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海指南》~ 卷一 (2)
卷一 (2)
1. 輪廓
古云:經絡不明,盲子夜行,驗廓之病,與輪不同。輪以通部形色為斷,而廓以輪上之經絡為形症。或粗細連斷,或虯直赤紫,其脈起於何部,侵及何部,以辨病在於何臟,及受病之淺深輕重,血氣之虛實盛衰,邪氣之自病傳病,經絡之生克順逆而施治之耳。有以八廓如三焦,有名而無實,不知以八廓比三焦,則八廓尤為易辨。
三焦在內而不見,但有膈上膈下之分。八廓見症分明,顯有絲脈之可辨,焉得謂有名無實哉。
白話文:
古人說:如果對經絡不了解,就像盲人在夜晚行走一樣。診斷輪廓的疾病,跟診斷輪的方法不同。診斷輪是根據身體各部位的形狀和顏色來判斷,而診斷輪廓則是根據輪上面的經絡形態來判斷疾病。這些經絡可能粗細不一,有連貫的,也有斷開的;可能呈現彎曲、筆直、紅色或紫色等不同狀態。要根據這些經絡的起始部位、侵犯部位,來判斷疾病是在哪個臟腑,以及病情的深淺輕重、氣血的虛實盛衰、邪氣是自己引起的還是傳染來的,再根據經絡之間的相生相剋、順逆關係來進行治療。
有人把八廓比作三焦,認為它只是有名無實。其實如果把八廓比作三焦,八廓反而更容易辨識。
三焦在體內看不見,只能分為膈上膈下兩個部分。而八廓的症狀顯而易見,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的絲狀脈絡,怎麼能說它有名無實呢?
2. 運氣總論
《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天有五行以御五位,當其位則正,過則淫。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五位者,甲乙位東,丙丁位南,庚辛位西,壬癸位北,戊己位中宮。蓋天數五,而五陰五陽為十干,地數六,而六陰六陽為十二支。然天干之五,必得地支之六以為節。地支之六,必得天干之五以為制。
如子午之上,為少陰君火。丑未之上,為太陰濕土。寅申之上,為少陽相火。卯酉之上,為陽明燥金。辰戌之上,為太陽寒水。巳亥之上,為厥陰風木。是六氣之在天,而以地支之六為節也。甲己為土運,乙庚為金運,丙辛為水運,丁壬為木運,戊癸為火運。是五行之在地,而以天干之五為制也。
以地支而應天之六氣,以天干而合地之五行,而後六甲成,歲氣備。又曰: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蓋無形者,即於有形測之,天地雖大,瞭如指掌矣。
五運行大論曰:風為肝,肝生筋,筋生心,火為心,心生血,血生脾,濕為脾,脾生肉,肉生肺,燥為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寒為腎,腎生骨髓,骨髓生肝,此運氣相生之序也。又曰:風傷筋,燥勝風,熱傷氣,寒勝熱,濕傷肉,風勝濕,燥傷皮毛,濕勝燥,寒傷血,燥勝寒,此運氣相勝之道也。
六微旨大論曰: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此運氣承製之理也。醫學綱目曰:風木盛則病化風,燥金盛則肝為邪攻,而病亦化風。寒水盛則病化寒,濕土盛則腎為邪攻,而病亦化寒。
燥金盛則病化膹郁,火熱盛則肺為邪攻,而病亦化膹郁。濕土盛則病化濕,風木盛則脾為邪攻,而病亦化濕。火熱盛則病化火熱,寒水盛則心為邪攻,而病亦化火熱。此運氣移化之過也。
張子正蒙曰:陰陽之精,互藏其宅,則各得其所安。若陰陽之氣,則循環迭至,聚散相蕩,蓋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
朱子曰:五行各一其性,然一物又各具五行之理,故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人在氣交之中,天氣通於鼻,地氣通於口,感而受之,為病萬端。而目疾特九竅之一耳,治之如法,應手可愈。惟在辨明運氣之勝復,則藥與症合,不至孟浪投劑矣。
《素問》五運論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上謂司天,位在南方,則面北立,左右乃左西右東也。下謂在泉,位在北方,則面南立,左右乃左東右西也。故上下異而左右殊,天氣右旋而降於下,地氣左旋而升於上。左右周天,余而復會也。如寅申歲,司天少陽火氣,左間陽明燥氣,右間太陰濕氣,在泉厥陰風氣。
左間少陰熱氣,右間太陽寒氣。卯酉歲,司天陽明燥氣,左間太陽寒氣,右間少陽火氣,在泉少陰熱氣,左間太陰濕氣,右間厥陰風氣。辰戌歲,司天太陽寒氣,左間厥陰風氣,右間陽明燥氣,在泉太陰濕氣,左間少陽火氣,右間少陰熱氣。巳亥歲,司天厥陰風氣,左間少陰熱氣,右間太陽寒氣,在泉少陽火氣,左間陽明燥氣,右間太陰濕氣。子午歲,司天少陰熱氣,左間太陰濕氣,右間厥陰風氣,在泉陽明燥氣。
左間太陽寒氣,右間少陽火氣。丑未歲,司天太陰濕氣,左間少陽火氣,右間少陰熱氣,在泉太陽寒氣,左間厥陰風氣,右間陽明燥氣,司天主上半年,自大寒日後,通主上半年也。在泉主下半年,自大暑日後,主下半年也。
《運氣全書》云:陰陽相遘,分六位而寒暑弛張。日月推移,運四時而氣令更變,自十二月中氣大寒日,交木之初氣,次至二月中氣春分日,交君火之二氣,次至四月中氣小滿日,交相火之三氣,次至六月中氣大暑日,交土之四氣,次至八月中氣秋分日,交金之五氣,次至十月中氣小雪日,交水之六氣,每氣各主六十日八十七刻半,總之乃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共周一歲也。若歲外之餘,及小月之日則不及也。
厥陰木為初氣者,方春氣之始也。木生火,故少陰君火,少陽相火次之,火生土,故太陰土次之,土生金,故陽明金次之。金生水,故太陽水次之。
3. 六氣總論
《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天有五行,以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火,是為六氣。當其位則正,過則淫。人有犯其邪者,皆能為目患。風則流淚赤腫,寒則血凝紫脹,暑則紅赤昏花,濕則沿爛成癬,燥則緊澀眵結,火則紅腫壅痛。風宜散而寒宜溫,暑宜清而濕宜利,燥宜潤而火宜涼。
辨之既明,治亦易也。然其中有相挾而來者,蓋風為百病之長,如挾寒挾暑挾濕挾燥挾火之類,有相從而化者,如風邪化火,寒邪化火,濕邪化火,燥邪化火之類,風邪發於前,火邪繼於後,故凡人之病目者,皆以為風火也。然風火之症,最宜詳辨,苟一見火症,無論有風無風,多從散治,鮮不為害。
風本陽邪,必有外感,方是真風。因風生熱,風去火自息,此宜散之風也。若無外感,只因內火上炎,熱極生風,熱去風自息,此不宜散之風也。又有相雜而至者,以四時言之,冬月致病只三字,風寒火是也。春兼四字,風寒濕火是也。夏兼五字,風寒暑濕火是也。秋只四字,風寒燥火是也。
然其中有伏藏,有變化,亦不得執一而治。奈何醫者治目,初起紅腫眵淚,不問何邪,概行表散散之不效,隨用和解。解之不去,隨用清涼。涼之不效,繼以補益。幸則引為己功,不幸則委之天命,恬不為怪,良可嘆也。余著此論,一一剖悉,使紛紜錯雜之症,不至混淆。更以臟腑經絡形色脈象參之,無遁情矣。
白話文:
《黃帝內經》的《天元紀大論》提到:天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它們掌管著方位,也產生了寒冷、炎熱、乾燥、潮濕、風、火這六種氣候變化。當這些氣候在正常的位置時是正常的,但如果過度了,就會變成邪氣。人如果受到這些邪氣的侵犯,都會導致眼睛生病。例如,受到風邪侵犯,會流淚、眼睛紅腫;受到寒邪侵犯,會血凝結、眼睛呈現紫脹;受到暑邪侵犯,會眼睛紅赤、視物模糊;受到濕邪侵犯,會眼睛周圍糜爛,形成類似癬的疾病;受到燥邪侵犯,會眼睛緊澀、分泌物結成塊狀;受到火邪侵犯,會眼睛紅腫、阻塞疼痛。對應這些病症,治療的原則是:風邪適合用發散的方式治療,寒邪適合用溫熱的方式治療,暑邪適合用清涼的方式治療,濕邪適合用利水滲濕的方式治療,燥邪適合用滋潤的方式治療,火邪適合用清涼的方式治療。
如果能清楚分辨這些邪氣,治療就會變得容易。然而,這些邪氣常常會相互夾雜而來。風邪是各種疾病的源頭,它可以夾雜寒邪、暑邪、濕邪、燥邪、火邪等一起侵犯人體。有的邪氣還會互相轉化,比如風邪會化成火邪,寒邪、濕邪、燥邪也都可能化成火邪。通常風邪會先出現,然後火邪才會出現,所以眼睛生病的人,大多會被認為是風火引起的。然而,風火引起的症狀,最需要仔細辨別。如果一看到是火症,就不論有沒有風邪,都使用發散的方式治療,往往會產生不良後果。
風邪本屬於陽邪,一定是由外感引起的,才是真正的風邪。因為風邪導致發熱,等到風邪消散,火熱自然也會平息,這種情況適合用發散的方式治療。如果不是外感,而是因為體內火熱上炎導致的,熱到極點就會產生風邪,等到熱消除,風邪自然也會平息,這種情況就不適合用發散的方式治療。還有一些情況是幾種邪氣混合在一起的。從四季來看,冬天導致疾病的原因主要是風、寒、火這三種。春天則有風、寒、濕、火四種。夏天則有風、寒、暑、濕、火五種。秋天則有風、寒、燥、火四種。
然而,這些邪氣有可能潛伏在體內,也可能發生變化,所以不能用單一的方式治療。可惜的是,現在的醫生在治療眼睛疾病時,剛開始出現紅腫、分泌物、流淚等症狀時,不問是什麼邪氣引起的,就一概使用發散的方式治療。發散治療無效後,就改用和解的方式。和解治療無效後,就改用清涼的方式。清涼治療無效後,就改用補益的方式。如果碰巧治好了,就認為是自己的功勞;如果沒治好,就說是天命,也不覺得奇怪,實在令人感嘆。我寫這篇文章,就是要仔細分析各種情況,使各種複雜的病症不至於混淆不清。並且要結合臟腑、經絡、形色、脈象等因素來判斷,就能夠完全掌握病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