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海指南》~ 卷一 (4)
卷一 (4)
1. 燥
《內經》論四時主病之原,獨遺燥症。喻嘉言以秋傷於濕一語,正其誤為秋傷於燥,而千古疑義晰矣。蓋燥為金氣,秋時為陽明燥金司令,其氣肅殺,故草木黃落。《素問》天元紀大論曰:陽明之上,燥氣主之。氣交變大論曰:歲金太過,燥氣流行。又曰: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
白話文:
《內經》中討論了四季常見的疾病原因,但唯獨沒有提到燥症。喻嘉言提出「秋傷於濕」的說法,但其實應該是「秋傷於燥」,這就解決了千百年來存在的疑義。因為燥屬於金的氣息,秋天是陽明燥金主令的季節,它的氣息具有收斂肅殺的特徵,所以草木都會枯黃凋落。《素問》的天元紀大論中說:陽明之上,由燥氣主宰。氣交變大論中說:秋季金氣太過,燥氣就會流行。又說:各種發澀、乾枯、萎縮、龜裂的症狀,都屬於燥症。
至真要大論曰:諸氣膹郁,皆屬於肺。喻嘉言謂屬於肺之燥也。又曰:諸痿喘嘔,皆屬於上。亦屬於肺之燥也。或因蓄熱勝濕而燥,金衰津耗而燥,或猝感寒邪,陽氣鬱於外而燥,或恣食生冷,陽氣鬱於內而燥,或因於濕,濕化熱而燥,或因於風,風勝濕而燥。王好古有減氣而枯,有減血而枯。
白話文:
《至真要大論》中記載:氣機鬱悶,都歸屬於肺。喻嘉言認為這與肺氣乾燥有關。書中還寫道:各種虛弱、氣喘和嘔吐,也都屬於上焦。這也與肺氣乾燥有關。肺氣乾燥的原因可能包括:
- 蓄積的熱量勝過濕氣,導致乾燥。
- 金元素衰弱,津液消耗,導致乾燥。
- 突然受到寒邪侵襲,陽氣鬱積在外導致乾燥。
- 過度食用生冷食物,陽氣鬱積在內導致乾燥。
- 濕氣過盛,濕氣轉化為熱,導致乾燥。
- 風氣過盛,風氣勝過濕氣,導致乾燥。
王好古認為,乾燥分為兩種:氣虛導致的乾燥和血虛導致的乾燥。
李時珍曰:枯者燥也。上燥則渴,下燥則結,筋燥則強,皮燥則揭,肉燥則裂,骨燥則枯,肺燥則痿,腎燥則消。目之白珠肺也,燥則眵干作癢。目之黑珠肝也,燥則翳障模糊。目之瞳子腎也,燥則睛光昏眊。心為火,燥則心陽上浮,紅絲系絆。脾為土,燥則脾陰澀縮,黃膜牽遮。
白話文:
李時珍說:枯燥就是乾燥的意思。身體上部乾燥就會口渴,下部乾燥就會大便結實,筋膜乾燥就會僵硬,皮膚乾燥就會脫皮,肌肉乾燥就會開裂,骨頭乾燥就會消瘦,肺部乾燥就會萎縮,腎臟乾燥就會消瘦。眼睛的白色部分屬於肺,乾燥則會乾澀發癢。眼睛的黑色部分屬於肝,乾燥則會渾濁模糊。眼睛的瞳孔屬於腎,乾燥則會目光昏暗。心屬火,乾燥則心陽上浮,會有紅血絲。脾屬土,乾燥則脾陰萎縮,會有黃色眼膜遮擋。
治法宜養營潤燥,補肺清金。至於陰分素虧,膽汁不充,或膽經焦耗,則一點神膏,涸可立待,亟宜滋補真陰,使水液自生,則光華漸復矣。
白話文:
治療方法應該是滋養陰液,潤澤肌膚,補益肺氣,清化肺熱。對於原本陰液不足,膽汁不足,或膽經受損的情況,如果一點點珍貴的滋養物質枯竭,就會立即發生危險,所以應抓緊時間滋補真陰,使水液自然生出,自然容光會逐漸恢復。
2. 火
朱丹溪曰: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動而變,陰動而合,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屬心,相火屬肝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又病機十九條,屬火者五。火內陰而外陽,主乎動者也。故凡動皆屬火,人身肺為生水之源,腎為盛水之府。
白話文:
朱丹溪說:太極運動產生陽氣,靜止產生陰氣。陽氣運動變化,陰氣運動收斂。這樣產生了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每一種都有獨自的屬性。只有火有兩種:一種是屬於心臟的君火,一種是屬於肝腎的相火。《素問》的《陰陽應象大論》說:盛大的火散發氣體,微弱的火產生氣體。在《病機十九條》中,涉及火的條目有五條。火性內陰外陽,主宰運動。所以凡是運動都屬於火。人體中,肺是產生水液的源頭,腎是儲存水液的庫房。
火性妄行,元氣受傷,水源易涸。逆調論所謂一水不能勝二火者此也。又有厥陽臟腑之火,根於五志之內,六慾七情激之,其火隨起,故忿怒則火起於肝,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悲哀則火起於肺。心為君主,自焚則死矣。解精微論所謂一水不能勝五火者此也。有臟腑相移者,肝移熱於膽,心移熱於小腸之類也。
白話文:
當火氣過旺時,就會損傷元氣,導致水分容易流失。逆調論中提到的「一水不能勝二火」就是指這個情況。
另外,身體臟腑中也有「厥陽之火」,這種火根源於內心的五種情緒和六種慾望。當這些情緒慾望被激發時,火就會隨之升起。例如:
- 生氣憤怒時,肝火會升起。
- 飲食過度時,胃火會升起。
- 房事過度時,腎火會升起。
- 悲傷哀愁時,肺火會升起。
心臟是君主之官,如果心火過旺,就會導致自己燃燒而亡。解精微論中提到的「一水不能勝五火」也是指這種情況。
臟腑之間還可以互相傳移火氣,例如:
- 肝火可以傳給膽。
- 心火可以傳給小腸。
有盛衰剋制者,心火盛克肺金,肝火盛克脾土之類也。張子和曰:目不因火則不病,白輪變赤,火乘肺也。肉輪赤腫,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與腎也。赤脈貫目,火自盛也。此即五志之火,由內而生。若天行時熱,乃外來之邪火,有感其令氣者,其目紅腫癢痛,淚如膿水,畏熱羞明,舌紅口渴。五志之火,宜降其虛陽,滋其肺腎,水旺則火自平。
白話文:
人體臟腑間有相互制約的關係,例如心火過盛會剋制肺金,肝火過盛會剋制脾土。張子和說:「眼睛不會無緣無故生病,如果眼白變紅,是心火剋制肺金;如果眼肉紅腫,是肝火剋制脾土;如果眼珠被黑霧遮蔽,是肝火和腎火過盛;如果眼裡出現紅色血絲,是心火本身太旺。」這些都是由於心、肝、脾、肺、腎五臟的火氣過盛,從內而外引起的。如果是在流行病期間出現眼睛紅腫、癢痛、流膿、怕熱、怕光、舌頭紅、口渴等症狀,則是外來的邪火,感染了體內的氣機所致。五臟的火氣過盛,要降火氣,滋養肺腎,讓水氣旺盛,火氣自然就會消退。
外來之火,宜升陽以散之,苦寒以瀉之,火鬱發之之義也。其有陽虛陰勝,火不歸源,目雖赤腫,而脈轉軟弱者,治宜溫補扶陽。王太僕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是也。又有水衰火盛,心腎不交,目光昏眊,脈象浮洪者,治宜養陰滋水。王太僕所謂壯水之主,以鎮陽光是也。
白話文:
外來的火氣,宜用升發陽氣的方法來疏散,用苦寒的方法來瀉去,這是火氣鬱積而發的處理原則。
如果陽氣虛弱,陰氣旺盛,火氣不能歸回原處,即使眼睛紅腫,但脈搏卻轉弱,治療宜用溫補方法扶助陽氣。王太僕所說的「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如果水氣衰弱,火氣旺盛,心腎不能調和,目光昏暗,脈象浮洪,治療宜用養陰滋水的方法。王太僕所說的「壯水之主,以鎮陽光」,就是這個道理。
3. 七情總論
喜怒憂思悲恐驚,是為七情。然七情不越五志,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悲屬心包,附於心,驚屬膽,附於肝,此七情之生於五志也。心怵惕思慮則傷神,脾憂愁不解則傷意,肝悲哀慟中則傷魂,肺喜樂無極則傷魄,腎盛怒不止則傷志,恐懼而不解則傷精。此五志之傷於七情也。
白話文:
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緒被稱為「七情」。但七情不超過五志,「志」在中醫裡指五臟的功能。心在五志中屬於「喜」,肝屬於「怒」,脾屬於「思」,肺屬於「憂」,腎屬於「恐」。悲傷屬於心包,依附於心臟;驚嚇屬於膽,依附於肝臟。這就是七情源於五志的原理。
心神思慮過度,會損傷神志;脾臟憂愁不解,會損傷意念;肝臟悲哀過度,會損傷魂魄;肺臟過於喜悅,會損傷魄魂;腎臟盛怒不止,會損傷志氣;恐懼不解,會損傷精氣。這就是五志被七情所傷的原理。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此七情本經之形證也。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此七情相勝之次第也。喜與悲憂相反,怒與驚恐相反,思則無有所反,乃土位建極於中州也。
白話文:
憤怒時氣往上衝,高興時氣息平緩,悲傷時氣息消散,恐懼時氣往下沉,驚嚇時氣息紊亂,思考時氣息凝結。這七種情緒是人體正常生理表現。憤怒傷肝,悲傷剋制憤怒,高興傷心,恐懼剋制高興,思考傷脾,憤怒剋制思考,憂慮傷肺,高興剋制憂慮,恐懼傷腎,思考剋制恐懼。這七種情緒相互剋制。高興和悲傷、憂慮相反,憤怒和驚嚇、恐懼相反,思考沒有相反的情緒,因為它是脾胃位於人體中樞的位置。
喜與怒相因,悲憂與驚恐相因,思則各有所因,乃土德寄旺於四時也。東垣云:治目不理脾胃,非其治也。其亦有鑑於此歟。但目之為病,由於六淫者易治,由於七情者難治。蓋喜太過,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一經自具一氣,一經又各兼五氣,五五二十五氣,變化難窮,苟不得其要,終難獲效。
白話文:
喜悅和憤怒相互影響,悲傷、憂愁和恐懼相互影響,思考會因各種原因而產生,這是因為土行能量在四季中寄託生長。東垣先生說:「不治療脾胃而只治療眼睛,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這句話很可能也是基於這個道理。但是眼睛的疾病,如果是由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氣引起的,就容易治療;如果是由喜怒憂思悲恐七情引起的,就難以治療。因為過度喜悅,腎氣就會亢盛;憤怒,肝氣就會亢盛;悲傷,肺氣就會亢盛;恐懼,脾氣就會亢盛;憂愁,心氣就會亢盛。每個經絡既有自身的一種氣,又兼有其他五行的氣,五五相乘有二十五種氣,變化莫測,如果不能掌握要點,治療就難以奏效。
然七情中悲傷心胞,驚傷膽者,間或有之。喜傷心,憂傷肺者,絕少也。惟思傷脾,恐傷腎,怒傷肝者,最多。誠能存養此心,使志意和平,精神澹定,悲怒不起,驚憂不擾,則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自然勿藥有喜,何必乞靈於草根樹皮哉。
白話文:
儘管七情中,悲傷會影響心和心包,驚恐會影響膽,但這些情況偶爾才會發生。喜傷心,憂傷肺的情況極少。只有思慮過度傷脾,恐懼傷腎,發怒傷肝的情況最多。如果能好好修養心神,使意志平和,精神安穩,不生悲怒,不因驚恐而煩擾,那麼身體就會安定,百體順從,自然會感到快樂,又何必求助於草藥樹皮呢?
4. 喜
《素問》宣明五氣篇曰:精氣並於心則喜。陰陽應象大論曰:在藏為心,在聲為笑,在志為喜。調經論曰: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然樂不可極,極則終凶。《靈樞》本神篇曰: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又曰:肺喜樂無極則傷魄。《素問》天元正紀大論曰:少陰所至為語笑。
白話文:
《素問·宣明五氣篇》說:精氣聚集在心臟,就會感到喜悅。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在臟腑中屬於心,在聲音中屬於笑,在情緒中屬於喜。
《調經論》說:心臟藏神,神氣充沛就會不停地笑。
但是,喜樂不能過度,過度了最終會帶來災禍。
《靈樞·本神篇》說:過度喜樂,神氣就會散發而難以儲存。
又說:肺過度喜樂,會損傷魄。
《素問·天元正紀大論》說:少陰之氣所到的地方,會表現為說話和笑容。
五常政大論曰:火太過為赫曦,赫曦之紀,其病笑狂妄。河間云:笑者,猶燔爍太甚而鳴,笑之象也。蓋喜則氣散,心陽大動,百脈沸騰,所謂暴喜傷陽,其病為笑不休,為毛革焦,為內病,為陽氣不收,甚則為狂。且心火過熾,上先刑肺,下反克腎,金水受傷,病必及目。
白話文:
《五常政大論》說:如果火氣太過,就會變成赫赫曦曦,赫赫曦曦的徵兆,就是笑個不停而且狂妄。名醫張仲景說:笑,就像燒焦太嚴重而發出的聲音,這就是笑的現象。因為高興時氣就會散發出去,心陽急速運動,全身的脈絡都沸騰起來,這叫做「暴喜傷陽」,這種病症會讓人笑個不停,皮膚和毛髮變得焦黑,造成內部疾病,是因為陽氣無法收斂,嚴重的話會發狂。此外,如果心火過旺,上面會先傷害肺,下面又會反過來剋制腎,金水受傷,這種疾病一定會影響眼睛。
經曰:心合諸脈。五臟生成篇曰:諸脈者,皆屬於目。凡人五臟六腑之精液,盡上注於目,陽亢陰微,炎蒸空竅,遂有胬肉攀睛等症。其起於大眥者,屬心為實火。其起於小眥者,屬心胞為虛火。甚則胬肉雙鬥,蝕及神水,乃心火克腎所致,治以清補為主。清則心火不升,心陽得靜,補則心氣得寧,心血不耗。
白話文:
《醫經》中記載:心與全身脈絡相通。《五臟生成篇》中說:所有的經脈,都連結到眼睛。人的五臟六腑中的精華液體,全部向上集中到眼睛,陽氣過盛,陰氣不足,熱氣蒸騰到空洞的部位,於是有了眼瞼贅肉遮蓋眼球等症狀。發生在大眼角的,屬於心的實火。發生在小眼角的,屬於心的心包的虛火。嚴重的話,眼瞼贅肉會相互爭鬥,甚至腐蝕滋養眼睛的水液,這是心火剋制腎臟所導致的,治療以清熱滋補為主。清熱,可以讓心火不再上升,心陽得到安靜;滋補,可以讓心氣得到安寧,心血不消耗。
或通利小腸,使火氣由水道而泄,以心與小腸為表裡也。或涼解心胞,以心胞為心之外廓也。至於變端不一,又當活治,不可執一也。
白話文:
有的是疏通小腸,使熱氣從小便排出,因為心和小腸是表裡關係。有的是清熱滋潤心包,因為心包是心的外圍組織。至於病情的變化不一,應該靈活治療,不能固執於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