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錫

《銀海指南》~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湯丸備要

桂枝湯(仲景),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發熱頭痛,自汗惡寒,鼻鳴乾嘔,及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三兩)

熱服,須臾啜稀熱粥以助藥力,宜溫覆取微汗,不可令如水淋漓,汗出病瘥停後服,服一劑盡,病症猶在者,更作服。

神朮散(海藏),治內傷冷飲,外感寒邪而無汗者。

蒼朮(制),防風(各二兩),甘草(炙,一兩)

加生薑蔥白煎。如太陽症發熱惡寒,脈浮緊者,加羌活。浮緊帶洪者,是兼陽明,加黃芩。浮緊帶弦數者,是兼少陽,加柴胡。

香蘇飲(局方),治四時感冒,頭痛發熱,或兼內傷,胸膈滿悶,噯氣惡食。

香附(炒),紫蘇(各二錢),陳皮(去白,一錢),甘草(七分)

加薑蔥煎。傷食,加消導藥。咳嗽,加杏仁桑皮。有痰,加半夏。頭痛,加川芎白芷。傷風鼻塞頭昏,加羌活荊芥。心中卒痛,加延胡索酒一杯。

清震湯,治雷頭風,頭面疙瘩腫痛,憎寒壯熱,狀如傷寒。

升麻,蒼朮(各五錢),荷葉(一枚)

小柴胡湯(仲景),治傷寒中風,少陽症,往來寒熱,胸脅痞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食,或脅下痛。或腹中痛,或渴或利,或咳或悸,小便不利,耳聾口苦脈弦。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一兩),生薑(四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水一斗二升,煮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嘔逆,加生薑以散逆,陳皮以理氣。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以蕩鬱熱。渴者去半夏,加花粉以生津。若渴外有微熱,去參加桂枝以解肌,覆取微汗。咳嗽,去參棗生薑,加五味以斂肺,乾薑以散寒。齒燥無津,加石膏以清胃止渴。

虛煩,加竹葉以涼心,糯米以和胃。痰熱,加栝蔞貝母。腹痛,去黃芩加芍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脅下痛,加青皮白芍。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茯苓。本經頭痛,加川芎。發黃,加茵陳以利濕。

越鞠丸(丹溪),統治六郁胸膈痞悶,吞酸嘔吐,飲食不消。

香附(醋炒),蒼朮(泔制),撫芎,神麯,梔子(炒黑)

等分麵糊丸。

如濕鬱,加茯苓白芷。火鬱,加青黛。痰鬱,加半夏南星栝蔞海石。血鬱,加桃仁紅花。氣鬱,加木香檳榔。食鬱,加山楂麥芽砂仁。挾寒,少加吳茱萸。

逍遙散(《局方》),治血虛肝燥,骨蒸勞熱,潮熱咳嗽,往來寒熱,口乾便澀,月經不調。凡肝膽兩經鬱火,以致脅痛頭眩,或胃脘當心而痛,或肩胛絆痛,或時眼赤痛,連及太陽,婦人鬱怒傷肝,致血妄行,赤白淫閉,沙淋崩濁等症,俱宜此方加減治之。易曰:風以散之是也。

白話文:

湯丸備要

桂枝湯(張仲景):治療太陽中風,陽氣浮盛而陰氣虛弱,症狀為發熱頭痛、自汗惡寒、鼻塞鳴叫、乾嘔,以及陽明病脈象遲緩、汗出較多、輕微惡寒(表示表證未解),可以用發汗法治療。

藥材: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三兩)

服用方法:熱服,服用後不久喝點稀薄的熱粥以增強藥效,宜溫暖覆蓋取微汗,汗出不宜過多,像被水淋濕一樣,汗出病癒後停止服用。服用一劑後,症狀仍未消失,則需再服用一劑。

神朮散(《海藏方》):治療內傷寒飲,外感寒邪而無汗的病症。

藥材:蒼朮(制)、防風(各二兩)、甘草(炙,一兩)

用法:加生薑、蔥白煎服。如果出現太陽病症狀,如發熱惡寒,脈象浮緊,則加入羌活;若脈象浮緊兼洪大,表示兼有陽明病證,則加入黃芩;若脈象浮緊兼弦數,表示兼有少陽病證,則加入柴胡。

香蘇飲(《局方》):治療四季感冒,頭痛發熱,或兼有內傷,胸膈滿悶,噯氣惡食等症狀。

藥材:香附(炒)、紫蘇(各二錢)、陳皮(去白,一錢)、甘草(七分)

用法:加薑蔥煎服。若是傷食,則加入消導藥;咳嗽,則加入杏仁、桑皮;有痰,則加入半夏;頭痛,則加入川芎、白芷;傷風鼻塞頭昏,則加入羌活、荊芥;心中突然疼痛,則加入延胡索酒一杯。

清震湯:治療雷頭風(一種頭痛病),頭面起疙瘩腫痛,憎寒壯熱,症狀類似傷寒。

藥材:升麻、蒼朮(各五錢)、荷葉(一枚)

小柴胡湯(張仲景):治療傷寒中風,少陽病證,症狀為往來寒熱、胸脅部痞滿、心煩喜嘔、默默不語不想吃東西,或脅下痛、或腹痛、或口渴或腹瀉、或咳嗽或心悸、小便不利、耳聾口苦、脈象弦細。

藥材: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一兩)、生薑(四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用法:水一斗二升,煮至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嘔逆,加生薑散逆,陳皮理氣;煩躁不安但不嘔吐,去半夏、人參,加栝樓以蕩滌鬱熱;口渴,去半夏,加花粉以生津;若口渴兼有微熱,去人參加桂枝以解肌表,溫覆取微汗;咳嗽,去參、棗、薑,加五味子以斂肺,乾薑以散寒;齒燥無津,加石膏以清胃止渴;虛煩,加竹葉以清心,糯米以和胃;痰熱,加栝樓、貝母;腹痛,去黃芩加芍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脅下痛,加青皮、白芍;心下悸動,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茯苓;頭痛,加川芎;黃疸,加茵陳以利濕。

越鞠丸(朱丹溪):總治六鬱(氣、血、痰、濕、食、火)導致的胸膈痞悶、吞酸嘔吐、飲食不消等症狀。

藥材:香附(醋炒)、蒼朮(泔制)、川芎、神曲、梔子(炒黑),等分,製成麵糊丸。

用法:濕鬱加茯苓、白芷;火鬱加青黛;痰鬱加半夏、南星、栝樓、海石;血鬱加桃仁、紅花;氣鬱加木香、檳榔;食鬱加山楂、麥芽、砂仁;兼寒,少加吳茱萸。

逍遙散(《局方》):治療血虛肝燥,骨蒸勞熱,潮熱咳嗽,往來寒熱,口乾便澀,月經不調等症。凡肝膽兩經鬱火,導致脅痛頭暈,或胃脘當心而痛,或肩胛骨疼痛,或時眼赤痛,甚至波及太陽經;婦女鬱怒傷肝,導致血妄行,赤白帶下,沙淋崩濁等症,均可用此方加減治療。易經有云:「風以散之」,即此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