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海指南》~ 卷一 (7)
卷一 (7)
1. 燥
《內經》論四時主病之原,獨遺燥症。喻嘉言以秋傷於濕一語,正其誤為秋傷於燥,而千古疑義晰矣。蓋燥為金氣,秋時為陽明燥金司令,其氣肅殺,故草木黃落。《素問》天元紀大論曰:陽明之上,燥氣主之。氣交變大論曰:歲金太過,燥氣流行。又曰: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
至真要大論曰:諸氣膹郁,皆屬於肺。喻嘉言謂屬於肺之燥也。又曰:諸痿喘嘔,皆屬於上。亦屬於肺之燥也。或因蓄熱勝濕而燥,金衰津耗而燥,或猝感寒邪,陽氣鬱於外而燥,或恣食生冷,陽氣鬱於內而燥,或因於濕,濕化熱而燥,或因於風,風勝濕而燥。王好古有減氣而枯,有減血而枯。
李時珍曰:枯者燥也。上燥則渴,下燥則結,筋燥則強,皮燥則揭,肉燥則裂,骨燥則枯,肺燥則痿,腎燥則消。目之白珠肺也,燥則眵干作癢。目之黑珠肝也,燥則翳障模糊。目之瞳子腎也,燥則睛光昏眊。心為火,燥則心陽上浮,紅絲系絆。脾為土,燥則脾陰澀縮,黃膜牽遮。
治法宜養營潤燥,補肺清金。至於陰分素虧,膽汁不充,或膽經焦耗,則一點神膏,涸可立待,亟宜滋補真陰,使水液自生,則光華漸復矣。
白話文:
《黃帝內經》討論四季疾病的起因,唯獨遺漏了燥症。喻嘉言用「秋天因濕氣而受傷」這句話,糾正了認為秋天是因乾燥而受傷的錯誤觀念,使千百年來的疑惑得以澄清。因為燥屬於金的屬性,秋天是陽明燥金主事,氣候肅殺,所以草木會枯黃凋落。《素問》天元紀大論說:「陽明經脈之上,是由燥氣主管。」氣交變大論說:「當金氣過盛時,燥氣會盛行。」又說:「所有乾澀、枯竭、乾燥、緊繃、皮膚乾裂等現象,都屬於燥。」
至真要大論說:「所有氣機鬱悶不暢的現象,都屬於肺。」喻嘉言認為,這是因為肺的乾燥所導致。又說:「所有痿軟、氣喘、嘔吐等現象,都屬於上部。」也是因為肺的乾燥所導致。燥的成因可能是因為體內熱氣過盛而戰勝了濕氣;或是因為金氣衰弱、津液耗損;也可能是突然感受寒邪,導致陽氣鬱結於體表;或是因為恣意食用生冷食物,使陽氣鬱結於體內;也可能是因為濕氣,濕氣化熱而導致乾燥;或是因為風邪,風邪戰勝濕氣而導致乾燥。王好古認為,有因為氣不足而導致的枯槁,也有因為血不足而導致的枯槁。
李時珍說:「枯槁就是乾燥。」上部乾燥會口渴,下部乾燥會便秘,筋脈乾燥會僵硬,皮膚乾燥會脫屑,肌肉乾燥會乾裂,骨骼乾燥會枯萎,肺部乾燥會痿弱,腎臟乾燥會消瘦。眼睛的白睛屬於肺,乾燥時會產生眼屎、乾燥發癢。眼睛的黑睛屬於肝,乾燥時會出現眼翳、視力模糊。眼睛的瞳孔屬於腎,乾燥時會視物昏花。心屬火,乾燥時心陽會上浮,出現眼睛紅絲。脾屬土,乾燥時脾陰會收縮,產生黃膜遮擋。
治療方法應以滋養營血、潤澤乾燥、補益肺氣、清除金熱為主。至於本身陰液虧損、膽汁不足,或是膽經過度耗損的情況,就如同神膏即將乾涸,必須立即滋補真陰,使體內水液自然產生,才能讓健康逐漸恢復。
2. 火
朱丹溪曰: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動而變,陰動而合,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屬心,相火屬肝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又病機十九條,屬火者五。火內陰而外陽,主乎動者也。故凡動皆屬火,人身肺為生水之源,腎為盛水之府。
火性妄行,元氣受傷,水源易涸。逆調論所謂一水不能勝二火者此也。又有厥陽臟腑之火,根於五志之內,六慾七情激之,其火隨起,故忿怒則火起於肝,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悲哀則火起於肺。心為君主,自焚則死矣。解精微論所謂一水不能勝五火者此也。有臟腑相移者,肝移熱於膽,心移熱於小腸之類也。
有盛衰剋制者,心火盛克肺金,肝火盛克脾土之類也。張子和曰:目不因火則不病,白輪變赤,火乘肺也。肉輪赤腫,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與腎也。赤脈貫目,火自盛也。此即五志之火,由內而生。若天行時熱,乃外來之邪火,有感其令氣者,其目紅腫癢痛,淚如膿水,畏熱羞明,舌紅口渴。五志之火,宜降其虛陽,滋其肺腎,水旺則火自平。
外來之火,宜升陽以散之,苦寒以瀉之,火鬱發之之義也。其有陽虛陰勝,火不歸源,目雖赤腫,而脈轉軟弱者,治宜溫補扶陽。王太僕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是也。又有水衰火盛,心腎不交,目光昏眊,脈象浮洪者,治宜養陰滋水。王太僕所謂壯水之主,以鎮陽光是也。
白話文:
朱丹溪說:太極動的時候產生陽氣,靜的時候產生陰氣。陽氣的運動會變化,陰氣的運動會結合,由此產生水、火、木、金、土這五種元素,每種元素都有其獨特的性質。唯獨火比較特殊,有兩種:一種是君火,屬於心;另一種是相火,屬於肝和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過旺的火會耗散氣,適度的火則能產生氣。另外,《病機十九條》中提到屬於火的病機就有五種。火在內部是陰性的,在外部是陽性的,主要掌管動態。所以,凡是動的都屬於火。人體中,肺是產生水的源頭,腎是儲存水的府庫。
火的性質容易妄動,如果元氣受傷,水液的來源就容易枯竭。這就是《逆調論》所說的「一水不能勝二火」的意思。另外,還有因為臟腑失調產生的火,根源於內心的五種情志。如果受到六慾七情的刺激,火就會隨之而起。所以,憤怒會導致肝火上升,酒醉飽食會導致胃火上升,過度性生活會導致腎火上升,悲傷會導致肺火上升。心是君主,如果心火自焚就會導致死亡。這就是《解精微論》所說的「一水不能勝五火」的意思。還有臟腑之間互相影響,例如肝熱會傳到膽,心熱會傳到小腸等。
還有盛衰相剋的關係,例如心火過旺會克制肺金,肝火過旺會克制脾土等。張子和說:眼睛的疾病如果不是因為火邪,就不會發病。眼白變紅,是火邪侵犯到肺;眼瞼紅腫,是火邪侵犯到脾;黑眼珠模糊不清,是火邪侵犯到肝和腎;眼內出現紅色的血絲,是火本身過於旺盛。這些都是五種情志引起的火邪,從內部產生。如果是因為外感時令而發生的熱病,屬於外來的邪火,會出現眼睛紅腫、癢痛、流膿水、怕熱怕光、口渴等症狀。對於情志引起的火,應該降虛火,滋養肺腎,當水液充足時,火自然會平息。
對於外來的火,應該用升陽的方法來驅散,用苦寒的藥物來瀉火,這就是「火鬱發之」的道理。如果出現陽虛陰盛、虛火不歸位的狀況,眼睛雖然紅腫,但脈象卻變得軟弱無力,治療時應該溫補陽氣。這就是王太僕所說的「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意思。另外,還有水液衰竭、火氣過旺、心腎不交,導致目光昏花、脈象浮大而洪盛的情況,治療時應該滋養陰液、補益水液。這就是王太僕所說的「壯水之主,以鎮陽光」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