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約言》~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7)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7)
1. 黑附子
味大辛,氣大熱,有大毒,純陽之藥,浮中沉,無所不至,故為諸經引用之藥。療寒氣凝澀,有溫中之妙。除手足厥逆,有回陽之功。入堅結,有破散之勇。走經絡,有通達之權。然不可多用,經曰:壯火食氣故也。又少陰受寒小腹痛,必用之藥。
附子大辛熱,除六腑沉寒,回三陽厥逆,悍烈之性,浮中有沉,行而不守,仲景八味丸用之,為少陰之嚮導,其補自是地黃,若因以附子為補,誤矣。附子走而不守,取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黃之滯耳。凡使,童便煮而浸之,以殺其毒,且可助下行之力,入鹽尤捷。入足少陰腎、太陰脾,補命門衰敗之火,以生脾土。
仲景四逆湯用之,以回腎氣;理中湯用之,以補脾;八味丸又用之,補腎脾。人每以其伯道廢棄而不用,不知附子止為引經之藥,入於人參、乾薑、白朮,氣分之藥,則引氣而行;入於熟地、丹皮、茱萸,血分之藥,則引血而走。顧人用之合否何如耳。天雄性味與附子同,而回陽之功不及附子,但除風寒濕痹,破堅結利關節為長。
白話文:
附子性味辛熱,毒性很大,屬於純陽之藥,能上能下,無所不至,因此被廣泛應用於各種經絡。它能治療寒氣凝滯,溫暖中焦,改善手足厥逆,回陽救逆,也能破除堅硬結塊,暢通經絡。不過,附子不可過量使用,因為它會助長火氣。附子是治療少陰受寒小腹疼痛的常用藥。
附子性烈,能去除六腑寒邪,回陽救治三陽厥逆,它能上能下,行而不止,張仲景的八味丸就用它來引導藥力直達少陰經。附子補的是陽氣,不是陰血,它主要作用是引導地黃的藥力,而不是直接補益。使用附子時,應該用童便煮浸,以減輕毒性,並有助於藥力下行,加入鹽也能加快藥效。附子入足少陰腎經、太陰脾經,可以補益命門之火,滋養脾土。
張仲景的四逆湯用附子回陽補腎,理中湯用它補脾,八味丸也用它補腎脾。很多人因為附子有毒性而不敢用它,但其實附子只是引經藥,它能引導人參、乾薑、白朮等氣分藥的藥力,也能引導熟地、丹皮、茱萸等血分藥的藥力。關鍵在於如何正確使用它。天雄的性味與附子相似,但回陽之功不及附子,它擅長除風寒濕痹,破除堅硬結塊,利關節。
2. 乾薑
生則味辛,氣大熱;炮則味苦而大溫;炒黑則苦而溫矣。蓋假火以殺其性也。無毒,味薄氣厚,陽中之陽也,生則浮,熟則守,可升可降,入手太陰肺、陽明大腸、足太陰脾、少陰腎。生則逐寒邪而發表,炮則除胃冷而守中。炮熟與補陰同用,治血虛發熱之妙。炒黑與涼血同用,療血熱溢泄之功。
治血虛,引血藥入氣分而生血。療血熱,引涼藥與火性而相從。亦去寒邪嘔吐而止腹痛。
生用,入發散藥,能利肺氣而治嗽。熟用,入補中藥,能和脾家虛寒。入補陰藥,能治血虛發熱,故產後發熱當用之。又入腎中,燥下濕,此又濕同寒治也。又治沉寒痼冷,腎中無陽,脈氣欲絕者,黑附子為引用。又多用能耗元氣,蓋辛以散之,則壯火食氣故也。須以生甘草緩之。
能利肺氣,寒嗽須仗五味子相助。炮用則止而不移,所以能治裡寒,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用止血,須炒令黑。
乾薑補脾,而東垣又言泄脾者何?蓋「泄」之一字,非泄脾之正氣,是泄脾中寒濕之邪也。生用味辛,能發散寒邪行表,與水姜同功。熟用帶苦,能除胃中冷,守中之功,與生者異。姜皮作散,堪消浮腫,故五皮散用之。
《發明》云:乾薑與生薑同治,而辛熱過之。發散寒邪,大溫中氣。
白話文:
乾薑的性狀與功效:
生乾薑:
- 味辛,氣大熱。
- 性質偏於陽,生則浮於表面,熟則守於內。
- 能走表散寒,發散寒邪。
炮乾薑:
- 味苦,性溫。
- 經過炮製後,其辛熱之性減弱,溫和作用加強。
- 能除胃寒,溫中守陽,適合治療脾胃虛寒。
炒黑乾薑:
- 味苦,性溫。
- 經過炒黑後,其辛熱之性更弱,溫和作用更強。
- 可涼血止血,治療血熱溢泄。
乾薑的藥性分析:
- 無毒,味薄氣厚,陽中之陽:乾薑本身無毒,其味道較淡,氣味厚重,屬陽中之陽,具有強烈的溫陽作用。
- 可升可降,入手太陰肺、陽明大腸、足太陰脾、少陰腎:乾薑可作用於肺、大腸、脾、腎等臟腑,具有升降調節的作用。
- 生則逐寒邪而發表,炮則除胃冷而守中:生乾薑具有發散寒邪的作用,炮乾薑則能溫中除寒,保持陽氣。
乾薑的臨床應用:
- 治血虛發熱:炮熟乾薑與補陰藥同用,可引血藥入氣分,生血化瘀。
- 療血熱溢泄:炒黑乾薑與涼血藥同用,可涼血止血,治療血熱導致的出血。
- 去寒邪嘔吐,止腹痛:乾薑可祛除寒邪,緩解嘔吐,止腹痛。
- 利肺氣,治咳嗽:生乾薑入發散藥,能利肺氣,治療寒咳。
- 和脾家虛寒:熟乾薑入補中藥,能溫中和脾,治療脾胃虛寒。
- 治血虛發熱,產後發熱:乾薑入補陰藥,能治療血虛發熱,尤其適用於產後發熱。
- 燥下濕,治沉寒痼冷:乾薑入腎中,能燥濕祛寒,治療腎陽不足,寒濕內盛的疾病。
- 黑附子引藥入腎:乾薑可引黑附子入腎,治療腎陽虛衰,脈氣欲絕。
- 辛散耗氣,需甘草緩之:乾薑辛散過於強勁,容易耗損元氣,需用甘草緩解其辛散之性。
- 利肺氣,寒嗽需五味子相助:乾薑利肺氣,治療寒咳需與五味子配合,五味子能斂肺止咳。
- 炮乾薑止而不移,治裡寒:炮乾薑能止咳而不傷正氣,適合治療裡寒,與生乾薑行而不止的特性不同。
- 止血需炒黑:乾薑止血需炒黑,使藥性溫和,避免辛散耗氣。
- 乾薑補脾,泄脾中寒濕:乾薑能補脾,但其“泄”是指泄除脾中寒濕之邪,而非泄脾之正氣。
- 生乾薑發散,熟乾薑守中:生乾薑味辛,能發散寒邪,熟乾薑帶苦,能溫中守陽。
- 姜皮消浮腫:乾薑皮具有消腫的作用,可用於治療浮腫。
乾薑的藥性特點:
- 乾薑與生薑同治,辛熱過之:乾薑與生薑均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但乾薑的辛熱之性更強。
- 發散寒邪,大溫中氣:乾薑具有發散寒邪,溫中益氣的作用。
總結:
乾薑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材,具有溫中散寒、止咳化痰、止血消腫等功效,其藥性隨著炮製方法的不同而有所變化,臨床應根據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和用藥劑量。
3. 生薑
味辛,氣溫,無毒,氣味俱輕,陽也,可升可降。製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棗,有厚腸之力。入胸腹,散逆氣之嘔噦;達玄府,散風寒之抑鬱。江云:薑汁消痰止嘔吐,暖脾胃,辛以散之。欲熱則去皮,去皮則守中而熱存。要冷則留皮,留皮則行表而熱散,非皮本之冷也。
辛屬心肺,甘溫屬脾胃,心肺得其所勝,則氣通而宣暢,主宰而精靈,故能通神明,神明通,則心氣益勝,而一身之氣皆為吾所使,而亦勝矣。一身之氣勝,則中焦之元氣亦定,而脾胃出納之令行,邪氣不能容矣,故能去穢惡。抑且辛甘發散,又能散在表、在上之邪也。
春初食,闢癘助生髮。秋後食,泄氣損壽元。夜氣收斂,尤忌食。大冬食之避寒。宜少食。
白話文:
薑的特性
薑味辛,性溫,無毒,氣味輕盈,屬陽性,可升可降。製成半夏,有解毒功效;配以大棗,能滋養腸胃。薑入胸腹,可散解逆氣所致的嘔吐;達至玄府(指頭面),可散解風寒所致的抑鬱。
古人江氏說:薑汁能化痰止嘔,溫暖脾胃,辛辣之性可以驅散寒邪。若想溫熱,就需去皮,去皮後薑的溫熱之性會留在體內。若想涼性,就需留皮,留皮後薑的溫熱之性會散發到體表,并非皮本身的凉性。
薑的藥性分析
辛味屬心肺,甘溫屬脾胃。心肺得其所勝,則氣流通暢,主宰精神,故能通神明。神明通達,則心氣更盛,而一身之氣皆能為我所用,也更加強健。一身之氣強健,則中焦的元氣也穩定,脾胃出納的功能正常運作,邪氣便無處容身,故能祛除穢惡。而且辛甘發散,还能散解表面的、上部的邪氣。
薑的食用宜忌
春季初食,能辟除疫病,助長生髮。秋季之後食用,容易耗散氣血,損害壽元。夜間氣血收斂,更忌食薑。嚴冬食用,可抵禦寒邪。食用薑宜少食。
4. 良薑
味辛,氣熱,無毒,陽也,可升可降。溫脾胃,有除嘔吐之功。快逆氣,能消宿食之效。出高良郡,故名之。入足陽明胃、太陰脾。治心腹逆冷,氣痛攻衝,及嘔食翻胃,霍亂轉筋。健脾暖胃,消宿食,解酒毒,下氣止瀉痢。
氣味辛熱,能溫脾胃而散邪,故凡有寒邪停冷之候者,宜服。若肺胃中有熱者,忌之。脾胃火不足者,用此以消陰翳。至於火證燥結,不可妄投。
白話文:
高良薑味辛性熱,無毒,屬於陽性藥物,可以升也可以降。它能溫暖脾胃,治療嘔吐,化解逆氣,消解宿食。高良薑產自高良郡,因此得名。它進入足陽明胃經和太陰脾經。主要用於治療心腹冷痛、氣痛攻衝、嘔吐反胃、霍亂轉筋等病症。此外,它還能健脾暖胃、消解宿食、解酒毒、下氣止瀉痢。
高良薑氣味辛熱,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因此適合治療寒邪停滯引起的症狀。但如果肺胃有熱的人,則不適合服用。脾胃火氣不足的人,可以用高良薑來消除陰翳。但對於火證燥結的情況,則不能隨意使用。
5. 草豆蔻
味辛,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足太陰、陽明經。去脾胃積滯之寒邪,止心腹新舊之冷痛。《賦》云:安心腹之痛,去脾胃之寒。氣熱味辛,治風寒客邪在胃,痛及嘔吐,一切冷氣。麵裹煨熟用。《衍義》謂:虛弱不能食者,宜此。恐不如白豆蔻為良。
白話文:
性味辛溫,無毒,屬陽性,具有升降之性,走足太陰、陽明經脈。能祛除脾胃積滯的寒邪,止息心腹新舊冷痛。《本草經賦》記載:它能安心腹之痛,去脾胃之寒。因其氣熱味辛,可治療風寒外邪侵犯胃部,導致的疼痛、嘔吐,以及一切寒氣。可將其用麵裹煨熟後食用。《本草衍義》中提到:虛弱不能進食者,宜食用此物。但可能不如白豆蔻效果好。
6. 白豆蔻
味苦、辛,氣大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手太陰經。破肺中滯氣,退目中雲氣,散胸中冷氣,補上焦元氣,化穀氣之不消,止胃冷之吐逆。
主冷氣吐逆,消穀下氣,皆辛溫逐寒之力也。去白睛翳膜,乃肺氣虛寒故耳。若紅膜不宜用。大抵胃冷宜服,胃火上炎而嘔逆不可用,肺熱禁用之。
白入肺,自有清高之氣,若草豆蔻,則專入脾胃,而其氣味又燥烈於白者,虛弱人止宜用白為良。
江云:下氣寬中,又能消食。殼方黃,似龍眼,微銳,外稜似梔子稜方真,市家以草仁代,宜辨。
白話文:
這味藥主要治療胃寒引起的嘔吐、消化不良,都是因為它辛溫性,可以驅寒的緣故。治療眼白上的翳膜,是因為肺氣虛寒導致的。若是眼白發紅的翳膜,則不適合使用。總體來說,胃寒的人可以使用,但胃火旺盛導致的嘔吐就不適合,肺熱的人也禁止使用。
白藥材入肺,本身就具有清涼之氣。而草豆蔻則專入脾胃,而且它的氣味比白藥材還要燥烈,所以虛弱的人還是用白藥材比較好。
江某說:這味藥可以降氣、寬胸,還能促進消化。它的外殼呈方形,顏色黃色,形狀像龍眼,略帶尖銳,外緣稜角像梔子一樣,市面上常以草仁代替,使用時需注意分辨。
註
- 此段文字應該是描述一種藥材,但沒有明確說明是哪種藥材。
- 文中提到的「白」,可能是指一種白色藥材,例如白蔻仁。
- 「草豆蔻」和「草仁」都是常見的藥材,但功效不同,需注意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