夜半之詞以聳聽耳。宜改牛程蹇為「行程蹇」,其餘均以穴道名之。如不入部位者,曰無名腫毒而已。若夫便毒,不盡生於怨曠,古書指為欲念不遂,殆不其然。即黴瘡亦不僅淫毒為患,必先有濕熱內伏,乘淫邪而發作。

若其人本無濕熱,雖日遊邪徑,亦不傳染也。苟濕熱內甚者,雖不狎邪,感著其氣即染也。破傷成證亦然,皆不可執一而論。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本來沒有體內過熱的症狀,就算經常到不乾淨的地方,也不會被傳染。如果是體內過熱嚴重的人,即便沒有接觸到外界的邪氣,只要接觸到邪氣的氣息也會被感染。外傷成病也是如此,都要具備特定的條件才能發生。

又云:外科蠟礬丸,本草載之,極言其解毒護心護膜之功,夫蠟極難化,礬又傷心而澀腸。病者進以甘旨,尚難運動,反投以堅澀難化之物,必胃閉而不能食,證將因之而劇。即膜須蠟護,而吞入腸胃之間,蠟亦未必至膜。方書之言,可盡信哉!

白話文:

另外有人主張使用外科的蠟礬丸,本草綱目中有記載,說它能解毒、保護心臟和黏膜。但是,蠟很難消化,而礬又會傷心、使腸胃收斂。身為病人,本來就吃不消甜美可口的東西,現在反而給他吃堅硬收斂、難以消化的東西,必定會導致胃口不好、無法進食,病情也會因此加重。即使黏膜需要蠟的保護,但吞進腸胃裡後,蠟也不見得能到達黏膜。醫書上的話,真的可以完全相信嗎?

又云:古書所載,有不盡然者。厚味生癰疽;膏粱之變,足生大疔。此「忌口」二字之所本也。余謂此為富貴之說法,非所以論大概也。《千金》、《外臺》無不以慎口腹為要務。東垣云:癰疽食肉,乃自棄也。究之諸公當日所交遊者,皆富貴也。王氏自謂我術但治貧病,然以刺史之尊,於民間日用疾苦,相離尚遠,其所稱貧病,非藜藿無告之貧也。

白話文:

還有,古書上所記載的不一定全部正確。過於豐盛的飲食會導致癰疽;富貴榮華的生活會導致大疔瘡。這就是「忌口」這個詞的由來。我認為這是富貴人家的說法,不能用來作為普遍的準則。  《千金方》、《外臺祕要》等醫書都特別強調注意飲食。東垣先生說:癰疽吃人肉,那是自己放棄治療。究其原因,諸位大夫當時交往的都是富貴人家。王惟一自己說他的醫術只治療貧病,但是他貴為刺史,和民間百姓的日常疾苦相差甚遠,他所稱的貧病,並不是指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貧困。

若勞苦貧人,所患瘍毒,皆由六淫外乘,而醫者不知變通,甚至蔬腐不許入口,一餐之間,有許多禁忌,幾有絕食之苦,病人何以堪此?因之胃閉而病不能愈。此由見理不明,操技不精,藉「忌口」二字為口實,以文過而飾非。及至用藥,則蜈蚣、桑蟲、甲片、蜂房、蛇蛻、角刺諸毒藥,浪用無忌,何獨於尋常食品而嚴申禁戒乎?習而不察,曷勝浩嘆!若能於富貴人退之,貧苦者進之,庶乎兩得其平。蓋胃氣充足,病必易愈,肌亦易生。

白話文:

對於勞苦貧困的病人,他們所患的瘡毒大多是受到六種外來致病因素的侵襲。但是有的醫師不懂得靈活應變,甚至連蔬菜和腐爛的食物都不準吃,一餐飯中有許多禁忌,幾乎到了忍飢挨餓的地步。病人怎麼受得了這種折磨?這樣一來,胃口閉塞,病情也無法痊癒。這是因為醫師見解不清,技藝不精,拿「忌口」當藉口,用文飾來掩蓋錯誤。到了用藥時,蜈蚣、桑蟲、甲片、蜂窩、蛇蛻、角刺等有毒藥物,卻濫用無度,為什麼唯獨對平常的食品嚴格禁止呢?只學皮毛而不深入探究,真是令人感嘆!如果能對富貴人家的飲食減少限制,對貧苦人家的飲食放寬限制,這樣才能達到平衡。因為胃氣充足了,病情就會容易痊癒,肌膚也會容易生長。

設此義不知,亦焉能識病情而施妙治乎?

又云:考古治疾,無分內外。刀、針、砭、刺、蒸、灸、熨、洗諸法並用,不專主於湯液一端。今諸法失傳,而專責之湯液,故有邪氣隱伏於經絡之間,而發為癰疽也。夫用藥如用兵,若為將者,奉命伐暴,廢其紀律,不以摧堅破賊為己任,徒從事於文檄簿書之間,虛應故事,以待賊之自斃,養奸玩寇,滋蔓難圖,至使與國俱亡而後已,失其為將之道矣。

白話文:

原文又說:從古代的治療方法來看,沒有內外之分。刀、針、砭石、刺法、蒸汽、灸治、熨燙、清洗等方法同時使用,並非只依賴藥湯。如今,這些方法都失傳了,而只依靠藥湯治療,因此邪氣就會潛伏在經絡之中,發作時形成癰疽。運用藥物就像用兵打仗,如果作為將領,接受命令去徵討暴賊,卻廢棄紀律,不以摧毀敵方勢力為己任,只整天忙於文書事務,虛應故事,等待敵人自己滅亡。這樣會養肥奸邪,放縱敵寇,讓其勢力擴張,難以對付,最後導致國家滅亡自己也逃不了,這就違背了作為將領的原則。

乃醫者治癰疽棄其刀針,不以決去膿腐為亟務,徒從事於方劑湯液之間,以待疽之自潰,因循姑息,養癰貽患,至使與身俱亡而後已,失其為醫之道矣。洄溪論外科曰:手法必求傳授。此言是已,但穎悟者自能心得,否則雖授無益也。今針、砭諸法不行久矣,醫者棄難而就易,病者畏痛而苟安,亦由今時之風氣,尚虛聲,喜浮譽,循名而不責實。世道所以愈趨而愈下者,時也,勢也。

白話文:

醫生們治療癰疽時,竟然放棄了手術方法,不把清除膿液作為首要任務,而只專注於開方、熬藥,期待癰疽自己潰爛。這種消極的態度,會養癰為患,最終與患者同歸於盡,這是背離醫者治病之道。

名醫洄溪在《外科論》中說:外科手術方法必須要得到真傳。這句話說得很對,但是,聰慧的人才能領悟其中的精髓。如果資質平庸,即使得到真傳,也無濟於事。

如今,針灸、砭刺等外科手術方法已經失傳已久。醫生們逃避困難,選擇安逸的方法;患者們害怕疼痛,不敢接受真正的治療。這也是由於當今社會風氣的影響,人們崇尚空頭名譽,喜好浮誇的讚譽,只追求名聲而不重視實效。社會風氣日益敗壞的原因,正是時勢所然,不可避免。

秦緩曰:藥之不達,針之不及。仲景治傷寒,用麻、桂以發汗,其汗之不徹者,針刺出血以代汗。今人謂麻、桂不可用而代之,又禁刺法,謗為泄氣,以致留邪不去,發為遺毒。如史傳所載,雖帝王將相之病而用刀針者,不勝縷指。試問今日遇之,尚敢出諸口乎?故曰:時也,勢也。

白話文:

秦緩說:藥物無法到達病竈,針灸也無法刺到病處。張仲景在治療傷寒時,使用麻黃、桂枝發汗,如果汗出不暢快,就用針刺出血來代替出汗。現在的人卻說麻黃、桂枝不可用,要用其他藥物代替,並且禁止刺法,認為會泄氣,導致邪氣滯留不去,形成毒害。就像史書記載的,即使帝王將相生病,使用針灸治療的也不計其數。試問現在遇到同樣情況,還敢說出這些話嗎?所以說,這是時代和環境使然。

可見在昔內證尚須外治,今則瘍科專以湯液治外疾。藉言補托,遷移時日,輕淺者糜帑勞師,深久者潰敗決裂,或死無斂具,或殘體破家。醫者自謂謹慎,而不知殺人無跡;病者樂於苟安,而至死不悟。此即子產所論水愞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也。不意於醫道亦然,可不哀哉!彼醫者豈設心欲殺人耶?實由不能辨其為膿為血也。

白話文:

過去,治療內科疾病也需要外治法,而現在,外科專門用藥湯治外傷。可是,由於敷藥時間過長,對於輕微的傷口,會浪費人力物力;對於深重的傷口,會潰爛惡化,或者導致死亡而無法收斂屍體,或者毀壞身體而破家。醫生自稱謹慎,卻不知自己是在悄無聲息地殺人;病人貪圖苟安,直至死亡都不覺悟。這就像子產所說的:「水流緩慢,人就會親近嬉戲,導致很多人溺死。」沒想到,在醫術上也是如此,豈不令人悲哀!那些醫生並非故意要殺人,而是不能分辨膿液和血液。

亦有能辨之,而故緩之以斂財。亦有不能用刀針,僅藉湯液數方,貌為愛護之言,以愚病家,反訾刀針為險事,而自護其短,指蒸膿發墊為內病,指重證為死證,果死則可以顯我之有斷,幸而不死,又可邀功而索謝。吾誰欺?欺天乎!古人有戒用刀針之說者,蓋謂膿未成而戒其早用,非一概戒之也。

白話文:

也有人有能力分辨病情,但為了斂財而故意推遲治療。也有人不會使用刀針,只用幾帖湯藥,表面上說愛護病患,實際上是愚弄病家,反而責怪刀針有風險,藉此掩飾自己的缺點。把流膿、生瘡歸咎於內部疾病,把病情危重歸咎於絕症。如果病人死了,就能顯露出自己有見識;如果病人幸運沒死,又可以邀功索謝。我欺騙的是誰?難道是欺騙上天嗎?古人有警告要慎用刀針的說法,那是指膿未形成時就用刀針治療,並不是一概禁止使用。

然則決不可服藥乎?曰:始則不外汗之則瘡已,若瘡家不可發汗,指既成而言也,亦非一概戒之也。善後不外理脾胃。數法之外,不必他求矣。愚謂外證初起,由於濕熱內蘊,或痰飲留滯,以致氣壅血凝者多,此宜疏通清化為先。汗之則瘡已,特為外感不淨而發者言也。

白話文:

那麼,真的不能服用藥物嗎?

答案是:一開始的時候,如果發汗治療可以治癒瘡瘍,那麼就不必使用其他方法。但如果瘡瘍已經形成,那就不能發汗了。這並不是一概禁止發汗,而是指在瘡瘍已經形成的情況下。

後續治療主要針對脾胃。除了這些方法之外,不需要再求助於其他的方法。

我認為,外證(瘡瘍)剛開始的時候,通常是 بسبب濕熱內蘊(體內濕熱鬱積)或是痰飲留滯(痰濕停滯),導致氣血不通暢。因此,優先考慮疏通和清化。發汗治療瘡瘍的方法,只適用於因為外感不潔而引發的瘡瘍。

又云:《正宗》十日點破之說,不可泥定,總須辨其膿之成否為斷。辨膿甚難,或一、二日已有膿而皮色不變,或十餘日無膿而皮色紫黑。「辨」之一字,談何容易!刀針不敢輕用,由其審斷不明也。始之以謹慎愛之者,終之以因循誤之也。嘗有破家廢業,殘損肢體,服藥至累百盈千,挨延至數月之久,仍須刀決者,亦有不待決而徑死者,其故在辨之不早、辨之不精也。

白話文:

另外,書上說《正宗》提到十天後就要點破膿包的說法,不能死記硬背。一定要判斷膿是否已成熟作為依據。判斷膿是否成熟很困難,有的人一、兩天就有膿,但皮膚顏色沒有變化;有的人十幾天沒有膿,但皮膚已經發紫發黑。這個「辨」字談何容易!醫生不敢輕易使用刀針,正是因為判斷不清。開始時很謹慎愛惜,最後卻因為猶豫拖延而釀成大錯。過去有人家破人亡、殘廢肢體,吃藥花費上千兩,拖延好幾個月,最後還是需要用刀切開;也有人還沒來得及切開就死了,原因就是沒有及時判斷,或判斷不準確。

如胸疽膿脹為患,不決必死;臟毒不早決,必成漏管;頭、面、唇、口疔毒,不決不拔必死;喉癰既成,不決必死;疽發交骱,不決必成殘廢;青腿牙疳,不砭必不救;行程蹇、湧泉疽,不決成廢而死;紫雲風,不砭必死。

白話文:

如果胸部膿腫化膿,如果不切開引流,必死無疑。

臟器內的毒氣如果不及早切開引流,一定會形成瘻管。

頭部、面部、嘴脣、口腔的疔毒,如果不切開或拔除,必然會死亡。

喉嚨膿腫形成,如果不切開引流,必死無疑。

疽發於小腿,如果不切開引流,必成殘廢。

腿部和足底的潰瘍性腫瘤,如果不切開引流,必不治。

腿部長瘡或足底膿腫,如果不切開引流,會變成殘廢並導致死亡。

紫雲風毒,如果不切開引流,必死無疑。

又云:《正宗》脫疽一證,在指則切之說,全無道理;洄溪論蟲之說,亦屬笑談。蟲,動物也,豈能隔皮殺之?若使遁往他處,猶之流寇滋蔓,必致遍地荊棘矣。石榴疽即翻花瘡同類,大率由於伏熱外越,血不歸經所致,似與目中胬肉同義。昔人治一人目垂胬肉,刺委中及患處立痊。

白話文:

也有說法:《正宗》記載的脫疽症狀,主張在手指上切除的做法,完全沒有道理;而洄溪提出的蟲子說法,也只是一種笑談。蟲子是動物,難道能穿透皮膚將其殺死嗎?如果讓蟲子逃往其他部位,就像流寇蔓延滋生,必定讓全身佈滿荊棘。石榴疽就是翻花瘡的同類,大多是由於伏熱外釋,血不歸經所致,這與眼睛中的肉芽腫類似。以前有人治療一名眼睛長肉芽腫的患者,針刺委中穴和患處,頓時痊癒。

余師其法,以治此證甚效。寒族中有患此者,內服外蝕而亡,治此者宜鑑之。瘭疽甚多,手指生滿,逐枚破去其膿立愈。誰謂江浙所無,吾鄉呼為「惹肥」。多骨疽有二:其一因膿老而干,漸堅如骨而不能出,久則成漏瘡,出之即愈,亦有患處高起,膿與細骨並出不已者;又一種患處堅硬,十年五載,不痛不潰者,古書謂受孕月內,六親骨肉交合而成,此等不經之談,汙衊後世,誠可痛恨!而無識之醫輕信之,妄肆譏誚,覆盆之冤,誰為雪之?余謂胎無二受,其為駢為品者,皆一受而成者也。此證實由流痰滯血,阻於腠理,日久堅硬,其堅如骨,痛則骨欲出也。

白話文:

我遵循這個方法治療此症狀,效果很好。我家族中有患此病的,服用內服藥物並外敷藥物後去世,治療此病的人應引以為戒。瘭疽非常多,手指上長滿了,將一個個膿瘡挑破後,馬上就痊癒了。誰說江浙沒有這種病,我們家鄉把它叫做「惹肥」。有多類型的骨疽:第一種是因膿液陳舊而乾涸,逐漸堅硬如骨但無法排出,時間久了就會形成漏瘡,將膿液排出後就會痊癒,也有一些患者患處高起,膿液和細骨不斷流出的;另一種是患處堅硬,十年五年也不會疼痛或潰爛的,古書上說這是懷孕期間,六親骨肉交合而產生的,這種不負責任的說法,污衊後世,真是令人痛恨!那些無知的大夫輕信此說法,妄下議論,造成莫大的冤屈,誰能為他們洗刷冤屈?我認為胎兒不會二次受孕,所謂雙胞胎或多胞胎,都是一次受孕形成的。此症狀實際上是由痰濕瘀血阻滯在皮膚組織中,時間久了堅硬如骨,堅硬如骨時,疼痛是因為骨頭想要凸出。

亦有幾齣復生,數出而後已者,尚得再謂胎里疾乎?智者不惑,斯可以為醫矣。余治四人皆愈。

又云:紅腫屬血,心主血,若執諸瘡痛癢皆屬心火之說,而用瀉心湯內疏黃連湯誅伐無過,往往有內陷者矣。去其膿腐,為外科要務。富貴者畏痛不欲去,貧者穢惡異常,醫家託言不可去,因而蔓延不救者多矣。

白話文:

另外,(古人)還說:紅腫屬於血,心臟主血。如果固執地認為所有瘡痛癢都屬於心火,而使用瀉心湯、內疏黃連湯等藥物過度攻伐,往往會導致膿液內陷。清除膿液腐爛物質,是外科治療的重要任務。富貴人家害怕疼痛不願意清除,窮苦人家嫌髒異常,而醫生也藉口說不能清除,因而拖延病情,導致無法挽救的後果很多。

吳俗好鬼,自吾鄉以及嘉、湖、蘇、松、常、鎮等處,凡家有病人,必先卜而後醫,而卜者別有傳授,信口胡言,輒云有鬼,令病家召巫祈禱,必用雞數只,豕首數枚。禱而未愈,則頻卜頻禱,故有病未去而家產已傾者,有人已死而殮葬無資者,不量貧富,舉國若狂。其禱畢之際,所備牲物,必使親朋啖盡,若在富宦之家,則使僕婢啖之,故大嚼之徒,每有因此致病者。病必亦卜亦禱,遂至蔓延不已。

白話文:

吳地的人偏好信神鬼,從我的家鄉以及嘉定、湖州、蘇州、松江、常州、鎮江等地,每當家中有人生病,一定會先算命再找醫生。而算命的人另有傳授,信口開河,常常說是有鬼作祟,叫病人找巫師祈禱,一定會用好幾隻雞、好幾個豬頭。祈禱後如果病沒有好,就會頻繁地算命和祈禱,因此有的人病還沒好,家產就已經敗光了;有的人已經病死了,卻沒有錢殮葬。不論貧富,全國各地都陷入瘋狂。祈禱結束時,準備的祭品一定要讓親朋好友吃光。如果是富貴人家,就會讓僕人婢女吃掉。因此大吃大喝的人,常有人因此生病。生病一定要既算命又祈禱,於是蔓延不絕。

習俗相沿,即號為紳士者,亦復為之,陋俗殆不易革。惟望長民者嚴示卜人,凡占課但從《卜筮正宗》,不得擅用邪書,妄言鬼祟,即欲徇俗祈禱,准以素食為供,庶可全民命而惜物力,洵賢有司之惠政也。拭目俟之。

白話文:

古有習俗,就是號稱君子的人,也喜歡占卜。這類流俗難以改變。只有期望官員們嚴厲告知占卜者,凡是算命卜卦,都只能依據《卜筮正宗》,不得私自使用邪門歪道的書,胡言亂語鬼神之事。即使要順應民俗舉行祈禱儀式,也應只用素食作為祭品。這樣才能惜物力、護民命,這纔是賢明官府的惠政啊。拭目以待。

《避暑錄話》云:士大夫於天下事,苟聰明自信,無不可為,惟醫不可強。如聖散子方,初不見於世間方書,巢谷自言得之於異人,子瞻以谷奇俠而取其方,序以傳世,天下以子瞻文章而信其言。事本不相因,而趨名者又至於忘性命而試其藥,人之惑蓋至是也。

白話文:

《避暑錄話》說:士大夫對於天下事,如果聰明自信,沒有什麼不能做到的,唯獨醫術不可以勉強。就像聖散子方,最初在世上的醫書中沒有記載,巢谷自稱是從奇人那裡得到的。蘇軾因為巢谷是奇人而取用他的藥方,作序讓它流傳於世,天下人都因為蘇軾的文章而相信他的話。本來自相矛盾的事,但為了追名逐利,竟至不顧性命去試藥,人的迷惑大概到了這種地步。

又云:蔡子因之妻服陷冰丹,而齒皆焦落。愚按友人徐君亞枝之外姑,許丈亮耕室也,誤服附子藥一劑而齒盡落。禾中虞君梅亭患莖痿,醫者不知其為濕熱,而誤認陽衰,與以雄蠶蛾而一齒陡折。

白話文:

此外,還有人說:蔡子因(一個人的名字)的妻子服用了一劑叫做「陷冰丹」的藥,結果所有的牙齒都焦掉了。我認為,我朋友徐亞枝的婆婆,許亮耕的夫人,曾經誤服了一劑附子藥,結果牙齒全掉了。禾中的虞梅亭患有莖痿之症,醫生誤以為是陽氣衰退,給他服用了雄蠶蛾,結果他的一顆牙齒突然折斷。

周公謹云:《和劑局方》乃當時精集諸家名方,凡經幾名醫之手,至提領以從官內臣參校,可謂精矣。然差舛之處不少,且以補氣一方言之:凡用藥二十九味,其間藥味寒熱訛雜,殊不可曉。嘗見一名醫云:此方止是前八味,至蒲黃而止,自乾山藥以後凡二十一味,乃補虛門中山芋丸,當時不知何故誤寫在此方之後,因循不曾改正。凡此之類,貽誤匪細。

白話文:

周公謹說:《和劑局方》是當時收集各家名方的精華,經由許多名醫編撰,最後再經由內宮的官員校對,可以說是十分精良。但裡面還是有不少錯誤,就拿補氣方劑來說吧,用了29種藥材,其間寒熱性的藥材混在一起,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我曾聽一位名醫說:這個方劑只有前面八味藥材,到蒲黃為止;自乾山藥以後的21味藥,其實是補虛藥方中山芋丸的成分,當時不知道是寫錯了,就把它寫在這個方劑後面,後來沿用下來也一直沒有改正。像這樣的錯誤,對病人的誤導可謂不小。

楊素園大令云:余與半癡論膈證,謂噎必有物為梗,當有專治之藥,能消其梗者,斷非書中所云生地、當歸等滋潤之品所能治也。且余於此證,歷考群言,均無定論,用藥亦皆庸劣,惟戴人確有所見,但用藥太峻,人不能從耳。至其病所由來,則必屬於肝膽。試觀患此證者,多憂思抑鬱之人,或嗜酒之徒,是其故可思也。

白話文:

楊素園先生說:「我曾跟半癡先生討論膈證,認為噎症必定是由異物阻塞所致,應該有專門的藥物來消解異物,絕對不是書中所說的生地、當歸等滋補藥品可以治療的。而且我考查了歷代醫家的說法,關於膈證的理論都很模糊,所用的藥物也很平庸。只有戴人先生的見解比較靠譜,不過他開的藥方太猛烈,一般人難以接受。至於膈證的成因,必定是肝膽受到影響。想想看,那些患了膈證的人,大多是憂慮抑鬱之人,或是酗酒者,這個道理不難理解吧。」

半癡頗不以為謬,命著一論,附諸《古今醫案按選》之後。第愧學識淺陋,不能思一物以治之也。近竟得一方,以初生小鼠新瓦上焙乾,研末醇酒沖服。萬舉萬全,真是奇方。因錄寄半癡,俾傳於世。愚曩輯《古今醫案按選》成,而大令於乙卯初夏過杭,為余評點。別去經年,忽于軍務倥傯之際,不遠千里,以此方附包封遽來,其仁民之心可謂切矣。

白話文:

我最近收集了一份簡明有用的單方,名為《篷窗錄驗方》,又陸續收集了兩卷,其中包含許多醫生應該準備的藥品。這些藥方可以應用於臨牀治療,也可以幫助貧苦人家。我老家的一位姓蔣的秀才沐廣文看到這些藥方,非常讚賞,已經將它們編入彙刊的經驗方中。

余近採簡妙單方一帖,名《篷窗錄驗方》,又續採二卷,多醫家宜備之藥。可以應世,可以濟貧。吾鄉蔣生沐廣文見而善之,已梓入彙刊經驗方矣。

徐洄溪云:嘗見一人頭風痛甚,兩目皆盲,遍求良醫不效。有友人教以用十字路口及人家屋腳旁野莧菜,煎湯注壺內,塞住壺嘴,以雙目就壺熏之。日漸見光,竟得復明。愚謂此方藥易而功奇,未入《錄驗方》,故附於此。考本草莧通九竅,其實主青盲明目,而莧字從「見」,益嘆古聖取義之精。

白話文:

徐洄溪說:我曾經看過一個人頭疼得很厲害,兩個眼睛都失明瞭,到處尋找名醫都治不好。有朋友教他用十字路口和人家屋腳旁的野莧菜,煎成湯汁倒進壺裡,塞住壺嘴,用雙眼對著壺口燻。他一天比一天能看見東西,最後竟恢復了視力。我認為這個方子藥材容易取得,效果卻很神奇,雖然沒有收錄在《錄驗方》中,但我還是把它附錄在這裡。根據《本草綱目》記載,莧菜通九竅,所以適合治療夜盲和眼睛昏花,而「莧」字又從「見」字部首,更讓人讚嘆古人取名的巧思。

吾鄉許君辛木重訂《外科正宗》,附自制消核膏一方,治瘰癧、乳核、流注,及各種結核。施送多年,甚著奇效,惟已潰者勿用。其方用制甘遂、紅芽大戟各二兩,白芥子八錢,麻黃四錢,生南星、薑製半夏、殭蠶、藤黃、朴硝各一兩六錢。

白話文:

我家鄉的許君重新編訂了《外科正宗》,附上了自己製作的消核膏藥方,用於治療瘰癧、乳核、流注以及各種結核病症。用了很多年,效果很好,但已潰爛者不宜使用。藥方使用經過處理的甘遂、紅芽大戟各二兩,白芥子八錢,麻黃四錢,生南星、薑製半夏、殭蠶、藤黃、朴硝各一兩六錢。

凡九味,以麻油一斤,先入甘遂、南星、半夏,熬枯撈出;次下大戟,三下麻黃、殭蠶,四下白芥子,五下藤黃,逐次熬枯,先後撈出;六下朴硝,熬至不爆,用絹將油瀝淨;再下鍋熬滾,徐投入炒透東丹攪勻,丹之多少,以膏之老嫩為度,夏宜稍老,冬宜稍嫩;膏成,乘熱傾冷水盆內,扯撥數十次,以去火毒,即可攤貼,宜厚勿薄。且云膏之老嫩,各有所宜。

白話文:

總共有九種藥材,先用一斤麻油,放入甘遂、南星、半夏,熬煮後撈出;接著放入大戟,再放入麻黃、殭蠶,然後放入白芥子,最後放入藤黃,逐次熬煮待水分蒸發後撈出;第六步放入朴硝,熬煮至不再爆出油花,用紗布將油瀝乾淨;再將油鍋燒熱,緩慢放入炒熟的東丹攪拌均勻,東丹用量依膏藥的軟硬程度而定,夏天宜稍硬,冬天宜稍軟;膏藥製成後,趁熱倒入冷水中,拉扯數十次以除去火毒,即可攤開貼敷,宜厚不宜薄。此外,膏藥的軟硬度各有所宜。

凡潰瘍諸證,膏勿太嫩,總以貼之即黏,揭之易落為度。攤勿過厚,嫩而過厚,則揭時非帶脫皮肉,即黏住皮肉。凡尋常熱癤,本可無疤,而或生妒肉,或如蟢鏡者,非黏傷其肉,即膏藥之過也。獨消核膏宜稍嫩,但令貼時勿烊塌而已。攤時須極厚,蓋此膏本以代敷藥,嫩而厚則藥氣沉浸濃郁而能深入,又皮肉如常帶脫,無慮黏住,可洗也。

白話文:

對於並未愈頑爛皮膚:文,以免燙傷,只要用治膏。否將等

即煎膏亦有法度,藥物堅脆不同,若一同投入,則脆者先枯,其勢欲燃,不得不一同撈出,然堅者實未熬透,雖銖兩較重,而味終未出也。如消核膏甘遂、南星、半夏最堅,故先下;大戟次之;麻黃、殭蠶更脆,故又次之;白芥爆油,又次之;藤黃多液少渣,又次之;朴硝無質,故最後下。凡煎他膏,亦當如此。

白話文:

即使是在煎膏時也有步驟和方法。各種藥材的堅脆程度不一,如果同時投入,那麼脆的藥材會先煎乾,而且趨勢是會燃燒,不得不一起撈出。但堅硬的藥材實際上還沒有煎透,儘管重量較重,但味道仍然沒有出來。例如,消核膏中的甘遂、南星、半夏最堅硬,所以先煎;大戟次之;麻黃、殭蠶更脆,所以再次之;白芥炸油,再次之;藤黃多液少渣,再次之;朴硝沒有體積,所以最後煎。凡是煎製其他膏劑,也都應如此。

愚謂凡結核多挾痰,故許君以控涎丹為君,而加行氣散結為佐,宜乎施之輒效也。至所論膏之老嫩厚薄,及藥物之堅脆分落鍋之先後,尤為用法者之所當知。惜未有人道及,故亟錄之。

白話文:

我認為所有的結核病通常都伴有痰液。因此,許先生以控涎丹為主藥,搭配行氣散結的藥材作為輔佐,使用後效果顯著,這是很合理的。至於膏狀物的軟硬厚薄、以及藥材的堅硬易碎特性,在放入鍋中煎煮的先後順序,這些對於使用藥材的人來說,都是特別需要了解的。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人提到這些方面,因此我急著將它們記錄下來。

蕭山郁龍士《瑤史》云:到瘴癘之鄉,一不可吃冷物,凡蠱毒皆下於冷物也;二不可近女色;三不可過飽,飢則可治,飽則不可治也。若瘴氣來,鼻聞異香,宜即臥地,口含土,即不受矣。又廣中溪水不可飲,因山多鐵梨,其葉落於山水中,漬之極毒,又多孔雀,其糞甚毒,惟開土掘泉為妙,左江至英德一路皆然。鐵梨器用放熱物受毒,誤食即生癰疽。

白話文:

蕭山鬱龍士在《瑤史》中寫道:

  1. 到瘴氣流行的地方,千萬不能吃冰冷的東西,因為所有的毒蟲都喜歡冰冷的東西;

  2. 不能接近女色;

  3. 不能過飽,餓的時候可以治病,飽的時候卻不能治病。

如果瘴氣來了,鼻子聞到異香,應該立刻趴在地上,嘴巴含著泥土,這樣瘴氣就不會進入體內。另外,廣中的溪水不能喝,因為那裡山上有許多鐵梨樹,它的葉子掉進山中溪水裡,泡久了會產生劇毒。而且那裡還有很多孔雀,它們的糞便也很毒。最好的辦法是挖土找泉水喝。從左江到英德這一路都是這樣的。

鐵梨樹的器具用來盛裝熱的東西會中毒,誤食的話就會生癰疽。

愚謂食毋求飽,乃養生卻疾第一方。應休璉詩云:「量腹節所受」是也。「強飯」二字,最為無理。世人因此致命者甚多,豈獨瘴鄉所忌哉!

白話文:

我認為吃飯不要吃飽,這是養生治病的第一要點。應休璉在詩中說:「依照自己的肚量節制飲食。」就是這個意思。強迫自己吃飯,是最不合理的。世界上因為這樣而丟掉性命的很多,豈僅僅是瘴氣流行的地方忌諱這樣做呢!

《認字測》八十一篇,關中周子夫宇著,以八十一字為題。閱其認「壽」字云:理壽莫如口,其說備於《易》之頤。頤者,養也。頤貞得養,得養斯壽,乃其歸在慎言語,節飲食。言語能慎而出,飲食能節而入,頤貞莫如斯,理壽莫如斯矣。

白話文:

《認字測》一書是由關中的周子夫宇所著,內容共有八十一篇文章,每篇以一個字為題。其中有關「壽」字的辨析中說:養生之道沒有什麼比養我們的「口」更重要的了,這個道理在《易經》中的「頤卦」中講得很清楚。「頤」的意思就是「養」,頤卦強調「養正」,只有養正才能養生,養生才能長壽。而養正的關鍵在於謹慎地說話,節制地飲食。如果能謹慎地說話,節制地飲食,那麼就沒有比這樣更好的養正之道了,也就沒有比這樣更好的養生之道了。

蘆菔可代糧救荒。《膳夫經》云:貧窶之家,與鹽、飯偕行,號為「三白」。

《瑤史》又載治夢遺方:臨睡時以朴硝些須放手心內,用唾調和,將龜頭一擦,甚驗。

白話文:

蔬菜中的蔥,功效廣泛。跌打損傷、外傷,都是良藥。它的性質與蜂蜜相反,但外用時利用它們的協同作用,會產生更多奇效。凡是癰疽初起,以及熱結腫痛、痞積等疾病,塗抹上蔥就能見效。由此類推,可以掌握用藥的技巧。關於蘿蔔的功效,我祖父在《隨筆》中已經論述過。冬天的時候採集蘿蔔葉,懸掛在樹上,或攤放在屋瓦上,到立春的前一天收進缸中,密封保存。如果葉子不夠乾燥,收進屋內繼續存放,等到非常乾燥時再放進缸中。

蔬中之蔥,功用甚廣。跌打金瘡,皆為聖藥。其性與蜜相反,而外治藉其相濟,更多神妙。凡癰疽初起,及熱結腫痛、痞積諸病,塗之輒效。從此引伸觸類,可得用藥之巧。蘆菔之功,先曾祖《隨筆》中已發明之矣。冬時採其葉,懸掛樹上,或攤屋瓦上,至立春前一日收入甕中,藏固;如不幹燥,收掛屋內,候極燥入甕。

凡一切喉證,洗淨濃煎,覆杯立已:並治時行、客感、斑疹、瘧痢,及飲食停滯,脹、瀉、疳、疸、痞滿諸證,無不神效。價廉功敏,極宜備之。又《瀛寰志略》云;佛郎西蘆菔造糖,味同蔗。惜未傳其法也。

白話文:

對於所有的喉嚨疾病,將蘿蔔洗淨燉煮濃稠,蓋著碗過一段時間就會痊癒:還可以治療流行病、外感風寒、發疹、瘧疾、痢疾,以及飲食滯留、腹脹、腹瀉、疳病、黃疸、腹脹等各種症狀,效果顯著。價格便宜,療效迅速,非常適合備用。另外,在《瀛寰志略》中記載:法國人用蘿蔔製造糖,味道和蔗糖一樣。遺憾的是這個做法沒有傳過來。

海䖳,妙藥也。宣氣化瘀,消痰行食,而不傷正氣。以經鹽、礬所制,入煎劑雖須漂淨,而軟堅開結之勳則固在也。故哮喘、胸痞、腹痛、癥瘕、脹滿、便秘、滯下、疳、疸等病,皆可量用。雖宜下之證,而體質柔脆,不能率投硝、黃者,余輒重用,而隨機佐以枳、樸之類,無不默收敏效。晉三先生但言協地慄以清肝熱,豈足以盡其能哉!

白話文:

余偶患睛赤腫疼,而素畏服藥,亟以朴硝一味泡茶,乘熱熏洗,日數作,不日痊。夫硝善滌垢濁,乘熱則風、火、濕、熱諸邪皆可清散。凡水鄉農人,多患腳氣,俗名大腳風,又名沙木腿,一腫不消,與尋常腳氣發過腫消者迥殊,治之輒無效。此因傷絡瘀凝,氣亦阻痹,風、濕、熱雜合之邪,襲入而不能出也。

白話文:

我曾經眼睛發紅腫痛,平時又怕吃藥,就趕緊用明礬泡茶,趁熱燻洗眼睛,每天都做,沒幾天就痊癒了。明礬擅長清除污垢,趁熱使用,風、火、濕、熱等邪氣都能被清除散去。

經常生活在水鄉的農民,很多人患有腳氣,俗稱大腳風,又叫沙木腿,一旦腫脹就不消退,和普通腳氣發作後腫脹消退的情況截然不同,用藥治療通常沒有效果。這是因為經絡受傷,血脈瘀滯,氣血流通不暢,風、濕、熱邪氣混合侵襲,而且無法排出體外。

故病起必胯間結核而痛,憎寒發熱,而漸以下行至足。初起宜亟用蔥白杵爛,和蜜罨胯核痛處;濃煎海䖳、地慄二物,俟海䖳化盡,取湯吞當歸龍薈丸三錢,俾即消散為妙。若已成者,以川黃柏一斤,酒炒研末,海䖳一斤,勿漂,煎烊,加蔥須自然汁和勻,泛丸如綠豆大,茅根湯日送三錢;外用杉木刨花煎濃湯,入朴硝一兩頻洗,日以藍布浸鹽滷束之,以鹽滷善清濕熱、散風毒,凡洗鵝掌風、腳氣並良也。忌一切辛熱發物,尤忌蠶蛹

白話文:

疾病發作時,一定伴隨胯間長出核塊並疼痛,畏寒發熱,並逐漸向下發展到腳。在疾病初期,應當立即搗爛蔥白,和蜂蜜一起敷在胯間核塊疼痛處;濃煎海藻和地慄,等到海藻完全溶化後,取湯汁吞服當歸龍薈丸三錢,這樣效果最佳。如果核塊已經形成,可以使用川黃柏一斤,用酒炒製後研磨成粉末;海藻一斤,不要漂洗,煎熬融化,加入蔥鬚的原汁和勻,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用茅根湯每天送服三錢;外用杉木刨花煎煮濃湯,加入朴硝一兩頻繁沖洗,每天用藍布浸泡鹽滷紮縛患處,因為鹽滷能很好地清熱利濕、散風解毒,對鵝掌風、腳氣等疾病也都有治療效果。忌食一切辛辣燥熱的發物,尤其忌食蠶蛹。

如此治愈數人矣。

次女定宜十四歲,患左腿足赤痛微腫,初不以為病也,既而時作,余令以黃柏研末,水泛丸,淡鹽湯下,日一錢,服匝月而刈其根。舍弟季傑之妾,患帶下如注,余知其肝熱素熾也,亦令服此丸,日三錢,月餘果愈。以此類推,不但藥貴精而不貴多,並不貴貴也。故詳錄之。

白話文:

我二女兒定宜,今年十四歲,得了左腿足部發紅疼痛,還有一點腫脹,剛開始並沒有當成病,後來時不時發作。我讓她把黃柏研磨成粉末,用水調成丸子,用淡鹽湯送服,每天一錢。吃了一個多月,就把病根除了。我弟弟季傑的妾,得了帶下病,像水一樣流個不停。我知道她肝火旺盛,也讓她服用了這個藥丸,每天三錢。一個多月後,果然痊癒了。以此類推,用藥不僅要精製,不要用量多,也不要非要用貴重的藥材。所以,我詳細地記錄下來。

營虛氣奪,脈微欲絕者,仲聖主炙甘草湯以復其脈,故此方又名「復脈湯」,夫人而知之者。若客邪深受,氣機痹塞,脈道不能流通,而按之不見者,名曰伏脈,此為實證,與絕脈判若天淵。苟遇伏脈而不亟從宣通開泄之治,則脈亦伏而漸絕矣。但此為邪閉之絕,彼為元竭之絕,不可同日而語也。

白話文:

若因外邪侵襲而導致營氣被奪,脈象微弱瀕臨斷絕者,仲景大師主張使用炙甘草湯以恢復其脈搏,因此此方又稱「復脈湯」,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但如果外邪已經深入身體,導致氣機阻滯,脈道無法暢通,按壓時摸不到脈搏,這種情況稱為「伏脈」,屬於實證,與「絕脈」有本質區別。如果遇到伏脈而不用宣通開竅的治療方法,那麼脈搏也會伏住而與絕脈無異。但伏脈是外邪阻閉所致的絕脈,而絕脈是元氣虧虛所致的絕脈,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聞一人素患腳氣,今秋發之甚劇,兼有寒熱、氣逆、面浮等證,醫切其脈沉伏難尋,以為年逾五十,宿恙時發,脈已欲絕,遂進炙甘草湯,冀復其脈,越日視之,果脈絕將死矣。或稱其脈法精而善用古方,以告於余。因詢其二便通乎,曰否。嘻,此邪閉而脈伏也。大實之候,誤作虛治,滋膩妄投,徑爾塞殺。

白話文:

聽聞有一人素有腳氣,今年秋天發作得非常嚴重,還伴有寒熱、氣逆、面浮等症狀。醫者切了他的脈,脈象沉伏難以找到,以為他年紀超過五十,老病時發,脈象已經很弱了,於是用了炙甘草湯,希望恢復他的脈象。第二天去看,脈象果然消失得差不多了,就要死了。有人稱讚他的脈理精妙,擅長運用古方,並告訴了我。我於是問他的大、小便是否通暢,他說沒有。唉,這是邪氣閉塞,脈象才沉伏的。實症的徵兆,卻誤認為虛症來治療,胡亂地投以滋膩的藥物,直接把人害死了。

死於病乎?死於藥乎?可哀也已。

今年夏仲,仁和胡次瑤學博過訪,云其從女適朱仲和茂才六令弟者,患肝胃痛,朱以省垣罕名手,為求乩方與服,大率多香燥伐肝之品,數服徑死。何耶?余曰:肝胃痛亦有虛、實、寒、熱之分,令侄愛想是陰虛血少之病。因檢甲寅治徐君亞枝令媳案示之,胡始悟為藥誤。又云沈少蓮孝廉七令弟,患兩腿痠軟,頻餌雞血藤膏,忽一日精流不止而亡。

白話文:

今年夏天,仁和縣的胡次瑤學士來訪,他說他的堂妹嫁給了朱仲和茂才的第六個弟弟。他的堂妹患有肝胃痛,朱仲和在省城找不到有名的醫生,於是求神問卜取得藥方服藥,大部分都是辛香燥熱、損傷肝氣的藥物,服用幾次後病情迅速惡化去世。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說:肝胃痛也有虛實寒熱之分,令侄的病應該是陰虛血少的虛證。於是找出甲寅年治療徐亞枝媳婦的病歷給胡先生看,他才明白是藥物使用錯誤導致的。胡次瑤還說,沈少蓮孝廉的第七個弟弟患有兩腿痠軟,經常服用雞血藤膏,有一天突然精液不止而死亡。

此曷故也?余謂雞血藤性熱善走,專祛風濕而行瘀滯,沉乃瘦弱陰虧之質,此腿恙必肝腎之虛,治宜滋潛濡養,而誤服燥熱之品,故有此變,是陰精悉為迫逐也。又云餘杭唐聽江進士患疝,醫投溫補法,附子服至一兩二錢,馴致二便不行,飲食礙進,復重用麝香等藥,以開關格,而便不能通,乃至糞從口吐,狂叫而死。

白話文: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我認為雞血藤性味溫熱,擅長散風除濕,活血化瘀。沈先生體質瘦弱,陰氣虧損,腿部的疾病必定是肝腎虛損所致。治療應該以滋陰補腎,潤養為原則,卻誤用了溫熱燥烈的藥物,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情況,這是因為陰精全部被迫趕出去的緣故。又聽說餘杭的唐聽江進士患了疝氣,醫生採用溫補的方法,附子用到了二兩二錢,導致大便小便都不能排出,飲食進不去,又大量使用麝香等藥物來疏通閉塞,結果大便不能排出,甚至從口中吐出,狂叫而死。

抑又何歟?余曰:昔唐設帳於會垣陳君雪舫家,余嘗切其脈,亦屬陰虛之體,此疝必非實病,亦非寒證,但宜溫養少陰、清舒厥陰為治,而率投剛烈香散,已屬非宜,況服之過多,則陰液盡劫,風火上騰,腸胃受燎原之焚,而失傳導之職,顛倒反覆,故糞從口出,狂叫以死也。胡云:君盍筆此於書,以為世人惑鬼神、餌成藥、喜溫補之戒乎?余遂錄之。

白話文:

不然,這是什麼原因呢?我說:以前,唐某在陳君雪舫家設帳看診,我曾經為他切脈,他也是陰虛體質。這種疝氣肯定不是實證,也不是寒證,只宜溫養少陰,清舒厥陰來治療,而他一味地服用辛烈香散,已經不適用了,況且服得太多,就會消耗掉所有的陰液,導致風火上升,腸胃就像被大火燒灼一樣,失去傳導功能,便會反覆顛倒,所以才會從口中吐出糞便,瘋狂呼叫而死。胡某說:你何不把它寫在文章裡,讓世人以此為戒,不要迷信鬼神,亂服成藥,喜歡溫補?我於是將此事記錄下來。

山妻將娩,已見紅矣,胎忽上衝作嘔。夤夜事急,余以醬油和開水一錢與服,咸能潤下,果入口即安。

白話文:

媳婦快要生產,已經見紅了,胎兒突然往上頂,導致嘔吐。半夜事情緊急,我讓她喝了一些醬油混合開水,一點點,鹹味可以滋潤腸胃,喝進嘴裡後果然就覺得舒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