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海指南》~ 卷一 (3)
卷一 (3)
1. 風
《素問》金匱真言論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靈樞九宮八風篇曰:大弱風、謀風、剛風、折風、大剛風、凶風、嬰兒風、弱風,是為八風。五風者,肝為木,木旺生風。肺為金,火旺金刑則生風,水冷金寒則又生風。脾為土,土濕生風,燥亦生風。心為火,火炎風自出。腎為水,水衰相火生風。
白話文:
《素問》的金匱真言論說:自然界有八種風,經絡中有五種風。《靈樞》的九宮八風篇說:大虛風、迷糊風、強勁風、斷裂風、大強風、惡風、嬰兒風、虛風,這八種就是自然界的風。五種經絡風是:肝屬木,木氣旺盛生風。肺屬金,火氣旺盛剋制金生風,水氣寒冷使金受寒也生風。脾屬土,土地濕潤生風,乾燥也生風。心屬火,火氣旺盛自己會產生風。腎屬水,水氣衰弱會導致心火旺盛而生風。
是為五風。八風由外,五風由內,目為外風所傷,其症眵淚腫痛,星翳漸侵,且風或挾熱,則先頭痛,眵黏眊臊,赤腫羞明。風或挾濕,則多淚作癢,沿爛惡明。風或挾燥,則眵硬多淚,眼皮緊急。風或挾寒,則時流冷淚,微赤羞明。若神光泛白,視物昏朦,漸成內障,其痛時作時止,此由血虛火旺,內風所傷。
白話文:
這稱為五風。八風是由外而來,五風是由內而生。眼睛受外風所傷,症狀是流淚、腫痛,漸漸出現角膜混濁,而且風可能夾雜熱氣,則會先頭痛,眼睛有黏液、分泌物,發紅腫脹、怕光。風如果夾雜濕氣,則容易流淚和發癢,怕光、眼睛潰爛。風如果夾雜燥氣,則眼睛乾澀流淚多,眼皮緊繃。風如果夾雜寒氣,則會時不時流下冷淚,眼睛微紅怕光。如果眼睛的神光泛白,看東西昏暗不明,逐漸形成白內障,疼痛時有時無,這是因為血虛火旺,導致內風所傷。
治法在表者散之汗之,挾熱涼散之,挾寒溫散之,濕則汗之,燥則潤之,但宜兼用和血之品。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至諸內風所傷,切不可升提發散。蓋氣血大虧之人,邪中於里,不能發泄,宜大補氣血,使邪外越。又有平素陰虧者,厥陽內動,微感傷陰,即宜養陰平肝,使邪自散。
白話文:
對於表證,應以發散的方式治療,輔以疏熱或溫通的方法。濕邪則發汗,燥邪則滋潤,但均宜兼用活血化瘀的藥物。所謂「治風先治血」,是因為血行通暢則風邪自然消散。
而對於內風所傷,切忌升提發散。因為氣血虧虛的人,邪氣內阻,無法發散,此時應大補氣血,讓邪氣自然排出。另外,對於平素陰虧的人,陽氣內動,輕微損傷陰氣時,應滋陰平肝,讓邪氣自散。
若過用風藥,益動熱而耗陰矣。至半表半裡之症,當以和解為先。然外風易治,內風難除。吳鶴皋曰:艽防之屬,可以治外風,而內風非其治也。旨哉斯言,學者能體會之,思過半矣。
白話文:
如果過度使用風藥,會加劇熱症,消耗陰液。對於半表半里的證候,應該以和解為先。但是,外風容易治療,而內風難以去除。吳鶴皋說:「艽防類藥物可以治療外風,但對於內風卻無效。」這句話非常精闢,如果學習者能夠體會,就能理解超過一半的道理了。
2. 寒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北方生寒,寒生水。至真要大論曰:諸寒收引,皆屬於腎。天元紀大論曰:太陽之上,寒氣主之。蓋運氣自霜降以後,春分以前,正屬太陽寒水用事,設觸冒嚴寒,即傷膀胱寒水之經。頭疼腰強,發熱惡寒,因循不治,傳變多端。上乘空竅發為目病,冷淚翳障,視物昏花。
白話文:
《素問》中說:北方產生寒冷,寒冷產生水。在《至真要大論》中提到:所有的寒冷收縮作用,都屬於腎臟。而《天元紀大論》則說:陽光上方,寒氣主宰。
一般來說,從霜降到春分之間,正是太陽寒水起作用的時期。如果在這段時間受寒,就會傷及膀胱寒水之經。這可能導致頭疼、腰部僵硬、發熱、怕冷等症狀。如果不及時治療,病情會發生變化:
- 如果病邪上攻空竅,會引起眼疾,如冷淚、視物模糊等。
若復兼濕,則邪滯太陰,胬肉壅腫,兼火則刑剋肝陰,遂生白障。兼風則迎風流淚,雲翳滿遮。兼痰則睥生櫻核,目睛赤澀。兼鬱則眼倦慵開,氣滯光暗,辨症分治,庶無遺誤。即有一二寒盛熱生,外多火象,亦宜養陰清熱。若過用寒涼,遏抑陽氣,不免星障凝滯矣。然此屬外寒所致。
白話文:
如果同時合併濕氣,邪氣就會滯留在太陰經脈,導致肌肉腫脹。同時合併火氣,就會損害肝臟陰液,因此產生白內障。如果同時合併風氣,就會迎風流淚,視線模糊。如果同時合併痰氣,就會長出像櫻桃核一樣的翳障,眼睛會發紅發澀。如果同時合併鬱氣,眼睛就會感到疲倦懶得睜開,氣血運行不暢,視線昏暗。針對不同的證狀分別治療,這樣纔不會誤診。即便出現一兩種寒證盛而熱證生的情況,外部表現多為火熱的症狀,也應該滋養陰液,清熱降火。如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會抑制陽氣,導致星障凝滯。但是,這種情況主要是由外寒引起的。
若內寒則人身臟腑自有之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勝則身寒,人生真陽之氣,寄於右腎,寒則無以作強,而技巧不出矣。膀胱寒則三焦之氣不化,而水道不行矣。脾胃寒則不能蒸腐水穀,而五味不出矣。肝膽寒則將軍無決斷,而謀慮不出矣。大小腸寒則變化不行,而二便閉矣。
白話文:
如果體內寒冷,人體臟腑就會出現自身疾病。《素問》中的陰陽應象大論記載:陰氣過盛,身體就會寒冷。人體的真陽之氣寄存在右腎中。寒冷的話,真陽之氣就無法發揮作用,技巧也無法施展。
- 膀胱寒冷:三焦之氣無法運化,水液無法排出。
- 脾胃寒冷:無法消化飲食,營養無法吸收。
- 肝膽寒冷:主帥缺乏決斷力,謀略無法發揮。
- 大小腸寒冷:食物無法運化,大便小便無法排出。
心包寒則神明衰,而萬事不能應矣。目為五臟之精華,稟天陽之真氣,若為陰寒所制,必至失光昏眊,內障遮睛,宜溫補氣血以助真陽。至真要大論曰:治寒以熱。又曰:熱因寒用。又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王海藏曰: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參耆桂附,即夏月何妨選用。
白話文:
心包受寒,會導致精神衰弱,無法應對各種事務。眼睛是五臟精華的匯聚,承載著天陽之氣,如果受到陰寒侵襲,必定會失去光彩,視力模糊,內障遮蓋。因此,宜溫補氣血,以扶助真陽。
《至真要大論》中說:治療寒症要用熱藥。又說:熱症可以從寒症中衍生。又說:治療各種寒症而出現熱症的,取法於陰證。王海藏說:熱證不熱,是因為體內沒有火氣,所以要滋補火源,以消除陰邪。所以,人參、黃耆、桂枝、附子等溫熱藥物,即使在夏季也可以選用。
不待水冰地坼,然後為真寒症也。此外又有中寒伏寒挾寒諸症,種種不同,大抵治法務在調和營衛,祛寒散邪而已。
白話文:
不必等到天氣冷到地表結冰裂開才會出現真正的寒症。除此之外,還有「中寒」、「伏寒」、「挾寒」等症狀,情況各不相同。治療這些症狀,原則在於調和營衛、祛除寒氣、驅散邪氣。
3. 暑
《素問》刺志論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又曰:暑為陽邪,而東垣治暑,則有陰陽動靜之分,或廣廈招涼,以傷其外。或恣食生冷,以傷其內。此靜而得之為陰暑,農人耕耨于田中,征夫奔走於道路,此動而得之為陽暑。陰暑宜溫,陽暑宜清。趙養葵謂暑病與熱病相似,但熱病脈盛,暑病脈虛耳。
白話文:
《素問》中的《刺志論》提到:脈象虛弱而身體發熱,是受到暑熱造成的。又說:暑氣是陽性的邪氣,而東垣派治療暑熱,分為陰陽動靜兩類。有的因為在寬敞的屋子裡乘涼,導致外感暑邪。有的因為貪吃生冷食物,導致內受暑邪。以上屬於靜止中感染暑邪,稱為「陰暑」。而農夫在田裡耕作、軍士在道路上奔波,屬於動中感染暑邪,稱為「陽暑」。治療時,陰暑宜溫補,陽暑宜清熱。趙養葵認為,暑病和熱病的症狀相似,但是熱病脈象強盛,暑病脈象虛弱。
蓋傷暑者,脈必濡弱,或弦細芤遲,身體發熱,與四時感冒無異。惟舌紅口渴,小便短赤為辨。其分見於五臟者,心為火,故暑先入心,暑傷氣,肺主氣,故火旺金刑。又長夏濕土司令,脾惡濕,得暑則脾土之施化不行,肝腎同位下焦,俱有相火。肝得暑而龍火以起,腎得暑而雷火以升,五火併熾,勢等燎原,上延於目,則赤障腫痛,眵淚如膿。治法或辛涼表散以發其汗,或清熱養陰以通利小便,務使暑邪外達,不致陷伏傷陰。
白話文:
得了暑熱病後,脈搏通常會虛弱無力,或緊細、脈搏細弱且跳動緩慢,身體發熱,和四季風寒感冒的症狀一樣。但中醫會透過舌頭發紅、口渴、小便短赤等症狀來辨別。
暑熱病會影響五臟,心屬火,所以暑熱會先傷到心,暑熱傷氣,肺主氣,所以火旺會剋制金。此外,長夏時節濕土主令,脾臟不喜歡濕氣,遇到暑熱就會影響脾土的運化。肝臟和腎臟同屬下焦,都含有相火。肝臟受到暑熱就會讓龍火上升,腎臟受到暑熱就會讓雷火上升,五種火一起旺盛,就像野火燎原一樣,會向上蔓延到眼睛,出現紅腫疼痛、膿液狀的眼淚。
治療方法包括使用辛涼的藥物發散表邪,讓暑熱透過汗液排出體外;或是使用清熱養陰的藥物,讓小便通暢,務必使暑邪從體外排出,避免內陷傷陰。
若盛暑之時,猝然暴中,則當以涼解為主。惟怯弱之人,內無所御,外受暑邪,則涼解之中,必兼輔正,如清暑益氣湯之類是也。又或暑邪內伏,待深秋收藏之際,猝然驟發,傾刻之間,遂至不救,甚或刑剋腎陰,瞳神傷損。凡見此症,即宜涼補真陰。倘伏藏雖久,其發甚緩,秋冬之間,目赤腫痛,亦宜仍用清暑之劑。
臨症細辨,不患治絲之棼也。
白話文:
如果在炎熱的夏天,突然中暑,應該以清涼解暑為主。但是對於身體虛弱的人來說,內部沒有抵抗力,外部受到暑邪的侵襲,就必須在清涼解暑的同時,兼顧扶正,比如使用清暑益氣湯之類的藥方。還有一種情況是,暑邪潛伏在體內,等到深秋收藏的時節,突然發作,頃刻之間,就會危及生命,甚至會損傷腎陰,瞳孔受損。凡是遇到這種情況,就應該清涼補益真陰。如果伏藏的時間很長,發病很緩慢,在秋冬之際,出現眼睛發紅腫痛的情況,也應該繼續使用清暑的藥方。
4. 濕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因於濕,首如裹。至真要大論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水熱穴論曰:腎何以主水。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太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王好古曰:水者脾肺腎三經所主,有五臟六腑十二經之部分,上頭面,中四肢,下腰腳,外皮膚,中肌肉,內筋骨。蓋脾胃者土也。
白話文:
《素問》生氣通天論 由於濕氣,頭部會腫脹,像被包起來一樣。
《至真要大論》 所有的水腫,都與脾有關。
《水熱穴論》 腎為什麼主水?腎屬陰,極陰則盛水。肺屬太陰,太陰是冬天的脈搏。因此水的根本在於腎,而末梢在於肺。
王好古註解 水由脾、肺、腎三條經脈主控,分佈於五臟六腑和十二條經絡中,包括頭臉、四肢、腰腳、皮膚、肌肉和骨骼。脾胃屬土。
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下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肺者土之子也。肺氣盛則清肅令行,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而腎者肺之子,胃之關也。腎氣化則二陰通。而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肝腎二經之相火,遊行於五者之間,上承天道之施化,下佐地道之生髮,與手厥陰心包為表裡,以行諸水,豈有泛溢停滯之患。若脾胃虛弱,肺無稟受,而氣道不通,由是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日久熏蒸,郁為濕病。
白話文:
食物進入胃後,精氣會散佈全身,然後流向脾臟。脾臟將精氣散發出來,上升到肺部。肺是脾臟的兒子。肺氣旺盛時,能清除濁氣,使水液運行通暢,流向下方的膀胱。腎是肺的兒子,也是胃的關卡。腎氣化生後,水液運行通暢。三焦是負責疏通水道的器官,水液從這裡排出。肝臟和腎臟中的相火,在五臟之間運行,向上承載天道的變化,向下輔佐地道的生長。肝經與手厥陰心包經表裡相合,運行全身的水液,這樣水液運行就會通暢,不會出現氾濫停滯的情況。如果脾胃虛弱,肺部無法得到精氣滋養,氣道不通暢,因此導致四肢關節閉塞,三焦失調不瀉,時間久了會鬱積成濕病。
然此為內傷之濕。若外感之症,在天有雨露霜霧之濕,在地有沮洳潮瘴之濕,飲食有酒漿之濕,衣被有汗液之濕,陽盛則火旺,濕且化熱,陰盛則水旺,濕又化寒,風可祛濕,濕更挾風,燥可除濕,濕還勝燥,內因外因,隨經觸發,上攻頭目,症現各殊。脾濕則多眼癬眼菌,肺濕則多黃膜,心經濕則多胬肉如脂,肝經濕則多星障,黑珠如霧渾濁,腎經濕則瞳神呆鈍,色淡昏眊無光。
白話文:
然而,這是內傷的濕氣。如果從外感而來,天上有雨露霜霧的濕氣,地上有沮洳潮瘴的濕氣,飲食中有酒漿的濕氣,衣物上有汗液的濕氣,陽氣旺盛則火氣旺,濕氣就會化成熱氣,陰氣旺盛則水氣旺,濕氣就會化成寒氣,風可以去除濕氣,但濕氣也會挾帶風氣,燥氣可以消除濕氣,但濕氣也會勝過燥氣,內因和外因,通過經絡發作,上攻頭目,症狀各有不同。脾經濕氣重則多眼癬眼菌,肺經濕氣重則多黃膜,心經濕氣重則多胬肉如脂,肝經濕氣重則多星障,黑珠如霧渾濁,腎經濕氣重則瞳神呆鈍,色淡昏暗無光。
治法風藥可以勝濕,燥藥可以除濕,淡藥可以滲濕,泄小便可以引濕,利大便可以逐濕,吐痰涎可以即濕。濕而有熱,苦寒之劑燥之,濕而有寒,辛熱之劑燥之。至於脾腎俱虛,水溢為病,則須培土填精,標本兼治,此東垣脾胃論,所以諄諄於後天補救也。
白話文:
治療方法:
- 風藥可以去除濕氣,因為風乾燥。
- 燥藥可以去除濕氣,因為燥藥能使濕氣蒸發。
- 淡藥可以滲透濕氣,因為淡藥具有利尿作用。
- 利小便藥物可以引導濕氣排出。
- 利大便藥物可以排出濕氣。
- 治療咳嗽和痰多的藥物可以去除濕氣。
如果濕氣伴有熱,則使用苦寒的藥物來去除熱;如果濕氣伴有寒,則使用辛熱的藥物來去除寒。
如果脾腎都虛弱,水液溢出而導致疾病,則需要補益脾腎,標本同治。這就是《脾胃論》中「後天補救」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