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已

《本草約言》~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13)

回本書目錄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13)

1. 莪朮

味辛、甘,氣溫,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消心腹之聚瘕,破諸氣之固結。既為治氣之需,又破氣中之血。入足陽明經。與三稜功用大率相同,但破血中氣、氣中血為少異耳。二味欲先入血則醋炒,欲先入氣則火炮用之。

色黑屬血分,以其辛溫,破氣中之血藥也。今治積聚諸氣為要藥,女科中多用之。入氣藥仍發諸香,雖為泄劑,亦能益氣。故孫用和治氣短不接續,大小七香丸、集香丸散,及湯內多用此。然必氣不續者用之可,若肺虛短氣不可用。亦治小兒食積。

白話文:

川芎味辛甘,性溫,無毒,屬陽中之陰,具有升降之性。它能消散心腹積聚的癥瘕,破除氣滯凝結。川芎不僅能治氣,還能破除氣血瘀滯。它歸屬於足陽明經。功效與三稜相似,但川芎更擅長破除氣中之血和血中之氣。若想讓川芎先入血,可用醋炒;若想先入氣,則可用火炮制。

川芎色黑,入血分,因其辛溫性,能破除氣中之血。川芎是治療積聚氣滯的要藥,在婦科中常用。川芎雖然屬於泄氣藥,但它也能益氣,因此孫用和在治療氣短不接續時,常在大小七香丸、集香丸和湯劑中加入川芎。不過,川芎只適合氣短不接續者使用,肺虛短氣者不宜用。川芎也能治療小兒食積。

2. 黃連

味苦,氣寒,無毒,陰也,降也,入手少陰經。瀉心火,消心下痞滯之疾;主腸癖,除胃中混雜之紅。治目疾暴發宜用,療瘡瘍首尾俱同。得酒性之浮,除上熱而有效;假薑汁之辛,開熱鬱而有功。惡豬肉。忌冷水。解巴豆毒。

味苦性寒,以薑汁炒用則止嘔、清心、清胃,且治一切時氣,又解諸般惡毒。蓋以薑汁炒,則和其寒而性輕,抑且小變其性,以引至熱處,而使之馴化,不使其有牴牾之患也。其如欲上清頭目,口瘡之類,酒炒尤佳。如欲去下元之熱,生用亦可。或謂治消中,滌暑,治煩躁,療瘡瘍,皆以其清心、清胃也。

又謂厚腸胃,蓋腸胃為濕熱所擾,而為痢、為痛,得此苦寒之劑,則濕熱除而痛去,脾胃自是而厚矣,非謂藥有厚腸胃也。苟或中有虛寒作瀉者,不可誤用。又與木香同用,消心下痞滿。同吳茱萸炒,治肝火兼脅與小腹邊痛。其伏梁心積,當此少用之。如停食受寒,及傷寒早下所致者,其可用此固冷之劑哉。

又曰:除腸紅,因濕熱者為宜。若陰虛下血,及損脾而血不歸脾者,則不可用也。又入少陰經,性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然瀉心火,又除脾家濕熱,非有二也。蓋苦以瀉心,實所以瀉脾,為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瀉脾即所以瀉心也。又苦入心,寒除熱,大黃、黃連之苦,以導瀉心下之虛熱。治赤眼,乳汁浸點。

白話文:

苦寒無毒,屬陰降,入少陰經。可瀉心火、消心下痞滯,治腸癖、除胃中混雜之紅。目疾暴發、瘡瘍皆可應用。酒性浮,可除上熱;薑汁辛,可開熱鬱。忌豬肉、冷水,解巴豆毒。

以薑汁炒用,可止嘔、清心、清胃,治一切時氣,並解諸般惡毒。此因薑汁可和其寒性,使之性輕,且小變其性,引至熱處,馴化之,免其牴牾。如欲上清頭目、口瘡,酒炒更佳;若欲去下元之熱,生用亦可。治消中、滌暑、治煩躁、療瘡瘍,皆因其清心、清胃之效。

其厚腸胃,非指藥物增厚腸胃,而是因濕熱擾亂腸胃,致痢疾疼痛,此藥苦寒,可除濕熱,痛止後,脾胃自是而厚。虛寒作瀉者不可誤用。與木香同用,消心下痞滿;與吳茱萸炒,治肝火兼脅與小腹邊痛。伏梁心積宜少用,停食受寒、傷寒早下者,可固冷之。

除腸紅,宜濕熱者,陰虛下血、損脾血不歸脾者不可用。入少陰經,苦燥入心,火就燥也。瀉心火、除脾家濕熱,非二事也。苦瀉心,實所以瀉脾,為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瀉脾即所以瀉心也。苦入心,寒除熱,大黃、黃連之苦,導瀉心下之虛熱。治赤眼,可用乳汁浸點。

3. 黃芩

味苦,氣平寒,無毒,陰也,可升可降,輕薄者,入手太陰經;細實者,入手足陽明經。中枯而飄者,瀉肺火,消痰利氣;細實而堅者,瀉大腸火,養陰退熱。中枯而飄者,除風濕留熱於肌表;細實而堅者,滋化元退熱於膀胱。

黃芩苦寒,乃肺家本藥。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枯飄者名宿芩,入肺經,酒炒上行,主上部積血,而消膈上熱痰。細實者名子芩,入大腸,除腹痛後重,而治下痢膿血。與芍藥、甘草同用,又主安胎聖藥,以清熱降火故也。又得厚朴、黃連,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蠣,令人有子。

得黃耆、白蘞、赤小豆,療鼠瘻。縮砂安胎,治痛行氣;黃芩安胎,降火下行。若血虛而胎不安者,阿膠主之。

白話文:

黃芩的藥性與應用

黃芩味苦,性寒,無毒,屬陰性藥物,可以升也可以降。質地輕薄者,走入手太陰肺經;質地細實者,走入足陽明胃經。

質地疏鬆輕飄的黃芩可以清瀉肺火,化痰利氣;質地細實堅硬的黃芩可以清瀉大腸火,滋陰退熱。

疏鬆輕飄的黃芩可以驅除風濕,消除留在肌膚表面的熱邪;細實堅硬的黃芩可以滋養化生元氣,退去膀胱中的熱邪。

黃芩性寒苦,是肺經的常用藥物。因為肺氣容易上逆,所以急需用苦寒之物來清瀉。疏鬆輕飄的黃芩稱為宿芩,入肺經,酒炒後可以上行,主治上部積血,以及消散膈上熱痰。細實堅硬的黃芩稱為子芩,入大腸經,可以治療腹痛便後重、下痢膿血等症狀。

黃芩與芍藥、甘草同用,可以安胎,這是因為它可以清熱降火。與厚朴、黃連同用,可以止腹痛。與五味子、牡蒙、牡蠣同用,可以幫助生育。

黃芩與黃芪、白芷、赤小豆同用,可以治療鼠瘻。縮砂可以安胎、止痛、行氣;黃芩可以安胎、清熱降火。如果血虛而胎不安,可以用阿膠來治療。

總而言之,黃芩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安胎、解毒等功效,可用于治療熱病、濕熱瀉痢、妊娠胎動不安、風濕熱痹等症。

4. 知母

味苦、微辛,氣寒,無毒,味厚,陰也,足少陰本經之藥也,又入手太陰。瀉腎火,滋腎之水。潤肺燥,清肺之金。退邪氣不解之煩熱,療虛勞有汗之骨蒸。勿犯鐵器,犯之損腎。

知母苦寒,滋陰降火,乃腎家本經藥也。味帶辛,又入肺而潤燥,則金清而水源益滋,自能制火,故腎虛火動而消渴煩渴,及虛火干肺而咳嗽者,皆當用之。其或肺中停寒而嗽者,及腎氣虛脫無火證,而尺脈微弱者,皆不宜用。

心云:瀉足陽明胃火熱。蓋陽明亦屬燥金也,熱邪入胃,故白虎湯中用此。治不眠之煩躁,佐石膏以清胃之源,而煩躁自止,故云治消渴者亦此也。

補腎水,瀉無根火邪;消浮腫,為利小便佐使,初痢臍下痛者能卻,久瘧心煩熱者堪除。治有汗骨蒸熱癆,療往來傳屍疰病。潤燥解渴,患人口乾,宜倍用之。止咳消痰,久服不宜,令人作瀉。引經上頸,酒炒才升。益腎滋陰,鹽炒便入。陰虛火動。溺炒降下。陽實水燥,蜜炙潤中。黃檗均同四制,滋陰降火良方。

白話文:

知母味苦微辛,性寒無毒,屬於足少陰經藥物,也入入手太陰經。它能瀉腎火,滋養腎水,潤肺燥,清肺金。能退除邪氣,緩解煩熱,治療虛勞、發汗的骨蒸。使用時需注意,忌用鐵器,以免損傷腎氣。

知母性寒,滋陰降火,是腎經的本經藥物。它帶有辛味,也入肺經潤燥,因此能清金滋水,抑制火氣。所以腎虛火旺導致的消渴、煩渴,以及虛火傷肺導致的咳嗽,都可用知母治療。但若肺中有寒而咳嗽,或腎氣虛脫無火,尺脈微弱,則不宜使用。

知母也能瀉足陽明胃火熱,因為陽明也屬燥金,熱邪入胃,所以白虎湯中會使用知母。它可以治療失眠煩躁,佐以石膏清胃熱,使煩躁消除,因此也能治療消渴。

知母可以補腎水,瀉無根火邪;消浮腫,利小便;治初痢臍下痛,久瘧心煩熱。它也能治療有汗骨蒸熱癆,往來寒熱的疰病。潤燥解渴,口乾時宜加倍使用。止咳消痰,但久服不宜,會導致腹瀉。引經上頸,酒炒可升;益腎滋陰,鹽炒可入;陰虛火動,溺炒可降;陽實水燥,蜜炙可潤。黃檗與知母四種製法相同,都是滋陰降火的好藥。

5. 瓜蔞根

味苦,氣寒,無毒,陰也,降也。行津液之固結,降煩熱之燔騰,故除消渴引飲,及疸發如金。療瘡瘍有消腫毒之驗,行滯血有通月水之徵。苦而不燥,寒而不停,除血中鬱熱之聖藥也。即天花粉,亦名栝蔞根。

苦寒純陰,能降火行津液,故主消渴,身黃,通月水,止小便利等,皆苦能入心、降火,行津之力也。又排膿消腫,及熱狂時疾,以能降火生津,則血脈通而熱毒解矣。如脾氣虛寒諸證,不渴不煩熱者禁用。枸杞為之使,惡乾薑,反烏頭,畏牛膝、乾漆。

白話文:

天花粉味苦,性寒,無毒,屬陰性,具有下降的特性。它能化解津液的凝結,下降煩熱的上升,因此能治療消渴引發的口渴和多飲,以及黃疸病症。天花粉還具有消腫解毒的效果,能治療瘡瘍,並能促進血行,改善月經不調。它苦而不燥,寒而不滯,是治療血中鬱熱的聖藥。天花粉又名栝蔞根。

天花粉性寒,屬純陰,能降火、行津液,因此主治消渴、黃疸、月經不調、小便不利等症狀。這些功效都源於天花粉的苦味,能入心、降火、行津的特性。天花粉還能排膿消腫,治療熱狂時疾,因為它能降火生津,使血脈通暢,解熱毒。但是,脾氣虛寒、不渴不煩熱的人則不適合使用。枸杞是天花粉的配伍藥物,忌與乾薑同用,反烏頭,畏牛膝和乾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