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錫

《銀海指南》~ 卷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三 (8)

1. 湯丸備要

熟地(七八錢或一兩),當歸(二三錢),炙草(一二三錢)

如兼嘔惡或惡寒者,加煨姜三五片。如氣虛脈至極者,急加人參隨宜。如肝腎陰虛,手足厥逆者,加肉桂一錢。

佛手散,治產後血虛頭痛。

川芎,當歸

為末服。

五皮飲(《澹寮》),治水病腫滿,上氣喘急,或腰以下腫。

五加皮,地骨皮,茯苓皮,大腹皮,生薑皮

一方五加易陳皮,羅氏五加易桑白皮,治病後脾肺氣虛,而致腫滿。

萆薢分清飲,治陽虛白濁,小便頻數,漩白如油,名曰膏淋。

川萆薢,石菖蒲,烏藥,益智仁,甘草梢(減半)

入鹽服。一方加茯苓。

理中湯(仲景),治傷寒太陰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便溏,脈沉無力,或厥逆拘急,或結胸吐蛔,及感寒霍亂。凡中宮虛寒,氣不能理諸症,俱宜用此,分理陰陽,調和胃氣。

人參(一兩),白朮(土炒,二兩),乾薑(炮),甘草(炙,各一兩)

自利腹痛者,加木香。不痛利多者,倍白朮。渴者倍白朮。蜷臥沉重利不止,加附子。腹滿去甘草。嘔吐去白朮,加半夏薑汁。臍下動氣,去朮加桂。悸加茯苓。發黃加茵陳。寒實結胸,加枳實。

附子理中湯,治中寒腹痛身痛,四肢拘急。

即前理中湯加附子一枚。

枳實理中湯,治寒實結胸欲絕,胸膈高起,手不可近者。

即前理中湯加枳實。

桂枝人參湯(仲景),治太陽表症不除,而數下之,協熱而利,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

即前理中湯加桂枝倍甘草。

理陰煎(景岳),治真陰虛弱,脹滿嘔逆,痰飲噁心,吐瀉腹痛,婦人經遲血滯等症。

熟地(三五七錢或三兩),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乾薑(炒黃色,二三錢),甘草(炙,一二錢)

或加肉桂一二錢,加附子,名附子理陰煎。若風寒外感,邪未深入,但見發熱,脈數不洪。凡內無火症,素稟不足者,但用此湯,加柴胡錢半或二錢,連進一二服。其效如神。若寒凝陰盛,而邪有難解者,必加麻黃一二錢,放心用之。或不用柴胡亦可,恐其清利也。若陰勝之時,外感寒邪,脈細惡寒,或背惡寒者,乃太陽少陰症也,加細辛一二錢,甚者再加附子一二錢。

若陰虛火盛,其有內熱,不宜用溫,而氣血俱虛,邪不能解者,宜去薑桂,單以三味與之加減,或止加人參亦可。若脾胃兩虛,水泛為痰,或嘔或脹者,加茯苓錢半,或加白芥子五分以行之。若泄瀉不止,及腎瀉者,宜少用當歸,或並去之,加山藥、扁豆、吳茱萸、破故紙、肉豆蔻、附子。若腰腹有痛,加杜仲、牛膝。

若腹有脹滯疼痛,加陳皮、木香、砂仁。

四逆湯(仲景),治三陰傷寒,身痛腹痛,下利清穀,惡寒不渴,四肢厥冷,或反不惡寒,面赤煩躁,裡寒外熱,或乾嘔,或咽痛,脈沉微細欲絕。

白話文:

湯丸備要

熟地黃(7-10克或15克),當歸(2-3克),炙甘草(1-3克)

如果同時伴有嘔吐或惡寒,加煨薑3-5片。如果氣虛脈象非常微弱,應立即加入人參,用量根據情況調整。如果肝腎陰虛,手足厥冷,加肉桂1克。

佛手散,治療產後血虛頭痛。

川芎、當歸研末服用。

五皮飲(出自《澹寮方》),治療水腫脹滿,上氣喘急,或腰以下腫脹。

五加皮、地骨皮、茯苓皮、大腹皮、生薑皮

另一方將五加皮換成陳皮,或換成桑白皮(羅氏五加皮方),治療病後脾肺氣虛導致的腫脹。

萆薢分清飲,治療陽虛白濁,小便頻數,小便混濁如油,稱為膏淋。

川萆薢、石菖蒲、烏藥、益智仁、炙甘草(減半)

加鹽服用。另一方加茯苓。

理中湯(出自張仲景),治療傷寒太陰病,腹瀉不渴,怕冷且嘔吐,腹痛便溏,脈象沉弱無力,或手足厥冷拘急,或胸部結塊吐蛔蟲,以及受寒引起的霍亂。凡是中焦虛寒,氣機不能調暢導致的各種症狀,都適合用此方,分清陰陽,調和脾胃之氣。

人參(15克),白朮(土炒,30克),乾薑(炮製),炙甘草(各15克)

腹瀉腹痛者,加木香。不痛但腹瀉較多者,白朮加倍。口渴者,白朮加倍。蜷縮臥床,身體沉重,腹瀉不止者,加附子。腹脹者,去掉甘草。嘔吐者,去掉白朮,加生薑汁半夏。臍下有氣動感,去掉白朮,加桂枝。心悸者,加茯苓。黃疸者,加茵陳。寒邪凝滯結胸者,加枳實。

附子理中湯,治療中寒腹痛、身痛,四肢拘急。

即在理中湯的基礎上加附子一枚。

枳實理中湯,治療寒邪凝滯結胸,危在旦夕,胸膈高隆,手不能靠近者。

即在理中湯的基礎上加枳實。

桂枝人參湯(出自張仲景),治療太陽表證未除,而多次腹瀉,伴有發熱及腹瀉,心下痞硬,表裡證候未解者。

即在理中湯的基礎上加桂枝,甘草加倍。

理陰煎(出自景岳全書),治療真陰不足,脹滿嘔逆,痰飲噁心,吐瀉腹痛,婦女經期延遲血瘀等症。

熟地黃(3-7克或30克),當歸(2-3克或5-7克),乾薑(炒至黃色,2-3克),炙甘草(1-2克)

可以加肉桂1-2克,加附子,稱為附子理陰煎。如果外感風寒,邪氣尚未深入,只是發熱,脈象數而無力,凡是內無實火,體質虛弱者,單用此方,加柴胡0.5-2克,連服一兩劑,效果神奇。如果寒凝陰盛,邪氣難以消除,必須加麻黃1-2克,放心使用。或者不用柴胡也可以,以免其清泄之性過強。如果陰盛,外感寒邪,脈象細弱,惡寒,或背部惡寒,是太陽少陰證,加細辛1-2克,嚴重者再加附子1-2克。

如果陰虛火旺,有內熱,不宜使用溫熱藥物,而氣血俱虛,邪氣不能消除者,應去掉乾薑肉桂,只用熟地黃、當歸、甘草三味藥加減使用,或只加人參也可以。如果脾胃都虛弱,水濕泛濫成痰,或嘔吐或脹滿者,加茯苓0.5克,或加白芥子0.5克以利水消痰。如果泄瀉不止,或腎虛泄瀉者,應少用或去掉當歸,加山藥、扁豆、吳茱萸、破故紙、肉豆蔻、附子。如果腰腹疼痛,加杜仲、牛膝。

如果腹部脹滿疼痛,加陳皮、木香、砂仁。

四逆湯(出自張仲景),治療三陰傷寒,身痛腹痛,腹瀉清穀,惡寒不渴,四肢厥冷,或反而不惡寒,面赤煩躁,裡寒外熱,或乾嘔,或咽喉疼痛,脈象沉微細弱,危在旦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