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錫

《銀海指南》~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內經》論四時主病之原,獨遺燥症。喻嘉言以秋傷於濕一語,正其誤為秋傷於燥,而千古疑義晰矣。蓋燥為金氣,秋時為陽明燥金司令,其氣肅殺,故草木黃落。《素問》天元紀大論曰:陽明之上,燥氣主之。氣交變大論曰:歲金太過,燥氣流行。又曰: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

至真要大論曰:諸氣膹郁,皆屬於肺。喻嘉言謂屬於肺之燥也。又曰:諸痿喘嘔,皆屬於上。亦屬於肺之燥也。或因蓄熱勝濕而燥,金衰津耗而燥,或猝感寒邪,陽氣鬱於外而燥,或恣食生冷,陽氣鬱於內而燥,或因於濕,濕化熱而燥,或因於風,風勝濕而燥。王好古有減氣而枯,有減血而枯。

李時珍曰:枯者燥也。上燥則渴,下燥則結,筋燥則強,皮燥則揭,肉燥則裂,骨燥則枯,肺燥則痿,腎燥則消。目之白珠肺也,燥則眵干作癢。目之黑珠肝也,燥則翳障模糊。目之瞳子腎也,燥則睛光昏眊。心為火,燥則心陽上浮,紅絲系絆。脾為土,燥則脾陰澀縮,黃膜牽遮。

治法宜養營潤燥,補肺清金。至於陰分素虧,膽汁不充,或膽經焦耗,則一點神膏,涸可立待,亟宜滋補真陰,使水液自生,則光華漸復矣。

白話文:

《黃帝內經》討論四季疾病的起因,唯獨遺漏了燥症。喻嘉言用「秋天因濕氣而受傷」這句話,糾正了認為秋天是因乾燥而受傷的錯誤觀念,使千百年來的疑惑得以澄清。因為燥屬於金的屬性,秋天是陽明燥金主事,氣候肅殺,所以草木會枯黃凋落。《素問》天元紀大論說:「陽明經脈之上,是由燥氣主管。」氣交變大論說:「當金氣過盛時,燥氣會盛行。」又說:「所有乾澀、枯竭、乾燥、緊繃、皮膚乾裂等現象,都屬於燥。」

至真要大論說:「所有氣機鬱悶不暢的現象,都屬於肺。」喻嘉言認為,這是因為肺的乾燥所導致。又說:「所有痿軟、氣喘、嘔吐等現象,都屬於上部。」也是因為肺的乾燥所導致。燥的成因可能是因為體內熱氣過盛而戰勝了濕氣;或是因為金氣衰弱、津液耗損;也可能是突然感受寒邪,導致陽氣鬱結於體表;或是因為恣意食用生冷食物,使陽氣鬱結於體內;也可能是因為濕氣,濕氣化熱而導致乾燥;或是因為風邪,風邪戰勝濕氣而導致乾燥。王好古認為,有因為氣不足而導致的枯槁,也有因為血不足而導致的枯槁。

李時珍說:「枯槁就是乾燥。」上部乾燥會口渴,下部乾燥會便秘,筋脈乾燥會僵硬,皮膚乾燥會脫屑,肌肉乾燥會乾裂,骨骼乾燥會枯萎,肺部乾燥會痿弱,腎臟乾燥會消瘦。眼睛的白睛屬於肺,乾燥時會產生眼屎、乾燥發癢。眼睛的黑睛屬於肝,乾燥時會出現眼翳、視力模糊。眼睛的瞳孔屬於腎,乾燥時會視物昏花。心屬火,乾燥時心陽會上浮,出現眼睛紅絲。脾屬土,乾燥時脾陰會收縮,產生黃膜遮擋。

治療方法應以滋養營血、潤澤乾燥、補益肺氣、清除金熱為主。至於本身陰液虧損、膽汁不足,或是膽經過度耗損的情況,就如同神膏即將乾涸,必須立即滋補真陰,使體內水液自然產生,才能讓健康逐漸恢復。

2.

朱丹溪曰: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動而變,陰動而合,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屬心,相火屬肝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又病機十九條,屬火者五。火內陰而外陽,主乎動者也。故凡動皆屬火,人身肺為生水之源,腎為盛水之府。

火性妄行,元氣受傷,水源易涸。逆調論所謂一水不能勝二火者此也。又有厥陽臟腑之火,根於五志之內,六慾七情激之,其火隨起,故忿怒則火起於肝,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悲哀則火起於肺。心為君主,自焚則死矣。解精微論所謂一水不能勝五火者此也。有臟腑相移者,肝移熱於膽,心移熱於小腸之類也。

有盛衰剋制者,心火盛克肺金,肝火盛克脾土之類也。張子和曰:目不因火則不病,白輪變赤,火乘肺也。肉輪赤腫,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與腎也。赤脈貫目,火自盛也。此即五志之火,由內而生。若天行時熱,乃外來之邪火,有感其令氣者,其目紅腫癢痛,淚如膿水,畏熱羞明,舌紅口渴。五志之火,宜降其虛陽,滋其肺腎,水旺則火自平。

外來之火,宜升陽以散之,苦寒以瀉之,火鬱發之之義也。其有陽虛陰勝,火不歸源,目雖赤腫,而脈轉軟弱者,治宜溫補扶陽。王太僕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是也。又有水衰火盛,心腎不交,目光昏眊,脈象浮洪者,治宜養陰滋水。王太僕所謂壯水之主,以鎮陽光是也。

白話文:

朱丹溪說:太極動的時候產生陽氣,靜的時候產生陰氣。陽氣的運動會變化,陰氣的運動會結合,由此產生水、火、木、金、土這五種元素,每種元素都有其獨特的性質。唯獨火比較特殊,有兩種:一種是君火,屬於心;另一種是相火,屬於肝和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過旺的火會耗散氣,適度的火則能產生氣。另外,《病機十九條》中提到屬於火的病機就有五種。火在內部是陰性的,在外部是陽性的,主要掌管動態。所以,凡是動的都屬於火。人體中,肺是產生水的源頭,腎是儲存水的府庫。

火的性質容易妄動,如果元氣受傷,水液的來源就容易枯竭。這就是《逆調論》所說的「一水不能勝二火」的意思。另外,還有因為臟腑失調產生的火,根源於內心的五種情志。如果受到六慾七情的刺激,火就會隨之而起。所以,憤怒會導致肝火上升,酒醉飽食會導致胃火上升,過度性生活會導致腎火上升,悲傷會導致肺火上升。心是君主,如果心火自焚就會導致死亡。這就是《解精微論》所說的「一水不能勝五火」的意思。還有臟腑之間互相影響,例如肝熱會傳到膽,心熱會傳到小腸等。

還有盛衰相剋的關係,例如心火過旺會克制肺金,肝火過旺會克制脾土等。張子和說:眼睛的疾病如果不是因為火邪,就不會發病。眼白變紅,是火邪侵犯到肺;眼瞼紅腫,是火邪侵犯到脾;黑眼珠模糊不清,是火邪侵犯到肝和腎;眼內出現紅色的血絲,是火本身過於旺盛。這些都是五種情志引起的火邪,從內部產生。如果是因為外感時令而發生的熱病,屬於外來的邪火,會出現眼睛紅腫、癢痛、流膿水、怕熱怕光、口渴等症狀。對於情志引起的火,應該降虛火,滋養肺腎,當水液充足時,火自然會平息。

對於外來的火,應該用升陽的方法來驅散,用苦寒的藥物來瀉火,這就是「火鬱發之」的道理。如果出現陽虛陰盛、虛火不歸位的狀況,眼睛雖然紅腫,但脈象卻變得軟弱無力,治療時應該溫補陽氣。這就是王太僕所說的「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意思。另外,還有水液衰竭、火氣過旺、心腎不交,導致目光昏花、脈象浮大而洪盛的情況,治療時應該滋養陰液、補益水液。這就是王太僕所說的「壯水之主,以鎮陽光」的意思。

3. 七情總論

喜怒憂思悲恐驚,是為七情。然七情不越五志,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悲屬心包,附於心,驚屬膽,附於肝,此七情之生於五志也。心怵惕思慮則傷神,脾憂愁不解則傷意,肝悲哀慟中則傷魂,肺喜樂無極則傷魄,腎盛怒不止則傷志,恐懼而不解則傷精。此五志之傷於七情也。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此七情本經之形證也。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此七情相勝之次第也。喜與悲憂相反,怒與驚恐相反,思則無有所反,乃土位建極於中州也。

喜與怒相因,悲憂與驚恐相因,思則各有所因,乃土德寄旺於四時也。東垣云:治目不理脾胃,非其治也。其亦有鑑於此歟。但目之為病,由於六淫者易治,由於七情者難治。蓋喜太過,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一經自具一氣,一經又各兼五氣,五五二十五氣,變化難窮,苟不得其要,終難獲效。

然七情中悲傷心胞,驚傷膽者,間或有之。喜傷心,憂傷肺者,絕少也。惟思傷脾,恐傷腎,怒傷肝者,最多。誠能存養此心,使志意和平,精神澹定,悲怒不起,驚憂不擾,則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自然勿藥有喜,何必乞靈於草根樹皮哉。

白話文:

喜、怒、憂、思、悲、恐、驚,這就是所謂的七情。但七情其實不會超出五種基本的情志:心所對應的情志是喜,肝所對應的情志是怒,脾所對應的情志是思,肺所對應的情志是憂,腎所對應的情志是恐。悲屬於心包,依附於心;驚屬於膽,依附於肝。這就是七情從五志衍生出來的道理。心過度恐懼、緊張、思慮會損傷精神,脾過度憂愁、煩惱會損傷意念,肝過度悲哀、哭泣會損傷魂魄,肺過度喜樂、沒有節制會損傷魄力,腎過度憤怒、無法停止會損傷意志,過度恐懼、無法排解會損傷精氣。這就是五志被七情損傷的道理。

發怒會使氣向上衝,喜悅會使氣緩和,悲傷會使氣消散,恐懼會使氣向下沉,驚嚇會使氣紊亂,思慮會使氣鬱結。這些是七情本身對經絡氣機影響的表現。發怒會損傷肝,悲傷可以抑制怒氣;喜悅會損傷心,恐懼可以抑制喜悅;思慮會損傷脾,發怒可以抑制思慮;憂愁會損傷肺,喜悅可以抑制憂愁;恐懼會損傷腎,思慮可以抑制恐懼。這就是七情之間相互制約的次序。喜悅與悲傷憂愁是相反的,憤怒與驚恐是相反的,思慮則沒有什麼相反的情緒,因為脾土位於中心,是穩固的基礎。

喜悅和憤怒會互相影響,悲傷憂愁和驚恐會互相影響,思慮則各自有其影響因素,因為脾土的特性會隨著四季變化而有所不同。東垣先生說:「治療眼睛的疾病,卻不調理脾胃,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或許他也是有鑒於這個道理吧。但是眼睛的疾病,如果是因為風、寒、暑、濕、燥、火等外來因素引起的,比較容易治療;如果是因為七情引起的,就比較難治療。因為過度喜悅,會使腎氣受到影響;憤怒會使肝氣受到影響;悲傷會使肺氣受到影響;恐懼會使脾氣受到影響;憂愁會使心氣受到影響。每一條經絡都各自具有一種氣,每一條經絡又同時兼有五種氣,五五相乘就有二十五種氣,它們的變化非常複雜難以窮盡,如果不能掌握其中的要領,就難以獲得療效。

但是,在七情中,悲傷會損傷心包,驚嚇會損傷膽的情況,偶爾還是會發生。喜悅會損傷心,憂愁會損傷肺的情況,則很少發生。只有思慮會損傷脾,恐懼會損傷腎,憤怒會損傷肝的情況,是最常見的。如果能夠好好修養心性,使意志平和,精神安定,不產生悲傷和憤怒,不受到驚恐和憂愁的困擾,那麼內心就會安泰,身體各部分都會聽從指揮,自然不需要依靠藥物就能保持健康,又何必去求助於草根樹皮呢?

4.

《素問》宣明五氣篇曰:精氣並於心則喜。陰陽應象大論曰:在藏為心,在聲為笑,在志為喜。調經論曰: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然樂不可極,極則終凶。《靈樞》本神篇曰: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又曰:肺喜樂無極則傷魄。《素問》天元正紀大論曰:少陰所至為語笑。

五常政大論曰:火太過為赫曦,赫曦之紀,其病笑狂妄。河間云:笑者,猶燔爍太甚而鳴,笑之象也。蓋喜則氣散,心陽大動,百脈沸騰,所謂暴喜傷陽,其病為笑不休,為毛革焦,為內病,為陽氣不收,甚則為狂。且心火過熾,上先刑肺,下反克腎,金水受傷,病必及目。

經曰:心合諸脈。五臟生成篇曰:諸脈者,皆屬於目。凡人五臟六腑之精液,盡上注於目,陽亢陰微,炎蒸空竅,遂有胬肉攀睛等症。其起於大眥者,屬心為實火。其起於小眥者,屬心胞為虛火。甚則胬肉雙鬥,蝕及神水,乃心火克腎所致,治以清補為主。清則心火不升,心陽得靜,補則心氣得寧,心血不耗。

或通利小腸,使火氣由水道而泄,以心與小腸為表裡也。或涼解心胞,以心胞為心之外廓也。至於變端不一,又當活治,不可執一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說:「當精氣集中在心時,就會產生喜悅的情緒。」陰陽應象大論則說:「心臟在五臟中屬心,在聲音表現為笑,在情志表現為喜悅。」調經論說:「心臟儲藏神,當神氣過剩時就會笑個不停。」然而快樂不能過度,過度就會導致凶險。《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篇說:「喜樂過度,會讓神氣渙散而不收藏。」又說:「肺過度喜樂會傷害魄。」《黃帝內經·素問》天元正紀大論說:「少陰經的氣機到達時,人就會說話和歡笑。」

五常政大論說:「火氣太過時會出現赫曦的現象,處於赫曦之年的疾病會表現為狂笑妄語。」金元時期醫家河間說:「笑就像火燒得太旺而發出聲響,是笑的象徵。」大抵來說,喜悅會使氣渙散,心陽過度活躍,全身血脈沸騰,這就是所謂的「暴喜傷陽」,這種情況會導致笑個不停、毛髮焦枯、產生內在疾病、陽氣無法收斂,嚴重時甚至會發狂。而且心火過度旺盛,會先向上損害肺,再向下反克腎,導致肺金和腎水受傷,疾病必然會影響到眼睛。

經典說:「心臟與各條脈絡相連。」《黃帝內經·五臟生成篇》說:「各條脈絡都與眼睛相通。」人體五臟六腑的精華液都向上注入眼睛,當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時,熱氣蒸騰空竅,就會產生胬肉攀睛等眼疾。胬肉如果從內眼角長出來,屬於心經實火;如果從外眼角長出來,屬於心包虛火。嚴重時,兩眼都會長出胬肉,甚至侵蝕到神水(眼球),這是心火克腎所導致的。治療上應以清熱滋補為主,清熱可以使心火不再上亢,心陽得以安靜;滋補可以使心氣得以安寧,心血不至於耗損。

有時也可以通過疏通小腸,使火氣從水道排出,因為心和小腸在經絡上互為表裡。或者也可以清涼心包,因為心包是心臟的外圍。至於疾病的變化多端,還應靈活治療,不能固執於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