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海指南》~ 卷二 (15)
卷二 (15)
1. 辨脈法
脈要精微論曰:微妙在脈,不可不察。邪氣臟腑病形篇曰: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秦越人六十一難曰:切脈而知之謂之巧。許叔微曰:脈之理幽而難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凡可以筆墨載,可以口舌言者,皆跡象也。至於神理,非心領神會,烏能盡其元微。方盛衰論曰:受師不卒,使術不明,不察從逆,是為妄行。
推雌失雄,棄陰附陽,不知併合,診故不明。甚矣。脈之不可不辨也。其大要當合《素問》、《靈樞》,及各家論說,熟讀而玩繹之,自能領悟。惟常變之理,不可不知。凡人之脈,有素大素小,偏陰偏陽者,此其賦自先天,各成一局也。邪變之脈,有倏緩倏疾,乍進乍退,此其病之驟至,脈隨氣見也。
故診脈者,必須先識臟脈,而後可以察病脈。先識常脈,而後可以察變脈。然有脈病相符者,有脈病相左者,有病亢極而脈忽反變者,如陽證見陽脈,陰症見陰脈,此脈病相符也。證似陽而脈不鼓指,證似陰而脈鼓盛者,此脈病相左也。陽盛者,脈必洪大,至陽盛之極,而脈反伏匿,陽極似陰也。
陰盛者脈必微細,至陰盛而脈反躁疾,陰極似陽也。此病亢極,而脈忽反變也。又有從合之辨,如脈浮為表,治宜汗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下者,仲景云:若脈浮大,心下梗,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是也。脈沉為里,治宜下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汗者,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微汗之是也。
脈促為陽,當用葛根黃芩清之矣。若脈促厥冷為虛脫矣,非溫不可,此又非促為陽盛之脈也。脈遲為寒,當用附子乾薑溫之矣。若陽明脈遲,不惡寒,身體濈濈汗出,則用大承氣湯,此又非遲為陰寒之脈也。是皆從證不從脈也。至於表症汗之,此其常也。仲景曰: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身體疼痛,當救其里,用四逆湯,此從脈之沉也。
里症下之,此其常也。日晡發熱者,屬陽明,脈浮虛者,宜發汗,用桂枝湯,此從脈之浮也。結胸症,當以大小陷胸下之矣。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是宜從脈而治其表也。身疼痛者,當以桂枝麻黃解之矣。然尺中遲者,不可汗,以營血不足故也,是宜從脈而調其營矣,此皆從脈不從症也。
世有切脈而不問症,問症而忽脈者,得非仲景之罪人乎。陶節庵曰:問病以知其外,察脈以知其內,全在治法二字,乃臨症切脈之要訣也。余歷來治目,無不詳參脈證,以定治法。如陸某朱某,同一胬肉壅腫,黑珠內泛,一則脈沉遲,知其陰虛不足,復感寒邪,故余用六物湯加炮姜,以養陰溫胃。一則脈浮遲而細,知其氣血兩虧,寒而兼風,故余用四物逍遙,加蘇木紅花,以祛風理血。
白話文:
脈象精微的理論說:微妙之處就在脈象,不可以不仔細觀察。邪氣侵犯臟腑導致疾病的篇章說:按壓病人的脈象,就能知道他的病情,這就叫做神妙。秦越人《難經》六十一難說:切脈就能了解病情,這就叫做精巧。許叔微說:脈象的道理深奧而難以明白,我心裡理解的,口頭卻難以表達。凡是能用筆墨記錄,能用口舌說明的,都只是表面的現象。至於其中神妙的道理,不是用心領悟,怎麼能完全了解它細微的奧秘呢?論述疾病盛衰的篇章說:沒有完全學成,導致醫術不夠精通,不了解順逆的道理,就隨意妄為。
把雌性的誤認為雄性,拋棄陰而偏向陽,不了解結合運用,診斷的結果自然不明確。脈象實在太重要了,不可以不仔細辨別。最主要的方法,應當結合《素問》、《靈樞》等經典,以及各家的論述,熟讀並且仔細研習,自然能有所領悟。只有恆常與變化的道理,不可以不知道。一般人的脈象,有天生就偏大、偏小,偏陰、偏陽的,這是他們先天稟賦,各自形成一種格局。因邪氣導致的病脈,有時快有時慢,時而進時而退,這是疾病突然發生,脈象隨著氣的變化而表現出來。
所以診斷脈象的人,必須先認識臟腑的正常脈象,然後才可以觀察疾病的脈象。先認識正常的脈象,然後才可以觀察變化的脈象。然而有脈象和病情相符的,有脈象和病情相反的,也有疾病發展到極點,而脈象忽然反向變化的。例如陽性病症出現陽脈,陰性病症出現陰脈,這是脈象和病情相符的。病症表現像是陽性的,脈象卻沒有力,病症表現像是陰性的,脈象卻很有力,這是脈象和病情相反的。陽氣旺盛的人,脈象必然洪大,到陽氣旺盛到極點時,脈象反而變得沉伏而難以摸到,這就是陽極似陰。
陰氣旺盛的人,脈象必然細微,到陰氣旺盛到極點時,脈象反而變得躁動而快速,這就是陰極似陽。這就是疾病發展到極點,而脈象忽然反向變化的情況。還有順從或違反病證的辨別,例如脈象浮在表面,代表病在表,治療應該用發汗的方法,這是常規。但也有應該用攻下的,張仲景說:如果脈象浮大,胸下堵塞,發熱,病在臟腑的,應該用攻下的方法,不要發汗。脈象沉在裡面,代表病在裡,治療應該用攻下的方法,這是常規。但也有應該用發汗的,少陰病剛開始發病時,反而發熱,脈象沉在裡面的,應該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稍微發汗。
脈象快代表陽,應該用葛根黃芩清熱。如果脈象快而四肢冰冷,這是虛脫的表現,必須用溫補的方法,這就不是脈快代表陽氣旺盛了。脈象慢代表寒,應該用附子乾薑溫陽。如果陽明病的脈象慢,卻不畏寒,身體不斷出汗,就應該用大承氣湯攻下,這就不是脈慢代表陰寒了。這些都是依照病情而不依照脈象的例子。至於表證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這是常規。張仲景說:病患發熱頭痛,脈象反而沉在裡面,身體疼痛,應該先治療裡證,用四逆湯,這是依照脈象的沉而治療。
裡證應該用攻下的方法治療,這是常規。下午發熱,屬於陽明病,脈象浮而虛的,應該發汗,用桂枝湯,這是依照脈象的浮而治療。結胸的病症,應該用大陷胸湯或小陷胸湯攻下。脈象浮大的,不可以攻下,攻下就會死亡,這時應該依照脈象,治療表證。身體疼痛的,應該用桂枝或麻黃解表。然而尺脈遲緩的,不可以發汗,因為營血不足,這時應該依照脈象,調理營血。這些都是依照脈象而不依照病症的例子。
世上有人切脈卻不問病情,有人問病情卻忽略脈象,這樣的人難道不是辜負了張仲景的教誨嗎?陶節庵說:詢問病情可以了解病在外面的表現,觀察脈象可以了解病在內部的情況,關鍵在於「治療方法」這兩個字,這是臨床切脈的要訣。我歷來治療眼疾,沒有不詳細參考脈象和病情的,以便確定治療方法。例如陸某和朱某,同樣是眼翳壅腫,黑眼珠內部泛白,一個脈象沉而遲緩,知道是陰虛不足,又感受寒邪,所以我用六物湯加炮薑,以養陰溫胃。另一個脈象浮遲而細,知道是氣血兩虛,又夾雜風邪,所以我用四物逍遙散,加蘇木紅花,以祛風理血。
張某和艾某,同樣是眼球脫出眶外,一個兩尺脈浮大而無力,右寸脈細弱無力,這是肺金不能生水,腎火上浮所導致,所以我用金匱腎氣丸,以降其上浮的陽氣。另一個兩尺脈細數,右寸脈浮大,這是腎水枯竭,肺氣上衝所導致,所以我用人參固本煎加牛膝,以清其過亢的熱。這就是病症相同,脈象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的例子。又例如錢某瞳孔放大,李某兩眼角邊的肉突出發癢,明明是兩種不同的病症,然而兩人尺脈都細而快,寸脈都洪大,都是由於心腎不交,所以我都用滋陰六味丸,去掉山茱萸,加入女貞子來治療。這就是病症不同,脈象相同,治療方法也相同的例子。
至於孔某看白色為黃色,看紅色為紫色,看正的為橫的,是陰虛到極點陽氣浮越的症狀,脈象應該是浮而洪大,現在反而細而澀,這就是所謂「過極者,反兼勝已之化」。我用七味地黃丸和二地湯溫補,這是依照病症而不依照脈象的例子。總之,陰陽虛實的情況,最需要詳細審察。張介賓說:凡是遇到疑似難以分辨的情況,必須用四診的方法,詳細詢問病因,同時辨別聲音和顏色。只要在根本、末梢、先後之中,用道理來推究,才能了解真相。
如果不仔細觀察這些,而只認為單一診斷可以依賴,就隨意治療,又怎麼知道脈象和病情最多有真假參雜,如果沒有確定診斷,怎麼可能不出錯?而且診斷常見病還容易些,診斷初發病就非常困難,這就是四診不可以忽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