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約言》~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7)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7)
1. 黑附子
味大辛,氣大熱,有大毒,純陽之藥,浮中沉,無所不至,故為諸經引用之藥。療寒氣凝澀,有溫中之妙。除手足厥逆,有回陽之功。入堅結,有破散之勇。走經絡,有通達之權。然不可多用,經曰:壯火食氣故也。又少陰受寒小腹痛,必用之藥。
附子大辛熱,除六腑沉寒,回三陽厥逆,悍烈之性,浮中有沉,行而不守,仲景八味丸用之,為少陰之嚮導,其補自是地黃,若因以附子為補,誤矣。附子走而不守,取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黃之滯耳。凡使,童便煮而浸之,以殺其毒,且可助下行之力,入鹽尤捷。入足少陰腎、太陰脾,補命門衰敗之火,以生脾土。
仲景四逆湯用之,以回腎氣;理中湯用之,以補脾;八味丸又用之,補腎脾。人每以其伯道廢棄而不用,不知附子止為引經之藥,入於人參、乾薑、白朮,氣分之藥,則引氣而行;入於熟地、丹皮、茱萸,血分之藥,則引血而走。顧人用之合否何如耳。天雄性味與附子同,而回陽之功不及附子,但除風寒濕痹,破堅結利關節為長。
白話文:
黑附子味辛辣,性大熱,有劇毒,屬純陽之藥,藥力能上浮下沉,無處不到,因此能被用於所有經脈。它能治療寒氣凝滯導致的疼痛不適,有溫暖中焦的奇效;能治療手腳冰冷,有回陽救逆的功效;能治療堅硬腫塊,有強大的破散作用;能通行經絡,有暢通無阻的能力。但是不能多用,古書上說:「過強的火力會消耗元氣。」此外,少陰經受寒導致小腹疼痛,則必定要用它。
附子味辛辣性大熱,能去除六腑寒邪,能回陽救治三陽經脈的厥逆,藥性非常猛烈,能上浮下沉,運行迅速而不停留在某處。張仲景的八味丸中使用附子,是作為引導少陰經的藥物,八味丸中真正起到補益作用的是熟地黃,如果誤以為附子是補藥,那就錯了。附子運行迅速而不停留在某處,利用它強勁快速下行的特性,來幫助熟地黃通行。使用附子時,要用童尿煮浸,以減低毒性,並能增強其下行之力,加入鹽則效果更快。附子入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能補益命門衰敗的陽氣,從而滋生脾土之氣。
張仲景的四逆湯用附子來回陽救逆,溫補腎陽;理中湯用附子來溫中補脾;八味丸也用附子來補益腎脾。很多人因為它毒性較大而不用,卻不知道附子只是引經藥,它如果與人參、乾薑、白朮等氣分藥物同用,就能引導藥力運行於氣分;如果與熟地黃、丹皮、吳茱萸等血分藥物同用,就能引導藥力運行於血分。關鍵在於用藥是否得當。天雄的性味與附子相同,但回陽救逆的功效不如附子,它治療風寒濕痺,以及破除堅硬腫塊,通利關節則較為擅長。
2. 乾薑
生則味辛,氣大熱;炮則味苦而大溫;炒黑則苦而溫矣。蓋假火以殺其性也。無毒,味薄氣厚,陽中之陽也,生則浮,熟則守,可升可降,入手太陰肺、陽明大腸、足太陰脾、少陰腎。生則逐寒邪而發表,炮則除胃冷而守中。炮熟與補陰同用,治血虛發熱之妙。炒黑與涼血同用,療血熱溢泄之功。
治血虛,引血藥入氣分而生血。療血熱,引涼藥與火性而相從。亦去寒邪嘔吐而止腹痛。
生用,入發散藥,能利肺氣而治嗽。熟用,入補中藥,能和脾家虛寒。入補陰藥,能治血虛發熱,故產後發熱當用之。又入腎中,燥下濕,此又濕同寒治也。又治沉寒痼冷,腎中無陽,脈氣欲絕者,黑附子為引用。又多用能耗元氣,蓋辛以散之,則壯火食氣故也。須以生甘草緩之。
能利肺氣,寒嗽須仗五味子相助。炮用則止而不移,所以能治裡寒,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用止血,須炒令黑。
乾薑補脾,而東垣又言泄脾者何?蓋「泄」之一字,非泄脾之正氣,是泄脾中寒濕之邪也。生用味辛,能發散寒邪行表,與水姜同功。熟用帶苦,能除胃中冷,守中之功,與生者異。姜皮作散,堪消浮腫,故五皮散用之。
《發明》云:乾薑與生薑同治,而辛熱過之。發散寒邪,大溫中氣。
白話文:
乾薑味辛,性大熱。炮製後則味苦,性大溫;炒黑後則味苦,性溫和。這是因為用火炮製,降低了它的辛辣之性。乾薑無毒,味道淡薄,但氣味濃厚,屬陽中之陽。生薑性浮,炮製後則性守,可升可降,通行於肺經、大腸經、脾經及腎經。生薑能驅散寒邪,發表;炮製後則能溫暖脾胃,溫中健脾。炮製後的乾薑與補陰藥同用,能有效治療血虛發熱。炒黑的乾薑與涼血藥同用,能治療血熱引起的出血。
它能治療血虛,引導補血藥物上升至氣分以生血;治療血熱,則引導涼血藥物與其相配合。還能治療寒邪引起的嘔吐和腹痛。
生薑用於發散類藥物中,能宣通肺氣,治療咳嗽。炮製後的乾薑用於補益類藥物中,能溫暖脾胃,治療脾胃虛寒。與補陰藥同用,能治療血虛發熱,所以產後發熱常使用它。它還能溫補腎陽,燥濕利水,因此也可用於治療寒濕症。對於沉寒痼冷,腎陽不足,脈象微弱欲絕的病症,可用黑附子引導乾薑的藥力。但乾薑用量過多會耗傷元氣,因為辛味能散氣,過量則會耗傷正氣。因此需用生甘草緩解。
乾薑能宣通肺氣,治療寒咳時需要與五味子配合使用。炮製後的乾薑溫和,能溫中散寒而不傷正氣,所以能治療裡寒,不像附子那样藥效强勁,容易傷正氣。用於止血時,需將乾薑炒黑使用。
乾薑能補益脾胃,但古籍中也提到它能瀉脾,這是指它能瀉去脾胃中的寒濕邪氣,而非損傷脾胃的正氣。生薑味辛,能發散寒邪;炮製後帶苦味,能溫暖脾胃,作用與生薑不同。乾薑的薑皮有散水消腫的功效,所以常用於治療浮腫。
古籍記載:乾薑與生薑功效相近,但乾薑的辛熱之性更強,能發散寒邪,溫暖脾胃。
3. 生薑
味辛,氣溫,無毒,氣味俱輕,陽也,可升可降。製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棗,有厚腸之力。入胸腹,散逆氣之嘔噦;達玄府,散風寒之抑鬱。江云:薑汁消痰止嘔吐,暖脾胃,辛以散之。欲熱則去皮,去皮則守中而熱存。要冷則留皮,留皮則行表而熱散,非皮本之冷也。
辛屬心肺,甘溫屬脾胃,心肺得其所勝,則氣通而宣暢,主宰而精靈,故能通神明,神明通,則心氣益勝,而一身之氣皆為吾所使,而亦勝矣。一身之氣勝,則中焦之元氣亦定,而脾胃出納之令行,邪氣不能容矣,故能去穢惡。抑且辛甘發散,又能散在表、在上之邪也。
春初食,闢癘助生髮。秋後食,泄氣損壽元。夜氣收斂,尤忌食。大冬食之避寒。宜少食。
白話文:
生薑
生薑味辛,性溫,無毒,氣味都比較輕,屬陽性,既能向上升發,又能向下下降。它能解半夏的毒性,又能和中棗一起滋養腸胃。生薑能進入胸腹,散去逆氣引起的嘔吐;到達大腸,能散去風寒引起的鬱結。古人說:生薑汁能消痰止嘔,溫暖脾胃,辛辣的性質能使氣血流通。如果想讓生薑性溫,就削去皮;削皮後,薑的溫熱之性會聚集在內部。如果想讓生薑性偏涼,就保留薑皮;保留薑皮後,薑的溫熱之性會向外發散,這不是因為薑皮本身就性寒。
辛味入心肺,甘溫入脾胃,心肺得到辛味的溫煦,則氣血流通順暢,精神充沛,所以能使神志清明。神志清明,則心氣更旺盛,全身的氣機都能隨心所欲的運轉,也更加強盛。全身氣機強盛,則中焦的元氣也穩定,脾胃的運化功能正常,邪氣就無法入侵,所以能去除體內的污穢之物。而且,辛甘之味具有發散作用,又能散去表層和上部的邪氣。
春天開始食用生薑,可以預防瘟疫,幫助生長發育。秋天以後食用生薑,會耗散元氣,損傷壽命。晚上人體陽氣收斂,尤其忌諱食用生薑。大冬天食用生薑可以禦寒。生薑宜少量食用。
4. 良薑
味辛,氣熱,無毒,陽也,可升可降。溫脾胃,有除嘔吐之功。快逆氣,能消宿食之效。出高良郡,故名之。入足陽明胃、太陰脾。治心腹逆冷,氣痛攻衝,及嘔食翻胃,霍亂轉筋。健脾暖胃,消宿食,解酒毒,下氣止瀉痢。
氣味辛熱,能溫脾胃而散邪,故凡有寒邪停冷之候者,宜服。若肺胃中有熱者,忌之。脾胃火不足者,用此以消陰翳。至於火證燥結,不可妄投。
白話文:
良薑味辛性溫,無毒,具有溫暖脾胃、消除嘔吐的作用,能緩解逆氣,幫助消化宿食。因產自高良郡而得名,歸脾胃經。可治療心腹冷痛、氣痛脹滿、嘔吐、霍亂、抽筋等症狀。它能健脾暖胃、消食、解酒毒、降氣止瀉痢。
良薑辛熱,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所以凡是因寒邪停滯導致的症狀,都適合服用。但若肺胃有熱,則應避免服用。脾胃虛寒者,可以用它來溫補。但如果是實熱燥結的症狀,則不可服用。
5. 草豆蔻
味辛,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足太陰、陽明經。去脾胃積滯之寒邪,止心腹新舊之冷痛。《賦》云:安心腹之痛,去脾胃之寒。氣熱味辛,治風寒客邪在胃,痛及嘔吐,一切冷氣。麵裹煨熟用。《衍義》謂:虛弱不能食者,宜此。恐不如白豆蔻為良。
白話文:
草豆蔻味辛、性溫,無毒,屬於陽性藥物,具有升降的作用,能進入脾經和胃經。它可以去除脾胃積滯的寒邪,治療心腹部新舊的冷痛。《藥物賦》中記載:它能緩解心腹疼痛,去除脾胃的寒氣。草豆蔻氣味辛溫,可以治療風寒邪氣入侵胃部,導致疼痛、嘔吐等一切寒邪症狀。食用方法是將其用麵粉包裹後煨熟服用。《本草衍義》中提到:體虛不能進食的人,適合服用草豆蔻,但可能不如白豆蔻效果好。
6. 白豆蔻
味苦、辛,氣大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手太陰經。破肺中滯氣,退目中雲氣,散胸中冷氣,補上焦元氣,化穀氣之不消,止胃冷之吐逆。
主冷氣吐逆,消穀下氣,皆辛溫逐寒之力也。去白睛翳膜,乃肺氣虛寒故耳。若紅膜不宜用。大抵胃冷宜服,胃火上炎而嘔逆不可用,肺熱禁用之。
白入肺,自有清高之氣,若草豆蔻,則專入脾胃,而其氣味又燥烈於白者,虛弱人止宜用白為良。
江云:下氣寬中,又能消食。殼方黃,似龍眼,微銳,外稜似梔子稜方真,市家以草仁代,宜辨。
白話文:
白豆蔻味苦辛,性溫,無毒,屬陽性,能升能降,進入手太陰肺經。它可以去除肺部的鬱滯之氣,消除眼睛裡的白翳,散去胸中的寒氣,補充上焦的元氣,化解食物積滯,止住因胃寒引起的嘔吐。
主要治療胃寒引起的嘔吐、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都是因為它辛溫的特性可以驅寒。它能治療白睛翳膜,因為這是肺氣虛寒造成的。但如果眼睛充血紅膜則不宜使用。總體來說,胃寒的人適合服用,但胃火上炎而嘔吐的人,以及肺熱的人則不能使用。
白色豆蔻入肺經,具有清肅的功效。與草豆蔻相比,草豆蔻主要作用於脾胃,且氣味比白豆蔻更燥烈,體質虛弱的人,只適合用白豆蔻。
江某說:白豆蔻能理氣寬胸,又能幫助消化。它的果殼呈黃色,形狀像龍眼,略尖,外殼稜角分明,像梔子。市面上常以草豆蔻冒充,需注意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