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已

《本草約言》~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10)

回本書目錄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10)

1. 細辛

味辛,氣溫,無毒,陽也,升也,入手足少陰經。溫腹內之陰寒,破胸中之結滯,止少陰之頭痛,當少用之,獨活為使。散諸經之風氣,治邪在裡之表藥也。

香味俱細而緩,故入少陰。若太陽則羌活,陽明則白芷,太陰則蒼朮,厥陰則川芎、吳茱萸,少陽則柴胡,用者隨經不可差也。

細辛以辛溫,故能溫陰經、散寒水,以去內寒也。

江云:發少陰汗而止頭痛,兼醫咳嗽。仲景治少陰症,麻黃附子細辛湯,治邪在裡之表藥有以也。去頭面風痛不可缺。若頭目諸症,因火熱屬陽經者不可用。單服末不過半錢,多服氣悶。

白話文:

細辛味辛性溫,無毒,屬陽,具有向上升發的特性,進入手足少陰經。它能溫暖腹部內部的陰寒,疏通胸中鬱結,止治少陰經頭痛,但用量要少,常用獨活藥引。細辛能散去經絡中的風氣,是治療邪氣在裡、但又要從表治的藥物。

它的香味細微而緩和,因此能進入少陰經。如果要治療太陽經,則用羌活;陽明經則用白芷;太陰經則用蒼朮;厥陰經則用川芎、吳茱萸;少陽經則用柴胡。用藥時必須根據經絡選擇,不能弄錯。

細辛因為辛溫的特性,能夠溫暖陰經、散寒除濕,從而去除內寒。

古人說:細辛可以發少陰經的汗來止頭痛,還能治療咳嗽。張仲景在治療少陰病的麻黃附子細辛湯中使用細辛,正是因為它能治療邪氣在裡、但又要從表治的特性。治療頭面風痛,細辛不可或缺。但如果頭目諸症是因火熱而屬於陽經的病症,則不可使用。單獨服用細辛,每次用量不超過半錢(約1.5克),用量過多會讓人氣悶。

2. 白芷

味辛,氣溫,無毒,陽也,升也,入手足陽明經。頭風目疾能攻,皮膚燥癢可療,陽明頭痛非此不除,通治本經風邪之藥。排膿生肌,療瘡瘍邪氣之需。活血勝濕,主帶下赤白之妙。陽明氣血之海,故主女子崩漏赤白。血閉陰腫,多屬陽明,此能止之。

微帶甘泥,故辛溫而走於肌肉,只治足陽明頭痛,而不治他經也。此劑最能排膿長肉,而散面上風邪,及諸瘡瘍,皆當以此為佐。又能止崩,又以為手太陰引經之劑,意者味辛,更能入肺故耳。

《發明》云:白芷辛溫而輕升,走肌達於頭面,陽明經解利之要藥也。

白話文:

白芷味辛、性溫,無毒。它屬陽性,具有向上升發的特性,進入手足陽明經。能治療頭痛、眼疾,以及皮膚乾燥瘙癢。陽明經頭痛,非白芷不可治,是治療本經風邪的要藥。它能排膿生肌,治療瘡瘍和邪氣。還能活血祛濕,治療女性白帶異常。因陽明經是氣血之海,所以能治療女性崩漏(月經過多或出血不止)、白帶異常。血閉陰腫,多屬陽明經病症,白芷也能治療。

白芷略帶甘甜之味,所以辛溫之性能到達肌肉組織,主要治療足陽明經頭痛,而對其他經脈的頭痛則療效不佳。白芷最擅長排膿長肉,散發面部風邪,治療各種瘡瘍,都應該用它來輔助治療。它還能止血,並能引導藥物進入手太陰經。這是因為它辛味能入肺經的緣故。

古籍《發明》記載:白芷辛溫輕升,能到達肌肉組織直至頭面部,是疏通陽明經的要藥。

3. 柴胡

味苦,氣平微寒,無毒,氣味俱輕,陰中之陽,升也,入手足少陽、厥陰經。左右兩傍脅下痛,日晡潮熱往來生,在臟調經內主血,在肌主氣上行經,散胸腹之結熱,引清氣之上騰,本經頭痛宜用,寒熱邪氣增。

《發明》云:柴胡氣味輕清,能引清氣上行,而順陽道解肌發表,其專功也。

經云:在經主氣,在臟調經者,氣薄能行經故耳。愚謂:陽道升而陰道降,又何氣血經脈之不順且調哉?本經並無一字治勞,今治勞方中多用之者,由其能提清氣以祛邪熱耳。若真臟虧損,復受火熱,因虛致勞,須審用之。故用於清陽下陷則可,若用於下元虛絕則不可。仲景治傷寒寒熱往來如瘧,及溫瘧等證,正為合宜。

畏藜蘆,使半夏。又治瘧必用之劑也。在臟主血,在經主氣,亦婦人胎前產後血熱必用之藥也。瀉肝火,去心下痰結煩熱,同黃連豬膽汁炒。為佐。治瘡瘍,散諸經血凝氣聚,與連翹同功。傷寒門誠為要劑,瘟瘧證可作主力。經脈不調,和四物、秦艽、牡丹皮,治之最效。產後積血,佐巴豆、三稜、莪朮,攻之則安。

傷寒雜症,婦女月經,適來適斷,俱小柴胡主之。加四物、秦艽、丹皮之類,同為調經之劑。

白話文:

柴胡味苦,性平微寒,無毒,藥性輕柔,屬陰中之陽,具有升提之性,走入手足少陽、厥陰經脈。主治兩脅下疼痛,午後潮熱往來,在臟腑方面調和經血,在肌肉方面疏通氣機上行,能散解胸腹鬱熱,使清氣上升。治療經脈頭痛效果顯著,也可用于寒熱邪氣交盛。

其藥性輕清,能引導清氣上升,順利陽氣,解表發汗,是其主要功效。

經書記載柴胡在經脈中主氣,在臟腑中調和經血,是因為其藥性輕薄,能暢通經絡。因此,陽氣上升,陰氣下降,氣血經絡自然就能順暢調和。雖然經書中沒有記載柴胡能治療勞損,但許多治療勞損的方劑中都使用柴胡,是因為它能提升清氣,祛除邪熱。但若因臟腑虧損、火熱內盛而致勞損,則需謹慎使用。清陽下陷時可用,下元虛損時則不宜使用。張仲景治療傷寒寒熱往來如瘧疾及溫瘧等症,都認為柴胡非常合適。

柴胡畏藜蘆,配伍半夏。也是治療瘧疾必用的藥物。因其在臟腑中主血,在經脈中主氣,所以也是婦女孕期前後血熱的常用藥物。能瀉肝火,去除心下痰結引起的煩熱,與黃連、豬膽汁同炒,作輔助藥使用。還能治療瘡瘍,散解經脈血凝氣滯,與連翹功效相似。在治療傷寒方面是重要藥物,在瘟疫瘧疾中可作主要藥物。經脈不調,可與四物湯、秦艽、牡丹皮等配伍,療效最佳。產後瘀血,可與巴豆、三稜、莪朮等配伍,攻逐瘀血。

傷寒雜症、婦女月經來去失常,都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加上四物湯、秦艽、丹皮等藥,可作為調經的方劑。

4. 前胡

味苦,氣微寒,無毒,味薄氣清,陰中之陽,可升可降。療胸膈痞滿,消痰下氣,治傷寒寒熱。推陳致新,除內結熱之藥也。

《發明》云:前胡專散氣清痰,以半夏為使。入足厥陰肝、足陽明胃、手太陰肺。止嗽除痰,解熱開胃,傷熱之病多用之。野蒿根與之甚相似,只是味粗酸,若誤用,令人胃反不愛食。

白話文:

前胡味苦,性微寒,沒有毒性,味道淡薄,氣味清香,屬陰中之陽,能升能降。可以治療胸膈痞滿,消除痰濁,降氣化痰,治療傷寒引起的寒熱症狀。它能促進新陳代謝,去除體內鬱積的熱邪。

《發明》中記載:前胡專門能疏散氣機、清利痰濁,常用半夏來輔助它。它走經絡入足厥陰肝經、足陽明胃經、手太陰肺經。能止咳化痰,解熱開胃,治療外感熱病多會使用它。野蒿根和它長得很像,但野蒿根味道粗糙帶酸,如果誤用,會導致噁心嘔吐,影響食慾。

5. 旋覆花(一名金沸草)

味鹹、甘,氣溫,有小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入手太陰、陽明、足太陰、厥陰經。去頭面之風邪,散胸中之氣結,膈上痰逆能消,膀胱水畜能折。深黃色呼為金錢花。此消痰導飲散利之劑,故《本草》主結氣,消膈上痰結如膠,膀胱留飲,風氣濕痹。云云。其消痰導飲、散結利氣可知矣。

病人稍涉虛者,不宜多服,利大腸故也。傷寒汗下後,心下痞堅,噫氣不除者宜此。

白話文:

旋覆花(也叫金沸草)味鹹、甘,性溫,略帶毒性,屬陰中之陽,能升能降,作用於手太陰、陽明經和足太陰、厥陰經。它可以去除頭面部的風邪,散去胸中的氣滯,消除膈上痰逆,以及消除膀胱中的水腫。深黃色的旋覆花稱為金錢花。旋覆花是消痰、利水、散結的藥物,因此古籍記載它能治療氣滯、消除膈上像膠一樣的痰結,以及膀胱積水、風濕痹痛等症狀。其消痰、利水、散結、利氣的功效由此可見。

體質稍虛弱的病人,不宜服用過多,因為它會瀉下大腸。傷寒病汗退後,心下痞悶,呃逆不止的情況,適合服用旋覆花。

6. 桔梗

味苦、辛,氣微溫,有小毒,陰中之陽,升也。止咽痛,兼除鼻塞。利膈氣,仍治肺癰。一諸藥之舟楫,一肺部之引經。凡使,去蘆,米泔浸一宿。焙乾用。畏白芨、龍眼、龍膽。能開提氣血,氣藥中宜用之。然為舟楫之劑,若上壅火升,及下逼之人勿用。加蔥白、石膏,則能升氣於至陰之下,亦上升也。

能治氣血凝滯而痰壅等疾者,蓋以開提氣血,則痰亦自是而疏通耳。故瘡癤癰疽,及在表實證,皆當用之。然必假是以為舟楫,載諸藥而上行表分,使氣血流通,而結核為之自釋。開胸膈,除上氣壅;清頭目,散表寒邪。與國老同為舟楫,引將軍可使上行。解利小兒驚癇,開提男子血氣。

得牡蠣、遠志,仍治恚怒;得硝石、石膏,可治傷寒。

江云:化痰順氣。

白話文:

桔梗味苦辛,性溫,微毒。它屬陰中之陽,具有向上升提的特性。能止咽喉痛,並能解除鼻塞。能疏通胸膈之氣,還能治療肺癰(肺部感染)。它如同舟楫一樣,能引導其他藥物,尤其是在肺部,引導藥物到達病灶。使用時需去除其蘆頭,用淘米水浸泡一夜,曬乾後再使用。它忌白芨、龍眼肉、龍膽草。桔梗能疏通提昇氣血,在治療氣病的藥方中常用。但因其具有引導藥物的作用,若患者上焦有實火上升或下焦有氣逆上衝的情況,則不宜使用。若加入蔥白和石膏,則能將氣提升到至陰(下焦)以下,也能向上升提。

桔梗能治療氣血凝滯、痰濁壅塞等疾病,因為它能疏通提昇氣血,使痰濁自然消散。因此,對於瘡癤癰疽,以及表證實證,都應該使用。但必須把它當作舟楫,搭載其他藥物上行至肌膚表面,使氣血流通,使腫塊自行消散。桔梗能開通胸膈,消除上焦氣滯;能清利頭目,散寒邪於肌表。它與國老(指某些藥物,推測為具有引導作用的藥物)一樣,具有引導藥物的作用,能引導其他藥物(將軍,指具有攻邪作用的藥物)上行。桔梗還能治療小兒驚癇,疏通提昇男子之氣血。

如果與牡蠣、遠志配伍,還能治療鬱怒;如果與硝石、石膏配伍,還能治療傷寒。

江氏(某醫家)認為:桔梗具有化痰順氣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