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已

《本草約言》~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4)

回本書目錄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4)

1. 烏藥

味辛,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足陽明、少陰經。行中焦滯氣之抑遏,散下焦冷氣之攻衝。

味辛而薄,性輕,熱而散,氣勝於味也。佐香附專治婦人諸般氣證。用於風藥,則能疏風。用於脹滿,則能降氣。用於氣阻,則能發散,且疏風寒,又治腹疼。乃疏風散寒之劑,正以其熱而辛散也。此藥味薄,無滋益人,但取辛散凝滯而已,不可多用。香附治內,內和而外自釋也;烏藥疏散宣通,其尤暢於香附也。又去小兒積聚蛔蟲,亦以疏氣散寒故也。

白話文:

烏藥味辛、性溫,無毒,屬陽性藥物,具有升降二方面的作用,能走足陽明經和少陰經。它能疏通中焦的氣滯,以及消除下焦的寒邪。

烏藥味道辛辣而輕薄,性質輕盈,溫熱而具有散寒作用,其藥性比藥味更為突出。與香附搭配,專門治療婦女各種氣滯症狀。用於治療風症,能疏散風邪;用於治療脹滿,能降氣消脹;用於治療氣機阻滯,能發散寒邪,並能治療腹痛。烏藥是疏風散寒的良藥,正是因為它溫熱且辛散的特性。但此藥藥性輕薄,沒有滋補作用,只取其辛散的作用來疏通凝滯之氣,因此不可多用。香附治療內在病症,內在調和後外在症狀自然消除;烏藥則具有疏散宣通的作用,其通暢的效果比香附更強。此外,烏藥也能治療小兒積聚、蛔蟲等症,也是因為它能疏氣散寒的緣故。

2. 大腹皮

味辛,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疏臟氣之壅滯,消水氣之虛浮。下氣疏脾胃有餘之氣,故腹脹滿及浮腫者用之,氣虛者不可用。入足太陰、陽明經。寬胸理氣之要藥也。子即大腹子,比檳榔大而扁,通大小腸,健脾開胃。俱要酒洗,後又以烏豆汁洗淨方可用。

《發明》:云:乃疏泄氣之藥,虛者禁服。其云健脾開胃調中者,得非邪氣散,壅滯去,則胸中氣調,胃氣開而脾氣亦健歟。要之,非真補劑也。

白話文:

大腹皮味辛性溫,無毒,屬陽性藥物,具有升降二方面的作用。它能疏通臟腑氣機的壅滯,消除水液代謝失調導致的浮腫。能瀉下氣機,疏通脾胃鬱滯之氣,因此可用於治療腹脹、腹滿和浮腫等症狀,但氣虛者禁用。它進入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是大腹皮是寬胸理氣的重要藥物。大腹皮的果實稱為大腹子,比檳榔略大且扁平,能通利大小腸,健脾開胃。使用前需先用酒洗,再用烏豆汁洗淨才能使用。

古籍記載:大腹皮是疏泄氣機的藥物,氣虛者禁止服用。它之所以能健脾開胃、調理中焦,是因為它能驅散邪氣,消除壅滯,使胸中之氣調順,胃氣通暢,脾氣自然也得以健運。總而言之,它並非真正的補益藥物。

3. 檳榔

味辛、苦,氣溫,無毒,陽中之陰,降也。入胸腹,破滯氣而不停;入腸胃,逐痰癖而直下。故墜諸藥,性如鐵石,而治後重,驗如馬奔。入手足陽明經。味苦澀而微帶辛,其性沉如鐵石,故能調諸藥下行逐水,攻腳氣治裡急後重如神,取其墜也,非取其破氣也,故兼木香用之,然後可耳。

又謂其能破滯氣,泄胸中至高之氣,何也?亦以其性沉重墜,氣下行則鬱滯之氣散,而至高之氣下矣。

一云能殺寸白蟲,非殺蟲也,以其性下墜,能逐蟲下行也。廣閩多服之者,亦以地暖淫蒸,居民氣多上盛,故服此以降之耳。久服損真氣,多服瀉至高之氣,較之青皮、枳實尤甚。

白話文:

檳榔味辛、苦,性溫,無毒,屬陽中之陰,具有下降的作用。它能進入胸腹,破除滯氣而不停滯;進入腸胃,則能驅除痰飲和癖證,並直達下焦。因此,它在各種瀉下藥中,性質如同鐵石般堅硬,治療裡急後重等症狀的效果如同疾馳的馬匹般迅速。檳榔走手足陽明經。其味苦澀而略帶辛辣,性質沉重如鐵石,因此能調和諸藥使其下行,利水消腫,治療腳氣和裡急後重效果神奇,主要是利用其下降的作用,而非破氣的作用。所以,常與木香同用。

有人說檳榔能破除滯氣,泄去胸中上升過盛之氣,這是因為檳榔性沉重下墜,氣機下降後,鬱滯之氣自然散開,上升過盛之氣也就隨之平降。

也有人說檳榔能殺死寸白蟲,但並非直接殺死蟲子,而是因為其性下墜,能將蟲子排出體外。廣東、福建地區的人多服用檳榔,是因為當地氣候溫暖潮濕,居民容易出現氣機上逆的現象,所以服用檳榔以降氣。但久服檳榔會損傷元氣,過量服用會瀉去過多上升之氣,其損傷程度比青皮、枳實更甚。

4. 沉香

味辛,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上而至天,下而至泉之藥也。行滯氣有細密之功,調諸氣無耗散之失,暖腰膝有壯陽之徵,療風水有消毒之義。入足少陰、手厥陰經。最能降痰。不見火用更妙。

江云:墜氣補腎,有降無升。

白話文:

沉香味辛,性溫,無毒,屬陽性,具有升降的特性。它能上達天部,下達地泉,是具有通達上下之效的藥物。它能疏通滯氣,效果細緻綿密,又能調節全身氣機,不會造成氣虛散失;它能溫暖腰膝,有壯陽的功效;它能治療水腫,有殺菌消毒的意義。沉香進入足少陰經和手厥陰經,最擅長降逆氣,尤其是痰濁。不經炮炙(火制)使用效果更佳。

江氏云:沉香能降氣補腎,其藥性以下降為主,並非上行。

5. 枳實

味苦、酸,氣溫,無毒,陰也,降也。消心下之脹滿,泄胸中之痞急,逐內蓄之痰飲,破久停之宿食。入足陽明、太陰、手少陰經。以柴胡、黃芩、竹茹佐之則溫膽,以白朮、二陳佐之則消痰。非白朮不能去濕,非枳實不能消痞。

性酷而速下,能消實痞,去堅結之功多,若云益氣利五臟,必主以參、朮、棗、姜之類,斯能安胃益氣,若佐以厚朴、硝、磺之類,則又破血而散結。要之,結痞散除,則胃氣得養,五臟亦利,而血亦滋生矣。此亦撥亂反正之意也。

江云:枳殼、枳實一物也,殼大、性詳而緩,治高高者主氣,治在胸膈。實小、性酷而速,治下下者主血,治在心腹。殼治胸膈,故胸中痞,肺氣結也,有桔梗枳殼湯。實治心腹,故心下痞,脾氣積也,有白朮枳實湯。蓋白朮補脾,枳實去脾經積血,脾無積血,則不痞也。

白話文:

枳實味苦酸,性溫,無毒。它具有向下運行、消散的作用,能消除心下腹部脹滿,緩解胸部痞悶,去除體內積聚的痰飲,以及消除久積的宿食。它進入足陽明經、足太陰經和手少陰經。如果用柴胡、黃芩、竹茹等藥材輔助,則能溫和調理膽經;如果用白朮、二陳湯藥材輔助,則能有效化痰。沒有白朮就無法除濕,沒有枳實就無法消痞。

枳實藥性峻猛,作用迅速,善於消散實證引起的痞塊,治療堅硬腫塊的功效顯著。如果要增強其益氣養護五臟的作用,必須配合人參、白朮、大棗、生薑等藥物,才能安和胃氣、益氣養生。如果配合厚朴、芒硝、硫磺等藥物,則又能破血散結。總而言之,只要能消除痞塊,胃氣就能得到滋養,五臟也能受益,血液也能得到滋生,這也就是撥亂反正的道理。

古人說:枳殼和枳實是同一種藥材,只是枳殼個頭大,藥性平和緩和,主要治療上焦(胸膈)的病症,治氣;枳實個頭小,藥性峻猛迅速,主要治療下焦(心腹)的病症,治血。枳殼治療胸膈,是因為胸中痞悶是肺氣鬱結的緣故,因此有桔梗枳殼湯;枳實治療心腹,是因為心下痞悶是脾氣積滯的緣故,因此有白朮枳實湯。這是因為白朮補益脾胃,枳實則能去除脾經積滯的瘀血,脾經沒有瘀血積滯,就不會出現痞悶症狀了。

6. 黃柏

味苦、微辛,氣寒,無毒,陰也,降也,足少陰、太陽藥也。瀉下焦隱伏之龍火,安上出虛噦之蛔蟲,臍下痛單制而能除,腎不足生用而能補,痿蹷除濕藥不可缺。

味辛性寒,走少陰而瀉火。今人謂其補弱,非也。特以腎家火旺,兩尺脈盛,而為身熱、為眼痛、為喉痹諸疾者,用其瀉火,則腎亦堅固,而無狂蕩之患矣,豈誠有補腎之功哉。故腎家無火,而兩尺脈微弱,或左尺獨旺者,皆不宜用。《內經》所謂強腎之陰,熱之猶可。此又不可不知。

加黃耆湯中,使足膝氣力湧出,痿蹷即差。和蒼朮散內,即二妙散。裨下焦濕熱,散行腫脹易退。佐澤瀉,利小便赤澀。配細辛,擦舌頰紅瘡。解消渴,除骨蒸,腸風連下血者立效,熱痢先見血者殊功。去臍腹內虛疼,逐膀胱中結熱,女子帶漏亦可治之。

蛔得甘則動,得苦則安,又能安蛔者,苦以降之也。治痿蹷者,苦以降濕也。

白話文:

黃柏味苦微辛,性寒,無毒。它能瀉去下焦潛伏的熱邪,治療上焦虛熱引起的蛔蟲病,單獨使用就能治癒臍下疼痛。腎氣不足者,生用黃柏可以補益;治療痿弱、除濕,也少不了它。

雖然有些人認為黃柏能補益身體,但事實並非如此。黃柏主要用於治療腎臟火旺,導致兩尺脈(腎經脈位)有力,並出現身熱、眼痛、喉嚨腫痛等症狀的患者。此時使用黃柏瀉火,腎臟功能反而會得到鞏固,避免病情加重。所以說,黃柏並非真正具有補腎的功效。如果腎臟沒有火熱之邪,兩尺脈微弱,或只有左尺脈有力,則不宜使用黃柏。古代醫籍中提到,加強腎臟陰氣,即使有熱邪也可治療。這一點必須注意。

將黃柏加入黃耆湯中,可以使腿腳有力,治療痿弱;與蒼朮配伍則成為二妙散的組成藥物,能治療下焦濕熱,消除水腫;與澤瀉同用,可以治療小便赤澀;與細辛搭配,能治療舌頭和臉頰的紅瘡;黃柏能治療口渴、骨蒸潮熱,對腸風下血以及熱痢初起見血者療效顯著;還能治療臍腹虛痛,消除膀胱積熱,女性帶下病也可用之。

蛔蟲喜歡甜味而活動,喜歡苦味而安定,黃柏能安蛔,是因為它的苦味能使其下降。黃柏治療痿弱,是因為它的苦味能下降濕邪。

7. 山梔子

味苦,氣寒,無毒,陰也,降也,入手太陰經。療心中懊憹,顛倒而不得眠;治臍下血滯,小便而不得利。療濕熱內鬱而發黃,治邪氣上衝而目赤。易老云:輕虛而象肺,色赤而象火,又能瀉肺中之火。家園者不入藥,七稜九稜者良。加生薑、橘皮,治嘔噦不已;加厚朴、枳實,除腹滿而煩;加茵陳治濕熱發黃;加甘草治少氣虛滿;加香豉去心內煩燥;加薑汁治心腹久疼。去皮治心胸熱,留皮去肌表熱。

止血用炒黑色,去熱用微炒或生。

輕浮而苦寒,專主肺經至高之分而瀉肺中之火。

或云利小便,實非利小便,清肺也。肺氣清而化膀胱之水,小水得此氣化而出也。又能開鬱通淋,治臍下血滯,及治塊中之火,以其屈曲下行,降火甚速耳。大病後若亡血亡津液,胃腑無潤養,內生虛熱煩渴者,非此不能除。胃熱大嘔者,用之以止吐。胃寒多嘔者,用之反致吐。

白話文:

山梔子味苦性寒,無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主要作用於手太陰肺經。可以治療心煩懊惱、睡不着覺;治療腹部血瘀、小便不利;治療濕熱內蘊導致的黃疸;治療邪氣上衝引起的目赤。古人認為,山梔子輕虛如肺,顏色赤紅如火,能瀉肺火。七棱九棱的山梔子藥效最佳,而家種的山梔子則不宜入藥。

搭配生薑、橘皮,能治療嘔吐不止;搭配厚朴、枳實,能治療腹脹煩悶;搭配茵陳,能治療濕熱型黃疸;搭配甘草,能治療氣虛腹脹;搭配香豉,能治療心煩燥熱;搭配薑汁,能治療心腹久痛。去皮後能治療心胸煩熱,保留皮則能治療肌膚表面熱症。

止血需炒至黑色,清熱則需微炒或生用。

山梔子輕浮性寒,主要作用於肺經上部,能瀉肺火。

有人說它能利尿,其實並非直接利尿,而是通過清肺來實現。肺氣清了,才能更好地將膀胱之水代謝排出。它還能疏肝解鬱、利尿通淋,治療腹部血瘀,以及治療體內鬱積的熱邪,這是因為它性味下行,降火速度很快。大病之後,如果失血或津液不足,胃腑缺乏滋養,出現虛熱煩渴,非山梔子不可治。胃熱引起嘔吐的,可以用山梔子止吐;但胃寒引起嘔吐的,用山梔子反而會加重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