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約言

明朝醫學家薛已所著的《本草約言》,是一部在中醫藥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著作。此書成於明代,全書共分十卷,結構清晰,體例嚴謹,旨在為後世醫者提供一部內容精煉、易於查閱和理解的本草學綱要。透過書名「約言」二字,可知薛已撰寫此書的用意,是將浩瀚的本草學知識加以歸納、提煉,使其更加簡潔、實用,便於醫者在臨床上迅速應用。這與當時醫學知識日益豐富但經典原文龐雜的情況相呼應,顯示了作者務求實用、方便後學的良苦用心。

本書的整體架構分為上、中、下三篇。這種劃分方式有助於讀者循序漸進地掌握本草知識:從最基礎的理論溯源與藥物特性,進階到實際的藥物炮製與用法,最後再結合臨床應用,提供具體的方劑參考。這種由理及法、由法及方的體例,體現了中醫藥學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特點。

上篇是全書的理論基礎部分,主要論述本草的源流、分類、性味、歸經、主治等核心概念。本草學的源流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神農氏,這不僅是對醫學起源的追溯,也彰顯了本草學作為經驗科學的悠久歷史和積累。書中會探討歷代本草學的發展,從神農本草經到後世的增補,如陶弘景、唐本、蜀本等十六家之說,梳理其演變脈絡。分類方法的多樣性(如按植物、動物、礦物,或按功效、主治、部位等)顯示了古代醫家對藥物多角度的認識和整理。性味、歸經、主治則是藥物功效的基礎理論,性(寒、熱、溫、涼)決定藥物對人體陰陽平衡的影響,味(酸、苦、甘、辛、鹹等)與五臟有特定關聯並具有不同作用,歸經指明藥物主要作用於哪些經絡或臟腑,而主治則是藥物在特定病證上的臨床應用。這幾個要素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中醫藥物學的核心理論體系,對於理解藥物如何治療疾病至關重要。上篇對這些基礎理論的闡述,為讀者深入學習具體藥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篇則進入實際操作層面,詳細論述本草的炮製和服用方法。本草的炮製是中藥應用的重要環節,它通過蒸、炒、炙、酒浸、醋浸、蜜炙等各種加工處理方法,旨在改變藥物的性味、降低或消除毒性、增強療效、改變藥物作用部位或方向。不同的炮製方法可以賦予同一味藥不同的臨床應用,例如甘草的生用和蜜炙就有明顯的功效差異。服用方法同樣是影響療效的關鍵,煎湯、泡茶、浸酒、丸、散、膏、丹等不同劑型和服用方式,適合於不同的疾病狀態和藥物特性,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藥效並減少不良反應。中篇對這些實踐技術的講解,反映了古代醫家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是本草學從理論走向臨床的橋樑。

下篇聚焦於臨床應用,主要論述本草的附方。附方是將單味藥或多味藥組合而成的複方,是治療疾病的具體方案。本草的附方通常是前人臨床驗證有效的經典方劑或驗方。通過附方的介紹,讀者可以看到單味藥如何在複方中發揮協同作用,治療複雜的病證。附方種類繁多,包括內服方、外用方、甚至與針灸結合的方劑等,涵蓋了廣泛的疾病治療範圍。下篇的內容將前面上篇的理論和中篇的操作知識,落實到具體的臨床情境中,為醫者提供了直接可用的治療方案,極具實用價值。

從《本草約言》的序言中,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薛已撰寫此書的動機與視角。序言開篇以危難時刻呼號求援為喻,強調了醫學的極端重要性,甚至認為其急切程度超過了稷(教稼)和契(明倫)的事業。薛已對神農氏倍加讚譽,認為他在洪荒時期嘗百草的貢獻是為了拯救「風者、寒者、暑者、濕者,與夫喜、怒、憂、思、悲、驚、恐者」這些時刻面臨生死關頭的百姓。他認為醫之道「倍急於教養」,功勳可與稷契等同,甚至稱醫者為「山中相業」,足見其對醫學地位的推崇。

序言中提到自陶弘景以來,本草著作日益增多,版本繁多(如唐本、蜀本等十六家),內容也變得「彌廣」。薛已生於晚世,得閱大量醫學典籍,但他意識到浩瀚的全本本草「難竟」,對於日用臨床而言過於龐雜。因此,他「時就本草中輯其日用不可缺者分為二種,且別以類志」,這種「約」的態度貫穿全書。他希望這部《約言》能成為一部「徑捷」、「功逸」、「神不勞」的著作,讓讀者「寓目之餘,條分縷指,無不備具」,開卷即能受益。這便是他命名此書為《約言》的核心原因——精煉實用,方便檢閱。他希望此書能成為醫者「案頭篋際可披可攜」之物,避免「苦卷帙之繁者」將書籍「塵封簡蠹」。同時,他也強調這部約言並非淺薄之作,而是通向更深層次學習的「登高行遠之助」,引導讀者進一步研習《素問》、《靈樞》等經典。這表明薛已提倡的是在掌握基礎和常用知識的基礎上,不斷深入,而非停步於簡略。

觀察書中對具體藥物的介紹,如卷一中的人參、黃耆、甘草條目,更能體現《本草約言》內容豐富、體例嚴謹的特點。

人參條目不僅描述了其味甘、微苦,氣溫微寒的性味,無毒,可升可降,陽中微陰的特性,還詳細闡述了其核心功效:「生津液而止渴,益元氣而和中」。書中特別強調了人參「補人元氣,有參贊之功」,並聯繫其形狀「參者,參也」進行解釋,富有寓意。更為可貴的是,薛已針對人參使用的爭議點——即在有火或熱證時能否使用——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他引用《補遺》、生脈散的應用,認為人參「入手太陰」,能「補陰火」,並指出古方在解表藥中用人參是取其「通經而走表」。對於肺寒、肺熱證的使用,他不僅給出了一般原則(肺寒宜用,肺熱傷肺者慎用),還進一步區分了虛實,引用李東垣、朱丹溪的觀點(人參、黃耆、甘草為退虛火聖藥,虛火可補),並結合仲景治療亡血脈虛、葛可久治勞瘵大吐血後用獨參湯、丹溪用瓊玉膏等臨床實例,論證了人參在虛熱、虛火證甚至血脫證中的應用價值,即「補足元陽,虛火自退」和「補氣則血自生,陰生於陽,甘能生血」。這種辨證論治、引用多家學說並結合臨床經驗的論述方式,體現了薛已深厚的學術功底和臨床經驗。條目中還包括了具體的配伍應用(與升麻、黃耆、白朮、熟地、茯苓同用),服用方法(少服滋壅、多服宣通),以及禁忌(與藜蘆相反,中滿者忌)和炮製注意事項(當去蘆用)。這些細節使得人參條目極具指導意義。

黃耆條目同樣詳細而實用。它描述了黃耆味甘、氣微溫,無毒,陽性,可升可降,歸手少陽、手足太陰經。核心功效概括為「溫肉分而實腠理,益元氣而補三焦,內托陰症之瘡瘍,外固表虛而汗出」。薛已特別指出黃耆「托裹固表為專,而補中益氣兼之」,點明了其應用重點。他還詳細區分了黃耆的品種(綿耆最佳)和偽品(茵蓿根),並說明了不同炮製方法的應用(生用治瘡瘍,蜜炒補虛損)。與人參類似,他也討論了黃耆使用的宜忌,如表邪旺者、陰虛者慎用,肥白人氣虛多汗者適用,蒼黑人腎氣有餘者可能不適。黃耆的條目還展現了薛已對藥物之間關係的認識,提到黃耆「畏防風,得防風而功愈大」,這是典型的藥物「相畏」理論,即畏者能制其毒性或偏性,得者能增強其功效。最後,黃耆條目與人參條目通過對比進行總結,清晰地闡述了人參和黃耆在補益方面的異同:人參偏重「益元氣補中」,黃耆偏重「兼補衛實表」,並具體說明了在補中益氣或實衛固榮的不同病證中,兩藥君臣配伍的比例差異。這種比較分析極大地提升了條目的臨床指導價值。

甘草條目則重點突出了其「國老」之稱所代表的調和諸藥、解毒緩急的特性。甘草的性味被描述為味甘、氣平寒溫,無毒,陽性,可升可降,歸足厥陰、太陰、少陰經。條目中對甘草最重要的區分是生用與炙用的不同功效:「生之則寒,炙之則溫」。生用能「瀉火,解熱毒」,適用於「諸癰疽瘡瘍,紅腫未潰者」。炙用能「健脾胃而和中」,並能「解百毒而有效,協諸藥而無爭」。這種基於炮製方法的性效差異,是中藥學的精髓之一。甘草的功效被概括為「緩、和、補」三個字,精闢到位。此外,條目還細分了甘草的不同部位(分身、梢、節)的功效,如梢止莖中澀痛,節消瘡毒腫結,並說明這兩者需「生用」。最後,也提到了其味甘性壅,故「中滿者忌之」的禁忌。

從這幾個具體藥物條目可以看出,《本草約言》對每味藥的介紹都包含基本的性味歸經、核心功效、主治病證,並且結合臨床實際,討論了炮製方法的影響、配伍應用、使用宜忌、甚至引經據典,呈現出高度的概括性、實用性和辨證性。這與序言中薛已希望此書既「徑捷」又「條分縷指,無不備具」的宗旨是一致的。

總之,《本草約言》作為薛已的重要著作,在明代乃至後世的中醫藥學發展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它以其「約言」的形式,為當時和後來的醫者提供了一部結構嚴謹、內容豐富、理論與實踐並重的本草學工具書。上篇奠定理論基礎,中篇傳授操作技術,下篇提供臨床範例,這種體例清晰地呈現了中藥從認識到應用的全過程。而書中對具體藥物的詳細論述,尤其是結合前賢學說、臨床經驗和炮製應用來闡釋藥物功效的特點,使其不僅僅是藥物的羅列,更是藥學思想的體現。薛已撰寫此書的初衷——讓醫者能夠方便快捷地查閱日用本草,同時也能藉此深入學習——在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部著作對於後世醫家學習本草、理解中藥應用規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其影響可謂深遠。它不僅是一部重要的中醫藥學著作,也是研究明代本草學發展和薛已學術思想的珍貴文獻。


藥性本草約言序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1)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2)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3)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4)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5)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6)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7)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8)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9)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10)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11)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12)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13)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14)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15)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16)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17)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18)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1)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2)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3)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4)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5)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6)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7)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8)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9)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10)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11)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12)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13)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14)

食物本草卷之三 (1)

食物本草卷之三 (2)

食物本草卷之三 (3)

食物本草卷之三 (4)

食物本草卷之三 (5)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15)

食物本草卷之三 (6)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19)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20)

食物本草卷之三 (7)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16)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17)

食物本草卷之三 (8)

食物本草卷之三 (9)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21)

食物本草卷之三 (10)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18)

食物本草卷之三 (11)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19)

食物本草卷之三 (12)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20)

食物本草卷之三 (13)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21)

食物本草卷之三 (14)

食物本草卷之四 (1)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22)

食物本草卷之四 (2)

食物本草卷之四 (3)

食物本草卷之四 (4)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23)

食物本草卷之四 (5)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24)

食物本草卷之四 (6)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25)

食物本草卷之四 (7)

食物本草卷之四 (8)

食物本草卷之四 (9)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26)

食物本草卷之四 (10)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27)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22)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28)

食物本草卷之四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