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已

《本草約言》~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5)

回本書目錄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5)

1. 槐花

味苦,氣平寒,無毒,陰也,降也。濕鬱熱而生蟲,大腸癖而為痔,風內摶而下血,熱內擾而成痢。亦治婦人崩血不止。炒黃用,能涼大腸熱,理腸風瀉血,止痔血,並赤白痢,胃脘痛,亦殺蟲,及皮膚風。初起腫毒,用淨槐花四五兩炒,用頭生酒一二碗煎,熱服,得汗即效。

白話文:

槐花味苦,性平寒,沒有毒性,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治療濕熱內蘊導致的蟲積,大腸燥熱引起的痔瘡,風邪內阻導致的便血,以及熱邪內擾引起的痢疾。也能治療婦女崩漏不止。炒黃後使用,能清熱涼血,治療腸風下血、痔瘡出血,以及赤白痢疾、胃痛,還能殺蟲,治療皮膚風疾。初期腫毒,可用乾淨的槐花四五兩炒熟,用米酒一兩碗煎煮,趁熱服用,出汗後即可見效。

2. 竹茹

味苦,氣微寒,無毒,陰也,可升可降。除胃熱之嘔噦,止邪熱之血衄。

竹茹即竹皮。皮茹削去青色,惟取向里黃皮。主胃熱飽逆殊功,療噎膈嘔噦神效。

江云:治心煩之嘔噦,卵腫疼而倍加。

白話文:

竹茹味苦,性微寒,沒有毒性,屬陰性,既能上升又能下降。能清除胃熱引起的嘔吐逆氣,也能止住因邪熱引起的鼻出血。

竹茹就是竹子的內層竹皮,去除青色的外皮,只取裡面黃色的部分。它對於胃熱引起的飽脹、逆氣等症狀療效顯著,治療噎膈、嘔吐逆氣更是特效。

據江某說:竹茹能治療因心煩引起的嘔吐逆氣,以及卵巢腫痛加劇的病症。

3. 䈽竹

味苦、甘,氣平寒,無毒,陰中微陽,可升可降。療心經之煩熱,止氣逆之嘔吐。

《本草》云:䈽竹、淡竹為上,苦竹次之,余不入藥。或云苦竹、紫竹,苦辛而膻,不堪入藥。

東坡云:淡竹者,對苦竹為文,除苦竹之外,皆淡竹也。逐上氣咳逆喘促,退虛熱煩躁不眠。專涼心經,尤卻風痙。

《發明》云:惟䈽竹、水竹,味淡兼甜,治病為最,筀竹、𪖂竹次之,余不堪用。

日華子云:淡竹及根,消痰治熱狂煩悶,中風失音,並孕婦頭旋倒地,小兒驚癇天吊,莖葉同用。根主消渴,散毒補虛,實通神明,輕身益氣。

白話文:

䈽竹味甘苦,性平偏寒,無毒,兼具陰中微陽的特性,可升可降。能治療心經煩熱,以及因氣逆引起的嘔吐。

最好的䈽竹是淡竹,其次是苦竹,其他的竹子都不能入藥。也有人說苦竹和紫竹味苦辛帶有膻味,不能入藥。

蘇軾認為,除了苦竹之外,其他的竹子都算是淡竹。淡竹可以治療上氣咳嗽、氣喘、呼吸急促,以及虛熱煩躁失眠。它特別能清熱涼心,尤其能治療風痙。

也有文獻記載,只有䈽竹和水竹,味道淡甜,療效最佳,筀竹、𪖂竹次之,其他的竹子都不能使用。

還有記載說,淡竹及其根莖,能消痰、治熱狂、煩悶、中風失音,以及孕婦頭暈跌倒、小兒驚癇、抽搐等症狀。淡竹根還能治療消渴症,解毒、補虛,甚至能通神明、輕身益氣。

4. 天竹黃

味甘,寒,無毒。主小兒驚風天吊,療虛人卒暴中風,鎮心明目,解熱驅邪。

竹黃系即內黃粉,旋飛塵沙結成老竹間,或可得形類黃土,一名竹膏,人多燒諸骨及葛粉等雜之。入足少陽、手少陰經。除驚解煩,小兒多方用之。須辨其片片若竹節者為妙。竹筍益氣托痘瘡,止渴利小水。

白話文:

天竹黃味甘性寒,無毒。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風、抽搐,以及虛弱之人突然中風;具有鎮靜安神、明目、退熱、驅邪的功效。

竹黃也就是竹子內部的黃色粉末,是風沙旋轉飛揚後在老竹子間隙堆積形成的,形狀像黃土,也稱為竹膏。很多人會將其與燒過的骨頭、葛粉等混合使用。它進入足少陽經和手少陰經。能除驚解煩,常用於治療小兒多種疾病。其中,片狀且像竹節一樣的竹黃藥效最佳。竹筍則能益氣、幫助痘瘡痊癒、止渴、利尿。

5. 樗皮

味苦、澀,氣寒,有小毒,味厚,陰也,降也。治虛滑血液皆止,澀兩竅前後同功。

即臭椿根皮,其性涼而能澀血。樗木臭疏而有莢,椿木香實而無莢,以此為辨。

樗白皮亦滋陰臟之用,故專主女人月信過度,帶漏崩中,又主赤白久痢,及腸滑痔疾,瀉血不住。

樗皮澀精而止瀉。

白話文:

樗皮味苦澀,性寒,略帶毒性,藥性厚重,屬陰寒下降之品。能止血,治療虛證導致的出血和滑脫的血液,收斂前後兩竅(指大小便)的功效相同。

樗皮是臭椿樹根部的樹皮,性涼且能止血。臭椿樹皮臭且有莢果,椿樹則香且無莢果,以此區分。

樗樹的白皮也能滋陰,因此特別適用於女性月經量過多、白帶過多、崩漏等症狀,也適用於久治不愈的赤白痢疾、腸滑脫和痔瘡出血不止等情況。

樗皮能收斂精液,止瀉。

6. 訶黎勒(即訶子)

味苦、酸,氣溫,無毒,味厚,陰也,降也。苦而能降,酸而能澀,故有固滑泄、止久痢、澀腸之功,除腸滿、止咳嗽、泄氣之力。收斂降火,急於下行。元氣怯弱,不可多餌。入足厥陰、陽明、少陰、手太陰、陽明經。六稜黑色肉厚者良。入藥須用濕麵裹煨熟,不爾致脹。

去核取皮用。味苦酸澀,有收斂降火之功。性急喜降,氣實者宜之,氣虛者恐反泄,不宜多服。未熟時風飄墜者,謂之隨風子,尤珍貴。

初瀉痢不宜驟用,恐積未盡去也。《本草》不入嗽藥,以其味不大酸耳,然入之甚驗,無妨。

痰嗽咽喉不利,含二三枚殊勝。

白話文:

訶子味苦酸,性溫,無毒,味道濃厚,屬陰性,具有下降的特性。它苦味能下降,酸味能收斂,因此能固攝滑泄之物、止久痢、收斂腸道,並能去除腸滿、止咳、泄氣。訶子具有收斂降火的作用,藥性急促且傾向下降。但元氣虛弱的人不宜服用太多。它能進入足厥陰、陽明、少陰經和手太陰、陽明經。六棱、黑色、肉厚的訶子品質較好。入藥時需用濕麵包裹煨熟,否則會導致脹氣,需去核取皮使用。

訶子味苦酸澀,能收斂降火。藥性急促且善於下降,氣血充實的人適合服用,但氣虛的人服用恐會反而導致泄瀉,不宜多服。未成熟時被風吹落的訶子,稱為「隨風子」,尤為珍貴。

初期腹瀉不宜立即使用訶子,以免積滯未完全排出。雖然《本草綱目》記載訶子不入止咳藥方,是因為它的酸味不夠濃郁,但實際上加入止咳藥方效果很好,並無妨礙。

痰嗽、咽喉不適,含服二三枚訶子效果極佳。

7. 茯苓

味甘、淡,氣平,無毒,陽中之陰,降也。白者入手太陰、足太陽、少陽經,赤者入手少陽、少陰、足太陰經。利小便有除留飲之效,伐腎邪有生新血之功,故除口舌之乾燥,神志之怔忡。赤者破結血而瀉火,白者調脾氣而和中。忌醋及酸物。中有赤筋最損目,用宜去之。淡利竅,甘助陽,乃除濕行水之聖藥也。

又赤者能利水,白者能補脾,是知赤瀉小腸之火,固能分利,不知白者潤肺生津,赤能分利也,故此劑以分利為主,莫如用白。或謂陰虛未為相宜,以其滲淡也,不知氣重者主氣,味重者助血,茯苓雖滲淡,而其味尚甘,於陰虛者亦無害也。況佐人參等補劑下行,亦能補虛而固腎矣。

特豬苓一劑,誠為滲淡,而陰虛者,為當忌也。

通使不走精氣,功並車前;利血僅在腰臍,效同白朮。暴病有餘相宜,久病不足切禁。如小便利數者服之,大損人目;汗多人服之,則損元氣夭人壽。

東垣云:其用有六:利竅而除濕,益氣而和中,小便多而能止,大便結而能通,心驚悸而能保,津液少而能生。若兼補陰之劑,則小便多而能止,但不宜入燥劑中用耳。

《發明》云:淡而能滲,甘而能補,除濕勝藥也。惟能滲,故能行水利小便;惟能補,故能和中益脾。自其滲中焦之水,則水飲停心者悉除,中氣和,脾臟益而津液亦生矣,又何口焦舌乾煩渴之有?自其滲下焦之水,則邪水悉去,真水得養,腰臍家血亦利,津道自行。所謂長陰益氣力,瀉之即所以安之也。

白話文:

茯苓味甘淡,性平,無毒,屬陰中之陽,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白色茯苓走手太陰、足太陽、少陽經,紅色茯苓走手少陽、少陰、足太陰經。它能利尿排出體內積液,去除腎臟邪氣,促進血液新生,從而改善口乾舌燥、心悸不安等症狀。紅色茯苓能破血化瘀、瀉火,白色茯苓能健脾和胃。忌與醋及酸性食物同食。茯苓中如有紅色筋絡,最傷眼睛,應用時應去除。茯苓味淡能利竅,味甘能助陽,是治療濕邪水腫的良藥。

此外,紅色茯苓能利水,白色茯苓能補脾。紅色茯苓瀉小腸之火,能利尿,但白色茯苓能潤肺生津,也能利尿。因此,若以利水為主,則用白色茯苓為佳。有人認為陰虛體質不宜服用茯苓,因為它滲濕之力較強,但其實氣虛者宜用氣味較重的藥物,血虛者宜用味道較重的藥物,茯苓雖滲濕,但仍帶甘味,對陰虛者並無害處。而且,若與人參等補益藥物合用,還能補虛固腎。

但豬苓性味滲淡,陰虛體質者則應忌服。

茯苓能利尿而不傷精氣,其功效與車前子相似;能利血,主要作用於腰腹部,功效與白朮相似。對於病情較輕者,茯苓適合服用;但病情嚴重者則應慎用。小便頻繁者服用茯苓,會損傷眼睛;出汗多的人服用茯苓,會損傷元氣,縮短壽命。

張元素(東垣)認為茯苓的功效有六:利尿除濕、益氣和中、小便多時能止瀉、大便不通時能通便、心悸時能安神、津液不足時能生津。若與滋陰藥合用,則能治療小便過多,但不宜與燥熱藥同用。

《發明》中記載:茯苓味淡能滲濕,味甘能補益,是治療濕邪的良藥。它能滲濕,所以能利水、利尿;它能補益,所以能和中益脾。茯苓能滲透中焦的水濕,則心悸水飲皆可消除,中氣和順,脾胃功能增強,津液自然生成,口乾舌燥、煩渴等症狀也就消失了。茯苓能滲透下焦的水濕,則邪氣排出,真水得到滋養,腰腹部血液運行通暢,津液自然分泌。這也就是說,滋養陰氣,增強體力,瀉去邪氣就能使身體恢復健康。

8. 豬苓

味甘、苦而淡,氣平,無毒,陽中之陰,降也,入足太陽、少陰經。除濕腫,體用兼備;利小便,氣味俱長。一於滲淡,能利而已,下虛者皆不可用,蓋有損而無益也。諸藥性皆曰甘能助陽,豈真味甘而有助哉?或謂其止遺精者,蓋謂脾家有濕,流入腎經,因而滲泄用之,於滲濕藥中,遂能中病,故以為能止遺精耳,非真能補腎也。其曰消渴利水腫是矣,然亦不可主劑,但可佐澤瀉而已。

若渴與腫,腎虛所致者用之,恐虛其虛也。大抵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損腎氣,昏人目。

今之吐瀉藥,俱用五苓散,皆謂脾胃之濕,賴豬苓、澤瀉以去之,似為脾胃藥也,不知二味消水,固能燥脾,水盡則反損腎昏目。

白話文:

豬苓味甘苦而略淡,性平,無毒,屬陰中之陽,具有下降的特性,進入足太陽經和少陰經。它能去除水腫,功效全面;利尿,藥效持久。其作用在於滲濕利尿,但體虛者皆不宜使用,因為會損傷身體而不見效。雖然許多藥物都認為甘味能助陽,但豬苓的甘味並非真的具有助陽功效。有人說它能止遺精,是因為脾濕流入腎經導致滲漏,而豬苓正好能治療這種滲濕,因此能治癒遺精,並不是真正能補腎。它確實能治療消渴和水腫,但不能作為主要藥物,只能輔助澤瀉使用。

如果水腫和口渴是因腎虛引起,使用豬苓反而會加重腎虛。總之,豬苓利尿的功效很強,長期服用會損傷腎氣,導致視力模糊。

現在很多瀉下藥都使用五苓散,認為脾胃濕盛需要豬苓、澤瀉來去除,好像它是脾胃藥。但不知這兩種藥物消水能力強,會使脾氣虛燥,水液去除過度反過來會損傷腎氣,導致視力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