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海指南》~ 卷一 (5)
卷一 (5)
1. 風
《素問》金匱真言論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靈樞九宮八風篇曰:大弱風、謀風、剛風、折風、大剛風、凶風、嬰兒風、弱風,是為八風。五風者,肝為木,木旺生風。肺為金,火旺金刑則生風,水冷金寒則又生風。脾為土,土濕生風,燥亦生風。心為火,火炎風自出。腎為水,水衰相火生風。
是為五風。八風由外,五風由內,目為外風所傷,其症眵淚腫痛,星翳漸侵,且風或挾熱,則先頭痛,眵黏眊臊,赤腫羞明。風或挾濕,則多淚作癢,沿爛惡明。風或挾燥,則眵硬多淚,眼皮緊急。風或挾寒,則時流冷淚,微赤羞明。若神光泛白,視物昏朦,漸成內障,其痛時作時止,此由血虛火旺,內風所傷。
治法在表者散之汗之,挾熱涼散之,挾寒溫散之,濕則汗之,燥則潤之,但宜兼用和血之品。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至諸內風所傷,切不可升提發散。蓋氣血大虧之人,邪中於里,不能發泄,宜大補氣血,使邪外越。又有平素陰虧者,厥陽內動,微感傷陰,即宜養陰平肝,使邪自散。
若過用風藥,益動熱而耗陰矣。至半表半裡之症,當以和解為先。然外風易治,內風難除。吳鶴皋曰:艽防之屬,可以治外風,而內風非其治也。旨哉斯言,學者能體會之,思過半矣。
白話文:
《黃帝內經》提到,大自然有八種風,人體經脈有五種風。其中《靈樞經》的九宮八風篇說,八種風分別是:大弱風、謀風、剛風、折風、大剛風、凶風、嬰兒風、弱風。五種風則是:肝屬木,木氣旺盛會生風;肺屬金,火氣太旺會剋金而生風,水氣寒冷也會讓金生風;脾屬土,濕氣太重或太乾燥都會生風;心屬火,火氣太旺就會產生風;腎屬水,水氣衰弱就會讓相火產生風。
這就是五種風的由來。八種風從外而來,五種風從內而生。眼睛如果被外來的風邪侵襲,症狀會有眼屎多、流淚、紅腫疼痛,甚至產生眼翳並逐漸擴大。如果風邪夾帶著熱,會先感到頭痛,眼屎又黏又臭,眼睛紅腫且怕光;如果風邪夾帶著濕氣,會多流眼淚、眼睛癢、眼皮潰爛並怕光;如果風邪夾帶著乾燥,眼屎會變硬、多淚,眼皮也會感到緊繃;如果風邪夾帶著寒氣,會時常流出冷淚、眼睛微紅且怕光。若是眼睛出現白色的光芒,看東西模糊不清,逐漸形成內障,時而感到疼痛,這通常是體內氣血虛弱,火氣旺盛,被內生的風邪所傷。
治療方法,若是病在體表,就要用發散的方式,發汗來治療;如果風邪夾熱,要用清涼發散的方式;如果風邪夾寒,要用溫熱發散的方式;如果夾濕,則要用發汗的方式;如果夾燥,則要用滋潤的方式。但都要搭配調和氣血的藥物,因為要「治療風病先治療血」,當血氣順暢運行,風邪自然會消失。至於被內風所傷的,絕對不能使用升提發散的藥物。因為氣血大虧的人,邪氣侵入體內,無法發散出去,應該大量補益氣血,讓邪氣向外消散。也有平常就體內陰氣不足的人,體內陽氣過於亢奮,稍微感到陰氣受損,就應該滋養陰氣、平息肝火,讓邪氣自然散去。
如果過度使用祛風藥,反而會加重熱氣並消耗陰氣。至於病邪在半表半裡的,應該以和解的方式治療。外來的風邪比較容易治療,內生的風邪則很難去除。吳鶴皋說過,像是羌活、防風這類的藥,可以治療外來的風邪,但對於內生的風邪就沒有療效。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學醫的人如果能體會這番話,就已經成功一半了。
2. 寒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北方生寒,寒生水。至真要大論曰:諸寒收引,皆屬於腎。天元紀大論曰:太陽之上,寒氣主之。蓋運氣自霜降以後,春分以前,正屬太陽寒水用事,設觸冒嚴寒,即傷膀胱寒水之經。頭疼腰強,發熱惡寒,因循不治,傳變多端。上乘空竅發為目病,冷淚翳障,視物昏花。
若復兼濕,則邪滯太陰,胬肉壅腫,兼火則刑剋肝陰,遂生白障。兼風則迎風流淚,雲翳滿遮。兼痰則睥生櫻核,目睛赤澀。兼鬱則眼倦慵開,氣滯光暗,辨症分治,庶無遺誤。即有一二寒盛熱生,外多火象,亦宜養陰清熱。若過用寒涼,遏抑陽氣,不免星障凝滯矣。然此屬外寒所致。
若內寒則人身臟腑自有之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勝則身寒,人生真陽之氣,寄於右腎,寒則無以作強,而技巧不出矣。膀胱寒則三焦之氣不化,而水道不行矣。脾胃寒則不能蒸腐水穀,而五味不出矣。肝膽寒則將軍無決斷,而謀慮不出矣。大小腸寒則變化不行,而二便閉矣。
心包寒則神明衰,而萬事不能應矣。目為五臟之精華,稟天陽之真氣,若為陰寒所制,必至失光昏眊,內障遮睛,宜溫補氣血以助真陽。至真要大論曰:治寒以熱。又曰:熱因寒用。又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王海藏曰: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參耆桂附,即夏月何妨選用。
不待水冰地坼,然後為真寒症也。此外又有中寒伏寒挾寒諸症,種種不同,大抵治法務在調和營衛,祛寒散邪而已。
白話文:
寒冷。
《黃帝內經·素問》的陰陽應象大論說,北方產生寒冷,寒冷產生水。至真要大論說,所有寒冷導致的收縮牽引現象,都與腎臟有關。天元紀大論說,太陽的上方,是寒氣主導。這是因為從霜降以後到春分以前,正好是太陽寒水當令,如果在這期間冒犯了嚴寒,就會損傷膀胱的寒水經脈,導致頭痛、腰部僵硬、發燒怕冷,如果不及時治療,病情就會傳變,出現很多複雜的情況。向上侵犯空竅,就會引發眼睛的疾病,像是眼睛流冷淚、視力模糊、產生翳障,看東西昏花。
如果又同時夾雜濕邪,那邪氣就會滯留在太陰脾經,導致眼部的肉贅腫脹;如果又同時夾雜火邪,就會耗損肝陰,產生白內障;如果又同時夾雜風邪,就會迎風流淚,出現滿布的雲翳;如果又同時夾雜痰邪,就會眼皮長出像櫻桃核般的肉粒,眼睛紅澀;如果又同時夾雜鬱結,就會眼睛疲倦無力,精神不佳,視力昏暗。所以要仔細辨別病症,分清證型來治療,才不會有遺漏。即使有一兩例寒邪過盛而產生熱象,外表看起來像火熱,也要滋養陰液、清解虛熱。如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抑制陽氣,就免不了會導致眼內出現星狀翳障,視力凝滯。但這些都是外感寒邪所導致的。
如果是內在的寒冷,那就是人體臟腑本身就有的疾病。《黃帝內經·素問》的陰陽應象大論說,陰氣過盛就會身體寒冷。人體的真陽之氣,寄存在右腎,寒冷就會使陽氣無法發揮作用,導致身體虛弱。膀胱寒冷,就會導致三焦之氣無法轉化,水道不通暢;脾胃寒冷,就不能消化吸收水穀,無法產生五味;肝膽寒冷,就會使人缺乏決斷力,謀慮不清;大小腸寒冷,就會使變化機能失常,導致大小便不暢。
心包寒冷,就會使精神衰弱,無法應對各種事物。眼睛是五臟精華的體現,稟承天陽的真氣,如果被陰寒所控制,一定會導致視力衰退,眼睛昏花,產生內障遮蔽眼睛。這時候應該用溫補氣血的方法來幫助真陽。至真要大論說,治療寒症要用溫熱的方法。又說,熱的病症是因為寒引起的。又說,所有寒性的病症,用溫熱藥治療後,反而發熱,要從陰虛的角度去考慮。王海藏說,熱的病症用熱藥治療卻沒有效果,是因為體內沒有陽火,要補充陽氣,才能消除陰翳。像人參、黃耆、桂枝、附子,即使在夏天也可以選擇使用。
並不是等到水結冰、地裂開的時候,才算是真正的寒症。此外,還有中寒、伏寒、挾寒等各種不同的症狀,治療的方法大致都是要調和營衛、驅散寒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