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錫

《銀海指南》~ 卷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三 (9)

1. 湯丸備要

附子(一枚,生用),乾薑(一兩),甘草(二兩,炙)

冷服。面赤者,格陽於上也,加蔥九根以通陽。腹痛,真陰不足也,加芍藥二兩以斂陰。咽痛,陰氣上結也,加桔梗一兩以利咽。利止脈不出,加人參二兩,以助陽補氣血。嘔吐,加生薑二兩以散逆氣。

當歸四逆湯,治感寒手足逆冷,脈細欲絕,及寒疝臍下冷,引腰胯痛。

即前四逆湯加當歸木通。又桂枝湯加當歸木通細辛,亦名當歸四逆湯。

茵陳四逆湯,治陰黃。

即前四逆湯加茵陳。

四逆加人參湯,治惡寒脈微複利,利止亡血。

即前四逆湯加人參。

四神丸,治腎瀉脾瀉。

破故紙(酒浸,四兩),五味子(三兩,炒),肉豆蔻(二兩,麵煨),吳茱萸(一兩,鹽水泡)

用大棗百枚,生薑八兩切片,同煮棗爛,去姜取棗肉搗丸,每服二錢,臨臥鹽湯下。

香薷飲,治感冒暑氣,皮膚蒸熱,頭痛重,或煩渴,或吐瀉。

香薷(一兩),厚朴(薑汁炒),扁豆(炒,各五錢)

冷服。或加黃連。

二香散,治外感內傷,身熱腹脹。

即前香薷飲合香蘇飲加蒼朮木瓜。

大順散,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穀不分,清濁相干,陰陽氣逆,霍亂吐瀉,臟腑不調。

乾薑,肉桂,杏仁(去皮尖),甘草

等分,先將甘草用白砂炒,次入姜杏炒過,篩去砂淨,合桂為末,每服二三錢,湯點服。

二妙散,治諸般濕熱。

蒼朮,黃柏

為末服。

清燥湯(東垣),治肺金受濕熱之邪,痿躄喘促,胸滿少食,色白毛敗,頭眩體重,身痛肢倦,口渴便秘。

即前二妙散加參、耆、歸、地、朮、草、陳、連、麥、味、升、柴、豬、茯、澤、曲。

六一散(河間),治傷寒中暑,表裡俱熱,煩躁口渴,小便不通,瀉痢熱瘧,霍亂吐瀉,下乳滑胎,解酒熱毒,偏主石淋。

滑石(六兩),甘草(一兩)

為末,冷水或燈心湯下。

生脈散(《千金》),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虛而咳。

人參,麥冬(各五分),五味子(七粒)

五味子湯(《千金》),治傷燥咳,唾中有血,牽引胸脅痛,皮膚乾枯。

五味子(五分),桔梗,甘草,紫菀茸,續斷,竹茹,桑白皮(一錢,蜜炙),生地(二錢)赤小豆(一撮)

上九味,水煎空心服。秘旨加白蜜一匙。

麥門冬湯(千金),治大病後,火熱乘肺,咳唾有血,胸膈脹滿,上氣羸瘦,五心煩熱,渴而便秘。

麥冬(二錢),桔梗,桑皮,半夏,生地,紫菀,竹茹(各一錢),麻黃(七分),甘草(五分炙),五味子(十粒),生薑(一片)

水煎空心服。

茵陳蒿湯(仲景),治傷寒陽明病,但頭汗出,腹滿口渴,二便不利,濕熱發黃,脈沉實者。

白話文:

湯丸備要

四逆湯組方及加減方:

附子(一枚,生用)、乾薑(一兩)、甘草(二兩,炙)。冷服。

  • 面赤:陽氣上浮,加蔥九根以疏通陽氣。
  • 腹痛:陰氣不足,加芍藥二兩以滋陰斂陰。
  • 咽痛:陰氣上結,加桔梗一兩以利咽。
  • 脈弱無力:加人參二兩,益氣補血。
  • 嘔吐:加生薑二兩以止嘔。

當歸四逆湯: 治感寒手足冰冷,脈細欲絕,以及寒疝導致臍下冰冷,腰胯疼痛。 即四逆湯加當歸、木通。 亦可用桂枝湯加當歸、木通、細辛。

茵陳四逆湯: 治黃疸。即四逆湯加茵陳。

四逆加人參湯: 治惡寒、脈微弱且腹瀉,腹瀉停止後又見出血。即四逆湯加人參。

四神丸: 治腎虛洩瀉、脾虛洩瀉。

破故紙(酒浸,四兩)、五味子(三兩,炒)、肉豆蔻(二兩,麵煨)、吳茱萸(一兩,鹽水泡)。用大棗百枚,生薑八兩切片,同煮至棗爛,去薑取棗肉搗成丸藥,每次服用二錢,睡前用鹽湯送服。

香薷飲: 治暑熱感冒,皮膚發熱,頭痛劇烈,煩渴,嘔吐或腹瀉。

香薷(一兩)、厚朴(薑汁炒)、扁豆(炒,各五錢)。冷服。可加黃連。

二香散: 治外感內傷,身熱腹脹。即香薷飲與香蘇飲合用,再加蒼朮、木瓜。

大順散: 治中暑,飲水過多,脾胃受濕,消化不良,清濁混雜,陰陽氣逆,霍亂嘔吐腹瀉,臟腑失調。

乾薑、肉桂、杏仁(去皮尖)、甘草等分,先將甘草用白砂炒,然後加入薑、杏仁炒至乾燥,篩去砂粒,與肉桂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到三錢,溫水送服。

二妙散: 治各種濕熱病症。

蒼朮、黃柏研末服用。

清燥湯(東垣): 治肺受濕熱之邪,肢體痿弱、行動困難、呼吸急促、胸悶、食慾不振、面色蒼白、毛髮脫落、頭暈、身體沉重、四肢疼痛倦怠、口渴便秘。

即二妙散加人參、黃耆、當歸、生地黃、白朮、甘草、茵陳、黃連、麥冬、五味子、升麻、柴胡、豬苓、茯苓、澤瀉、炙甘草。

六一散(河間): 治傷寒中暑,表裡俱熱,煩躁口渴,小便不利,瀉痢、瘧疾、霍亂嘔吐腹瀉,胎滑流產,解酒熱毒,尤其治療石淋。

滑石(六兩)、甘草(一兩)研末,冷水或燈心湯送服。

生脈散(《千金方》): 治熱病傷及元氣,氣短乏力,口渴多汗,肺虛咳嗽。

人參、麥冬(各五分)、五味子(七粒)。

五味子湯(《千金方》): 治燥熱咳嗽,唾液帶血,胸脅牽引疼痛,皮膚乾燥。

五味子(五分)、桔梗、甘草、紫菀、續斷、竹茹、桑白皮(一錢,蜜炙)、生地(二錢)、赤小豆(少許)。水煎服,空腹服用。秘方加白蜜一匙。

麥門冬湯(《千金方》): 治大病之後,陰虛火旺,灼傷肺部,咳嗽帶血,胸膈脹滿,呼吸困難,消瘦,五心煩熱,口渴便秘。

麥冬(二錢)、桔梗、桑白皮、半夏、生地、紫菀、竹茹(各一錢)、麻黃(七分)、甘草(五分,炙)、五味子(十粒)、生薑(一片)。水煎服,空腹服用。

茵陳蒿湯(張仲景): 治傷寒陽明病,僅頭部出汗,腹部脹滿口渴,大小便不利,濕熱導致黃疸,脈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