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錫

《銀海指南》~ 卷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6)

1. 食病論

經曰:飲食勞倦即傷脾。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脾胃為倉廩之官,大腸為傳導之官,食傷則氣滯,氣滯則上不能散布精華,下不能轉輸糟粕。然有傷於寒物者,有傷於熱物者,其在內傷,不過為瀉為痢而已。若在眼目,則傷於寒者,兩胞腫脹,治宜溫消。傷於熱者,目赤癢痛,治宜清利。

若過食煎炒炙煿,必至火氣上攻,則為雞冠蜆肉,或魚子石榴,變症不一。治宜清利腸胃,去其積熱,而諸病悉除。此症之易治者。凡在少年童稚,最多此症,惟年老久病之人,脾虛不能運化,或不能食,或知飢少食,或食入即脹。明是中虛之象,當以補法行之,諒明哲者,不至於膠柱而鼓瑟也。

白話文:

經典上說:飲食不節制加上過度勞累就會損傷脾臟。飲食超過正常量,腸胃就會受到傷害。脾胃是儲藏食物的器官,大腸是負責傳導的器官,如果飲食不當造成損傷,就會導致氣機運行不暢,氣機運行不暢,就會向上無法散布營養精華,向下無法運送代謝廢物。

然而,飲食造成的損傷,有的是因為吃了寒涼的食物,有的是因為吃了燥熱的食物,如果是內傷,頂多只會導致腹瀉或痢疾。如果表現在眼睛,因寒涼造成的傷害會使眼瞼腫脹,治療方法應以溫和的方式來消腫。因燥熱造成的傷害會使眼睛紅腫癢痛,治療方法應以清涼的方式來疏通。

如果過量食用煎炸燒烤的食物,一定會導致火氣向上衝,可能會出現像雞冠一樣或像蜆肉一樣的腫塊,或像魚卵、石榴一樣的症狀,變化多端。治療方法應以清涼的方式疏通腸胃,去除體內積熱,這樣各種病症就會消除。這種情況是比較容易治療的。通常在青少年兒童身上最常見這種情況,只有年老體弱、久病之人,脾臟虛弱無法運化,或者吃不下東西,或者感到飢餓卻吃得很少,或者吃一點就覺得腹脹。明顯是中氣虛弱的症狀,應該用補益的方式來治療,相信聰明的人不會固執己見、不知變通。

2. 郁病論

經曰: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言乎五氣之郁也。人之臟腑應之,木應肝膽,木主風邪,畏其鬱結,故宜達之。火應心與小腸,火主熱邪,畏其陷伏,故宜發之。土應脾胃,土主濕邪,畏其壅滯,故宜奪之。金應肺與大腸,金主燥邪,畏其躁急,故宜泄之。

水應腎與膀胱,水主寒邪,畏其凝溢,故宜折之。然五者之中,皆可通融圓活,不必拘泥。夫人氣血不順,脈不和平,即是鬱症,乃因病而鬱也。至若情志之郁,則有三焉:一曰怒郁。方其盛氣凌人,面赤聲厲,多見腹脹。及其怒後,逆氣已平,中氣受傷,多見脹滿疼痛,倦怠少食之症。

一曰思郁。凡芸窗秀士,茅店羈人,以及室女尼姑,心有所憶而生意,意有所屬而生思,思有未遂而成郁,結於心者,必傷於脾,及其既甚,上連肺胃,為咳喘失血,隔噎嘔吐,下連肝腎,為帶濁崩淋,不月勞損。一曰憂鬱。或因衣食之累,或因利害之牽,終日攢眉而致郁者,志意乖違,神情蕭索,心脾漸至耗傷,氣血日消,飲食日少,肌肉日削,遂至發為目症,前七情論中已詳之矣,故不贅述。然五氣之郁,因病而鬱者也,情志之郁,因鬱而病者也。

凡患是症者,宜自為節制,皆非草木所能奏效,所謂妙藥難醫心上病也。可不慎之?

白話文:

[郁病論]

經典說:木氣鬱結要疏通它,火氣鬱結要發散它,土氣鬱結要攻除它,金氣鬱結要宣洩它,水氣鬱結要轉化它。這說的是五種氣的鬱結。人的臟腑與之相應,木氣對應肝膽,木氣主風邪,害怕它鬱結,所以要疏通。火氣對應心與小腸,火氣主熱邪,害怕它陷伏,所以要發散。土氣對應脾胃,土氣主濕邪,害怕它壅滯,所以要攻除。金氣對應肺與大腸,金氣主燥邪,害怕它燥急,所以要宣洩。

水氣對應腎與膀胱,水氣主寒邪,害怕它凝結泛濫,所以要轉化它。然而,這五種情況,都可以靈活變通,不必拘泥。人如果氣血不順,脈象不平和,就是鬱症,這是因為生病而導致的鬱結。至於因為情緒導致的鬱結,有三種:第一種是怒鬱。當怒氣正盛時,會氣勢凌人,臉紅脖子粗,多半會腹脹。等到怒氣過後,逆氣平息了,但中氣已經受損,多半會出現脹滿疼痛、疲倦食慾不振等症狀。

第二種是思鬱。那些讀書人、離鄉遊子,以及深閨女子、出家尼姑,心中有所思念,就會產生想法,想法有所牽掛,就會產生思緒,思緒得不到滿足就會形成鬱結,鬱結在心,一定會傷害脾臟。如果情況嚴重,就會向上連累肺胃,導致咳嗽、喘氣、失血、食道梗塞、嘔吐;向下連累肝腎,導致白帶異常、崩漏、小便淋漓不盡、月經不調、身體虛損。第三種是憂鬱。有的是因為衣食的困擾,有的是因為利益得失的牽絆,整天愁眉苦臉而導致鬱結,會讓意志與願望背道而馳,精神頹廢,心脾慢慢受到損傷,氣血一天天減少,食慾一天天下降,肌肉一天天消瘦,最終會導致眼睛疾病。前面在講述七情的時候已經詳細說明了,所以這裡不再重複。總的來說,五氣的鬱結,是因為生病而鬱結;情緒的鬱結,是因為鬱結而生病。

凡是患有這種病的人,應該自己加以節制,這不是草藥可以見效的,正所謂「心病還需心藥醫」。能不謹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