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錫

《銀海指南》~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湯丸備要

六味地黃丸(仲陽),治肝腎不足,真陰虧損,精血枯竭,憔悴羸弱,腰痛足酸,自汗盜汗,水泛為痰,發熱咳嗽,頭運目眩,耳鳴耳聾,遺精便血,消渴淋瀝,失血失音,舌燥喉痛,虛火牙痛,足跟作痛,下部瘡瘍等症。

白話文:

六味地黃丸(由孫思邈所創)

適應症:

肝腎機能不足,身體虛弱,精血乾枯,體質虛弱,腰痛腿痠,自發性或盜汗,體內水分過多導致痰多,發燒咳嗽,頭暈目眩,耳鳴耳聾,遺精、便血,口渴頻尿,失血失聲,舌頭乾燥、喉嚨疼痛,因身體虛弱導致的牙痛,腳後跟疼痛,身體下部的瘡瘍等症狀。

熟地(八兩),山萸肉(酒潤),山藥(各四兩),茯苓(乳拌),丹皮,澤瀉(各三兩)

白話文:

  • 熟地黃(500克)
  • 山萸肉(以酒浸潤)
  • 山藥(250克)
  • 茯苓(與牛奶混合)
  • 丹皮(188克)
  • 澤瀉(188克)

上蜜丸梧子大,空心鹽湯下。如用作湯,分兩酌定。

崔氏八味丸(金匱),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飲食少思,泄瀉腹脹,或元陽虛憊,陽痿精寒,臍腹疼痛,夜多漩溺,膝酸腰軟目昏等症。

白話文:

崔氏八味丸(出自《金匱要略》)

功效: 治療命門陽氣衰微,無法生化脾胃之陽,導致脾胃虛寒,食慾不振,腹瀉腹脹,或元陽虛弱,陽痿滑精,臍腹疼痛,夜間頻尿,膝蓋酸軟,腰部無力,視力模糊等症狀。

即前六味加肉桂附子各一兩。

七味丸,治肝經氣虛,筋無所養,變為寒症,以致筋骨疼痛,腳軟懶行,及傷寒服涼藥過多,水中無火,手足牽引,肝經血虛,以致火燥筋攣,變為結核瘰癧等症。

白話文:

七味丸

用途: 治療肝經氣虛。因為筋脈得不到滋養,變成寒性體質,導致筋骨疼痛、腳軟無力、不想走路。

也適用於服用了過多寒涼藥物引起的「水中無火」症狀,表現為手腳抽搐。

此外,還能治療肝經血虛導致的火燥筋攣,以及由此引發的結核、瘰癧等疾病。

即前六味加肉桂一兩。

都氣丸,治勞嗽,益肺之源,以生腎水也。

即前六味加瘛瘲。

八仙長壽丸,治虛損勞熱。

即前六味加五味子二兩,麥冬三兩。

明目地黃丸(東垣),治腎虛目昏。

即前六味加柴胡五味歸身,硃砂為衣。

滋腎生肝飲(養葵),治血虛氣滯,或肩背絆痛,或胃脘當心而痛,或肝火鬱於胃中,以致倦怠嗜臥,飲食不思,口渴咽燥,及婦人小便自遺,頻數無度。

白話文:

滋腎生肝飲 (取名養葵),治療血虛氣滯、肩背痠痛、胃部或胸口疼痛、肝火鬱結於胃中導致疲倦嗜睡、食慾不振、口渴咽乾,以及女性小便失禁、頻尿等症狀。

即前六味加柴胡五味白朮當歸甘草

白話文:

前面提到的六味藥材再加上柴胡、五味白朮、當歸、甘草。

滋陰腎氣丸,治目神水寬大漸散,或如霧露中行,漸睹空中有黑花,視物二體。久則光不收,及內障瞳神淡白。

白話文:

滋陰腎氣丸,用於治療眼睛水潤過多、視野變寬闊逐漸模糊不清,或者像在霧氣或露水中行走,逐漸看到空中有黑影,看東西出現重影。時間久了,視線會模糊不清,甚至瞳孔顏色變淡。

即前六味去萸肉,加柴胡五味歸身生地,硃砂為衣。

知柏八味丸,治陰虛火動,骨痿髓枯。

即前六味加知母黃柏各二兩。

加味地黃丸,治肝腎陰虛,耳內癢痛出水,或眼昏痰喘,或熱渴便澀等症。

白話文:

加味地黃丸

治療肝腎陰虛造成的症狀:

  • 耳朵內部搔癢疼痛,甚至流出液體
  • 視力模糊,痰多氣喘
  • 口乾舌燥,大便乾澀

即前六味加生地柴胡五味。

左歸飲(景岳),治腎水乾枯,虛火上蒸脾胃,陰土受虧,以致飲食不進,大便燥結,甚至三陽癃閉,將成噎膈。治之於早,無不愈也。當以此方加歸芍,治傷寒舌黑唇焦,大渴引飲,此必服攻伐寒涼之藥過多也,此方救之。治瘧疾而兼燥症,熱重寒輕者,此方更宜。

白話文:

左歸飲(張景嶽)

用於治療腎水枯竭,虛火蒸騰脾胃,陰血虧損,導致飲食不進、大便乾結,甚至三陽經絡閉塞,將形成噎膈。及時治療,幾乎都能痊癒。

在這個方劑中加入歸芍,用於治療傷寒時舌頭發黑、嘴脣焦裂,極度口渴引飲,這種情況肯定是服用了過多寒涼攻伐藥物造成的,此方可以救治。

對於瘧疾伴有燥症、熱重寒輕者,此方更加適宜。

熟地(三四錢或加至一二兩),山萸肉(一二錢,畏酸者少用之),山藥(二錢),茯苓(錢半),甘枸杞(二錢),甘草(一錢)

白話文:

熟地(3-4錢,或加至1-2兩),山茱萸肉(1-2錢,怕酸的人減少用量),山藥(2錢),茯苓(0.5錢),甘枸杞(2錢),甘草(1錢)

水二盞,煎七分,食遠服。

如肺熱而煩者,加麥冬二錢。血滯者,加丹皮二錢。心熱而躁者,加元參二錢。血熱妄動者,加生地三四錢。陰虛不寧者,加女貞子二錢。上實下虛者,加牛膝二錢以導之。血虛而燥滯者,加當歸二錢。脾熱易飢者,加白芍二錢。腎虛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二錢。

白話文:

如果肺火盛,心煩,加入麥冬兩錢。血流不暢,加入丹皮兩錢。心火旺盛,躁動,加入元參兩錢。血熱妄動,加入生地三四錢。陰虛,心神不安,加入女貞子兩錢。上身實熱,下身虛寒,加入牛膝兩錢來引導。血虛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加入當歸兩錢。脾胃熱盛,容易飢餓,加入白芍兩錢。腎虛,骨蒸潮熱,多汗,加入地骨皮兩錢。

左歸丸(景岳),治真陰腎水不足,不能滋養營衛,漸至衰弱,或虛熱往來,自汗盜汗,或神不守舍,血不歸原,或遺淋不禁,或口燥舌乾,或腰痠腿軟,或昏運眼花耳聾。凡精髓內虧,津液枯竭等症,俱宜速壯水之主,以培左腎之元陰,而精血自充矣。此方主之。

白話文:

左歸丸(出自《景嶽全書》)

功效: 治療真陰不足,導致腎水虧虛,無法滋養身體,而逐漸衰弱,或出現虛熱反覆,自汗或盜汗,或心神不寧,血液無法歸位,或遺尿失禁,或口乾舌燥,或腰痠腿軟,或昏迷、視力模糊、耳鳴。

凡是精髓內虧、津液枯竭等症狀,都適合迅速壯大腎水,以滋補左腎的元陰,使精血得到補充。此方劑主治上述症狀。

大熟地(八兩),山藥,萸肉,枸杞,菟絲子(制),鹿角膠(切碎炒珠),龜膠(切碎炒珠,各四兩),牛膝(酒洗蒸熟,三兩,精滑者不用)

白話文:

  • 生地黃(8 兩)
  • 山藥
  • 枸杞子
  • 鹿角膠(切碎,炒焦)
  • 龜板膠(切碎,炒焦),以上各 4 兩)
  • 牛膝(用酒洗淨,蒸熟,3 兩。太滑的不要用)

蜜丸,每食前滾清湯或淡鹽湯送下百餘丸。如純陰失守,虛火上炎者,宜用純陰至靜之劑,於本方去鹿膠枸杞,加女貞麥冬三兩。如火爍肺金,乾咳多嗽者,加百合三兩。如氣虛者,加人參三四兩。如大便燥結,去菟絲,加肉蓯蓉三兩。如血虛微滯,加當歸四兩。如腰膝痠痛,加杜仲三兩,鹽水炒用。

白話文:

服用蜜丸時,每次進食前,用滾燙的清水或淡鹽水送服百餘粒。

如果身體極度虛寒,出現虛火上炎的情況,應使用極度陰寒、安靜的藥方。在原方中去除鹿膠和枸杞,加入女貞子和麥冬,各三兩。

如果肺部過於燥熱,出現乾咳或頻繁咳嗽,應加入百合,三兩。

如果氣虛,應加入人參,三四兩。

如果大便乾燥結塊,應去除菟絲子,加入肉蓯蓉,三兩。

如果血虛略有滯留,應加入當歸,四兩。

如果腰膝痠痛,應加入杜仲,三兩,並用鹽水炒製後使用。

如臟平無火,而腎氣不充者,加破故紙、蓮肉、去心胡桃肉各四兩,龜膠不必用。

白話文:

如果臟腑不熱,但腎氣不足,加入破布紙、蓮子肉和去過心的胡桃肉,各四兩,可以不用龜膠。

上丸,五液皆主於腎,故凡屬陰分之藥,無不皆走腎。有謂必須導引者,皆見之不廣爾。

右歸飲(景岳),此益火之劑也。凡命門之陽衰陰勝者,宜此方加減主之。如治陰盛格陽,真寒假熱等症,宜加澤瀉二錢,煎成,用涼水浸冷服之,尤妙。

白話文:

右歸飲(出自《景嶽全書》),這是一劑補腎壯陽的藥方。凡是腎陽衰弱、陰寒過盛的人,都可以服用此方或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例如,治療陰盛阻遏陽氣、真寒假熱等症狀,可以加入澤瀉兩錢,煎煮後,用涼水浸泡冷服,效果更佳。

熟地(三四錢或加至一二兩),萸肉(一錢),山藥(二錢),杜仲(薑製,二錢),枸杞(二錢),炙甘草(一二錢),肉桂(一二錢),製附子(一二三錢)

白話文:

  • 熟地黃(4-6錢或增加到120-240錢)
  • 山茱萸肉(1錢)
  • 山藥(2錢)
  • 杜仲(用薑炮製,2錢)
  • 枸杞(2錢)
  • 甘草(12-24錢)
  • 肉桂(12-24錢)
  • 附子(12-36錢,先製炮)

水二盞,煎七分,食遠服。如氣虛血脫,或厥或昏,或汗或運,或虛狂,或短氣者,必大加人參白朮,隨宜用之。如小腹多痛,加吳茱萸六七分。如火衰不能生土,為嘔噦吞酸者,加炮姜二三錢。如陽衰中寒,泄瀉腹痛,加人參、肉豆蔻,隨宜用之。如淋帶不止,加破故紙一錢。如血少血滯,腰膝軟痛者,加當歸二三錢。

白話文:

用兩杯水煎服,煎至剩七分。如果患者氣虛血脫,出現厥逆或昏迷、出汗或煩躁、神志不清或呼吸短促等症狀,必須大量加入人參和白朮,根據情況使用。如果小腹部疼痛較多,加入吳茱萸六七分。如果火氣衰弱,不能生養土氣,導致嘔吐、反酸,加入炮製過的姜二三錢。如果陽氣衰弱,受寒導致腹瀉腹痛,加入人參和肉豆蔻,根據情況使用。如果淋尿不停,加入破故紙一錢。如果血少血滯,導致腰膝酸軟疼痛,加入當歸二三錢。

右歸丸(景岳),治元陽不足,或先天稟衰,或勞傷過度,以致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而為脾胃虛寒,飲食少進,或嘔惡膨脹,或反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臍腹疼痛,或大便不實,瀉利頻作,或小水自遺,虛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而肢節痛痹,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腫,總之真陽不足者,必神疲氣怯,或心跳不寧,或四肢不收,或眼見邪祟,或陽衰無子等症,速宜益火之源,以培右腎之元陽,而神氣自強矣。八味丸治之不愈者,宜服此,或用右歸飲。

白話文:

右歸丸 (出自景嶽全書),治療元陽不足,可能是先天體質虛弱,或者是過度勞累導致腎陽衰弱,無法溫暖脾胃,因此產生脾胃虛寒,食慾不振,或者嘔吐脹氣,或者反胃噎膈,或者怕冷怕寒,或者臍腹疼痛,或者大便不成形,腹瀉頻繁,或者小便失禁,虛淋寒疝,或者寒氣侵襲關節,導致肢體疼痛麻痺,或者寒氣下移到下焦,導致水腫。總之,真陽不足的人,必定會精神疲倦,氣虛膽怯,或者心悸不安,或者四肢無力,或者見鬼神,或者陽氣衰弱,難以生育等症狀。應該及時益火生陽,以培補右腎的元陽,這樣精神氣血自然就能強健。如果使用八味丸治療無效,應服用右歸丸,或使用右歸飲。

大熟地(八兩),山萸肉,山藥,枸杞,菟絲(制),杜仲(姜炒),鹿角膠(炒珠,各四兩)當歸(三兩,便溏勿用),附子(制),肉桂(各二兩)

白話文:

大熟地(500公克) 山萸肉、山藥、枸杞子、菟絲子(加工處理)、杜仲(用薑爆炒)、鹿角膠(炒熟成珠狀,各250公克) 當歸(150公克,大便稀者勿用) 附子(加工處理)、肉桂(各100公克)

蜜丸,服如前法。或丸如彈子大,每嚼服二三丸,白湯下,其效尤速。如陽衰氣虛,必加人參以為之主,蓋人參之功,隨陽藥則入陽分,隨陰藥則入陰分。欲補命門之陽,非加人參不能捷效。如陽虛精滑,或帶濁便溏,加補骨脂酒炒三兩。如飧泄腎泄不止,加五味子三兩,肉豆蔻三兩,麵炒去油用。

白話文:

做成蜜丸,服用方法同上。或者將丸藥製成彈子大小,每次嚼服二三丸,用白開水送服,效果會更快。如果陽氣虛弱,氣血不足,必須加入人參作為主藥,因為人參的作用會隨著陽性藥物進入陽分,而隨著陰性藥物進入陰分。要想補腎陽,不加入人參無法快速見效。如果陽氣虛弱,精液滑脫,或伴有濁便溏稀,加入補骨脂酒炒三兩。如果腹瀉、腎虛不止,加入五味子三兩,肉豆蔻三兩,用麵粉炒去油後使用。

如飲食減少,或不易化,或嘔惡吞酸,皆脾胃虛寒之症,加乾薑三四兩炒黃用。如腹痛不止,加吳茱萸二兩,湯炮半日炒用。如腰膝痠痛,加胡桃肉連皮四兩。如陰虛陽痿,加巴戟肉四兩,肉蓯蓉三兩,或加黃狗外腎一二副,以酒煮爛搗入之。

白話文:

如果飲食減少,或難以消化,或嘔吐酸水,這些都是脾胃虛寒的症狀,可以加入炒黃的乾薑三到四兩。

如果腹痛不止,可以加入吳茱萸二兩,用湯浸泡半日後炒用。

如果腰膝痠痛,可以加入帶皮胡桃肉四兩。

如果陰虛陽痿,可以加入巴戟肉四兩、肉蓯蓉三兩,或者加入黃狗的外部腎臟一到二副,用酒煮爛搗碎後放入藥方中。

人參固本丸(千金),治肺勞虛極,脾虛煩熱,或小便短赤,大便閉結,此陰虛有火之聖藥也。

白話文:

人參固本丸(取自《千金要方》),治療肺癆極度虛弱、脾虛心煩、小便短赤、大便不通的情形,是陰虛火旺的聖藥。

人參(二兩),天冬,麥冬,生地,熟地(各四兩)

蜜丸。

天王補心丹(道藏),治思慮過度,陰血不足,怔忡健忘,心口多汗,大便或秘或結,口舌生瘡等症。

白話文:

天王補心丹(出自道藏),適用於因過度思考而導致的陰血不足,出現心慌、健忘、心口出汗、大便時而便祕時而腹瀉、口腔潰瘍等症狀。

生地(四兩),柏子仁,當歸(酒洗),酸棗仁(各五錢),天冬(一兩),麥冬(一兩),人參(五錢),元參(五錢),丹參(五錢),五味(一兩),桔梗(五錢),茯苓(五錢,一用茯神),遠志肉(五錢)

白話文:

生地(160 克),柏子仁,當歸(以酒清洗),酸棗仁(均為 20 克),天冬(40 克),麥冬(40 克),人參(20 克),元參(20 克),丹參(20 克),五味子(40 克),桔梗(20 克),茯苓(20 克,或使用茯神),遠志肉(20 克)

蜜丸彈子大,硃砂為衣,臨臥燈心湯下一丸,或噙含化。一方有石菖蒲四錢,無五味子。一方有甘草。

白話文:

蜜丸做成彈珠大小,以硃砂為外衣。睡前用燈芯湯送服一丸,或含著化開。一方有四錢石菖蒲,沒有五味子。一方有甘草。

龜鹿二仙膏,治瘦弱少氣,夢遺泄精,目視不明,精竭之症。

鹿角(十斤),龜板(五斤),枸杞(一斤),人參(一斤)

先將鹿角龜板鋸截刮淨,水浸桑火熬成膏,再將人參枸杞熬膏和入,每晨酒服三錢。

白話文:

先將鹿角和龜板鋸開、刮乾淨,用水浸泡後用溫火熬成膏狀。再將人參和枸杞熬成膏狀,混合在一起。每天早上用酒送服三錢。

扶桑丸(胡僧),除風濕,起羸尪,駐容顏,烏鬚髮,卻病延年。

桑葉(去蒂洗淨,曝乾為末,一斤),黑芝麻(名巨勝子,淘淨,四兩)

白話文:

嫩桑葉(去除葉柄,洗淨,烘乾後研磨成粉,一斤)

黑芝麻(又稱巨勝子,淘洗乾淨,四兩)

用白蜜一斤,將芝麻擂碎,熬濃汁,蜜和煉至滴水成珠,入桑葉末為丸。一方桑葉為末,芝麻蒸搗等分,蜜丸,早鹽湯下,晚酒下。

白話文:

取一斤蜂蜜,將芝麻磨成細碎,熬成濃汁。將蜂蜜和濃汁煉製,直到滴水成珠。加入桑葉粉末,揉成藥丸。

另一種方法是將桑葉研磨成細粉,與等量的蒸熟並搗碎的芝麻混合。加入蜂蜜製成藥丸。早上用鹽水送服,晚上用酒送服。

益氣聰明湯(東垣),治內障目昏,耳鳴耳聾。

黃耆,人參(各五錢),葛根蔓荊子(各三錢),白芍,黃柏(各二錢),升麻(錢半),炙甘草(一錢)

白話文:

  • 黃耆:5 錢
  • 人參:5 錢
  • 葛根:3 錢
  • 蔓荊子:3 錢
  • 白芍:2 錢
  • 黃柏:2 錢
  • 升麻:1.5 錢
  • 炙甘草:1 錢

每四錢,臨臥服,五更再服。

玉屏風散(得效),治自汗不止,氣虛表弱,易感風寒。

黃耆(炙),防風(各一兩),白朮(炒,二兩)

為末,每服三錢。

諸氣膹郁,治脾腎虛損,不能收攝,以致夢遺精滑,困倦等症。

茯苓,白朮(各四兩),菟絲子(倍用),蓮肉(去心,四兩),杜仲(酒炒,三兩),山藥(二兩),五味子(酒蒸,一兩),炙草(五錢)

白話文:

茯苓,白朮(各 240 公克),菟絲子(加倍,480 公克),蓮肉(去掉蓮心,240 公克),杜仲(用酒炒過,180 公克),山藥(120 公克),五味子(用酒蒸過,60 公克),炙甘草(30 公克)

上用山藥末,以陳酒煮糊為丸,桐子大,空心白滾湯或酒下百餘丸。

桑螵蛸散(寇氏),治小便數而欠,能安神魂,補心氣,療健忘。

人參,茯苓(一用茯神),石菖蒲(鹽炒),遠志,桑螵蛸(鹽炒),龍骨(煅),龜板(酥炙,一用鱉甲),當歸

白話文:

人參,茯苓(也可使用茯神),石菖蒲(炒過加鹽),遠志,桑螵蛸(炒過加鹽),煅燒過的龍骨,酥炙過的龜甲(也可使用鱉甲),當歸

等分為末,臨臥服二錢,人參湯下。

四君子湯,治一切陽虛氣弱,脈來虛軟,脾衰肺損,飲食少思,體瘦而黃,皮聚毛落,言語輕微,四肢無力,及脾胃不和,泄痢虛飽。

白話文:

四君子湯

用於治療陽氣虛弱、氣血不足,脈搏虛弱、緩慢,脾胃虧虛、肺部受損,食慾不振,身體消瘦發黃,皮膚鬆弛、毛髮脫落,聲音虛弱,四肢無力,以及脾胃功能失調,導致腹瀉、虛脹或虛飽。

人參,白朮(土炒),茯苓(各二錢),甘草(一錢)

加薑棗煎服。

異功散,調理脾胃。

即前四君子加陳皮

六君子湯,治脾胃氣虛,飲食不進,致成痰癖,不時咳唾,或胃氣虛寒,動成嘔惡。凡虛瘧及諸病後宜之。

白話文:

六君子湯

六君子湯是用來治療脾胃虛弱、飲食不振,導致產生痰液,經常咳嗽吐痰,或胃氣虛寒,容易嘔吐的狀況。凡是虛寒的瘧疾,以及各種疾病痊癒後都適合使用。

即前四君子加陳皮半夏

香砂六君子湯,治虛寒胃痛,或腹痛泄瀉。

即前六君子加香附砂仁

六神散(無擇),治小兒表熱去後,又發熱者。

即前六君子加山藥扁豆。

八珍湯,治氣血兩虛,及胃損,飲食不為肌膚。

即前四君子合後四物湯

十全大補湯,治真陰內竭,虛陽外鼓。

即前八珍湯加黃耆肉桂。

補中益氣湯,治煩勞內傷,身熱心煩,頭痛惡寒,懶言惡食,脈洪大而虛,氣短而渴,或陽虛自汗,或氣短不能舉元,致瘧痢脾虛,久不能愈,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之症。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 ,適用於因勞累傷及內臟導致的身熱心煩、頭痛惡寒、疲懶厭食,脈搏洪大卻虛弱,氣短口渴的症狀。

此湯也適用於陽氣虛弱,自發性出汗,或氣短無法挺直腰桿,導致瘧疾、痢疾、脾虛,久治不愈,以及一切清陽之氣下沉,中氣不足的症狀。

黃耆(蜜炙),人參,甘草(炙),白朮(土炒),陳皮,當歸(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

姜三片,棗二枚煎服。如血不足,加當歸。精神短少,加人參五味。肺熱咳嗽,去人參。嗌乾,加葛根。頭痛,加蔓荊子。痛甚,加川芎。腦痛,加藁本細辛。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有痰,加半夏生薑。胃寒氣滯,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腹脹,加枳實厚朴木香砂仁。

白話文:

  • 用三片生薑和兩枚紅棗煎服。
  • 如果血氣不足,加入當歸。
  • 如果精神不振,加入人參、五味子。
  • 如果肺熱咳嗽,去除人參。
  • 如果嗓子乾澀,加入葛根。
  • 如果頭疼,加入蔓荊子。
  • 如果頭痛嚴重,加入川芎。
  • 如果腦痛,加入藁本、細辛。
  • 如果風濕引起全身疼痛,加入羌活和防風。
  • 如果有痰,加入半夏和生薑。
  • 如果胃寒氣滯,加入青皮、蔻仁、木香和益智。
  • 如果腹脹,加入枳實、厚朴、木香和砂仁。

腹痛,加白芍甘草。熱痛,加黃芩。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咽痛,加桔梗。有寒,加肉桂。濕勝,加蒼朮。陰火,加黃柏知母。陰虛,去升麻、柴胡,加熟地、山萸、山藥。大便秘,加酒煨大黃。咳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麥冬、五味,秋加麻黃、黃芩,冬加麻黃不去根節。

白話文:

**腹痛:**加入白芍和甘草。 熱性腹痛: 加入黃芩。 能進食但感到心下痞悶: 加入黃連。 喉嚨痛: 加入桔梗。 有寒: 加入肉桂。 濕氣過盛: 加入蒼朮。 陰火: 加入黃柏和知母。 陰虛: 移除升麻和柴胡,加入熟地、山茱萸、山藥。 大便祕結: 加入用酒浸泡過的大黃。 咳嗽:

  • **春天:**加入旋覆花和款冬花。
  • **夏天:**加入麥冬和五味子。
  • **秋天:**加入麻黃和黃芩。
  • **冬天:**加入麻黃,但保留根和節。

天寒加乾薑。泄瀉,去當歸,加茯苓、蒼朮、益智。如冬月惡寒發熱無汗,脈浮而緊,加麻黃。若脈浮而緩有汗,加桂枝、白芍。

白話文:

如果天氣寒冷,可以加乾薑。如果腹瀉,就去除當歸,加入茯苓、蒼朮、益智。如果在冬天出現怕冷發熱不流汗,脈搏浮動而緊,可以加麻黃。如果脈搏浮動而緩慢,且有出汗,可以加桂枝、白芍。

調中益氣湯,治脾胃不調,胸滿肢倦,食少短氣,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白話文:

調中益氣湯

適用證狀:

  • 脾胃不和
  • 胸悶氣短、肢體疲倦
  • 食慾不振、氣短
  • 味覺遲鈍、食後嘔吐

即前補中益氣湯去當歸白朮,加木香蒼朮。

四物湯,治一切血虛,及婦人經病。

當歸(酒洗),生地(各三錢),白芍(二錢),川芎(錢半)

如涼血,心加黃連,肝條芩,肺枯芩,大腸實芩,膽黃連,腎膀胱黃柏,脾生地,胃大黃,三焦地骨,心胞丹皮,小腸梔子木通。如清氣心與胞絡加麥冬,肺枳殼,肝柴胡青皮,脾白芍,胃乾葛石膏,大腸三焦連翹,小腸赤茯,膀胱滑石琥珀。血虛,加龜板。血燥,加人乳。

白話文:

血熱時用藥:

  • 心臟用黃連。
  • 肝臟用條芩。
  • 肺臟用枯芩。
  • 大腸用實芩。
  • 膽囊用黃連。
  • 腎臟和膀胱用黃柏。
  • 脾臟用生地。
  • 胃用大黃。
  • 三焦用地骨。
  • 心包用丹皮。
  • 小腸用梔子木通。

血氣虛弱時用藥:

  • 心臟和胞絡加麥冬。
  • 肺臟加枳殼。
  • 肝臟加柴胡和青皮。
  • 脾臟加白芍。
  • 胃加乾葛和石膏。
  • 大腸和三焦加連翹。
  • 小腸加赤茯。
  • 膀胱加滑石和琥珀。

血虛時用藥:

  • 加龜板。

血燥時用藥:

  • 加人乳。

血瘀,加桃仁紅花韭汁童便行之。暴血,加薄荷元參散之。血不止,加炒蒲黃京墨。久不止,加升麻引血歸經。婦人經血紫黑,脈數為熱,加芩連。血淡脈遲為寒,加桂附。人肥有痰,加半夏南星橘紅。人瘦有火,加黑梔知母黃柏。郁者,加木香砂仁蒼朮神麯。瘀滯,加桃仁紅花延胡肉桂。

白話文:

血瘀(血流不暢):

  • 加入桃仁、紅花、韭汁、童尿,促進血流。
  • 如果是外傷導致的流血,加入薄荷、元參,止血散瘀。
  • 如果血流不止,加入炒蒲黃、京墨。
  • 如果長時間血流不止,加入升麻,引血歸經。
  • 婦女經血紫黑,脈搏快速,屬熱,加入黃芩、黃連。
  • 經血淡薄,脈搏遲緩,屬寒,加入桂枝、附子。

體質不同:

  • 肥胖有痰,加入半夏、南星、橘紅。
  • 消瘦有火,加入黑梔子、知母、黃柏。

情緒不同:

  • 鬱悶,加入木香、砂仁、蒼朮、神麯。

血行阻滯:

  • 加入桃仁、紅花、延胡索、肉桂,促進血行。

氣虛,加參耆。氣實,加枳樸。王海藏加芩術,名溫六合湯。治經水過多,加梔連,名熱六合湯。治血熱妄行,加姜附,名寒六合湯。治血海虛寒,加艽羌,名風六合湯。治血虛風癢,加陳樸,名氣六合湯,治氣鬱經阻。

白話文:

氣虛:加入人參和黃耆。

氣實 :加入枳殼。

王海藏 加黃芩和蒼朮,稱為溫六合湯。

治療經血過多 :加入梔子和蓮子,稱為熱六合湯。

治療血熱妄行 :加入生薑和附子,稱為寒六合湯。

治療血海虛寒 :加入羌活和防風,稱為風六合湯。

治療血虛風癢 :加入陳皮,稱為氣六合湯,治療氣鬱經阻。

知柏四物湯,治陰虛有火。

即前四物加知母黃柏。

羌防四物湯,治風虛眩暈,風秘便難。

即前四物加羌活防風。

元戎四物湯,治血結便秘,撲損瘀血。

即前四物加桃仁紅花。

加味四物湯(薛氏),治血虛有熱。

即前四物加丹皮山梔。

當歸補血湯(東垣),治傷於勞役,肌熱面赤,煩渴引飲,脈大而虛。

黃耆(炙,一兩),當歸(酒洗,二錢)

空心服。

歸脾湯(濟生),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怔忡健忘,驚悸盜汗,發熱體倦,食少不眠,或脾虛不能攝血,致血妄行,及婦人經帶,或心脾傷痛嗜臥,肢體作痛,大便不調,或瘰癧流注,不能消散潰斂。

白話文:

歸脾湯(濟生方)

適應症:

  • 思慮過度,導致心脾受損
  • 心悸、健忘、驚慌、盜汗
  • 發熱、身體疲倦、食慾不振、失眠
  • 脾虛失血,導致血行異常
  • 婦女經帶過多
  • 心脾受傷,喜愛臥牀,肢體疼痛
  • 大便失調
  • 瘰癧(淋巴結結核)潰爛破損,無法消散

黃耆(蜜炙),當歸(酒洗),龍眼肉(各二錢),棗仁(炒研),白朮(土炒,各錢半),人參茯神(各一錢),遠志(去心,八分),木香(磨沖),甘草(各五分)

白話文:

黃耆(用蜂蜜炙烤),當歸(用酒清洗),龍眼肉(各 2 錢)

棗仁(炒過研磨),白朮(用土炒過,各 1.5 錢)

人參、茯神(各 1 錢),遠志(去心,0.8 錢)

木香(研磨成粉末),甘草(各 0.5 錢)

薑棗煎。如肺腎受傷,加麥冬五味。肝腎受傷,加白芍,更為有益。如從怫鬱而起,則加柴胡丹皮山梔。如非二陽之病至怔忡,去木香加枸杞。如夢遺,加熟地五味白芍牡蠣。如挾心包有餘之火,加黃連生地。有痰,加貝母。如挾相火者,加黃柏知母麥冬。

白話文:

薑棗煎

適用症狀:

  • **肺腎受傷:**加入麥冬、五味子
  • **肝腎受傷:**加入白芍,效果更佳
  • **由鬱結情緒引起:**加入柴胡、丹皮、山梔
  • **非陽明、太陽經疾病引起的心悸氣短:**去除木香,加入枸杞
  • **夢遺:**加入熟地、五味子、白芍、牡蠣
  • **心包火旺:**加入黃連、生地
  • **有痰:**加入貝母
  • **相火旺盛:**加入黃柏、知母、麥冬

加味歸脾湯(薛氏),治血熱。

即前歸脾湯加丹皮山梔。

黑歸脾湯,治陰虛血少。

即前歸脾湯加大熟地,亦有將全料炒黑用者。

人參養營湯,治脾虛食少無味,身倦肌瘦,肺虛色枯氣短,毛髮脫落,小便赤澀,營血不足,驚悸健忘,寢汗發熱,諸種虛症。

白話文:

人參養營湯,用於治療脾虛導致食慾不振、口味淡薄,身體疲倦消瘦,肺虛導致面色萎黃、氣短,毛髮脫落,小便赤黃刺痛,營血不足導致心悸健忘,入睡出汗、發熱等各種虛寒症狀。

人參,白朮,白芍(各錢半),黃耆(蜜炙),當歸(二錢),茯苓(一錢),熟地(三錢),甘草(炙),陳皮,桂心,遠志(各五分),五味(十粒)

白話文:

人參、白朮、白芍(各 1.5 克) 黃耆(浸泡蜂蜜中) 當歸(3 克) 茯苓(1.5 克) 熟地(4.5 克) 甘草(炙烤過) 陳皮 桂心 遠志(各 0.75 克) 五味子(10 粒)

加薑棗煎。

二至丸,補腰膝,壯筋骨,強腎陰,烏鬚髮。

冬青子(即女貞實,冬至日採,不拘多少,陰乾,蜜酒拌蒸,曬乾為末,瓷瓶收貯),旱蓮草(夏至日採,不拘多少,搗汁熬膏,和入)

白話文:

冬青子(即女貞實):

  • 在冬至那天採集,數量不限。
  • 陰乾後,用蜂蜜酒拌勻,蒸熟晾乾,研成粉末。
  • 用瓷瓶密封保存。

旱蓮草:

  • 在夏至那天採集,數量不限。
  • 搗碎後榨汁,熬製成膏狀。

臨臥酒服。一方加桑椹干為丸,或桑椹熬膏和入。

休瘧飲(景岳),此止瘧最妙之方也。若汗散既多,元氣不復,或以衰老,或以弱質,而瘧有不能止者,俱宜用此。化暴善後之第一方也。

白話文:

休瘧飲(出自《景嶽全書》),這是治療瘧疾最有效的藥方。如果已經大量發汗而消耗了元氣,或者因為年老或體弱而無法止瘧,都適合使用這個藥方。它是治療收汗過後的症狀的最佳首選藥方。

人參,白朮(炒),當歸(各三四錢),何首烏(五錢制),炙草(八分)

用陰陽水各一盞,煎七分,露一宿,次早溫服。如陽虛多寒,宜溫中散寒者,加乾薑肉桂之類,甚者,或加製附子。如陰虛多熱,煩渴喜冷,宜滋陰清火者,加麥冬生地芍藥,甚者,加知母,或加黃芩。如腎陰不足,水不制火,虛煩虛餒,腰痠腳軟者,加熟地山藥杜仲之類。

白話文:

使用陰陽水各一碗,煎煮成七分之一的水量,放置一整夜,隔天早上趁溫熱飲用。

如果陽氣虛弱,容易發冷,需要溫暖身體並驅散寒氣,可以加入乾薑、肉桂等藥材,嚴重者可以加入製附子。

如果陰氣虛弱,容易發熱,口渴喜愛涼的東西,需要滋陰降火,可以加入麥冬、生地芍藥,嚴重者可以加入知母或黃芩。

如果腎陰不足,水無法控制火氣,導致煩躁、虛弱、腰痠腳軟,可以加入熟地、山藥、杜仲等藥材。

如邪有未盡,而留連難愈者,於此方加柴胡麻黃細辛紫蘇之屬,自無不可。如氣血多滯者,或加酒水各一盞煎,服藥後,飲酒數杯亦可。

白話文:

如果邪氣還沒有完全清除,卻難以根治,可以將柴胡、麻黃、細辛、紫蘇等藥物加入此方劑中。如果氣血鬱滯嚴重,可以加入酒水各一碗煎服,服藥後再飲用幾杯酒。

桂枝(仲景),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發熱頭痛,自汗惡寒,鼻鳴乾嘔,及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

白話文:

桂枝湯(出自《傷寒論》),治療太陽經中風證,症狀為:太陽陽氣浮越,太陰陰氣虛弱,發熱頭痛,自發汗但怕冷,鼻鳴乾嘔,以及陽明經病證,脈象遲緩,汗出較多,微惡寒,這是因為表邪未解,可以用發汗法治療。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三兩)

熱服,須臾啜稀熱粥以助藥力,宜溫覆取微汗,不可令如水淋漓,汗出病瘥停後服,服一劑盡,病症猶在者,更作服。

白話文:

服藥時應熱服,過一會兒後喝點稀熱粥來幫助藥效,宜保暖稍稍出汗,但不可像淋水一樣大汗淋漓。汗出後,疾病好轉後停止服藥,一劑服完後,症狀仍未完全消失者,可繼續服下一劑。

神朮散(海藏),治內傷冷飲,外感寒邪而無汗者。

蒼朮(制),防風(各二兩),甘草(炙,一兩)

加生薑蔥白煎。如太陽症發熱惡寒,脈浮緊者,加羌活。浮緊帶洪者,是兼陽明,加黃芩。浮緊帶弦數者,是兼少陽,加柴胡。

白話文:

在湯藥中加入生薑和蔥白煎煮。如果出現太陽症狀,如發熱怕冷,脈象浮緊,則加入羌活。脈象浮緊並伴有洪大,表明兼有陽明證,加入黃芩。脈象浮緊並伴有弦數,表明兼有少陽證,加入柴胡。

香蘇飲(局方),治四時感冒,頭痛發熱,或兼內傷,胸膈滿悶,噯氣惡食。

白話文:

香蘇飲(中醫藥方書中的方劑名稱)

適應症: 四季感冒,頭痛發燒,有或沒有內傷,胸腔和橫膈有鬱悶感,老打嗝、厭惡飲食。

香附(炒),紫蘇(各二錢),陳皮(去白,一錢),甘草(七分)

加薑蔥煎。傷食,加消導藥。咳嗽,加杏仁桑皮。有痰,加半夏。頭痛,加川芎白芷。傷風鼻塞頭昏,加羌活荊芥。心中卒痛,加延胡索酒一杯。

白話文:

加入薑、蔥煎煮。若傷食,加入消導藥。若咳嗽,加入杏仁、桑皮。若有痰,加入半夏。若頭痛,加入川芎、白芷。若傷風導致鼻塞、頭昏,加入羌活、荊芥。若心臟突然疼痛,加入延胡索,並倒入一杯酒。

清震湯,治雷頭風,頭面疙瘩腫痛,憎寒壯熱,狀如傷寒。

升麻,蒼朮(各五錢),荷葉(一枚)

小柴胡湯(仲景),治傷寒中風,少陽症,往來寒熱,胸脅痞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食,或脅下痛。或腹中痛,或渴或利,或咳或悸,小便不利,耳聾口苦脈弦。

白話文:

小柴胡湯(出自《傷寒雜病論》中張仲景的著作)

適應症: 治療傷寒中風,少陽症,表現為:

  • 反覆發作的寒熱
  • 胸脅部疼痛和脹滿
  • 心煩、噁心
  • 食慾不振或拒食
  • 肋骨下疼痛
  • 腹痛
  • 口渴或腹瀉
  • 咳嗽或心悸
  • 小便困難
  • 耳聾、口苦
  • 脈象弦而緊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一兩),生薑(四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水一斗二升,煮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嘔逆,加生薑以散逆,陳皮以理氣。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以蕩鬱熱。渴者去半夏,加花粉以生津。若渴外有微熱,去參加桂枝以解肌,覆取微汗。咳嗽,去參棗生薑,加五味以斂肺,乾薑以散寒。齒燥無津,加石膏以清胃止渴。

白話文:

先用一斗二升水,煮成六升,去除渣滓後再煎煮,取三升。溫熱服用一升,每天服用三次。

如果出現嘔吐反胃,添加生薑以化解反胃,陳皮以理順氣機。 如果煩躁但不嘔吐,去除半夏和人參,添加栝蔞以消除鬱熱。 如果感到口渴,去除半夏,添加花粉以生津。 如果口渴同時伴有輕微發熱,去除人參和桂枝以解肌熱,蓋上被子微微出汗。 如果咳嗽,去除人參、大棗和生薑,添加五味子以收斂肺氣,乾薑以散寒。 如果牙齒乾澀無津,添加石膏以清胃止渴。

虛煩,加竹葉以涼心,糯米以和胃。痰熱,加栝蔞貝母。腹痛,去黃芩加芍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脅下痛,加青皮白芍。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茯苓。本經頭痛,加川芎。發黃,加茵陳以利濕。

白話文:

虛弱煩躁:加入竹葉以清涼心臟,加入糯米以調和胃氣。

痰熱:加入栝樓、貝母。

腹痛:去除黃芩,加入芍藥。

脅下腫硬:去除大棗,加入牡蠣。

脅下疼痛:加入青皮、白芍。

心下悸動,小便不利:去除黃芩,加入茯苓。

頭痛:加入川芎。

發黃:加入茵陳以利濕。

越鞠丸(丹溪),統治六郁胸膈痞悶,吞酸嘔吐,飲食不消。

香附(醋炒),蒼朮(泔制),撫芎,神麯,梔子(炒黑)

等分麵糊丸。

如濕鬱,加茯苓白芷。火鬱,加青黛。痰鬱,加半夏南星栝蔞海石。血鬱,加桃仁紅花。氣鬱,加木香檳榔。食鬱,加山楂麥芽砂仁。挾寒,少加吳茱萸。

白話文:

如果有濕氣鬱結,加上茯苓和白芷。

如果有火氣鬱結,加上青黛。

如果有痰氣鬱結,加上半夏、南星、栝蔞和海石。

如果有血氣鬱結,加上桃仁和紅花。

如果有氣滯鬱結,加上木香和檳榔。

如果有飲食鬱結,加上山楂、麥芽和砂仁。

如果同時伴有寒氣,少加一點吳茱萸。

逍遙散(《局方》),治血虛肝燥,骨蒸勞熱,潮熱咳嗽,往來寒熱,口乾便澀,月經不調。凡肝膽兩經鬱火,以致脅痛頭眩,或胃脘當心而痛,或肩胛絆痛,或時眼赤痛,連及太陽,婦人鬱怒傷肝,致血妄行,赤白淫閉,沙淋崩濁等症,俱宜此方加減治之。易曰:風以散之是也。

白話文:

逍遙散(出自《局方》),用於治療血虛肝燥造成的骨蒸勞熱、潮熱咳嗽、往來寒熱、口乾便祕、月經不調。對於肝膽兩經鬱熱導致的脅痛頭暈、胃脘或心痛、肩胛疼痛、時而眼睛發紅疼痛,甚至連累太陽穴、女性因鬱怒傷肝導致的月經異常、赤白帶下、尿路結石、崩漏等症狀,都適合使用此方加減治療。正如《易經》所說:「風以散之」,此方正是以散風化熱為原則。

當歸(酒拌),白芍(酒炒,各錢半),白朮(土炒),柴胡,茯苓(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加煨姜薄荷煎

加味逍遙散(薛氏),治怒氣傷肝,血少目暗。

即前逍遙散加丹皮山梔。

黑逍遙散,治肝腎陰虛。

即前逍遙散加大熟地。

藿香正氣散(《局方》),治外感風寒,內傷飲食,憎寒壯熱,頭痛嘔逆,胸膈滿悶,咳嗽氣喘,及傷冷傷濕瘧疾,中暑霍亂吐瀉。凡感嵐瘴不正之氣者,並宜增減用之。

白話文:

藿香正氣散(出自《局方》),適用於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導致的症狀,包括怕冷、發高燒、頭痛、噁心嘔吐、胸悶腹脹、咳嗽、氣喘等。也可用於受寒受濕引起的瘧疾,以及中暑、霍亂導致的嘔吐腹瀉。凡是感染了不潔之氣者,都可以根據情況增減藿香正氣散的用量。

藿香,紫蘇,白芷,大腹皮,茯苓(各三兩),白朮,陳皮,半夏曲,厚朴,桔梗(各二兩),甘草(一兩)

白話文:

藿香、紫蘇、白芷、大腹皮、茯苓(各 150 克) 白朮、陳皮、半夏曲、厚朴、桔梗(各 100 克) 甘草(50 克)

每服五錢,加薑棗煎。一方加木瓜

枳朮丸(潔古),消痞除痰,健脾進食。

白朮(二兩,土蒸),枳實(一兩,麩炒)

為末,荷葉包陳米飯,煨乾為丸。痞悶加陳皮,氣滯加木香,傷食加麥芽神麯。

平胃散(《局方》),治脾有停濕,痰飲痞膈,宿食不消,滿悶嘔瀉。

蒼朮(泔制,二錢),厚朴(薑製),陳皮(去白),甘草(炙,各一錢)

加薑棗煎。傷食,加神麯麥芽或枳實。濕勝,加五苓。痰多,加半夏。脾倦不思食,加參耆。痞悶,加枳殼木香。大便秘,加大黃芒硝。小便赤澀,加苓澤。傷寒頭痛,加蔥頭取微汗。

白話文:

加入薑和棗子煎服。如果有飲食不消化,加入神曲、麥芽或枳實。如果濕氣過盛,加入五苓散。如果痰液過多,加入半夏。如果脾胃虛弱,不想吃東西,加入人參和黃芪。如果出現胸悶腹脹,加入枳殼和木香。如果大便便祕,加入大黃和芒硝。如果小便發赤發澀,加入茯苓和澤瀉。如果因傷寒而頭痛,加入蔥頭微微發汗。

不換金正氣散(《局方》),治胃寒腹痛嘔吐。

即前平胃散加藿香半夏。

胃苓湯,治中暑傷濕,停飲夾食,腹痛泄瀉,及口渴便秘。

即前平胃散,合後五苓散

五苓散(仲景),治諸濕腹滿,水飲水腫,嘔逆泄瀉,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煩渴,身熱頭痛,膀胱積熱,便秘而渴,霍亂吐瀉,痰飲濕瘧,身痛身重。

白話文:

五苓散(由張仲景所創)

功效:

  • 治療各種類型的濕症,如腹脹、水腫
  • 消除水飲積聚引起的腫脹
  • 止嘔、瀉肚子
  • 治療水寒影響肺部,導致喘息或咳嗽
  • 解暑熱、止煩渴
  • 降溫、緩解頭痛
  • 清除膀胱熱氣,減緩便祕和口渴
  • 治療霍亂、嘔吐、腹瀉
  • 消除痰飲、濕氣引起的瘧疾
  • 緩解身體疼痛和沉重感

豬苓,茯苓,白朮(炒,共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半),肉桂(半兩或用桂枝)

白話文:

豬苓: 適量

茯苓: 適量

白朮: 炒過的,共十八克

澤瀉: 一兩六克半

肉桂: 半兩,或使用桂枝

為末,每服三錢,服後多飲熱水,汗出而愈。傷暑者,加硃砂燈心煎。

蒼朮五苓散,治寒濕。

即前五苓散加蒼朮。

茵陳五苓散,治濕熱發黃,便秘煩渴。

即前五苓散加茵陳。

豬苓湯(仲景),治濕熱黃疸,口渴溺赤。

即前五苓散去朮桂加阿膠滑石。

澤瀉湯(《金匱》),治心下支飲,常苦眩冒。

即前五苓散但用澤瀉五兩。白朮二兩。

春澤湯,治無病而渴,與病瘥後渴者。

即前五苓散合四君子湯

金匱腎氣丸,治脾腎大虛,肚腹脹大,四肢浮腫,喘急痰盛,小便不利,大便溏黃,已成蠱症。亦治消渴,飲一溲二。

白話文:

金匱腎氣丸

治療: 脾腎極度虛弱,腹部脹大,全身浮腫,呼吸急促、痰多,小便困難,大便稀溏發黃,已經形成慢性病。也治療消渴症,喝水一斗,小便兩鬥。

熟地(四兩),茯苓(三兩),山藥(微炒),丹皮(酒洗),山萸(酒潤),澤瀉(酒浸),牛膝(酒浸),車前(微炒),肉桂(各一兩),附子(制,五錢)

白話文:

熟地黃(四兩),茯苓(三兩),山藥(稍微炒過),丹皮(用酒洗過),山茱萸(用酒浸泡後),澤瀉(用酒浸泡),牛膝(用酒浸泡),車前子(稍微炒過),肉桂(各一兩),附子(經過炮製,五錢)

蜜丸。

貞元飲(景岳),治氣短似喘,呼吸促急,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氣道噎塞,勢極垂危者。常人但知為氣急,其病在上,而不知元海無根,肝腎虧損,此子午不交,氣脫病也。嘗見婦人血海常虧者最多此症,宜以此飲濟之緩之,敢云神劑。凡診此脈,必微細無神,若微而兼緊,尤為可畏。倘庸眾不知,妄云痰逆氣滯,用牛黃蘇合及青陳枳殼破氣等劑,則速其危。

白話文:

貞元飲(出自景嶽)

適用症狀:

  • 氣喘吁吁,呼吸急促
  • 氣息提不上來,吞嚥困難
  • 氣道阻塞,危在旦夕

病因:

一般人只知道這是氣喘,認為疾病在上焦,卻不知道是腎氣不足,肝腎虛損造成的。這是子午不交,氣脫的病症。

臨牀上,經常看到女性血海虧損者多有此症。使用貞元飲可以緩解症狀,堪稱神方。

診脈要點:

診脈時,脈象必定微細無神。如果脈搏既微細又緊繃,更令人擔憂。

誤診誤治:

如果庸醫不瞭解病情,誤以為是痰逆氣滯,使用牛黃、蘇合香和青陳枳殼等破氣藥物,將會加速危情。

熟地(七八錢或一兩),當歸(二三錢),炙草(一二三錢)

如兼嘔惡或惡寒者,加煨姜三五片。如氣虛脈至極者,急加人參隨宜。如肝腎陰虛,手足厥逆者,加肉桂一錢。

佛手散,治產後血虛頭痛。

川芎,當歸

為末服。

五皮飲(《澹寮》),治水病腫滿,上氣喘急,或腰以下腫。

五加皮,地骨皮,茯苓皮,大腹皮,生薑皮

白話文:

五加皮、地骨皮、茯苓皮、大腹皮、生薑皮

一方五加易陳皮,羅氏五加易桑白皮,治病後脾肺氣虛,而致腫滿。

萆薢分清飲,治陽虛白濁,小便頻數,漩白如油,名曰膏淋。

萆薢,石菖蒲,烏藥益智仁甘草梢(減半)

白話文:

川芎、石菖蒲、烏藥、益智仁,再加入半量的甘草梢

入鹽服。一方加茯苓。

理中湯(仲景),治傷寒太陰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便溏,脈沉無力,或厥逆拘急,或結胸吐蛔,及感寒霍亂。凡中宮虛寒,氣不能理諸症,俱宜用此,分理陰陽,調和胃氣。

白話文:

理中湯(張仲景方)

適用症:

  • **傷寒太陰病:**內寒過重,自發腹瀉但口不渴,噁心嘔吐、腹痛、大便稀溏。
  • **脈象:**脈搏微弱有力。
  • **其他症狀:**厥逆(手腳冰涼)、痙攣、胸部鬱悶、吐出蛔蟲,以及因受寒引起的中毒(霍亂)。

作用:

此方適用於中焦虛寒,氣機不暢導致的各種症狀。通過調整陰陽平衡和胃氣,起到治療作用。

人參(一兩),白朮(土炒,二兩),乾薑(炮),甘草(炙,各一兩)

自利腹痛者,加木香。不痛利多者,倍白朮。渴者倍白朮。蜷臥沉重利不止,加附子。腹滿去甘草。嘔吐去白朮,加半夏薑汁。臍下動氣,去朮加桂。悸加茯苓。發黃加茵陳。寒實結胸,加枳實。

白話文:

  • 腹瀉疼痛的,加入木香。
  • 腹瀉頻繁不痛的,加倍白朮。
  • 口渴的,加倍白朮。
  • 蜷曲臥牀,沉重腹瀉不止的,加入附子。
  • 腹脹的,去掉甘草。
  • 嘔吐的,去掉白朮,加入半夏和薑汁。
  • 臍下動氣的,去掉白朮,加入桂枝。
  • 心悸的,加入茯苓。
  • 發黃的,加入茵陳。
  • 寒邪凝結成塊,導致胸悶的,加入枳實。

附子理中湯,治中寒腹痛身痛,四肢拘急。

即前理中湯加附子一枚。

枳實理中湯,治寒實結胸欲絕,胸膈高起,手不可近者。

即前理中湯加枳實。

桂枝人參湯(仲景),治太陽表症不除,而數下之,協熱而利,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

白話文:

桂枝人參湯(出自張仲景)

適應症: 太陽病表的病症未除,但腹瀉多次,腹中又熱又利,心下痞滿堅硬,表裡證候未解。

即前理中湯加桂枝倍甘草。

理陰煎(景岳),治真陰虛弱,脹滿嘔逆,痰飲噁心,吐瀉腹痛,婦人經遲血滯等症。

白話文:

理陰煎(張景嶽方)

適用症狀:

  • 真陰虛弱
  • 腹脹、嘔吐和反胃
  • 痰液和噁心
  • 嘔吐和腹瀉,伴有腹痛
  • 月經常延遲和血瘀

熟地(三五七錢或三兩),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乾薑(炒黃色,二三錢),甘草(炙,一二錢)

或加肉桂一二錢,加附子,名附子理陰煎。若風寒外感,邪未深入,但見發熱,脈數不洪。凡內無火症,素稟不足者,但用此湯,加柴胡錢半或二錢,連進一二服。其效如神。若寒凝陰盛,而邪有難解者,必加麻黃一二錢,放心用之。或不用柴胡亦可,恐其清利也。若陰勝之時,外感寒邪,脈細惡寒,或背惡寒者,乃太陽少陰症也,加細辛一二錢,甚者再加附子一二錢。

白話文:

也可以加入 1-2 錢的肉桂,再加上附子,稱為「附子理陰煎」。如果是風寒外感,邪氣還沒有深入體內,只見有發熱,脈搏數著而強勁,凡是沒有內熱證候,素來體質虛弱的人,只需要用這個湯劑,再加入 0.5-2 錢的柴胡,連續服用 1-2 劑,效果極佳。如果寒氣凝結,陰氣過盛,而邪氣難以化解,一定要加入 1-2 錢的麻黃,放心地使用。也可以不使用柴胡,因為擔心它清利的作用。如果陰氣過盛,外感寒邪,脈搏細小,惡寒,或者後背惡寒,這是太陽少陰證,再加上 1-2 錢的細辛,嚴重的話再加入 1-2 錢的附子。

若陰虛火盛,其有內熱,不宜用溫,而氣血俱虛,邪不能解者,宜去薑桂,單以三味與之加減,或止加人參亦可。若脾胃兩虛,水泛為痰,或嘔或脹者,加茯苓錢半,或加白芥子五分以行之。若泄瀉不止,及腎瀉者,宜少用當歸,或並去之,加山藥、扁豆、吳茱萸、破故紙、肉豆蔻、附子。若腰腹有痛,加杜仲、牛膝。

白話文:

如果陰虛火旺,身體內有熱,不能用溫熱藥物。如果是氣血兩虛,邪氣無法消散,需要去掉薑桂,只使用三種藥材,可以酌量加減,或者只加人參也可以。如果脾胃兩虛,水分過多形成痰液,出現嘔吐或腹脹,則添加茯苓錢半,或添加白芥子五分以導散痰液。如果出現腹瀉不止,或腎氣虛弱導致的腹瀉,應少用當歸,或全部去除,添加山藥、扁豆、吳茱萸、破故紙、肉豆蔻、附子。如果腰腹疼痛,則添加杜仲、牛膝。

若腹有脹滯疼痛,加陳皮、木香、砂仁。

四逆湯(仲景),治三陰傷寒,身痛腹痛,下利清穀,惡寒不渴,四肢厥冷,或反不惡寒,面赤煩躁,裡寒外熱,或乾嘔,或咽痛,脈沉微細欲絕。

白話文:

四逆湯(張仲景處方)

適用於:

三陰經受寒的傷寒證,症狀包括:

  • 身體疼痛、腹痛
  • 腹瀉清稀糞便
  • 惡寒但不想喝水
  • 四肢冰冷(厥冷)
  • 或反常地不惡寒
  • 面色潮紅、煩躁不安
  • 內在寒證,外在熱證
  • 或乾嘔
  • 或咽喉疼痛
  • 脈搏沉細微弱,幾乎摸不到

附子(一枚,生用),乾薑(一兩),甘草(二兩,炙)

冷服。面赤者,格陽於上也,加蔥九根以通陽。腹痛,真陰不足也,加芍藥二兩以斂陰。咽痛,陰氣上結也,加桔梗一兩以利咽。利止脈不出,加人參二兩,以助陽補氣血。嘔吐,加生薑二兩以散逆氣。

白話文:

冷服

出現面赤: 表示陽氣堵塞在上,加蔥九根通陽。

腹痛: 表示真陰不足,加芍藥二兩收斂真陰。

咽痛: 表示陰氣上結,加桔梗一兩利咽。

腹瀉過多脈搏不出: 加人參二兩,幫助陽氣和補氣血。

嘔吐: 加生薑二兩,驅散逆氣。

當歸四逆湯,治感寒手足逆冷,脈細欲絕,及寒疝臍下冷,引腰胯痛。

即前四逆湯加當歸木通。又桂枝湯加當歸木通細辛,亦名當歸四逆湯。

茵陳四逆湯,治陰黃。

即前四逆湯加茵陳。

四逆加人參湯,治惡寒脈微複利,利止亡血。

即前四逆湯加人參。

四神丸,治腎瀉脾瀉。

破故紙(酒浸,四兩),五味子(三兩,炒),肉豆蔻(二兩,麵煨),吳茱萸(一兩,鹽水泡)

用大棗百枚,生薑八兩切片,同煮棗爛,去姜取棗肉搗丸,每服二錢,臨臥鹽湯下。

香薷飲,治感冒暑氣,皮膚蒸熱,頭痛重,或煩渴,或吐瀉。

香薷(一兩),厚朴(薑汁炒),扁豆(炒,各五錢)

冷服。或加黃連。

二香散,治外感內傷,身熱腹脹。

即前香薷飲合香蘇飲加蒼朮木瓜。

大順散,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穀不分,清濁相干,陰陽氣逆,霍亂吐瀉,臟腑不調。

白話文:

大順散,用於治療因天氣炎熱導致體內濕熱過盛、喝水過多、脾胃受濕,導致飲食不節制、消化不良、陰陽氣血逆亂,出現嘔吐腹瀉、臟腑失調的症狀。

乾薑,肉桂,杏仁(去皮尖),甘草

等分,先將甘草用白砂炒,次入姜杏炒過,篩去砂淨,合桂為末,每服二三錢,湯點服。

二妙散,治諸般濕熱。

蒼朮,黃柏

為末服。

清燥湯(東垣),治肺金受濕熱之邪,痿躄喘促,胸滿少食,色白毛敗,頭眩體重,身痛肢倦,口渴便秘。

白話文:

清燥湯(東垣)

適應症: 肺部受濕熱邪氣侵襲,導致身體虛弱無力、呼吸急促、胸悶食慾不振、面色蒼白、毛髮枯萎、頭暈身體沉重、全身疼痛四肢無力、口渴便祕。

即前二妙散加參、耆、歸、地、朮、草、陳、連、麥、味、升、柴、豬、茯、澤、曲。

六一散(河間),治傷寒中暑,表裡俱熱,煩躁口渴,小便不通,瀉痢熱瘧,霍亂吐瀉,下乳滑胎,解酒熱毒,偏主石淋。

白話文:

六一散(河間醫派)

用途:

  • 治療傷寒中暑,內外都熱
  • 煩躁口渴
  • 小便不通暢
  • 瀉痢、熱性瘧疾
  • 霍亂嘔吐腹瀉
  • 促進乳汁分泌、滑胎
  • 解酒後熱毒
  • 專門針對石淋(尿路結石)

滑石(六兩),甘草(一兩)

為末,冷水或燈心湯下。

生脈散(《千金》),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虛而咳。

白話文:

生脈散(出自《千金方》)

適用於:

因熱邪損傷元氣,導致氣息短促,身體疲倦,口渴多汗,肺氣虛弱而咳嗽的症狀。

人參,麥冬(各五分),五味子(七粒)

五味子湯(《千金》),治傷燥咳,唾中有血,牽引胸脅痛,皮膚乾枯。

白話文:

五味子湯(出自《千金方》)

用於治療因體內津液耗損而引起的乾咳,咳痰帶血,胸脇疼痛,皮膚乾燥等症狀。

五味子(五分),桔梗,甘草,紫菀茸,續斷竹茹,桑白皮(一錢,蜜炙),生地(二錢)赤小豆(一撮)

白話文:

五味子 (5 分) 桔梗 甘草 紫菀茸 續斷 竹茹 桑白皮 (1 錢,用蜜炙烤) 生地 (2 錢) 赤小豆 (一把)

上九味,水煎空心服。秘旨加白蜜一匙。

麥門冬湯(千金),治大病後,火熱乘肺,咳唾有血,胸膈脹滿,上氣羸瘦,五心煩熱,渴而便秘。

白話文:

麥門冬湯(出自《千金方》)

適用症狀:

嚴重疾病後,出現以下情況:

  • 肺部有火熱
  • 咳嗽有血
  • 胸腔和膈肌飽脹
  • 氣息上逆
  • 身體消瘦
  • 手心、腳心發熱
  • 口渴但便祕

麥冬(二錢),桔梗,桑皮,半夏,生地,紫菀,竹茹(各一錢),麻黃(七分),甘草(五分炙),五味子(十粒),生薑(一片)

白話文:

  • 麥冬:2 錢
  • 桔梗:1 錢
  • 桑皮:1 錢
  • 半夏:1 錢
  • 生地黃:1 錢
  • 紫菀:1 錢
  • 竹茹:1 錢
  • 麻黃:7 分
  • 甘草(烤制):5 分
  • 五味子:10 粒
  • 生薑:1 片

水煎空心服。

茵陳蒿湯(仲景),治傷寒陽明病,但頭汗出,腹滿口渴,二便不利,濕熱發黃,脈沉實者。

白話文:

茵陳蒿湯(張仲景方)

治療陽明病傷寒,症狀為:

  • 頭部出汗
  • 腹脹
  • 口渴
  • 大小便不通暢
  • 濕熱體質,皮膚發黃
  • 脈象沉穩有力

茵陳(六兩),大黃(二兩),梔子(十四枚,炒)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煎至三升,去渣,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白話文:

取茵陳、防己、澤瀉這三種藥材,加入一斗水,先煮沸茵陳,煮到只剩下六升,再加入防己和澤瀉,繼續煎煮到剩下三升。濾除藥渣,分三次服用,藥液溫熱為宜。服用後,小便會通暢。小便像皁角汁一樣,顏色鮮紅,一晚上過後,腹部的脂肪會消減,黃色物質會隨著小便排出體外。

八正散(《局方》),治濕熱下注,咽乾口渴,少腹急滿,小便不通,或淋痛尿血,或因熱為腫。

白話文:

八正散(出自《局方》)

功效: 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以下症狀:

  • 咽喉乾燥、口渴
  • 小腹急脹、尿少或不暢
  • 尿血或尿痛
  • 因熱邪引起的腫脹

車前子,木通,瞿麥萹蓄,滑石,山梔(炒黑),甘草梢,大黃

白話文:

車前草子、木通草、瞿麥草、萹蓄草、滑石粉、炒黑的山梔子、甘草梢、大黃

加燈心煎。一方加木香。

小承氣湯(仲景),治傷寒陽明症譫語,便硬潮熱而喘,及雜病上焦痞滿不通。

白話文:

小承氣湯(張仲景)

用途:

  1. 治療傷寒中陽明經陽熱亢盛證,表現為譫妄胡言、大便不通、發熱、喘促。
  2. 治療一般疾病中上焦氣滯血瘀,表現為胸悶腹脹、氣血不通。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姜炒),枳實(三枚,麩炒)

水四升,煮一升二合,去渣,分溫二服。初服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勿服。

陶氏黃龍湯,治正虛邪實。

即前小承氣湯,加人參、當歸、生地、薑棗煎服。強實者,可加芒硝。

大陷胸丸(仲景),治傷寒結胸,項強如柔痙狀。

大黃(八兩),杏仁(去皮尖),葶藶(炒),芒硝(各半升)

合研取如彈丸大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白蜜丸,合煮服。

鼻塞(景岳),凡病涉虛損,而大便閉結不通,則硝黃攻擊等劑,必不可用。若勢有不得不通者,宜此主之。此用通於補之劑也。

白話文:

鼻塞(楊士瀛)

凡是虛損而導致大便不通的疾病,千萬不能使用硝石、黃連等猛烈瀉下之藥。如果情況急迫,非瀉不可,應該採用這種方法。這是一種既能疏通又能補益的方法。

當歸(三五錢),牛膝(二錢),肉蓯蓉(酒洗,二三錢),澤瀉(錢半),升麻(五七分或一錢),枳殼(一錢,虛甚者不可用)

白話文:

當歸(3-5克),牛膝(2克),肉蓯蓉(用酒洗淨,2-3克),澤瀉(0.5克),升麻(0.57-1克),枳殼(1克,虛弱者不建議使用)

如氣虛,加人參無妨礙。如有火,加黃芩。腎虛,加熟地。

清燥救肺湯(喻氏),治諸氣膹郁,諸痿喘嘔。

二桑葉(三錢),石膏(二錢半,煅),甘草(一錢),人參(七分),麻仁(炒研,一錢),阿膠(八分),麥冬(去心,一錢二分),杏仁(去皮尖,炒七分),枇杷葉(一片,刷去毛,蜜炙)

白話文:

  • 桑葉 3 錢
  • 石膏 2.5 錢(煅燒過)
  • 甘草 1 錢
  • 人參 0.7 錢
  • 麻仁 1 錢(炒熟研磨)
  • 阿膠 0.8 錢
  • 麥冬 1.2 錢(去除中間部分)
  • 杏仁 0.7 錢(去除皮和尖端,炒熟)
  • 枇杷葉 1 片(刷掉毛,用蜂蜜炙烤)

水一碗,煎六分,頻頻滾熱服。痰多加貝母栝蔞,血枯加生地,熱甚增石膏。

甘露飲(潔古),治胸中客熱,牙宣口氣,齒齦腫爛,時出膿血,吐血衄血,目瞼垂重,常欲合閉,或即飢煩,不欲食飲,及目赤腫痛,不任涼藥,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瘡疹已發,皆可服之。又治脾胃受濕,瘀熱在裡,或醉飽房勞,濕熱相搏,致生疸病,身目皆黃,肢體微腫,胸滿氣短,大便不調,小便黃澀,或時身熱。

白話文:

甘露飲(出自《潔古方》),治療以下症狀:

  • 胸中客熱,導致口中異味、牙宣口氣、牙齦腫爛,時有膿血排出
  • 吐血、衄血(流鼻血)
  • 眼瞼沉重,經常想闔眼
  • 飢煩不適,不想進食
  • 目赤腫痛,不能使用寒涼藥物治療
  • 口舌生瘡,咽喉腫痛
  • 瘡疹已經發出

另外也可治療:

  • 脾胃受濕,瘀熱內藏
  • 醉飽房勞後,濕熱相搏,導致黃疸病
  • 身體、眼睛發黃,四肢輕微腫脹
  • 胸悶氣短
  • 大便不調
  • 小便黃澀
  • 有時發熱

生地,熟地,天冬,麥冬,石斛,茵陳,黃芩,枳殼,枇杷葉,甘草

白話文:

**生地:**未經炮製的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的功效。

熟地: 經過炮製的熟地黃,具有補血益精、滋養肝腎的功效。

天冬: 百合科植物天門冬的塊莖,具有滋陰潤肺、清熱生津的功效。

麥冬: 禾本科植物麥門冬的塊莖,具有滋陰潤肺、清熱生津的功效。

石斛: 蘭科植物霍山石斛的根莖,具有滋陰清熱、補益脾胃的功效。

茵陳: 菊科植物茵陳蒿的莖葉,具有清熱利濕、疏肝理氣的功效。

黃芩: 脣形科植物黃芩的根,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枳殼: 芸香科植物枳殼的果皮,具有行氣消積、理氣導滯的功效。

枇杷葉: 薔薇科植物枇杷的葉子,具有清肺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

甘草: 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具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的功效。

如胃中有火,而又挾肝木之勢者,加丹皮山梔。渴甚者,加知母。火盛者,加石膏黃連。

半夏瀉心湯(仲景),治傷寒下之早,胸滿而不痛者為痞,身寒而嘔,飲食不下,非柴胡症。

白話文:

半夏瀉心湯(來自張仲景)

適用情況:

如果傷寒病人瀉得太早,導致胸悶但不痛,覺得身體寒冷想嘔吐,吃不下東西,但又不像柴胡症。

半夏(半升),黃芩(三兩),黃連(一兩),甘草(三兩,炙),人參(三兩),乾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半夏(半碗),黃芩(150克),黃連(50克),甘草(150克,烤過),人參(150克),乾薑(150克),紅棗(12顆)

白虎湯(仲景),治傷寒脈浮滑,表有寒,里有熱,及三陽合病,脈浮大,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強汗則譫語,下之則頭上生汗,手足逆冷,自汗出者,通治陽明病,脈洪大而長,不惡寒,反惡熱,頭痛自汗口渴,舌燥目痛鼻乾,不得臥,心煩躁亂,日晡潮熱,或陽毒發斑,胃熱諸病。

白話文:

白虎湯(張仲景)

用於治療傷寒,脈搏浮滑,體表有寒氣,體內有熱氣,或者三陽合病,脈搏浮大,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難以轉動,嘴脣麻木,面容垢點,胡言亂語,尿失禁,出汗多則胡言亂語,腹瀉則頭部出汗,手腳冰冷,自發出汗的,一般用於治療陽明病,脈搏洪大而有力,不惡寒,反而惡熱,頭疼,自汗,口渴,舌頭乾燥,眼睛疼痛,鼻子乾燥,不能入睡,心煩意亂,下午發熱,或因陽毒而出現斑點,胃熱等各種疾病。

石膏(一斤),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先煮石膏數十沸,再投藥米,米熟湯成,溫服。

竹葉石膏湯(仲景),治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亦治傷暑發渴脈虛。

白話文:

竹葉石膏湯(張仲景方劑)

用途:

  1. 治療傷寒病後,身體虛弱,氣息微弱,氣逆想吐。
  2. 治療暑熱發渴,脈象虛弱。

竹葉(二把),石膏(一斤),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炙),半夏(半升),麥冬(一升),粳米(半升)

白話文:

竹葉(兩把),石膏(半公斤),人參(90克),甘草(60克,炒過),半夏(半升),麥冬(一升),粳米(半升)

加姜煎。

滋腎丸(東垣又名通關丸),治下焦邪熱,口不渴而小便秘,及腎虛蒸熱,腳膝無力,陰痿陰汗,衝脈上衝而喘。

白話文:

滋腎丸(又稱通關丸),治療下焦邪熱,症狀包括:

  • 口中不口渴,但有輕微便祕
  • 腎虛導致身體蒸熱
  • 腳膝無力
  • 陽痿、陰汗
  • 衝脈上衝而導致氣喘

黃柏(二兩,酒炒),知母(一兩,酒炒),桂(一錢)

蜜丸。

抽薪飲(景岳),治諸凡火盛而不宜補者。

黃芩,石斛,木通,梔子(炒),黃柏(各五錢),枳殼(錢半),甘草(三分)

煎成,食遠溫服。如熱在經絡肌膚者,加連翹花粉以解之。熱在陽明頭面,或躁煩便熱者,加生石膏以降之。熱在下焦,小水痛澀者,加草龍膽車前以利之。熱在陰分,津液不至者,加麥冬生地白芍之類以滋之。熱在腸胃實結者,加大黃芒硝以通之。

白話文:

煎煮成藥,趁溫熱時服用。如果有熱症在經絡或皮膚,就加入連翹(花苞)和花粉來消除熱毒。如果有熱症在陽明系統(頭面部),或伴有煩躁和便祕發熱的,就加入生石膏來降熱。如果有熱症在下焦(泌尿生殖系統),排尿困難或疼痛的,就加入草龍膽和車前草來緩解症狀。如果有熱症在陰分(體液),導致體液不足的,就加入麥冬、生地、白芍等藥材來滋養。如果有熱症在腸胃,導致便祕結實的,就加入大黃和芒硝來通便。

徙薪飲(景岳),治三焦氣火,一切內熱,漸覺而未甚者,先宜清以此劑。其甚者,宜抽薪飲。

白話文:

徙薪飲(李中梓所創)

功用: 治療三焦氣火、各種內熱,症狀逐漸出現但尚未嚴重者,宜先服用本方清熱。

症狀嚴重者,宜服用抽薪飲。

黃芩(二錢),麥冬,白芍,黃柏,茯苓,丹皮(各錢半),陳皮(八分)

如多鬱氣逆傷肝,脅肋疼痛,或致動血者,加青皮梔子。

龍膽瀉肝湯(《局方》),治肝膽經實火濕熱,脅痛耳聾,膽溢口苦,筋痿陰汗,陰腫陰痛,白濁溲血。

白話文:

龍膽瀉肝湯(出自《局方》),用於治療肝膽經絡濕熱過盛,導致脅肋疼痛、耳聾、膽汁外溢、口苦黏膩、筋絡無力、陰部盜汗、生殖器腫痛疼痛、白濁尿血等症狀。

龍膽草(酒炒),黃芩(炒),梔子(酒炒),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酒洗),生地(酒炒),柴胡,生甘草

白話文:

  • 龍膽草(用酒炒過)
  • 黃芩(炒過)
  • 梔子(用酒炒過)
  • 澤瀉
  • 木通
  • 車前子
  • 當歸(用酒洗過)
  • 生地(用酒炒過)
  • 柴胡
  • 生甘草

瀉青丸(錢乙),治肝火鬱熱,不能安臥,多驚多怒,筋痿不起,目赤腫痛。

白話文:

瀉青丸 (錢乙方)

功效: 治療肝火鬱熱。

症狀: 無法安穩入睡、容易驚嚇憤怒、肌肉無力、眼睛發紅腫痛。

當歸,川芎,羌活,防風,大黃,龍膽草,梔子

等分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竹葉湯化下。

瀉白散(錢乙),治肺火皮膚蒸熱,灑淅寒熱,日晡尤甚,喘嗽氣急。

桑白皮,地骨皮(各一錢),甘草(五分),粳米(百粒)

瀉黃散(錢乙),治脾胃伏火,口燥唇乾,口瘡口臭,煩渴易飢,熱在肌肉。

白話文:

瀉黃散(出自《小兒藥證直訣》)

功效: 治療脾胃鬱熱,導致口乾脣燥、口腔潰瘍口臭、煩渴易飢,熱氣聚集於肌肉。

升麻,白芷,防風,枳殼,黃芩(各錢半),石斛(錢二分),半夏(一錢),甘草(七分)

導赤散(錢乙),治小腸有火,便赤淋痛,面赤狂躁,口糜舌瘡,咬牙口渴。

白話文:

導赤散(錢乙著)

功用: 治療小腸有熱火,小便赤黃刺痛,臉色潮紅發狂,口腔潰瘍、舌頭生瘡,緊咬牙關、口渴。

生地,木通,甘草梢,竹葉

玉女煎(景岳),治水虧火勝,六脈浮洪滑大,少陰不足,陽明有餘,煩熱乾渴,頭痛牙疼失血等症,其效如神。若大便溏泄者,大非所宜。

白話文:

玉女煎(取自《景嶽全書》)

適用範圍:

水氣不足,火力過盛,六脈浮動、洪大而滑利。少陰經氣血虛弱,陽明經氣血過於旺盛。導致煩熱、口渴、頭痛、牙痛、出血等症狀。此方效果顯著,有如神助。

注意事項:

如果出現大便溏稀的症狀,就不適合使用此方。

生石膏(三五錢),熟地(三五錢或一兩),麥冬(二錢),知母(二錢),牛膝(錢半)

如火之極盛者,再加梔子地骨皮之屬亦可。如多汗多渴者,加五味子十四粒。如小水不利,或火不能降者,加澤瀉錢半,或茯苓亦可。如金水俱虧,因精損氣者,加人參二三錢尤妙。

白話文:

如果火氣旺盛到極點,可以再加入梔子、地骨皮等藥材。

如果多汗多渴,加上五味子14粒。

如果小便不利,或火氣無法降低,加上澤瀉15克,或茯苓也可以。

如果金氣和水氣都虧虛,是因為精氣損耗所致,加上2-3錢的人參效果更佳。

左金丸,治肝膽鬱火,左脅作痛,或胸脅痛不可忍,吞酸吐酸,筋疝痞結,酒濕發黃。亦治噤口痢,湯藥入口即吐。

白話文:

左金丸

  • **用途:**治療肝膽火氣旺盛,左脅疼痛,或胸脅疼痛難忍,嘔吐酸水,肌肉痙攣、腹脹,飲酒過量導致黃疸。
  • **其他用途:**治療閉口痢疾,藥物入口即吐。

黃連(六兩,薑汁炒),吳茱萸(一兩,鹽水泡)

水丸。

三黃丸(又名三補丸),治三焦有火,嗌燥喉干,二便閉結,及濕痰夜熱。

白話文:

三黃丸(又稱三補丸)用於治療三焦上火、喉嚨乾涸、小便和大便不通暢以及痰濕內熱、夜間發熱等病症。

黃連,黃芩,黃柏

粥丸。

亦有去黃柏用大黃者。

普濟消毒飲(東垣),治大頭天行,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盛,口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口渴舌燥。

白話文:

普濟消毒飲(東垣)

治療: 流行性腮腺炎

症狀:

  • 起初畏寒、身體沉重
  • 接著頭面腫大明顯,嘴巴無法張開
  • 呼吸困難,喉嚨疼痛
  • 口渴,舌頭乾燥

黃芩(酒炒),黃連(酒炒,各五錢),陳皮(去白),甘草,元參,柴胡,桔梗(各二錢),連翹,板藍根馬勃,鼠黏子,薄荷(各一錢),殭蠶,升麻(各七分)

白話文:

黃芩(用酒炒過),黃連(也用酒炒過,各 25 克),陳皮(去白色內皮),甘草,元參,柴胡,桔梗(各 10 克),連翹,板藍根,馬勃,鼠黏子,薄荷(各 5 克),殭蠶,升麻(各 3.5 克)

為末湯調,時時服之。或蜜拌為丸噙化。一方無薄荷有人參三錢,亦有加大黃治便秘者,或酒浸或煨用。

香連丸(《直指》),治脾胃兩經中濕火傳變,大腸下痢赤白,膿血相雜,裡急後重。

白話文:

香連丸(出自《直指方論》)

主治: 脾胃兩經濕熱交錯,導致大腸下痢,糞便中帶血、膿液,裡急後重(肛門緊迫感、便意頻繁)。

黃連(二十兩,吳茱萸十兩同炒,去茱萸用),木香(四兩八錢,不見火)

醋和丸,米飲下。一方等分蜜丸。一方加甘草八兩,黃連用蜜水拌,蒸曬九次,入木香為丸。

大補元煎(景岳),治男婦氣血大虧,精神失守,急劇等症。此迴天贊化、救本培元第一要方。

白話文:

大補元煎(作者:張景嶽)

適用範圍: 男性或女性氣血嚴重虧損,導致精神失常,病情危急等症狀。

功效: 此方是治療上述症狀的最佳首選方劑,具有挽救生命、調理身體、培補元氣的卓越功效。

人參(一二錢),熟地(三四錢或三兩),山藥(炒),杜仲(各二錢),當歸(二三錢),萸肉(一錢),枸杞(二三錢),甘草(一二錢,炙)

白話文:

人參(12 克),熟地黃(34 克或 300 克),炒山藥,杜仲(各 24 克),當歸(23 克),覆盆子果肉(12 克),枸杞(23 克),炙甘草(12 克)

如元陽不足多寒者,加附子肉桂炮姜之屬,隨宜用之。如氣分偏虛者,加黃耆白朮。胸口多滯者,不必用。如血澀者,加川芎,去萸肉。如滑泄者,去當歸,加五味故紙。

白話文:

如果陽氣不足,常常感到寒冷的人,可以加入附子、肉桂、炮姜等藥物,根據情況適當使用。如果氣血虛弱的人,可以加入黃芪、白朮。如果胸中氣滯較多的人,不需要使用。如果有血瘀的人,可以加入川芎,去除萸肉。如果有腹瀉的人,可以去除當歸,加入五味子。

五福飲(景岳),凡五臟氣血虧損者,此能兼治之。足稱王道之最。

白話文:

五福飲(出自景嶽全書)

凡是五臟氣血虧損的人,都可以服用「五福飲」來治療。此方治病效果非常全面,堪稱中醫王道之最。

人參,熟地(隨宜),當歸(二三錢),白朮(炒,錢半),甘草(炙,一錢)

加薑棗。凡氣血俱虛等症,以此為主。或宜溫者,加姜附。宜散者,加柴麻升葛,左右逢源,無不可也。宜涼者,亦當隨宜加之。

白話文:

加入薑和紅棗。所有氣血兩虛等症狀,都以此為主要治療方法。如果需要溫補的,可以加入薑和附子。如果需要散寒的,可以加入柴胡、麻黃和升麻,從各方面入手,沒有不可治療的。如果需要清涼的,也應根據情況添加。

五君子煎(景岳),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而兼濕者。

人參(二三錢),白朮,茯苓(各二錢),炙草(一錢),乾薑(炒黃,一二錢)

水一盅半煎服。

六味異功煎(景岳),治症同前而兼微滯者。

即前方加陳皮一錢。此即五味異功散加乾薑也。

五物煎(景岳),治婦人血虛凝滯,蓄積不行,小腹痛急,產難經滯,及痘瘡血虛寒滯等症,神效。

白話文:

五物煎(明朝醫家張景嶽所傳)

用途:

治療女性血虛瘀滯、氣血運行不暢,導致小腹疼痛、分娩困難、痘瘡因血虛寒滯而遲緩等症,有奇效。

當歸(三五七錢),熟地(三四錢),白芍(二錢,酒炒),川芎(一錢),肉桂(一二三錢)

兼胃寒及嘔惡者,加乾薑炮用。水道不利,加澤瀉或豬苓。氣滯者,加香附,或丁香木香砂仁烏藥。陰虛疝痛者,加小茴香。血滯不行,臍下若覆杯漸成積塊者,加桃仁紅花。

白話文:

如果同時有胃寒和嘔吐,加上乾薑經過炮製後使用。如果是水腫,加上澤瀉或豬苓。如果是氣滯,加上香附,或丁香、木香、砂仁和烏藥。如果是陰虛引起的疝痛,加上小茴香。如果是血流不暢,肚臍下面漸漸形成腫塊,加上桃仁和紅花。

六物煎(景岳),治氣血俱虛等症。

熟地(或用生地),當歸,川芎(三四分,不宜多),白芍(俱隨宜加減),人參,炙草

加減一陰煎(景岳),治水虧火勝之甚者。

生地(二錢),熟地(三五錢),白芍(二錢),甘草(五七分,炙),麥冬(二錢),知母,地骨皮(各一錢)

白話文:

生地黃(2錢)、熟地黃(3錢5分)、白芍(2錢)、甘草(5錢7分,用火烤過)、麥冬(2錢)、知母、地骨皮(各1錢)

如躁煩熱甚便結者,加石膏二三錢。如小水熱澀者,加梔子一二錢。如火浮於上者,加澤瀉一二錢,或黃芩一錢,如血燥血少者,加當歸一二錢。

白話文:

如果煩躁發熱並且大便不通,就加入石膏兩到三錢。 如果小便灼熱不暢,就加入梔子一到二錢。 如果火氣上浮,就加入澤瀉一到二錢,或者黃芩一錢。 如果血燥血少,就加入當歸一到二錢。

大棗(《局方》),治一切痰飲為病,咳嗽脹滿,嘔吐噁心,頭眩心悸。

半夏(薑製,二錢),陳皮(去白),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

生薑煎。風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瀝。寒痰,加薑汁。火痰,加石膏青黛。濕痰,加二術。燥痰,加蔞杏。食痰,加楂麥神麯。老痰,加枳實海石芒硝。氣痰,加香附枳殼。脅痰及在皮裡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瀝。

白話文:

  • **風痰:**加入南星、白附子、皁角、竹瀝煎煮。
  • **寒痰:**加入薑汁。
  • **火痰:**加入石膏、青黛。
  • **濕痰:**加入茯苓、白朮。
  • **燥痰:**加入杏仁、桃仁。
  • **食痰:**加入山楂、麥芽、神麯。
  • **老痰:**加入枳實、海石、芒硝。
  • **氣痰:**加入香附、枳殼。
  • **脅痰及在皮裡膜外:**加入白芥子。
  • **四肢痰:**加入竹瀝。

六安煎(景岳),治風寒咳嗽,痰滯氣逆。

陳皮(錢半),半夏(二三錢),茯苓(二錢),甘草(一錢),杏仁(一錢),白芥子(五七分,年老氣弱者不用)

白話文:

陳皮(半兩) 半夏(兩三錢) 茯苓(兩錢) 甘草(一錢) 杏仁(一錢) 白芥子(五到七分,年紀大或體弱者不需添加)

加生薑三五七片。凡外感風邪咳嗽,而寒氣盛者,多不易散,宜加細辛七分。若冬月寒邪盛者,加麻黃桂枝亦可。若風勝而邪不甚者,加防風一錢,或蘇葉亦可。若頭痛鼻塞者,加川芎白芷蔓荊子皆可。若兼寒熱,加柴胡蘇葉。若風邪咳嗽不止,而兼肺胃之火者,加黃芩一二錢,甚者再加知母石膏,所用生薑止宜一片。凡寒邪咳嗽痰不利者,加當歸二三錢,老年者尤宜。

白話文:

加入薑片三到七片。凡是外感風寒而導致咳嗽,寒氣較盛的情況下,多不容易散發,建議加入細辛七分。如果是在寒邪盛行的冬月,也可以加入麻黃和桂枝。如果是風邪較盛而病邪不嚴重的情況下,可以加入防風一錢,或者蘇葉也可以。如果出現頭痛、鼻塞的症狀,可以加入川芎、白芷、蔓荊子。如果同時有寒熱的症狀,可以加入柴胡和蘇葉。如果風邪咳嗽持續不止,且兼有肺胃熱症的,可以加入黃芩一至二錢,嚴重時再加入知母和石膏,所用的薑片只建議用一片。凡是寒邪咳嗽痰液難以咳出的情況下,可以加入當歸二至三錢,對於老年人尤為適用。

凡時行初感痰勝而氣不順者,加藿香一錢,兼脹滿者,加厚朴一錢,暫開痰氣,然後察其寒熱虛實而調補之。若氣虛猝倒,氣平無痰者,皆不可用此。

白話文:

當遇到時令流行病剛開始發作,痰多而氣息不順暢的人,可以添加藿香一錢;如果同時有腹脹腹痛,再添加厚朴一錢,暫時緩解痰氣,然後再根據患者的寒熱虛實情況進行調補。如果患者氣虛而突然暈倒,或者氣息平順、沒有痰的人,都不可以使用藿香。

金水六君煎(景岳),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或年邁陰虛,血氣不足,外受風寒,咳嗽、嘔惡、多痰、喘急等症,神效妙劑。

白話文:

金水六君湯(明代名醫張景嶽所創)

功用: 治療肺腎虛寒、水濕化痰,或年老體虛、氣血不足,外感風寒所致的咳嗽、嘔吐、多痰、喘急等症狀,效果顯著。

當歸(二三錢),熟地(三五錢),陳皮(錢半),半夏(二錢),茯苓(二錢),炙草(一錢)

加生薑三五七片。如大便不實而多濕者,去當歸加山藥。如痰盛氣滯胸膈不快者,加白芥子七分。如陰寒盛而嗽不愈者,加細辛五七分。如兼表邪寒熱者,加柴胡一二錢。

白話文:

加入三到七片生薑。如果大便不成形且濕氣多,去掉當歸,加入山藥。如果痰液多、氣滯胸膈不通暢,加入七分的芥子。如果陰寒之氣盛,咳嗽不止,加入五到七分的細辛。如果同時有表邪寒熱,加入一到二錢的柴胡。

滾痰丸(王隱君),治實熱老痰怪症百病。

礞石(一兩),沉香(五錢),大黃(酒蒸),黃芩(各半斤)

白話文:

青礞石(50克),沉香(25克),大黃(泡過酒),黃芩(各250克)

將礞石打碎,同焰硝一兩,同入瓦罐鹽泥固濟,曬乾火煅,石色如金為度,研末,和諸藥水丸,量人虛實服之,薑湯送下。服後仰臥,令藥在胸膈之間,除逐上焦痰滯,不宜飲水行動。

白話文:

把石膏敲碎,和一兩硝石一起放入陶罐中,用鹽泥密封。將其曬乾後用火煅燒,直到石膏變成金黃色。研成細粉,與其他藥物混合製成水丸。根據患者體質虛實酌量服用,用薑湯送服。服用後仰臥,讓藥物在胸膈之間發揮作用,消除上焦痰濕。服藥後不宜喝水或活動。

牛黃丸,治中風痰火閉結,或瘛瘲癱瘓,語言蹇澀,恍惚眩運,精神昏憒,不省人事,或喘嗽痰壅煩心等症。

白話文:

牛黃丸

主治:

中風後,痰火鬱結,或導致昏癱,言語不清,神志恍惚,頭暈目眩,精神不振,不省人事,或喘咳痰多,心煩等症狀。

牛黃,麝香,龍腦(三味另研),羚羊角,當歸,防風,黃芩,柴胡,白朮,麥冬(去心)白芍(各七錢半),桔梗,茯苓,杏仁(去皮尖),川芎,大豆黃卷,阿膠(各八錢半),蒲黃,人參,神麯(各一兩二錢半),雄黃(四錢,另研),甘草(二兩半),白蘞,肉桂(去皮),乾薑(各三錢七分),犀角(一錢鎊),山藥(三兩半),大棗(五十枚,皮去核),金箔(六百五十片,內存二百片為衣)

白話文:

牛黃、麝香、龍腦(三者另磨粉) 鹿角、當歸、防風、黃芩、柴胡、白朮、麥冬(去心)白芍(各 7.5 錢) 桔梗、茯苓、杏仁(去皮尖)、川芎、大豆黃卷、阿膠(各 8.5 錢) 蒲黃、人參、神麯(各 12.5 錢) 雄黃(4 錢,另磨粉)、甘草(25 錢) 白蘞、肉桂(去皮)、乾薑(各 3.7 錢) 犀角(1 錢,刨成細粉) 山藥(35 錢) 紅棗(50 枚,去皮去核) 金箔(650 片,其中留出 200 片包裹藥丸)

為細末,煉蜜同棗膏丸,每兩作十丸,金箔為衣,每服一丸,溫水化下。

白話文:

把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蜂蜜和棗泥製成藥丸,每兩藥粉製作十粒藥丸。用金箔包裹藥丸,每次服用一粒,用溫水化開服用。

三生飲,治寒氣中臟,六脈沉細,痰壅喉響,不省人事,乃寒痰厥逆之症。

白話文:

三生飲

適用於寒氣入內臟,脈搏微弱而細,痰液堵塞喉嚨發出響聲,昏迷不醒的人。這是寒痰導致的昏厥症狀。

烏頭,生南星,生附子(各錢半),生薑(五片),生木香(五分)

水煎服。薛立齋曰:每服必用人參駕馭而行,方為有益。

大秦艽湯,治風中經絡,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語言蹇澀,乃血弱不能養筋,宜用養血疏風之劑。經曰: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是也。

白話文:

大秦艽湯

用途: 治療風邪入侵經絡,導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說話困難。

原理: 由於血液虛弱,無法滋養筋脈,因此需要使用養血、疏風的藥物。

經文解釋: 治療風邪,首先要治療血液。因為血液運行通暢,風邪自然就會消失。

秦艽(錢半),生地,熟地,白芍,當歸,川芎,羌活,獨活,防風,白朮,甘草,黃芩(酒炒),白芷(各八分),細辛(三分)

白話文:

秦艽(半錢),生地黃,熟地黃,白芍藥,當歸,川芎,羌活,獨活,防風,白朮,甘草,黃芩(炒酒),白芷(各八分),細辛(三分)

水煎服。如或煩躁口渴,加石膏錢半。陰雨加生薑三片,春夏加知母八分。

橘紅半夏湯,治痰氣上逆。

橘紅,半夏(各一兩)

濃煎,加生薑汁服。

橘皮竹茹湯(《金匱》),噦逆者,此湯主之。

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薑(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

白話文:

橘皮(400 克),竹茹(400 克),大棗(30 枚),生薑(250 克),甘草(250 克),人參(50 克)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後人加半夏麥冬赤茯苓枇杷葉,亦以此名。

白話文:

上方六味藥材,用水一斗(約1500毫升)煎煮,取三升(約450毫升)藥液。溫熱服下一升(約150毫升),每日三次。後人加了半夏、麥冬、赤茯苓、枇杷葉等藥材,也用此名。

半夏生薑加大黃湯(金匱),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心中憒憒然無奈者,此湯主之。

白話文:

半夏生薑加大黃湯(出自《金匱要略》)

適用於以下症狀:患者胸中隱隱作喘,又不像真的喘;有點想嘔,但又吐不出來;有點想嗝氣,但又打不出來;心中煩悶鬱結,不知如何是好。

半夏(半升),生薑汁(一斤),大黃(量加)

水七升,煮半夏取二升,內薑汁煮取一升,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後服。

黃連阿膠湯(仲景),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此湯主之。

白話文:

黃連阿膠湯(出自《傷寒論》)

適用於少陽病,病程到兩三天以上,心煩難眠的情況。

黃連(四兩),黃芩(一兩),芍藥(二兩),阿膠(三兩),雞子黃(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三物去渣,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擾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白話文:

將人參、甘草、桂枝、芍藥、當歸等五味藥材,加入六升水煮成藥液,去掉渣子,再放入膠(阿膠)溶解,稍等溫度下降,加入雞蛋黃攪拌均勻。溫服七杯,一天服用三次。

萎蕤湯(《活人書》),治風溫兼療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發熱,頭眩喉痛,咽乾舌強,胸內疼痞滿,腰背強。

白話文:

萎蕤湯(出自《活人書》)

治療: 風熱感冒兼治冬季感冒,以及春季中風,傷寒發熱,頭暈喉嚨痛,咽喉乾燥舌頭僵硬,胸部疼痛脹滿,腰背僵硬。

萎蕤(三錢),石膏(一兩,杵碎),白薇,麻黃(湯泡焙),葛根(一兩),羌活,川芎,甘草,杏仁(去皮尖,各半兩),青木香(一分,冬一兩,春半兩,炒)

白話文:

萎蕤(3錢),石膏(1兩,搗碎),白薇,麻黃(熱水浸泡後烘烤),葛根(1兩),羌活,川芎,甘草,杏仁(去皮尖,各半兩),青木香(1分,冬天用1兩,春天用半兩,炒製)

上銼劑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一盞,日三服。

脾腎雙補丸(仲淳)

人參,蓮肉(炒),山萸(烘),山藥(各一斤,炒),五味子(蜜蒸),菟絲子(各半斤),橘紅,砂仁(各六兩,炒),車前子(米泔浸),巴戟肉(各十二兩,甘草汁煮),肉豆蔻(十兩),補骨脂(一斤,鹽水浸炒)

白話文:

人參、蓮子(炒)、山茱萸(烘)、山藥(各一斤,炒)、五味子(用蜂蜜蒸)、菟絲子(各半斤)、橘紅、砂仁(各六兩,炒)、車前子(用米湯浸泡)、巴戟天肉(各十二兩,用甘草汁煮)、肉豆蔻(十兩)、補骨脂(一斤,用鹽水浸泡後炒)

上為末,煉蜜丸。如虛而有火,或火盛肺熱者,去人參肉豆蔻巴戟肉補骨脂。

當歸抑氣散(嚴氏),治婦人氣盛於血,變生諸症,頭暈膈滿。

當歸(三兩),香附(四兩),陳皮(二兩),茯神(一兩),甘草(一兩,炙)

每服二錢。

達原飲(吳氏)

檳榔(二錢),厚朴(一錢),草果(五分),知母(一錢),芍藥(一錢),黃芩(一錢),甘草(五分)

白話文:

檳榔(10 克),厚朴(5 克),草果(2.5 克),知母(5 克),芍藥(5 克),黃芩(5 克),甘草(2.5 克)

水二盅,煎八分,午後溫服。

三消飲(吳氏),邪漸入胃,此方乃表裡分消法也。

即前達原飲加羌活葛根柴胡大黃薑棗煎服。

涼膈散(《局方》),治心火上盛,膈熱有餘,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衄涎嗽稠黏,二便淋閉,胃熱發斑,瘡疹黑陷,諸風痓瘲,手足掣搦,筋攣疼痛。

白話文:

涼膈散(出自《局方》),治療心火旺盛,橫膈膜熱氣過多,眼睛發紅頭暈,口瘡嘴脣乾裂,吐血、流鼻血、咳嗽黏痰,小便不通、大便不通,胃熱發疹,瘡口黑色下陷,各種風熱疾病,手足抽搐,筋攣疼痛。

連翹,梔子,薄荷,黃芩,甘草,芒硝,大黃

加棗二枚,蔥一根水煎。

清心涼膈散,治症同上。

即前涼膈散加黃連竹葉。煎成去渣,入蜜少許溫服。如頭痛加防風川芎石膏。

田氏五子飲,治精氣不固,夢遺滑脫。

枸杞子,菟絲子,五味子,車前子,覆盆子

水煎服。

滋燥養榮湯,治爪枯膚燥兼風秘,火爍金傷血液亡。

生地,熟地,黃芩,甘草,當歸,白芍,秦艽,防風

三化湯(潔古),治中風外有六經之形症,內有便溺之阻。

即小承氣湯加羌活。

犀角地黃湯(《局方》),治勞動心火,熱入血室,吐血衄血,發黃發狂,及小兒瘡痘血熱等症。

白話文:

犀角地黃湯(出自《局方》),用於治療勞累導致的心火旺盛,熱氣進入血中引起吐血、鼻出血,發黃、發狂,以及小兒瘡痘引起的血液過熱等症狀。

犀角尖,生地,白芍,丹皮

水煎服,或地漿水煎。

治氣六合湯(海藏),治氣鬱經阻。

四物湯加厚朴陳皮。

水煎服。

戊己丸(《局方》)治脾經受濕,瀉痢不止,水穀不化,臍腹刺痛。

白話文:

戊己丸(出自《局方》)用於治療脾經受濕,導致腹瀉不止、食物不能消化,臍部和腹部刺痛。

黃連,吳茱萸,白芍(各五兩)

一方黃連四兩,吳茱萸二兩,白芍三兩。

上為細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米飲下。

導赤各半湯(節庵),治勞動心神,伏邪抑發。

人參,麥冬,茯神,甘草,犀角尖,黃連,知母,黃芩,梔子,滑石

水煎服。

吳萸四逆湯,治厥陰中寒,小腹痛甚。

附子,乾薑,甘草,吳茱萸

加生薑水煎服。

三妙散,治濕熱上行。

即二妙散,加牛膝。

為末服。

白濁(《簡易》),治肝虛目睛疼,冷淚不止,筋脈痛,及羞明怕日。

夏枯草(五錢),香附(一兩)

為末,每服一錢,臘茶調下,服無時。

當歸養榮湯(《原機》),治睛珠痛甚不可忍。

熟地,白芍,歸身,川芎(各一錢),羌活,防風,白芷(各七分半)

上方以七情五賊勞役飢飽重傷脾胃。脾胃者,多血多氣之所。脾胃受傷,則血亦病,血養睛,睛珠屬腎,今生意已不升發,又復血虛不能養睛,故睛痛甚不可忍,以防風升發生意,白芷解利引入胃經為君,白芍止痛益血通血,承接上下為臣,熟地補腎水真陰為佐,當歸川芎行血補血,羌活除風引入少陰為使。血為邪勝睛珠痛者,及亡血過多之病,俱宜服也。

白話文:

在上部,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和五賊(憤怒、睏乏、勞累、飢餓、飽食)會損傷脾胃。脾胃是氣血充盈的地方。如果脾胃受傷,血液也會發生病變。血液滋養眼睛,眼球屬於腎臟。現在生長之氣已經無法升發,再加上血虛不能滋養眼睛,所以眼睛疼痛難忍。使用防風升發生長之氣,白芷利氣引入胃經作為君藥,白芍止痛補血通血,承上啟下為臣藥,熟地補腎水真陰為佐藥,當歸川芎活血補血,羌活祛風引入少陰為使藥。凡是血虛、眼睛疼痛,以及失血過多的疾病,都適合服用此方。

服此藥後,睛痛雖除,眼睫無力,常欲垂閉不減者,助陽活血湯主之。

助陽活血湯(原機),治眼睫無力,常欲垂閉。

黃耆,甘草,當歸,防風(各五分),白芷,蔓荊子(各四分),升麻,柴胡(各七分)

上方以黃耆治虛勞,甘草補元氣為君,當歸和血補血為臣,白芷蔓荊子防風,主療風升陽氣為佐,升麻導入足陽明足太陰脾胃,柴胡引至足厥陰肝經為使,心火乘金,水衰反制者,亦宜服也。

白話文:

上方主張使用黃耆治療氣血虧虛引起的疲勞,甘草用於補充元氣作為君藥;當歸具有活血補血的作用,作為臣藥;白芷、蔓荊子、防風的主要功能是預防風邪侵襲,振奮陽氣,作為佐藥;升麻引導藥物進入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柴胡將藥物引導至足厥陰肝經,作為使藥。如果出現心火旺盛剋制肺金,導致水液不足的症狀,也可以服用此方。

當歸補血湯(原機),治男子衄血便血,婦人產後崩漏,亡血過多,致睛珠疼痛,不能視物,羞明酸澀,眼睫無力,眉骨太陽俱各痠痛。

白話文:

當歸補血湯(原典)

適用於男子鼻血、便血,婦女產後出血過多,導致眼睛疼痛、看不清東西、怕光、眼睛乾燥發澀、眼皮無力、眉毛和太陽穴部位痠痛的症狀。

生地(四分),熟地,當歸(各六分),白芍,川芎,牛膝,白朮,甘草,防風(各五分),天門冬(四分)

白話文:

生地黃(4份),熟地黃(6份),當歸(6份),白芍(5份),川芎(5份),牛膝(5份),白朮(5份),甘草(5份),防風(5份),天門冬(4份)

上方專補血,故以當歸熟地為君,川芎白芍牛膝為臣,以其祛風續絕,定痛而通補血也,甘草白朮,大和胃氣,用以為佐,防風升發,生地補腎,天門冬治血熱,謂亡血生風燥,故以為使。

白話文:

上方主要用來補血,所以以當歸和熟地為君藥,川芎、白芍和牛膝為臣藥,它們具有祛風、補益氣血、止痛的作用。甘草和白朮用來調和脾胃,起佐藥作用。防風可以升發,生地可以補腎,天門冬可以治療血熱。由於失血會導致風燥,所以這些藥物被用作使藥。

五退散,治眼中翳障。

蛇蛻蟬蛻蠶蛻豬蹄爪,穿山甲,防風,菊花,草決明,石決明,甘草

白話文:

  • 蛇蛻:蛇蛻下的皮
  • 蟬蛻:蟬蛻下的外殼
  • 蠶蛻:蠶蛻下的絲繭
  • 豬蹄爪:豬蹄的爪子
  • 穿山甲:穿山甲的外殼
  • 防風:防風草
  • 菊花:菊花
  • 草決明:草決明
  • 石決明:石決明
  • 甘草:甘草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薄荷湯下。

千金磁朱丸(原機),治神水寬大漸散,昏如霧露中行,漸睹空中有黑花,漸睹物成二體,久則光不收,及內障神水淡綠色、淡白色者。

白話文:

千金磁朱丸(原方)

用途: 治療眼睛昏花擴散,視物模糊如霧中行,逐漸在空中看到黑花,逐漸看到物品變成兩個,時間久了眼睛無法聚光,以及內障出現淡綠色或淡白色時。

磁石(吸針者),辰砂,神麯

先以磁石置巨火中煅,醋淬七次,曬乾,另研極細二兩,辰砂另研極細一兩,生神麯末三兩,與前藥和勻,以神麯末一兩,水和作餅,煮浮為度,搜入前藥,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加至三十丸,空心飯湯下。上方以磁石辛鹹寒,鎮墜腎經為君,令神水不外移也。辰砂微甘寒,鎮墜心經為臣,肝其母,此子能令母實也,肝實則目明。

白話文:

首先將磁石放在大火中鍛燒,用醋淬火七次,曬乾後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取二兩。再研磨辰砂成極細的粉末,取一兩。再取三兩生神麯研磨成粉末,與以上兩種藥材混合均勻。

用一兩神麯粉末和水和成麵糰,煮沸後取出,揉入以上藥材。用蜂蜜煉製成丸子,每個大小如梧桐子。

每次服用十丸,逐漸增加至三十丸。空腹時,用飯湯送服。

方劑解釋:

此方劑以磁石為君藥,其辛、鹹、寒味性質,具有鎮定腎經的作用,能防止腎水外泄。

辰砂為臣藥,味微甘寒,具有鎮定心經的作用。心經與肝經相配,辰砂能滋補肝經,肝臟強健則能使眼睛明亮。

神麯辛溫甘,化脾胃中宿食為佐,生用者,發其生氣,熟用者,斂其暴氣也。服藥後,俯視不見,仰視漸睹星月者,此其效也。亦治心火乘金,水衰反制之病,久病累發者服之,則永不更作,空心服此,午前更以石斛夜光丸主之。

白話文:

神麴辛溫甘甜,能幫助脾胃消化積食。生用神麴能激發脾胃生氣,熟用神麴能收斂暴氣。服用了神麴後,如果俯視時看不到東西,但仰視時逐漸能看見星月,就是它的功效。神麴也能治療心火克金、水衰反克的情形,長期反覆發作的疾病服用了神麴,就能不再復發。空腹服用神麴,上午再服用石斛夜光丸搭配治療。

王肯堂按此方磁石法水入腎,辰砂法火入心,而神麯專入脾胃,乃道家黃婆媒合嬰奼之理,倪生釋之為費詞矣,或加沉香半兩,升降水火之義。

白話文:

王肯堂註解這個方子,磁石吸水歸於腎,辰砂沉水歸於心,而神麯專入脾胃。這是道家「黃婆媒合嬰奼」的道理,倪生解釋得太多了,或者再加沉香半兩,升降水火的道理。

石斛夜光丸,治症同上。

人參,天冬(焙),茯苓(各二兩),麥冬,生地,熟地(各一兩),菟絲子,甘菊,草決明杏仁,山藥,枸杞子,牛膝(酒浸,各七錢半),五味子,蒺藜,石斛,蓯蓉,川芎,甘草(炙)枳殼(麩炒),青葙子,防風,黃連,犀角,羚羊角(鎊,各五錢)

白話文:

人參、天冬(烘焙過)、茯苓(各 2 兩) 麥冬、生地黃、熟地黃(各 1 兩) 菟絲子、甘菊、草決明杏仁、山藥、枸杞子、牛膝(用酒浸泡,各 7.5 錢) 五味子、蒺藜、石斛、蓯蓉、川芎、甘草(炙烤過)、枳殼(用麩皮炒過)、青葙子、防風、黃連、犀牛角、羚羊角(研磨成粉,各 5 錢)

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鹽湯送下,又名固本還睛丸

白話文:

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加蜂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至五十丸,用溫酒或鹽湯送服。又稱為「固本還睛丸」。

上方羨補藥也。補上治下利以緩,利以久不利以速也,故君以天冬人參菟絲之通腎安神,強陰填精也。臣以麥冬五味杏仁茯苓枸杞牛膝二地之斂氣除濕,涼血補血也。佐以甘菊蒺藜石斛蓯蓉川芎甘草枳殼山藥青葙之治風療虛,益氣祛毒也。使以防風黃連草決羚羊犀角之散滯泄熱,解結明目也。陰弱不能配陽之病,並宜服之,此從則順之治法也。

白話文:

上方(湯方)是針對氣血不足的人開的補藥。補益上焦可以治療下焦(脾腎)的腹瀉,讓瀉下緩和下來。治療時不宜過於緩和(補得太多太快),也不宜過於迅速(瀉得太多太快)。因此,君藥(主藥)使用天冬、人參、菟絲子,它們能疏通腎氣、安定心神、滋陰填精。臣藥(配藥)使用麥冬、五味子、杏仁、茯苓、枸杞、牛膝、生地黃、熟地黃,它們能斂氣除濕、涼血補血。佐藥(輔助藥)使用甘菊、蒺藜、石斛、蓯蓉、川芎、甘草、枳殼、山藥、青葙,它們能治風療虛、益氣祛毒。使藥(引經藥)使用防風、黃連、草決明、羚羊角、犀牛角,它們能散滯泄熱、解結明目。凡是陰氣虛弱而無法與陽氣相配合的疾病,都適合服用此方。這是順應陰陽平衡的治療方法。

濟陰地黃丸,治足三陰虧損,虛火上炎,致目瞳散大,視物不的,或昏花澀緊,作痛羞明,或卒見非常等症。

白話文:

濟陰地黃丸用於治療足三陰經虧損,導致虛熱上浮至頭部,引起的瞳孔散大,視物不清、模糊,或眼睛乾澀、疼痛、怕光,或突然看到奇特的現象等症狀。

熟地,萸肉,山藥,麥冬,五味子,當歸,枸杞子,菊花,巴戟肉,肉蓯蓉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湯下。

加減駐景丸,治肝腎氣虛,視物𥉂𥉂,血少氣多。

熟地,當歸(各五兩),枸杞子,五味子,車前子(各二兩,略炒),楮實子(無翳不用),菟絲子(酒煮焙,半斤),川椒

白話文:

熟地黃:500 克 當歸:500 克 枸杞子:200 克 五味子:200 克 車前子:200 克(略微炒過) 楮實子:適量(必須無眼) 菟絲子:250 克(用酒煮過、烘培) 川椒:適量

上為細末,蜜水煮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送下,鹽湯亦可。

三仁五子丸,治肝腎不足,體弱眼昏,內障生花,不計遠近,即前駐景丸加柏仁棗仁米仁蓯蓉茯苓沉香,等分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白話文:

三仁五子丸

功效: 治療肝腎虛弱,身體虛弱,視力模糊,白內障,視力下降,看不清遠近。

組成: 在「前駐景丸」的基礎上,再加入柏子仁、棗仁、米仁、蓯蓉、茯苓、沉香,等分研磨成粉。

用法: 用蜂蜜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 50 粒,空腹時用鹽湯送服。

四物五子丸,治腎虧血虧。

即前駐景丸合四物。

六味五子丸,治左尺無力,或脈數有熱,真陰虛者。

即前駐景丸去歸地合六味。

地芝丸,治目能遠視不能近視。

生地(焙),天冬(各四兩),枳殼(炒),菊花(各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一百丸,茶清送下。

定志丸,治目能近視不能遠視。

遠志(去苗心),菖蒲(各二兩),人參,茯苓(各一兩)

為細末蜜丸,硃砂為衣,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食後米飲下。

除風益損湯(《原機》),治目為物傷。

四物湯(各一錢),防風,前胡,藁本(各七分)

水煎服。

上方以熟地補腎水為君,黑睛為腎之子,此虛則補其母也,以當歸補血,目為血所養,今傷則血病,白芍補血又補氣,為血病氣亦病也,為臣,川芎治血虛頭痛,藁本通血去頭風為佐,前胡防風,通療風邪,俾不凝留為使,兼治亡血過多之病。

白話文:

在上方藥方中,主要使用熟地來補益腎水,因為眼睛屬於腎臟的子臟,所以腎水虛弱就用補腎的方法。再用當歸來補血,眼睛是由血所滋養,如果眼睛受傷,就是血出現了問題。白芍既能補血又能補氣,因為血虛時氣也虛弱。所以熟地、當歸、白芍是臣藥。川芎能治療血虛引起的頭痛,藁本能通血祛除頭風,以上兩味為佐藥。前胡和防風能通治風邪,防止風邪凝滯,作為使藥。以上藥物合用還能治療失血過多的疾病。

加味四物湯,治打傷眼目。

即四物湯加防風荊芥等分。

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再入生地汁少許,去渣溫服,再以生地一兩,杏仁二十粒,去皮尖研爛,用綿紙裹藥敷在眼上令乾。

白話文:

作為湯劑服用,每次服用三錢的藥,加上一盞半的水,煎煮至一盞水的量,再加入少許生地黃汁,去渣後趁溫熱時服用。

另外,準備一兩生地黃和二十粒杏仁,去除杏仁的皮和尖端,研磨成糊狀,用棉紙裹住藥物敷在眼睛上,直至藥物乾燥為止。

人參補陽湯(原機),治傷寒餘邪不散,上走空竅,其病隱澀赤腫,生翳羞明,頭腦骨痛。

白話文:

人參補陽湯

主治: 傷寒後餘邪未完全散去,上攻頭目,造成眼睛隱隱作痛、發紅腫脹、生翳怕光、頭部骨痛等症狀。

羌活,獨活(各六分),白芍,生地,澤瀉(各三分),人參,白朮,茯苓,黃耆,甘草,當歸,熟地(酒洗,焙,各四分),柴胡,防風(各五分)

白話文:

羌活:6分 獨活:6分 白芍:3分 生地黃:3分 澤瀉:3分 人參:4分 白朮:4分 茯苓:4分 黃耆:4分 甘草:4分 當歸:4分 熟地黃(用酒洗過並烘焙):4分 柴胡:5分 防風:5分

水煎服。

上方分利陰陽,升降上下之藥也。羌活獨活為君,導陽之升也。茯苓澤瀉為臣,導陰之降也。參朮大補脾胃,內盛則邪自不容,耆防大實皮毛,外密則邪自不入,為之佐也。當歸熟地,俱生血,謂目得血而能視也。生地補腎水,謂神水屬腎,白芍理氣,柴胡行經,甘草和百藥,為之使也。

白話文:

中醫古方將藥物分為「升降」兩類,能促進陽氣上升、陰氣下降的藥物。

君藥:羌活、獨活,引導陽氣上升。 臣藥:茯苓、澤瀉,引導陰氣下降。 佐藥:人參、白術,強健脾胃;黃耆、防風,固護皮毛。 使藥:當歸、熟地,生血;生地黃,滋補腎水;白芍,理氣;柴胡,疏通經絡;甘草,調和藥性。

神效黃耆湯(東垣),治目緊縮小,羞明畏日,視物不明。

黃耆(二錢),人參(八分),蔓荊子,甘草(炙),陳皮(各一錢),白芍

水煎,臨臥熱服。

五味瀉白散,治風熱翳膜血筋,一切肺熱外障。

當歸,生地,白芍,梔子,黃芩

各等分為末,每服三五錢,為散為湯任服。

清寧丸,治一切熱病。

大黃(十斤,須錦紋者,切作小塊如棋子大)

用好酒十斤,先將泔水浸大黃,浸透,以側柏葉鋪甑,入大黃蒸過曬乾,以酒浸之,再蒸曬收干,另用

白話文:

取上好白酒五千克,先用剩飯剩菜水將大黃浸泡,泡透後,用柏樹葉鋪在蒸鍋上,倒入大黃,蒸過後晾乾,再用白酒浸泡,再次蒸過晾乾後收好。另外使用:

桑葉,桃葉槐葉大麥黑豆綠豆(各一斤)

白話文:

桑葉、桃葉、槐葉、大麥、黑豆、綠豆(各 500 克)

每味煎汁蒸收,每蒸一次,仍用側柏葉鋪甑蒸過曬乾,再蒸再曬,制後再用。

半夏,厚朴,陳皮,白朮,香附,車前(各一斤)

每味煎汁蒸收如上法,蒸過曬乾,再用好酒十斤制透,煉為梧子大丸,每服一二錢,或為散亦可。

白話文:

將每一味藥材煎煮取汁,蒸發濃縮後,再曬乾。然後用上好的酒十斤浸泡入味,煉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一二錢,或研磨成粉服用也可以。

珠參散(新方),治真陰不足,陰涸內熱,內障青盲。

真珠,人參

等分為末,人參湯送,或蓮肉湯亦可。

行血散(新方),治血為邪乘,凝住經絡,或因過服寒涼,遏抑陽氣,阻塞不通,致目生翳膜,視物少形,及婦人經水不至,睛赤珠疼,起星起障,胬肉羞明等症。

白話文:

行血散(新配方)

功效:

治療因邪氣侵襲血液,導致經絡凝滯。或因過度服用寒涼藥物,抑制陽氣,導致經絡阻塞不通,造成以下症狀:

  • 眼睛生成翳膜,視力模糊
  • 婦女經血不來
  • 眼睛發紅、疼痛
  • 眼睛出現星形或障礙物
  • 脂肉對明亮光線敏感等症狀

紅花,蘇木

或合四物六物,或合逍遙八珍,隨時酌用。

清暑湯(新方),治夏月貪涼飲冷,遏抑陽氣,以致頭痛惡寒,相火上炎,兩目紅腫,眵淚如膿,甚者色帶黃滯,睛珠翳障,及深秋伏暑內發,赤澀羞明。

白話文:

清暑湯 (新的治療方法):治療夏季貪圖涼爽和喝冷飲,導致陽氣受阻,出現頭痛、畏寒等症狀,而虛火上炎,導致雙眼紅腫,膿狀分泌物增多,嚴重時眼色發黃,視物不清,並伴有伏暑在深秋發作,眼睛發紅、畏光。

藿香,青蒿,滑石

以三味作湯,暑必傷氣,藿香辛溫通氣,暑必兼熱,青蒿苦寒清熱,暑必挾濕,滑石甘淡除濕,或合四君,或合六味,或合生脈異功逍遙散,均可隨症酌用。

白話文:

用這三種藥材熬湯喝,暑氣必然會傷及元氣。藿香性味辛溫,能疏通氣機;暑氣必然會兼有發熱,青蒿性味苦寒,能清熱;暑氣必然會夾雜濕邪,滑石性味甘淡,能除濕。或者與四君子湯、六味地黃丸、生脈飲或逍遙散等方劑合用,都可以根據症狀酌情選用。

清火湯(新方),治天行熱毒,人有受之即發,頭疼目赤,癢痛異常,或淚如血水,舌紅口渴,小便短赤。

白話文:

清火湯(新配方)

用途: 治療時令熱毒,人感染後立即發作。

症狀:

  • 頭痛,眼睛發紅
  • 皮膚異常發癢疼痛
  • 眼淚像血水一樣
  • 舌頭紅,口渴
  • 小便短少且呈紅色

連翹,山梔,歸尾,赤芍,石斛

水煎服。連翹除其上熱,山梔導其下熱,歸芍破其血,為血實宜破之也。石斛清其中,為中熱宜清之也。合導赤散同用,以治兩皆紅腫之症,應手取效。

白話文:

水煎服用。連翹去除上部的熱氣,山梔導引下部的熱氣,歸芍打破血瘀,因為血瘀宜打破。石斛清熱中部,因為中部熱氣宜清熱。與合導赤散同用,用以治療上下部位都紅腫的症狀,見效極快。

柏香丸(新方),專治胬肉板睛,或眼生血疣,神效異常。數服之後,胬肉即退。若血疣則不摘而自落,屢試屢驗,用者珍之。

白話文:

柏香丸(新的藥方),專門治療眼瞼上的潰瘍或角膜上的血疣,效果非常顯著。服用幾次後,潰瘍就會消退。如果是有血疣,不用摘除,它就會自動脫落。經過多次試驗,每次都很有效,使用過的人都視若珍寶。

側柏葉(同在黃拌蒸數次),香附(制)

水法丸,每服二錢。

和肝散(新方),治肝氣不和,目赤腫痛,或因含怒未發,郁傷肝陰,以致肝陽上僭,兩目昏花,羞明翳霧,眵淚俱多,甚則瞳神散大,視物無形。

白話文:

和肝散(新藥方)

用於治療肝氣不調所致的雙眼紅腫疼痛。或因生氣未發作,鬱悶損傷了肝陰,導致肝陽上亢,兩眼昏花,怕光視物模糊,淚水增多,嚴重時瞳孔散大,視力模糊。

香附(一斤,分作四分,一分以酒浸,一分以鹽水浸,一分以蜜浸,一分以乳浸,每浸三日夜後,曬乾,各為細末)

白話文:

香附(一斤,分成四份,一份用酒浸泡,一份用鹽水浸泡,一份用蜂蜜浸泡,一份用牛奶浸泡,每次浸泡三天三夜後,曬乾,全部磨成細粉)

每服二錢,隨所用湯劑均可加用,或單服亦可,白滾湯調下。

明目散(新方),治五志之火上攻於目,生翳起障,赤腫疼痛,眵淚羞明,視物昏花,此方神效。

白話文:

明目散 (新配方),治療各種情緒激動(五志之火)上攻眼睛,導致眼睛生翳成障,紅腫疼痛,流淚怕光,視物模糊。這個方子效果神奇。

當歸,草決明,冬朮,蟬蛻,川芎,大黃,紅花,桑白皮,山梔,薄荷,白蒺藜,蒼朮木通,連翹,石膏,池菊,荊芥,赤芍,枳殼,生地,黃芩,羌活,獨活(各一兩)

白話文:

當歸、決明子、冬朮、蟬殼、川芎、大黃、紅花、桑白皮、山梔、薄荷、白蒺藜、蒼朮、木通、連翹、石膏、菊花、荊芥、赤芍藥、枳殼、 生地黃、黃芩、羌活、獨活(每種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隨所用湯劑加入亦可,單服酒調,或蜜湯調下俱可。

明目丸(新方),治火之甚者。

即前明目散加黃連五錢為丸。

撥雲丸,治一切翳膜外障。

當歸(一兩二錢),川芎,地骨皮,白蒺藜,密蒙花,池菊,羌活,荊芥(各一兩),紅花(五錢),木賊(一兩),蔓荊子,薄荷,枳殼,甘草(各五錢),蟬蛻,蛇蛻,川連(各二錢),川椒(七錢半)

白話文:

當歸(15克),川芎(15克),地骨皮(15克),白蒺藜(15克),密蒙花(15克),池菊(15克),羌活(15克),荊芥(15克),紅花(7.5克),木賊(15克),蔓荊子(7.5克),薄荷(7.5克),枳殼(7.5克),甘草(7.5克),蟬蛻(3克),蛇蛻(3克),川連(3克),川椒(11.25克)

上藥各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二錢。

復睛丸,治一切目疾。

當歸,蟬蛻,檳榔,夏枯草,胡黃連,黃耆,白蒺藜(各一兩),羌活,獨活,防風,細辛,枳殼,白芍,赤芍,川芎,柴胡,青皮,陳皮,甘草(各四錢),茯苓(三錢),白芷(二錢),木賊(七錢),蛇蛻,藁本(各二錢)

白話文:

當歸、蟬蛻、檳榔、夏枯草、胡黃連、黃耆、白蒺藜(各60克) 羌活、獨活、防風、細辛、枳殼、白芍、赤芍、川芎、柴胡、青皮、陳皮、甘草(各24克) 茯苓(18克) 白芷(12克) 木賊(42克) 蛇蛻、藁本(各12克)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二錢。

八制保瞳丸,治肝腎兩虧,瞳神失守,視物不明。

枸杞(一斤,分作八分,先用酒潤透,一用蜜拌,一用乳拌,一用青鹽拌,一用黑芝麻拌,一用川椒拌,一用小茴拌,一用獨活拌,一用菖蒲拌,俱用三錢,各炒,須不變紅色為佳,若變黑色,便不效矣)

白話文:

枸杞(一斤,分成八份,先用酒浸泡透。一份用蜂蜜拌,一份用牛奶拌,一份用青鹽拌,一份用黑芝麻拌,一份用川椒拌,一份用小茴香拌,一份用獨活拌,一份用菖蒲拌,每份各用三錢。分別炒製,炒到不變紅色為止。如果變黑,就不起作用了。)

各磨細末,稍加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二錢。

㗜鼻碧雲散,治腫脹紅赤,昏暗羞明,隱澀疼痛,風癢鼻塞,頭腦痠痛,外翳扳睛,眵淚稠黏。

白話文:

中醫古文:

㗜鼻碧雲散

用於治療鼻部腫脹、發紅,視力模糊、畏光,鼻腔乾燥、疼痛,風熱引起的鼻塞、瘙癢。此外,還可用於緩解頭痛,以及眼睛外膜僵硬、發紅,流出濃稠的眼淚。

鵝不食草(二錢),青黛,川芎(各一錢)

為細末,先噙水滿口,每服如米許㗜入鼻內,以淚出為度,無時。此乃開鍋蓋法,欲使邪毒不閉,令有出路也。

觀音灸,治六淫所侵,頭腦痛不可忍。

麝香,西丁

等分烊化,嵌銅錢孔內,逢痛處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