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錫

《銀海指南》~ 卷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1)

1. 黃疸兼目疾論

黃疸病,以濕得之,故口渴難治,不渴易治。其症有陰有陽,由於濕之有寒有熱。陽黃者,濕從火化,瘀熱在裡,膽熱液泄,與胃之濁氣共並,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郁遏,面部先黃,次及身體指甲,汗溺俱黃,黃如橘子色,陽主明,治在胃。陰黃者,濕從寒水,脾陽不能化熱,膽液為濕所阻,浸淫肌肉,溢於皮膚,色如熏黃,陰主晦,治在脾。傷寒發黃,《金匱》黃疸立名雖異,治法則同。

再瘀熱入胃,有因食谷者,有因酣酒者,有因色欲者,上盛則一身盡熱,下鬱則小便為難。食滯宜消之,酒熱宜清之。女勞穢濁,始宜解毒,繼則滑竅。濕在上,以辛散。以風勝濕,在下,以苦泄,以淡滲。各有方法,可按症以求之也。若寒濕在裡,惟羅謙甫茵陳四逆湯,最有卓識,誠足補仲景之未備者也。

然無論寒濕濕熱,其目皆黃,甚至瞳神亦黃,勢必雲霧翳障,瞻視昏花,治亦無他法,以茵陳為主,五苓四逆,隨症選用。黃雖分陰陽,實陽多陰少也,故葉天士曰:夏秋疸病,濕熱氣蒸而成。堪為明徵。而徐靈胎疸囊之說,濫誇其方,不肯示人,苟有濟世之心,何忍珍而不露哉?

白話文:

黃疸病,多因濕氣引起,所以口渴的黃疸病較難治療,不口渴的則容易治療。黃疸的症狀有陰陽之分,是因為濕氣有寒熱之別。陽黃,是濕氣隨著火熱而化,熱瘀積在體內,膽汁受熱而外洩,和胃裡的濁氣混合,向上無法排出,向下無法宣洩,如同被蒸熏悶住,臉部會先變黃,接著身體和指甲也變黃,汗液和尿液都呈黃色,顏色像橘子一樣。陽代表光明,治療重點在胃。陰黃,是濕氣來自寒水,脾的陽氣無法轉化熱,膽汁被濕氣阻礙,滲入肌肉,溢到皮膚表面,顏色像被煙燻過的黃色。陰代表晦暗,治療重點在脾。傷寒引起的黃疸,雖然《金匱要略》裡對黃疸的命名不同,但治療方法是相同的。

瘀熱進入胃,有的因為吃太多食物,有的因為喝太多酒,有的因為性慾過度。熱往上衝,就會全身發熱;熱往下鬱積,就會小便困難。食物積滯,應該用消食的方法來處理;酒造成的熱,應該用清熱的方法來處理。婦女因勞累或穢濁引起的黃疸,初期應該解毒,接著要使排泄通暢。濕氣在上,要用辛散的方法來排除,用風的特性來勝過濕氣;濕氣在下,要用苦泄和淡滲的方法來排除。各有不同的方法,可以依照症狀來選擇治療。如果寒濕在體內,羅謙甫的茵陳四逆湯最為有效,確實彌補了張仲景的不足之處。

然而,不論是寒濕還是濕熱引起的黃疸,眼睛都會變黃,甚至連瞳孔也會變黃,一定會產生雲霧般的障礙,視力模糊。治療方法也沒有其他,主要以茵陳為主,再根據症狀選用五苓散或四逆湯。雖然黃疸有陰陽之分,但實際上陽黃的例子多於陰黃,所以葉天士說:「夏秋的黃疸病,是由於濕熱之氣蒸發而成的。」這可以作為明確的證據。而徐靈胎的《疸囊》一書,過分誇大自己的藥方,卻不肯公開給人,如果有濟世救人的心,又怎麼忍心將良方珍藏而不公開呢?

2. 遺濁兼目疾論

遺濁本二症,遺是遺精,濁是濁帶。遺分有夢無夢,濁分赤色白色。有夢而遺者,相火之強也;無夢而遺者,心腎之衰也。濁而赤色者,血虛熱甚也;濁而白色者,氣虛濕熱也。然遺精症狀,各有不同。大抵小便後流出不可禁者,為濕熱下注,不小便而自出者,為精關滑脫。

或莖中痛癢,常欲如小便者,為敗精阻滯。凡人酒色過度,思慮無窮,致真元衰憊,虛火流行,每多患此。又濁帶症狀各有不同,大約以干掩竅端者為火,不幹掩者為濕。小水赤澀而痛,或濁有赤色者,為小腸濕熱。小水不赤不痛,而所下色白,或滲利轉甚者,為脾氣下陷。

莖中癢痛而發寒熱,或有結痛者,為毒邪所侵。丹溪謂胃中濁痰滲入膀胱,未足以盡之也。設有是症而兼目疾,遺是精病,腎之虛也,宜貞元五子飲之類。濁是氣病,膀胱不化也,宜通關五苓散之類,其目眵淚赤腫,濕熱相火也,宜萆薢分清飲。或翳霧羞明者,脾腎兩虧也,宜脾腎雙補丸。

或瞳神淡白者,乃真精走盡,元氣大虧,不可為矣。惟宜大劑填補,希冀百中之一也。

白話文:

遺精和白帶這兩種情況,其實是兩種不同的病症。遺精指的是遺精,白帶指的是白濁。遺精又分為有夢遺精和無夢遺精;白濁則分為赤色白濁和白色白濁。有夢遺精通常是因體內相火太旺;無夢遺精則是因心腎功能衰退。白濁若是赤色的,代表血虛而且熱氣很盛;白濁若是白色的,則代表氣虛且有濕熱。遺精的症狀也各有不同,大致上,小便後精液會不由自主流出,代表是濕熱往下滲漏;若沒有小便就自行流出,代表是精關不夠緊密。

另外,如果陰莖會疼痛或發癢,而且常常有想小便的感覺,則代表是敗壞的精液阻塞了。一般來說,人若是過度沉迷酒色,或者思慮太多,就會導致體內的真元衰弱,虛火就會到處亂竄,就很容易有這些問題。白帶的症狀也各有不同,大致上來說,如果白帶是乾性的,而且會堵住尿道口,代表是火氣大;如果白帶是濕性的,不會堵住尿道口,代表是體內濕氣重。小便時若感到赤痛或有澀澀的感覺,或者白濁呈現赤色,代表是小腸有濕熱;如果小便不赤痛,但白帶呈現白色,或是有滲漏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代表是脾氣下陷。

如果陰莖發癢或疼痛,而且發冷發熱,甚至有結塊的疼痛感,代表是有毒邪入侵。丹溪認為,胃中的濁痰滲入膀胱,這個解釋並不能完全說明所有情況。如果這些症狀同時伴隨眼睛的疾病,遺精是屬於精的病症,是腎虛引起的,應該用像是貞元五子飲這類的藥方來治療。白帶是屬於氣的病症,是膀胱無法正常運作引起的,應該用像是通關五苓散這類的藥方來治療。如果眼睛出現眼屎、流淚、紅腫等現象,代表是濕熱和相火太旺,應該用像是萆薢分清飲這類的藥方來治療。如果眼睛出現視物模糊、怕光等現象,代表是脾腎兩虛,應該用像是脾腎雙補丸這類的藥方來治療。

如果瞳孔顏色變得淡白,代表是精氣已經耗盡,元氣極度虧損,已經非常嚴重了。只能用大量的補藥來填補,或許能有一成的機會可以恢復。

3. 痎瘧兼目疾論

痎者,瘧之總名也。瘧者,病之暴瘧也。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蓋暑熱傷陰,暑必挾濕。濕與熱並,不瀉則痢,不痢則瘧也。又曰:陰陽相搏而瘧作,陰搏陽而為寒,陽搏陰而為熱。如二人相爭,此勝則彼負,彼勝則此負。陰陽互相勝負,故寒熱並作也。大抵無痰不成瘧,外感四氣,內傷七情,飲食飢飽,房室勞倦,皆能致之。

而其中氣凝滯,鼓動痰涎,則一也。三陽為淺,三陰為深。太陽之瘧,腰背頭項俱疼,先寒後熱,熱止汗出。陽明之瘧,鼻乾舌燥,寒甚乃熱,熱甚汗出,喜見日光。少陽之瘧,口苦脅痛而嘔,寒熱往來,身體解㑊。少陰之瘧,寒少熱多,嘔吐獨甚,舌乾口燥,欲閉戶牖而處。

太陰之瘧,慘然太息,腹滿惡食,病至善嘔,嘔已乃衰。厥陰之瘧,腰痛,少腹滿,小便數而不利,恐懼不足,腹中悒悒。若有兼目疾者,當分經專治,暑者清之,濕者燥之,風者散之,虛者補之,調其寒熱,治以溫涼。其治本病之方,仲景小柴胡湯,出入加減,洵為至當不易,毋忽視也。

白話文:

所謂的「痎」,是瘧疾的總稱。「瘧」,指的是發病急驟的瘧疾。古書說:「夏天受到暑熱侵襲,秋天必定會得痎瘧。」這是因為暑熱會耗傷陰液,而暑熱通常又會夾帶著濕氣。濕氣與熱邪同時存在,如果沒有造成腹瀉,就會轉變成瘧疾。另外,古書也說:「陰氣和陽氣互相搏鬥,就會引發瘧疾。陰氣勝過陽氣就表現為寒冷,陽氣勝過陰氣就表現為發熱。」就像兩個人在爭鬥,這個人贏了,另一個人就輸了,反之亦然。陰陽互相勝負,所以才會出現寒冷和發熱交替的現象。

一般來說,沒有痰液就不會形成瘧疾。外感風、寒、暑、濕等四種邪氣,內傷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種情緒,飲食不規律、過飢過飽,以及房事勞累等,都可能導致瘧疾。而這些因素導致體內氣機凝滯,鼓動痰液產生,這是共同的病理原因。人體的陽經在表較淺,陰經在內較深。太陽經的瘧疾,會出現腰背、頭部、後頸疼痛,先感到寒冷,然後發熱,熱退後出汗。陽明經的瘧疾,會出現鼻乾、舌燥,先是很怕冷,然後發高燒,高燒後出汗,喜歡曬太陽。少陽經的瘧疾,會出現口苦、脅肋疼痛、想嘔吐,寒冷和發熱交替出現,身體感覺疲乏。少陰經的瘧疾,寒冷感較少,發熱感較多,嘔吐特別嚴重,舌頭乾燥、口渴,喜歡關上門窗待在室內。

太陰經的瘧疾,會不斷地嘆氣,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病發時常常想嘔吐,嘔吐後會感覺身體虛弱。厥陰經的瘧疾,會出現腰痛、小腹脹滿、小便次數多但不順暢、感到恐懼不安,腹部悶悶不樂。如果同時患有眼疾,就應當根據病變所在的經絡分別治療。屬於暑邪引起的,要清熱;屬於濕邪引起的,要燥濕;屬於風邪引起的,要疏散;屬於虛弱引起的,要補虛。還要調理寒熱,用溫和或寒涼的藥物治療。治療瘧疾的根本方法,張仲景的「小柴胡湯」加減變化使用,確實是恰當而且不容易出錯的,千萬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