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錫

《銀海指南》~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素問》五運行大論曰:東方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在志為怒。調經論曰:肝藏血,血有餘則怒。宣明五氣篇曰:膽為怒,以肝膽相為表裡,肝氣雖強,取決於膽也。調經論曰: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以陽為陰勝,病及於心也。《靈樞》本神篇曰: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

白話文:

根據《素問》中的「五行運行大論」,東方屬木,木生酸味,酸味養肝,肝臟主導情緒為憤怒。

《調經論》說:肝臟儲存血液,血液過多就會引起憤怒。

《宣明五氣篇》說:膽囊掌管憤怒,因為肝膽互為表裡,肝氣再強,也受膽氣影響。

《調經論》說:血液上行,氣血下行,心煩易怒,這是因為陽氣被陰氣制服,導致心臟出現問題。

《靈樞》中的「本神篇」說:腎氣旺盛,怒氣不止,會傷及心志。

繆刺論曰: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無過大怒,以怒發於陰而侵乎腎也。是肝膽心腎四臟,皆能病怒,所為多陰者多怒,亦曰陰出之陽則怒也。五常政大論曰:木太過曰發生,其病怒。氣交變大論曰:歲木太過,風氣流行,甚則善怒。又曰:歲土不及,風反大行,民病善怒,其證餐泄,薄厥嘔血,胸脅痛,氣逆不下,喘渴煩心,消癉肥氣,以及外發癰疽等症。況目為肝竅,尤易受傷。

白話文:

《繆刺論》中提到:「邪氣侵犯足少陰(腎經)的絡脈,會讓人容易發怒,這是因為怒氣屬於陰性,會侵犯腎臟。」

「肝、膽、心、腎」這四臟都會受到怒氣的影響,所以陰氣過重的人容易發怒,也可以說這是陰氣外發導致的陽氣失調。

《五常政大論》指出:「木氣過盛就會發散,其病症表現為發怒。」

《氣交變大論》提到:「歲木過盛,風氣盛行,嚴重時會導致容易發怒。此外,歲土不足,風氣也會過盛,百姓會出現容易發怒的症狀,並伴隨腹瀉、虛脫、嘔血、胸脅疼痛、氣逆不暢、喘息口渴、心煩、消瘦腹滿以及癰疽等外發症狀。」

況且,眼睛是肝臟的外竅,更容易受到傷害。

初但昏如霧露中行,漸漸空中有黑花,久則神光不收,膽汁不應,則內急外乾,睹物成歧。種種皆怒之貽戚也。蓋怒必因內動而起,但動由於內,邪每乘之,當各從其所動之因而治之。因熱而動者治其熱,因風而動者治其風,因厥逆逼上者,則治所厥之邪。因陰虛而動者,補其陰,抑其陽,按而收之。

白話文:

剛開始像在霧中行走,看不清路,逐漸空中出現黑色花點,時間久了神光無法收斂,膽汁無法運化,就會內部急躁,外部乾咳,看東西模糊不清。這些症狀都是憤怒帶來的後果。憤怒一定是由於內心震動而發作,震動是從內部開始,邪氣常常趁機侵入體內,治療時應針對引起震動的病因進行治療。因熱引起震動的,就治其熱氣;因風引起震動的,就治其風氣;因厥氣逆上引起震動的,就治厥氣之邪。因陰虛引起震動的,就補其陰,抑制其陽,將其收斂。

因陽虛而氣浮上者,則補其陽,斂其浮游之氣。因五志而動者,各安其臟氣以平之。因鬱而發者,治其所郁之邪,開之達之。因精血不足者補之,不已則求其屬以衰之。因勝克而動者,從盛衰之氣而補瀉之。中氣虛衰而動者,補土以安之。上焦清明之氣,不能主持而動者,亦當補中焦之穀氣,推而揚之。

白話文:

  • 由於陽氣虛弱導致氣浮動的,就補陽氣,斂住浮散的氣。
  • 由於五志過度激動導致的,就安撫對應的臟腑之氣,使之平衡。
  • 由於鬱結發作的,就治療導致鬱結的邪氣,讓它疏通暢達。
  • 由於精血不足導致的,就補充精血。若久久不癒,就找出與之相關的臟腑,並使其衰退以平衡。
  • 由於臟腑相剋導致的,就根據盛衰之氣,補虛瀉實。
  • 由於中氣虛衰導致的,就補脾胃以安穩之。
  • 由於上焦清明之氣不足,不能主持全身氣機的,也應該補中焦脾胃之氣,讓其向上推動和升揚。

因五臟六腑上注之精氣不足而動者,察其何者之虛而補之。總以疏肝解鬱為先,兼養精液,使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自然視物明朗,但木能剋土,胃當其衝,肝病則胃病,切不可再加勞倦,以傷其脾。醫者不察,以為目病皆熱所致,竟以涼藥投之,又傷其胃,肝胃俱傷,真元難復,終不免有失明之嘆矣。

白話文:

眼睛出問題是因為五臟六腑提供給眼睛的精氣不足。所以要找出哪個臟腑虛弱,然後補充它的精氣。一般來說,要先調理肝臟,疏通肝氣,解除鬱悶,同時滋養精液。精氣充足,氣血才會旺盛。氣血旺盛,精神才會充沛,自然能看清東西。但是肝屬木,木克土,胃屬土,所以肝臟出問題也會影響胃。如果肝有病,胃也會受損。所以一定要注意不要過度勞累,傷及脾臟。醫生如果沒有仔細診斷,以為眼睛出問題都是熱症引起的,就用寒涼藥物治療,又會損傷胃。肝胃都受損,真氣難以恢復,最後可能導致失明。

2.

《素問》六節臟象論曰: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陰陽應象大論曰:心之變動為憂。《靈樞》口問篇曰:思憂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本臟篇曰:心小則易傷以憂。蓋憂則傷神,故傷心也。宣明五氣篇曰:精氣並於肝則憂,肝勝而侮脾也。《靈樞》本神篇曰: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

白話文:

《素問》中的六節臟象論說:肺是氣的根源,魄藏在肺裡。《陰陽應象大論》說:心的變化會導致憂愁。《靈樞》中的口問篇說:憂愁時,心會跳得很急,心跳急就會導致氣道不通暢,不通暢就會對身體不利,所以會嘆氣。《靈樞》中的本臟篇說:心小的人容易因為憂愁而受傷。因為憂愁會傷神,所以會傷心。《宣明五氣篇》說:精氣聚集在肝臟就會憂愁,這是因為肝臟太強而壓抑了脾臟。《靈樞》中的本神篇說:脾臟有憂愁卻無法釋懷,就會傷到意志。

脾主中氣,中氣受抑,則生意不伸,故鬱而為憂。是心肺脾肝四臟,皆能病憂也。戴復庵云:七氣致病,雖本一氣,而所以為氣者,隨症而變。如憂傷肝,肝屬木,憂則氣並於肝,而脾土受邪。憂傷心,心屬火,憂則氣並於心,而肺金受邪。憂傷肺,肺屬金,憂則氣並於肺,而肝木受邪。

白話文:

脾臟主宰人體的元氣,元氣受到壓抑就會鬱結不發散,因此會產生憂愁。所以,心肺脾肝四個臟器都能導致憂愁。戴復庵說:七情致病,雖然都源於同一個氣,但具體表現出的症狀卻會因為不同的病症而變化。比如:憂愁傷肝,肝屬木,憂愁就會導致氣血聚集在肝臟,而脾臟屬土,就會受到邪氣的侵襲。憂愁傷心,心屬火,憂愁就會導致氣血聚集在心臟,而肺臟屬金,就會受到邪氣的侵襲。憂愁傷肺,肺屬金,憂愁就會導致氣血聚集在肺臟,而肝臟屬木,就會受到邪氣的侵襲。

凡人憂多則氣機不利,胸脅痛。憂多則水濕凝滯,周身走痛,或關節痛,遇陰寒則發。憂多則熱蓄不散,目瞀,小便赤。憂多則氣虛不能攝涎,動則喘。憂多則血脈蹇滯,四肢無力,能食便紅。憂多則食物不化,噯酸腹滿不能食。目之白睛屬於肺,肺憂鬱太過,則肺氣不舒,結成翳障,視物模糊。

白話文:

人如果憂愁過度,氣息運行就會不順暢,胸部和肋骨會疼痛。憂愁過多,水濕會凝滯,導致全身疼痛,或者關節疼痛,遇上寒冷潮濕的天氣就會發作。憂愁過多,身體的熱氣無法散發,眼睛會模糊,小便會變紅。憂愁過多,氣虛無法收攝唾液,一動就會喘。憂愁過多,氣血運行不暢,四肢無力,吃東西大便都變紅。憂愁過多,食物消化不良,會打酸嗝、腹脹,吃不下東西。眼睛的白色部分屬肺,肺氣過度憂鬱,就會氣息不暢,形成翳障,看東西模糊。

復有憂極而悲者,傷及心胞之相火。有憂極而恐者,傷及腎中之真水,火不足則光華不能發越於外,水不足則膏液不能充滿於中,輕則昏眊羞澀,重則魚胞鶻眼,補肺安神,最為要法,再令素所親信之人,好言慰勸,使心陽轉動,即喜勝憂之意也。

白話文:

另外,還有因過度擔憂而悲傷的人,會損傷心臟和心包中的相火。而有過度擔憂而恐懼的人,會損傷腎臟中的真水。相火不足,則光彩無法在外面顯現;真水不足,則滋潤的液體無法充盈於內部。輕微的會有視力模糊和眼部乾澀,嚴重的會有魚肚樣眼睛和鶻鳥樣眼睛。補肺安神是最重要的方法。再讓患者所親信的人耐心安慰勸解,讓心陽轉動起來,即用喜悅來戰勝憂愁。

3.

《靈樞》本神篇曰: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陰陽應象大論曰:中央生濕,在志為思。舉痛論曰:思則氣結。又曰: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本神篇曰:怵惕思慮則傷神。本病篇曰:憂愁思慮則傷心。蓋心為脾之母,母氣不行,則病及其子,所以心脾皆病于思也。

白話文:

《靈樞》本神篇說:心裡有想念之事叫做意,意念專注在某件事叫做志,因為志念而產生變化叫做思。

《陰陽應象大論》說:中央(脾)會生濕,在感情上表現為思。

《舉痛論》說:思慮就會氣結。

還說:思慮就會使心有所專注,神有所託付,正氣停留而不運行,所以會氣結。

《本神篇》說:害怕警惕、多慮思考就會損傷精神。

《本病篇》說:憂愁思慮就會損傷心。

因為心是脾的母親,母親的氣運無法運行,就會影響到自己的孩子,所以心脾都會因思慮而生病。

張會卿曰:思郁者,氣結於心而傷於脾也。及其既甚,則上連肺胃,而為咳喘,為失血,為噎膈,為嘔血。下連肝腎,則為帶濁,為崩淋,為不月,為勞損。李東垣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於脾,上貫於目。脾者,諸陰之首也。目者,血脈之宗也。思慮傷脾,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而有視物羞明,眼皮寬縱,倒睫拳毛等症。或生偷針,或生眼癉,治宜扶脾補土兼清心陽。

白話文:

張會卿說:鬱結的思緒會使氣滯於心臟,傷及脾臟。到了嚴重的地步,上連肺部和胃部,就會產生咳嗽、氣喘、吐血、食道梗阻。下連肝臟和腎臟,就會造成白帶過多、崩漏、月經不調、勞損。李東垣說:五臟六腑的精氣都是由脾臟所提供,並上達於眼睛。脾臟是陰氣的首要部位,眼睛是血脈的根源。思慮過度會傷及脾臟,導致五臟的精氣失去調節,無法滋養眼睛,而出現畏光、眼皮鬆弛、倒睫毛、睫毛倒卷等症狀。或者會生針眼或眼瞼炎,治療應以扶助脾臟、補益脾陽,並兼顧清心降陽。

若初病而氣結凝滯者,宜順宜開,久病而損及中氣者,宜修宜補。然以情病者,必得願遂而後可釋,或以怒勝思,亦可暫解。如朱丹溪治一思想氣結之女,先激之使怒,然後與藥,復念病雖愈,必得喜方已。乃紿以夫回,病遂不舉。予嘗用此治太湖李姓之婦,目竟獲痊,即此法也。

白話文:

剛發病的人氣血凝滯,應當疏通和打開。患病已久,損傷了元氣的人,應當修補和補養。

不過對於因為情志鬱結而生病的人,必須讓他們的願望得以實現,才能讓他們病情得到緩解。或者用生氣來克服思慮過度,也可以暫時解憂。

就像朱丹溪治療一名因思想鬱結導致氣結的女子,先激怒她,然後再給她藥。朱丹溪又想到,即使疾病痊癒,患者如果不能喜悅,病情仍然無法根除。於是就騙她說她的丈夫回來了,她的疾病就這樣不治而愈了。

我曾經用這個方法治療了太湖李姓的一個女子,她的眼睛終於痊癒了。這就是這種治療方法。

4.

痿論曰: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宣明五氣篇曰:精氣並於肺則悲。本神篇曰: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又曰:肝悲哀動中則傷魂。又曰:心氣虛則悲。調經論曰:神不足則悲,是肺肝心三臟亦病於悲也。又運氣:悲皆屬寒水攻心。五常政大論曰:火不及曰伏明,伏明之紀,其病昏惑悲忘,從水化也。

白話文:

論述痿證時提到:悲傷過度,會導致體內胞絡斷絕。胞絡斷絕,則陽氣內動,上衝心下就會發生崩塌。

《宣明五氣篇》中說:精氣聚集在肺就會悲傷。

《本神篇》中說:悲傷動及內臟,會導致精氣耗竭而失去生機。又說:肝臟悲傷動及內臟會傷害魂魄。又說:心氣虛弱就會悲傷。

《調經論》中說:精神不足就會悲傷,這是因為肺、肝、心這三個臟腑都受悲傷影響。

《運氣》中說:悲傷都屬於寒水侵犯心臟。

《五常政大論》中說:陽氣不足稱為「伏明」,伏明的症狀是昏迷、健忘,這是水氣變化的結果。

又曰: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心氣上從,喜悲數欠。至真要大論曰:太陽司天,寒淫所勝,民病善悲,時眩僕。又曰:太陽之復,甚則入心,善忘善悲。夫悲之為情,與憂思大異,憂思則默然不語,如呆如癡,悲則哀慟迫切,號呼痛哭,漸至淚枯眼腫,視物無形。且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熏蒸清道,傷及五輪,遂有黑花蠅翅魚鱗白陷諸症。治宜補其肝脾。

白話文:

又有人說:太陽經主管天空,寒氣從天而降,心氣從下往上運行,(人會出現)喜悅悲哀、頻繁打哈欠的症狀。

《至真要大論》中說:太陽經主管天空,寒邪過盛,人容易悲傷,有時會暈眩摔倒。

又說:太陽經的反復發作,嚴重時會影響心臟,(人會出現)健忘和悲傷的症狀。

悲傷是一種情緒,與憂愁思慮有很大不同。憂愁思慮時,(人會)沉默不語,像呆傻一樣。而悲傷時,(人會)哀痛迫切,號啕痛哭,漸漸地淚流乾枯,眼睛腫脹,視物模糊。

悲傷時,心神急切,肺葉舒張,導致上焦不通,營衛氣血不散,熱氣積聚在中央,燻蒸清陽之道,損傷五臟,於是出現黑眼圈、飛蚊症、白內障等症狀。

治療上宜補肝脾。

蓋木為火之母,子虛則補母之義也。土為火之子,補子令母實之義也。然必釋其悲,則治得其效。若婦女性執,終歲慼慼,雖日用蕪芎香附以升提,參朮歸苓以培本,是亦揚湯止沸之計而已。

白話文:

木是火的來源,幫助子經絡虛弱就能滋養母經絡。土是火的子經絡,幫助子的經絡旺盛就能使母經絡充實。不過必須解除憂鬱,治療纔能有效。如果女性長時間憂鬱,即使每天服用川芎、香附來升提氣血,人參、白朮、當歸、茯苓來補養身體,這也只像用熱水暫時壓制沸騰一樣,不能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