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約言》~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3)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3)
1. 藿香
味辛,氣微溫,陽也,可升可降,入手足太陰經。開胃口,能進飲食;止霍亂,仍除嘔逆。去枝莖用葉,以其芳馨之氣,助脾故也。
治吐逆最要之藥也。
《十書》云:溫中快氣。此四字足以該於手足太陰之經矣。故入烏藥順氣則補肺,入黃耆、四君子則補脾,入人參養胃,及正氣散,則開胃也。
《發明》云:藿香甘溫,入脾而助脾,開胃之功居多,兼之辛溫入肺,而補衛快氣。
白話文:
藿香味辛,性微溫,屬陽性,能升能降,作用於手足太陰經。它能開胃促進食慾,治療霍亂,並止嘔止逆。使用時去其枝莖,只用葉子,因為它芳香的气味能幫助脾胃運化。
它是治療嘔吐逆流最重要的藥物。
古籍《十書》記載:它能溫中和胃,舒暢氣機。這四個字足以概括它對手足太陰經的作用。因此,它可以與烏藥配伍以順氣補肺,與黃耆、四君子湯配伍以補脾,與人參配伍以養胃,與正氣散配伍以開胃。
古籍《發明》記載:藿香性味甘溫,歸脾經,能幫助脾胃運化,主要功效是開胃,同時它辛溫的性質還能入肺經,補益衛氣,舒暢氣機。
2. 蔓荊子
味苦、辛,氣溫微寒,無毒,陰中之陽,升也,入足太陽經。風在表而能散,熱在上而能清,止頭痛兼除昏悶,去目赤又治腰痛。揀淨,杵碎用。
《發明》云:蔓荊子辛溫兼苦寒,能涼諸經血而散風邪之藥也。其頭沉昏悶目赤等候,皆諸經血熱而風淫所致也,此能涼之散之,則諸風悉去矣。要之,清頭目風邪為的藥也。胃冷人不可服,恐生痰疾。
白話文:
蔓荊子味苦辛,性溫微寒,無毒,屬陰中之陽,具有上升的特性,歸足太陽膀胱經。它能散發表邪、清泄上焦熱邪,可以治療頭痛、昏悶、目赤和腰痛等症狀。使用前需揀淨,再搗碎使用。
《發明》一書中記載:蔓荊子辛溫兼具苦寒的特性,能清熱涼血並散發風邪。頭痛、昏沉、目赤等症狀,都是因經絡血熱和風邪侵襲所致,蔓荊子能清熱解表,則諸風皆可消除。總而言之,蔓荊子是治療頭目風邪的良藥。但脾胃虛寒的人不宜服用,以免引起痰疾。
3. 五加皮
味辛、苦,氣溫微寒,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入足少陰腎。堅筋骨之緩弱,利周身之血氣,去固結之風濕,療日久之痛痹。釀酒飲治風痹,四肢拘攣。遠志為之使。葉採作蔬食,散風疹於一身。根莖煎酒嘗,治風痹於四末。五加皮辛溫,散風益血之劑,故《本草》治心腹腰膝痛,強筋堅骨,及疽瘡、陰痿、囊濕,小兒腳軟,女人陰癢、陰蝕,且延年益壽。其散風益血,大略見矣。
白話文:
五加皮味辛、苦,性溫和偏涼,無毒。它具有陰陽調和的特性,能上能下,主要作用於腎經。它能治療筋骨酸軟無力,改善全身氣血循環,消除頑固的風濕痹痛。用它浸酒飲用,可以治療風濕痹痛及四肢拘攣。遠志是它的輔佐藥材。五加皮的葉子可以當蔬菜食用,能治療全身風疹。它的根莖煎酒服用,能治療四肢末端的風濕痹痛。五加皮辛溫,具有散風、益血的功效,因此古籍記載它能治療心腹、腰膝疼痛,強健筋骨,以及癰疽瘡瘍、陽痿、陰囊濕疹、小兒軟腳症、婦女陰部瘙癢、陰部潰爛等症,還能延年益壽。它的散風益血功效,由此可見一斑。
4. 乳香
味辛、苦,氣溫,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行結腫,消瘡毒之用;利血氣,止諸痛之需。乳香溫經散氣,故能定諸痛,療惡瘡而調血氣也。
定手足十二經之痛,隨上下部引經藥用之,而尤益腎,補精束胎,然多服胎亦有損。
白話文:
乳香味辛、苦,性溫,無毒,屬陽中之陰,能上能下。能治療腫塊,消除瘡毒;能活血化瘀,止痛。乳香溫經散寒,因此能止痛,治療惡瘡,並調和氣血。
能治療手足十二經的疼痛,可以配合其他藥物治療上下部位的經絡病痛,尤其益腎,補益精氣,固攝胎元,但服用過多則可能傷胎。
5. 沒藥
味苦、辛,氣平,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內可治於臟腑,外可治於諸經,利諸血之壅滯,治諸血而難禁。
江云:乳香、沒藥而定痛,服多損骨。
《本草》云:亦療婦人產後血氣痛,入足陽明胃,與乳香同為定痛之藥。能通宣氣血,故與乳香同用,能止壅滯之痛。
《發明》云:疏經絡、行氣血之藥。
白話文:
沒藥味苦辛,性平,無毒,屬陰中之陽,具有升降的作用。內服可治療臟腑疾病,外用可治療全身經絡疾病,能疏通血脈瘀滯,治療難以止住的出血。
有人說,乳香、沒藥能止痛,但服用過量會傷骨。
古籍記載,沒藥也能治療婦女產後血氣疼痛,它歸屬於足陽明胃經,與乳香一樣具有止痛的功效。因為它能通暢氣血,所以常與乳香一起使用,治療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
另有古籍記載,沒藥具有疏通經絡、運行氣血的功效。
6. 蘇木
味甘、咸、酸,氣平,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破瘡瘍死血,非此無功。除產後敗血,有此立驗。不但此,及一切跌撲損傷金瘡,用以去瘀血,和新血,皆不可無。又月水不調者用之。入藥惟取中心煎酒,專行積血。同防風,散表裡風氣。調乳香,治口噤風邪。
《發明》云:蘇木行血散滯之用,故主破積血。產後血脹悶欲死者,水煮苦酒五兩,取濃汁服。
白話文:
蘇木味甘鹹酸,性平,無毒,屬陽中之陰,能升能降。它能有效治療瘡瘍和瘀血,沒有其他藥物能替代其功效。治療產後敗血有明確療效。不僅如此,對於各種跌打損傷、刀傷,它都能去除瘀血,促進新血生成,不可或缺。也能治療月經不調。用藥時只取蘇木中心部分煎酒服用,專門治療積血。與防風同用,可散表裡風氣;與乳香同用,可治療口噤風邪。
古籍《發明》記載:蘇木具有行血散瘀的作用,因此能治療積血。產後血脹憋悶欲死的人,可用苦酒五兩水煮,取濃汁服用。
7. 琥珀
味甘、辛,氣平,無毒,陽也,降也。破瘀血之癥結,利小便之淋癃,定心志而神驚者可療,燥脾濕而血少者難同。
琥珀治榮,而安神利水,其消瘀血,破癥結。即治榮也。
琥珀屬陽與金,古方用為利小便以燥脾土有功,蓋脾能運化,肺自下降,故小便可通。若因血少不利者,用之反致燥急之苦。
白話文:
琥珀味甘辛,性平,無毒,屬陽性,有下降的特性。能破除瘀血凝結,治療小便不利或閉塞,也能安定心神,治療驚悸。但脾濕較重且血虛的人,不宜服用。
琥珀能治療血瘀,並能安神利水,它能消除瘀血,破除癥結,也就是治療血瘀。
琥珀屬陽,又屬金,古代方劑常用它來利尿,以乾燥脾土,這是因為脾臟能運化水濕,肺臟負責下降,所以小便就能通暢。但如果因為血虛而小便不利,服用琥珀反而會導致乾燥急迫的症狀。
8. 側柏葉
味苦、澀,氣微溫,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味苦而澀,氣溫而快,極有止血之功,而無壅滯之害。
《發明》云:涼血燥濕,補陰之要藥。故主吐血、衄血及痢血,崩中赤白,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等證,皆涼血補陰之功也。
柏屬陰與金,性善守,故採其葉,隨月建方,取其多得月令之氣。此補陰之要藥,其性多燥,久服大益脾土以滋其肺,尤能清血分。
白話文:
側柏葉味苦澀,性微溫,無毒,屬陰中之陽,既能升又能降。它味苦澀、性溫和而作用迅速,具有極佳的止血功效,且不會造成阻塞。
古籍《發明》記載:側柏葉能涼血燥濕,是補陰的要藥。因此,它主治吐血、鼻出血以及血痢、崩漏(月經過多或子宮出血)、白帶異常等症狀;此外,它還能輕身益氣,使人耐寒暑。這些功效都源於其涼血補陰的作用。
柏樹屬陰,與金相應,其性善於收斂。因此採集側柏葉時,要根據月份和節氣,以獲得充足的月令之氣。側柏葉是補陰的要藥,但其性偏燥,長期服用能滋補脾土,進而滋養肺臟,尤其能清熱血分。
9. 枳殼
味苦、酸、辛,氣微寒,無毒,陰中微陽,可升可降。去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滯塞之氣,推胸膈久宿之食,削腹中遠年之積,疏風癢瘡疹盈肌,破諸氣走痛如刺。誤犯誅罰無辜之條,必傷胸中至高之氣。瀉痰下氣,破結之藥,故能寬腸利膈,亦去宿糞,又主遍身風癢瘡疹等疾,以其高主皮毛、胸膈之病也。實證宜用,虛證不宜用之,以損氣故也。
配桔梗消膈上之痞,佐白朮能安胎,同甘草能瘦胎,和黃連能滅痔。但多用損至高之氣,久瀉不實者亦忌用。陳久者良。參蘇敗毒散,一切用之,亦以其能疏皮毛、胸膈之病也。
白話文:
枳殼味苦、酸、辛,性微寒,無毒,屬陰中帶陽,具有升降的特性。能消除胸膈痞塞的痰飲,疏泄腹部滯塞之氣,消解胸膈久積的食物,清除腹中多年的積滯,治療風疹瘙癢等皮膚病,以及各種氣滯疼痛。但若誤用,會損傷胸中元氣。
枳殼具有瀉痰降氣、破結消積的作用,因此能寬腸利膈,清除宿便,治療全身風癢瘡疹等疾病,因其善於治療皮膚和胸膈的疾病。實證(症狀明顯)可以使用,虛證(身體虛弱)則不宜使用,因為它會耗傷元氣。
枳殼配伍桔梗,可以治療膈上痞滿;配伍白朮,可以安胎;配伍甘草,可以使胎兒消瘦(可能指治療妊娠水腫);配伍黃連,可以治療痔瘡。但枳殼用量過多會損傷元氣,久瀉且非實證者也應忌用。陳久(存放時間長的)枳殼療效更好。在參蘇敗毒散等藥方中,常會使用枳殼,也是因為它能疏通皮毛、胸膈。
10. 厚朴
味苦、辛,氣溫,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散結氣而調中,溫脾胃而燥濕,泄有餘之脹滿,治內傷之吐痢,極有消散之功,誤服奪人元氣。
厚朴屬土而有火,氣藥之溫,而能散胃中之實,故主腹脹也。平胃散用之,以佐蒼朮,正為瀉上焦之濕,平胃土不使太過,以至於和而已。若以為溫補而泛用之,非矣。
氣分中藥,入足陽明、太陰經,能降胸中之氣。止嘔清痰之要藥。大抵專治腹脹結氣,以辛溫能散,苦能泄耳。春夏秋常用,冬間及氣虛人,與胃中無實邪脹氣者不宜服。孕婦忌之。與枳實、大黃同用,則能泄實滿,是消痰下氣也。與陳皮、蒼朮同用則能除濕滿,是溫中益氣也。
與解利藥同用,則治傷寒頭痛。與治痢同用,則厚腸胃。蓋用苦則泄,用溫則補也。乾薑為之使,惡澤瀉、寒水石、硝石。薑汁炒用。
白話文:
厚朴味苦辛,性溫,無毒,屬陰中之陽,具有升降的特性。它能散結氣、調和脾胃,溫暖脾胃並燥濕,消除過多的脹滿,治療內傷引起的嘔吐和腹瀉,具有極佳的消散功效,但誤服會損傷元氣。
厚朴屬土性,帶有火性,藥性溫和,能散去胃中積滯,因此主治腹脹。在平胃散中與蒼朮搭配使用,主要是為了瀉去上焦的濕氣,使胃土之氣平和不過,達到和諧的狀態。如果將其泛用作溫補藥物,則是不正確的。
厚朴入足陽明經、足太陰經,能降解胸中之氣,是止嘔、化痰的重要藥物。它主要治療腹脹、氣滯,因其辛溫能散,苦能瀉。春夏秋三季常用,冬天以及氣虛的人,或胃中無積滯脹氣者不宜服用,孕婦也應忌用。與枳實、大黃同用,能瀉去積滯,消痰降氣;與陳皮、蒼朮同用,則能除濕化滿,溫中益氣。
與瀉利藥同用,能治療傷寒頭痛;與治痢藥同用,則能保護腸胃。總而言之,厚朴苦則瀉,溫則補。以乾薑為其引導藥物,忌與澤瀉、寒水石、硝石同用,宜用薑汁炒制。