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錫

《銀海指南》~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運氣總論

左間少陰熱氣,右間太陽寒氣。卯酉歲,司天陽明燥氣,左間太陽寒氣,右間少陽火氣,在泉少陰熱氣,左間太陰濕氣,右間厥陰風氣。辰戌歲,司天太陽寒氣,左間厥陰風氣,右間陽明燥氣,在泉太陰濕氣,左間少陽火氣,右間少陰熱氣。巳亥歲,司天厥陰風氣,左間少陰熱氣,右間太陽寒氣,在泉少陽火氣,左間陽明燥氣,右間太陰濕氣。子午歲,司天少陰熱氣,左間太陰濕氣,右間厥陰風氣,在泉陽明燥氣。

左間太陽寒氣,右間少陽火氣。丑未歲,司天太陰濕氣,左間少陽火氣,右間少陰熱氣,在泉太陽寒氣,左間厥陰風氣,右間陽明燥氣,司天主上半年,自大寒日後,通主上半年也。在泉主下半年,自大暑日後,主下半年也。

《運氣全書》云:陰陽相遘,分六位而寒暑弛張。日月推移,運四時而氣令更變,自十二月中氣大寒日,交木之初氣,次至二月中氣春分日,交君火之二氣,次至四月中氣小滿日,交相火之三氣,次至六月中氣大暑日,交土之四氣,次至八月中氣秋分日,交金之五氣,次至十月中氣小雪日,交水之六氣,每氣各主六十日八十七刻半,總之乃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共周一歲也。若歲外之餘,及小月之日則不及也。

厥陰木為初氣者,方春氣之始也。木生火,故少陰君火,少陽相火次之,火生土,故太陰土次之,土生金,故陽明金次之。金生水,故太陽水次之。

白話文:

運氣總論

左側少陰經氣溫熱,右側太陽經氣寒冷。卯年和酉年,司天之氣為陽明經燥熱之氣,左側太陽經氣寒冷,右側少陽經氣溫熱,泉中之氣為少陰經氣溫熱,左側太陰經氣濕潤,右側厥陰經氣風燥。辰年和戌年,司天之氣為太陽經氣寒冷,左側厥陰經氣風燥,右側陽明經氣燥熱,泉中之氣為太陰經氣濕潤,左側少陽經氣溫熱,右側少陰經氣溫熱。巳年和亥年,司天之氣為厥陰經氣風燥,左側少陰經氣溫熱,右側太陽經氣寒冷,泉中之氣為少陽經氣溫熱,左側陽明經氣燥熱,右側太陰經氣濕潤。子年和午年,司天之氣為少陰經氣溫熱,左側太陰經氣濕潤,右側厥陰經氣風燥,泉中之氣為陽明經氣燥熱。

左側太陽經氣寒冷,右側少陽經氣溫熱。丑年和未年,司天之氣為太陰經氣濕潤,左側少陽經氣溫熱,右側少陰經氣溫熱,泉中之氣為太陽經氣寒冷,左側厥陰經氣風燥,右側陽明經氣燥熱。司天之氣主宰上半年,從大寒節氣之後,統管上半年。泉中之氣主宰下半年,從大暑節氣之後,統管下半年。

《運氣全書》記載:陰陽交會,分為六個方位,寒暑交替變化。日月運行,運轉四季,氣候節令更迭變化。從十二月中氣的大寒節氣開始,交木之初氣,其次到二月中氣的春分節氣,交君火之二氣,其次到四月中氣的小滿節氣,交相火之三氣,其次到六月中氣的大暑節氣,交土之四氣,其次到八月中的秋分節氣,交金之五氣,其次到十月中氣的小雪節氣,交水之六氣。每種氣各主宰六十日八十七刻半,總共為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構成一年。如果超過一年的時間,或遇到小月的天數,則時間就不足了。

厥陰木為初氣,正是春季開始的時候。木生火,所以少陰君火、少陽相火次之,火生土,所以太陰土次之,土生金,所以陽明金次之,金生水,所以太陽水次之。

2. 六氣總論

《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天有五行,以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火,是為六氣。當其位則正,過則淫。人有犯其邪者,皆能為目患。風則流淚赤腫,寒則血凝紫脹,暑則紅赤昏花,濕則沿爛成癬,燥則緊澀眵結,火則紅腫壅痛。風宜散而寒宜溫,暑宜清而濕宜利,燥宜潤而火宜涼。

辨之既明,治亦易也。然其中有相挾而來者,蓋風為百病之長,如挾寒挾暑挾濕挾燥挾火之類,有相從而化者,如風邪化火,寒邪化火,濕邪化火,燥邪化火之類,風邪發於前,火邪繼於後,故凡人之病目者,皆以為風火也。然風火之症,最宜詳辨,苟一見火症,無論有風無風,多從散治,鮮不為害。

風本陽邪,必有外感,方是真風。因風生熱,風去火自息,此宜散之風也。若無外感,只因內火上炎,熱極生風,熱去風自息,此不宜散之風也。又有相雜而至者,以四時言之,冬月致病只三字,風寒火是也。春兼四字,風寒濕火是也。夏兼五字,風寒暑濕火是也。秋只四字,風寒燥火是也。

然其中有伏藏,有變化,亦不得執一而治。奈何醫者治目,初起紅腫眵淚,不問何邪,概行表散散之不效,隨用和解。解之不去,隨用清涼。涼之不效,繼以補益。幸則引為己功,不幸則委之天命,恬不為怪,良可嘆也。余著此論,一一剖悉,使紛紜錯雜之症,不至混淆。更以臟腑經絡形色脈象參之,無遁情矣。

白話文:

《黃帝內經》的《天元紀大論》提到:天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它們掌管著方位,也產生了寒冷、炎熱、乾燥、潮濕、風、火這六種氣候變化。當這些氣候在正常的位置時是正常的,但如果過度了,就會變成邪氣。人如果受到這些邪氣的侵犯,都會導致眼睛生病。例如,受到風邪侵犯,會流淚、眼睛紅腫;受到寒邪侵犯,會血凝結、眼睛呈現紫脹;受到暑邪侵犯,會眼睛紅赤、視物模糊;受到濕邪侵犯,會眼睛周圍糜爛,形成類似癬的疾病;受到燥邪侵犯,會眼睛緊澀、分泌物結成塊狀;受到火邪侵犯,會眼睛紅腫、阻塞疼痛。對應這些病症,治療的原則是:風邪適合用發散的方式治療,寒邪適合用溫熱的方式治療,暑邪適合用清涼的方式治療,濕邪適合用利水滲濕的方式治療,燥邪適合用滋潤的方式治療,火邪適合用清涼的方式治療。

如果能清楚分辨這些邪氣,治療就會變得容易。然而,這些邪氣常常會相互夾雜而來。風邪是各種疾病的源頭,它可以夾雜寒邪、暑邪、濕邪、燥邪、火邪等一起侵犯人體。有的邪氣還會互相轉化,比如風邪會化成火邪,寒邪、濕邪、燥邪也都可能化成火邪。通常風邪會先出現,然後火邪才會出現,所以眼睛生病的人,大多會被認為是風火引起的。然而,風火引起的症狀,最需要仔細辨別。如果一看到是火症,就不論有沒有風邪,都使用發散的方式治療,往往會產生不良後果。

風邪本屬於陽邪,一定是由外感引起的,才是真正的風邪。因為風邪導致發熱,等到風邪消散,火熱自然也會平息,這種情況適合用發散的方式治療。如果不是外感,而是因為體內火熱上炎導致的,熱到極點就會產生風邪,等到熱消除,風邪自然也會平息,這種情況就不適合用發散的方式治療。還有一些情況是幾種邪氣混合在一起的。從四季來看,冬天導致疾病的原因主要是風、寒、火這三種。春天則有風、寒、濕、火四種。夏天則有風、寒、暑、濕、火五種。秋天則有風、寒、燥、火四種。

然而,這些邪氣有可能潛伏在體內,也可能發生變化,所以不能用單一的方式治療。可惜的是,現在的醫生在治療眼睛疾病時,剛開始出現紅腫、分泌物、流淚等症狀時,不問是什麼邪氣引起的,就一概使用發散的方式治療。發散治療無效後,就改用和解的方式。和解治療無效後,就改用清涼的方式。清涼治療無效後,就改用補益的方式。如果碰巧治好了,就認為是自己的功勞;如果沒治好,就說是天命,也不覺得奇怪,實在令人感嘆。我寫這篇文章,就是要仔細分析各種情況,使各種複雜的病症不至於混淆不清。並且要結合臟腑、經絡、形色、脈象等因素來判斷,就能夠完全掌握病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