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錫

《銀海指南》~ 卷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6)

1. 黃疸兼目疾論

黃疸病,以濕得之,故口渴難治,不渴易治。其症有陰有陽,由於濕之有寒有熱。陽黃者,濕從火化,瘀熱在裡,膽熱液泄,與胃之濁氣共並,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郁遏,面部先黃,次及身體指甲,汗溺俱黃,黃如橘子色,陽主明,治在胃。陰黃者,濕從寒水,脾陽不能化熱,膽液為濕所阻,浸淫肌肉,溢於皮膚,色如熏黃,陰主晦,治在脾。傷寒發黃,《金匱》黃疸立名雖異,治法則同。

白話文:

黃疸病通常是由於濕氣引起,所以口渴難以治癒,不口渴的較容易治。這種疾病有陰陽之分,濕氣中又有寒熱之別。陽黃是指濕氣被體內的火氣化解後,瘀熱積聚於內,膽汁液體外泄,與胃中的濁氣相結合,向上無法上升,向下無法宣泄,於是蒸燻鬱結,面部首先發黃,然後波及全身和指甲,汗液和尿液都呈現黃色,黃色如橘子,陽主光明,治療重點在胃。陰黃是指濕氣來自寒水,脾陽無法化熱,膽汁被濕氣阻滯,浸淫肌肉,溢出皮膚,顏色如燻烤後發黃,陰主晦暗,治療重點在脾。傷寒導致的發黃,雖然《金匱》中的黃疸病名稱不同,但治療方法相同。

再瘀熱入胃,有因食谷者,有因酣酒者,有因色欲者,上盛則一身盡熱,下鬱則小便為難。食滯宜消之,酒熱宜清之。女勞穢濁,始宜解毒,繼則滑竅。濕在上,以辛散。以風勝濕,在下,以苦泄,以淡滲。各有方法,可按症以求之也。若寒濕在裡,惟羅謙甫茵陳四逆湯,最有卓識,誠足補仲景之未備者也。

白話文:

如果瘀熱進入胃部,有的可能是因為吃了太多穀物,有的可能是因為喝了太多酒,有的可能是因為縱慾過度。如果瘀熱上盛,全身都會發熱;如果瘀熱下鬱,小便就會困難。對於飲食積滯,應該考慮消食導滯;對於酒熱,應該考慮清熱解毒。女性的勞傷和穢氣,首先應該解毒,然後再疏通經絡。如果濕邪在上部,可以使用辛溫散寒的藥物;如果濕邪在下部,可以用苦味洩下和淡味利尿的藥物。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可以根據症狀選擇。如果寒濕在體內,羅謙甫的茵陳四逆湯是最好的治療方法,它可以補足仲景的不足之處。

然無論寒濕濕熱,其目皆黃,甚至瞳神亦黃,勢必雲霧翳障,瞻視昏花,治亦無他法,以茵陳為主,五苓四逆,隨症選用。黃雖分陰陽,實陽多陰少也,故葉天士曰:夏秋疸病,濕熱氣蒸而成。堪為明徵。而徐靈胎疸囊之說,濫誇其方,不肯示人,苟有濟世之心,何忍珍而不露哉?

白話文:

不論是寒濕、濕熱,眼睛都會發黃,甚至瞳孔也會發黃,必定是雲霧阻擋,視力模糊。治療沒有其他方法,主要用茵陳,再根據症狀選用五苓四逆散。黃疸雖然分為陰黃和陽黃,但實際上陽黃多,陰黃少。因此葉天士說:「夏秋的黃疸病,是由濕熱之氣蒸發而成的。」這句話可以證明這一點。而徐靈胎的黃疸囊方的說法,過分誇大,不肯公開祕方,如果真有濟世之心,怎麼忍心藏而不露呢?

2. 遺濁兼目疾論

遺濁本二症,遺是遺精,濁是濁帶。遺分有夢無夢,濁分赤色白色。有夢而遺者,相火之強也;無夢而遺者,心腎之衰也。濁而赤色者,血虛熱甚也;濁而白色者,氣虛濕熱也。然遺精症狀,各有不同。大抵小便後流出不可禁者,為濕熱下注,不小便而自出者,為精關滑脫。

白話文:

遺濁基本上有兩種情況,遺是指遺精,濁是指濁帶。遺精分為有夢遺和無夢遺,濁帶分為赤色和白色。有夢遺精的人,是相火太旺所致;無夢遺精的人,是心腎衰弱所致。濁帶為赤色的人,是血虛火旺所致;濁帶為白色的人,是氣虛濕熱所致。然而,遺精的症狀各不相同。一般來說,小便後流出而無法控制的,是濕熱下注所致;不小便而自行流出的,是精關滑脫所致。

或莖中痛癢,常欲如小便者,為敗精阻滯。凡人酒色過度,思慮無窮,致真元衰憊,虛火流行,每多患此。又濁帶症狀各有不同,大約以干掩竅端者為火,不幹掩者為濕。小水赤澀而痛,或濁有赤色者,為小腸濕熱。小水不赤不痛,而所下色白,或滲利轉甚者,為脾氣下陷。

白話文:

如果莖部感到疼痛或發癢,總是有想小便的感覺,這是因為敗精(腎精耗損)阻滯所致。凡是沉迷於酒色、思慮過多的人,導致腎精衰竭,虛火上行,常患此症。

此外,濁帶的症狀各異,但大致可分為:

  • 乾澀遮擋孔竅者為火熱證。
  • 不乾澀遮擋者為濕熱證。

小便赤黃灼熱且疼痛,或濁帶帶有紅色者,是小腸濕熱證。

小便不赤黃灼熱不疼痛,但顏色發白,或小便清長而頻密者,是脾氣下陷證。

莖中癢痛而發寒熱,或有結痛者,為毒邪所侵。丹溪謂胃中濁痰滲入膀胱,未足以盡之也。設有是症而兼目疾,遺是精病,腎之虛也,宜貞元五子飲之類。濁是氣病,膀胱不化也,宜通關五苓散之類,其目眵淚赤腫,濕熱相火也,宜萆薢分清飲。或翳霧羞明者,脾腎兩虧也,宜脾腎雙補丸

白話文:

原文:

莖中癢痛而發寒熱,或有結痛者,為毒邪所侵。丹溪謂胃中濁痰滲入膀胱,未足以盡之也。設有是症而兼目疾,遺是精病,腎之虛也,宜貞元五子飲之類。濁是氣病,膀胱不化也,宜通關五苓散之類,其目眵淚赤腫,濕熱相火也,宜萆薢分清飲。或翳霧羞明者,脾腎兩虧也,宜脾腎雙補丸。

尿道出現癢痛,並且伴隨發冷發熱,甚至結塊疼痛的,這是因為毒邪入侵造成的。張從正認為,這是胃裡濁痰滲入膀胱,沒有完全排除乾淨導致的。如果出現這種症狀,同時還伴有眼睛疾病,這是精液流失造成的,是腎虛導致的,應服用貞元五子飲等藥方。濁痰是氣血病症,膀胱沒有完全化解,應服用通關五苓散等藥方。如果眼睛流淚發紅腫脹,這是濕熱之氣相互作用造成的,應服用萆薢分清飲治療。如果眼睛出現翳物或畏光,這是脾腎兩虛造成的,應服用脾腎雙補丸。

或瞳神淡白者,乃真精走盡,元氣大虧,不可為矣。惟宜大劑填補,希冀百中之一也。

3. 痎瘧兼目疾論

痎者,瘧之總名也。瘧者,病之暴瘧也。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蓋暑熱傷陰,暑必挾濕。濕與熱並,不瀉則痢,不痢則瘧也。又曰:陰陽相搏而瘧作,陰搏陽而為寒,陽搏陰而為熱。如二人相爭,此勝則彼負,彼勝則此負。陰陽互相勝負,故寒熱並作也。大抵無痰不成瘧,外感四氣,內傷七情,飲食飢飽,房室勞倦,皆能致之。

白話文:

瘧疾,是瘧疾的總稱。瘧疾,是一種發作急促的疾病。經典上說:夏天受暑氣傷害,秋天必定會得瘧疾。這是因為暑熱損傷陰津,暑氣必定會夾雜濕氣。濕氣和熱氣並存,如果不瀉下就會導致痢疾,如果不痢疾就會導致瘧疾。又說:陰陽相互衝突,就會產生瘧疾,陰氣衝擊陽氣就會產生寒症,陽氣衝擊陰氣就會產生熱症。就像兩個人相爭,一方占上風另一方就會吃虧,另一方占上風這一就會吃虧。陰陽互相勝敗,所以寒熱症狀同時出現。基本上沒有痰液就不會得瘧疾,外感四種天氣變化、內傷七情、飲食飢飽失調、房事過度勞累,都能導致瘧疾。

而其中氣凝滯,鼓動痰涎,則一也。三陽為淺,三陰為深。太陽之瘧,腰背頭項俱疼,先寒後熱,熱止汗出。陽明之瘧,鼻乾舌燥,寒甚乃熱,熱甚汗出,喜見日光。少陽之瘧,口苦脅痛而嘔,寒熱往來,身體解㑊。少陰之瘧,寒少熱多,嘔吐獨甚,舌乾口燥,欲閉戶牖而處。

白話文:

氣血凝滯,導致痰涎積聚,本質都是一樣的。三陽部位較淺,三陰部位較深。

太陽經的瘧疾:腰背、頭頸疼痛,先發冷後發熱,熱退後出汗。 陽明經的瘧疾:鼻乾舌燥,寒症嚴重才發熱,熱症嚴重出汗,喜歡曬太陽。 少陽經的瘧疾:口苦、肋痛、嘔吐,寒熱往來,身體痠痛無力。 少陰經的瘧疾:寒症輕微、熱症嚴重,嘔吐劇烈,舌乾口燥,想關閉門窗獨處。

太陰之瘧,慘然太息,腹滿惡食,病至善嘔,嘔已乃衰。厥陰之瘧,腰痛,少腹滿,小便數而不利,恐懼不足,腹中悒悒。若有兼目疾者,當分經專治,暑者清之,濕者燥之,風者散之,虛者補之,調其寒熱,治以溫涼。其治本病之方,仲景小柴胡湯,出入加減,洵為至當不易,毋忽視也。

白話文:

太陰之瘧,患者會慘然長嘆,腹脹不想進食,病情加重時嚴重嘔吐,嘔吐後病情就會減輕。

厥陰之瘧,腰部疼痛,小腹脹滿,小便頻繁而不通暢,有恐懼感,腹中有鬱悶感。

如果同時患有眼疾,應分經治療,暑熱者清熱,濕熱者燥濕,風寒者散風寒,虛證者補虛,調節寒熱,用溫涼的方法治療。

治療這種病的根本方法,採用仲景的小柴胡湯,根據情況加減藥物,這是一個極為恰當且不能輕視的方劑。

4. 瀉痢兼目疾論

瀉痢乃脾胃之疾,六氣中除燥氣外,皆能為瀉。然傷於寒濕者為多,其邪從經絡而入,犯及中土,所以治瀉以補脾為君,除邪為輔。若中氣下陷,泄瀉無常者,宜補中歸脾主之,乃正治也。五更腎瀉,古人皆用四神丸,未必皆驗,蓋因濕傷水臟故也,當用金匱澤瀉湯,加薑桂五味萆薢之類,往往獲效。

白話文:

腹瀉是脾胃方面的疾病,六種病邪中除了燥邪之外,其他病邪都能引起腹瀉。但傷於寒濕的最多,這些病邪通過經絡進入身體,侵犯脾胃,所以治療腹瀉,以補脾為主要方法,祛邪為輔助方法。如果中氣下陷,腹瀉不定,應當補中益氣,歸元養脾為主,這是主要的治療方法。凌晨腹瀉,古人多用四神丸治療,不見得都見效,可能是因為濕邪損傷了腎臟所致,應當用《金匱要略》中的澤瀉湯,加上薑、桂、五味子等藥物,往往會有效果。

又有肝腎大虛,命門火衰,不能蒸化糟粕而時見泄瀉者,宜附子理中湯,或右歸丸紫石英粟殼之類,以固斂之。痢疾多患於夏秋之間,當初起正值暑濕全盛時,用通利之劑即愈。蓋積滯亦是腸中津液,氣不統運,變為敗垢,調其氣則失統之敗垢自下,未傷之津液亦安。近世執痛隨利減之說,概用通利,久痢虛痢則危矣。

白話文:

此外,還有肝腎虛弱,腎陽不足,無法運化體內廢物,時常腹瀉的患者,適合使用附子理中湯或右歸丸加上紫石英、粟殼等藥材,以固斂止瀉。痢疾多發生在夏秋之間,初期正是暑濕最盛的時候,使用通利之劑即可痊癒。因為腸道積滯也是腸中津液,氣機運行失調,化為敗穢,只要調順氣機,失控的敗穢自然會排出,未受損的津液也能維持正常狀態。近來醫家執著於「疼痛隨著通便而減輕」的說法,普遍使用通利之劑,但對於久痢、虛痢,這是很危險的。

郭友三治一人,陰虛發熱,下痢不食,用豬苓湯阿膠黃連湯而痊,可謂善悟。瀉症若兼目疾,卻不可過用祛風利濕,惟宜健脾,如異功散之類,隨症加減。痢症若兼目疾,宜行血調氣,如香蘇平胃四物,或佐香連丸清寧丸皆可。若瀉痢久而目生翳障者,乃陰分受傷也,法宜滋陰,甘草阿膠,可隨症加入。

白話文:

郭友三醫生治癒了一位患者,該患者出現陰虛發熱、腹瀉、食慾不振的症狀,他使用了豬苓湯和阿膠黃連湯,效果良好,可謂悟性過人。

如果腹瀉同時伴有眼疾,不應過度使用祛風利濕的藥方,應首重健脾,例如異功散等藥方,並根據具體症狀進行加減。

如果腹瀉同時伴有眼疾,應當行血調氣,例如使用香蘇平胃四物湯,或輔助使用香連丸、清寧丸等藥方。

如果腹瀉持續時間較長,導致眼睛出現翳障,則是陰分受傷所致,應採用滋陰的方法進行治療,例如使用甘草、阿膠,並根據具體症狀進行加減。

總之津液下泄,不能上承於目,延久必有翳膜之患,當去其宿積,固其腸胃,標本兼施,瀉痢得止,則目患自除矣。

白話文:

總而言之,體液不斷下泄,無法滋潤眼睛,時間久了必定會產生翳膜的毛病。因此,需要清除體內積滯,固護腸胃,標本兼治。腹瀉得到控制,眼睛的毛病自然就會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