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已

《本草約言》~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8)

回本書目錄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8)

1. 砂仁

味辛、苦,氣溫,無毒,陽中之陰也,可升可降。消宿食,快脾胃之滯氣。療虛寒,止腸中之泄利。入手足太陰、陽明、太陽經、足少陰經。

《賦》云:理脾胃而行滯氣,吐瀉兼醫。

又能安胎止痛,行氣故也。

日華子云:治一切霍亂心腹痛。其能止痛,行氣藥可見矣。又以止痢藥中用之,蓋亦取其止痛行氣之意。雖其性辛溫,以熱攻熱,乃所以為順治也。又為化酒食之劑,惟其辛溫行氣,則氣行而酒食亦化矣。又咳嗽上氣,是肺受風寒,以辛散之。若肺有伏火,禁用。

妊婦因氣動胎,痛不可忍,炒熟搗為末,酒調服二錢。

液云:與白檀、豆蔻為使,則入肺;與人參、益智為使,則入脾;與黃檗、茯苓為使,則入腎;與赤白石脂為使,則入大小腸。

白話文:

砂仁味辛、苦,性溫,無毒,屬溫性藥材中偏寒涼的一種,可升可降。能消解宿食,緩解脾胃脹氣。治療脾胃虛寒,止瀉。作用於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少陰腎經。

它能調理脾胃,疏通滯氣,無論吐瀉都能治療。

還能安胎止痛,因為它能行氣。

據《日華子本草》記載,砂仁能治療各種霍亂引起的腹部疼痛。它能止痛,說明它具有行氣的作用。在治療痢疾的藥方中也常使用砂仁,也是因為它能止痛行氣。雖然它性味辛溫,用溫熱之性治療熱證,卻能收到良好療效,這是因為它順應病情。砂仁也是消化酒食的良藥,由於它辛溫行氣,氣機通暢,酒食自然就能消化。還能治療咳嗽和氣喘,因為這可能是肺受風寒,用辛溫之品可以驅散寒邪。但如果肺部有伏火,則不能使用。

孕婦因氣血運行不暢而導致胎動不安,疼痛難忍時,可將砂仁炒熟研磨成粉末,用酒送服兩錢(約一克)。

砂仁配伍其他藥材,藥性會有所變化:與白檀、豆蔻同用,則藥力入肺;與人參、益智同用,則藥力入脾;與黃檗、茯苓同用,則藥力入腎;與赤石脂、白石脂同用,則藥力入大腸和小腸。

2. 茴香

味辛,氣平,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入手足少陰、太陽經。開胃口而下食,止嘔吐而調中,疝氣急痛可療,腳氣上逆能攻,破一切之臭氣,除下焦之冷氣,此最藥也。

辛能散邪,以上諸症,大抵是辛香能逐散邪氣耳。炒黃色,碎用。又名懷香子。

江云:木瓜理下焦腳氣之濕痛,茴香治疝氣腰腎之虛痛。

白話文:

茴香味辛、性平,無毒,屬陽中之陰,能升能降,循行手足少陰、太陽經脈。它能開胃促進消化、止嘔止吐、調理脾胃,治療疝氣引起的劇烈疼痛、腳氣上逆,並能去除一切臭氣及下焦的寒氣,是極其有效的藥物。

茴香辛味能散除邪氣,以上諸多功效,主要都是因為它辛香溫熱,能夠驅散邪氣。使用時應炒至黃色,再研碎服用。茴香又名懷香子。

據江氏所言:木瓜能治療下焦腳氣引起的濕熱疼痛;而茴香則能治療疝氣及腰腎虛寒引起的疼痛。

3. 麻黃

味苦、甘,氣溫,無毒,陰中之陽,升也,入手太陰經。通玄府,治傷寒血澀之身疼。開腠理,療傷寒陽郁之表熱。故能散榮中之寒,泄衛中之實,療足太陽經無汗之表藥也。根節又有止汗之功。一物之性,有不同如此。

《珍珠囊》云:其形中空,散寒邪而發表,其節中閉,止盜汗而固虛。

惟在表,真有寒邪者,宜用汗之。其或寒邪在裡,或表虛之人,或陰虛發熱,或傷風有汗,或傷食等證,雖有發熱惡寒,其不頭痛身疼而拘急,六脈不浮緊甚者,皆不可用。雖可汗之症,亦不可過服。蓋汗乃心之液,過汗則心家易涸,而心血亦為之動矣,或至亡陽,甚至衄血不止。丹溪嘗以麻黃、人參同用,亦攻補法也。

凡用去節,煮二三沸,去上沫,否則令心煩悶。厚朴為之使,惡辛夷、石韋。

《湯液》云:麻黃泄衛實,桂枝治衛虛,二者雖太陽經藥,以其在太陽地分耳,其本病實榮衛藥也。肺主衛,心主榮,麻寅肺之劑,故冬月傷寒用麻黃,傷風而咳用桂枝,即湯液之源也。

白話文:

麻黃味甘苦,性溫,無毒,屬陰中之陽,具有升發之性,走手太陰肺經。它能通達臟腑,治療傷寒導致血脈瘀滯的疼痛;疏通肌膚腠理,治療傷寒陽氣鬱滯引起的表熱。因此,麻黃能散發體內寒邪,排除衛氣鬱滯,是治療足太陽膀胱經無汗表證的良藥。其根節還有止汗的功效,一物卻能有如此不同的作用。

《珍珠囊》記載:麻黃莖幹中空,能散寒邪而發汗;節部則較為實密,能止盜汗而固護虛弱。

但只有表證確實有寒邪的人,才適合用麻黃發汗。如果寒邪在裡,或表虛,或陰虛發熱,或傷風已出汗,或傷食等情況,即使有發熱惡寒,但沒有頭痛身痛和肌肉拘緊,脈象也不浮緊,就都不能使用麻黃。即使是適合發汗的症狀,也不能服用過量。因為汗液是心臟的津液,出汗過多會傷及心臟,導致心血虧損,甚至出現亡陽、鼻出血不止等嚴重後果。丹溪翁曾用麻黃、人參同用,是攻補兼施的用法。

使用麻黃時,需去掉莖節,煮沸兩三次,去掉浮沫,否則會引起心煩悶。厚朴是麻黃的相使藥物,麻黃忌與辛夷、石韋同用。

《湯液經》記載:麻黃能泄去衛氣鬱滯,桂枝能治療衛氣虛弱,兩者雖然都是太陽經藥物,但作用於太陽經的不同部位,其根本都是治療榮衛的藥物。肺主衛氣,心主營氣,麻黃是作用於肺的藥物,所以冬天傷寒用麻黃,傷風咳嗽則用桂枝,這就是《湯液經》的精髓所在。

4. 葛根

味甘、辛,氣平,性溫浮,無毒,陽也,升也,入手足陽明經。發陽明之風寒,解肌表之壯熱,療頭顱之苦痛,止胃虛之消渴,解酒中之苛熱,治往來之溫瘧。生根汁大寒,可治天行時病。頭痛如欲破者,連須蔥白湯飲之。又不已者,葛根蔥白湯用之如神。然太陽初病,未入陽明而頭痛者,未可便服葛根以發之,恐引賊入家也。

若額顱痛者可服之。又其氣輕浮鼓舞,能升提胃氣上行,及益陽生津,但不可多服,恐損胃氣。葛花消酒毒。用葛花並小豆花曬乾為末,飲酒不知醉。

白話文:

葛根味甘辛,性溫和,無毒,具有向上升發的特性,進入手足陽明經。能治療陽明經的風寒,解除肌表鬱熱,緩解頭痛,治療胃虛引起的消渴(糖尿病),解酒後引起的燥熱,以及治療往來寒熱的瘧疾。新鮮葛根汁性寒,可以治療流行性疾病。頭痛劇烈好像頭要裂開一樣,可以用葛根加蔥白煮水服用。如果頭痛仍然持續,用葛根蔥白湯治療效果非常好。但是,如果頭痛是太陽經初期病症,還沒有發展到陽明經,就不要服用葛根,以免加重病情。

如果頭痛位於額頭,則可以服用葛根。葛根氣味輕浮,能提升胃氣,益陽生津,但不可服用過多,以免損傷胃氣。葛花可以解酒毒,將葛花和小豆花曬乾磨成粉末,服用後可以減少醉酒程度。

5. 升麻

味甘、苦,氣平微寒,無毒,陽中之陰,入足陽明經及手陽明、太陰經。散陽明之風邪,解肌肉之浮熱,治咽喉之腫毒,療肺痿之膿血。升陽氣於至陰之下,因名曰升麻。令人中氣驟升,不可多服。升麻,亦陽明經藥也。若初病太陽,亦不可便服升麻。其治喉痛口瘡等候,皆升麻解毒之能也。

引蔥白,散手陽明之風邪;引石膏,止足陽明之齒痛;引地黃諸藥入陽明,以治吐衄;引參、耆於上達,以益元氣。若補脾胃,非此為引則不能補。

醫書皆以為元氣不足者,用此於陰中升陽,非也。惟陽氣下陷者,可用此升提之。若元氣不足者,升之則下虛,而元氣益不足矣。慎之。形輕黑堅為上,去黑皮及腐者用。

按:吐衄血,犀角地黃湯主之,夫犀角乃陽明經藥也。

江云: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夫二物性味相遠,何以代之?不過知升麻亦陽明經藥,用之以引地黃及他藥入陽明耳。

《發明》云:升麻升散之功最大,解脾胃肌肉間熱,散手足陽明經風邪藥也。

白話文:

升麻味甘苦,性平微寒,無毒,屬陰中之陽,主要作用於足陽明經以及手陽明、手太陰經。它能驅散陽明經的風邪,消除肌肉浮腫發熱,治療咽喉腫痛,以及肺痿引起的膿血。升麻能提升陽氣至最陰處,因此得名。服用升麻能迅速提升中氣,但不可過量。升麻也是陽明經藥物。如果初期患太陽經病症,也不可立即服用升麻。它治療喉嚨痛、口瘡等症狀,都是依靠升麻的解毒功效。

蔥白能引導藥物散去手陽明經的風邪;石膏能治療足陽明經的牙痛;地黃等藥物藉由升麻引導進入陽明經,治療吐血、鼻出血;人參、黃耆等藥物藉由升麻向上輸送,以增強元氣。如果要補益脾胃,沒有升麻引導就難以奏效。

醫書上說元氣不足的人,可以用升麻在陰中升陽,這是錯誤的。只有陽氣下陷的人,才能用升麻來提升陽氣。如果元氣不足的人服用升麻,反而會加重下焦虛弱,使元氣更加不足,應當謹慎。升麻以輕、色黑、堅實者為佳,需去除黑色外皮和腐爛的部分。

吐血、鼻出血,犀角地黃湯是主要的治療方劑,犀角也是陽明經藥物。

江氏醫家說:如果沒有犀角,可以用升麻代替。但兩者藥性相差甚遠,為何能互相替代呢?只是因為知道升麻也是陽明經藥物,用它引導地黃等藥物進入陽明經而已。

《發明》一書說:升麻的升散作用最強,能治療脾胃及肌肉間的熱證,是治療手足陽明經風邪的藥物。

6. 羌活

味苦、甘、辛,氣平微溫,無毒,陰中之陽,升也,入手足太陽、足厥陰。太陽本經藥也。散肌表八風之邪,利周身百節之痛,排巨陽肉腐之疽,除新舊風濕之症。

《發明》云:羌活治風之要藥。

又云:治濕者,風能勝濕也。故《湯液》治太陽經頭痛,肢節及周身盡痛。

又云:賊風失音不語等候,皆風邪風濕所致,惟辛溫而氣味輕浮,故能散肌表八風諸邪,而周身骨節痛與癰腫等,因於風濕者悉除矣。若血虛不能榮筋,肢節筋骨痠疼者宜審用。或挾風濕者,血藥中兼用。治風邪在表、在上,此要藥也。

用雖與獨活同功,然羌活主上行,其氣雄;獨活主下行,其氣細,為不同耳。此九味湯專以此為君,而不及獨活也。汗多過膝者,不宜多服。

白話文:

羌活味苦、甘、辛,性溫和,無毒,屬陰中之陽,具有向上升發的特性,主要作用於手足太陽經和足厥陰經。它是太陽經的要藥,能驅散肌表八種風邪,治療周身關節疼痛,消除癰疽(化膿性炎症),以及新舊風濕病症。

古籍記載,羌活是治療風證的重要藥物。它能治療濕證,是因為風能剋制濕邪。因此,古方常用它治療太陽經頭痛、肢體和全身疼痛。

古籍也記載,因風邪引起的失聲、不能說話等症狀,都是風邪和風濕造成的。羌活辛溫,氣味輕浮,因此能散發肌表八種風邪,治療因風濕引起的周身骨節疼痛和癰腫等症。但若因血虛導致筋骨痠痛,則需謹慎使用,或與活血藥同用。對於風邪在表、在上者,羌活是重要的藥物。

羌活與獨活功效相似,但羌活主要向上走,藥力強勁;獨活主要向下走,藥力較弱,這是兩者不同之處。九味湯以羌活為君藥,而不使用獨活。汗出過多超過膝蓋者,不宜服用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