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海指南》~ 卷一 (9)
卷一 (9)
1. 怒
《素問》五運行大論曰:東方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在志為怒。調經論曰:肝藏血,血有餘則怒。宣明五氣篇曰:膽為怒,以肝膽相為表裡,肝氣雖強,取決於膽也。調經論曰: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以陽為陰勝,病及於心也。《靈樞》本神篇曰: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
繆刺論曰: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無過大怒,以怒發於陰而侵乎腎也。是肝膽心腎四臟,皆能病怒,所為多陰者多怒,亦曰陰出之陽則怒也。五常政大論曰:木太過曰發生,其病怒。氣交變大論曰:歲木太過,風氣流行,甚則善怒。又曰:歲土不及,風反大行,民病善怒,其證餐泄,薄厥嘔血,胸脅痛,氣逆不下,喘渴煩心,消癉肥氣,以及外發癰疽等症。況目為肝竅,尤易受傷。
初但昏如霧露中行,漸漸空中有黑花,久則神光不收,膽汁不應,則內急外乾,睹物成歧。種種皆怒之貽戚也。蓋怒必因內動而起,但動由於內,邪每乘之,當各從其所動之因而治之。因熱而動者治其熱,因風而動者治其風,因厥逆逼上者,則治所厥之邪。因陰虛而動者,補其陰,抑其陽,按而收之。
因陽虛而氣浮上者,則補其陽,斂其浮游之氣。因五志而動者,各安其臟氣以平之。因鬱而發者,治其所郁之邪,開之達之。因精血不足者補之,不已則求其屬以衰之。因勝克而動者,從盛衰之氣而補瀉之。中氣虛衰而動者,補土以安之。上焦清明之氣,不能主持而動者,亦當補中焦之穀氣,推而揚之。
因五臟六腑上注之精氣不足而動者,察其何者之虛而補之。總以疏肝解鬱為先,兼養精液,使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自然視物明朗,但木能剋土,胃當其衝,肝病則胃病,切不可再加勞倦,以傷其脾。醫者不察,以為目病皆熱所致,竟以涼藥投之,又傷其胃,肝胃俱傷,真元難復,終不免有失明之嘆矣。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提到,東方屬木,木的特性是酸味,酸味對應到肝臟,肝臟的情緒表現就是怒。又說,肝臟儲藏血液,當血液過多時,人容易發怒。還提到,膽也與發怒有關,因為肝和膽互為表裡,肝氣再強盛,也要取決於膽的功能。另一處說,當血液集中在上方,氣集中在下方時,會導致心煩意亂、容易發怒,這是因為陽氣過盛而壓制陰氣,導致心臟功能受影響。《靈樞》提到,如果腎氣過盛,怒氣無法停止,就會傷害人的意志。
還提到,邪氣侵入足少陰經絡時,會讓人無緣無故大發脾氣,這是因為怒氣從陰氣產生,並侵犯到腎臟。由此可見,肝、膽、心、腎這四個臟腑都可能導致人發怒。通常,體內陰氣過盛的人容易發怒,也可以說,是陰氣過多而導致陽氣外露所產生的怒氣。書中還說,木氣過盛會導致「發生」的問題,其症狀就是容易發怒;當木氣過盛的年份,風氣會盛行,嚴重的話人也會變得容易發怒;而當土氣不足的年份,風氣會反而盛行,人們會因此容易發怒,症狀表現為腹瀉、突然昏厥、嘔血、胸脅疼痛、氣逆不順、喘氣口渴、心煩意亂、消瘦、肥胖,甚至外發癰腫等疾病。而且,眼睛是肝臟的開竅之處,特別容易受到影響。
初期症狀可能只是視物模糊,像在霧中行走一樣,漸漸地會看到眼前有黑點,久而久之就會精神渙散,膽汁分泌失常,導致身體內部緊張,外部皮膚乾燥,看東西會出現重影。這些種種問題都是因為發怒所導致的。怒氣必定是因為內在的活動而產生,但是,當內在有所活動時,邪氣就會趁虛而入,所以要根據引起發怒的原因來治療。因熱而發怒的要治療熱,因風而發怒的要治療風,因氣血逆行向上而發怒的要治療氣血逆行,因陰虛而發怒的要滋補陰氣、抑制陽氣,並且安撫平靜。
因陽虛導致氣浮於上的,要滋補陽氣,收斂浮散的氣。因情志問題導致發怒的,要調和各臟腑的氣機使其平衡。因氣機鬱結而發怒的,要治療鬱結的邪氣,使其暢通疏散。因精血不足而發怒的要補養精血,如果沒有改善,就要找到相關的臟腑來調理。因五行勝克關係而發怒的,要根據盛衰的氣機來補瀉。因中氣虛弱而發怒的,要補益脾胃來安定它。當上焦清陽之氣不能主持而導致發怒時,也要補益中焦的穀氣,使其向上升發。
因五臟六腑向上注入的精氣不足而發怒的,要辨別是哪個臟腑的虛損並加以補養。總之,要以疏肝解鬱為首要,同時要滋養精液,使精氣充盈,精氣充盈則氣機旺盛,氣機旺盛則精神飽滿,自然能夠視物清晰。但是,木氣會剋制土氣,胃臟受到衝擊,所以肝臟生病就會影響到胃臟,切記不可過度勞累,以免傷害脾胃。醫生如果沒有仔細診察,以為眼睛的疾病都是熱引起的,就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反而會傷害到胃,導致肝胃都受損,元氣難以恢復,最終難免有失明的遺憾。
2. 憂
《素問》六節臟象論曰: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陰陽應象大論曰:心之變動為憂。《靈樞》口問篇曰:思憂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本臟篇曰:心小則易傷以憂。蓋憂則傷神,故傷心也。宣明五氣篇曰:精氣並於肝則憂,肝勝而侮脾也。《靈樞》本神篇曰: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
脾主中氣,中氣受抑,則生意不伸,故鬱而為憂。是心肺脾肝四臟,皆能病憂也。戴復庵云:七氣致病,雖本一氣,而所以為氣者,隨症而變。如憂傷肝,肝屬木,憂則氣並於肝,而脾土受邪。憂傷心,心屬火,憂則氣並於心,而肺金受邪。憂傷肺,肺屬金,憂則氣並於肺,而肝木受邪。
凡人憂多則氣機不利,胸脅痛。憂多則水濕凝滯,周身走痛,或關節痛,遇陰寒則發。憂多則熱蓄不散,目瞀,小便赤。憂多則氣虛不能攝涎,動則喘。憂多則血脈蹇滯,四肢無力,能食便紅。憂多則食物不化,噯酸腹滿不能食。目之白睛屬於肺,肺憂鬱太過,則肺氣不舒,結成翳障,視物模糊。
復有憂極而悲者,傷及心胞之相火。有憂極而恐者,傷及腎中之真水,火不足則光華不能發越於外,水不足則膏液不能充滿於中,輕則昏眊羞澀,重則魚胞鶻眼,補肺安神,最為要法,再令素所親信之人,好言慰勸,使心陽轉動,即喜勝憂之意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臟象論說:肺是氣的根本,魄的所在之處。《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心的變動表現為憂愁。《黃帝內經·靈樞》口問篇說:思慮憂愁,會使心脈緊張,心脈緊張則氣道收縮,收縮就不順暢,所以會嘆息。本臟篇說:心臟比較弱小的人,容易因為憂愁而受傷。大體來說,憂愁會傷害精神,所以也會傷害心臟。《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說:精氣匯聚在肝臟就會產生憂愁,因為肝氣過盛而欺侮脾臟。《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篇說:脾臟如果憂愁而不開解,就會傷害思緒。
脾臟主管中氣,中氣受到壓制,則生命力無法舒展,所以會鬱結而產生憂愁。這是說心、肺、脾、肝這四個臟器,都可能因為疾病而產生憂愁。戴復庵說:七種氣導致疾病,雖然本質都是氣,但氣的表現會隨著病症而改變。例如憂愁會傷害肝臟,肝屬木,憂愁會使氣匯聚在肝臟,導致脾土受到邪氣侵襲。憂愁會傷害心臟,心屬火,憂愁會使氣匯聚在心臟,導致肺金受到邪氣侵襲。憂愁會傷害肺臟,肺屬金,憂愁會使氣匯聚在肺臟,導致肝木受到邪氣侵襲。
一般人憂愁過多,會使氣機運行不順暢,導致胸部和脅肋疼痛。憂愁過多,會使體內水濕停滯,導致全身遊走性疼痛,或關節疼痛,遇到陰冷潮濕的天氣就會發作。憂愁過多,會使體內熱氣積蓄不散,導致眼睛昏花,小便赤黃。憂愁過多,會使氣虛無力固攝津液,活動時會喘息。憂愁過多,會使血脈運行阻塞不暢,導致四肢無力,食慾正常但大便呈現紅色。憂愁過多,會導致食物難以消化,出現打嗝、反酸、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眼睛的白睛屬於肺,肺氣如果過於憂鬱,就會導致肺氣不舒暢,結成翳障,使視力模糊。
還有憂愁到極點而產生悲傷的,會傷害到心包的相火。有憂愁到極點而產生恐懼的,會傷害到腎中的真水。相火不足,則光彩無法向外散發,真水不足,則體內精液無法充盈。輕微的會昏昏沉沉、羞怯膽小,嚴重的會出現眼睛像魚泡或像鶻鳥一樣的症狀。補益肺氣、安定心神,是最重要的治療方法。另外,再請自己平時信任的人,多加安慰勸導,使心陽活動起來,這就是以喜悅戰勝憂愁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