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海指南》~ 卷二 (2)
卷二 (2)
1. 脾經主病
脾為諸陰之首,統攝一身之血。在氣為中氣,在臟為心子。目之上睥屬脾,下睥屬胃。上睥內生紅粒,名魚子石榴,生紅塊,名雞冠蜆肉。皆屬風熱,邪滯太陰,氣血凝結所致。睥生痰核,在皮裡膜外,如櫻如梅,由於氣滯燥結,防有成疣之患。睛明穴有瘡,名眼癰,日久成管,名漏睛,屬太陽鬱熱不宣。
睥翻黏瞼,屬陽明胃火。上睥生肉粒,名偷針,下睥生肉粒,名眼癉。腫痛屬風鬱化火,不腫痛而時發時止,屬勞傷心脾,肝木剋土,是虛症也。上睥寬縱,拳毛倒睫,紅腫,屬脾肺氣虛挾風,不紅痛,屬中氣下陷。下睥緊急,拳毛倒入,屬肝風克胃。下睥內生菌,屬陽明濕火。
兩睥生癬,濕爛為風,焦枯為火,乾澀屬燥,膿窠屬濕。然有風中兼燥,火中兼風,濕中兼熱,諸症宜細辨之。
白話文:
脾臟是所有陰氣的首要,統管全身的血液。在氣的方面來說,它代表中氣;在臟腑關係上,它是心臟的兒子。眼睛的上眼瞼屬於脾,下眼瞼屬於胃。上眼瞼內長出紅色的顆粒,稱為魚子石榴;長出紅色的塊狀物,稱為雞冠蜆肉。這些都屬於風熱,是邪氣停留在太陰脾經,導致氣血凝結造成的。眼瞼長出痰核,在皮膚和薄膜之間,像櫻桃或梅子一樣,是由於氣滯和乾燥造成的,要預防長成疣。睛明穴長瘡,稱為眼癰,時間久了會形成管道,稱為漏睛,這是太陽經的鬱熱無法宣洩所致。
眼瞼外翻、黏著眼球,屬於陽明胃火旺盛。上眼瞼長出肉粒,稱為偷針;下眼瞼長出肉粒,稱為眼癉。如果腫痛,屬於風邪鬱積化火;如果沒有腫痛,只是時發時止,屬於勞累損傷心脾,肝木剋土,是虛弱的症狀。上眼瞼鬆弛下垂,睫毛倒插,紅腫,屬於脾肺氣虛夾雜風邪;如果不紅不痛,屬於中氣下陷。下眼瞼繃緊,睫毛倒插,屬於肝風剋胃。下眼瞼內長出菌狀物,屬於陽明濕熱。
兩眼眼瞼長出癬,濕爛屬於風邪;焦枯屬於火邪;乾澀屬於燥邪;長膿包屬於濕邪。然而,有的情況是風邪中夾雜燥邪,火邪中夾雜風邪,濕邪中夾雜熱邪,各種症狀要仔細辨別。
2. 腎經主病
腎為作強之官,伎巧出焉。應北方癸水,涵木製火,榮養血脈。瞳神內起星,邪郁腎陰也。五星繚亂,視物𥉂𥉂,水為火反克,虛實皆有也。瞳神細小,火搏水陰也。瞳神散大,氣不裹精也。瞳神發白,水源乾涸所致。黑珠滿紅,名胭脂內障,屬相火上浮,水不能制。若瞳神亦紅,名血灌瞳神,不治。
瞳神泛白動躍,已成內障,亦不治。瞳神黃色如金,火亢水竭,亦不治。有見火星飛揚者,心腎不交也。有見螢星滿目者,肝腎不和也。有見白星繞亂者,肺腎氣虛也。有見黑花茫茫者,腎陽不藏也。視白為黃,視紅為紫,視正為橫,視定反動,睜目頭暈,此陰極陽飛症也。
瞳神不大不小,其色不白不紅,三光俱滅,真青盲也。法在不治。以上諸條,皆精血失充之症,誠以水為天一所生,務宜滋養,水足精充,目疾自痊愈矣。
白話文:
腎臟是身體強健的根本,各種精巧的機能都由此產生。它對應北方屬水的癸水,能涵養木氣、制約火氣,並滋養全身的血脈。
如果瞳孔內部出現星狀的點,是邪氣鬱結、導致腎陰不足的表現。如果眼睛出現許多星點,看東西模糊不清,這是水氣被火反克,虛實兩種情況都可能存在。瞳孔變小,是火氣太旺、侵蝕腎陰的表現。瞳孔放大,是腎氣不足、不能固攝精華的表現。瞳孔變白,是腎水枯竭導致的。黑眼珠佈滿紅色,稱為胭脂內障,是相火上浮、腎水不能制約的表現。如果瞳孔也呈現紅色,稱為血灌瞳神,屬於不治之症。
瞳孔呈現白色,並且會跳動,已經形成內障,同樣無法治癒。瞳孔變成黃色,像金子一樣,是火氣過旺、腎水枯竭的表現,也屬於不治之症。如果看到有火星飛舞的現象,是心腎不交的表現。如果看到眼前佈滿螢火蟲般的星點,是肝腎不和的表現。如果看到白色星點雜亂的散佈,是肺腎氣虛的表現。如果看到眼前一片黑茫茫的,是腎陽不能固藏的表現。把白色看成黃色,把紅色看成紫色,把正的看成橫的,把靜止的看成動的,睜開眼睛就頭暈,這是陰氣極度衰弱、陽氣外散的現象。
如果瞳孔不大不小,顏色不白也不紅,完全看不見東西,這是真正的失明,屬於不治之症。以上所說的種種情況,都是精血虧損的表現,因為腎水是生命之源,必須好好滋養。只要腎水充足、精血充盈,眼睛的疾病自然就能痊癒。
3. 三焦主病
三焦分上中下,目疾是上焦病,無有論及中下者。然細按之,則三焦各有見症,不可混治。頭痛鼻塞,耳聤面瘡,目紅腫痛,唇瘡口糜,此皆上焦病也,治宜清火發散,疏肝養目。肚腹膨脹,胸膈不舒,兩目乾澀或沿爛,此乃中焦病也,治宜消積行氣。腳氣壅腫,步履艱難,水道不通,濕熱上浮,以致目患,此乃下焦病也,治宜利濕清熱舒筋。腑病以通為補,故但敘實症,其有虛症,另見各門,學者細心參之可也。
白話文:
三焦分為上、中、下三部分,眼睛的疾病屬於上焦的病症,一般不會討論到中焦和下焦的問題。但仔細分析,三焦各有不同的症狀表現,不能混淆治療。頭痛、鼻塞、耳內流膿、面部生瘡、眼睛紅腫疼痛、嘴唇生瘡、口舌潰爛,這些都是上焦的病症,治療上應該以清火、發散、疏肝、養眼為主。肚子脹氣、胸口不舒服、眼睛乾澀或眼瞼糜爛,這些是中焦的病症,治療上應該以消除積滯、疏通行氣為主。腳氣腫脹、走路困難、小便不順暢、濕熱往上浮,導致眼睛出現疾病,這是下焦的病症,治療上應該以利濕、清熱、舒緩筋骨為主。內臟的疾病以通暢為補益的原則,所以這裡只敘述實症的狀況,至於虛症,在其他章節會提到,希望學習者仔細參考。
4. 小腸主病
小腸為火府,與心經配合表裡。凡心經之火上延於目者,兼責諸小腸,故古人治心火,必用導赤,以心為君火,無直折之理,但當通理小腸,則心火自降。此治臟先治腑之法也。
白話文:
小腸是屬於火性的臟腑,它和心經互相配合,有表裡關係。凡是心經的火熱往上延燒到眼睛的,同時也要責怪小腸,所以古人治療心火旺盛,一定會使用導赤散,因為心屬君火,不可以直接強行壓制,只能疏通小腸,這樣心火自然會下降。這是治療臟腑疾病,要先治療相關的腑的法則。
5. 膽經主病
膽屬少陽,經曰:十二經皆取決於膽。為半表半裡,兩邊頭痛,法用小柴胡及逍遙散,乃和解之劑。目中神光,惟賴膽中清純之氣所養,倘膽精不足,膽汁不充,兩目必昏,古方俱以諸膽為治。所以清其邪熱,乃同氣相求之理也。然味太苦寒,防其礙胃,總宜以條達為主。余詳肝經。
白話文:
膽經屬於少陽經,如同經典所說:「十二經脈的氣血運行都取決於膽的功能。」膽經的位置在身體的半表半裡之間,如果出現兩側頭痛,適合使用小柴胡湯或逍遙散來治療,這類藥方屬於調和身體的藥劑。眼睛裡的神采光芒,完全仰賴膽中清純之氣的滋養。如果膽的精氣不足,膽汁也不夠充足,眼睛必定會昏花。古代的藥方都以各種膽來治療,這是因為要清除膽的邪熱,屬於同類相求的道理。但是,藥味如果太苦寒,要小心會傷害脾胃,總體來說應該以疏通氣機為主。其他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肝經的相關說明。
6. 胃經主病
胃為水穀之海,轉輸旋運,生化不窮,故治病先講胃氣。胃氣一弱,飲食不納,何以能勝藥力乎?然胃病有虛有實,有熱有寒,實宜硝黃之屬,虛宜術草之屬,寒宜香砂之類,熱宜芩斛之類配合。脾經為後天生養之基,故東垣專主脾胃立論,非虛說也,其見症詳載脾經,但須知陽土不耐溫燥,方不誤治。
白話文:
胃是容納和消化食物的場所,它負責運送和轉化食物,產生能量,功能永無止境,所以治療疾病要先重視胃氣。胃氣一旦虛弱,就不能正常進食,這樣又如何能承受藥物的藥力呢?不過,胃病有虛證、實證、熱證、寒證之分,實證適合使用硝石、大黃之類的藥物,虛證適合使用白朮、甘草之類的藥物,寒證適合使用木香、砂仁之類的藥物,熱證適合使用黃芩、石斛之類的藥物來配合治療。脾經是後天營養的基礎,所以李東垣特別強調脾胃的重要性,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它所表現的症狀在脾經中有詳細記載,但要知道脾胃屬於陽土,不適合溫補乾燥,這樣用藥才不會有誤。
7. 大腸主病
大腸傳導糟粕,通調為順,溏泄則有陰傷之患,秘結則有陽亢之虞。昔人治便頻無度,多以補脾為主,亦扶土生金之義也。有火則閉塞不通,須用攻下之品,釜底抽薪,誠妙法也。稍涉虛者,如景岳濟川煎,亦可採用。凡目病在肺經者,治其大腸,以其表裡相應,所謂上病治下也。
白話文:
大腸負責傳送食物殘渣,保持暢通順暢是正常的。如果大便稀溏,就可能有陰液虧損的狀況;如果大便乾結,就可能有陽氣過盛的隱憂。古人治療頻繁腹瀉,多以補脾為主要方法,這也是扶助脾土以滋養肺金的道理。如果體內有火氣,導致大便閉塞不通,就必須使用攻下藥物來清除火氣,這就像從鍋底抽走柴火一樣,是個很巧妙的方法。如果情況稍微虛弱,可以使用像景岳的濟川煎這類藥方。凡是眼睛疾病屬於肺經的,可以從治療大腸著手,因為肺和大腸是表裡相應的,這就是所謂的「上病治下」的原則。
8. 膀胱主病
膀胱為巨陽,其經脈最長,統束一身。凡外感症皆太陽受之,羌防發汗,治其經,五苓利水,治其腑。更有濕熱下注,二便不調,專治膀胱,其病自愈。與腎為表裡,腎無瀉法,瀉膀胱即所以瀉腎。溝瀆既清,水泉不竭,腎精自然充足。目珠上屬太陽,見症甚多,如頭風損目,垂簾成障皆是。故凡治目,不可不細究膀胱也。
白話文:
膀胱屬於足太陽經,它的經脈最長,統管全身。所有外感疾病都是太陽經首先受到侵犯,用羌活、防風等藥材發汗,是治療太陽經的方法;用五苓散利水,是治療膀胱腑的方法。還有濕熱往下流注,導致大小便不調,專門治療膀胱,疾病自然會好。膀胱和腎臟互為表裡關係,腎臟沒有直接瀉的辦法,瀉膀胱實際上就是瀉腎。當膀胱這個水溝清理乾淨,腎臟的水源就不會枯竭,腎精自然會充足。眼睛的脈絡向上聯繫到太陽經,所以眼睛出現的症狀很多,例如頭風導致眼睛損傷、眼瞼下垂形成眼障等都是。因此,凡是治療眼睛,都不能不仔細研究膀胱的問題。
9. 雜病總論
病之發也,有因外感內傷,前已詳論之矣。至於雜症,不過氣血痰食鬱五者而已。然五者之中,惟氣血為甚。蓋人有陰陽,即為氣血,陽主氣,故氣全則神旺。陰主血,故血盛則形強。然而身形之中,有營氣,有衛氣,凡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得受氣。清者為營,濁者為衛。
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其所以統攝一身,環流不息者,全賴元氣為之主持。元氣者,先天之氣,命門之主也。衛氣者,後天之氣,生命之原也。元氣為衛氣之母,母能益子,子賴穀氣之津以養生。故元氣衰,則營衛之氣皆有不充矣。夫血生於心,統於脾,藏於肝,布於肺,泄於腎,灌溉一身,為七竅之靈,四肢之用。
潤顏色,充營衛,津液得以通行,二便得以調暢。然血為氣化,亦能助氣,故一氣一血,相為表裡也。痰飲一症,內經止有積飲之說,本無痰症之名。蓋痰涎之化,本由中氣衰弱,水穀入胃,不能盡化,留而為痰,使脾強胃健則隨食隨化,皆成津液,焉能成痰。故肥人多痰者,因中氣不能健運所致。
經云:形盛氣虛,此之謂也。若實痰者,或因風因熱因濕因寒,鬱結於臟腑經絡之間,血氣不能通達,凝而為痰。祛其外感,而痰自消也。內經之不言痰者,正以痰必因病而生,非病之因痰而致也。經云:人以水穀為本,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又曰: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此其常也。
反此者病。蓋五味入口,臟受於胃,遊溢精氣,散布於五臟,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此五臟各歸所喜也。凡人偶食生冷油濁之物,積滯於腸胃之間,此邪氣之實也。若食入即脹,或胸脅作痛者,乃中氣不旺之故也。蓋脾胃為倉廩之官,職司化食,脾胃強壯者,即滯亦易化。
如其不能化者,皆由脾胃之虛也。郁病者,滯而不通之義也。經言五郁者,乃五行之化,氣運有乖,則五郁之病生焉。滑氏曰:木性本條達,火性本發揚,土性本沖和,金性本肅清,水性本流通。五者一有所郁,斯失其性矣。至於情志之郁,不過憂思怒三者而已。蓋憂則氣聚,思則氣結,怒則氣逆也。
初病宜順宜開,若郁久則傷及中宮,神志日消,心脾日耗,非補不可也。余謂痰食鬱三者,總由氣血不調之故。若氣血和平,則神魂安靜,膚腠固密,外來之邪無隙可乘,內生之郁無由而起。即使寒溫不測,世事無常,或外犯客邪,或內為郁病,只宜祛其外感,調其鬱氣則安矣,寧有大病之足慮哉!
白話文:
疾病的發生,有因為外感和內傷,之前已經詳細討論過了。至於各種雜症,不外乎是氣、血、痰、食積、鬱這五種原因造成的。但這五種原因中,氣和血尤其重要。人有陰陽,也就是氣和血,陽代表氣,所以氣充足則精神旺盛;陰代表血,所以血充足則身體強壯。身體之中,有營氣和衛氣,人從食物中獲得氣,食物進入胃,再傳到肺,五臟六腑都能得到氣的滋養。其中清澈的為營氣,混濁的為衛氣。
營氣在脈中運行,衛氣在脈外運行。能夠統攝全身,循環不止的,全靠元氣來主導。元氣是先天的氣,是命門的主宰。衛氣是後天的氣,是生命的根本。元氣是衛氣的母親,母親能滋養孩子,孩子依賴食物的精華來養生。所以元氣衰弱,營氣和衛氣都會不足。血產生於心,由脾統攝,藏於肝,散布於肺,排泄於腎,滋潤全身,使七竅靈敏,四肢能活動。
滋潤臉色,充養營衛,使津液能順暢運行,大小便能正常排泄。血由氣化生,也能幫助氣,所以氣和血相互依存,表裡相連。痰飲這種病,內經只有積飲的說法,沒有痰這個名稱。痰涎的產生,是因為中氣衰弱,食物進入胃,不能完全消化,滯留而形成痰,如果脾胃強健,就能隨吃隨消化,全部化為津液,怎會形成痰呢?所以肥胖的人多痰,是因為中氣不能正常運化所致。
醫書說:「形體強盛而氣虛弱」,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是實質的痰,可能是因為風、熱、濕、寒等外邪,鬱結在臟腑經絡之間,血氣不能暢通,凝結成痰。祛除外感,痰自然就會消散。內經沒有提到痰,正是因為痰一定是因病而生,而不是病因於痰。醫書說:「人以水穀為根本,人沒有水穀就會死亡,脈搏沒有胃氣也會死亡。」又說:「食物充足則氣盛,食物虛少則氣虛」,這是常理。
違背這個常理就會生病。各種味道進入口中,臟腑接受胃的消化,遊溢精氣,散布到五臟,酸味歸於肝,苦味歸於心,甘味歸於脾,辛味歸於肺,鹹味歸於腎,這是五臟各有所喜好。如果人偶然吃了生冷油膩的食物,積滯在腸胃之間,這是邪氣實證的表現。如果吃完東西就腹脹,或胸脅疼痛,就是中氣不足的緣故。脾胃是負責儲藏和消化食物的官,如果脾胃強壯,即使有積滯也容易消化。
如果不能消化,都是因為脾胃虛弱的緣故。鬱病,是滯塞不通的意思。醫書所說的五鬱,是五行的變化,氣的運行失常,就會產生五鬱的疾病。滑氏說:「木的性質是舒展條達,火的性質是向上發散,土的性質是沖和協調,金的性質是肅降清肅,水的性質是流動暢通。這五者只要有一個鬱結,就會失去它們的本性。」至於情志上的鬱悶,不過是憂愁、思慮和憤怒三種情緒而已。憂愁則氣聚,思慮則氣結,憤怒則氣逆。
剛生病時宜疏通開導,如果鬱結久了就會傷及脾胃,精神逐漸消沉,心脾日益耗損,必須進補。我認為痰、食積、鬱這三種原因,都是由於氣血失調所造成的。如果氣血平和,精神魂魄就會安寧,皮膚腠理堅固,外來的邪氣就沒有空隙可乘,內生的鬱結也無法產生。即使天氣寒暖無常,世事變化不定,或者外受邪氣侵襲,或者內生鬱悶的疾病,只要祛除外感,調理鬱氣就會平安無事,哪有什麼大病值得擔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