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錫

《銀海指南》~ 卷二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2)

1. 瀉痢兼目疾論

瀉痢乃脾胃之疾,六氣中除燥氣外,皆能為瀉。然傷於寒濕者為多,其邪從經絡而入,犯及中土,所以治瀉以補脾為君,除邪為輔。若中氣下陷,泄瀉無常者,宜補中歸脾主之,乃正治也。五更腎瀉,古人皆用四神丸,未必皆驗,蓋因濕傷水臟故也,當用金匱澤瀉湯,加薑桂五味萆薢之類,往往獲效。

又有肝腎大虛,命門火衰,不能蒸化糟粕而時見泄瀉者,宜附子理中湯,或右歸丸加紫石英粟殼之類,以固斂之。痢疾多患於夏秋之間,當初起正值暑濕全盛時,用通利之劑即愈。蓋積滯亦是腸中津液,氣不統運,變為敗垢,調其氣則失統之敗垢自下,未傷之津液亦安。近世執痛隨利減之說,概用通利,久痢虛痢則危矣。

郭友三治一人,陰虛發熱,下痢不食,用豬苓湯、阿膠黃連湯而痊,可謂善悟。瀉症若兼目疾,卻不可過用祛風利濕,惟宜健脾,如異功散之類,隨症加減。痢症若兼目疾,宜行血調氣,如香蘇平胃四物,或佐香連丸、清寧丸皆可。若瀉痢久而目生翳障者,乃陰分受傷也,法宜滋陰,甘草阿膠,可隨症加入。

總之津液下泄,不能上承於目,延久必有翳膜之患,當去其宿積,固其腸胃,標本兼施,瀉痢得止,則目患自除矣。

白話文:

腹瀉和痢疾都是脾胃方面的疾病,除了燥氣以外,其他五種氣候變化都可能引起腹瀉。但多數情況下是由於寒濕侵入身體,邪氣從經絡進入,侵犯到脾胃,所以治療腹瀉以補養脾胃為主,祛除邪氣為輔。如果中氣下陷,導致腹瀉沒有規律,應該用補中益氣湯或歸脾湯來調理,這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至於早上五更時分發生的腎瀉,古人常用四神丸,但不一定都有效,因為這通常是由於濕氣傷害到腎臟的緣故,應該使用金匱澤瀉湯,再加生薑、肉桂、五味子、萆薢等藥材,往往能見效。

還有一些情況是肝腎虧虛,命門火衰弱,不能正常消化食物殘渣,也會出現腹瀉,這時應該用附子理中湯,或者右歸丸,再加入紫石英、罌粟殼之類的藥材來固澀。痢疾多發於夏秋季節,剛開始發病時,正值暑濕最盛的時候,用通利藥物就能治好。因為積滯也是腸道中的津液,氣機不順暢,才會變成污垢,調理氣機,讓不該排出的污垢排出,還未損傷的津液也能恢復正常。近來很多人認為腹痛減輕就代表腹瀉好轉,一味使用通利藥物,對於久痢或虛痢患者來說會很危險。

郭友三曾治療一位病人,陰虛發熱,腹瀉不止,且無法進食,他使用豬苓湯、阿膠黃連湯治好了病人,可見他很懂得變通。腹瀉如果同時有眼疾,不可以用太多祛風利濕的藥物,應該以健脾為主,比如異功散這類藥方,再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材。痢疾如果同時有眼疾,應該用活血調氣的藥方,比如香蘇平胃散和四物湯,或者佐以香連丸、清寧丸等。如果腹瀉或痢疾持續很久,導致眼睛出現翳障(眼角膜渾濁),這是因為陰分受損,治療方法應該是滋養陰液,可以使用甘草、阿膠等藥材,根據具體情況加減。

總之,津液下泄,不能向上滋養眼睛,時間久了肯定會導致眼睛出現翳膜等問題。所以應該先清除體內的積滯,鞏固腸胃功能,標本兼治,腹瀉和痢疾止住,眼疾自然也會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