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已

《本草約言》~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12)

回本書目錄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12)

1. 澤蘭葉

味苦、甘,氣微溫,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消水氣,四肢之浮腫可療;行滯血,婦人之產後尤要。入手太陽小腸,通肝脾之血,產前後百病俱治。

澤蘭調氣血,利關竅,尤宜女人,胎前產後諸症要藥。

白話文:

澤蘭葉味甘苦,性溫和,無毒,屬陰中之陽,具有升降的作用。它能消除水腫,治療四肢浮腫;還能活血化瘀,尤其適合產後婦女。澤蘭入小腸經,能疏通肝脾的血液循環,治療產前後各種疾病。

澤蘭能調理氣血,通利關節,特別適合女性,是治療孕期和產後各種疾病的重要藥物。

2. 三稜

味苦、辛,氣平,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消堅固之癥積,破瘀血之結滯,既為治血之需,又破血中滯氣。入足太陰脾。火炮製使。色白屬氣,故破血中之氣,然破積,氣虛者勿用。

白話文:

三稜味苦辛,性平,無毒,屬陰中之陽,既能向上升發,又能向下下降。它能消除堅硬的腫塊積聚,破除瘀血的阻滯,既能治療血瘀,又能疏通血中停滯的氣。歸脾經。炮製方法是用火炮製。顏色發白屬於氣性,因此能疏通血中停滯的氣,但因其破除積聚的作用較強,氣虛的人不宜使用。

3. 薑黃

味辛、苦,氣溫,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散結氣,療心腹之脹滿;破瘀血,通女子之月經。辛溫能散,治氣為最,故主心腹結積,消癰腫,治癥瘕,及撲損瘀血等證,皆辛能散也。其功力烈於鬱金。入足陽明經。

白話文:

薑黃味辛、苦,性溫,無毒,屬性偏陰但仍屬陽性,能上能下。能散結氣,治療心腹部脹滿;能破除瘀血,使女子月經通暢。辛溫的性質能散寒,尤其善於治療氣滯,因此能主治心腹積聚、消除癰腫、治療癥瘕,以及跌打損傷造成的瘀血等症狀,這些都是因為它辛味能散寒解鬱的功效。其功效比鬱金更強。歸入足陽明經。

4. 蒲黃

味甘、淡,氣平,無毒,陽中之陰,降也。生之則行,炒之則止。炒則止諸血之妄行,生則消瘀血之結滯。以其生用,又有滲濕之能,故治膀胱血結,而竅澀不利。入足厥陰肝。

《發明》云:蒲黃味甘色黃,足太陰經藥,血病必用之藥也。市者多以黃柏末假之,極害人。

白話文:

蒲黃味甘淡,性平,無毒,屬陽中之陰,具有下降的特性。生蒲黃能行血,炒蒲黃能止血。炒蒲黃能止住血液的妄行,生蒲黃能消散瘀血的凝滯。因為生蒲黃有滲濕的作用,所以能治療膀胱血瘀導致的排尿困難。蒲黃歸入足厥陰肝經。

《發明》一書記載:蒲黃味甘色黃,是足太陰脾經的藥物,治療血症的必用藥物。市面上許多蒲黃都是用黃柏粉末偽造的,極其有害。

5. 艾葉

味苦,生則氣微寒,熟則氣微溫,陰中之陽,無毒,可升可降。生則止諸血之溢泄,熟則溫五內之濕寒。辟惡氣,除腹痛而有效;固胎氣,治胎漏而能安。療䘌瘡於下部,灸百病之靈丹。入足厥陰肝,溫足太陰脾。

《發明》云:灸諸經穴病為專,入藥次之。病人齒無色,舌上白,喜睡,不知痛癢處,或下痢,此䘌蟲食下部也,急治之,以竹筒一頭納下部孔中,一頭燒艾令煙入,更少入雄黃良。

白話文:

艾葉味苦,生艾性微寒,熟艾性微溫,屬陰中之陽,無毒性,具有升散和下降的功效。生艾能止血,熟艾能溫暖五臟的寒濕。它能去除惡臭,治療腹痛;能固護胎氣,治療妊娠期出血。可以治療下體的濕疹,並且是灸法治療百病的良藥。艾葉入肝經(足厥陰肝經)和脾經(足太陰脾經)。

《發明》一書記載:艾灸穴位治療疾病最為有效,內服藥用則次之。如果病人牙齒無光澤、舌苔發白、嗜睡、感覺不到疼痛或瘙癢,或者出現下痢,這可能是陰部有蟲(陰道滴蟲)在作祟,應立即治療。方法是用竹筒的一端插入陰道,另一端點燃艾條,使其煙熏陰道,再少許加入雄黃效果更好。

6. 鬱金

味辛、苦,氣寒,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丹溪云:上行之藥也。除失血,涼心熱之徵;散宿血,開鬱遏之驗。入手少陰心。乃清涼瀉火之品。色赤蟬肚者佳,今之市者皆薑黃也。治諸般血證。

《發明》云:苦辛輕散,涼心經下氣之藥。蓋心主血,血熱則瘀血不歸經,此能涼而散之。

丹溪云:性輕揚。因輕揚之性,古人用以治郁遏。單用亦可治婦人宿血結聚,溫醋磨服之。

白話文:

鬱金味辛、苦,性寒,沒有毒性,屬性偏陰但存在於陽性之中,能上行也能下行。朱丹溪說:它是上行的藥物。能去除失血、消除心熱等症狀;能散去瘀血,治療鬱結不通的病症。它走手少陰心經,是清熱瀉火的良藥。顏色像赤紅色蟬肚的鬱金最好,現在市面上賣的很多都是薑黃。它能治療各種血症。

《發明》中記載:鬱金味苦辛,藥性輕靈,能清瀉心經、降氣。因為心主血,血熱就會導致瘀血不能歸經,鬱金能清熱又能散瘀。

朱丹溪說:鬱金的藥性輕揚。因為它輕揚的特性,古人用它來治療鬱結。單獨服用也能治療婦女宿血積聚,可用溫醋磨碎後服用。

7. 香附子

味苦、辛,氣溫,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入血分而行滯血,入氣分而行滯氣。因有行滯之能,故為開鬱之劑。炒黑又能止血,乃血中之氣藥也。能引血藥至氣分而生血,故曰婦人之仙藥也。一名沙草根。勿犯鐵器。或用醋煮。引至氣分而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義。

氣重味輕而辛散,婦人之勝藥也。蓋婦人心性偏執,每多鬱滯,所謂多氣少血者此也。此藥為能疏氣散郁,氣疏郁散,則新血自生,而百體和矣。其性熱,用童便煮過。烏藥其佐使也。

用治崩漏,是益氣而止血也。又能逐去凝血,是推陳也。與巴豆止泄瀉、通大便同意。入手太陰、足陽明、厥陰經。《本經》不言治崩漏,後人多用之,誠非血虛崩漏所宜。亦以氣鬱血瘀淋瀝不止者,此能疏之,瘀血去而新血自生矣,此所謂益氣而止血也。要之,止血之功居多,而逐血之功居少;破氣之功居多,而益氣之功居少。

女子大抵氣多血少,用之消氣止血為最耳。專主發散,是以用酒炒,收斂其氣,用童便制,降其燥性。火燥少血之人,並新產氣耗之婦,亦所禁服。

白話文:

香附子味苦辛,性溫,無毒,屬陰中之陽,能升能降。它能進入血液運行,化解血瘀;也能進入氣分,疏通氣滯。因為它能行氣活血,所以是治療鬱滯的良藥。炒黑後還能止血,是治療血虛的良藥。它能引導補血藥物進入氣分,促進血液生成,故稱之為婦科良藥。也叫沙草根。使用時忌諱接觸鐵器,或用醋煮。引導藥力進入氣分以生血,這是陰陽互生的道理。

香附子氣味辛散,藥性平和,是婦科的特效藥。婦女多半性情偏執,容易鬱結,也就是氣多血少。此藥能疏通氣機,散解鬱滯,氣機通暢,鬱滯消除,則新血自然生成,身體也就健康了。由於其性溫,可用童尿煮過。烏藥是它的輔助藥物。

用於治療崩漏,是因其能益氣止血。又能排出瘀血,促進新陳代謝。其作用與巴豆治療泄瀉、通大便相似。它能作用於手太陰、足陽明、厥陰經。雖然《本經》未記載其治療崩漏的功效,但後人多有使用,但其實並不適用於血虛型崩漏。對於因氣鬱血瘀導致淋瀝不止的症狀,香附子能疏通氣血,排出瘀血,使新血生成,這就是所謂的益氣止血。總而言之,它的止血作用較強,活血作用較弱;疏通氣機的作用較強,益氣作用較弱。

女性大多氣多血少,使用香附子以疏通氣機、止血是最好的。香附子性味辛散,故用酒炒可收斂其氣;性味燥熱,故用童尿制可降低其燥性。火氣旺盛、血虛以及產後氣血虧虛的婦女,都應忌服。

8. 木香

味辛、苦,氣溫,無毒,陽中之陰,降也。和胃氣之不和,行肝氣之郁折,泄肺氣之上壅,散冷氣之內結。故曰調諸氣之不可無,泄肺氣之不可缺。

苦入心,辛入肺,故能入心而調諸氣,胸腹中壅滯及冷氣者多用之。經絡中氣滯痰結者,亦當用之。而以為行肝經氣者何哉?蓋心乃一身之主,氣血之所聽命者也。心有主,則能帥氣,肺氣調,則肝家動火自伏。惟人有怒氣,則肝氣拂逆,而反忤其元氣。況心有縱肝之情而不能制,則肝於是乎盛矣。

於此得木香之苦辛溫散,入心則心氣疏暢,氣亦縱而疏暢矣。氣疏暢,則肝氣之拂逆者自是其無有矣。實心之行夫肝氣,非肝氣之自行也。又煨用能實大腸,多用能泄肺氣。東垣以黃連制之,蓋氣行過於通暢,不無走泄之患也。

此劑非真有補,抑以能散滯調氣,而補益在其中,須佐以補藥可也。散寒滯,得陳皮、生薑、豆蔻更佳。破氣降氣,使檳榔尤速。

白話文:

木香味辛、苦,性溫,無毒,屬陽中之陰,具有下降的特性。它能調理胃氣失和,疏通肝氣鬱結,泄散肺氣壅滯,散除體內寒邪凝結。所以說,它在調和諸氣方面不可或缺,在泄散肺氣方面更是必不可少。

因為木香苦味入心,辛味入肺,所以它能入心經,調理全身氣機,治療胸腹壅滯和寒邪者多用之。經絡氣滯痰結也應使用。為何說它能行肝經之氣呢?因為心主一身,氣血都聽命於心。心臟功能正常,就能統帥全身氣機;肺氣調和,則肝火自然平息。但若人有怒氣,則肝氣逆亂,反而違逆元氣。況且,如果心臟縱容肝氣而不能制約,則肝氣就會過盛。

此時,使用木香的苦辛溫散之性,入心則心氣疏通,氣機也隨之疏通。氣機通暢,則肝氣逆亂自然消失。其實,是心臟調理肝氣,而非肝氣自行調理。此外,煨過的木香能固大腸,大量使用則能泄肺氣。李東垣用黃連配伍它,是因為氣機運行過於通暢,容易出現氣虛泄瀉的副作用。

木香本身並非真正的補藥,而是藉由散滯調氣來達到補益的效果,需要配合補益藥物使用。若要散寒滯,再配合陳皮、生薑、豆蔻效果更佳;若要破氣降氣,則加用檳榔效果更迅速。

9. 紫蘇子

味辛、甘,氣溫,無毒,陽也,降也。下逆氣喘急,有潤肺之能;消痰氣嘔吐,有利腸之妙。炒研入嗽家要藥。

散氣甚捷,氣虛而胸滿者宜慎用,或參補劑兼用可也。

白話文:

紫蘇子味辛甘,性溫,無毒,屬於陽性,具有下降之性。能治療下逆氣喘、呼吸急促,並有潤肺的功效;能消除痰氣引起的嘔吐,且能促進腸道蠕動。炒熟研磨後,是治療咳嗽的重要藥物。

紫蘇子散氣效果很快,但氣虛且胸悶的人應謹慎使用,或者可以搭配補氣的藥物一起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