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錫

《銀海指南》~ 卷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0)

1. 湯丸備要

茵陳(六兩),大黃(二兩),梔子(十四枚,炒)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煎至三升,去渣,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八正散(《局方》),治濕熱下注,咽乾口渴,少腹急滿,小便不通,或淋痛尿血,或因熱為腫。

車前子,木通,瞿麥,萹蓄,滑石,山梔(炒黑),甘草梢,大黃

加燈心煎。一方加木香。

小承氣湯(仲景),治傷寒陽明症譫語,便硬潮熱而喘,及雜病上焦痞滿不通。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姜炒),枳實(三枚,麩炒)

水四升,煮一升二合,去渣,分溫二服。初服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勿服。

陶氏黃龍湯,治正虛邪實。

即前小承氣湯,加人參、當歸、生地、薑棗煎服。強實者,可加芒硝。

大陷胸丸(仲景),治傷寒結胸,項強如柔痙狀。

大黃(八兩),杏仁(去皮尖),葶藶(炒),芒硝(各半升)

合研取如彈丸大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白蜜丸,合煮服。

濟川煎(景岳),凡病涉虛損,而大便閉結不通,則硝黃攻擊等劑,必不可用。若勢有不得不通者,宜此主之。此用通於補之劑也。

當歸(三五錢),牛膝(二錢),肉蓯蓉(酒洗,二三錢),澤瀉(錢半),升麻(五七分或一錢),枳殼(一錢,虛甚者不可用)

如氣虛,加人參無妨礙。如有火,加黃芩。腎虛,加熟地。

清燥救肺湯(喻氏),治諸氣膹郁,諸痿喘嘔。

二桑葉(三錢),石膏(二錢半,煅),甘草(一錢),人參(七分),麻仁(炒研,一錢),阿膠(八分),麥冬(去心,一錢二分),杏仁(去皮尖,炒七分),枇杷葉(一片,刷去毛,蜜炙)

水一碗,煎六分,頻頻滾熱服。痰多加貝母栝蔞,血枯加生地,熱甚增石膏。

甘露飲(潔古),治胸中客熱,牙宣口氣,齒齦腫爛,時出膿血,吐血衄血,目瞼垂重,常欲合閉,或即飢煩,不欲食飲,及目赤腫痛,不任涼藥,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瘡疹已發,皆可服之。又治脾胃受濕,瘀熱在裡,或醉飽房勞,濕熱相搏,致生疸病,身目皆黃,肢體微腫,胸滿氣短,大便不調,小便黃澀,或時身熱。

生地,熟地,天冬,麥冬,石斛,茵陳,黃芩,枳殼,枇杷葉,甘草

如胃中有火,而又挾肝木之勢者,加丹皮山梔。渴甚者,加知母。火盛者,加石膏黃連。

半夏瀉心湯(仲景),治傷寒下之早,胸滿而不痛者為痞,身寒而嘔,飲食不下,非柴胡症。

半夏(半升),黃芩(三兩),黃連(一兩),甘草(三兩,炙),人參(三兩),乾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白虎湯(仲景),治傷寒脈浮滑,表有寒,里有熱,及三陽合病,脈浮大,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強汗則譫語,下之則頭上生汗,手足逆冷,自汗出者,通治陽明病,脈洪大而長,不惡寒,反惡熱,頭痛自汗口渴,舌燥目痛鼻乾,不得臥,心煩躁亂,日晡潮熱,或陽毒發斑,胃熱諸病。

白話文:

湯丸備要

茵陳蒿湯: 茵陳六兩,大黃二兩,梔子十四枚(炒)。以上三味,加水一斗,先煮茵陳至減為六升,再加入大黃、梔子,煎煮至三升,去渣,分三次溫服。小便應該會暢通,尿液如皂角汁般,顏色鮮紅,一夜後腹部脹滿會減輕,黃疸會隨著小便排出。

八正散: (出自《局方》) 治療濕熱下注,咽喉乾燥口渴,下腹部脹滿,小便不通或排尿疼痛帶血,或因熱邪導致腫脹。藥物包括:車前子、木通、瞿麥、萹蓄、滑石、山梔子(炒黑)、甘草梢、大黃,加燈心草煎煮。另一方劑另加木香。

小承氣湯: (仲景) 治療傷寒陽明症患者神志不清,大便秘結、潮熱、呼吸困難,以及其他疾病引起的上焦痞滿不通。藥物包括:大黃四兩,厚朴二兩(薑汁炒),枳實三枚(麩炒)。加水四升,煎煮至一升二合,去渣,分二次溫服。第一次服用後應當更衣,若無此反應,則盡飲藥汁;若已更衣則不必再服藥。

陶氏黃龍湯: 治療正氣虛弱,邪氣盛實。方法是在小承氣湯的基礎上,加入人參、當歸、生地黃、生薑、大棗煎煮服用。若患者體質強壯,可以加入芒硝。

大陷胸丸: (仲景) 治療傷寒引起的胸部結塊,頸項強直,如同痙攣。藥物包括:大黃八兩,杏仁(去皮尖)、葶藶子(炒)、芒硝各半升。混合研磨成彈丸大小的一丸,另將甘遂研末一錢,用白蜜做成丸劑,一起煮服。

濟川煎: (景岳)凡是病情涉及虛損,而且大便秘結不通的,禁用硝石、大黃等攻下之劑。如果病情確實需要通便,則宜用此方。此方是補瀉兼顧的方劑。藥物包括:當歸三至五錢,牛膝二錢,肉蓯蓉(酒洗)二至三錢,澤瀉一錢半,升麻五至七分或一錢,枳殼一錢(虛弱者禁用)。若氣虛,可加人參;若有火邪,可加黃芩;若腎虛,可加熟地黃。

清燥救肺湯: (喻氏) 治療各種氣機鬱結,以及各種痿證、喘證、嘔吐。藥物包括:桑葉三錢,石膏二錢半(煅),甘草一錢,人參七分,麻仁(炒研)一錢,阿膠八分,麥冬(去心)一錢二分,杏仁(去皮尖,炒)七分,枇杷葉一片(刷去毛,蜜炙)。加水一碗,煎煮至六分,頻頻服用熱藥汁。痰多者加貝母、栝樓;血枯者加生地黃;熱盛者加石膏。

甘露飲: (潔古) 治療胸中客熱,牙齦腫痛,口臭,齒齦腫爛,時常流膿血,吐血、鼻出血,眼瞼下垂沉重,經常想閉眼,或時感飢餓煩躁,不想吃喝,以及眼睛紅腫疼痛,不能服用寒涼藥物,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瘡疹已發者,都可服用。也治療脾胃受濕,瘀熱內阻,或飲酒過度、飽食、房事過度,濕熱交困,導致黃疸,身目俱黃,肢體輕度腫脹,胸悶氣短,大便不調,小便黃赤澀痛,或時發熱。藥物包括:生地黃、熟地黃、天冬、麥冬、石斛、茵陳蒿、黃芩、枳殼、枇杷葉、甘草。若胃中有火,又兼夾肝木之氣者,加丹皮、山梔子;口渴嚴重者,加知母;火盛者,加石膏、黃連。

半夏瀉心湯: (仲景) 治療傷寒下利過早,胸部滿悶而不痛(痞證),身寒嘔吐,飲食不下,非柴胡證。藥物包括:半夏半升,黃芩三兩,黃連一兩,甘草三兩(炙),人參三兩,乾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白虎湯: (仲景) 治療傷寒脈象浮滑,表證有寒,裡證有熱,以及三陽合病,脈象浮大,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口唇麻木,面容憔悴,神志不清,遺尿,出汗則神志不清,瀉下則頭上出汗,手足厥冷,自汗者,也治療陽明病,脈象洪大而有力,不惡寒,反而惡熱,頭痛、自汗、口渴,舌燥、目痛、鼻乾,不能臥床,心煩躁亂,午後潮熱,或陽毒發斑,胃熱等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