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已

《本草約言》~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9)

回本書目錄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9)

1. 防風

味甘、辛,氣溫,無毒,陽也,升也,入足太陽經。乃卒伍卑賤之職,隨所引而至之者也。開腠理,蕩肌表之風邪。瀉肺實,散頭目之滯氣。乃風藥中之潤劑也。誤服瀉人上焦元氣。

《發明》云:防風氣溫而浮,治風通用,除上焦在表風邪為最,兼治下焦風濕。盡其用矣。除上焦風邪仙藥,故誤服瀉人上焦元氣,可見上焦有實風邪者方可用之。

珍云:身去身半已上風邪,梢去身半已下風邪。

心云:又去濕之仙藥也,風能勝濕爾。諸風藥皆然。

得澤瀉、藁本,療風;得當歸、芍藥、陽起石、禹餘糧,療婦人子臟風。

凡用,去蘆並釵股。

白話文:

防風味甘辛,性溫,無毒,屬陽性,具有上升的特性,走足太陽經。它就像軍隊裡地位低下的士兵,隨處應召,到達身體任何需要的地方。能疏通毛孔,驅散肌膚表層的風邪,瀉肺熱,散去頭目部位的鬱滯之氣。它是風藥中性質溫和滋潤的藥物。但錯誤服用會耗損上焦的元氣。

《發明》裡說:防風性溫而輕浮,治療風邪皆可通用,尤其擅長去除上焦表面的風邪,也能治療下焦的風濕,功效非常全面。它是治療上焦風邪的良藥,所以錯誤服用會耗損上焦元氣,可見只有上焦有實證的風邪才能使用它。

珍氏說:防風能治療身體上半部的風邪,梢部則能治療身體下半部的風邪。

心氏說:防風也是治療濕邪的良藥,因為風能克制濕邪,所有治療風的藥物都是如此。

防風與澤瀉、藁本同用,治療風邪;與當歸、芍藥、陽起石、禹餘糧同用,治療婦女子宮的風邪。

使用防風時,需去除蘆根和釵股(指根部較硬的部分)。

2. 獨活

味苦,甘,氣平微溫,陰中之陽,可升可降。蓋其氣不若羌活之雄,故亦可降。入足少陰經。去風寒濕氣,兩足拘攣,療諸風掉眩,頸項難伸。加細辛止風寒之齒痛,及本經之頭痛。得風不搖,無風自搖,故名獨搖草,與羌活原無二種,後人分用,紫色而節密者為羌活,黃色而作塊者為獨活。羌活氣雄,獨活氣細,故雄者入足太陽,而細者入足少陰也。

去皮淨用。

白話文:

獨活味苦甘,性平微溫,屬陰中之陽,能升能降。它的藥性不像羌活那麼強勁,因此也能向下行氣。它走足少陰經,能祛除風寒濕邪,治療兩腳拘攣、各種風引起的頭暈眼花、頸項僵硬難以伸展等症狀。搭配細辛使用,可以治療風寒引起的牙痛和足少陰經頭痛。它能治因風吹而搖動不止,以及沒風也自己搖晃的病症,所以又叫獨搖草。其實,獨活和羌活原本是同種植物,只是後人區分使用:紫色莖節密的稱為羌活,黃色塊莖狀的稱為獨活。羌活藥性強勁,獨活藥性溫和,所以強勁的羌活入足太陽經,溫和的獨活入足少陰經。

需去皮後使用。

3. 藁本

味辛、苦,氣溫,無毒,氣厚味薄,陽也,升也,入足太陽經。大寒氣客於巨陽之經,苦頭痛流於巔頂之上,闢霧露之蒙郁,發風邪之飄揚。

太陽經風藥,治寒邪結鬱於本經,又專治本經頭痛。其氣雄壯,能引諸藥上至巔頂。又治頭面及遍身皮膚風濕瘙癢。

白話文:

藁本味辛、苦,性溫,無毒。氣味厚重,但味道較淡,屬陽性藥物,具有向上升發之性,進入足太陽膀胱經。它能治療大寒之邪侵入足太陽經,導致的頭痛,痛感甚至會蔓延至頭頂,可以驅散霧露等寒邪引起的鬱結,以及風邪引起的浮動症狀。

藁本是太陽經的風寒藥,主治寒邪鬱結於足太陽經,尤其擅長治療足太陽經引起的頭痛。其藥性雄厚有力,能將其他藥物引導至頭頂。此外,還能治療頭面部及全身皮膚風濕引起的瘙癢。

4. 天麻

味辛、甘,氣平,無毒,陽也,升也。療大人風熱頭眩,治小兒風癇驚悸,祛風麻痹不仁,主癱瘓語言不遂。凡使,勿誤用御風草,與之相似,誤服令人有結脹之患。其真者,破之自然明亮有色。諸證皆風濕所為,天麻則主風濕之藥也。入足厥陰肝、太陽膀胱。凡用,濕草紙包煨用。

東垣曰:眼黑頭旋,乃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除。其苗名定風草,獨不為風所動,乃治內風之神效也。又名赤箭。赤箭、天麻本一物,然赤箭則言苗,有自表入里之功,天麻則言根,有自內達外之用。根則抽苗,徑直而上,苗則結子,成熟而落,從干中而下至上而生,以此推之,可識其內外主治之理。

白話文:

天麻味辛甘,性平,無毒,屬陽,具有上升的特性。能治療成年人因風熱引起的頭暈目眩,治療小兒因風引起的抽搐、驚悸,以及風寒引起的麻痺、感覺喪失,主治癱瘓、語言障礙。使用時,切勿誤用與其外形相似的御風草,誤服會導致腹脹。真正的天麻,掰開後會自然明亮且有光澤。上述症狀都是風濕引起的,天麻是治療風濕的良藥。天麻歸入足厥陰肝經和太陽膀胱經。使用時,要用濕草紙包起來煨烤。

張元素(東垣)說:眼睛發黑、頭暈目眩,是體內風虛引起的,非天麻不可治愈。天麻的苗叫做定風草,獨自不會被風吹動,是治療內風的特效藥。天麻又名赤箭。赤箭和天麻本是同一個植物,但赤箭指的是它的莖葉,有從體表進入體內的功效;天麻指的是它的根莖,有從體內作用於體表的功效。根莖會長出莖葉,向上直立生長;莖葉會結果,成熟後落下,從根莖向上生長。由此推論,可以了解天麻內外兼治的道理。

5. 菊花

味苦、甘,氣平寒,無毒,陰中之陽,升也。散八風上注之頭眩,止兩目欲脫之淚出。

入手厥陰、手少陰、太陰經。

野菊味苦,胃氣反傷;園菊味甘,陰血兼補。去梗酒洗,速達上行。

能補陰。單葉花小而黃,味甘而應候開者入藥。野菊味苦者,名苦薏,大傷胃氣,不用。此劑能明目聰耳,及胸中煩熱,蓋數症皆由水不足而風火上盛,故得補陰之劑則水盛而火自熄矣。抑且腎竅通耳,目中黑睛屬腎,腎氣盛則竅通睛明,清氣升則頭目清、煩熱降。

《發明》云:菊花甘寒,益血驅風,清頭目之的藥也。

白話文:

菊花味甘苦,性平寒,無毒,屬陰中之陽,具有上升的特性。能治療因風邪侵襲引起的頭暈,以及眼睛脹痛流淚的症狀。

它能走入手厥陰經、手少陰經和手太陰經。

野菊花味苦,反而會損傷胃氣;而園藝栽培的菊花味甘,能同時滋補陰血。去莖後用酒清洗,藥效能迅速上行。

菊花能滋補陰氣。藥用的菊花是單瓣、花朵小而呈黃色、味道甘甜且應時開放的。野菊花味苦,稱為苦薏,會嚴重損傷胃氣,不能使用。菊花能明目、聰耳,並治療胸中煩熱,因為這些症狀都是由於體內陰液不足,導致風火上炎所致,所以服用滋補陰液的藥物,就能使陰液充足,從而平息內火。此外,腎經與耳竅相通,眼睛的黑眼珠也屬腎,腎氣充足則耳竅通暢,眼睛明亮;清氣上升則頭目清爽,煩熱下降。

《發明》一書記載:菊花味甘性寒,能益血、驅風,是治療頭目症狀的良藥。

6. 白附子

味甘、辛,氣溫,有小毒,陽也,升也。驅風濕而除血痹,行藥勢而利諸經。

《發明》云:白附子辛溫純陽,能上升行藥之勢,故主面上百病,可作面脂。主心痛血痹。又主中風失音,一切冷風氣。入藥炮用。

白話文:

白附子味甘辛,性溫,有小毒,屬陽性,具有向上升騰的特性。它能驅除風濕,治療血痺,促進藥物運行,使藥力通達全身經絡。

古籍《發明》記載:白附子辛溫純陽,能向上提升藥物功效,因此能治療面部各種疾病,可製成面脂使用;主治心痛、血痺;還能治療中風失音及一切因寒邪入侵引起的疾病。入藥需炮製後使用。

7. 威靈仙

味苦、辛,氣溫,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通行十二經之藥也。外而身表,去久客之風邪;內而胸腹,治不利之痰氣。外而身表,走腰足而為之先;去腰膝冷痛。內而胸腹,入大腸而為之最。去大腸風。因其宣快之能,故有虛中之畏。蘇長公每用,同牛膝治腳疾,有驗。

鐵腳者佳,不聞水聲產者良。威靈仙專疏風濕冷氣而不滯,治痛風之要藥也。在上疼者尤效。須量病人稍虛者即禁用之。忌茗及麵湯、牛乳、黑醜。

白話文:

威靈仙味苦辛,性溫,無毒。它陰中帶陽,能升能降,能通行全身十二經脈。外用可以治療久治不癒的風邪,內服可以治療胸腹部的痰氣阻滯。外用時,它能快速到達腰足,治療腰膝冷痛;內服時,它能深入大腸,治療大腸風。因為它藥性峻猛迅速,所以體虛的人不宜使用。蘇頌(蘇長公)常用它與牛膝一起治療腳疾,效果很好。藥材以鐵莖的為佳,產於不聞水聲的地方的藥效最佳。威靈仙專門疏通風濕寒邪,而不留滯體內,是治療痛風的重要藥物,尤其對於上半身疼痛者效果顯著。但必須注意,體質稍虛的人就絕對不能使用。忌與茶、麵湯、牛奶、黑豆一起服用。

8. 薏苡仁

味甘,氣微寒,無毒,陽中微陰,可升可降,入手足太陰、陽明、足厥陰經。外而身表,有去濕之妙;內而腸胃,有進食之能。外而身表,疏滲而不發;內而腸胃,和利而不爭。又治痿癰於肺臟,能治水氣而精神。蓋其勢力緩薄,倍用於他藥方精。

專療濕痹,且治肺癰。筋急拘孿,屈伸不便者最效。濕痹證。咳嗽,涕唾膿血並出者極佳。肺癰證。除筋骨邪入作痛,消皮膚水溢發腫。久服益氣輕身,多服開胃進食。

《發明》云:薏仁古方用治心肺,《本草》專主除濕健脾,不及於肺,然益肺之功在其中矣。故《本草》主風濕痹,筋急拘攣,利腸胃,消水腫,進食,久服輕身益氣,此除濕健脾之功也。脾土健,則肺金滋其化養,不為濕熱所傷,故肺金自益。凡痰唾咳嗽上氣,肺痿肺癰吐膿血,方中多用之,良有以也。

按:《衍義》云:《本經》謂主筋急拘攣,須分兩等,大筋縮短拘急不伸,此是因熱拘攣,故此可用,倘若因寒筋急,不可用也。

江云:受濕者,亦能筋緩。

再按:丹溪曰:寒則筋急,熱則筋縮,急因於堅強,縮因於短促。若受濕則弛,弛因於寬長。然寒與濕未嘗不挾熱,而三者又未始不因於濕,薏仁去濕要藥也。以《衍義》觀之,則筋病因熱可用;以丹溪觀之,則筋病因寒、因熱、因濕,皆可用也。蓋寒而留久,亦變而為熱,況外寒與熱,皆由內濕啟之,方能成病。

內濕病者,酒面為多,而魚與肉繼以成之,若甘滑、陳久、燒炙、辛香、乾硬之物,皆致濕之因也。戒之,慎之。

白話文:

薏苡仁味甘性微寒,無毒,屬性偏陰,既能上升又能下降,作用於手足太陰、陽明、足厥陰經。外用於體表,有很好的除濕功效;內服於腸胃,能促進食慾。外用時,能疏通滲透而不至於過於激發;內服時,能調和通利而不至於與其他藥物相爭。還能治療肺部的痿症和癰腫,能治療水腫,並使精神煥發。薏苡仁藥性平和緩慢,所以在其他藥方中常常需要加大用量才能發揮功效。

主要治療濕痺,以及肺癰。筋急拘攣,關節屈伸不便者療效最佳。對於濕痺引起的咳嗽、咳出膿血痰涕的症狀,效果極佳。除了能治療筋骨因邪氣入侵而引起的疼痛,還能消除皮膚水腫。長期服用能益氣輕身,多服能開胃進食。

古方曾用薏苡仁治療心肺疾病,《本草》記載薏苡仁主要功效是除濕健脾,雖然沒有明確提及其益肺功效,但實際上它確實具有益肺的功效。因此,《本草》記載薏苡仁能治療風濕痺痛、筋急拘攣,通利腸胃,消除水腫,促進食慾,長期服用能輕身益氣,這些都是其除濕健脾的功效。脾土強健,則肺金得到滋養,就不會受到濕熱的侵害,從而達到益肺的效果。凡是痰多咳嗽、氣喘、肺痿、肺癰、咳吐膿血等症,方劑中多用薏苡仁,是有其道理的。

根據《醫學衍義》記載,《本經》中提到薏苡仁主治筋急拘攣,需區分情況:若因熱邪導致大筋縮短拘急難伸,則可以使用薏苡仁;但若是因寒邪導致筋急,則不可使用。

江氏醫家認為,受濕邪侵犯,也會導致筋脈鬆弛。

再根據丹溪先生的醫案:寒則筋急,熱則筋縮,筋急是因筋脈強硬,筋縮是因筋脈短縮;若受濕邪侵犯則筋脈弛緩,因其筋脈寬長所致。然而寒邪與濕邪常常夾雜熱邪,而這三者又都常常是由於濕邪所致,薏苡仁是祛除濕邪的重要藥物。從《醫學衍義》來看,筋病若因熱邪引起則可以使用;從丹溪先生的觀點來看,筋病無論因寒、熱或濕邪引起,皆可用薏苡仁。因為寒邪久留,也會轉化為熱邪,況且外感寒邪或熱邪,都往往由內濕開啟,才會導致疾病。

內濕多由飲酒過度引起,其次是過食魚肉,而甘甜滑膩、陳久腐敗、燒烤辛辣、乾硬的食物,都是導致濕邪的因素。應當戒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