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海指南》~ 卷二 (8)
卷二 (8)
1. 痘疹兼目疾論
小兒痘瘡,皆由父母交媾之時,淫火熾甚而得。所謂先天之毒,稟於有生之初者也。蓋痘本先天淫毒,伏藏於肝腎之內,觸四時不正之氣,浡然發泄,氣領血載,達於肌膚之外,良由衛氣運於脈外,營血行於脈中,氣能祛毒外出,血能載毒上行。凡原氣之強盛者,不滿旬日,成痂而愈矣。
若元氣羸弱,氣血偏虛,寒熱偏勝,毒不能盡達肌表,遺留而上逆,則目中生痘,損壞瞳神。又或成漿之後,毒出肌膚,內臟之元氣已虛,藥餌之補益不濟,有餘之毒,不能出外,反深入於內,因而目中星遮翳蔽,變症不一。惟驗其靨之白色者,屬於氣虛,淡紅者,屬於血虛,紫色者,屬於餘毒未清。
若過期而靨不脫者,乃氣血大虧之象,調其寒熱溫涼,益其偏虛血氣,則目明翳消而得愈矣。疹者痘之末疾,發於脾肺二經,內應手足太陰,感天地間沴戾之氣,故名疹也。然名各有異,蘇松謂之痧子,浙江謂之瘄子,湖廣呼為麻子,北直謂之疹子,山陝謂之膚瘡,曰糠瘡,曰赤瘡,名雖不同,其症則一。總由君相二火燔灼,太陰脾肺受之。
故其為症,必噴嚏咳嗽,面腫頰紅,目胞腫脹,眼淚汪汪,惟氣旺邪淺者易治。邪盛正虛,不勝其毒,則危機立至。更有愈後餘熱未清,上乘空竅,肝木受克,則黑珠星障昏花,羞明涕淚。切忌酸寒伐胃,宜清養肺陰,補其氣血。若誤認為風,設以表散,猶之抱薪救火矣。
白話文:
小孩子長痘瘡,通常是因為父母在性行為時,慾火太過旺盛導致的。這可以說是先天性的毒素,在出生時就帶有的。痘瘡本身就是先天慾火產生的毒素,潛藏在肝腎之中,當接觸到季節不正常的氣候時,就會爆發出來。氣帶領著血,將毒素傳送到皮膚表面。這是因為衛氣運行在脈絡外,而營血則在脈絡中運行,氣能將毒素排出體外,血則能將毒素帶到上方。一般來說,如果身體元氣強盛,不到十天,痘瘡就會結痂痊癒。
如果元氣虛弱,氣血不足,身體偏寒或偏熱,毒素無法完全發到皮膚表面,殘留在體內並向上逆行,就會導致眼睛長痘瘡,損壞瞳孔。或者,當痘瘡化膿後,毒素已經從皮膚排出,但內臟的元氣已經虛弱,藥物的補益也效果不佳,殘餘的毒素無法排出體外,反而深入體內,導致眼睛出現星狀或翳狀的遮蔽,症狀千變萬化。只有觀察痘瘡的顏色,如果呈現白色,代表氣虛;淡紅色代表血虛;紫色則表示殘留的毒素還沒清除乾淨。
如果痘瘡過期還沒有脫落,就表示氣血嚴重虧損。這時要調理身體的寒熱,溫補虛弱的氣血,就能夠讓眼睛恢復明亮,翳狀遮蔽消失而痊癒。疹子是痘瘡末期較輕微的病症,發生在脾肺兩經,與手足太陰經相對應,是因為感受了天地間不正之氣而引起的,所以稱為疹子。雖然名稱各地不同,蘇州、松江一帶稱作痧子,浙江一帶稱作瘄子,湖廣一帶稱為麻子,北方一帶稱為疹子,山陝一帶稱作膚瘡、糠瘡或赤瘡,名稱不同,但症狀都一樣。總之都是因為君火和相火太過旺盛,導致太陰脾肺受損。
所以,這種病的症狀必然是打噴嚏、咳嗽、臉腫、臉頰發紅、眼皮腫脹、眼睛淚汪汪,只有氣旺盛、邪氣輕微的比較容易治療。如果邪氣強盛、正氣虛弱,無法抵抗毒素,情況就會非常危急。更有的在痊癒後,殘餘的熱氣還沒清除乾淨,向上侵犯空竅,導致肝木受到損害,眼睛黑珠出現星狀障礙,視力模糊,怕光流淚。千萬要避免食用酸冷、損害脾胃的食物,應該清養肺陰,補充氣血。如果誤認為是風邪入侵,用發散的方式來治療,就如同抱著柴火去救火一樣,只會讓情況更糟。
2. 五疳兼目疾論
小兒五疳者,肝疳心疳脾疳肺疳腎疳也。其說創於錢氏,皆因臟腑柔弱,氣血未充,或病後失調,或飲食飢飽,致傷脾胃而成疳症。津液內亡,虛火妄動,傷於何臟,發為何病,形症各殊。肝疳者,一名風疳,白膜遮睛,瀉血而瘦。心疳者,兩眥紅障,面黃頰赤。脾疳者,一名肥疳,上胞腫脹,腹大嗜甘。
肺疳者,一名氣疳,白珠縐翳,喘嗽氣促。腎疳者,一名骨疳,瞳神凹凸,喜臥濕地。五臟治法繁多,不能概述,大要不離乎補脾健運,則清濁自分,中土有權,生機日盛,以異功散為君,隨症加減。
如枸杞白芍以補肝,山藥阿膠以補肺,歸身棗仁以補心,黃耆紅棗以補脾,熟地菟絲以補腎,使脾胃稍旺,陰血漸充,繼進地黃湯,以養陰收功,豈非善治?夫疳者,干也,皆由內熱熏蒸,消爍津液。然不可因其熱而用苦寒之藥,再困脾陽,重傷胃氣。世俗呼為疳積,謂疳必兼積,概用消導,不知疳乃虛症,補之尚恐不及,而妄行攻伐,安有愈期乎。又有蟲疳者,其蟲如絲,出於頭項腹背之間,黃白赤者易治,青黑者難治。
蛔疳者,眉縐多啼,嘔吐清沫。脊疳者,拍背有聲,脊骨如龜。腦疳者,頭皮光急,腦熱如火。其症雖多,不出於五臟,宜以前法治之。然五疳之中,心腎二疳甚少,肝脾肺三疳常常有之。蟲疳者,余亦屢見也。姑舉其要,以備後學者留意焉。
白話文:
小兒的五疳,指的是肝疳、心疳、脾疳、肺疳、腎疳。這個說法是錢乙提出的,都是因為小孩子的臟腑柔弱,氣血還沒有充足,或是生病後沒有好好調養,又或是飲食不定時,導致傷害脾胃而形成疳症。體內的津液耗損,虛火就會亂動,傷害到哪個臟腑,就會出現哪種疾病,症狀也各有不同。
肝疳,又叫做風疳,會有白色的薄膜遮住眼睛,而且會拉肚子、身體消瘦。心疳,眼睛兩側會有紅色的障礙物,臉色發黃、雙頰發紅。脾疳,又叫做肥疳,上眼皮會腫脹,肚子大又喜歡吃甜食。
肺疳,又叫做氣疳,眼白的表面會有皺紋和翳障,會喘氣、咳嗽、呼吸急促。腎疳,又叫做骨疳,瞳孔會凹凸不平,喜歡趴臥在潮濕的地方。五臟的治療方法很多,無法一一概述,但最主要的不外乎是補益脾胃,讓脾胃功能正常運轉,這樣清濁才能夠分開,中土(脾胃)的功能恢復正常,生命力才會一天比一天旺盛。可以用異功散這個藥方為基礎,再根據不同的症狀來加減藥材。
例如:用枸杞、白芍來補肝,山藥、阿膠來補肺,當歸身、棗仁來補心,黃耆、紅棗來補脾,熟地、菟絲子來補腎,讓脾胃的功能稍微旺盛一些,陰血逐漸充足,之後再服用地黃湯來滋養陰液,這樣才能達到治療效果,難道不是很好的治療方法嗎?所謂的「疳」,就是「乾枯」的意思,都是因為體內有熱在蒸騰,導致津液耗損。但是,不可以因為體內有熱就使用苦寒的藥物,這樣反而會使脾陽更加衰弱,再次傷害到胃氣。世俗的人稱之為「疳積」,認為疳症一定會伴隨積食,所以就都使用消導的藥物,卻不知道疳症其實是虛症,補益都來不及了,怎麼可以隨便使用攻伐的藥物呢?這樣怎麼可能治好病呢?還有一種蟲疳,蟲像細絲一樣,會從頭部、頸部、腹部、背部跑出來,黃色、白色、紅色的蟲比較容易治療,青色、黑色的蟲則比較難治療。
蛔蟲疳,眉毛會皺起,常常啼哭,會嘔吐清稀的泡沫。脊疳,拍打背部會有聲音,脊椎骨像烏龜殼一樣。腦疳,頭皮會光亮繃緊,頭部發熱像火燒一樣。這些症狀雖然很多,但都離不開五臟的問題,應該用之前說的治療方法來處理。然而,在五疳之中,心疳和腎疳比較少見,肝疳、脾疳、肺疳則比較常見。蟲疳,我也常常看到。這裡就簡單地舉出重點,以方便後來的學習者留意。
3. 辨脈法
脈要精微論曰:微妙在脈,不可不察。邪氣臟腑病形篇曰: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秦越人六十一難曰:切脈而知之謂之巧。許叔微曰:脈之理幽而難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凡可以筆墨載,可以口舌言者,皆跡象也。至於神理,非心領神會,烏能盡其元微。方盛衰論曰:受師不卒,使術不明,不察從逆,是為妄行。
推雌失雄,棄陰附陽,不知併合,診故不明。甚矣。脈之不可不辨也。其大要當合《素問》、《靈樞》,及各家論說,熟讀而玩繹之,自能領悟。惟常變之理,不可不知。凡人之脈,有素大素小,偏陰偏陽者,此其賦自先天,各成一局也。邪變之脈,有倏緩倏疾,乍進乍退,此其病之驟至,脈隨氣見也。
故診脈者,必須先識臟脈,而後可以察病脈。先識常脈,而後可以察變脈。然有脈病相符者,有脈病相左者,有病亢極而脈忽反變者,如陽證見陽脈,陰症見陰脈,此脈病相符也。證似陽而脈不鼓指,證似陰而脈鼓盛者,此脈病相左也。陽盛者,脈必洪大,至陽盛之極,而脈反伏匿,陽極似陰也。
陰盛者脈必微細,至陰盛而脈反躁疾,陰極似陽也。此病亢極,而脈忽反變也。又有從合之辨,如脈浮為表,治宜汗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下者,仲景云:若脈浮大,心下梗,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是也。脈沉為里,治宜下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汗者,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微汗之是也。
脈促為陽,當用葛根黃芩清之矣。若脈促厥冷為虛脫矣,非溫不可,此又非促為陽盛之脈也。脈遲為寒,當用附子乾薑溫之矣。若陽明脈遲,不惡寒,身體濈濈汗出,則用大承氣湯,此又非遲為陰寒之脈也。是皆從證不從脈也。至於表症汗之,此其常也。仲景曰: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身體疼痛,當救其里,用四逆湯,此從脈之沉也。
里症下之,此其常也。日晡發熱者,屬陽明,脈浮虛者,宜發汗,用桂枝湯,此從脈之浮也。結胸症,當以大小陷胸下之矣。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是宜從脈而治其表也。身疼痛者,當以桂枝麻黃解之矣。然尺中遲者,不可汗,以營血不足故也,是宜從脈而調其營矣,此皆從脈不從症也。
世有切脈而不問症,問症而忽脈者,得非仲景之罪人乎。陶節庵曰:問病以知其外,察脈以知其內,全在治法二字,乃臨症切脈之要訣也。余歷來治目,無不詳參脈證,以定治法。如陸某朱某,同一胬肉壅腫,黑珠內泛,一則脈沉遲,知其陰虛不足,復感寒邪,故余用六物湯加炮姜,以養陰溫胃。一則脈浮遲而細,知其氣血兩虧,寒而兼風,故余用四物逍遙,加蘇木紅花,以祛風理血。
張某艾某,同一珠大脫眶也,一則兩尺浮洪無根,右寸濡弱無力,此肺金不能生水,腎火浮越所致,故余用金匱腎氣丸,以降其浮陽。一則兩尺細數,右寸浮洪,此腎水枯涸,肺氣上衝所致,故余用人參固本煎加牛膝,以清其亢熱,此證同脈異,而治亦異也。又如錢某瞳神散大,李某兩目眥肉突出發癢,判然兩症,然二人尺脈均細數,寸脈均洪大,皆由於心腎不交,故余同以滋陰六味丸,去萸肉,加女貞子以治之。此證異脈同,故治亦同也。
至如孔某視白為黃,視紅為紫,視正為橫,乃陰極陽飛之症,脈宜浮洪,今反細澀,所謂過極者,反兼勝已之化也。余以七味二地溫補之,此憑症而不憑脈也。大抵陰陽虛實,最宜詳審。張介賓曰:凡值疑似難明處,必須用四診之法,詳問其由,兼辨其聲色。但於本末先後中,徵之以理,斯得其真。
若不察此,而但謂一診可憑,信手亂治,亦豈知脈症最多真假,見有不確安能無誤。且常診者,知之猶易,初診者,決之甚難,此四診之所以不可忽也。
白話文:
脈象精微的理論說:微妙之處就在脈象,不可以不仔細觀察。邪氣侵犯臟腑導致疾病的篇章說:按壓病人的脈象,就能知道他的病情,這就叫做神妙。秦越人《難經》六十一難說:切脈就能了解病情,這就叫做精巧。許叔微說:脈象的道理深奧而難以明白,我心裡理解的,口頭卻難以表達。凡是能用筆墨記錄,能用口舌說明的,都只是表面的現象。至於其中神妙的道理,不是用心領悟,怎麼能完全了解它細微的奧秘呢?論述疾病盛衰的篇章說:沒有完全學成,導致醫術不夠精通,不了解順逆的道理,就隨意妄為。
把雌性的誤認為雄性,拋棄陰而偏向陽,不了解結合運用,診斷的結果自然不明確。脈象實在太重要了,不可以不仔細辨別。最主要的方法,應當結合《素問》、《靈樞》等經典,以及各家的論述,熟讀並且仔細研習,自然能有所領悟。只有恆常與變化的道理,不可以不知道。一般人的脈象,有天生就偏大、偏小,偏陰、偏陽的,這是他們先天稟賦,各自形成一種格局。因邪氣導致的病脈,有時快有時慢,時而進時而退,這是疾病突然發生,脈象隨著氣的變化而表現出來。
所以診斷脈象的人,必須先認識臟腑的正常脈象,然後才可以觀察疾病的脈象。先認識正常的脈象,然後才可以觀察變化的脈象。然而有脈象和病情相符的,有脈象和病情相反的,也有疾病發展到極點,而脈象忽然反向變化的。例如陽性病症出現陽脈,陰性病症出現陰脈,這是脈象和病情相符的。病症表現像是陽性的,脈象卻沒有力,病症表現像是陰性的,脈象卻很有力,這是脈象和病情相反的。陽氣旺盛的人,脈象必然洪大,到陽氣旺盛到極點時,脈象反而變得沉伏而難以摸到,這就是陽極似陰。
陰氣旺盛的人,脈象必然細微,到陰氣旺盛到極點時,脈象反而變得躁動而快速,這就是陰極似陽。這就是疾病發展到極點,而脈象忽然反向變化的情況。還有順從或違反病證的辨別,例如脈象浮在表面,代表病在表,治療應該用發汗的方法,這是常規。但也有應該用攻下的,張仲景說:如果脈象浮大,胸下堵塞,發熱,病在臟腑的,應該用攻下的方法,不要發汗。脈象沉在裡面,代表病在裡,治療應該用攻下的方法,這是常規。但也有應該用發汗的,少陰病剛開始發病時,反而發熱,脈象沉在裡面的,應該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稍微發汗。
脈象快代表陽,應該用葛根黃芩清熱。如果脈象快而四肢冰冷,這是虛脫的表現,必須用溫補的方法,這就不是脈快代表陽氣旺盛了。脈象慢代表寒,應該用附子乾薑溫陽。如果陽明病的脈象慢,卻不畏寒,身體不斷出汗,就應該用大承氣湯攻下,這就不是脈慢代表陰寒了。這些都是依照病情而不依照脈象的例子。至於表證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這是常規。張仲景說:病患發熱頭痛,脈象反而沉在裡面,身體疼痛,應該先治療裡證,用四逆湯,這是依照脈象的沉而治療。
裡證應該用攻下的方法治療,這是常規。下午發熱,屬於陽明病,脈象浮而虛的,應該發汗,用桂枝湯,這是依照脈象的浮而治療。結胸的病症,應該用大陷胸湯或小陷胸湯攻下。脈象浮大的,不可以攻下,攻下就會死亡,這時應該依照脈象,治療表證。身體疼痛的,應該用桂枝或麻黃解表。然而尺脈遲緩的,不可以發汗,因為營血不足,這時應該依照脈象,調理營血。這些都是依照脈象而不依照病症的例子。
世上有人切脈卻不問病情,有人問病情卻忽略脈象,這樣的人難道不是辜負了張仲景的教誨嗎?陶節庵說:詢問病情可以了解病在外面的表現,觀察脈象可以了解病在內部的情況,關鍵在於「治療方法」這兩個字,這是臨床切脈的要訣。我歷來治療眼疾,沒有不詳細參考脈象和病情的,以便確定治療方法。例如陸某和朱某,同樣是眼翳壅腫,黑眼珠內部泛白,一個脈象沉而遲緩,知道是陰虛不足,又感受寒邪,所以我用六物湯加炮薑,以養陰溫胃。另一個脈象浮遲而細,知道是氣血兩虛,又夾雜風邪,所以我用四物逍遙散,加蘇木紅花,以祛風理血。
張某和艾某,同樣是眼球脫出眶外,一個兩尺脈浮大而無力,右寸脈細弱無力,這是肺金不能生水,腎火上浮所導致,所以我用金匱腎氣丸,以降其上浮的陽氣。另一個兩尺脈細數,右寸脈浮大,這是腎水枯竭,肺氣上衝所導致,所以我用人參固本煎加牛膝,以清其過亢的熱。這就是病症相同,脈象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的例子。又例如錢某瞳孔放大,李某兩眼角邊的肉突出發癢,明明是兩種不同的病症,然而兩人尺脈都細而快,寸脈都洪大,都是由於心腎不交,所以我都用滋陰六味丸,去掉山茱萸,加入女貞子來治療。這就是病症不同,脈象相同,治療方法也相同的例子。
至於孔某看白色為黃色,看紅色為紫色,看正的為橫的,是陰虛到極點陽氣浮越的症狀,脈象應該是浮而洪大,現在反而細而澀,這就是所謂「過極者,反兼勝已之化」。我用七味地黃丸和二地湯溫補,這是依照病症而不依照脈象的例子。總之,陰陽虛實的情況,最需要詳細審察。張介賓說:凡是遇到疑似難以分辨的情況,必須用四診的方法,詳細詢問病因,同時辨別聲音和顏色。只要在根本、末梢、先後之中,用道理來推究,才能了解真相。
如果不仔細觀察這些,而只認為單一診斷可以依賴,就隨意治療,又怎麼知道脈象和病情最多有真假參雜,如果沒有確定診斷,怎麼可能不出錯?而且診斷常見病還容易些,診斷初發病就非常困難,這就是四診不可以忽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