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海指南》~ 卷二 (3)
卷二 (3)
1. 脾經主病
脾為諸陰之首,統攝一身之血。在氣為中氣,在臟為心子。目之上睥屬脾,下睥屬胃。上睥內生紅粒,名魚子石榴,生紅塊,名雞冠蜆肉。皆屬風熱,邪滯太陰,氣血凝結所致。睥生痰核,在皮裡膜外,如櫻如梅,由於氣滯燥結,防有成疣之患。睛明穴有瘡,名眼癰,日久成管,名漏睛,屬太陽鬱熱不宣。
睥翻黏瞼,屬陽明胃火。上睥生肉粒,名偷針,下睥生肉粒,名眼癉。腫痛屬風鬱化火,不腫痛而時發時止,屬勞傷心脾,肝木剋土,是虛症也。上睥寬縱,拳毛倒睫,紅腫,屬脾肺氣虛挾風,不紅痛,屬中氣下陷。下睥緊急,拳毛倒入,屬肝風克胃。下睥內生菌,屬陽明濕火。
兩睥生癬,濕爛為風,焦枯為火,乾澀屬燥,膿窠屬濕。然有風中兼燥,火中兼風,濕中兼熱,諸症宜細辨之。
白話文:
脾臟是所有陰氣的首要,統管全身的血液。在氣的方面來說,它代表中氣;在臟腑關係上,它是心臟的兒子。眼睛的上眼瞼屬於脾,下眼瞼屬於胃。上眼瞼內長出紅色的顆粒,稱為魚子石榴;長出紅色的塊狀物,稱為雞冠蜆肉。這些都屬於風熱,是邪氣停留在太陰脾經,導致氣血凝結造成的。眼瞼長出痰核,在皮膚和薄膜之間,像櫻桃或梅子一樣,是由於氣滯和乾燥造成的,要預防長成疣。睛明穴長瘡,稱為眼癰,時間久了會形成管道,稱為漏睛,這是太陽經的鬱熱無法宣洩所致。
眼瞼外翻、黏著眼球,屬於陽明胃火旺盛。上眼瞼長出肉粒,稱為偷針;下眼瞼長出肉粒,稱為眼癉。如果腫痛,屬於風邪鬱積化火;如果沒有腫痛,只是時發時止,屬於勞累損傷心脾,肝木剋土,是虛弱的症狀。上眼瞼鬆弛下垂,睫毛倒插,紅腫,屬於脾肺氣虛夾雜風邪;如果不紅不痛,屬於中氣下陷。下眼瞼繃緊,睫毛倒插,屬於肝風剋胃。下眼瞼內長出菌狀物,屬於陽明濕熱。
兩眼眼瞼長出癬,濕爛屬於風邪;焦枯屬於火邪;乾澀屬於燥邪;長膿包屬於濕邪。然而,有的情況是風邪中夾雜燥邪,火邪中夾雜風邪,濕邪中夾雜熱邪,各種症狀要仔細辨別。
2. 腎經主病
腎為作強之官,伎巧出焉。應北方癸水,涵木製火,榮養血脈。瞳神內起星,邪郁腎陰也。五星繚亂,視物𥉂𥉂,水為火反克,虛實皆有也。瞳神細小,火搏水陰也。瞳神散大,氣不裹精也。瞳神發白,水源乾涸所致。黑珠滿紅,名胭脂內障,屬相火上浮,水不能制。若瞳神亦紅,名血灌瞳神,不治。
瞳神泛白動躍,已成內障,亦不治。瞳神黃色如金,火亢水竭,亦不治。有見火星飛揚者,心腎不交也。有見螢星滿目者,肝腎不和也。有見白星繞亂者,肺腎氣虛也。有見黑花茫茫者,腎陽不藏也。視白為黃,視紅為紫,視正為橫,視定反動,睜目頭暈,此陰極陽飛症也。
瞳神不大不小,其色不白不紅,三光俱滅,真青盲也。法在不治。以上諸條,皆精血失充之症,誠以水為天一所生,務宜滋養,水足精充,目疾自痊愈矣。
白話文:
腎臟是身體強健的根本,各種精巧的機能都由此產生。它對應北方屬水的癸水,能涵養木氣、制約火氣,並滋養全身的血脈。
如果瞳孔內部出現星狀的點,是邪氣鬱結、導致腎陰不足的表現。如果眼睛出現許多星點,看東西模糊不清,這是水氣被火反克,虛實兩種情況都可能存在。瞳孔變小,是火氣太旺、侵蝕腎陰的表現。瞳孔放大,是腎氣不足、不能固攝精華的表現。瞳孔變白,是腎水枯竭導致的。黑眼珠佈滿紅色,稱為胭脂內障,是相火上浮、腎水不能制約的表現。如果瞳孔也呈現紅色,稱為血灌瞳神,屬於不治之症。
瞳孔呈現白色,並且會跳動,已經形成內障,同樣無法治癒。瞳孔變成黃色,像金子一樣,是火氣過旺、腎水枯竭的表現,也屬於不治之症。如果看到有火星飛舞的現象,是心腎不交的表現。如果看到眼前佈滿螢火蟲般的星點,是肝腎不和的表現。如果看到白色星點雜亂的散佈,是肺腎氣虛的表現。如果看到眼前一片黑茫茫的,是腎陽不能固藏的表現。把白色看成黃色,把紅色看成紫色,把正的看成橫的,把靜止的看成動的,睜開眼睛就頭暈,這是陰氣極度衰弱、陽氣外散的現象。
如果瞳孔不大不小,顏色不白也不紅,完全看不見東西,這是真正的失明,屬於不治之症。以上所說的種種情況,都是精血虧損的表現,因為腎水是生命之源,必須好好滋養。只要腎水充足、精血充盈,眼睛的疾病自然就能痊癒。
3. 三焦主病
三焦分上中下,目疾是上焦病,無有論及中下者。然細按之,則三焦各有見症,不可混治。頭痛鼻塞,耳聤面瘡,目紅腫痛,唇瘡口糜,此皆上焦病也,治宜清火發散,疏肝養目。肚腹膨脹,胸膈不舒,兩目乾澀或沿爛,此乃中焦病也,治宜消積行氣。腳氣壅腫,步履艱難,水道不通,濕熱上浮,以致目患,此乃下焦病也,治宜利濕清熱舒筋。腑病以通為補,故但敘實症,其有虛症,另見各門,學者細心參之可也。
白話文:
三焦分為上、中、下三部分,眼睛的疾病屬於上焦的病症,一般不會討論到中焦和下焦的問題。但仔細分析,三焦各有不同的症狀表現,不能混淆治療。頭痛、鼻塞、耳內流膿、面部生瘡、眼睛紅腫疼痛、嘴唇生瘡、口舌潰爛,這些都是上焦的病症,治療上應該以清火、發散、疏肝、養眼為主。肚子脹氣、胸口不舒服、眼睛乾澀或眼瞼糜爛,這些是中焦的病症,治療上應該以消除積滯、疏通行氣為主。腳氣腫脹、走路困難、小便不順暢、濕熱往上浮,導致眼睛出現疾病,這是下焦的病症,治療上應該以利濕、清熱、舒緩筋骨為主。內臟的疾病以通暢為補益的原則,所以這裡只敘述實症的狀況,至於虛症,在其他章節會提到,希望學習者仔細參考。
4. 小腸主病
小腸為火府,與心經配合表裡。凡心經之火上延於目者,兼責諸小腸,故古人治心火,必用導赤,以心為君火,無直折之理,但當通理小腸,則心火自降。此治臟先治腑之法也。
白話文:
小腸是屬於火性的臟腑,它和心經互相配合,有表裡關係。凡是心經的火熱往上延燒到眼睛的,同時也要責怪小腸,所以古人治療心火旺盛,一定會使用導赤散,因為心屬君火,不可以直接強行壓制,只能疏通小腸,這樣心火自然會下降。這是治療臟腑疾病,要先治療相關的腑的法則。
5. 膽經主病
膽屬少陽,經曰:十二經皆取決於膽。為半表半裡,兩邊頭痛,法用小柴胡及逍遙散,乃和解之劑。目中神光,惟賴膽中清純之氣所養,倘膽精不足,膽汁不充,兩目必昏,古方俱以諸膽為治。所以清其邪熱,乃同氣相求之理也。然味太苦寒,防其礙胃,總宜以條達為主。余詳肝經。
白話文:
膽經屬於少陽經,如同經典所說:「十二經脈的氣血運行都取決於膽的功能。」膽經的位置在身體的半表半裡之間,如果出現兩側頭痛,適合使用小柴胡湯或逍遙散來治療,這類藥方屬於調和身體的藥劑。眼睛裡的神采光芒,完全仰賴膽中清純之氣的滋養。如果膽的精氣不足,膽汁也不夠充足,眼睛必定會昏花。古代的藥方都以各種膽來治療,這是因為要清除膽的邪熱,屬於同類相求的道理。但是,藥味如果太苦寒,要小心會傷害脾胃,總體來說應該以疏通氣機為主。其他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肝經的相關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