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已

《本草約言》~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5)

回本書目錄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5)

1. 槐花

味苦,氣平寒,無毒,陰也,降也。濕鬱熱而生蟲,大腸癖而為痔,風內摶而下血,熱內擾而成痢。亦治婦人崩血不止。炒黃用,能涼大腸熱,理腸風瀉血,止痔血,並赤白痢,胃脘痛,亦殺蟲,及皮膚風。初起腫毒,用淨槐花四五兩炒,用頭生酒一二碗煎,熱服,得汗即效。

白話文:

槐花 味苦,性平寒,無毒,屬陰性,具有下降的作用。

功效:

  • 可以治療濕熱鬱積而生蟲、大腸積滯而致痔瘡、風寒內侵而導致出血、熱邪內擾而引起痢疾。
  • 也能治療婦女崩漏不止。

用法:

  • 將槐花炒至黃色,可以清熱涼腸、理氣止血、止痔血、治療赤白痢疾、胃脘痛,並有殺蟲和治療皮膚風的效果。
  • 對於初起腫毒,可以用乾淨的槐花四五兩炒熟,用頭生酒一兩碗煎煮,趁熱服用,出汗即可見效。

2. 竹茹

味苦,氣微寒,無毒,陰也,可升可降。除胃熱之嘔噦,止邪熱之血衄。

竹茹即竹皮。皮茹削去青色,惟取向里黃皮。主胃熱飽逆殊功,療噎膈嘔噦神效。

江云:治心煩之嘔噦,卵腫疼而倍加。

白話文:

竹茹性苦寒,無毒,屬陰,可升可降。能清胃熱,止嘔逆,止邪熱引起的鼻出血。竹茹是指竹皮的內層,取黃色的部分,能有效治療胃熱飽脹,治療噎膈嘔逆效果顯著。古人認為它也能治療心煩引起的嘔逆,以及卵腫疼痛。

3. 䈽竹

味苦、甘,氣平寒,無毒,陰中微陽,可升可降。療心經之煩熱,止氣逆之嘔吐。

《本草》云:䈽竹、淡竹為上,苦竹次之,余不入藥。或云苦竹、紫竹,苦辛而膻,不堪入藥。

東坡云:淡竹者,對苦竹為文,除苦竹之外,皆淡竹也。逐上氣咳逆喘促,退虛熱煩躁不眠。專涼心經,尤卻風痙。

《發明》云:惟䈽竹、水竹,味淡兼甜,治病為最,筀竹、𪖂竹次之,余不堪用。

日華子云:淡竹及根,消痰治熱狂煩悶,中風失音,並孕婦頭旋倒地,小兒驚癇天吊,莖葉同用。根主消渴,散毒補虛,實通神明,輕身益氣。

白話文:

竹子的味道是苦的,也帶有一點甜味,性屬平和寒涼,無毒。雖然屬陰,但帶有一絲陽氣,因此可以升也可以降。竹子可以治療心經的煩熱,以及氣逆引起的嘔吐。

《本草綱目》記載:䈽竹和淡竹是最好的,苦竹次之,其他的竹子都不入藥。也有人說苦竹和紫竹,味道苦辛而且帶有腥味,不適合入藥。

東坡先生(蘇軾)說:淡竹指的是除苦竹以外的所有竹子。淡竹可以治療上氣咳嗽、喘促、虛熱煩躁失眠等症狀,專門清涼心經,尤其對治療風痙有奇效。

《本草發明》記載:只有䈽竹和水竹,味道淡甜,藥效最好,筀竹和𪖂竹次之,其他的竹子都不適合用。

日華子(陳藏器)說:淡竹以及它的根,可以消痰,治療熱狂煩躁、中風失音、孕婦頭昏眼花倒地、小兒驚癇等症狀,竹莖和竹葉可以一起使用。淡竹根可以治療消渴,散毒補虛,通神明,輕身益氣。

4. 天竹黃

味甘,寒,無毒。主小兒驚風天吊,療虛人卒暴中風,鎮心明目,解熱驅邪。

竹黃系即內黃粉,旋飛塵沙結成老竹間,或可得形類黃土,一名竹膏,人多燒諸骨及葛粉等雜之。入足少陽、手少陰經。除驚解煩,小兒多方用之。須辨其片片若竹節者為妙。竹筍益氣托痘瘡,止渴利小水。

白話文:

竹黃味甘性寒,無毒。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風、抽搐,以及虛弱體質的人突然中風,還有鎮心安神、明目、解熱驅邪的功效。

竹黃其實就是內黃粉,是由旋轉飛舞的塵沙在老竹子之間凝聚而成,有時可以呈現像黃土一樣的形狀,也稱為竹膏。很多人會把它和骨頭、葛粉等一起燒成灰燼使用。竹黃進入足少陽經和手少陰經,能除驚解煩,是治療小兒疾病常用的藥材。辨認竹黃時,要選片片像竹節一樣的,效果最好。

竹筍具有益氣、托痘瘡、止渴利尿的作用。

5. 樗皮

味苦、澀,氣寒,有小毒,味厚,陰也,降也。治虛滑血液皆止,澀兩竅前後同功。

即臭椿根皮,其性涼而能澀血。樗木臭疏而有莢,椿木香實而無莢,以此為辨。

樗白皮亦滋陰臟之用,故專主女人月信過度,帶漏崩中,又主赤白久痢,及腸滑痔疾,瀉血不住。

樗皮澀精而止瀉。

白話文:

臭椿根皮的味道苦澀,性寒,帶有輕微毒性,味道厚重,屬陰性,具有下降的特性。它可以止血,無論是虛弱導致的出血,還是滑脫導致的出血,都能有效治療。臭椿根皮能收斂前後兩竅,功效相同。

第二段

即臭椿根皮,其性涼而能澀血。樗木臭疏而有莢,椿木香實而無莢,以此為辨。

也就是臭椿根皮,它性涼,並且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樗木(臭椿)的花序疏鬆,並且有莢果;椿木香的果實飽滿,沒有莢果,可以以此來區分。

第三段

樗白皮亦滋陰臟之用,故專主女人月信過度,帶漏崩中,又主赤白久痢,及腸滑痔疾,瀉血不住。

樗白皮也具有滋陰補虛的功效,因此專門治療女性月經量過多、白帶異常、崩漏等症狀。此外,它也能治療赤白痢疾,以及腸道滑脫導致的痔瘡出血不止等病症。

第四段

樗皮澀精而止瀉。

樗皮能夠收斂精氣,並止瀉。

6. 訶黎勒(即訶子)

味苦、酸,氣溫,無毒,味厚,陰也,降也。苦而能降,酸而能澀,故有固滑泄、止久痢、澀腸之功,除腸滿、止咳嗽、泄氣之力。收斂降火,急於下行。元氣怯弱,不可多餌。入足厥陰、陽明、少陰、手太陰、陽明經。六稜黑色肉厚者良。入藥須用濕麵裹煨熟,不爾致脹。

去核取皮用。味苦酸澀,有收斂降火之功。性急喜降,氣實者宜之,氣虛者恐反泄,不宜多服。未熟時風飄墜者,謂之隨風子,尤珍貴。

初瀉痢不宜驟用,恐積未盡去也。《本草》不入嗽藥,以其味不大酸耳,然入之甚驗,無妨。

痰嗽咽喉不利,含二三枚殊勝。

白話文:

這種果實的味道苦、酸,性溫,沒有毒性,味道厚重,屬於陰性,具有下降的特性。苦味能使下降,酸味能使收斂,因此具有固澀泄瀉、止久痢、澀腸的功能,並能消除腸滿、止咳、泄氣。它具有收斂降火的效果,並且急於向下運行。如果元氣虛弱,就不宜多吃。它進入足厥陰、陽明、少陰、手太陰、陽明經。六稜黑色、果肉厚的品質較好。入藥時需用濕麵裹起來煨熟,否則容易脹氣。

去掉核取皮使用。味道苦酸澀,具有收斂降火的作用。它性急喜降,氣實的人適合服用,氣虛的人則可能會導致反泄,不宜多吃。尚未成熟時被風吹落的果實,稱為「隨風子」,特別珍貴。

剛開始瀉痢時不宜急用這種果實,因為可能會導致積滯未盡。雖然《本草》中說它不入嗽藥,因為它的酸味不太明顯,但實際上加入嗽藥效果很好,無妨。

痰嗽、咽喉不利時,含上兩三枚效果特別好。

7. 茯苓

味甘、淡,氣平,無毒,陽中之陰,降也。白者入手太陰、足太陽、少陽經,赤者入手少陽、少陰、足太陰經。利小便有除留飲之效,伐腎邪有生新血之功,故除口舌之乾燥,神志之怔忡。赤者破結血而瀉火,白者調脾氣而和中。忌醋及酸物。中有赤筋最損目,用宜去之。淡利竅,甘助陽,乃除濕行水之聖藥也。

又赤者能利水,白者能補脾,是知赤瀉小腸之火,固能分利,不知白者潤肺生津,赤能分利也,故此劑以分利為主,莫如用白。或謂陰虛未為相宜,以其滲淡也,不知氣重者主氣,味重者助血,茯苓雖滲淡,而其味尚甘,於陰虛者亦無害也。況佐人參等補劑下行,亦能補虛而固腎矣。

特豬苓一劑,誠為滲淡,而陰虛者,為當忌也。

通使不走精氣,功並車前;利血僅在腰臍,效同白朮。暴病有餘相宜,久病不足切禁。如小便利數者服之,大損人目;汗多人服之,則損元氣夭人壽。

東垣云:其用有六:利竅而除濕,益氣而和中,小便多而能止,大便結而能通,心驚悸而能保,津液少而能生。若兼補陰之劑,則小便多而能止,但不宜入燥劑中用耳。

《發明》云:淡而能滲,甘而能補,除濕勝藥也。惟能滲,故能行水利小便;惟能補,故能和中益脾。自其滲中焦之水,則水飲停心者悉除,中氣和,脾臟益而津液亦生矣,又何口焦舌乾煩渴之有?自其滲下焦之水,則邪水悉去,真水得養,腰臍家血亦利,津道自行。所謂長陰益氣力,瀉之即所以安之也。

白話文:

味道甘甜、淡,性平,無毒,屬於陽中之陰,具有下降的特性。白色茯苓入肺、脾、腎三經,紅色茯苓入膽、心、肝三經。茯苓能利尿,消除體內多餘的水分,並能清除腎臟的邪氣,促進血液新生,因此能緩解口乾舌燥、心神不安的症狀。紅色茯苓能破除血瘀、瀉火,白色茯苓能調理脾胃、和中。忌與醋或酸性食物一起食用。茯苓中含有紅色筋絡,對眼睛有害,使用時應去除。淡味茯苓能利竅,甘味茯苓能助陽,是去除濕氣、利水排水的良藥。

紅色茯苓能利水,白色茯苓能補脾,所以紅色茯苓能瀉小腸之火,又能分利;而白色茯苓能滋潤肺臟、生津止渴,也能分利。但由於此藥主要作用在分利,所以最好使用白色茯苓。有人認為陰虛體質不適合使用茯苓,因為茯苓滲透性強,容易損傷陰液。其實,氣重的藥物能補益氣血,味重的藥物能滋養血脈,茯苓雖然滲透性強,但它的味道甘甜,對陰虛體質也沒有害處。況且,茯苓與人參等補益藥物一起服用,還能補虛固腎。

只有豬苓這種藥物,因為滲透性太強,所以陰虛體質的人應該避免使用。

茯苓能通利水道而不傷精氣,功效類似車前草;茯苓能利血,作用範圍僅限於腰腹部,功效類似白朮。對於急性病症或身體有餘者適合使用,而對於久病虛弱者則應該避免。如果小便次數頻繁,服用茯苓會損傷眼睛;如果汗出過多,服用茯苓會損傷元氣,導致壽命減短。

東垣(李杲)說:茯苓的功效有六種:利竅除濕、益氣和中、小便過多能止瀉、大便秘結能通暢、心悸驚恐能安定、津液不足能滋生。如果與補陰藥物合用,還能止小便過多,但不能加入燥熱的藥物中使用。

《發明》一書中記載:茯苓淡能滲透,甘能補益,是除濕良藥。因為它能滲透,所以能行水利尿;因為它能補益,所以能和中益脾。茯苓能滲透中焦的水分,因此能消除心臟周圍的水飲,使中氣和諧,脾臟得到滋養,津液得以生成,從而改善口乾舌燥、煩渴的症狀。茯苓還能滲透下焦的水分,排出體內邪水,滋養真水,使腰腹部血氣通暢,津液自行流通。所謂“長陰益氣力,瀉之即所以安之”,就是這個道理。

8. 豬苓

味甘、苦而淡,氣平,無毒,陽中之陰,降也,入足太陽、少陰經。除濕腫,體用兼備;利小便,氣味俱長。一於滲淡,能利而已,下虛者皆不可用,蓋有損而無益也。諸藥性皆曰甘能助陽,豈真味甘而有助哉?或謂其止遺精者,蓋謂脾家有濕,流入腎經,因而滲泄用之,於滲濕藥中,遂能中病,故以為能止遺精耳,非真能補腎也。其曰消渴利水腫是矣,然亦不可主劑,但可佐澤瀉而已。

若渴與腫,腎虛所致者用之,恐虛其虛也。大抵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損腎氣,昏人目。

今之吐瀉藥,俱用五苓散,皆謂脾胃之濕,賴豬苓、澤瀉以去之,似為脾胃藥也,不知二味消水,固能燥脾,水盡則反損腎昏目。

白話文:

豬苓的味道甘苦淡,性平,無毒。它屬於陽中之陰,具有下降的特性,進入足太陽經和少陰經。它能消除濕腫,藥性兼具療效和應用。豬苓能利尿,氣味持久。

豬苓的主要作用是滲透利水,但它只具有利水功能,對於脾胃虛弱的人來說不可使用,因為會造成損害,沒有任何益處。

一般藥物都說甘味能助陽,難道真的是甘味就能助陽嗎?有些人說豬苓可以止遺精,是因為脾胃有濕氣,流入腎經,而使用豬苓來滲濕排泄,在滲濕藥物中,它恰好能治病,所以認為它能止遺精,但實際上並不能補腎。

確實,豬苓能治療消渴、利水腫,但不能作為主要藥物,只能作為輔助藥物,搭配澤瀉使用。

如果口渴和水腫是由腎虛導致的,使用豬苓反而會加重腎虛。總之,豬苓利水功能強,長期服用會損傷腎氣,導致眼睛昏花。

現在的治療吐瀉的藥物,都用五苓散,都說脾胃濕氣需要靠豬苓和澤瀉來去除,似乎是針對脾胃的藥物。但不知道的是,豬苓和澤瀉消水,本身就會導致脾胃乾燥,水份消失後反而會損傷腎氣,導致眼睛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