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海指南

清代醫家顧錫所著的《銀海指南》,是一部在中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著作。此書於嘉慶己巳年(西元1809年)經過重新編輯及補充內容後流傳於世,其書名中的「銀海」,在中醫傳統上常借指人眼,故本書在眼科醫學領域尤為人所重。然而,根據基本的書籍介紹,本書實則內容廣泛,共分為三卷,涵蓋內科、外科、婦科等多個醫學領域,旨在為臨床診療提供全面的指導。

從書前的多篇序言與跋文,可以窺見《銀海指南》誕生的時代背景、作者的學術思想及其在當時醫學界的地位。朱方增和張起鱗的序言,以及殳芬鬱芳的跋文,不約而同地反映出當時眼科疾病的普遍性,以及醫者水平參差不齊、誤治頻生的嚴峻現實。序者們對顧錫醫術高明、臨床效果顯著讚譽有加,尤其推崇其在眼科領域的成就。這種推崇並非僅因其能治病,更在於其治病方法遵循中醫正道,不尚奇巧,而是深入病機本源。張序中引用《靈樞》「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的論述,點出了眼與全身臟腑氣血的密切關聯,並以此為基礎,批判那些不求甚解、僅憑數方或點藥便自詡為專科的「盲醫」。這正凸顯了《銀海指南》的價值所在——它不僅僅是一本眼科經驗集,更是立足於中醫整體觀念,系統闡述疾病診治原理的臨床指南。

《銀海指南》的核心思想,特別是在其開篇的〈守正辟邪論〉中得到了鮮明體現。顧錫明確指出,人身疾病,無論是六氣外感、七情內傷,抑或飢飽勞役所致,其診治都應遵循「正法」。對於目病而言,儘管眼為肝竅,卻與五臟六腑、經絡氣血皆有聯繫,治療必須審察虛實,靈活運用補、瀉、或補瀉兼施的方法。他對當時一些流傳甚廣卻極具危害性的「邪法」提出了嚴厲批評,包括但不限於針挑上下眼瞼出血、以舌舔目珠(認為此為心火克腎水)、濫用辛辣熱物以熱攻熱、將金玉指甲等堅硬物屑點眼(認為此為堅剛克脆嫩)、以及不辨證使用黃連、薄荷、泥漿、井水等物熨洗(認為會導致血凝變症)。這些批評不僅展現了顧錫對當時醫療亂象的擔憂,更確立了他倡導以臟腑經絡為本、辨證論治的學術立場。他強調,目病以肝腎為本,任何捨本逐末的療法都非「正法」。這種對「正宗」醫學的堅守,貫穿了全書。

書中對眼部解剖與生理的認識,體現了傳統中醫基於臟腑經絡學說的獨特視角。〈面部定位圖解〉一節,將面部九竅與五臟相配,進而闡述了眼部的「五輪八廓」理論。五輪者,即眼部的不同部位與五臟精華的發現相關:胞瞼屬脾(肉輪)、大小眥屬心(血輪)、白睛屬肺(氣輪)、青睛屬肝(風輪)、瞳神屬腎(水輪)。八廓則是臟腑經絡之氣在眼部的反應區域。顧錫認為,疾病雖然表現在五輪上,但其淺深進退必須通過觀察八廓來判斷。他引用並發揮了《靈樞》中關於「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以及眼部各部分由骨、筋、血、氣、肌肉之精組成的論述,將模糊的描述具體化為「五輪」的概念,並系統地將其與臟腑、經絡、氣血聯繫起來,形成了獨特的眼科診斷體系。這種體系使得醫者能夠通過觀察眼部的細微變化,洞察全身臟腑氣血的狀態,從而進行更精確的辨證。

從跋文中提到顧錫的治療手法「宗景岳,用藥守之才」,以及其與倪微德、薛立齋「補益為主」一脈相承的說法來看,顧錫的治療風格偏向於扶助正氣、調補臟腑,而非一味地攻邪。這與他強調「肝腎為本」的思想是一致的。許多眼疾,特別是慢性或老年性眼病,往往與肝腎精血不足、脾胃運化失調等正氣虛損有關,此時採用補益的方法更能從根本上改善病情,保護視力。這與當時一些醫家偏愛使用攻伐、鉤割甚至炮烙等猛烈手段形成了鮮明對比,也解釋了為何求診者會說「吾之目,賴先生而存」,因為他的方法更溫和、更注重保護精血,避免了誤治帶來的不可逆損傷。跋文作者殳芬鬱芳親身經歷了誤治導致視力瀕危,最終靠顧錫得以保留一線光明的故事,這無疑是對顧氏醫術及學說的最佳佐證。

《銀海指南》的臨床實用性,除了體現在其系統的理論體系和對錯誤療法的批判外,更在於其收錄了大量臨床醫案和驗方。正如書中介紹和序跋所述,顧錫積累了「盈千累萬」的病案,並將其中「已驗者若干症」編成此書,這使得本書不僅有理論高度,更有實踐深度。各種內科、外科、婦科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以及眾多經典方劑如銀翹散、麻黃湯、四物湯、五苓散等的收錄,都體現了本書作為一本綜合性臨床指南的價值。這些驗方經過長期臨床檢驗,對於後世醫家的學習和應用提供了直接的幫助。醫案的存在則能更生動地展現辨證思路和用藥技巧,使讀者能夠按圖索驥,理解如何將理論應用於具體的病人。

綜上所述,《銀海指南》是清代醫家顧錫融合理論與實踐的結晶。它不僅在中醫眼科學領域奠定了重要基礎,系統闡述了「五輪八廓」等理論,更以「守正辟邪」為核心,批判謬誤,倡導正法,強調從臟腑經絡的本源上辨證論治。儘管其以眼科聞名,但全書涵蓋內、外、婦科,並收錄大量驗方和醫案,使其成為一部具有高度臨床價值和廣泛應用範圍的醫學著作。本書的出版,為當時及後世的醫家提供了一部重要的參考,對於規範診治行為,提高臨床療效,保護病患視力乃至整體健康,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時至今日,《銀海指南》作為中醫經典文獻的一部分,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示意義。


朱序

張序

前跋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二 (16)

卷二 (17)

卷二 (18)

卷二 (19)

卷二 (20)

卷二 (21)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三 (14)

卷三 (15)

卷三 (16)

卷三 (17)

卷三 (18)

卷三 (19)

卷三 (20)

卷三 (21)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四 (12)

卷四 (13)

卷四 (14)

卷四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