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約言》~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6)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6)
1. 紫菀
味辛,氣溫,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肺病咳嗽,痰涎肺痿,咳唾膿血。入胸膈快而不燥,利肺氣散而能泄。
江云:治嗽消痰,必須酒洗。
《發明》云:清肺潤肺之要藥也。其咳逆肺痿云云,乃辛散氣而苦泄火,清肺之用也。其調中止渴,潤肌添髓,乃溫補潤肺之功也。
白話文:
紫菀味辛、性溫,無毒,屬性偏陰,具有升降的特性。能治療肺部疾病引起的咳嗽、痰多、肺氣虛弱、咳吐膿血等症狀。它能迅速作用於胸膈,卻不燥熱,能宣通肺氣,又能瀉肺熱。
據江某記載:治療咳嗽、消除痰液,必須用酒浸泡清洗。
《發明》一書中記載:紫菀是治療肺熱和潤肺的重要藥物。它治療咳嗽、肺氣虛弱等症狀,是因為它辛溫能散,苦能泄火,能清肺熱。它還能調和胃氣、止渴、滋潤肌膚、增強骨髓,這是它溫補潤肺的功效。
2. 款冬花
味辛甘,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療肺經之癰痿,及氣逆之喘嗽。
江云:除痰止嗽。
《發明》云:溫肺止嗽之用為專。
凡使,用甘草湯浸一宿,待乾揉碎煎。微見花未舒者佳。杏仁為之使,得紫菀良,然所惡所畏居多,止可專與人參、麥門冬、百合,補肺藥中則有功,若與黃連、黃芩、貝母、麻黃,瀉心肺之藥同用則非也。故沈氏款花膏內,止同人參、甘、桔耳。
白話文:
款冬花味辛甘,性溫,無毒,屬陽性,具有升降的特性,可以治療肺經的癰腫痿弱,以及因氣逆導致的喘咳。
它能去除痰液、止咳。
古籍記載,款冬花溫肺止咳的功效尤為突出。
使用時,宜先用甘草湯浸泡一夜,待其乾燥後揉碎再煎煮。花苞微微綻放尚未完全開放者品質最佳。杏仁能增強其功效,與紫菀搭配也很好,但它有很多禁忌和忌諱,因此最好只與人參、麥門冬、百合等補肺藥材一起使用,才能發揮其功效。如果與黃連、黃芩、貝母、麻黃等瀉心肺的藥物同用,則效果不佳。所以某沈氏的款冬花膏方中,只與人參、甘草、橘皮同用。
3. 百合
味甘,氣平,無毒,陽中微陰,降也。治傷寒百合之奇邪,療神昏狂亂之鬼擊,除心腹不利之脹滿,下肺臟熱壅之氣逆。花白者入藥佳。江云:斂肺之痿衰。
白話文:
百合味甘,性平,無毒,屬陽但略帶陰性,具有下降的特性。它能治療傷寒引起的奇特邪氣,治療神志昏迷、狂躁、如同鬼神作祟般的疾病,消除心腹脹滿不適,以及治療肺部熱邪壅塞導致的氣逆。白色的百合花入藥效果最佳。江某說:百合能收斂肺部的虛弱衰敗。
4. 馬兜鈴
味苦,氣平微寒,無毒,陰也,降也。能清肺金之熱,故為喘嗽之需。
即木香之子。
《發明》云:馬兜鈴苦寒,清肺安肺之要藥也。
江云:止嗽,肺虛可治。用時去革膜,只取向里扁子入藥。微炒為妙。
白話文:
馬兜鈴味苦,性平微寒,沒有毒性,具有清熱瀉火、向下走的特性。它能清肺經的熱邪,因此是治療咳嗽喘息的良藥。
它是木香的果實。
《發明》一書記載:馬兜鈴味苦性寒,是治療肺熱、安定肺氣的重要藥物。
江某說:它能止咳,即使肺氣虛弱也可以服用。使用時要除去外皮,只取裡面的扁平種子入藥。微炒一下效果最佳。
5. 半夏
味辛、微苦,生則氣微寒,熟則氣微溫,有毒,陽中之陰,入足陽明、少陽、太陰經。除濕化痰涎,大和脾胃氣。痰厥及頭痛,非此莫能治。辛燥性非良,枯渴方宜忌。
江云:薑汁消痰,汗竭禁用。
妊婦用,須姜炒。常用亦以薑、礬、甘草煮之。忌羊肉、羊血、飴糖。射干、柴胡為使。
《發明》云:半夏辛燥,和健脾胃,化痰之要藥也。蓋濕傷脾而生痰,此能燥濕,所以化痰而益脾,以辛燥能逐寒而散結。
性燥而能燥濕,乃健脾胃之藥也。今人多用其化痰,不知半夏性燥而能去濕痰,故脾胃得之而健也。其於痰不屬於濕者,亦何與焉。諸血症、妊婦,及少陽傷寒而渴,與夫諸渴症,並不可服。由其性燥,損血耗血,而燥精液故也。惟氣證發渴者不忌,蓋動火上盛而然,惟氣調則動火亦伏而不渴矣。固非津液虛耗,及火邪作燥,而有妨於半夏也。
以除濕為足太陽,以止吐為足陽明。助柴胡主惡寒,是又為足少陽也。助黃芩主去熱,是又為足陽明也。寒熱往來,在半表裡,故用此有各半之意。
經云:半夏治痰,泄痰之標,非泄痰之本,本者腎也。腎主五液,化為五濕,入口為唾,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肺為涕,入脾為痰。痰者,因咳而動脾之濕也。半夏除濕,故泄痰之標。
白話文:
半夏味辛微苦,生半夏性微寒,熟半夏性微溫,有毒性,屬陰寒之藥,進入足陽明、少陽、太陰經。它能去除濕氣,化解痰涎,調理脾胃。痰厥(痰阻心脈導致昏厥)和頭痛,非半夏不可治療。但其辛燥之性並非完全良善,口乾舌燥的情況下應避免使用。
薑汁能消痰,但如果汗液已經耗盡則不能使用半夏。孕婦使用半夏,必須用薑炒過。一般使用也常用薑、明礬、甘草一起煎煮。忌與羊肉、羊血、飴糖同服。射干、柴胡是半夏的輔助藥物。
半夏辛燥,能和中健脾胃,是化痰的重要藥物。因為濕邪傷及脾臟而產生痰濁,半夏能燥濕,所以能化痰並益脾,其辛燥之性還能驅除寒邪,散除結塊。
半夏性燥卻能燥濕,是健脾胃的良藥。現代人多用它來化痰,卻不知道半夏性燥能去除濕痰,所以脾胃因此得以強健。但對於非濕邪引起的痰症,半夏則無效。各種出血症狀的患者、孕婦,以及少陽傷寒伴口渴、各種口渴症狀的患者,都不能服用半夏。因為其性燥,會損傷血液,耗損精液。只有因氣機失調導致口渴者可以服用,因為這是由於內火上炎所致,只要氣機調順,內火自然平息,就不會口渴了。所以,只有在非津液虛耗、以及火邪導致口乾的情況下,才能使用半夏。
半夏能除濕,作用於足太陽經;能止嘔,作用於足陽明經;輔助柴胡治療惡寒,作用於足少陽經;輔助黃芩清熱,作用於足陽明經。寒熱往來,表裡兼證,所以使用半夏能兼顧各個方面。
古籍記載:半夏治療痰證,只治標不治本,根本在於腎臟。腎主五液,化為五種濕氣,入口為唾液,入肝為淚液,入心為汗液,入肺為鼻涕,入脾為痰液。痰濁是因為咳嗽而使脾臟的濕氣活動起來。半夏除濕,所以能治療痰證的表面症狀。
6. 天南星
味苦、辛,氣平,有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入足太陰脾、手太陰肺。驅表裡之風痰,破胸膈之氣結,通牙關之噤閉。因其性之燥烈。
江云:風痰主藥,牛膽制之。
《發明》云:南星苦辛,行肺經能消風,降痰下氣破結。
膽星消風痰尤妙。畏附子、乾薑、生薑。入藥炮用。
白話文:
天南星味苦辛,性平,有毒,屬陰中之陽,能升能降,主要作用於脾經和肺經。能驅除表裡風痰,消除胸膈氣結,治療牙關緊閉。但因其藥性燥烈,
江氏醫家認為:天南星是治療風痰的主藥,應用時需用牛膽汁炮製。
《發明》一書記載:天南星味苦辛,走肺經,能消風、降痰、下氣、破結。
用牛膽汁炮製的天南星,治療風痰效果最佳。忌與附子、乾薑、生薑同用。使用時需炮製後方可入藥。
7. 貝母
味辛、苦,氣平微寒,無毒,陽中微陰,可升可降,入手太陰肺、少陰心、足少陽膽。利澀滯而散結氣,除煩熱而潤心肺。所以治嗽消痰,其性長於活利。
江云:治胸膈痰氣最妙,止嗽性純。厚朴、白蘞為之使,反烏頭,畏秦艽、礬石。用去心。若獨顆不能兩片者,名丹龍眼,不可入藥。
《發明》云:辛能散郁,苦能下氣,故凡心中不和而生諸疾者,皆當用之。《本草》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癰金瘡,腹中心下結實,皆散邪開鬱之功也。又主咳嗽上氣,煩渴消痰,潤心肺,乃其下氣之力也。然散鬱結之功為多。
與連翹同用,治頸瘤。燒灰敷於惡瘡,而能斂口。皆取辛能散結而苦降火,則氣血調暢而瘡口自斂矣,非貝母性本收斂而斂之也。
白話文:
貝母味辛、苦,性平微寒,無毒。它兼具溫陽和微寒的特性,既能向上升發,又能向下下降,主要作用於肺經、心經和膽經。能疏通經絡、散結消腫,消除煩熱、滋潤心肺。因此,它善於治療咳嗽、化痰,其功效在於通利活絡。
古人認為,貝母治療胸中痰氣效果最佳,止咳效果也很純粹。厚朴、白蘞能增強貝母的療效,但貝母反烏頭,忌與秦艽、礬石同用。使用貝母時應去掉心,如果單獨一顆貝母不足兩片,則稱為「丹龍眼」,不能入藥。
古籍記載:貝母辛味能散瘀,苦味能降氣,所以凡是因心氣不暢而引起的各種疾病,都應該使用它。貝母主治傷寒發熱、小便不利、疝氣、喉嚨腫痛、乳腺腫痛、金瘡外傷、腹部或心窩處腫塊等,都有散邪解鬱的功效。此外,貝母還主治咳嗽、氣喘、口渴、化痰、潤肺,這些都是它降氣的功效。但總體來說,它散結解鬱的功效更為顯著。
貝母與連翹一起使用,可以治療頸部腫瘤。將貝母燒成灰,敷在惡瘡上,可以促進傷口癒合。這是因為貝母辛味能散結,苦味能清熱,使氣血調和,瘡口自然癒合,而不是貝母本身具有收斂的功效。
8. 瓜蔞子
味甘、微苦,氣微寒,無毒,陽中微陰,降也,入手太陰、足少陽經。潤肺而降氣,有下痰治嗽之妙。行結而利滯,有通乳消腫之功。以其性之潤下,故能洗滌胸中垢膩,為治消渴之神藥也。江云:下氣定喘,治痰嗽要藥,亦療結胸。
味甘性潤,甘能補肺,潤能降氣,胸有痰者,以肺受火迫,失降下之令,今得甘緩潤下之助,則痰自降,宜其為治嗽之要也。潤肺能生津,又能治消渴。
仲景論少陽證口渴,小柴胡內以此易半夏,其能潤肺生津可見。
其種有二,紅而小者為栝蔞,黃而大者為瓜蔞。天花粉即其根也。
白話文:
瓜蔞子味甘微苦,性微寒,無毒,屬陰中帶陽,具有下降之性,作用於手太陰肺經和足少陽膽經。它能滋潤肺臟、降逆氣,是治療痰咳的良藥。能通利腸胃,消除阻塞,具有通乳消腫的功效。由於它具有潤下通利的特性,能清除胸中積垢,是治療消渴症的特效藥。古人說:它能降氣平喘,是治療痰咳的重要藥物,也能治療胸部脹滿。
瓜蔞子味甘性潤,甘味能滋補肺臟,潤性能降逆氣。胸部有痰的人,是因為肺臟受火邪的迫害,失去了下降的功能,現在有了瓜蔞子甘緩潤下的幫助,痰就能自然下降,所以它是治療咳嗽的重要藥物。它滋潤肺臟還能生津液,因此能治療消渴症。
張仲景在論述少陽證口渴時,在小柴胡湯方中用瓜蔞子代替半夏,由此可見它能滋潤肺臟、生津止渴的功效。
瓜蔞子有兩種,紅色而小的叫栝蔞,黃色而大的叫瓜蔞。天花粉是它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