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已

《本草約言》~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4)

回本書目錄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4)

1. 烏藥

味辛,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足陽明、少陰經。行中焦滯氣之抑遏,散下焦冷氣之攻衝。

味辛而薄,性輕,熱而散,氣勝於味也。佐香附專治婦人諸般氣證。用於風藥,則能疏風。用於脹滿,則能降氣。用於氣阻,則能發散,且疏風寒,又治腹疼。乃疏風散寒之劑,正以其熱而辛散也。此藥味薄,無滋益人,但取辛散凝滯而已,不可多用。香附治內,內和而外自釋也;烏藥疏散宣通,其尤暢於香附也。又去小兒積聚蛔蟲,亦以疏氣散寒故也。

白話文:

烏藥味道辛辣,性溫,無毒,屬陽性,具有升降的作用,能進入足陽明經和少陰經。它能行氣消滯,解除中焦的阻塞,散寒止痛,緩解下焦的寒氣入侵。

烏藥的味道辛辣而淡薄,性質輕盈,溫熱而散發,氣味比味道更明顯。它常與香附配伍,專門治療婦女各種氣血不調引起的症狀。用於治療風寒,可以疏散風寒。用於治療腹脹,可以降氣消脹。用於治療氣機阻滯,可以發散寒氣,並能疏散風寒,治療腹痛。它作為疏散風寒的藥物,正是因為它的溫熱辛散的特性。烏藥味道淡薄,沒有滋補作用,只取其辛散凝滯的功效,不可過量使用。香附治療內在疾病,內在調和後,外在症狀自然會緩解;烏藥則具有疏散宣通的功效,比香附更暢通。此外,烏藥還能治療小兒積食積聚、蛔蟲症,也是因為它具有疏氣散寒的功效。

2. 大腹皮

味辛,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疏臟氣之壅滯,消水氣之虛浮。下氣疏脾胃有餘之氣,故腹脹滿及浮腫者用之,氣虛者不可用。入足太陰、陽明經。寬胸理氣之要藥也。子即大腹子,比檳榔大而扁,通大小腸,健脾開胃。俱要酒洗,後又以烏豆汁洗淨方可用。

《發明》:云:乃疏泄氣之藥,虛者禁服。其云健脾開胃調中者,得非邪氣散,壅滯去,則胸中氣調,胃氣開而脾氣亦健歟。要之,非真補劑也。

白話文:

辛味,性溫,無毒,屬於陽性藥物,可以升也可以降。能疏通臟腑氣機的阻塞,消除虛浮的水氣。可向下行氣,疏通脾胃積聚的氣,因此適用於腹脹滿和浮腫等症狀,但氣虛者不可使用。歸入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是治療胸悶氣滯的重要藥物。它就是大腹子,比檳榔大而扁,能通大小腸,健脾開胃。使用前需用酒洗淨,再用烏豆汁洗淨後才能服用。

其藥效在於疏通氣機,虛弱的人不能服用。所謂健脾開胃調中,是因為邪氣消散,壅滯去除,胸中氣機調和,胃氣開通,脾氣自然也會健旺。總而言之,它不是真正的補益藥物。

3. 檳榔

味辛、苦,氣溫,無毒,陽中之陰,降也。入胸腹,破滯氣而不停;入腸胃,逐痰癖而直下。故墜諸藥,性如鐵石,而治後重,驗如馬奔。入手足陽明經。味苦澀而微帶辛,其性沉如鐵石,故能調諸藥下行逐水,攻腳氣治裡急後重如神,取其墜也,非取其破氣也,故兼木香用之,然後可耳。

又謂其能破滯氣,泄胸中至高之氣,何也?亦以其性沉重墜,氣下行則鬱滯之氣散,而至高之氣下矣。

一云能殺寸白蟲,非殺蟲也,以其性下墜,能逐蟲下行也。廣閩多服之者,亦以地暖淫蒸,居民氣多上盛,故服此以降之耳。久服損真氣,多服瀉至高之氣,較之青皮、枳實尤甚。

白話文:

這味藥具有辛、苦的味道,性溫和,無毒,屬於陽氣中偏陰的性質,具有下降的作用。它進入胸腹,能破除阻塞的氣體,不會停留;進入腸胃,能驅除痰飲和積滯,直達下焦。因此,它是一種引導其他藥物下降的藥,性質如同鐵石般沉重,治療後重症,效果如同駿馬奔馳一樣迅速。它進入手足陽明經。

這味藥的味道苦澀,略帶辛辣,性質沉重如同鐵石,因此可以引導其他藥物下降,驅除水腫,治療腳氣,治裡急後重症效果奇佳。我們使用它主要是取其下降的作用,而不是為了破氣,因此通常會與木香搭配使用,效果才會更好。

有人說它能破除阻塞的氣體,排出胸腔中上升的氣,這是為什麼呢?也是因為它性質沉重下降,氣體向下運行,阻塞的氣體就會散開,而胸腔中上升的氣體也會下降。

有人說它能殺死寸白蟲,但實際上不是直接殺蟲,而是因為它性質下降,可以驅使蟲體向下排出。廣東福建地區的人經常服用它,也是因為當地氣候溫暖潮濕,居民多氣往上走,因此服用此藥來使之下降。長期服用會損傷真氣,多服會瀉掉過多的上升之氣,比起青皮、枳實更加嚴重。

4. 沉香

味辛,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上而至天,下而至泉之藥也。行滯氣有細密之功,調諸氣無耗散之失,暖腰膝有壯陽之徵,療風水有消毒之義。入足少陰、手厥陰經。最能降痰。不見火用更妙。

江云:墜氣補腎,有降無升。

白話文:

藥性

  • 味道辛辣,性溫,無毒,屬於陽性藥物,可以上行也可以下降。
  • 可以上達天部,下達泉水,是一種藥力通達的藥材。
  • 能疏通滯氣,具有細微的作用,調整各種氣機,不會造成耗散之弊。
  • 能溫暖腰膝,具有壯陽的功效。
  • 治疗风湿水肿,具有消毒的功效。
  • 歸屬於足少陰經和手厥陰經。
  • 最擅長降痰。
  • 不用火炮制效果更佳。

江云的註解

  • 這味藥可以墜氣補腎,具有下降的功效,沒有上升的作用。

這段文字描述的藥材可能是「白芥子」,因為其特點與白芥子的藥性十分吻合。

需要注意的是,這只是一種可能的推測,並不能確定這就是白芥子。如果要确定具体是哪种中药,还需要根据其他信息进行判断。

5. 枳實

味苦、酸,氣溫,無毒,陰也,降也。消心下之脹滿,泄胸中之痞急,逐內蓄之痰飲,破久停之宿食。入足陽明、太陰、手少陰經。以柴胡、黃芩、竹茹佐之則溫膽,以白朮、二陳佐之則消痰。非白朮不能去濕,非枳實不能消痞。

性酷而速下,能消實痞,去堅結之功多,若云益氣利五臟,必主以參、朮、棗、姜之類,斯能安胃益氣,若佐以厚朴、硝、磺之類,則又破血而散結。要之,結痞散除,則胃氣得養,五臟亦利,而血亦滋生矣。此亦撥亂反正之意也。

江云:枳殼、枳實一物也,殼大、性詳而緩,治高高者主氣,治在胸膈。實小、性酷而速,治下下者主血,治在心腹。殼治胸膈,故胸中痞,肺氣結也,有桔梗枳殼湯。實治心腹,故心下痞,脾氣積也,有白朮枳實湯。蓋白朮補脾,枳實去脾經積血,脾無積血,則不痞也。

白話文:

枳實味苦酸,性溫,無毒,具有下降的作用,能治療胸腹脹滿、痞塞、痰飲、宿食等病症。它可以與其他藥物搭配使用,達到溫膽、消痰等功效。

枳實性烈,能快速消散堅硬的結塊,但單獨使用容易傷氣,需要配合其他藥物來調節。

江氏認為,枳殼和枳實雖然同屬一物,但性情不同,治療的部位也不同。枳殼性溫和,治療胸部氣滯,枳實性烈,治療腹部積血。

白朮補脾,枳實消散脾經的積血,脾經無積血,自然不會產生痞塞。

6. 黃柏

味苦、微辛,氣寒,無毒,陰也,降也,足少陰、太陽藥也。瀉下焦隱伏之龍火,安上出虛噦之蛔蟲,臍下痛單制而能除,腎不足生用而能補,痿蹷除濕藥不可缺。

味辛性寒,走少陰而瀉火。今人謂其補弱,非也。特以腎家火旺,兩尺脈盛,而為身熱、為眼痛、為喉痹諸疾者,用其瀉火,則腎亦堅固,而無狂蕩之患矣,豈誠有補腎之功哉。故腎家無火,而兩尺脈微弱,或左尺獨旺者,皆不宜用。《內經》所謂強腎之陰,熱之猶可。此又不可不知。

加黃耆湯中,使足膝氣力湧出,痿蹷即差。和蒼朮散內,即二妙散。裨下焦濕熱,散行腫脹易退。佐澤瀉,利小便赤澀。配細辛,擦舌頰紅瘡。解消渴,除骨蒸,腸風連下血者立效,熱痢先見血者殊功。去臍腹內虛疼,逐膀胱中結熱,女子帶漏亦可治之。

蛔得甘則動,得苦則安,又能安蛔者,苦以降之也。治痿蹷者,苦以降濕也。

白話文:

這種藥材苦味微辛,性寒無毒,屬陰性,有下降的作用,是足少陰經和太陽經的藥物。它可以瀉下焦虛火,安撫上焦的蛔蟲,單獨使用就能治療臍下痛。腎虛可以服用它來補腎,治療痿痺和除濕也少不了它。

雖然它味辛性寒,走少陰經瀉火,但很多人認為它能補虛,其實是不對的。它主要是針對腎火旺盛,兩尺脈旺盛,導致身體發熱、眼睛疼痛、喉嚨腫痛等症狀的患者,用它來瀉火,可以使腎臟更加堅固,避免腎氣過度外泄,但並不能真正補腎。因此,腎氣不足,兩尺脈微弱,或者左側尺脈獨旺的患者,都不適合服用。就像《內經》中說的,強腎的陰氣,只要熱氣消散即可,這是需要注意的。

把它加入黃耆湯中,可以使足膝的力量湧出,治療痿痺效果顯著。和蒼朮散混合,就成了二妙散,可以治療下焦濕熱,消散腫脹,效果明顯。配合澤瀉,可以利尿,治療小便赤澀。配伍細辛,可以治療舌頭和臉頰的紅瘡。它可以消除口渴,治療骨蒸勞熱,治療腸風下血也十分有效,對於熱痢先見血的患者也有奇效。此外,它還可以治療臍腹內虛疼,消除膀胱中的結熱,女性帶漏也可以用它來治療。

蛔蟲喜歡吃甜的,吃了苦的就會安靜下來,所以苦味藥可以安蛔蟲。治療痿痺,也是因為苦味藥可以下降濕氣。

7. 山梔子

味苦,氣寒,無毒,陰也,降也,入手太陰經。療心中懊憹,顛倒而不得眠;治臍下血滯,小便而不得利。療濕熱內鬱而發黃,治邪氣上衝而目赤。易老云:輕虛而象肺,色赤而象火,又能瀉肺中之火。家園者不入藥,七稜九稜者良。加生薑、橘皮,治嘔噦不已;加厚朴、枳實,除腹滿而煩;加茵陳治濕熱發黃;加甘草治少氣虛滿;加香豉去心內煩燥;加薑汁治心腹久疼。去皮治心胸熱,留皮去肌表熱。

止血用炒黑色,去熱用微炒或生。

輕浮而苦寒,專主肺經至高之分而瀉肺中之火。

或云利小便,實非利小便,清肺也。肺氣清而化膀胱之水,小水得此氣化而出也。又能開鬱通淋,治臍下血滯,及治塊中之火,以其屈曲下行,降火甚速耳。大病後若亡血亡津液,胃腑無潤養,內生虛熱煩渴者,非此不能除。胃熱大嘔者,用之以止吐。胃寒多嘔者,用之反致吐。

白話文:

功效

  • 味苦,性寒,無毒。
  • 歸經:入肺經(手太陰經)。
  • 功效:清熱瀉火、降氣止嘔、利水通淋、化瘀止血。
  • 主治:
  • 心中煩躁,失眠:可治療因心火旺盛導致的煩躁不安、失眠。
  • 臍下血瘀,小便不利:可治療因血瘀導致的腹部疼痛、小便不暢。
  • 濕熱內鬱,發黃:可治療因濕熱內鬱導致的黃疸。
  • 邪氣上衝,目赤:可治療因邪氣上衝導致的目赤腫痛。

藥性分析

  • 性輕虛,色赤,象徵其入肺經,且能瀉肺火。
  • 以七稜九稜者為佳,家園種植者不宜入藥。

用法

  • 加生薑、橘皮,治嘔吐不止。
  • 加厚朴、枳實,治腹脹煩悶。
  • 加茵陳,治濕熱發黃。
  • 加甘草,治氣虛乏力,腹脹。
  • 加香豉,去心中煩燥。
  • 加薑汁,治心腹久痛。
  • 去皮治心胸熱,留皮治肌表熱。

炮製

  • 止血用炒黑色,去熱用微炒或生用。

藥理

  • 性輕浮而苦寒,專主肺經之高位,瀉肺火。
  • 並非直接利小便,而是清肺氣,肺氣清則化膀胱之水,小便得氣化而暢通。
  • 也能開鬱通淋,治臍下血瘀,及治塊中之火,因其屈曲下行,降火速度快。
  • 大病後若失血失津液,胃腑無潤養,內生虛熱煩渴者,非此藥不可治。
  • 胃熱嘔吐者,可用此藥止吐。
  • 胃寒嘔吐者,用此藥反而會加重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