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錫

《銀海指南》~ 卷二 (1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4)

1. 痘疹兼目疾論

小兒痘瘡,皆由父母交媾之時,淫火熾甚而得。所謂先天之毒,稟於有生之初者也。蓋痘本先天淫毒,伏藏於肝腎之內,觸四時不正之氣,浡然發泄,氣領血載,達於肌膚之外,良由衛氣運於脈外,營血行於脈中,氣能祛毒外出,血能載毒上行。凡原氣之強盛者,不滿旬日,成痂而愈矣。

若元氣羸弱,氣血偏虛,寒熱偏勝,毒不能盡達肌表,遺留而上逆,則目中生痘,損壞瞳神。又或成漿之後,毒出肌膚,內臟之元氣已虛,藥餌之補益不濟,有餘之毒,不能出外,反深入於內,因而目中星遮翳蔽,變症不一。惟驗其靨之白色者,屬於氣虛,淡紅者,屬於血虛,紫色者,屬於餘毒未清。

若過期而靨不脫者,乃氣血大虧之象,調其寒熱溫涼,益其偏虛血氣,則目明翳消而得愈矣。疹者痘之末疾,發於脾肺二經,內應手足太陰,感天地間沴戾之氣,故名疹也。然名各有異,蘇松謂之痧子,浙江謂之瘄子,湖廣呼為麻子,北直謂之疹子,山陝謂之膚瘡,曰糠瘡,曰赤瘡,名雖不同,其症則一。總由君相二火燔灼,太陰脾肺受之。

故其為症,必噴嚏咳嗽,面腫頰紅,目胞腫脹,眼淚汪汪,惟氣旺邪淺者易治。邪盛正虛,不勝其毒,則危機立至。更有愈後餘熱未清,上乘空竅,肝木受克,則黑珠星障昏花,羞明涕淚。切忌酸寒伐胃,宜清養肺陰,補其氣血。若誤認為風,設以表散,猶之抱薪救火矣。

白話文:

小孩子長痘瘡,通常是因為父母在性行為時,慾火太過旺盛導致的。這可以說是先天性的毒素,在出生時就帶有的。痘瘡本身就是先天慾火產生的毒素,潛藏在肝腎之中,當接觸到季節不正常的氣候時,就會爆發出來。氣帶領著血,將毒素傳送到皮膚表面。這是因為衛氣運行在脈絡外,而營血則在脈絡中運行,氣能將毒素排出體外,血則能將毒素帶到上方。一般來說,如果身體元氣強盛,不到十天,痘瘡就會結痂痊癒。

如果元氣虛弱,氣血不足,身體偏寒或偏熱,毒素無法完全發到皮膚表面,殘留在體內並向上逆行,就會導致眼睛長痘瘡,損壞瞳孔。或者,當痘瘡化膿後,毒素已經從皮膚排出,但內臟的元氣已經虛弱,藥物的補益也效果不佳,殘餘的毒素無法排出體外,反而深入體內,導致眼睛出現星狀或翳狀的遮蔽,症狀千變萬化。只有觀察痘瘡的顏色,如果呈現白色,代表氣虛;淡紅色代表血虛;紫色則表示殘留的毒素還沒清除乾淨。

如果痘瘡過期還沒有脫落,就表示氣血嚴重虧損。這時要調理身體的寒熱,溫補虛弱的氣血,就能夠讓眼睛恢復明亮,翳狀遮蔽消失而痊癒。疹子是痘瘡末期較輕微的病症,發生在脾肺兩經,與手足太陰經相對應,是因為感受了天地間不正之氣而引起的,所以稱為疹子。雖然名稱各地不同,蘇州、松江一帶稱作痧子,浙江一帶稱作瘄子,湖廣一帶稱為麻子,北方一帶稱為疹子,山陝一帶稱作膚瘡、糠瘡或赤瘡,名稱不同,但症狀都一樣。總之都是因為君火和相火太過旺盛,導致太陰脾肺受損。

所以,這種病的症狀必然是打噴嚏、咳嗽、臉腫、臉頰發紅、眼皮腫脹、眼睛淚汪汪,只有氣旺盛、邪氣輕微的比較容易治療。如果邪氣強盛、正氣虛弱,無法抵抗毒素,情況就會非常危急。更有的在痊癒後,殘餘的熱氣還沒清除乾淨,向上侵犯空竅,導致肝木受到損害,眼睛黑珠出現星狀障礙,視力模糊,怕光流淚。千萬要避免食用酸冷、損害脾胃的食物,應該清養肺陰,補充氣血。如果誤認為是風邪入侵,用發散的方式來治療,就如同抱著柴火去救火一樣,只會讓情況更糟。

2. 五疳兼目疾論

小兒五疳者,肝疳心疳脾疳肺疳腎疳也。其說創於錢氏,皆因臟腑柔弱,氣血未充,或病後失調,或飲食飢飽,致傷脾胃而成疳症。津液內亡,虛火妄動,傷於何臟,發為何病,形症各殊。肝疳者,一名風疳,白膜遮睛,瀉血而瘦。心疳者,兩眥紅障,面黃頰赤。脾疳者,一名肥疳,上胞腫脹,腹大嗜甘。

肺疳者,一名氣疳,白珠縐翳,喘嗽氣促。腎疳者,一名骨疳,瞳神凹凸,喜臥濕地。五臟治法繁多,不能概述,大要不離乎補脾健運,則清濁自分,中土有權,生機日盛,以異功散為君,隨症加減。

如枸杞白芍以補肝,山藥阿膠以補肺,歸身棗仁以補心,黃耆紅棗以補脾,熟地菟絲以補腎,使脾胃稍旺,陰血漸充,繼進地黃湯,以養陰收功,豈非善治?夫疳者,干也,皆由內熱熏蒸,消爍津液。然不可因其熱而用苦寒之藥,再困脾陽,重傷胃氣。世俗呼為疳積,謂疳必兼積,概用消導,不知疳乃虛症,補之尚恐不及,而妄行攻伐,安有愈期乎。又有蟲疳者,其蟲如絲,出於頭項腹背之間,黃白赤者易治,青黑者難治。

蛔疳者,眉縐多啼,嘔吐清沫。脊疳者,拍背有聲,脊骨如龜。腦疳者,頭皮光急,腦熱如火。其症雖多,不出於五臟,宜以前法治之。然五疳之中,心腎二疳甚少,肝脾肺三疳常常有之。蟲疳者,余亦屢見也。姑舉其要,以備後學者留意焉。

白話文:

小兒的五疳,指的是肝疳、心疳、脾疳、肺疳、腎疳。這個說法是錢乙提出的,都是因為小孩子的臟腑柔弱,氣血還沒有充足,或是生病後沒有好好調養,又或是飲食不定時,導致傷害脾胃而形成疳症。體內的津液耗損,虛火就會亂動,傷害到哪個臟腑,就會出現哪種疾病,症狀也各有不同。

肝疳,又叫做風疳,會有白色的薄膜遮住眼睛,而且會拉肚子、身體消瘦。心疳,眼睛兩側會有紅色的障礙物,臉色發黃、雙頰發紅。脾疳,又叫做肥疳,上眼皮會腫脹,肚子大又喜歡吃甜食。

肺疳,又叫做氣疳,眼白的表面會有皺紋和翳障,會喘氣、咳嗽、呼吸急促。腎疳,又叫做骨疳,瞳孔會凹凸不平,喜歡趴臥在潮濕的地方。五臟的治療方法很多,無法一一概述,但最主要的不外乎是補益脾胃,讓脾胃功能正常運轉,這樣清濁才能夠分開,中土(脾胃)的功能恢復正常,生命力才會一天比一天旺盛。可以用異功散這個藥方為基礎,再根據不同的症狀來加減藥材。

例如:用枸杞、白芍來補肝,山藥、阿膠來補肺,當歸身、棗仁來補心,黃耆、紅棗來補脾,熟地、菟絲子來補腎,讓脾胃的功能稍微旺盛一些,陰血逐漸充足,之後再服用地黃湯來滋養陰液,這樣才能達到治療效果,難道不是很好的治療方法嗎?所謂的「疳」,就是「乾枯」的意思,都是因為體內有熱在蒸騰,導致津液耗損。但是,不可以因為體內有熱就使用苦寒的藥物,這樣反而會使脾陽更加衰弱,再次傷害到胃氣。世俗的人稱之為「疳積」,認為疳症一定會伴隨積食,所以就都使用消導的藥物,卻不知道疳症其實是虛症,補益都來不及了,怎麼可以隨便使用攻伐的藥物呢?這樣怎麼可能治好病呢?還有一種蟲疳,蟲像細絲一樣,會從頭部、頸部、腹部、背部跑出來,黃色、白色、紅色的蟲比較容易治療,青色、黑色的蟲則比較難治療。

蛔蟲疳,眉毛會皺起,常常啼哭,會嘔吐清稀的泡沫。脊疳,拍打背部會有聲音,脊椎骨像烏龜殼一樣。腦疳,頭皮會光亮繃緊,頭部發熱像火燒一樣。這些症狀雖然很多,但都離不開五臟的問題,應該用之前說的治療方法來處理。然而,在五疳之中,心疳和腎疳比較少見,肝疳、脾疳、肺疳則比較常見。蟲疳,我也常常看到。這裡就簡單地舉出重點,以方便後來的學習者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