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錫

《銀海指南》~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素問》刺志論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又曰:暑為陽邪,而東垣治暑,則有陰陽動靜之分,或廣廈招涼,以傷其外。或恣食生冷,以傷其內。此靜而得之為陰暑,農人耕耨于田中,征夫奔走於道路,此動而得之為陽暑。陰暑宜溫,陽暑宜清。趙養葵謂暑病與熱病相似,但熱病脈盛,暑病脈虛耳。

蓋傷暑者,脈必濡弱,或弦細芤遲,身體發熱,與四時感冒無異。惟舌紅口渴,小便短赤為辨。其分見於五臟者,心為火,故暑先入心,暑傷氣,肺主氣,故火旺金刑。又長夏濕土司令,脾惡濕,得暑則脾土之施化不行,肝腎同位下焦,俱有相火。肝得暑而龍火以起,腎得暑而雷火以升,五火併熾,勢等燎原,上延於目,則赤障腫痛,眵淚如膿。治法或辛涼表散以發其汗,或清熱養陰以通利小便,務使暑邪外達,不致陷伏傷陰。

若盛暑之時,猝然暴中,則當以涼解為主。惟怯弱之人,內無所御,外受暑邪,則涼解之中,必兼輔正,如清暑益氣湯之類是也。又或暑邪內伏,待深秋收藏之際,猝然驟發,傾刻之間,遂至不救,甚或刑剋腎陰,瞳神傷損。凡見此症,即宜涼補真陰。倘伏藏雖久,其發甚緩,秋冬之間,目赤腫痛,亦宜仍用清暑之劑。

臨症細辨,不患治絲之棼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刺志篇說:「脈搏虛弱且身體發熱,這是因為受到暑氣侵襲。」又說:「暑氣屬於陽邪。」而金元名醫李東垣治療暑病,則將其分為陰陽動靜兩種情況。有的人在寬敞的房子裡納涼,卻因為受涼而傷了身體外部;有的人則恣意吃生冷的食物,而傷了身體內部。這種因為靜態受涼而得的病稱為陰暑。農人在田裡耕作,或旅人在路上奔波,這種因為動態而得的病稱為陽暑。陰暑適合用溫熱的藥物治療,陽暑則適合用清涼的藥物治療。趙養葵認為暑病與熱病相似,但熱病的脈象強盛,暑病的脈象虛弱。

一般來說,受到暑氣侵襲的人,脈搏一定是濡弱的,或者呈現弦細、芤遲等脈象,身體發熱,與一般四季感冒的症狀沒有什麼不同。唯獨舌頭發紅、口渴、小便短少而赤黃是判斷的依據。暑邪影響五臟的情況是:心屬火,所以暑邪首先侵入心臟。暑邪會損傷人的氣,而肺主呼吸之氣,所以火氣旺盛時會克制肺金。又因為長夏季節濕土當令,而脾最怕濕,受到暑邪侵襲時,脾臟的運化功能就會失常。肝腎同屬下焦,都有相火。肝臟受到暑邪侵襲後,龍火會升騰;腎臟受到暑邪侵襲後,雷火也會向上升。五臟之火同時熾盛,像燎原之火一樣難以撲滅,向上蔓延到眼睛,就會出現眼睛紅腫疼痛、分泌物像膿液一樣的症狀。治療方法有兩種,一是使用辛涼的藥物來解表發汗,一是使用清熱養陰的藥物來利尿,務必要使暑邪從體表發散出去,以免暑邪深入體內損傷陰液。

如果正值盛暑時節,突然中暑,就應當以清涼解暑為主。但是,對於體質虛弱的人來說,體內沒有抵抗力,加上受到暑邪侵襲,在清涼解暑的同時,一定要兼顧扶正,例如使用清暑益氣湯之類的藥方。另外,有時暑邪潛伏在體內,等到深秋收藏時節,卻突然發作,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病重不治,甚至損害腎陰,導致瞳孔損傷。凡是遇到這種情況,就應該使用清涼滋補真陰的藥物來治療。如果潛伏的暑邪雖然時間長久,但是發病卻很緩慢,在秋冬季節出現眼睛紅腫疼痛,也應該使用清暑的藥劑來治療。

臨證時仔細辨證,就不會被複雜的病情所困擾。

2.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因於濕,首如裹。至真要大論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水熱穴論曰:腎何以主水。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太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王好古曰:水者脾肺腎三經所主,有五臟六腑十二經之部分,上頭面,中四肢,下腰腳,外皮膚,中肌肉,內筋骨。蓋脾胃者土也。

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下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肺者土之子也。肺氣盛則清肅令行,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而腎者肺之子,胃之關也。腎氣化則二陰通。而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肝腎二經之相火,遊行於五者之間,上承天道之施化,下佐地道之生髮,與手厥陰心包為表裡,以行諸水,豈有泛溢停滯之患。若脾胃虛弱,肺無稟受,而氣道不通,由是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日久熏蒸,郁為濕病。

然此為內傷之濕。若外感之症,在天有雨露霜霧之濕,在地有沮洳潮瘴之濕,飲食有酒漿之濕,衣被有汗液之濕,陽盛則火旺,濕且化熱,陰盛則水旺,濕又化寒,風可祛濕,濕更挾風,燥可除濕,濕還勝燥,內因外因,隨經觸發,上攻頭目,症現各殊。脾濕則多眼癬眼菌,肺濕則多黃膜,心經濕則多胬肉如脂,肝經濕則多星障,黑珠如霧渾濁,腎經濕則瞳神呆鈍,色淡昏眊無光。

治法風藥可以勝濕,燥藥可以除濕,淡藥可以滲濕,泄小便可以引濕,利大便可以逐濕,吐痰涎可以即濕。濕而有熱,苦寒之劑燥之,濕而有寒,辛熱之劑燥之。至於脾腎俱虛,水溢為病,則須培土填精,標本兼治,此東垣脾胃論,所以諄諄於後天補救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的《生氣通天論》說:「因為濕邪的關係,會讓人覺得頭像被東西包裹住一樣沉重。」《至真要大論》說:「各種濕引起的腫脹和滿悶,都和脾有關。」《水熱穴論》說:「腎臟為什麼主導水的運行呢?因為腎屬至陰,至陰的地方是儲藏水液的地方,肺屬太陰,太陰是冬季的脈象。所以水的根本在腎,水的末端在肺。」王好古說:「水是由脾、肺、腎三條經脈共同主導的,它分佈在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的各個部分,上到頭面,中到四肢,下到腰腳,外在皮膚,中在肌肉,內在筋骨。而脾胃屬於土。

飲食進入胃之後,會將精微物質遊走散發,然後向下輸送到脾,脾會將精微物質散開,再向上歸於肺。肺是土的兒子,肺氣旺盛就能保持清肅的狀態,水道也會暢通,向下將水液輸送到膀胱。腎是肺的兒子,也是胃的關卡。腎氣正常運行,二陰(大小便)就會順暢。三焦是疏通水液的器官,水道就是從這裡出來的。肝腎二經的相火,會運行在五臟之間,上承接天道施予的變化,下輔助地道生長發育,並與手厥陰心包經互為表裡,一起運行水液,這樣水就不會有泛濫停滯的危險。如果脾胃虛弱,肺沒有辦法接受精微物質,導致氣的運行不暢通,這樣一來,四面的水液就會被堵塞,三焦也無法正常疏泄,時間久了,濕氣蒸騰,就會鬱積成濕病。

這說的是內傷引起的濕。如果是外感引起的濕,在自然界中有雨露霜霧的濕氣,在地面上有低窪積水和潮濕瘴氣的濕氣,在飲食中有酒漿的濕氣,在衣被中有汗液的濕氣。如果體內陽氣旺盛,就會導致火氣旺盛,濕氣也容易轉化成熱邪;如果體內陰氣旺盛,就會導致水氣旺盛,濕氣又會轉化成寒邪。風可以祛除濕氣,但濕氣也容易挾帶風邪;燥可以去除濕氣,但濕氣也能戰勝燥氣。內外各種因素,會隨著經脈的走向而觸發,向上侵襲頭部和眼睛,表現出來的症狀也各有不同。脾有濕氣,容易出現眼癬眼菌;肺有濕氣,容易出現黃膜遮蔽眼睛;心經有濕氣,容易出現像脂肪一樣的胬肉;肝經有濕氣,容易出現星翳,黑眼珠看起來像蒙著霧一樣混濁;腎經有濕氣,容易出現瞳孔反應遲鈍,眼神黯淡無光。

治療方法方面,可以用風藥來勝過濕氣,可以用燥藥來去除濕氣,可以用淡味藥來滲濕,可以通過排小便來引導濕氣排出,可以通過排大便來驅逐濕氣,可以通過吐出痰涎來即時清除濕氣。濕氣如果帶有熱邪,要用苦寒的藥物來燥濕;濕氣如果帶有寒邪,要用辛熱的藥物來燥濕。至於脾腎都虛弱,水液氾濫成病,就必須培補脾土、填補腎精,從根本上和病症的表現同時治療,這也是李東垣在《脾胃論》中諄諄告誡我們要重視後天補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