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硯錄》~ 卷一 (5)
卷一 (5)
1. 卷一
商賈作客,攜千百兩之本,以涉百千里之道途,有風波之恐,有盜賊之憂,而其利不能十一;酒戶賣酒,則坐擁高資,優遊庭戶,而其利且數倍也。就商而論,而酒益當稅矣。如以稅酒為聚斂之事,則夫理財非《大學》之務乎?請更辨之:凡民日食不過一升,而尋常之量輒飲斗酒,故一人之飲,足供數人之食;至於盛餚饌、多朋侶,其費又不可勝計也。酒之為物,勤儉多妨,是故稅酒可以使民富。
貞節之人以酒亂性,力學之人以酒廢業,盜賊之徒以酒結夥,剛暴之徒以酒行凶:凡世間敗德損行之事,無不由於酒者。此《書》之所以作《酒誥》,漢初所以三人群飲罰金四兩也。酒之為物,志氣兩昏,是故稅酒可以興民教。富之教之,誠經國利民之善術,而安得謂小人之蠹政也哉?宋趙開稱為善理財,其領四川財賦也,言蜀民已困,惟榷酤尚有盈餘,遂大變酒法,四路歲課增至六百九十餘萬。
宋儒胡致堂,稱為通達事理,其論酒禁之事也,曰知治體者,欲罷官榷酤,使民自為之,而量取其利,雖未盡合古法,亦裕民去奢之漸也。其他名臣如範、韓、司馬,名儒如朱文公、真西山等,論列政務,俱極詳悉,而從未言酒稅之非,亦足以見其為濟時之要務矣。又陳漱六先生云:稅酒之法,當行於平時;禁酒之令,當行於凶年。
儲一邑酒稅之所入,即為一邑凶年之賑。必平時之稅常令有餘,而後凶年之賑無憂不足。安不忘危,以羨補不足之道也。稅酒宜在城市、集鎮,不宜在村落。村落之酒,米少水多,田家力作者流,聊以滋氣血而和筋脈,非以沉湎也。一人不能耗米數合,一肆日賣不過數斗,稅之則損貧人,且以病酒家矣。
市廛既稅酒,則宜禁私釀,不禁則酒家之入利少,而稅不能取盈;村落則止禁醇酒,以毋令分市權也。造燒酒則最耗谷、麥,凶年此當首禁。
章氏云:《詩》八谷禾、麻、菽、麥,後人以脂麻當之。夫脂麻本名胡麻,來自大宛,漢時始入中國,僅可榨油及作餅餌,不堪為飯,安得三代時即列於八谷?古人救飢用火麻,即《本經》之大麻,其為八谷之麻無疑。至醫書、本草所載香油,皆謂脂麻油,俗以蕓薹油為香油,大謬。
愚按所辨皆是。若云蕓薹油能使女人不孕,雖見古書,然世人以之為烹飪常食之物者廣矣,其可盡信乎?惟餚饌所需,各有所宜耳。至論其性,則欖仁油、豬油最良,茶油、麻油、豆油次之,蕓薹油為下,其餘等諸自鄶。凡麻、菜諸油皆香,而方言不同,或以麻油為香油,或以菜油為香油,習俗難移,用者貴審其宜。若筆之於書,必明言何油,庶免疑誤。
至烏桕子殼內之仁榨油,名青油,雖香而有毒,燃燈煤重,鼠亦不食,夏月合蘇油、黃蠟造燭,不堪重按,而曬反堅,世人又往往與他油之久窨無腳名清油者相混。須知此曰青油者,所以別於殼外白皮之名白油也。白油色白如蠟,造燭最良,又名桕油、皮油。若皮與仁同榨者,曰綠油,造燭不佳,性冷利。
白話文:
[卷一]
商人遠行經商,攜帶巨資,路途遙遠,風險重重,可能遭遇風波、盜賊,但利潤卻往往不足十分之一;而酒館老闆則坐享其成,輕鬆賺錢,利潤卻能達到數倍之多。單就商業角度而言,酒的利潤遠遠超過其他商品,因此徵收酒稅是理所當然的。有人認為徵收酒稅是斂財手段,但治理國家財政本來就是《大學》中所講的治國之道啊!讓我們進一步分析:百姓每日所需糧食不過一升,但平常人飲酒卻往往是幾斗,一人飲酒的費用等於數人食糧的費用;若是宴請賓客,飲酒的費用更是無法估計。酒這種東西,節儉的人也難以避免,因此徵收酒稅可以使百姓富裕。
許多人因酒而喪失節操,勤奮好學的人因酒而荒廢學業,盜賊藉酒結夥,暴徒藉酒行凶:世間一切敗壞道德、損害行為的事情,幾乎都與酒有關。這就是《尚書》中記載《酒誥》的原因,漢初也因此規定三人聚飲就要罰款四兩。酒這種東西,讓人意志消沉,因此徵收酒稅可以促進社會風氣的良好發展。使百姓富裕,教化百姓,這確實是治理國家、造福百姓的好辦法,怎麼能說這是小人的斂財手段呢?宋朝的趙開被稱為善於理財,他擔任四川財政官時,認為蜀地百姓已經很困苦了,只有酒稅還有盈餘,於是大幅度改革酒稅制度,四川四路每年的酒稅收入增加到六百九十多萬。
宋朝儒學家胡致堂被認為通曉事理,他關於禁酒的論述是:懂得治理國家的道理的人,應該取消官府專賣酒的制度,讓百姓自己釀酒,然後適當徵收稅收,雖然這並不完全符合古法,但也算是使百姓富裕、減少奢侈之風的措施。其他名臣如範仲淹、韓琦、司馬光,名儒如朱熹、陸九淵等,在論述政務時都非常詳盡,從未說過酒稅的不好,這也足以說明酒稅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措施。陳漱六先生也說:徵收酒稅應該在太平時期實施;禁酒令應該在歉收年景實施。
一個地區徵收的酒稅收入,就是這個地區歉收年份的賑災款。只有在太平時期酒稅收入有餘,歉收年份的賑災才不會有不足。居安思危,用富餘來補不足,這就是方法。徵收酒稅應該在城市和集鎮,不應該在農村。農村的酒,米少水多,農民釀酒只是為了補充氣血,舒筋活絡,並不是沉湎於酒。一個人飲酒也耗費不了多少米,一個酒肆一天賣不了多少酒,徵稅反而會損害貧民,還會讓釀酒的人生病。
城市既然徵收酒稅,就應該禁止私釀,如果不禁止,酒家的利潤就會減少,稅收也收不上來;農村只禁止釀造醇酒,以免與城市搶奪市場。燒酒最耗費糧食,歉收年景應該首先禁止釀造。
章氏說:《詩經》中提到的八種穀物是禾、麻、菽、麥,後人用脂麻代替麻。脂麻其實是胡麻,來自大宛,漢代才傳入中國,只能榨油和做餅,不能當飯吃,怎麼可能在三代時期就列為八谷呢?古人救飢荒用的是火麻,就是《本經》裡的大麻,它才是八谷中的麻。醫書、本草書中記載的香油都是指脂麻油,現在很多人把蕓薹油當作香油,是大錯特錯的。
我認為上述分析都是正確的。有人說蕓薹油能使婦女不孕,雖然在古書中看到過這種說法,但現在很多人把它當作日常烹飪的油,這話能完全相信嗎?各種餚饌所需,各有其適宜的油脂。就油的品質而言,橄欖油、豬油最好,茶油、麻油、豆油次之,蕓薹油最差,其他的油脂都差不多。麻油、菜籽油等各種油都帶有香味,但各地叫法不同,有的地方把麻油叫做香油,有的地方把菜籽油叫做香油,習慣難以改變,使用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如果寫在書上,一定要明確說明是什麼油,以免產生誤解。
烏桕樹子殼裡面的仁榨出的油,叫做青油,雖然香味濃郁,但有毒,燈芯容易變重,老鼠也不吃,夏天用它和蘇油、黃蠟一起做蠟燭,不能長時間按壓,曬乾後反而會變硬,人們常常把它和那些陳放時間長了、沒有渣滓的叫做清油的油混淆起來。必須知道,這個青油,是指與子殼外面白色果皮榨出的白油區別開來的。白油顏色潔白如蠟,做蠟燭最好,也叫桕油、皮油。如果果皮和仁一起榨油,叫做綠油,做蠟燭不好,性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