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約言》~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11)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11)
1. 秦艽
味苦、辛,氣平溫,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手陽明經也。除四肢風濕若懈,療遍體黃疸如金,陽明濕熱。去大腸之風毒,主傳屍之骨蒸,以苦能解熱。散而能滲之藥也。菖蒲為之使。
《發明》云:秦艽主風濕之藥,而活血勞筋,手足不隨妙藥。蓋血活則風滅,濕去則筋榮,故療風不問新久。通身攣急,肢節痛為專治。
江云:除骨節之疼痛。
白話文:
秦艽味苦辛,性溫和,無毒,屬陰中之陽,可以上升也可以下降,歸屬於手陽明經。它能治療四肢風濕、肌肉酸軟無力,以及全身黃疸(像黃金一樣的顏色)、陽明經濕熱等症狀。還能去除大腸中的風毒,主治因傳染病導致的骨蒸(發熱盜汗),因為它苦寒能解熱,又能疏通散發體內濕邪。菖蒲是它的引導藥物。
古籍《發明》中記載:秦艽是治療風濕的良藥,能活血、舒筋,治療手足麻痺不靈效果極佳。因為血液暢通則風邪消除,濕邪去除則筋脈舒展,所以無論是新發還是久患的風濕都能治療。全身肌肉拘攣、關節疼痛是它的專長。
江氏醫案中記載:秦艽能治療骨節疼痛。
2. 茵陳蒿
味苦、微辛,氣平微寒,無毒,陰中微陽,可升可降,入足太陽經。通腠理,主黃疸怫熱於肌表。利小便,主黃疸結熱於腹中。因其上下分消之妙,故有專治濕熱之功。
惟入足太陽經,專利水道治黃。遍身風癢,瘡疥不計多少,煎濃汁洗之立差。
此雖主風濕寒熱,然除濕清熱之用多。
白話文:
茵陳蒿味苦微辛,性平微寒,無毒。它性質偏陰但略帶陽性,可以上升也可以下降,進入足太陽膀胱經。它能疏通肌膚毛孔,治療黃疸伴隨肌膚發熱的症狀;能促進排尿,治療黃疸伴隨腹部發熱的症狀。因為它能上下同時消解病邪,所以特別擅長治療濕熱病症。
它主要經由足太陽膀胱經,利尿治療黃疸。全身皮膚搔癢、瘡疥無論多少,用它的濃汁煎煮後清洗,就能很快痊癒。
雖然茵陳蒿可以治療風濕寒熱等症狀,但它主要還是用於除濕清熱。
3. 牛蒡子
味辛,氣平,無毒,陽也。散結熱而消瘡毒,和咽膈而流風壅。咳嗽傷肺,肺壅。牛蒡子辛平潤肺,散氣解毒盡之。一名惡實,又名鼠黏子。須搗碎用之。
白話文:
牛蒡子味辛性平,無毒,屬陽性藥物。它能散去積聚的熱邪,消除瘡瘍腫毒,緩解咽喉阻塞和風邪壅塞。治療咳嗽傷肺、肺氣壅塞等症,牛蒡子辛平溫潤,能散肺氣、解毒。牛蒡子又名惡實、鼠黏子,使用時需搗碎。
4. 苧根
味甘,氣大寒,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除消渴之症,解病熱之屬,天行熱疾。安女人之胎動。傅小兒之丹毒。
苧屬水,而有土與金,大補肺金,而行滯血。其根善能安胎,汁療渴,解時疫甚驗。大抵苧根甘寒解熱毒,潤煩燥,故主傅小兒赤遊丹毒,並癰疽發背,或髮乳旁,搗傅之俱驗。亦罯毒箭蛇蟲咬。罯,音掩,覆也。
白話文:
苧根味甘、性寒,沒有毒性,屬陽中之陰,具有升降的特性。能治療消渴症(糖尿病),以及各種由病邪引起的發熱,包括流行性感冒。可以安胎,治療小兒丹毒。
苧根屬水性,又兼具土性和金性,能滋補肺金,並能活血化瘀。它的根部尤其善於安胎,其汁液能治療口渴,對於治療瘟疫也相當有效。總而言之,苧根味甘性寒,能解熱毒、潤燥,因此可以用來治療小兒丹毒、癰疽、發背等皮膚病,以及乳房周圍的腫痛,搗碎外敷都有效。也能治療毒箭、蛇蟲咬傷。(「罯」音yǎn,覆蓋的意思)
5. 蒲公英
味甘,氣平,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陽明、太陰經。行滯氣而消結腫,化熱毒而療癰瘡,化毒行滯,乃為妙劑,婦人乳腫,更為奇藥。一名地丁。
蒲公英攻堅散滯,故《本草》主婦人乳癰腫,煮汁少佐以酒飲及封之,立消。細銼同忍冬煎汁,加醇酒服亦妙。若傅疔腫諸瘡及惡刺,有奇功。
白話文:
蒲公英味道甘甜,性平,沒有毒性,屬陽性,可以上升也可以下降,進入陽明經和太陰經。它能疏通阻塞的氣機,消除腫塊,化解熱毒,治療癰瘡,具有化解毒素、疏通阻塞的功效,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藥物。尤其對婦女乳房腫痛,更是奇效。蒲公英也叫做地丁。
蒲公英能攻破堅硬的腫塊,散去阻塞的氣機,因此古籍記載它主要治療婦女乳腺腫痛,可以用它煮汁,少量加酒服用,或用藥汁敷在患處,就能迅速消腫。將蒲公英切碎,和忍冬一起煎汁,加些好酒服用,效果也很好。如果用它來治療疔瘡腫毒等各種瘡瘍和惡性腫瘤,也有奇效。
6. 紫草
味苦,氣寒,無毒,陰也,可升可降。解瘡毒,發內里之痘疹。利水道,除腹中之積熱。
紫草苦寒,惟清熱消毒為專,又利九竅,通水道,兼能除濕也。
白話文:
紫草味苦、性寒,沒有毒性,屬陰性藥材,可以上行也可以下行。能治療瘡瘍腫毒,還能促進內部痘疹的發出。能利尿通便,清除腹中的積熱。
紫草味苦性寒,其主要功效是清熱解毒,還能通利九竅,利尿,並兼具除濕的功效。
7. 玄胡索
味辛、苦,氣寒,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破結血而止痛,活滯血而調經,治產後敗血之要藥也。
《珍珠囊》云:活精血,療產後之疾。調月水,主胎前之證。即延胡索因避宋諱,改玄為延。專止痛調經,及產後諸疾,為女中之要藥,亦治男子心氣小腹痛。
玄胡索辛溫入肺脾,主破血滯之藥也,兼止痛。
白話文:
玄胡索味辛、苦,性寒,無毒,屬陰中之陽,能升能降。它能破除瘀血止痛,活化瘀血並調理月經,是治療產後敗血症的重要藥物。
《珍珠囊》記載:它能活絡精血,治療產後疾病,調理月經,主治孕期疾病。玄胡索是延胡索因避諱而改名,專門用於止痛、調經,以及治療產後各種疾病,是婦科的重要藥物,也能治療男性心氣痛、小腹痛。
玄胡索辛溫,走肺脾經,是治療血瘀的要藥,同時也能止痛。
8. 紅花
味辛、苦,氣溫,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逐腹中惡血,而補血虛之虛。除產後敗血,而止血暈之暈。多用則能破血,少用入心養血,與當歸同功。一名紅藍花。入足厥陰、手少陰經。辛溫則血調和,故少用能養血。過於辛溫,則血走散,故多用能破血。此產後血暈口噤,腹內惡血,胎死腹中,並酒煮服。又通經藥中宜服之,然行血為專。
東垣曰:補血虛,蓋兼補血藥用之,斯行血養血,而有補血之功也。《本草》言其止產後敗血者,血既已敗,用此而行敗血,有何止血之意也?
《發明》云:紅花辛溫,血中之氣藥也,主於行藥。
白話文:
紅花味辛、苦,性溫,無毒,屬陽中陰,具有升降的特性。它能去除腹中瘀血,又能補益血虛。能治療產後敗血,並止血暈。大量使用能破血,少量使用則能滋養心血,與當歸功效相似。紅花又名紅藍花,歸足厥陰經、手少陰經。辛溫的特性能使氣血調和,因此少量使用能養血;但若過於辛溫,則會使血液散失,因此大量使用能破血。產後血暈、口噤、腹內瘀血、胎死腹中等症狀,可用酒煮後服用。也適合加入通經藥方中使用,但其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
李東垣認為:紅花能補血虛,是因為它在補血藥中並用,如此一來,既能活血又能養血,因此具有補血的功效。《本草綱目》說它能止產後敗血,但血已經敗壞了,用它來活血化瘀,哪裡還有止血的道理呢?
《發明》一書記載:紅花辛溫,是作用於氣血的藥物,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
9. 牡丹皮
味辛、苦,氣寒,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入手厥陰、足少陰經。涼血熱,止上逆之吐衄;瀉陽火,治無汗之骨蒸。除腸胃之瘀血,破女子之堅瘕。
意者,丹皮養真血而去壞血,固真氣而行結氣,故能如此。
《發明》云:丹皮苦寒,瀉陰中之火,能養真血而去壞血。苦而兼辛,能固真氣而行結氣。蓋血之所患者,火也,惟能瀉陰火,故治吐衄血,為必用之藥。所謂養真血也,去瘀血留舍於腸胃者,去壞血也,壞血去而真血自生矣。又癥瘕、五勞骨熱、腰痛,女子經閉血瀝,皆榮中血少而熱氣鬱結,真氣日耗也。
今苦以泄火,辛以散邪,則結氣行而真氣亦固矣。要之,滋陰養血,必用之藥也。
白話文:
牡丹皮味辛、苦,性寒,無毒,屬陰中之陽,能升能降,走手厥陰經、足少陰經。能清熱涼血,止治因熱上逆引起的吐血、鼻出血;能瀉除陽火,治療無汗的骨蒸勞熱。能去除腸胃瘀血,治療婦女症瘕。
牡丹皮能滋養真血,去除壞血,能固護真氣,疏通阻塞之氣,所以有上述功效。
古籍《發明》記載:牡丹皮苦寒,能瀉去陰中之火,能滋養真血,去除壞血。它兼具苦、辛二味,能固護真氣,疏通阻塞之氣。因為血液受損,主要是因為火熱,只有瀉去陰火,才能治療吐血、鼻出血,所以牡丹皮是治療此症的必用藥物。所謂滋養真血,就是去除停留在腸胃的瘀血,去除壞血後,真血自然會生長。此外,症瘕、五勞七傷骨蒸熱、腰痛、婦女經閉、血崩等症,都是因為營血不足,熱氣鬱結,真氣日漸耗損所致。
現在用苦味瀉火,辛味散邪,就能疏通阻塞之氣,真氣也能得到固護。總之,滋陰養血,牡丹皮是必用之藥。
10. 益母草
味辛、甘,氣微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主欲產胎滯而不行,療新產血滯而不利,行血活血而不傷。亦能養血。已產未產之良劑,通為治血之需,更有調氣之義。
按:日華子云:有活血行氣補陰之功,調胎產要藥也,故云益母。主安胎,去死胎,行瘀血,生新血。婦人胎產所恃者,血氣也,胎前無滯,產後無虧,行中有補也。入陰分六經,治女人經候不調,及胎前產後一切諸疾之要藥也。端午連根收拔,風際陰乾,忌犯鐵器。單用最效,或研羅細末,煉蜜為丸。或搗煎濃湯,熬成膏汁,總調胎產諸症。
白話文:
益母草味辛甘,性微溫,無毒,屬陽性,能上能下。主要功效是治療胎兒滯留在子宮內無法分娩,以及產後血瘀不通。它能活血而不傷身,還能養血。無論產前產後都是良藥,是治療血症的必需品,還能調理氣血。
據《日華子本草》記載:益母草具有活血行氣、滋陰補血的功效,是調治孕產婦的重要藥物,因此稱為益母草。它能安胎、排出死胎、去除瘀血、生成新血。婦女孕產期最重要的是血氣調和,孕期能避免血瘀,產後能避免血虛,用藥時兼具行血與補血的功效。益母草入陰經六經,治療婦女月經不調及孕產期各種疾病,都是重要的藥物。端午時節連根採挖,陰涼通風處曬乾,忌諱接觸鐵器。單獨使用效果最佳,也可研磨成細粉,用蜂蜜做成藥丸;或搗碎煎煮成濃湯,熬成膏狀,都能治療孕產期各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