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錫

《銀海指南》~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湯丸備要

知柏四物湯,治陰虛有火。

即前四物加知母黃柏。

羌防四物湯,治風虛眩暈,風秘便難。

即前四物加羌活防風。

元戎四物湯,治血結便秘,撲損瘀血。

即前四物加桃仁紅花。

加味四物湯(薛氏),治血虛有熱。

即前四物加丹皮山梔。

當歸補血湯(東垣),治傷於勞役,肌熱面赤,煩渴引飲,脈大而虛。

黃耆(炙,一兩),當歸(酒洗,二錢)

空心服。

歸脾湯(濟生),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怔忡健忘,驚悸盜汗,發熱體倦,食少不眠,或脾虛不能攝血,致血妄行,及婦人經帶,或心脾傷痛嗜臥,肢體作痛,大便不調,或瘰癧流注,不能消散潰斂。

黃耆(蜜炙),當歸(酒洗),龍眼肉(各二錢),棗仁(炒研),白朮(土炒,各錢半),人參茯神(各一錢),遠志(去心,八分),木香(磨沖),甘草(各五分)

薑棗煎。如肺腎受傷,加麥冬五味。肝腎受傷,加白芍,更為有益。如從怫鬱而起,則加柴胡丹皮山梔。如非二陽之病至怔忡,去木香加枸杞。如夢遺,加熟地五味白芍牡蠣。如挾心包有餘之火,加黃連生地。有痰,加貝母。如挾相火者,加黃柏知母麥冬。

加味歸脾湯(薛氏),治血熱。

即前歸脾湯加丹皮山梔。

黑歸脾湯,治陰虛血少。

即前歸脾湯加大熟地,亦有將全料炒黑用者。

人參養營湯,治脾虛食少無味,身倦肌瘦,肺虛色枯氣短,毛髮脫落,小便赤澀,營血不足,驚悸健忘,寢汗發熱,諸種虛症。

人參,白朮,白芍(各錢半),黃耆(蜜炙),當歸(二錢),茯苓(一錢),熟地(三錢),甘草(炙),陳皮,桂心,遠志(各五分),五味(十粒)

加薑棗煎。

二至丸,補腰膝,壯筋骨,強腎陰,烏鬚髮。

冬青子(即女貞實,冬至日採,不拘多少,陰乾,蜜酒拌蒸,曬乾為末,瓷瓶收貯),旱蓮草(夏至日採,不拘多少,搗汁熬膏,和入)

臨臥酒服。一方加桑椹干為丸,或桑椹熬膏和入。

休瘧飲(景岳),此止瘧最妙之方也。若汗散既多,元氣不復,或以衰老,或以弱質,而瘧有不能止者,俱宜用此。化暴善後之第一方也。

人參,白朮(炒),當歸(各三四錢),何首烏(五錢制),炙草(八分)

用陰陽水各一盞,煎七分,露一宿,次早溫服。如陽虛多寒,宜溫中散寒者,加乾薑肉桂之類,甚者,或加製附子。如陰虛多熱,煩渴喜冷,宜滋陰清火者,加麥冬生地芍藥,甚者,加知母,或加黃芩。如腎陰不足,水不制火,虛煩虛餒,腰痠腳軟者,加熟地山藥杜仲之類。

如邪有未盡,而留連難愈者,於此方加柴胡麻黃細辛紫蘇之屬,自無不可。如氣血多滯者,或加酒水各一盞煎,服藥後,飲酒數杯亦可。

白話文:

湯丸備要

知柏四物湯:治療陰虛火旺。即在四物湯基礎上,加入知母和黃柏。

羌防四物湯:治療風虛導致的眩暈、便秘。即在四物湯基礎上,加入羌活和防風。

元戎四物湯:治療血瘀導致的便秘、跌打損傷瘀血。即在四物湯基礎上,加入桃仁和紅花。

加味四物湯(薛氏):治療血虛夾熱。即在四物湯基礎上,加入丹皮和山梔子。

當歸補血湯(東垣):治療勞累過度導致的肌膚燥熱、面紅、口渴、脈象虛大。 方劑:黃耆(炙,一兩),當歸(酒洗,二錢)。空腹服用。

歸脾湯(濟生):治療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導致心悸健忘、驚悸盜汗、發熱倦怠、食慾不振、失眠等症狀;或因脾虛不能攝血,導致血行失常;以及婦女月經、帶下異常;或心脾受損,嗜睡、肢體疼痛、大便不調;或瘰癧(淋巴結腫大)等症狀。 方劑:黃耆(蜜炙)、當歸(酒洗)、龍眼肉(各二錢)、棗仁(炒研)、白朮(土炒,各錢半)、人參、茯神(各一錢)、遠志(去心,八分)、木香(磨沖)、甘草(各五分)。用薑棗煎服。如肺腎受損,可加麥冬、五味子;肝腎受損,加白芍效果更好;如因鬱結而起,加柴胡、丹皮、山梔子;如果不是陽虛導致的心悸,去掉木香,加入枸杞;如有夢遺,加熟地黃、五味子、白芍、牡蠣;如有心包火盛,加黃連、生地黃;如有痰,加貝母;如有相火旺盛,加黃柏、知母、麥冬。

加味歸脾湯(薛氏):治療血熱。即在歸脾湯基礎上,加入丹皮和山梔子。

黑歸脾湯:治療陰虛血少。即在歸脾湯基礎上,加大熟地黃,也有人將所有藥材炒黑後使用。

人參養營湯:治療脾虛導致的食慾不振、乏力消瘦、肺虛導致的面色枯萎、氣短、脫髮、尿赤澀、營血不足、心悸健忘、盜汗發熱等各種虛症。方劑:人參、白朮、白芍(各錢半)、黃耆(蜜炙)、當歸(二錢)、茯苓(一錢)、熟地黃(三錢)、甘草(炙)、陳皮、桂心、遠志(各五分)、五味子(十粒)。加薑棗煎服。

二至丸:補益腰膝,強健筋骨,滋補腎陰,烏黑頭髮。方劑:女貞子(冬至日採收,數量不限,陰乾,用蜜酒拌蒸,曬乾研磨成粉,貯藏於瓷瓶中)、旱蓮草(夏至日採收,數量不限,搗碎取汁熬成膏,與女貞子粉混合)。睡前用酒送服。也有人方中加桑椹乾製成丸劑,或將桑椹熬成膏混合使用。

休瘧飲(景岳):此為治療瘧疾最有效的方劑。若因汗出過多,元氣耗損,或因年老體弱,瘧疾難以治愈者,均宜使用此方,為治療瘧疾後調養的最佳方劑。方劑:人參、白朮(炒)、當歸(各三四錢)、何首烏(五錢,制)、炙甘草(八分)。用陰陽水各一盞,煎至七分,放置一夜,次日溫服。如陽虛寒多,宜溫中散寒,可加乾薑、肉桂等;嚴重者,可加製附子;如陰虛火旺,煩渴喜冷,宜滋陰清熱,可加麥冬、生地黃、白芍藥等;嚴重者,可加知母或黃芩;如腎陰不足,水不制火,出現虛煩、飢餓、腰痠腿軟等症狀,可加熟地黃、山藥、杜仲等。如邪氣未盡,難以痊癒,可在本方中加入柴胡、麻黃、細辛、紫蘇等;如氣血瘀滯,可用酒水各一盞煎服,服藥後飲酒數杯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