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約言》~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6)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6)
1. 巴豆
味辛,氣熱,有大毒,陽也,降也。生用之急,熟用之緩。削堅積,蕩臟腑之沉寒;通閉塞,利水穀之道路。斬關奪門之將,不可輕用。凡用,去心、皮。生則溫,熟則寒。味辛性烈,有盪滌攻擊之能。若急攻,為通利水穀之方,則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緩治,為消磨堅積之劑,則炒煙出,令紫黑色,研用。
可以通腸,可以止瀉。蓋通因通用之意,世所不知也。
江云:健脾開胃,益血脈,非真補也。蓋能蕩穢消積,則推陳致新,而脾胃從此和,血脈亦自此益矣,故云,可以通腸,可以止泄。
丹溪云:去胃中寒積、食積,無寒者勿用。中巴豆毒者,以黃連汁、大豆汁解之。
白話文:
巴豆味辛、性熱,毒性很大,屬陽性藥物,具有下降之性。生巴豆藥效急劇,熟巴豆藥效緩和。它能消除堅硬的積滯,排除臟腑中的寒邪;能暢通阻塞,使水穀在腸胃中正常運行。巴豆就像衝鋒陷陣的將軍,不能輕易使用。使用時必須去掉巴豆的心和皮。生巴豆性溫,熟巴豆性寒。巴豆味辛性烈,具有強力清除、攻伐的作用。如果需要急劇通便,用於治療水穀不通的方劑,就要去除巴豆的皮、心、膜和油,生用。如果需要緩慢治療,用於消除堅硬積滯的藥劑,就要炒到冒煙,顏色變為紫黑色後再研磨使用。
巴豆可以通便,也可以止瀉。這是因為它能使腸胃功能恢復正常,達到通則不通的境界,這是世人普遍不了解的。
江氏認為:巴豆能健脾開胃,益氣活血,但這並非真正的補益。因為它能清除污濁,消散積滯,促進新陳代謝,脾胃功能自然恢復和諧,氣血也因此得到滋養,所以說它既能通便,又能止瀉。
朱丹溪認為:巴豆能治療胃中寒邪積聚和食物積滯,但沒有寒邪的人不能使用。如果中毒,可以用黃連汁或大豆汁解毒。
2. 乾漆
味辛、咸,氣溫,有毒,陽中之陰,降也。削年深堅結之沉積,破日久秘結之瘀血。入手足陽明、手太陽經。去腸胃瘀血癥瘕,功烈於蘇木,特除九種心疼,殺三蟲。炒令煙盡入藥,半夏為之使,畏雞子及蟹,忌油膩。
乾漆雖用為去積滯之藥,然其性急而能飛補。蓋積滯去後,而補性內行,用之當中節耳。故《本經》稱其消痞結癥瘕。云云。而又稱其主絕傷補中,續筋骨,填髓腦,安五臟。意可知矣。要之,消導後即有補意,非真謂之補劑也。
白話文:
乾漆味辛鹹,性溫,有毒性,屬陽中陰,具有下降的特性。能消除多年積聚的堅硬沉積物,以及久積的瘀血。它作用於手足陽明經和手太陽經。能去除腸胃的瘀血、癥瘕,其功效比蘇木更強,尤其能治療九種心痛,並能殺死三種腸道寄生蟲。使用前需炒至煙盡,可用半夏來引導藥力,忌與雞蛋和螃蟹同食,也忌油膩食物。
雖然乾漆用於去除積滯,但它藥性急且能快速補充身體。因為積滯去除後,它的補益作用會內在發揮,需在適當的時機使用。因此《本經》記載它能消散痞塊、腫塊和癥瘕。又記載它能治療外傷、補益中焦、修復筋骨、充實髓腦、安定五臟。其藥效由此可知。總之,乾漆在消導積滯後有補益作用,但它並非真正的補益藥物。
3. 芫花
味辛、苦,氣溫,有毒,陽中之陰,降也。內而三焦,外而身表,泄水氣之橫流,下逆氣之奔擾,瀉濕利水為要。凡用,微熬不可近眼。久服令人虛。
白話文:
芫花味辛、苦,性溫,有毒性,屬陽中之陰,具有下降的特性。它作用於體內的三焦經和體表,能疏通排除體內水液的橫流和逆氣的奔竄,其主要的功效是瀉濕利水。使用時,需稍微炙炒,避免藥物粉末飛濺入眼。長期服用會導致身體虛弱。
4. 地骨皮
味苦、平,性寒,無毒,升也,陰也。其用有二:療在表無定之風邪,主傳屍有汗之骨蒸。
《發明》云:地骨皮苦寒除熱,滋陰之要藥。
白話文:
地骨皮味苦、性平而偏寒,無毒,具有升浮和滋陰的特性。它主要有兩種功效:治療表邪不明確的風邪,以及治療因傷寒遺留而發汗導致的骨蒸勞熱。
《發明》一書中記載:地骨皮味苦性寒,能清熱除煩,是滋陰的重要藥物。
5. 川椒
味辛,大熱,有毒,浮也,陽中之陽也。其用有二:用之於上,退兩目之翳膜;用之於下,除六腑之沉寒。蜀椒辛能潤肺腎而散寒邪,熱以助心陽而溫胃除濕。多食乏氣,十月食之傷心,以其辛散故也。杏仁為之使,畏款冬、雄黃。去殼及目,取紅入藥。
白話文:
川椒味辛辣,性極熱,有毒性,屬性輕浮,是陽中之陽。它的功用主要有兩個方面:上行可以治療眼睛的白膜障礙;下行可以去除六腑的寒邪。四川產的椒,辛辣的性質可以潤肺腎,驅散寒邪;其溫熱的特性可以助益心陽,溫暖脾胃,去除濕氣。但食用過多會導致氣虛乏力,十月(農曆十月)食用則會傷心,這是因為它辛辣的性質具有散發之性。杏仁能增強川椒的藥效,而川椒則畏款冬花和雄黃。使用時需去除果殼和籽,只取紅色部分入藥。
6. 胡椒
味辛,熱。逐寒利氣之用,久服大傷肺及大腸經,必致腸風臟毒。
蓽澄茄辛散快氣,乃胡椒之嫩者。胡椒逐腸胃之寒邪,用多耗血。
白話文:
胡椒味辛辣,性溫熱。可以驅除寒邪,促進氣血運行。但長期服用會嚴重損傷肺和大腸,導致腸風(腸道炎症)和臟毒。
蓽澄茄(一種胡椒的嫩芽)味辛,能散寒氣,藥效迅速。雖然胡椒能驅除腸胃寒邪,但用量過多會耗損血液。
7. 金櫻子
味甘、微澀,氣溫平,無毒。澀精滑自流,夢中泄精,止小便數,去睡後尿遺,殺寸白蟲,塞休息痢。搗爛絞汁,用有兩般,熬稠糖入酒鮮黃,調鐵粉染須潤黑。
《發明》云:金櫻子酸澀收斂之劑。花收染皓髮亦驗,根煮殺蛔蟲尤靈,皮治帶下崩中,炒過煎服即止。
白話文:
金櫻子味甘微澀,性溫平,無毒。能治療遺精、夢遺、頻尿、夜尿、蛔蟲病和痢疾。將其搗爛取汁,可製成藥膏或糖漿,加入酒和黃鐵粉,能染髮使頭髮烏黑亮澤。
《發明》一書記載:金櫻子具有酸澀收斂的功效。其花能染黑頭髮;根能有效殺死蛔蟲;果皮能治療白帶和崩漏,炒熟後煎服即可止血。
8. 茶茗
苦、甘、微寒,專上清頭目。世醫執《本草》以苦泄下行之說,如何頭目得清?不知頭目不清,由熱氣上熏,用苦以泄之,則熱降而上清矣。茶茗體輕而氣浮,芽萌得春生之氣,味雖苦而氣則薄,故湯液以清頭目為主,解煩渴,利小水,逐痰涎熱,令人少睡。飲之宜熱,冷飲則聚痰,多飲則少睡,久服則消脂,苦泄之故也。不宜空腹飲。亦解煎炒毒。
一云:酒後頻飲,大傷脾腎。蓋腎水不足,不能勝酒,復飲茶太過,則大傷脾氣,腎又受濕,遂成脾泄也。胃實者宜用,脾虛者忌之。
白話文:
茶性苦、甘、微寒,主要功效是清頭明目。過去有些醫生根據《本草綱目》中茶苦則下行的說法,不明白茶葉為何能清頭明目。其實,頭目不清是因體內熱氣上衝所致,用苦味之物瀉火,就能使熱氣下降,從而達到清頭明目的效果。茶葉質輕氣浮,茶芽吸收了春天生機勃勃之氣,雖然味道略苦,但氣味清淡,所以茶湯的主要功效是清頭明目,此外還能解煩渴、利尿、祛痰除熱,並使人減少睡眠。飲茶宜熱飲,冷飲易積聚痰濕;飲茶過多會導致睡眠減少;長期飲用能減脂,這也是因為茶的苦味有瀉火作用。空腹不宜飲茶。茶葉還能解毒,例如解煎炒食物的毒性。
有人說,飲酒後大量飲茶,會嚴重損傷脾腎。這是因為腎氣不足,無法抵禦酒的傷害,如果再大量飲茶,就會嚴重損傷脾胃,腎臟又受濕邪侵襲,最終導致脾胃虛弱。因此,胃實的人適合飲茶,脾胃虛弱的人則應忌飲。
9. 桑寄生
除風濕,益血脈之劑。《本草》言其味苦甘平,無毒。故主腰痛,去風痹,健筋骨,充肌膚,女人崩中,內傷不足,產後余疾,下乳汁,小兒背強,癰腫。大略去風濕,以益血脈可見矣。其實明目輕身通神,然卒難得真者,斷其莖而視之,其色深黃者為辨。若真下咽必神驗。忌見火。
白話文:
桑寄生能去除風濕,滋補血脈。古籍記載其味苦甘性平,無毒。因此可治療腰痛、風濕痹痛、強健筋骨、滋養肌膚,以及婦女崩漏、體虛、產後病症、促進乳汁分泌、小兒背部強直、癰腫等症。總而言之,它的功效主要在於祛風濕和滋補血脈。桑寄生還有明目、輕身、通神等功效,但真品不易取得,辨別方法是:切斷莖部觀察,顏色深黃者為真品。如果服用的是真品,效果必然神奇。忌火烤。
10. 棕櫚灰
止帶崩腸風下血。棕櫚子苦澀,能益血,故《本草》主澀腸止瀉痢。腸風崩中帶下,而能養血。
白話文:
棕櫚灰能治療女性白帶異常、崩漏(月經量多且時間長)及腸風下血(腸道出血)。棕櫚果味苦澀,具有滋補血液的功效,因此《本草》記載它能收斂腸道、止瀉痢。對於腸風、崩漏、白帶等症狀,棕櫚灰都能起到養血的作用。
11. 郁李仁
破血潤燥,利水之用,入手陽明大腸。潤腸破血,通五臟膀胱急痛,中風藥中不可缺者。能理胸膈痰氣,潤下。
白話文:
郁李仁具有破血、潤燥、利水的功效,主要作用於大腸經。它能潤腸通便、破血消瘀,治療五臟及膀胱急痛,是治療中風不可或缺的藥物。此外,還能理氣化痰,潤滑腸道,促進排便。
12. 榧實
屬土與金,有火,不可多啖,多則熱矣。肺家果也,引火入肺,則大腸受傷。治寸白蟲及五痔,食之愈。又過多滑腸。
白話文:
榧子屬土性和金性,帶有火性,不可多吃,吃多了會上火。它是肺經的果實,吃太多會引火入肺,導致大腸受損。可以治療寸白蟲和痔瘡,食用後能痊癒。但食用過量則會導致腸道滑利。
13. 皂莢
疏氣導痰之要藥,而疏散之力居多,故能開閉結。亦能豁風痰。
白話文:
皂莢是疏通氣機、化解痰飲的重要藥物,其主要功效是疏散,因此能打開閉塞不通的經絡。它也能夠治療風痰引起的病症。
14. 蘇合香
甘溫而性走竄,若和藥為丸,能開關通竅,逐寒中冷風,此為專功。然肺胃風熱盛者忌之。
白話文:
蘇合香氣味甘溫,藥性快速擴散。如果將其與其他藥物製成丸劑,就能夠疏通經絡、開通關竅,驅除體內寒邪和冷風,這是它的主要功效。但是,肺胃有風熱盛者則不宜服用。
15. 京墨
止吐血,水能制火。
白話文:
止住吐血,用水的特性來克制火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