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海指南》~ 卷一 (8)
卷一 (8)
1. 七情總論
喜怒憂思悲恐驚,是為七情。然七情不越五志,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悲屬心包,附於心,驚屬膽,附於肝,此七情之生於五志也。心怵惕思慮則傷神,脾憂愁不解則傷意,肝悲哀慟中則傷魂,肺喜樂無極則傷魄,腎盛怒不止則傷志,恐懼而不解則傷精。此五志之傷於七情也。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此七情本經之形證也。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此七情相勝之次第也。喜與悲憂相反,怒與驚恐相反,思則無有所反,乃土位建極於中州也。
喜與怒相因,悲憂與驚恐相因,思則各有所因,乃土德寄旺於四時也。東垣云:治目不理脾胃,非其治也。其亦有鑑於此歟。但目之為病,由於六淫者易治,由於七情者難治。蓋喜太過,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一經自具一氣,一經又各兼五氣,五五二十五氣,變化難窮,苟不得其要,終難獲效。
然七情中悲傷心胞,驚傷膽者,間或有之。喜傷心,憂傷肺者,絕少也。惟思傷脾,恐傷腎,怒傷肝者,最多。誠能存養此心,使志意和平,精神澹定,悲怒不起,驚憂不擾,則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自然勿藥有喜,何必乞靈於草根樹皮哉。
白話文:
喜、怒、憂、思、悲、恐、驚,這就是所謂的七情。但七情其實不會超出五種基本的情志:心所對應的情志是喜,肝所對應的情志是怒,脾所對應的情志是思,肺所對應的情志是憂,腎所對應的情志是恐。悲屬於心包,依附於心;驚屬於膽,依附於肝。這就是七情從五志衍生出來的道理。心過度恐懼、緊張、思慮會損傷精神,脾過度憂愁、煩惱會損傷意念,肝過度悲哀、哭泣會損傷魂魄,肺過度喜樂、沒有節制會損傷魄力,腎過度憤怒、無法停止會損傷意志,過度恐懼、無法排解會損傷精氣。這就是五志被七情損傷的道理。
發怒會使氣向上衝,喜悅會使氣緩和,悲傷會使氣消散,恐懼會使氣向下沉,驚嚇會使氣紊亂,思慮會使氣鬱結。這些是七情本身對經絡氣機影響的表現。發怒會損傷肝,悲傷可以抑制怒氣;喜悅會損傷心,恐懼可以抑制喜悅;思慮會損傷脾,發怒可以抑制思慮;憂愁會損傷肺,喜悅可以抑制憂愁;恐懼會損傷腎,思慮可以抑制恐懼。這就是七情之間相互制約的次序。喜悅與悲傷憂愁是相反的,憤怒與驚恐是相反的,思慮則沒有什麼相反的情緒,因為脾土位於中心,是穩固的基礎。
喜悅和憤怒會互相影響,悲傷憂愁和驚恐會互相影響,思慮則各自有其影響因素,因為脾土的特性會隨著四季變化而有所不同。東垣先生說:「治療眼睛的疾病,卻不調理脾胃,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或許他也是有鑒於這個道理吧。但是眼睛的疾病,如果是因為風、寒、暑、濕、燥、火等外來因素引起的,比較容易治療;如果是因為七情引起的,就比較難治療。因為過度喜悅,會使腎氣受到影響;憤怒會使肝氣受到影響;悲傷會使肺氣受到影響;恐懼會使脾氣受到影響;憂愁會使心氣受到影響。每一條經絡都各自具有一種氣,每一條經絡又同時兼有五種氣,五五相乘就有二十五種氣,它們的變化非常複雜難以窮盡,如果不能掌握其中的要領,就難以獲得療效。
但是,在七情中,悲傷會損傷心包,驚嚇會損傷膽的情況,偶爾還是會發生。喜悅會損傷心,憂愁會損傷肺的情況,則很少發生。只有思慮會損傷脾,恐懼會損傷腎,憤怒會損傷肝的情況,是最常見的。如果能夠好好修養心性,使意志平和,精神安定,不產生悲傷和憤怒,不受到驚恐和憂愁的困擾,那麼內心就會安泰,身體各部分都會聽從指揮,自然不需要依靠藥物就能保持健康,又何必去求助於草根樹皮呢?
2. 喜
《素問》宣明五氣篇曰:精氣並於心則喜。陰陽應象大論曰:在藏為心,在聲為笑,在志為喜。調經論曰: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然樂不可極,極則終凶。《靈樞》本神篇曰: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又曰:肺喜樂無極則傷魄。《素問》天元正紀大論曰:少陰所至為語笑。
五常政大論曰:火太過為赫曦,赫曦之紀,其病笑狂妄。河間云:笑者,猶燔爍太甚而鳴,笑之象也。蓋喜則氣散,心陽大動,百脈沸騰,所謂暴喜傷陽,其病為笑不休,為毛革焦,為內病,為陽氣不收,甚則為狂。且心火過熾,上先刑肺,下反克腎,金水受傷,病必及目。
經曰:心合諸脈。五臟生成篇曰:諸脈者,皆屬於目。凡人五臟六腑之精液,盡上注於目,陽亢陰微,炎蒸空竅,遂有胬肉攀睛等症。其起於大眥者,屬心為實火。其起於小眥者,屬心胞為虛火。甚則胬肉雙鬥,蝕及神水,乃心火克腎所致,治以清補為主。清則心火不升,心陽得靜,補則心氣得寧,心血不耗。
或通利小腸,使火氣由水道而泄,以心與小腸為表裡也。或涼解心胞,以心胞為心之外廓也。至於變端不一,又當活治,不可執一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說:「當精氣集中在心時,就會產生喜悅的情緒。」陰陽應象大論則說:「心臟在五臟中屬心,在聲音表現為笑,在情志表現為喜悅。」調經論說:「心臟儲藏神,當神氣過剩時就會笑個不停。」然而快樂不能過度,過度就會導致凶險。《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篇說:「喜樂過度,會讓神氣渙散而不收藏。」又說:「肺過度喜樂會傷害魄。」《黃帝內經·素問》天元正紀大論說:「少陰經的氣機到達時,人就會說話和歡笑。」
五常政大論說:「火氣太過時會出現赫曦的現象,處於赫曦之年的疾病會表現為狂笑妄語。」金元時期醫家河間說:「笑就像火燒得太旺而發出聲響,是笑的象徵。」大抵來說,喜悅會使氣渙散,心陽過度活躍,全身血脈沸騰,這就是所謂的「暴喜傷陽」,這種情況會導致笑個不停、毛髮焦枯、產生內在疾病、陽氣無法收斂,嚴重時甚至會發狂。而且心火過度旺盛,會先向上損害肺,再向下反克腎,導致肺金和腎水受傷,疾病必然會影響到眼睛。
經典說:「心臟與各條脈絡相連。」《黃帝內經·五臟生成篇》說:「各條脈絡都與眼睛相通。」人體五臟六腑的精華液都向上注入眼睛,當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時,熱氣蒸騰空竅,就會產生胬肉攀睛等眼疾。胬肉如果從內眼角長出來,屬於心經實火;如果從外眼角長出來,屬於心包虛火。嚴重時,兩眼都會長出胬肉,甚至侵蝕到神水(眼球),這是心火克腎所導致的。治療上應以清熱滋補為主,清熱可以使心火不再上亢,心陽得以安靜;滋補可以使心氣得以安寧,心血不至於耗損。
有時也可以通過疏通小腸,使火氣從水道排出,因為心和小腸在經絡上互為表裡。或者也可以清涼心包,因為心包是心臟的外圍。至於疾病的變化多端,還應靈活治療,不能固執於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