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約言》~ 食物本草卷之三 (5)
食物本草卷之三 (5)
1. 蔓菁
味溫,無毒。利五臟,消食益氣,令人肥健,可常食。北方種之甚多,春食苗,夏食心,秋食莖,冬食根,菜中最有益於用者。南方地不同,所種形類已變矣。
白話文:
蔓菁性溫和,無毒。它能滋養五臟,幫助消化、增強體力,讓人身體強壯肥胖,可以經常食用。北方種植蔓菁很多,春天吃它的嫩苗,夏天吃它的莖心,秋天吃它的莖,冬天吃它的根,是蔬菜中最有益的。南方因為地理環境不同,種植出來的蔓菁形狀種類也和北方有所差異。
2. 菘菜
味甘,溫,無毒。利腸胃,除煩,解酒渴,去魚腥,消食下氣,治瘴,止熱嗽、胸膈悶。不益人,食之覺冷,姜能制之。
一云:夏至前食,發皮膚風癢,動氣發病。紫花菘行風氣,去邪熱。花糟食甚美。服甘草勿食,令病不愈。北人往南,患足疾者勿食。牛肚菘葉最厚,味甘;紫菘葉薄細,味少苦;白菘似蔓菁,猶一類也。北地無菘,有種者形亦變。
白話文:
菘菜味甘性溫,沒有毒性。它能促進腸胃消化,消除煩躁,解酒解渴,去除魚腥味,幫助消化,促進排氣,治療瘴氣,止咳化痰,緩解胸悶。但它不太滋補,吃後會感覺涼,用薑可以改善這個問題。
有人說,夏至前食用菘菜,會導致皮膚風癢,加重病情。紫色菘菜可以行氣活血,去除邪熱,其花和莖葉釀成的糟也很美味。服用甘草時不要吃菘菜,否則會影響療效。北方人到南方,如果患有腳疾,也不要吃菘菜。牛肚菘葉片厚實,味道甘甜;紫菘葉片薄而細,略帶苦味;白菘菜類似蔓菁,屬同類植物。北方沒有菘菜,即使有種植,形狀也會有所變化。
3. 芥菜
味辛,氣溫,無毒。歸鼻,除腎邪,利九竅,明耳目,安中,除邪氣,止咳嗽冷氣,去頭面風。多食動風氣,發丹石。不可同兔肉食,生惡瘡。同鯽魚食,發水腫。子主傅射工,及疰氣、疝氣,發汗,胸膈痰冷,面黃。又和藥為膏治骨節痛。
丹溪云:痰在皮裡膜外,非此不能達。又遊腫諸毒,為末,豬膽和如泥傅之。但其類多,青芥葉粗大,味辣。好紫芥作虀佳,白芥尤辛美,俱入藥。出太原。
白話文:
芥菜味辛,性溫,沒有毒性。它能通利鼻竅,去除腎臟的邪氣,使九竅通暢,使眼睛明亮,安定心神,去除邪氣,止咳化痰,去除頭面部的風邪。但吃太多會導致風邪加重,誘發丹毒等皮膚病。不可與兔肉一起食用,否則會生瘡。與鯽魚一起食用,會導致水腫。芥菜子可以治療射傷、妊娠引起的腹痛、疝氣,還能發汗,治療胸膈痰阻、寒邪凝滯、面色發黃等症狀。也可與其他藥材製成膏藥治療骨節疼痛。
朱丹溪說:如果痰濕停留在皮膚和黏膜之間,非芥菜莫屬。對於腫毒等症狀,可以將芥菜研磨成粉末,和豬膽汁調成泥狀敷於患處。芥菜種類很多,青芥葉片粗大,味道辛辣;紫芥做醬菜最好;白芥辛辣味美,都可入藥。芥菜產於太原。
4. 莧菜
味甘,寒,無毒。通九竅。
江云:食動風,令人煩悶,冷中損腹。子主青盲白翳,明目除邪,利大小便,去寒熱殺蛔蟲。久服益氣力,不飢輕身。葉忌與鱉同食。
丹溪云:莧有六種,人莧、赤莧、白莧、紫莧、五色莧,其一即馬齒莧也,下血,又入血分,且善走。馬齒莧同食下胎妙,臨產煮食易產。又有野生一種灰條莧,亦可食,亦入藥。
白話文:
莧菜味甘性寒,無毒,能通利九竅。
吃莧菜容易動風,讓人煩悶,體寒的人吃了會損傷腸胃。莧菜的籽可以治療青盲、白翳,明目去邪,還能利尿通便,去除寒熱,殺死蛔蟲。長期食用可以增強體力,讓人不覺得飢餓,身體輕盈。莧菜葉子忌與鱉肉一起食用。
據丹溪先生所說,莧菜有六種:人莧、赤莧、白莧、紫莧、五色莧,其中一種就是馬齒莧。馬齒莧能止血,但它也入血分,且藥性走散得快。馬齒莧與其他食物一起食用,能幫助墮胎;臨產時煮食,可以使生產更容易。還有一種野生的灰條莧,也可以食用和入藥。
5. 馬齒莧
味酸,氣寒,性滑,無毒。主目盲白翳,利大小便,止赤白下,去寒熱,殺諸蟲,止渴,破癥結癰瘡。服之長年不老。和梳垢,封丁腫。又燒為灰,和陳醋滓,先灸丁腫以封之,根即出。又傅豌豆瘡,良。生搗汁服,當利下惡物,去白蟲,亦治疳痢,又主三十六種風結瘡。
以一釜煮,澄清,內蠟三兩重,煎成膏,塗之又塗,白禿濕癬,傅杖瘡,又療多年惡瘡,又治馬咬,馬汗,射工毒。一種葉大者不堪,一種葉小、節間有水銀者可用。去莖用葉。此菜感陰氣之多而生,食之宜和以蒜,余見莧菜下。
白話文:
馬齒莧味酸、性寒,滑利,無毒。能治療目盲和白內障,促進大小便通暢,止瀉,去除寒熱,殺蟲,止渴,消腫解毒。長期服用可以延年益壽。能治療瘡瘍腫毒。燒成灰,和陳醋渣一起,先用艾灸患處再敷上,可以使腫塊消退。也可以治療豌豆瘡。鮮馬齒莧搗汁服用,能瀉下毒物,殺死蛔蟲,治療疳積和痢疾,還能治療三十六種風疹。
將馬齒莧煮沸後,過濾取汁,加入三兩蠟,煎成膏狀,可以塗抹治療白禿、濕疹、杖瘡,以及多年不愈的惡瘡,還能治療馬咬傷、馬汗症和射箭中毒。葉片大的馬齒莧不可使用,葉片小、莖節間有白色乳汁的才能使用。需去除莖部,只用葉子。這種菜喜陰濕,食用時最好搭配大蒜,詳見莧菜條目。
6. 胡荽
味辛,氣溫,微毒。主消穀,治五臟,補不足,利大小腸,通小腹氣,通心竅,拔四肢熱,止頭痛。久食損人精神,令人多忘,發腋臭、口臭、腳氣、金瘡。久病人食之腳弱,根發痼疾。子主小兒禿瘡,油煎傅之,亦主蠱五痔,及食肉中毒,吐下血不止,煮冷取汁服。又治小兒痘疹不出,欲令速出,用酒煎沸,勿令泄氣,候冷去滓,微微從項以下噴身令遍,除面不噴,包暖即出。
白話文:
胡荽味辛、性溫,略帶小毒。能促進消化,調理五臟,補充不足,通利大小腸,緩解腹脹,暢通心脈,消除四肢熱症,止頭痛。但長期食用會損傷精神,導致健忘,並可能引起狐臭、口臭、腳氣和傷口感染。久病者食用會導致腿腳無力,加重舊疾。胡荽的果實可用於治療小兒禿瘡,以油煎後塗抹患處;也可治療痔瘡,以及因食用肉類中毒導致嘔吐、下血不止的情況,可將其煮沸後取汁服用。此外,還能治療小兒麻疹發疹不暢,可用酒煎煮,注意不要使藥力揮發,放涼去渣後,輕輕地從頸部以下噴灑全身(面部除外),用布包裹保暖,即可促使麻疹迅速發出。
7. 葵菜
味甘,氣寒,陰中之陽,無毒。為百菜長,滑利不可多食,能宣導積壅,主客熱,利小便,治惡瘡及帶下,散膿血惡汁。煮食主丹石、髮結熱。葉燒為末,傅金瘡。搗碎傅火瘡。炙煮與小兒食,治熱毒。下痢及大小丹痢,搗汁服。孕煮食之易產。其心傷人,勿食。其葉皆黃、莖赤者勿食。
不可與鯉魚、黍米同食。天行症後,食之失明。花治淋澀水腫,催生落胎,並一切瘡疥,小兒風疹。子花有五色,赤者治赤帶,白者治白帶,空心酒調末服之。又赤治血燥,白治氣燥並痎瘧。
又冬葵子,秋種經冬至春作子者,主臟腑寒熱,羸瘦,五癃,利小便,療婦入乳難,下乳汁,久服堅骨長肌肉,輕身延年。產難取一二合杵破,水煮服之。癰癤未潰者,水吞三五粒,便作頭膿出。根主惡瘡,療淋,利小便,服丹石人宜之。
白話文:
葵菜味甘性寒,屬陰中之陽,無毒。它是百菜中最長壽的,性滑利,不宜多吃。葵菜能疏通積滯,治療內熱,利尿,治療惡瘡和婦女白帶,散除膿血等邪惡分泌物。煮熟食用能治療丹石(指服用礦物藥物中毒)和頭髮因熱引起的疾病。葉子燒成灰末,可以敷治刀傷;搗碎後,可以敷治火傷。烤熟或煮熟給小孩吃,能治療熱毒。患痢疾或其他腸道疾病,可以搗汁服用。孕婦食用容易分娩。但葵菜的莖心有害,不要食用;葉子全黃、莖部發紅的葵菜也不要吃。
葵菜不可與鯉魚、黍米一起食用。患天行病(瘟疫)後,食用葵菜會導致失明。葵菜的花可以治療小便澀痛、水腫,催生、墮胎,以及各種皮膚病和兒童風疹。葵菜的花有五種顏色,紅色花治紅色的白帶,白色花治白色的白帶,空腹用酒調服藥末。紅色花還能治療血燥,白色花能治療氣燥和瘧疾。
此外,冬葵子(秋播,冬天越冬,春天收種子),能治療臟腑寒熱、消瘦、五種遺精、利尿,治療產婦乳汁分泌困難,下乳汁,長期服用能強健骨骼,增長肌肉,輕身延年。生產困難時,取一到二合(容量單位)冬葵子搗碎,用水煮服。癰疽未潰時,用水吞服三到五粒冬葵子,就能很快使膿液排出。葵菜的根能治療惡瘡、淋病,利尿,服用礦物藥物的人尤其適合。
8. 小蒜
味辛,溫,有小毒。歸皮腎。主霍亂腹中不安,消穀,理胃溫中,除邪痹毒氣,丁瘡等毒。
華佗用蒜薤吐人惡物,云是此。
又云:大蒜久食損人目,傷肝,不可與魚膾同食。
白話文:
小蒜味辛、性溫,略帶毒性,歸經於脾、腎。主要功效是治療霍亂、腹痛不適、消化不良、溫暖脾胃、去除邪氣和痺毒,以及治療疔瘡等毒症。
華佗用大蒜和薤白來幫助病人嘔吐出體內有害物質,據說就是利用了這個功效。
但也要注意,長期食用大蒜會損傷眼睛和肝臟,並且不能和生魚片一起食用。
9. 大蒜
味辛,氣溫,有毒,屬火。主散癰腫䘌瘡,除風邪,殺毒氣,消食下氣,健胃善化肉,行濕破冷氣,爛痃癖,闢溫疫氣、瘴氣,伏邪惡蠱毒、蛇蟲溪毒,治中暑毒、霍亂轉筋腹痛。爛嚼溫水送之。又鼻衄不止,搗碎塗腳心,止即拂去。醋浸經年者良。此物性熱,氣極暈,煮為羹臛極俊美,熏氣亦微下氣,溫中消穀。
雖曰人喜食,多於暑月,但生食、久食傷肝氣,損目明,面無顏色,又傷肺傷脾,引痰,宜戒之。葉亦可食,獨子者攻毒。如癰疽發背,惡瘡腫核初發,取紫皮獨頭者,切片貼腫心,炷艾灸其上,覺痛即起,焦者用新者再灸,瘡初痛者灸不痛,不痛者灸痛,癢者亦如之,以多灸為良,無不效者。疣贅之類,亦依此灸之。
白話文:
大蒜味辛辣,性溫,有毒,屬火性。能治療癰腫、瘡瘍,驅除風邪,殺滅毒氣,消食導氣,增進食慾,促進肉類消化,利濕散寒,治療痃癖(腹部腫塊),預防瘟疫、瘴氣,以及伏邪、蠱毒、蛇蟲咬傷等中毒,治療中暑、霍亂、轉筋、腹痛。食用方法是爛嚼後用溫水送服。另外,如果鼻出血不止,可以將大蒜搗碎敷在腳心,止血後立即擦去。用醋浸泡一年的大蒜效果更好。大蒜性熱,氣味強烈,煮成羹湯非常美味,其蒸汽也能略微行氣,溫中和助消化。
雖然大蒜受人喜愛,尤其在夏季食用較多,但生吃或長期食用會損傷肝氣,損害視力,導致面色蒼白,還會傷肺傷脾,導致痰多,應當節制食用。大蒜葉也可以食用,單個蒜頭(獨子蒜)的解毒功效更強。例如治療癰疽、發背、惡瘡、腫塊等初期病症,可用紫皮單頭大蒜切片貼在腫脹處,再用艾灸灸其上,感到疼痛就取下,如果艾灸處焦了,就換上新的蒜片繼續灸。瘡瘍初期疼痛的,灸後就不痛了;不痛的,灸後會痛;發癢的也一樣,多灸為佳,療效顯著。疣贅等也可用此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